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第四课柳永词两首教学案新人教版必修

合集下载

新人教版必修4高中语文《柳永词两首》教案 (1)(精品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必修4高中语文《柳永词两首》教案  (1)(精品教学设计)

柳永词两首核心目标:把握词的内容,品味词的语言,学习表现手法。

辅助目标:掌握词的文体知识;了解柳永及其婉约词的特点。

导入:这个单元我们来学习宋词。

词是在我国文学史上继唐诗之后具有较大影响力的一种诗歌体裁。

而宋代是词的鼎盛时期,名家辈出,风格各异。

他们的作品兼顾了豪放和婉约两种风格。

今天,我们通过学习婉约派代表词人柳永的作品《望海潮》和《雨霖铃》,来体会柳永词的语言特色及其创作风格。

词的相关知识介绍:词,是歌词的意思,一种按乐谱的曲调和节拍来填写、歌唱的文学。

它与音乐有极密切的关系。

词有很多别称,如“长短句”“诗余”“曲子词”“曲词”“歌词”等。

词产生于唐,盛行于宋,相当于宋代的“流行歌曲“。

“楚之骚、汉之赋、六朝之骈语、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

”(王国维《宋元戏曲史·自序》)词有它独特的体制特点,从三个方面来介绍。

1、词调与词题词调指写词时所依据的乐谱、乐调。

每个词调都有个名字,即词牌。

如本词的词牌是《望海潮》,《望海潮》是柳永创制的新词牌,钱塘江是天下雄伟景观,调名当取其意。

其他常见的如《菩萨蛮》、《如梦令》、《水调歌头》等等。

但要注意的是,词牌不像我们平常写作文的题目一样,它与词的内容是不一致的。

比如说《相见欢》、《龟虽寿》,听起来好象是写欢喜、高兴的气氛,但其实是描述悲凉、凄惨的曲调。

总之,标题是词的内容的集中体现,它概括词的主要内容;词牌是一首词词调的名称2、词体根据乐调的变化,发展出长短不同的篇章,一般来说,分为三类:小令:58个字以内;中调:59——90个字;长调;91个字以上最短的小令只有14个字,最长的长调有200个字以上,可见悬殊是很大的。

每首词中有分段:单调:不分段,往往就是一首小令,篇幅较短。

双调:两段,也叫片或阕或遍,上片下片,前阕后阕三叠、四叠:即三段四段,较少见,尤其四叠极少见。

3、词句与词韵词句是长短不一、参差不齐的,从一字句到十一字句都有。

高中语文 第4课 柳永词两首-望海潮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4

高中语文 第4课 柳永词两首-望海潮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4

《望海潮》
、了解词的相关知识;了解作者柳永。

、学习柳词中善于点染、铺叙、融情于景、虚实相生的艺术特点。

你了解词人及其作品吗?
、词牌和标题:词牌是一首词的词调的名称,词的标题是词的主要内容的集中体现。

内)
(词的段落
的主要作家有苏轼、辛弃疾等;婉约
“柳
华与美丽的,抒发了他怎样的感情?
③抒发
、这首词在写景上有什么特点,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①工于铺叙,一句一景,写景富有层次感。

②巧用点染。

安乐之美。

,二十朝大夫,三十侍中郎,四
指的是作者在有些地方正面点明
学做思三:
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

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

何日更重游!
江南忆,其次是吴宫。

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

早晚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第4课《柳永词二首》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学案

第4课《柳永词二首》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学案

第二单元第4课《柳永词二首》学案姓名:一、学习目标定位1、初步了解词的章法和句法特点。

2、了解柳永的生平简介及他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3、感受、品赏词的意境、词的情韵。

4、学习本词中点染的表现手法。

5、在词的艺术境界中提升自己的人格,净化自己的情怀。

自学小问题1:你了解词的哪些有关知识?1、词的起源:2、关于词牌和标题:3、词的分类小问题2、请同学介绍《望海潮》和《雨霖铃》的相关背景二、问题与例题问题一:关于柳永你知道些什么?问题1:你知道柳永的生平吗?问题2 :如何评价作者?大问题二、诵读诗歌,用现代汉语理解《望海潮》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小问题1、怎样读准节奏,读出情感?小问题2、学生朗读体味。

