武夷山市文化资源调查报告
武夷山茶文化调研报告

武夷山茶文化调研报告武夷山茶文化调研报告一、引言武夷山位于福建省南部,是中国著名的旅游景点之一。
同时,武夷山也以其独特的茶文化而闻名。
本次调研旨在了解武夷山茶文化的发展现状及其对当地经济和旅游业的影响。
二、调研方法本次调研采用了问卷调查和实地访谈两种调研方法。
问卷调查面向游客和当地居民,旨在了解他们对武夷山茶文化的了解程度和评价。
实地访谈主要针对当地茶园和茶艺师,通过他们的经验和观点,揭示武夷山茶文化的发展情况。
三、调研结果根据问卷调查结果,大多数受访者对武夷山茶文化有一定程度的了解。
约70%的受访者表示他们喜欢品尝武夷山茶,并且愿意将其作为礼物送给家人和朋友。
然而,近60%的受访者表示对武夷山茶的文化内涵知之甚少,他们更关注茶叶的品质和口感。
通过实地访谈,我们发现武夷山茶文化在当地茶园的培育和加工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茶艺师们将茶文化融入到茶叶的制作中,以提高其品质和独特性。
他们还通过茶艺表演向游客展示了武夷山茶的历史和传统。
实地访谈显示,茶艺表演已成为武夷山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了当地旅游业的收入和知名度。
四、调研结果分析尽管大多数受访者对武夷山茶文化有一定的了解,但茶文化的内涵和历史背景对他们来说仍然模糊。
这可能是因为武夷山茶文化的传播方式不够广泛和深入。
此外,当地茶艺师通过茶艺表演向游客展示茶文化,但这种传播方式主要在景区内进行,对于不能亲身体验的游客而言,了解武夷山茶文化的机会较少。
对于当地经济和旅游业的影响方面,武夷山茶文化在提供就业机会和创造收益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茶叶种植和加工业是当地的重要经济支柱之一,茶艺表演也为旅游景点增添了独特的魅力。
然而,由于对茶文化的了解不够深入,游客可能只局限于茶叶的购买和口感的体验,对于茶文化的历史和传统了解较少。
五、结论与建议本次调研表明,武夷山茶文化在当地经济和旅游业中具有重要地位。
然而,对于游客来说,茶文化的内涵和历史了解仍然有待提高。
为了进一步推动武夷山茶文化的发展,我们提出以下建议:1. 提高茶文化的宣传力度,向游客介绍茶文化的历史和传统。
石城县旅游文化资源现状调研报告

石城县旅游文化资源现状调研报告为贯彻我县“强攻工业,主攻旅游,产业兴县,富民强县”的发展战略,促进我县旅游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同时,为公司发展相关业务需要,通过收集资料和实地调研等方式,我们对石城县旅游文化资源现状进行了调研,现对调研的情况报告如下:第一节石城县旅游文化资源概况分类及特点旅游文化资源是能够引起人们旅游兴趣的具体物质和意识形态的总称。
它上交天文,下融地理;既在追溯历史,又紧跟时代潮流;既能感受物质世界的博大与神奇,又能追逐精神领域的浩翰与深邃;既是自然的,也是人文的;是旅游文化产业生存和发展的基本要素。
石城县地处武夷山中段西侧,是千里赣江的源头地,是客家文化的发源地、客家民系的发祥地、客家先民的集散地。
石城县位于江西省东南部,赣州地区东北部,东邻福建省宁化县,南抵福建长汀县及本省瑞金市,西毗宁都县,北靠抚州地区广昌县,地处赣州、抚州、三明、龙岩两省四地市的交叉点,因境内“环山多石,耸峙如城”而得名。
四周山岭环绕、中部山峦起伏、河流星罗密布,人谓“八山半水一分田,半分道路和庄园”。
全县总面积1581.53平方公里,辖5镇5乡140多个行政村,总人口33万人。
石城县旅游文化资源丰富,根据国家旅游局和全国旅游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发布的《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国标GB/T18972-2003)对旅游资源的划分,石城县旅游文化资源不仅数量多,类型广,分布相对集中,而且品味高,据专家论证,都具有很高的开发价值。
