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络入门学习六要点

合集下载

经络总论知识点总结

经络总论知识点总结

经络总论知识点总结一、经络概述1.1 定义经络是中医基本理论之一,是中医学六经理论的主要内容之一,是中医学理论的核心之一。

经络是中医理论对人体生理、病理调节和治疗的主要途径,是中医学调节气血、阳气、阴气、营精等生理活动的重要渠道。

1.2 名称经络,也称为经脉、经气、经脉络。

1.3 基本特点经络是中医学理论的基本概念,其基本特点包括:存在于人体内部,是人体内一种独特、复杂的生命系统;通过人体内输送气血和调节生理功能;它是人体生理机能调控的重要通道。

二、经络的构成2.1 经络的组成经络主要由经脉和络脉两部分组成。

经脉是中医学所说的主要的经络部位,通行组织结构为经脉。

络脉是指与经脉相连通的类似网状的血管结构,通行组织结构为络脉。

2.2 经络的分布经络在人体内分布广泛,包括全身各个部分,主要包括头部、颈部、胸部、腹部、背部、上肢、下肢等部位。

2.3 经络的分类经络根据不同的特点可分为经脉、络脉、奇经八脉、经别等,其根据不同特点分类有所不同。

三、经络的功能3.1 输导气血经络能够输送气血,保持气血畅通,维持人体五脏六腑的生理活动,保持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

3.2 调节阴阳经络能够调节人体阴阳平衡,保持人体阴阳的平衡状态,维持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

3.3 调节机体生理经络能够调节机体生理活动,保持人体的机体功能正常。

3.4 调节情志经络能够调节情志,保持人体情志的平衡状态,维持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

四、经络的临床应用4.1 诊断经络能够通过检查经脉来了解人体脏腑功能的变化情况,用于诊断疾病。

4.2 治疗经络能够通过调节经脉来治疗疾病,是中医治疗疾病的重要手段之一。

4.3 预防经络能够通过调整经脉来预防疾病的发生,是中医预防保健的重要手段之一。

五、保健5.1 调养阴阳通过调养经络,可以调养体内的阴阳平衡,保持身体的健康状态。

5.2 健身保健通过调养经络,可以保持身体的健康状态,增强体质,达到健身保健的目的。

5.3 预防疾病通过调养经络,可以预防疾病的发生,提高身体免疫力,保持健康。

14条经络的专业知识

14条经络的专业知识

14条经络的专业知识1. 经络是人体内穿行的能量通道,连接脏腑、肌肉、皮肤等组织器官,具有营养输送、气血循环、排泄代谢等重要功能。

2. 经络分为经脉和络脉,经脉是贯穿人体内外的主干通道,络脉是分布于各个器官、组织的细小分支。

3. 经络的内部结构包括气血、津液、神经等重要组成部分,形成了一个复杂的能量交流系统。

4. 经络的流向有正气和邪气之分,正气循行顺畅可使机体充满活力,而邪气阻碍流通则会引发各种疾病。

5. 经络的病理变化包括气滞、血瘀、水湿、痰浊等,治疗常用经络穴位、经络配穴等手段,以疏通经络、调节气血、平衡阴阳为目的。

6. 经络穴位是经络上特定的点位,与内脏、组织、器官等相互联系,具有特定的治疗作用。

7. 经络配穴是经络按摩的一种手法,可通过配合不同穴位的按压、推拿、揉捏等手法,达到疏通经络、通气活血、调和阴阳的效果。

8. 经络理论是中医独有的治疗理论,历经千年文化积淀,经过临床实践验证,得到了广泛认可。

9. 经络理论在现代医学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如针灸、推拿、拔罐、艾灸等治疗手段,已经成为世界医学研究的热点。