说说《望海潮》的上下片分别写了什么内容?问题三:诗歌主要运用了哪些写作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小问题1:本词从哪几个方面来表现“钱塘”的繁华?小问题2、品味本词的语言,分析诗歌的意境有何特色?(1).若把“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句中的“卷”改为“推”好不好,为什么?(2).“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表现了怎样的生活情景?(3)、“三秋桂子,十里荷花”,小问题3、学习表现手法,分析表达效果。

(1)解释何为“点染手法”。

(2)《望海潮》运用了点染手法,请加以说明。

小问题4、《望海潮》的主旨是什么?大问题四、诵读诗歌,用现代汉语理解《雨霖铃》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小问题1、怎样读准节奏,读出情感?小问题2、学生朗读体味。

说说《雨霖铃》的上下片分别写了什么内容?大问题五、如何理解诗歌中的意象及营造的意境是怎样的?作者的情感有哪些变化?小问题1、找意象,说作用。

(2)找出体现作者情感的词语,说表达的情感。

小问题2、意象分析:“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中“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三种景物与词人的愁绪有何联系?小问题3、《雨霖铃》词自上片“念去去”一句之后是写对别后情形的设想,作者是从哪些方面表述自己今后的生活情境和内心情感的?小问题4、【提问】这首词的上、下片是怎样巧妙过渡的?小问题5、【提问】“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为什么特别动人?大问题六、《雨霖铃》用了什么手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探究作者的思想情感。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四第4课《柳永词两首》教案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四第4课《柳永词两首》教案

四、《柳永词两首》教案汪凯内容感知钱塘(今浙江杭州市),从唐代开始便是历史上著名的大城市,到了宋代又有进一步的发展。

柳永在杭州生活过一段时期,对杭州的山水名胜、风土人情有着亲身的体验和深厚的感情。

在《望海潮》这首词里,作者以生动的笔墨,把杭州描绘得富丽非凡。

西湖的美景,钱塘江潮的壮观,杭州市区的繁华富庶,当地上层人物的享乐,下层人民的劳动生活,都一一注于笔下,描绘出一幅幅优美壮丽、生动活泼的画面。

这画面的价值,不仅在于它描画出了杭州的锦山秀水,而且更重要的是它刻画出了当时当地的风土人情。

上阕主要描写杭州山水的美丽,城市之繁荣。

下阕写西湖山水、人民欢乐、盛赞孙何的声势和高雅。

《雨霖铃》这首写离情的词,围绕“伤离别”而构思。

先写离别之前,重在勾勒环境;次写离别时候,重在描写情态;再写别后想象,重在刻画心理。

三个层次,层层深入,从不同层面上写尽离情别绪,可令人叹为观止。

上阕描写深秋的傍晚一对男女话别的场面。

选取典型的情景和动作,把离情别绪渲染到无以复加的地步。

下阕主要写别后的痛苦。

冷落清秋的时节,扁舟夜发,愁醉迷蒙,忽然醒来,想必已是拂晓。

惊起忙寻觅,情人在何处?唯有杨柳岸上晓风残月!还虚写了别后的情景。

作者离开情人,寂寞凄凉,孤独万分,从今以后即使有良辰美景,也只形同虚设,然而越是有良辰美景,就越发使人念情伤神。

恐怕今后只能在“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中虚度余日了。

【教学目标】了解词的有关知识理解作品情感,把握作品意境,体会柳永词的语言特色及创作风格学会从情感、格调上鉴赏同一题材的不同诗词作品,比较它们之间的异同【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作品情感,把握作品意境,体会柳永词的语言特色及创作风格难点:比较同一题材诗词作品的异同【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要点:1.了解词,认识作者。

2.整体感知,疏通词句。

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这个单元我们主要学习宋词。

宋词是在我国诗史上继唐诗之后具有较大影响力的一种诗歌体裁。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 第4课:《柳永词》教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 第4课:《柳永词》教案

课题《柳永词两首》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词的有关知识,了解词人柳永及其语言特色、创作风格。