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大类:(一)绿色旅游资源1、自然风光旅游资源——赣江源自然保护区位于江西省石城县横江镇洋地管理区,距县城约60公里。
是集自然保护和源头探险为一体的风景旅游区,是江西人的母亲河——赣江的源头,为省级自然保护区。
自然保护区规划面积15826公顷,其中核心区面积4002公顷,缓冲区面积2343公顷,实验区面积9481公顷。
保护区气候属典型的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一般在17.5℃,全年无霜期246天,年均日照数1942小时,年均降雨量达2100毫米。
旅游调查报告范文4篇_调查报告_

旅游调查报告范文4篇XX年8月17日,师范大学实践队开始了第三次实践活动——探究xx周边的城镇旅游文化之xx篇,上午八时许,我们实践队一行5人乘车前往,针对影视基地、寺以及xx公园等景点进行实地走访和考察。
实践队首先来到的是影视基地,该影视基地坐落于西部西山脚下的xx村,由于xx村也有2XX年的历史,古朴的房屋建筑和百年古树使影视基地仿若浑然天成。
高大的狮身人面像带震撼了我们。
中午稍作休息后,我们来到了千年古刹寺,恰巧赶上了寺的周末课堂,诵经的声音不绝于耳,佛堂的净土润化我们的心灵。
从寺出来后,碰到了刚从森林公园下山的游客,恰逢周末,来此参观游玩的游客络绎不绝,我们随机采访了四位游客,他们都表示西部这两年发展很快,感觉和十几年前一点也不一样,交通也愈加便捷,环境也很好,表示有还会再来的想法。
城市发展很快,周边旅游业也在跟随城市的发展脚步。
在此次走访过程中,我们深刻的体会到,要想发展一个地方的特色旅游,首先要做到的是便捷交通,俗话说“要想富,先修路”,前几年修建好的山前大道推动了石家庄西部的旅游业发展,打通了西部山区与城市的沟通与交流。
如今,在市区和西部多个景点,如xx公园、寺、动物园、影视基地等都有直达的公交车,方便了市民的出行,此外,在景区外面我们还看到了规划好的停车场,十分便民。
身处周边县市的百姓,利用当地旅游特色,可以吸引很多商机,旅游文化拉动了当地的经济发展,经济的发展又反过来造福当地百姓,在前往龙泉寺的路上,我们注意到有一条正在施工的燃气管道,在采访当地居民过程中,他们开心地说:“有了天燃气,以后我们的生活就方便多了!”影视基地带给我们视觉上的震撼,千年古刹寺带给我们佛家的润物无声,涤荡每一个尘世的心;西山森林公园带给我们高山的雄伟奇壮,郁郁葱葱的植被下写出了坚韧不屈,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燕赵儿女,相信我们的美丽石家庄会越来越好!在众多的学生中,他们为了过一个有意义的假期,纷纷去各地、各处游览观光,以充实自己的知识,提高自己的修养,拓宽自己的眼界。
武夷山暑期社会实践调研报告

武夷山暑期社会实践调研报告一、调研背景武夷山是中国著名的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地,素有“中国最美乡村”之誉。
作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武夷山以其独特的地质、气候和生态环境而备受游客青睐。
然而,随着旅游业的迅速发展,武夷山的环境问题也日益凸显,如垃圾处理、水质污染等。
为了更好地了解武夷山的现状和环境问题,并提出可行的改善方案,我们决定开展暑期社会实践调研活动。
二、调研目的1. 了解武夷山的旅游业发展现状,包括各景点的游客数量、收入等情况;2. 调查武夷山的环境问题,如垃圾处理、水质污染、植被恢复等;3. 寻找解决环境问题的有效途径和改善方案。
三、调研方法1. 实地调研:我们分成几个小组,深入武夷山各个景点进行实地调研,包括问卷调查、访谈等;2. 数据统计:通过调查问卷和抽样调查,对武夷山的游客数量、收入、环境问题等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3. 资料收集:收集武夷山相关的环境保护政策、旅游业发展规划等资料,了解政府和企业在环境保护上的投入。
