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案-3.宿建德江1-部编版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第2课 古诗词三首:宿建德江|部编版 (1)

《宿建德江》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掌握多音字“宿”,理解“烟渚”等词语的意思2、能有感情的读诗,理解作者所描写的景色,以及要表达的情感。
教学重点:理解诗意,并有感情地朗读教学难点:对“客愁新”“野旷天低树”的理解,体会诗人借景抒情的写法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谈话引入,介绍背景:1、上个月我们曾在这里和五年五班的郭老师上过一节古诗课,还记得那首诗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2、我们一起背一遍吧!3、孟浩然与李白告别去扬州那年,他四十岁。
孟浩然从二十几岁便离开家乡湖北远赴京城长安,他希望能以自己的才华在科举考试中脱颖而出求得官职,然而在京城十多年间,他在参加了多次科举考试,结果均以落榜告终!心灰意冷的孟浩然便返回襄阳老家开始隐居!三年后,心有不甘的孟浩然决定再次离家,去江南一带游历,他要广交朋友,希望四十岁的自己还能够有机会谋得官职!于是这年春天,他在黄鹤楼与李白挥袖告别满怀希望出发!出去秋来,一转眼半年过去,孟浩然的发展依然很不如意,这天夜晚,他泊船于建德江畔,眼望四周景物想到自己前途渺茫,便提笔写下了这首五言诗4、请同学们齐读课题——二、看题目,结合预习1、说说对诗题的理解2、认识多音字——宿并理解字义3、理解建德江关于作者孟浩然还有谁想补充吗?4、那么孟浩然夜宿建德江边到底看到了什么,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呢,接下来我们就随同作者的视线去建德江边看一看。
三、出示古诗,自由读注意读准字音,指名读小组读,齐读。
四、结合预习,用四单元学过的理解古诗的方法在弄懂诗意的基础上,完成问题,建议先独立完成再与同桌或小组交流完善(出示思考问题:1、诗人夜宿江边看到了什么 2、全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五、逐句汇报1、看到了什么:看诗句,结合注释及插图理解以下词语:烟渚日暮野天树江月2、重点:“客”“愁新”的理解:出示诗经节选说明,本来不如意夜晚不能回家更增添了一份忧愁3、拓展借月抒怀的诗句——读读体会六、1、看板书,回顾全诗,一切景语皆情语,在这些景物的背后作者要表达的情感是什么呢:忧愁。
宿建德江-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小学)教案

宿建德江-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小学)教案
一、教学内容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让学生了解宿建德江的生平事迹,了解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
•让学生了解宿建德江的生平事迹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2. 教学难点
•让学生理解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三、教学准备
1.课件、黑板、粉笔、教案
2.适当的音乐和影像内容
四、教学过程
第一步:导入
通过问答的形式,导入本节课的主题:了解宿建德江的生平事迹。
提问:
•你知道宿建德江吗?
•宿建德江是哪位人物?
•你知道宿建德江有哪些成就?
第二步:阅读文献
提供宿建德江有关的文献,供学生阅读。
第三步:展示图片
通过展示宿建德江的相关图片,让学生更好地了解他的生平事迹。
第四步:分组讨论
让学生分组讨论宿建德江的成就,归纳总结宿建德江主要的贡献。
第五步:展示成果
每个小组发言,展示他们的成果。
第六步:课堂讨论
就传统文化的重要性进行课堂讨论,引导学生真正认识到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第七步:课堂总结
回顾本节课的内容,强化对宿建德江生平事迹和传统文化重要性的认识。
五、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主要是让学生了解宿建德江的生平事迹和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通过阅读文献、展示图片、分组讨论、课堂讨论等多种方式,让学生逐渐对宿建德江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同时也让他们认识到了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教师可以通过调整教学方式和方法,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差异化的教学,达到教学目的。
2023年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宿建德江教案(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宿建德江教案(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宿建德江教案第【1】篇〗教学目标1、会写生字“德”,通过字形了解“德”的内涵。
2、借助注释抓住关键词理解诗意,想象秋江暮色中诗人孤身一人停宿于建德江的画面,体会诗人客居异乡的孤寂愁苦之情,初步了解羁旅之思。