2.能力目标理解作品情感,把握作品意境;学会借景抒情的手法;学会从情感、格调上鉴赏同一题材的不同诗词作品,比较它们之间的异同。

3.德育目标理解抒情主人公的离情。

重点:理解作品情感,把握作品意境;体会柳永词的语言特色及创作风格。

难点:比较同一题材诗词作品的异同。

教学流程:(包括:1、设疑自探;2、解疑合探;3、质疑再探;4、运用拓展。

)一、导入新课这个单元我们来学习宋词。

词是在我国文学史上继唐诗之后具有较大影响力的一种诗歌体裁。

而宋代是词的鼎盛时期,名家辈出,风格各异。

他们的作品兼顾了豪放和婉约两种风格。

今天,我们通过学习婉约派代表词人柳永的作品《望海潮》和《雨霖铃》,来体会柳永词的语言特色及其创作风格。

俗话说的好“上有天堂,下有苏杭”,那么,杭州城到底有怎样的迷人景色能令我们的古人发出如此的感慨呢?今天我们就跟随词人柳永一起来学习他的《望海潮》,来领略一下这人间天堂的美丽景色。

词的有关知识: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下词的有关知识。

词,产生于晚唐,兴盛于宋,是一种可以配乐歌唱的新诗体。

因词是诗的变体,故又称“诗余”;因词“合乐可歌”,故又称“乐府” “曲子词”;因此往往句子长短不齐,故又称“长短句”。

词按字数的多少可分为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字)、长调(91字以上);按段的多少可分为单调、双调、三叠、四叠等(词的段落叫“阙”或“片”);按作家的流派风格可分为豪放派和婉约派(豪放派的主要代表作家有苏轼、辛弃疾等;婉约派的主要代表作家有柳永、秦观、李清照、周邦彦、姜夔等)。

作者简介:柳永(约987—1053),北宋词人。

原名三变,字耆卿,崇安(今属福建)人。

晚年任屯田员外郎,后人也称他为柳屯田。

因其排行第七,也称柳七郎,或柳七。

他出身于书香仕宦之家,但个人仕途坎坷,多次应进士试,不第。

生活落拓,长期出入歌楼舞馆,与歌妓们相处密切,靠为她们填词作曲维持生活。

高中语文第4课柳永词两首——望海潮教案1新人教版必修4

高中语文第4课柳永词两首——望海潮教案1新人教版必修4

柳永词两首——望海潮【教学目标】1.了解宋词的常识,掌握诗词的诵读技巧.2.了解作者。

3.学习诗中点染、铺陈的表现手法【教学重难点】1。

反复吟咏,感受词的音律美;运用联想和想象,感悟词的意境美。

2。

让学生感受词的魅力,感受宋初杭州物阜民丰的盛景,正确评价作者的写作目的。

【道具准备】多媒体、幻灯片、投影仪【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过程】一、词的常识1.词的起源:兴起于隋唐,盛行于宋,并在宋代发展到高峰。

词即歌词,指可以和乐歌唱的诗体,即词是诗的一种,所以又称“长短句”、“诗余"、“曲子词"、“歌词”等。

2。

词牌和标题:词牌是一首词的词调的名称,词的标题是词的主要内容的集中体现。

3。

词的分类:按字数可分为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字)长调(91字以上)按段的多少可分为单调、双调、三叠、四叠等.(词的段落叫:阕或片)按作家的流派风格可分为豪放和婉约派(豪放派的主要作家有苏轼、辛弃疾等,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气象宏大意境雄浑,抒发豪情壮志;婉约派的主要作家有柳永、秦观、李清照、周邦彦等,题材狭窄,多抒情,婉约缠绵细腻,语言含蓄,多写个人遭遇或者男女恋情。

二、作者介绍柳永(约987——约1053),北宋词人。

原名三变,字耆卿,福建崇安人.官屯田员外郎,世称柳七、柳屯田.为人放荡不羁,终身潦倒。

其词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伎生活,尤其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

创作慢词,铺叙刻画,情景交融,语言通俗,音律谐婉,在当时流传很广,“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对宋词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

有《乐章集》。

解说:柳永(约987-1053),初名三变,字耆卿,崇安(今属福建)人.晚年任屯田员外郎,后人称他为柳屯田。

排行第七,也称柳七郎,或柳七.他出身于书香仕宦之家,但个人世路坎坷,多次应进士试,不第。

生活落拓,长期出入歌楼舞馆,与歌妓们相处密切,靠为她们填词作曲维持生活。

正由于这样的生活境遇,使他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专业词人.他精通音律,既擅长作歌词,又擅长谱写乐曲。