10. 经络理论的深刻内涵和丰富内涵,需要学者们长期的研究和实践,才能逐渐揭开其中的奥秘。

11. 经络理论的应用范围广泛,可用于各种疾病的治疗和预防,例如神经、内分泌、呼吸、消化、心血管、肌肉骨骼等系统疾病。

12. 经络理论的研究需要多学科的交叉合作,例如中医、神经科学、生物物理学、计算机技术等,以期达到更深入的认识和应用。

13. 经络理论的教学和培训需要专业的师资力量和实践机会,如开设中医、针灸、推拿等相关专业课程和实习机会。

14. 经络理论与人体健康的联系密切,需要引导广泛的社会公众了解和认识,以实现人体健康的全面发展。

经络基础知识

经络基础知识

经络基础知识
经络是中医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是人体内气血运行的通道,与人体的健康密切相关。

以下是一些经络基础知识的介绍:
1. 经络系统:经络包括经脉和络脉,经脉是主干,络脉是分支。

经络系统遍布全身,将人体的脏腑、组织、器官联系起来。

2. 十二经脉:人体有十二条主要经脉,包括手三阴经、手三阳经、足三阴经和足三阳经。

这些经脉对应着不同的脏腑,对人体的生理功能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3. 经络的作用:经络具有沟通内外、运行气血、平衡阴阳等作用。

通过经络的传导,气血得以通畅运行,维持身体的正常功能。

4. 穴位:经络上的特定点位称为穴位,穴位是气血输注的地方。

通过刺激穴位,可以调节经络气血的运行,达到治疗疾病、保健养生的目的。

5. 经络学说的应用:经络学说在中医学中广泛应用于针灸、推拿、按摩等疗法。

通过刺激经络和穴位,可以促进气血循环,缓解疼痛,调节身体机能。

6. 整体观念:经络学说强调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经络系统将各个部分联系起来。

身体的健康与经络的通畅与否密切相关。

7. 子午流注:子午流注是根据经络气血运行的规律,按时辰选择穴位进行治疗的方法。

它认为在不同的时辰,经络气血的流动有一定的规律。

对经络的研究和应用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经络的实质和作用机制仍在不断研究和探索中。

经络养生知识点总结

经络养生知识点总结

经络养生知识点总结一、经络的基本概念1. 经络的起源经络的概念最早可以追溯到《内经》中,它认为经络是人体内部的气血流动的途径。

经络起源于古代医家对人体生命活动和疾病的认识,通过长期的临床实践,总结了一套完整的经络理论。

2. 经络的分类根据《内经》的记载,经络可分为经脉和络脉两大部分。

经脉是指人体内部的气血运行通路,主要包括十四经脉和奇经八脉;络脉是指那些分布在人体经络系统之外的气血流动通道,主要包括络脉、淤血及皮部络。

3. 经络的作用经络在中医理论中是非常重要的,它具有调节气血运行、联系脏腑、调整阴阳、抵御外邪等作用。

通过经络系统,人体的气血得以运行,脏腑之间得以联系,从而保持了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

二、经络养生的重要性经络养生是中医理论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它认为人体的健康与经络的畅通有着密切的关系。

经络是气血运行的通路,只有经络畅通,气血才能得以运行,从而保持脏腑功能的正常。

而经络不畅通,则会导致气滞血瘀,从而影响了人体的健康。

1. 经络与人体健康的关系经络在人体健康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它通过调节气血运行、联系脏腑等作用,维护了人体的健康状态。

在中医理论中认为,经络不通会导致气滞血瘀,从而导致疾病的发生。

2. 经络养生的作用经络养生是通过调理经络系统来达到养生保健的目的。

它包括了通过推拿、按摩、针灸等方法来调理人体的经络系统,以达到改善人体健康状态的目的。

在中医理论中,通过经络养生可以增强人体免疫力、提高机体抗病能力,从而达到预防疾病的目的。

三、经络调理的方法1. 推拿按摩推拿按摩是中医养生的重要内容之一,它是通过手法作用于人体经络系统,以达到调理气血、活络筋骨、舒经活络等作用。

推拿按摩可以通过揉、捏、点、按等手法,作用于人体经络系统,从而达到调理气血、舒筋活络的目的。

2. 针灸疗法针灸疗法是中医的重要治疗方法之一,它是通过针刺作用于人体经络系统,以调理气血、调整脏腑功能,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人体经络的知识点总结