3、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在脑海中再现景色的美,并分析感悟景色的特点, 初步了解借景抒情。
4、背诵全诗。
重难点重点: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在脑海中再现景色的美,并分析感悟景色的特点, 初步了解借景抒情。
难点:借助注释抓住关键词理解诗意,想象秋江暮色中诗人孤身一人停宿于建德江的画面,体会诗人客居异乡的孤寂愁苦之情,初步了解羁旅之思。
教学过程一、诗文回顾,情境导入师简介羁旅诗后展示相关诗句,全班齐读,而后师创设情景导入。
PPT展示: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唐】李白《静夜思》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唐】杜甫《月夜忆舍弟》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宋】王安石《泊船瓜洲》师引入《宿建德江》:唐代诗人孟浩然孤身一人,漫游吴越途径建德江的时候也写下了一首流传至今的羁旅诗《宿建德江》,我们今天一起来感受感受孟浩然的情思吧。
设计意图:让学生对羁旅诗有个初步认识,初步了解羁旅诗大多抒发思乡思亲之情,便于体会诗人在《宿建德江》抒发的客居异乡的孤寂愁苦之情。
二、解读诗题,初读感知1、学生字:齐读课题,师指导书写“德”, 通过字形讲解“德”的内涵2、解诗题:读了诗题后,你读懂了什么?预设:“宿”的意思,“宿”住宿、留宿。
“建德江”是一个地名。
诗人正在建德江留宿。
师生对话中点出理解诗意的方法:借助注释3、初读诗歌,疏通字词,读出节奏(1)个人读师点评,指导读音:“烟渚”的“渚”,多音字“宿”“泊”(2)自由读(3)点名读,点名学生评价(4)PPT展示节奏,师生合作读,全班齐读设计意图:多种方式朗读,把握朗读节奏,体会诗歌的味道。
三、再读古诗,明意悟情1、借助创作背景悟情介绍诗人写作背景,PPT展示,全班齐读师:你们觉得求官不成、仕途失意的孟浩然是什么心情呢?预设:“愁”“愁苦”……(板书:仕途失意)设计意图:联系写作背景有助于帮助理解诗情,是学诗的重要方法。
宿建德江-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初中)教案

宿建德江-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初中)教案一、教学背景分析语文是初中学习的重点科目之一,也是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
六年级作为初中最后一年,是学生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和提高的时期,也是面临初中升学考试的重要阶段。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的第一篇文章是《宿建德江》,是一篇少年题材的小说,通过描写主人公宿建德江的成长经历,以及他不断探索真理、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塑造了一个积极向上、勇于探索的少年形象。
通过本课教学,有助于学生深入了解文本中的人物性格、情节变化、语言表达等方面,同时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表达能力、思考能力等综合能力。
二、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理解小说中的人物性格、情节变化等内容;2.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能够运用适当的语言表述对文本中的情节、人物性格予以描述;3.培养学生对生活的积极向上的态度,鼓励学生勇于探索,积极寻求真理;4.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思考生活,思考人生,从而对自己的成长有所启示。
三、教学重点1.理解小说中的人物性格和情节变化;2.运用适当的语言对文本进行描述;3.培养学生的积极向上的态度。
四、教学难点1.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人物性格和情节变化,从而能够准确地描述文本;2.帮助学生深刻领会小说的主题和内涵。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环节介绍小说《宿建德江》的作者、背景和内容,引发学生对小说的兴趣。
2. 阅读理解1.教师指导学生阅读小说《宿建德江》;2.学生自主阅读,理解文本中的关键词汇、人物性格和情节变化;3.学生针对文本中的问题进行思考和讨论,理解文本的主旨和含义。
3. 语言表达1.引导学生对文本中的情节、人物进行描述,并提高学生的词汇量和语言表达能力;2.学生进行小组分享和汇报,同学们进行交流和互动。
4. 思考反思1.引导学生思考小说《宿建德江》中的主题和内涵;2.学生进行个人反思和总结,总结自己在阅读中的不足之处和需要改善的地方。
六、作业布置阅读小说《宿建德江》,写下自己的阅读感想并进行反思。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3宿建德江

课题名称第一单元3《宿建德江》教学目标通过对语言文字的品析感悟,了解诗人内心的孤寂。
重点分析理解诗人所描写的景色,体会诗人忧愁的情感。
重难点分析难点分析这首诗中,诗人内心的孤寂学生较难感受,因为六年级学生的情感经验和生活经验少。
难点教学方法通过情境诵读和想象,感悟诗人羁旅的愁怅,内心的孤寂与哀愁。
教学环节教学过程导入 1、在唐朝,读书人十年寒窗苦读,只为一朝金榜题名。
然而,有一位常年隐居的山水田园诗人,孟浩然,一直在鹿门一带隐居,730年诗人告别隐居生活,踌躇满志的来到长安参加科举考试,想实现为国效力的政治抱负,结果科举未中,他孤身一人失意东归,漫游吴越,途经建德江时,天幕低垂,明月当空,触发了诗人心中愁绪,于是孟浩然写下了这首诗《宿建德江》,现在我们来了解一下诗人孟浩然。