四、调研结果1. 旅游业发展现状通过调研发现,武夷山的旅游业在近几年来有了快速的增长,每年吸引了大量的国内外游客,其中以夏季为主要旅游季节。
武夷山的名山风光,丰富的历史文化和深厚的茶文化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观光、度假和朝圣。
2. 环境问题武夷山的旅游业发展带来了一些环境问题,其中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垃圾处理问题:随着游客数量的增加,武夷山产生了大量生活垃圾和餐饮垃圾,但垃圾处理设施不足,给山区的环境带来了不小的压力;(2)水质污染:由于旅游景区的建设和游客的活动,武夷山的水源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污染,给当地的饮用水和生态环境带来了一定的影响;(3)景区植被破坏:部分游客在游览过程中无意或有意地破坏了一些植被,影响了景区的生态环境。
3. 改善方案针对武夷山存在的环境问题,我们提出了以下改善方案:(1)加强垃圾处理:增加环保设施,在景区内设置更多的垃圾桶,并加强垃圾分类教育,提高游客的环境保护意识;(2)水质治理:对武夷山景区的水质进行定期监测,加大水源保护力度,提高对餐饮、住宿等企业的环保要求;(3)加强宣传教育:加强对游客的环保宣传教育,提高游客的环保意识和自觉性。
旅游资源调查报告通用10篇

旅游资源调查报告通用10篇旅游资源调查报告篇一一。
优势(Strength)分析:1.旅游资源丰富,开发价值高崀山是资源依托型旅游目的地,对于这一类型的旅游目的地而言,旅游资源价值的高低成为拉动旅游的决定性因素。
崀山优美的自然风光、丰富的人文景观及独特的民俗风情相融交汇,旅游资源的类型和品位多样,素有“北有张家界,南有崀山”之称,是湖南山水的佼佼者。
崀山风景名胜区属丹霞喀斯特混合地貌,以丹霞地貌为特色,是继广东的丹霞山、福建的武夷山之后又一新发现的全国最大乃至世界稀有的大面积丹霞地貌景区,是中国丹霞地貌风度和品位最具代表性和最优美的景区之一。
景区内丹霞地貌,造型多姿多彩,瑰奇险秀,有形神兼备的将军石、惟妙惟肖的骆驼峰、鬼斧神工的“天下第一巷”、气势磅礴堪称亚洲第一的天生桥、高耸入云而又十分逼真的辣椒峰,还有方圆40多平方公里的常年云雾缭绕在日光照射下犹如“鲸鱼闹海”的丹霞峰林,是一座罕见的大型"丹霞地貌博物馆",具有较高的科学价值和美学价值[5]。
崀山景区也有典型的喀斯特岩溶地貌景观,如溶洞、地下河、石芽、溶峰等。
在所辖的五大景区,18个风景小区,100多个重要景点里可谓是山、水、林、洞,要素齐全。
崀山风景区不但集雄、奇、险、秀、幽、旷为一体,而且有10万年前的猕猴头骨化石,史前新石器文化遗址和文物,唐代的古窑和陶瓷,清代农民起义的寨堡,晚清重臣刘坤一、刘长佑、江忠源等的宗祠、墓葬以及七十二佛教圣地之一的玉泉寺等人文景观。
此外,在崀山景区还可以感受到浓郁的瑶山风情。
2.气候条件优越崀山风景名胜区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冬暖夏凉,年平均气温一⑦℃,古有“五岭皆炎热,宜人独崀山”之说。
崀山多年平均降雪日18天,积雪日平均10天,年均无霜期287天,四季可游。
崀山植被保护完好,森林覆盖率达56.16%,加之无环境污染源,富有最佳自然生态环境。
3.区位优势从大的空间区位看,崀山风景名胜区位于湘西南与广西交界处,主要腹地是我国经济发达、人口最密集、消费能力较高的“9+2”泛珠江三角洲经济带。
大红袍调研报告ppt

大红袍调研报告ppt大红袍调研报告一、调研背景大红袍是我国传统名茶之一,产自福建武夷山。
因其独特的香气、滋味和保健功效,一直备受茶叶爱好者的钟爱。
随着茶叶市场的快速发展和消费者对茶叶品质的要求提高,大红袍的市场需求不断增长。
为了深入了解大红袍茶叶的市场情况和发展潜力,本次调研旨在通过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对大红袍进行综合评估。
二、调研方法1.问卷调查通过设计问卷,考察消费者对大红袍的认知程度、购买行为和消费偏好,以及其它相关信息。