高中语文必修四《柳永词二首》教案(人教版)

高中语文必修四《柳永词二首》教案(人教版)

高中语文必修四《柳永词二首》教案(人教版)推荐文章高中语文必修三课内作文素材汇总热度:高中语文必修3课内作文素材大盘点热度:高二语文必修三作文素材梳理热度:高二语文必修三课本作文素材整理热度:人教版语文必修五《咬文嚼字》课文解读热度: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的具体设计和安排的一种实用性教学文书。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高中语文必修四《柳永词二首》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高中语文必修四《柳永词二首》教案教学目标:1、欣赏本词景中含情、情景交融、虚实结合的艺术特色。

2、积累古人用来描写离情别绪的诗歌意象。

3、体会宋词婉约的风格。

教学重难点:1、在朗读中品味这首词的意境;2、引导学生体味这首词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方法:分析法、诵读法第一课时一、导入。

清末最后一位学术大师王国维在《人间词话》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此第一境也。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此第二境也。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此第三境也。

”首句句出晏殊的《蝶恋花》,在王国维此句中解成,做学问成大事业者,首先要有执着的追求,登高望远,瞰察路径,明确目标与方向,了解事物的概貌。

次句出自柳永的《蝶恋花》,王国维别有用心,以此两句来比喻成大事业、大学问者,不是轻而易举,随便可得的,必须坚定不移,经过一番辛勤劳动,废寝忘食,孜孜以求,直至人瘦带宽也不后悔。

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

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阑意?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今天我们就从这位衣带渐宽终不悔的词人说起。

二、知人论词。

柳永,是我们的同乡,福建崇安人,也就是现在的武夷山市。

北宋婉约派创始人。

原名柳三变,字景庄。

高中语文 第4课《柳永词两首》(讲)新人教版必修4-新人教版高二必修4语文教案

高中语文 第4课《柳永词两首》(讲)新人教版必修4-新人教版高二必修4语文教案

[讲]人教必修4第4课《柳永词两首》教学资料[教学目标]1.掌握词的文体知识,了解词的几个发展阶段和两大流派;了解柳永及其婉约词的特点。

2.反复吟诵诗词,品味语言,发挥想象,理解意境,准确把握作者情感。

3.学习作者融情入景、虚实相济的写作手法;学习“点染〞的表现手法。

4.明确鉴赏古诗词的基本步骤和方法技巧。

5.通过对两首词的学习,领悟作者寄寓其中的情怀,从而陶冶自己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1.反复吟诵诗词,品味语言,发挥想象,理解意境,准确把握作者情感.培养诗词鉴赏能力。

2..学习作者融情入景、虚实相济的写作手法;学习“点染〞的表现手法。

[教学难点]1.学习作者融情入景、虚实相济的写作手法;学习“点染〞的表现手法。

2.通过对两首词的学习,领悟作者寄寓其中的情怀,从而陶冶自己的审美情趣。

[教法指导]自主学习〔诵读、研读、赏析〕、合作探究、展示交流、教师点拨。

[课时安排]2课时[使用说明]阅读诗词的前提是理解,理解的前提是读懂。

要反复吟诵词作,准确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作品的不同风格。

学会用知人论世的方法鉴赏词作,通过相关链接,全面了解作者生活的时代及所处环境,探究他们的人生历程,准确而全面地把握作者寄寓在词作中的感情,准确理解词作的主旨。

意境的欣赏是属于文学鉴赏较高层次的一种学习活动。

所谓“意境〞,就是作品所描绘的自然、生活图景和所表现的主观思想感情融会一致所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

在鉴赏诗词时,要运用联想和想象,透过字句和画面,去细心体会、感受作者的情怀,从而领会意境中所蕴涵的思想感情。

学习诗词要注意方法技巧的学习揣摩,要学会品味语言、把握意象、理解意境、鉴赏表达技巧,从而提高阅读鉴赏诗词的能力。

[学习过程]课前预习案[教学要点]1.了解作者及作品的写作背景。

2.扫清文字障碍,掌握诵读要领,熟读成诵。

一、知识链接1、柳永〔约987年—约1053年〕,崇安〔今福建武夷山〕人,宋工部侍郎柳宜的幼子。

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永,字耆卿,排行第七,又称柳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单元第四课柳永词两首[新课入门须知][知目标]学习目标考点提炼知识目标1.背诵两首词作2.赏析柳词语言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炼句能力目标1.体会柳词“景中之情,缘情设景”的艺术魅力2.品味作者的情感3.鉴赏虚实结合及白描的手法情感目标体悟古今离愁别恨;感受宋初杭州物阜民丰的盛景,培养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柳永(约987-约1053),北宋词人。