2、简介诗人孟浩然。
孟浩然,唐代诗人。
汉族,襄州襄阳(今湖北襄樊)人。
字浩然,世称孟襄阳,盛唐山水田园诗人。
存诗260多首,多为五言律诗。
与另一位诗人王维合称为“王孟”。
以写山水田园诗为主。
知识讲解(难点突破)3、理解诗题。
宿是住宿,留宿的意思。
宿建德江就是留宿在建德江的意思。
4、学习多音字“宿“。
5、师范读古诗。
理解“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的意思。
移舟:滑动小船的意思。
泊:停船靠岸。
渚指水中间的小块陆地。
客指旅客,这里指诗人自己。
这两句是说把船停靠在烟雾迷蒙的小洲边,日暮时分,游子心头又涌上几分愁绪。
6、师范读后两句诗。
旷空旷,辽远的意思。
这两句意思是旷野无边无际,远处的天空好像比树木还低。
明月倒映在清澈的江面上,仿佛和人十分亲近。
7、理解诗人哀愁的情感。
诗的前两句点明时间地点。
这是穆记写出了日落黄昏,江面上烟雾迷蒙的画面,同时又是客愁新的原因。
当晚,寻常人家一般是都会聚在一起用餐,闲谈,正是一家人热闹温馨的时刻,然而,这是诗人却孤身一人面对着茫茫烟雾。
悠悠江水那羁旅的惆怅,故乡的回忆,仕途的失意,千愁万绪不经涌上心头。
诗人怀着满腔愁绪在舟中茫然四顾,望见“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因为原野空旷,视野广阔,以致远处的天空看起来比近处的树木还要低,因为江水清澈,月影倒映在江中,江上的月和船中的人无比的接近。
最新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三首《宿建德江》(教案及反思

最新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三首《宿建德江》(教案及反思【教学目标】1.会写“德、鹊、蝉”3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默写《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3.借助注释理解诗意,想象画面,体会诗词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1.借助注释理解诗意,想象画面。
2.体会诗词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1.预习提纲:完成对应课时预习卡。
2.准备资料:查找有关诗词的作者的资料;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2课时第1课时【课时目标】1.会写“德”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宿建德江》《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背诵课文。
3.理解诗意,想象画面,体会诗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1.导入新课:同学们,上课前,我们来玩两组“飞花令”(“月”和“雨”飞花令)。
看来,大家的诗词储备量还不错,一起来读读下面这两组诗词。
课件出示:月雨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2.过渡: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两首有关“月”和“雨”的古诗。
我们先来学习孟浩然的《宿建德江》。
3.板书诗题,齐读课题,简介诗人。
课件出示:孟浩然,唐代诗人,襄州襄阳(今属湖北)人,世称“孟襄阳”,与王维并称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
孟浩然的一生中交织着复杂的出仕与归隐的矛盾,早年他热心功名,然而科举失利,饱受打击,终因没有得力的引荐,不得不在隐居和漫游中度过人生的大多数时间。
【设计意图】以“飞花令”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对诗词的学习兴趣与热爱,为学好本课古诗词作情感铺垫。
二、初读诗歌,读出节奏1.疏通字词。
(1)学生自由读诗,同桌互助纠正诗句读音。
(2)指名读诗。
指导读准“渚(zhǔ)”的字音。
(3)指导书写“德”,书写时注意右边“心”上面的一横不要漏掉,学生正确规范书写3遍。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 古诗词三首《宿建德江》教案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古诗词三首《宿建德江》教案教学目标:1.读准多音字“泊”,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宿建德江》。
2.边读边想象画面,借助注释理解诗意,在品读过程中,体会诗人孤寂愁苦之情。
教学重难点:边读边想象画面,借助注释理解诗意,在品读过程中,体会诗人孤寂愁苦之情。
教法学法:讲授法,谈话法,创设情境法;朗读法,合作探究法课前准备:教师准备课件,学生预习。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诗,直奔课题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古诗《宿建德江》。
二、初读古诗,读出韵味1.自由读诗,读通读顺。
请同学们把这首诗认真读两遍,第一遍读准字音,第二遍把诗句读顺。
2.指名朗读,纠正字音。
(1)第一行诗中有一个多音字“泊”,pō(湖泊),在这里是“停船靠岸”的意思,读作“bó”。
(2)“泊烟渚”的“渚”是翘舌音,“日暮客愁新”的“愁”也是翘舌音;最后一行诗中,“清”是后鼻音,“近”是前鼻音。