2.深度访谈选择茶叶行业专家、大红袍茶叶生产经营者和消费者进行面对面的深入访谈,了解他们对大红袍的看法、评价和期望。
三、调研结果1.认知程度调查结果显示,大多数消费者对大红袍有一定的了解,但仍存在一些误解,例如将大红袍与其他岩茶混淆。
茶叶专家和生产经营者普遍认为大红袍在市场上的知名度较高,但还有提升空间。
2.购买行为和消费偏好大部分消费者表示会购买大红袍,主要原因是其香气和口感。
消费者对于大红袍的价格相对敏感,普遍认为价格较高。
茶叶专家建议提高大红袍的性价比,同时加强品牌营销,从而增加消费者的购买欲望。
3.市场竞争和机遇调研结果显示,大红袍在茶叶市场中面临激烈竞争,包括其他岩茶、绿茶等。
然而,由于大红袍的独特品质和传统知名度,它依然拥有广阔的市场机遇和发展空间。
茶叶专家建议注重特色,加强产品研发和创新,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提高竞争力。
四、结论和建议1.加强大红袍的品牌宣传,提高消费者对大红袍的知名度和认知程度。
2.降低大红袍的价格,提高性价比,以吸引更多消费者。
3.加大产品研发和创新力度,推出更多新颖的大红袍产品,满足消费者的多样化需求。
4.提高大红袍的质量管理和生产标准,确保产品的品质和安全性。
5.加强与茶叶行业相关协会和机构的合作,分享资源和经验,推动大红袍茶叶的产业发展。
六、参考文献1.茶文化和茶叶市场研究报告,XX研究机构,2019年。
2.茶叶行业发展趋势与机遇,XX咨询公司,2020年。
家乡微调查报告6篇

家乡微调查报告6篇调查报告应该尊重信息的保密性和隐私,确保不泄露敏感信息,调查报告在语言表达上要简练明了,避免使用模糊、含糊不清的词汇,下面是作者为您分享的家乡微调查报告精选6篇,感谢您的参阅。
家乡微调查报告篇1衣:改革开放前,农村居民生活条件差,买布靠布票,穿着是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那一句农村里流行的一件衣裳,老大穿了老二穿,老二穿了老三穿也是当年的真实写照。
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农民收入的增加,市场商品的逐渐丰富,人们开始追求新、美的穿戴消费模式,穿着更加讲求舒适大方,服装变得丰富多彩,并日趋成衣化。
各种皮鞋、旅游鞋、休闲鞋等不但式样新颖,而且穿着舒适,普遍为农民所接受。
食:相信粮票、油票,在很多人眼里都不会陌生,吃饭必须靠这个去换。
随着改革开放,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农民消费水平随着收入的快速增长消费水平逐步提高,农村居民的食品消费逐步从追求数量满足为主转入了以追求质量为主的阶段,人们开始在吃上讲科学、讲精细、求营养、高质量。
市场上丰富的肉、蛋、鱼、鲜菜、果四季常有,居民家庭想吃什么买什么。
主食细粮化,且逐渐丰富多样,副食品消费从以追求数量满足逐渐转入讲究质量。
住:改革开放前,几乎家家户户住的房子都是茅草房,下雨天的时候,屋外下大雨,屋内下小雨,后来用砖砖瓦瓦建了个土砖房,下雨天依然受此待遇。
现如今,一踏进村庄,一幢幢二、三层高的新楼房,展现在眼前。
每户人家一块五、六分土地的宅基地,.四面用宅沟围起来,沟水清澈,鱼翔浅底,既可捕食,又可防火。
宅前宅后,还种上了花果林木,绿树成阴、鲜花争妍,家家住的是个鸟语花香、环境优美的农民别墅。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乡政府和村集体经济组织的资助下,家家接通了水、电,既可饮上洁净的自来水,又能用上电灯、电话,还可上网、看电视,过上了现代化的城市生活。
同时,户户添了三件宝:一是修了个洁净厨房,用上了燃气灶、电冰箱、微波炉;二是建了卫生厕所;三是造了沼气池,把粪便、垃圾统统灌到沼气池里,经发酵后制成沼气,供厨房作为清洁能源使用、其残渣又是农田需要的有机肥料。
旅游社会调查报告6篇