原名三变,字耆卿,因排行第七,又称柳七,崇安(今福建崇安)人。

仁宗景祐元年(1034)进士,官至屯田员外郎,世称柳屯田。

早年屡试不第,经常出入于歌楼舞馆,为人放荡不羁,终身潦倒。

时人将其推荐给宋仁宗,却得四字批语:且去填词。

于是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

通晓音律,他成为以描写城市风貌见长的婉约派的代表词人。

柳永是北宋第一个专力写词的作家。

他制作了大量的慢词长调,使词从小令为主过渡到慢词占优势,为词容纳更多的内容提供了相应的表现形式。

他丰富了词的表现手法,善于铺叙,善于运用白描,写景抒情密切结合,语言通俗易懂,音律和谐优美。

柳永的词在宋元时期流传甚广,有“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的说法。

他对秦观等人都有影响。

有词集《乐章集》。

[知背景]1.《望海潮》宋真宗咸丰末年,柳永从家乡前往京城开封应试,途经钱塘江(今浙江杭州),为了谒见两浙转运使孙何,柳永写了这首词投赠他。

2.《雨霖铃》这是作者离开都城汴京(今河南开封)南下时与一位恋人的惜别之作。

作者当时由于仕途失意,不得不离开京师而远行,但一想到从此将不能跟心爱的人生活在一起,失去爱的慰藉,更觉得痛苦万状,他这种抑郁的心情和失去爱情慰藉的痛苦交织在一起,本词就集中反映了他这种复杂而痛苦的心情。

[知常识]1.词与诗的异同同:严格的格式要求,如字数、句数固定,平仄规定严格等。

异:词有词牌;每句字数多数不相等(句子长短不齐,故称“长短句”);多数分段(小令不分段),一段叫一阕或一片;用韵较自由,可一韵到底,也可中间换几次韵。

诗无词牌;字数、句数固定,不分段,不换韵。

2.慢词和小令宋初的词主要是小令。

在柳永以后,长篇的慢词才开始流行。

慢词是宋词的主要体式之一,它与小令一起成为宋代词人最为常用的曲调样式。

慢词的名称从“慢曲子”而来,指依慢曲所填写的调长拍缓的词。

《词谱》卷十慢词“盖调长拍缓,即古曼声之意也。

”“慢曲子”是相对于“急曲子”而言的,慢与急是按照乐曲的节奏来区别的。

慢词一般都比较长,最短的是《卜算子》,八十九字,最长的是《莺啼序》,二百四十字。

一般来说,凡是和律诗的字数差不多的词,都可以称为小令,字数在六十二字以内。

唐和五代的词大致在这个范围。

一、字音识记1.珠玑.(jī) 2.罗绮.(qǐ) 3.骤.雨(zhòu) 4.叠·(yǎn) 5.凝噎.(yē) 6 .天堑.(qiàn) 二、词语解释1.东南形胜. 胜:优越 2.烟柳画.桥 画:雕饰华丽 3.风帘翠幕.幕:帏幕 4.参差..十万人家 参差:形容楼阁、房屋高低不齐 5.云树..绕堤沙 云树:茂密如云的林木 6.天堑.无涯 堑:壕沟 7.市列珠玑..珠玑:泛指大小不同的各种珠宝 8.有三秋..桂子 三秋:秋季 9.菱歌泛.夜 泛:唱起 10.千骑拥高牙..高牙:古代行军有牙旗在前导引,旗很高,故称“高牙” 11.吟赏烟霞..烟霞:美丽的自然风景 12.异日图将.好景 将:用在动词后的语助词 13.归去凤池..夸 凤池:凤凰池,对中书省的美称,这里代指朝廷 14.都门帐.饮 帐:篷帐 15.冷落清.秋节 清:凄清 16.此去经年..经年:年复一年 17.留恋..处,兰舟催发 留恋:心存依恋而不忍离去 兰舟:木兰木做的船,这是对船的美称18.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良辰好景:美好的时光,宜人的景色 一、了解行文脉络1.《望海潮》望海潮⎩⎪⎨⎪⎧⎭⎪⎬⎪⎫杭州——繁华⎩⎪⎨⎪⎧⎭⎪⎬⎪⎫烟柳画桥 十万人家云树堤沙 怒涛霜雪市列珠玑 户盈罗绮景美民乐西湖——清嘉⎩⎪⎨⎪⎧⎭⎪⎬⎪⎫三秋桂子 十里荷花羌管菱歌 钓叟莲娃醉听箫鼓 吟赏烟霞官治归去凤池夸 2.《雨霖铃》 雨霖铃⎩⎪⎨⎪⎧⎭⎪⎬⎪⎫景——寒蝉、烟波、暮霭、杨柳、晓风、残月事——帐饮无绪、执手相看、无语凝噎、别 后设想情——依依不舍、离别之苦情景交融虚实相生 二、把握文章主旨1.《望海潮》《望海潮》描写了西湖景色的秀美和杭州城市的繁华,展现了北宋富裕的都市生活和多彩的市井风情。