3.合作朗读,读出节奏。
读诗不光要读通读顺,还要读出节奏。
请各小组比赛读,读出这首诗的节奏。
课件出示:宿/建德江[唐]孟浩然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三、四步读法,读懂古诗1.回顾“四步”法。
同学们,大家还记得学习古诗“四步法”吗?(解诗题、知作者、明诗意、悟诗情。
)2.知作者。
(1)这首诗的作者是唐朝著名诗人孟浩然,你们在课前已经搜集了他的资料,现在说说对他的了解吧。
(生交流)(孟浩然生于盛唐时期,字浩然,襄州襄阳(现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唐代诗人,与另一位山水田园诗人王维合称“王孟”,并称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早年有满腔政治抱负,25岁辞亲远行,漫游长江各地,广交李白、王昌龄等诗人好友。
用诗文向高官推荐自己,想要为官,没有得力的人举荐,没能实现。
)(2)了解写作背景。
开元十八年,参加科举考试,结果落榜了。
于是他南下漫游吴越,途径建德江时,天幕低垂,月色当空的景色触发了诗人心中愁绪,写下了这首宿建德江。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宿建德江教案(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宿建德江教案(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宿建德江教案第【1】篇〗教案设计设计说明本课选编了三首古诗词,分别是《宿建德江》《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这三首诗词都写了大自然的美丽景色。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中寄情,是引领学生发现美、欣赏美、享受美的诗词佳作。
《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三学段阅读学习目标中指出: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作品的情感。
因此本课教学主要通过创设情境,想象画面,有感情诵读的方法来指导学生读懂诗词,感受诗词的魅力,从而陶冶审美的情趣、享受审美的乐趣。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1.搜集诗人资料及诗词的背景资料。
2.诗词作者与文字资料课件;水中间的小块陆地课件;三首诗词意境课件。
学生准备:熟读本课三首古诗。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诗人诗句连连看1.出示学生耳熟能详的诗句,与诗人对应连一连。
2.板书课题:古诗词三首。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以相关诗句连连看的游戏形式引入,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夯实了学生的古诗文积累。
二、课前预习成果展1.借助拼音读好古诗词。
(1)指名读诗词。
2.交流作者资料。
孟浩然:唐朝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
他的大部分作品为五言短篇,多写山水田园和隐居的逸兴以及羁旅行役的心情。
设计意图:学生在课前自主预习的引领下自学教材,独立学习、独立思考,尝试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去理解教材内容。
对作者进行了解,有助于学生对其作品的理解,感悟其写作风格。
三、品析字词悟诗情(一)《宿建德江》1.释诗题。
宿:住。
建德江:指新安江流经建德(今属浙江)的一段。
宿建德江:诗人乘船路过建德江,傍晚停船靠岸休息。
2.明诗意。
过渡:同学们,此时留宿在建德江的孟浩然,能安然入眠吗?不能入眠的诗人,在干什么呢?请同学们打开书,静静地默读这首诗,结合书上的插图和注释,想一想,这首诗大概在讲什么,诗里的哪个字、哪个词在向你传递诗人的感觉和情绪,可以做做记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移舟/泊/烟渚,
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
江清/月/近人。
3.反复多读几遍这首诗,通过查字典,结合课文注释,想想词语的意思,想想这首诗大体写什么。
把不理解的地方勾画出来,小组讨论。
三、再读古诗,理解诗意。
1.再读古诗,想想每句诗的意思,可以与同学合作。
2.汇报:用自己的话说说每句诗的意思。
3.根据学生回答,教师适时小结出各诗句的意思。
【出示课件】
把小船停靠在烟雾迷蒙的小洲,日暮时分新愁又涌上客子心头。
旷野无边无际远天比树还低沉,江水清清明月来和人相亲相近。
4.全班齐读此诗。
四、想象诗境,悟其感情。
1.教师有感情朗读,学生闭目想象。
2.学生发言,把想到的画面说给大家听。
3.学生采用不同形式的朗读,边读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4.全班交流,教师适时点拨引导。
(诗中虽只有一个“愁”字,却把诗人内心的忧愁写得淋漓尽致。
)
5.自由读诗,要求带着和诗人一样的感情朗读。
6.练习背诵。
五、总结学法。
总结学习方法:
【出示课件】
初读诗句──了解大意──理解诗意──体会诗境──悟其感情
(板书:初读诗句──了解大意──理解诗意──体会诗境──悟其感情)六、感情朗读,背诵课文。
感情朗读,将学生引入情境,直面美景,从而入情入境,熟读成诵,水到渠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