旅游社会调查报告6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工作计划、工作报告、演讲致辞、规章制度、心得体会、活动方案、应急预案、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work plans, work reports, speeches, rules and regulations, personal experiences, activity plans, emergency plans, teaching materials,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旅游社会调查报告6篇调查报告旨在为决策者提供全面的信息,以便在特定领域做出明智的决策,调查报告的可靠性和可信度对于其实质性的意义至关重要,下面是本店铺为您分享的旅游社会调查报告6篇,感谢您的参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武夷山市文化资源调查报告摘要:武夷山拥有“碧水丹山”、“奇秀甲天下”的自然风景区和世界同一纬度不可多得的自然保护区。
还有悠久的历史,丰富的文化资源是中原文化入闽的走廊,素有“道南理窟”、“理学名邦”等雅称。
1999年,被联合国世界遗产委员会正式批准列入《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名录》。
关键字:武夷山文化遗迹宗教历史名人民俗饮食一、历史遗迹与人文景观武夷山是一处被保存了12个多世纪的景观,其境内文化遗产众多,地下地上的不可移动文物有一千多处,新石器时代和商周青铜时代的城址、居址、墓葬、窑址等都很有典型代表性,地面遗存的各类古建筑也是自具特色。
其文化遗产主要如下:(一)古越闽文化与其遗迹闽越是族称,系我国古代南方百越族群的一支;闽越也是国名,通常指西汉初年中央王朝在秦闽中故地对先秦延续下来的闽越政权正式册封的异姓诸侯国,历92年(公元前202年——公元前110年)。
早在4000多年前,就有先民在此劳动生息,逐步形成了国内外绝无仅有的偏居中国一隅的"古闽族"文化和其后的"闽越族"文化,绵延2000多年之久,留下众多的文化遗存。
反映这一时期文化特征的主要有"架壑船棺"、"虹桥板"以及占地48万m2的汉代闽越王城遗址。
1."架壑船棺"、"虹桥板"在武夷山东部绝壁岩洞中的架壑船棺、虹桥板是古先民丧葬遗存,距今3000多年。
棺中的棉布残片是中国迄今发现最早的棉纺织品实物。
武夷架壑船棺是现今国内发现年代最久远、形制最古朴的悬棺。
因而,武夷山被考古学家认为是悬棺葬俗的发祥地,其实物是研究我国先秦历史和已消逝的古闽族文化的极为珍贵资料。
2.汉代闽越王城遗址汉代闽越王城遗址占地48万m2,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和研究价值。
它是中国长江以南保存最完整的一座汉代古城址,在创建选址、建筑手法和风格上独具一格,是中国古代南方城市的一个典型代表,在中国和世界建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现已发掘出土大量珍贵文物,其中有许多位居全国同类文物的前列,如全国最大的花纹空心砖,全国最长的铁矛头,有全国最重的铁犁,有全国最重的铁门臼、户枢,有全国最早的铁鱼叉、顺形陶水管道、宫中豪华浴池;同时期仅见的铁五齿耙,它们分别代表当时先进的生产力,体现了中国文明的最高水平,为研究汉代闽越族盛衰及江南经济文化发展史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二)博大精深的山摩崖石刻武夷山的摩崖石刻分布广泛,遍布于九曲溪两岸和山北的悬崖峭壁之上,据不完全统计多达460余方,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欣赏价值。
武夷山的摩崖石刻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多彩。
它们不仅富含历代人政客留下的人生哲理、格言警句、山川赞词、游记文赋、楹联诗刻、以及护山卫水和惠民惩奸的官府文告刻词等,更是武夷山璀璨的理学文化、道学文化、佛学文化及其独特的茶文化的具体体现。