2.《雨霖铃》这首词以缠绵凄恻的感情、冷寂清幽的景色、铺叙白描的手法,把离别的情、景、事织成了一片秀淡清幽的词境,通过对将别、临别、别后的种种情景的描绘,述说了羁旅行役之人的悲凉心情。

一、阅读《望海潮》,思考并回答后面的问题。

1.相传金主完颜亮听唱“三秋桂子,十里荷花”以后,便羡慕钱塘的繁华,从而加强了他侵吞南宋的野心。

请你分析一下这两句有着怎样的艺术表现力?答:提示:这两句对仗工整,以高度凝练的语言,把西湖以至整个杭州最美的特征概括了出来,具有撼动人心的力量。

读了这两句词,不由得会使人对杭州心向往之。

2.简述开端三句在全篇内容与结构上所起的作用。

答:提示:从“形胜”与“繁华”两个侧面概括了钱塘自然环境的秀丽与社会的富庶、承平景象。

3.词的收尾处用了“好景”二字,联系全篇及作词缘由思考,这两个字反映出作者怎样的独特匠心?答:提示:(1)“好景”指杭州的美好景色,这里回应“赠送”之意,暗指孙何的“政绩”,表颂扬之意。

(2)呼应开篇,使首尾相合;总结全篇,突出赞美的题旨。

4.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描写杭州的繁华与美丽的?抒发了他怎样的感情?提示:(1)写杭州突出了以下几个方面:从地理位置上说,它是东西重镇;从历史传统上说,它自古以来就是繁华都市;从自然景观看,这里有著名的钱塘江,有秀丽的西湖;从市井面貌看,其建筑、设施极其美观,人口密集;从百姓生活看,人们安居乐业,笙歌处处,老老少少都心情愉悦。

(2)作者在词中描绘了古都杭州的繁华与美丽,充分表达了作者对杭州风物的惊叹、赞美与艳羡之情。

二、阅读《雨霖铃》,思考并回答后面的问题。

5.曾有人评论《雨霖铃》“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意境宏阔”,请你具体分析其“宏阔”在哪里?答:提示:这一句以“念”字领起,表明是设想后的道路辽阔,“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浩渺的烟波、沉沉的暮霭、辽阔的天空,全是写景,实际上含的全是情,衬托出旅人前途茫茫,情人相见无期,景无边而情无限。

“念去去”以后之言,大气包举,一泻千里,似江流出峡,直驰平川,可谓“宏阔”之致。

6.“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是历来被推崇的名句,它高明在何处?答:提示:(1)它把杨柳、风、残月这三个最能触动离愁的景物集中为一幅鲜明的画面,整个画面充满了一种凄清的气氛,勾起离人对往事的回忆,深感眼前的孤单,并渴望再次团聚,言外之意无穷。

(2)这幅画面又是出现在一个特定的时刻里——“酒醒”之后。

离人饮酒,为的是借酒浇愁,然而“愁更愁”,更何况是“酒醒”之后呢?试想,此时不过是柳永离开心爱的人的第二天早晨,“执手相看泪眼”的图景依然鲜明地留在心头,而面对眼前的凄清景象,他还要继续前行,离自己心爱的人更远,真是“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啊!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炼句知识解读高考对“炼句”题的考查,一般涉及赏析诗句的意蕴,表达效果等,要求写出语句的含意,使用的手法,描写的画面、刻画的人物、营造的氛围及表达的情感等。