摩崖石刻不仅是有着丰富的历史内涵和史料价值,许多摩崖石刻为政治或文化名人所题,书法精美,具有珍贵的艺术价值。
同时,这些不同年代、不同民族文字的摩崖石刻,或富于天然之意趣,或体量巨大、气势恢弘,或为名家手笔,为秀美的自然风景增加了深厚的人文内涵。
(三)茶文化与其遗迹名山产名茶,名茶耀名山。
武夷山作为天下名山,所产之茶源远流长,以滋味醇厚,香气浓郁而驰名天下,深得世人喜爱。
早在南北朝时,武夷岩茶就以“晚甘候”之祖而闻名。
明万历年间,荷兰东印度公司以澳门收购武夷岩茶,运往西欧,此后欧洲人称中国茶为“武夷”。
武夷岩茶具有“岩骨花香”之令人神往的岩韵。
武夷岩茶品种繁多,如大红袍、肉桂茶、铁罗汉、素心兰、白鸡冠、雀舌等珍贵岩茶皆各具风韵其中以“大红袍”最为名贵,乃岩茶之王,堪称“国宝”。
武夷山优越的自然条件,加上独一无二的精湛制作工艺,令武夷岩茶赢得世人钟爱。
北宋范仲淹有歌曰:溪边奇茗冠天下,武夷仙人自古栽。
武夷山茶文化现存以下遗迹1.御茶园:御茶园位于武夷山九曲溪的四曲溪畔,是元、明两代官府督制贡茶的地方。
武夷茶的入贡,给武夷山的茶农带来深重的灾难。
封建统治者对茶农进行残酷的敲诈勒索最终使茶农不堪其苦,被迫逃亡,造成茶园荒芜,茶树枯萎。
到明嘉靖三十六年(公元1557年),官府不得不停办茶场。
此后,这个有着二百五十多年历史的御茶园被废弃了。
只留下一口水味清甜的通仙井。
御茶园在中国乌龙茶制作工艺变革中,做出了卓越贡献。
如今遗址尚在,并树有一碑,正面书“御茶园遗址”,以示纪念。
2.摩崖石刻极具特色的摩崖石刻中生动记录了武夷茶文化,丰富主要有:“茶洞”、“晚甘侯”、“大红袍”、“不可思议”、“不见天”、“应接不暇”、“严禁买茶短价告示”、“茶灶”、“庞公吃茶处”等。
3.宋代遇林亭窑址:遇林亭窑址,是目前全国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宋代古窑址之一。
位于武夷山景区北侧偏西,分布面积近6万平方米。
宋代古窑所制的,正是"建窑"系列的以黑釉瓷茶具为主的产品,其作为“贡御”的贡品,也成了全天下都珍视的宝物。
据出土的文物显示,当时的茶碗、茶盏产品即有不少是"兔毫"类的"上品",甚至还发现了被誉为"举世奇珍"的金银彩瓷碗的残片。
1999年12月武夷山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名录,“遇林亭窑址”就是其重要内容之一,可以说“遇林亭窑址”已是世界级的古窑址了。
4.水帘洞茶馆在水帘洞的崖壁上有“活源”两字,源于朱熹《观书有感》:“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茶馆在水帘洞之后,滴水不沾。
茶馆早先为“三贤词”(朱熹等三贤)、“三敬堂”(孔子儒教、老子道教、释迦牟尼佛教)旧址。
现为清初所建,全部木质结构,不用钉子、不施片瓦,却风雨不侵。
用一根粗大的麻绳,从崖顶端泉中饮水注入门前石池,供沏茶用。
二、宗教文化(一)道教文化武夷山道教文化源远流长,并且在武夷山三教中占主导地位。
先秦时期,原始的道家信仰和神仙传说已在武夷山盛行,如“武夷君”“十三仙”等。
随着道家信仰和神仙传说的盛行, 自秦起,历代前往武夷山修道的人士连连不断,宫观、道士活动等繁多,并荣列道教三十六洞天之一;“武夷君”也是历代朝廷祭祀的神灵之一。
北宋时期,崇道的帝王们与神灵联系的重要枢纽,武夷君等神灵则成了帝王们求福祉吉祥、祈国泰民安的偶像。
从此,武夷山道教保持较长时期的繁盛。
清中叶,道教开始衰退,至民国间几近消失。
20世纪80年代后,道教活动有所恢复。
道教文化在武夷山的主要遗迹如下1.武夷宫武夷宫又名冲佑观,位于九曲溪一曲溪北,大王峰下。
始建于唐朝,称“天宝殿”,用以祭祀武夷君,自唐宋以来,历代朝廷、士宦赐赠的田产累计共有11000余亩,并多次被当朝帝王赐以匾额等。
武夷宫在北宋被列为当时全国的九大名观之一。
2.桃源洞桃源洞位于武夷山六曲畔内,因其环境极像陶渊明所描述“世外桃源”而得名。
洞内道观创建于唐朝,是时武夷山仙灵之说吸引大批高士来此隐居修炼。
此后桃源洞道观几经扩建,并因其特有环境,来此修炼的隐士络绎不绝。