鉴赏时既要弄清诗句的表面意思,指出其在构思、炼字、结构表达技巧等方面的特点,又要把握诗句蕴含的情感,点出其对表达主旨和情感所起的作用。

解答炼句题一定要从内容、形式两方面作答。

答题步骤(1)解释该句的含意、表达的情感。

(2)指出它在炼字、词法、句法、章法,尤其是表达技巧方面的特点。

(3)根据该句在全诗中的位置分析其对全诗所起的结构作用。

(4)点出其对表达主旨和情感所起的作用。

诗句内容+表达技巧+作用(结构和主旨)。

7.本词描写了哪些离别情景?词的上阕和下阕所描写的景色有何不同?整首词具有怎样的意境?答:提示:离别时的情感离别时的景色饯别时心境黯淡低落寒蝉凄切、骤雨初歇船要出发时难舍难分、痛苦异常千里烟波,暮霭沉沉设想今宵酒醒后凄凉惆怅,“良辰好景”不再的极度孤独、无聊杨柳岸,晓风残月小结词的上阕主要实写离别时的情景,下阕则是对别后的设想,是虚写。

整首词虚实结合,意境缠绵悱恻,凄凉清丽。

这一写作目的对于它的内容和表现手法都产生了一些不好的影响。

请探究一下,谈谈你的看法。

观点1:观点2:观点3:答案:(观点1)我感觉柳永在词中描绘的真实很有局限性,恐怕不那么坦荡。

柳永的这首词是歌功颂德之作,因为他的写作目的是求得地方长官的召见和赏识,因而要对对方加以赞扬甚至奉承,使得这首词在最后出现了一个格调不高的结尾。

(观点2)我觉得词中所描写的山水之美和都市的生活景象,比较真实地反映了北宋前期的社会历史面貌。

虽为赠献之作,却不能说是粉饰太平、歌功颂德的作品。

(观点3)柳永词中的确有一些显而易见的阿谀奉承之语,却并不被人们过多计较。

他的词善于铺叙,一气贯注,首尾完整;即使表达曲折复杂的情景,也自然流转,毫不呆滞,深入细致,清晰明朗,好像说出了人们的眼前景和心中语。

这就使得他的作品在当时即“传播四方”。

融情入景,虚实结合的手法《望海潮》1.工于铺叙,善用白描起首三句,一说地理,二说都会,三说历史,俯仰古今,洞察全局,统领全篇,为下文张目。

“烟柳”两句,前定环境,后写住宅,继以“参差”一句总括。

词中接着写江,对“东南形胜”做进一步的交代;接着又写市场、住宅,对“繁华”做进一步的白描。

下片转写西湖,从环境写到生活,最后称颂孙何,在应酬祝颂中不离杭州,呼应开头。

2.景物描写富有层次感词中画面迭出,但由于作者处理得极富层次感,所以并无堆砌之感。

如开头先从大景写起,范围逐渐缩小,直至突出重点(东南——都会——钱塘);写湖光山色,先写岸上,后写水面;每一片的内容,先写自然景观,后写人文景观,处处都体现出极强的层次感。

《雨霖铃》1.融情入景《雨霖铃》将“多情”与凄凉的清秋傍晚景色融为一体,创造了一种诗意的境界,从而表达了作者缠绵悱恻的离愁别绪。

如词开头不仅写出了离别的时间、地点、更重要的是景中有情,情中有景,做到了字字含情。

2.虚实结合上片写眼前的实景实事,突出词人和他心爱的人不忍分离却不得不分别的心情。

下片是对别后生活的设想,着意描绘的是词人孤单寂寞的心情。

连“良辰好景”也不能为他排遣痛苦,以虚写为主。

素材主题逆境与成长柳永一生落魄,屡试不第,考中进士时年近半百,可是仕途坎坷,他并没有得到重用,甚至因作词而得罪皇帝,被弃之不用。

他怀揣一颗破碎的心,混迹于瓦肆勾栏,艰难而丰富的生活体验使他的才华得以萌发和生长,使他成为中国文学史上永不消逝的一座高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