至明朝,桃源道观已远近闻名,是中国主要道观之一。
道观经过「文革」破坏,只剩下中间一座殿堂空壳。
桃源洞道观重修面积占地约为六千多平方米,其内所建道观十分完善齐全,有道教徒开展道务和修真之殿房,也有培养道教人才和宣传道教文化之场所。
1995年桃源道观建起了世界目前最大老君岩雕。
(二)佛教文化1.天心永乐禅寺始建于唐代贞元(公元790年)年间,古称“山心庵”,是武夷山最大的佛教寺院,佛教“华胄八名山”之一。
禅寺周边古木深崖,移步见奇,涉目成趣。
天心永乐禅寺不但坐拥“千叶莲心”、“五象朝圣”之美景,而且高僧倍出,名流荟萃,屡被朝封,佛教文化积淀悠远绵长,还精制出国宝级的名茶“大红袍”,是武夷山茶文化的造就者。
名山、名寺、名僧、名流、名茶交相辉映,共同成就了这座千年古刹、华胄名山。
2.天心寺与扣冰古佛扣冰和尚,又称“辟支扣冰古佛”,唐武宗时期武夷山人,是我国古代参悟到禅学真谛的大师之一,曾被宋朝皇帝封为“灵感法威慈济普照大师”。
相传874年(唐乾符元年)藻光和尚受辟支古佛显化指点到山心庵挂单修行,这年中秋之夜,月圆天心,藻光望月而豁然启悟,感叹道:“欲会千江明月,只在天心一轮光处,何用捕形捉影于千岩万壑?以踏破芒履为耶?”这就是“天心明月”典故的由来。
后人为纪念扣冰古佛便把山心庵改名为天心寺。
3.朱熹和大慧禅师的天心问禅南宋绍兴十三年(1143年),朱熹拜访时居天心寺的道谦禅师,恰逢大慧宗杲禅师应道谦之请到天心寺说禅,适然省悟,并以诗《天心问禅》记之,盛赞大慧禅师的禅学境界和天心庵得天独厚的禅境。
”“天心问禅”使朱熹一朝启悟,为他日后创立融儒、释、道之大成的朱子学体系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他所耽迷的禅宗的禅悟、华严宗的思辩,后来都被他加以儒家思想的改造,融化在自己的理学体系之中。
作为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主流哲学和思想,朱子理学具有丰富的佛学精髓。
武夷山佛教通过朱熹的理学,进而对中国文化的历史的发展,产生重大的影响。
4.明成祖敕封“大红袍”和“天心永乐禅寺”明永乐年间,明成祖以寻访张三丰为名派大将胡潆踏遍名山大川寻找建文帝的踪迹。
时张三丰正归隐武夷,胡潆抵达武夷山却无果而终,却将天心寺的禅茶“大红袍”带回进贡皇上使龙颜大悦,天心禅寺禅茶遂被赐封为“大红袍”,同时敕封天心寺为“天心永乐禅寺”,扩充构体,极一方盛概。
现两块圣旨碑和两尊石龙犹保留在禅寺旧楼内,而天心禅茶“大红袍”也渐渐成为武夷岩茶的代名词,名扬天下。
(三)理学文化在中国封建社会后期700余年间被钦定为正统思想的理学思想在武夷山孕育、形成、发展。
朱子理学融儒、释、道之大成于一体,代表具有普遍意义的传统民族精神,影响远及东亚和欧美诸国,成为东亚文明的体现。
至今,国外还保留着日本朱子学、朝鲜朱子学等,吸引着世界上几十个国家的专家、学者致力于理学思想的研究。
三、历史名人(一)朱熹及其理学思想对闽北的影响朱熹是继孔子之后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教育家。
他集孔子以下学术思想之大成,形成儒学思想文化的杰出代表------朱子理学。
武夷山与朱子理学有首不可分割的联系。
朱熹从14岁到武夷山,直到71岁去逝,在武夷山从学、著述、授徒、生活50余年。
朱子理学在这里萌芽、成熟、传播。
朱熹在武夷山创办的武夷精舍等书院成为当时最有影响的书院,培养了许多著名著名理学家,形成有影响的理学学派。
在朱熹的影响下,历代理学家纷纷以传道为已任,仅宋元间在武夷山创立书院的著名学者就有43位,使武夷山成为理学名山。
中国著名历史学家蔡尚思教授赞誉:"东周出孔丘,南宋有朱熹。
中国古文化,泰山与武夷"。
朱熹及其门人、后人在武夷山的活动,为武夷山留下极其珍贵的文化文化遗存,如书院遗址武夷精舍、有朱熹等理学家富有哲理的题刻,“逝者发斯”、“修身为本”、“智动仁静”等、有现存朱熹撰并书字数最多的“武夷神道碑”、还有朱熹创办的社仓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