人体经络的知识点总结

人体经络的知识点总结一、经络的概念经络是指在人体内部贯穿全身的一种特定脉络系统,通过其中的络穴,连接起人体的脏腑。

古代医书《黄帝内经》中有关经络的记载,内容包括了皮部、络脉、经脉、腧穴等诸多内容。

这些经络像网状一样分布在全身,在不同的部位组成了不同的经络系统。

按照传统的观点,人体共有12条正经和8条奇经,通过这些经络可以联系人体的各个部位和器官,调节和维持人体的生理活动。

二、经络的分类1. 12条正经:包括了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阴肾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足厥阴肝经。

2. 8条奇经:包括了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维脉、阳维脉、阴跷脉、阳跷脉。

3. 杂经:手足三阳经、手足三阴经、奇经八脉。

三、经络的特点1. 内外联络:经络系统连接了人体的内部器官和外部组织,实现了人体内外部的联络,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2. 寻行经络:按照古代医学的理论,经络沿着一定的路径分布于人体的表面和内部,有着固定的路径和寻行方向。

3. 穴位主治:每一条经络上都有若干个穴位,通过这些穴位可以对相应的内脏进行调节和治疗。

4. 运行规律:经络系统有着自己的运行规律,有不同的时间、方位和气候的调节要求。

四、经络的生理作用1. 传导与激活:经络是传递和激活气血,神经等生理信息的媒介,促进器官功能的协调和调节。

2. 营养与废物的代谢:经络系统还参与人体内部的营养物质和废物的代谢过程,对维持人体内部环境起着重要的作用。

3. 免疫调节:通过经络系统的调节,可以增强人体的免疫力,提高抵抗力,对抗外部的病原体。

4. 情绪调节:经络系统也与人体的情绪调节有着密切的联系,通过调节经络可以缓解人体内部的紧张情绪。

5. 疼痛调节:经络系统参与了人体的疼痛调节过程,通过刺激相应的穴位可以缓解局部的疼痛。

五、经络的疾病1. 经络阻滞:当人体经络系统受到外部或内部因素的影响,会出现经络阻滞,引起气血淤滞,导致人体的疾病。

经络学内容(快速入门版)

经络学内容(快速入门版)

经络学内容(快速入门版)一、经络的内容(表一)经络系统表经络可以把体内脏腑和体表各种组织密切联系起来,使之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具有运行气血、营养全身以及维持机体、机能的平衡和协调作用。

其主要内容分十二经脉和奇经八脉两类。

(见表一)一、经络生理病理的反映经络在生理上具有运行气血、联系上下的作用。

因此经络在病理上,主要表现为气血运行及联系功能的异常,由于经络内属脏腑、外络支节,当人体感受外部致病因子或由于其他原因而导致气血失调时,经络及其所属的脏腑必然会发生相应的病理变化。

1.十二经脉:是人体气血运行的主要通路,它与脏腑直接发生关系。

在腑经与脏经之间,还有着表里配偶关系。

从肺经到肝经,循环不息,以濡养周身。

其气血流注的次序如下:肺经—>大肠经—>胃经—>脾经—>心经—>小肠经—>膀胱经—>肾经—>心包经—>三焦经—>胆经—>肝经(见表二)2.奇经八脉:是调节气血的一些特殊通路,它不与五脏六腑发生直接联系,更无表里相配的关系,但在功能各方面,能补充十二经脉的不足,特别是督、任、冲、带四脉更为重要。

督脉与十二经脉中腑的经脉交会,具有总督各条脏经的经脉作用;任脉和脏的经脉发生交会,具有担任各条脏经的作用;冲脉具有通调十二经的作用,阴跻脉、阴维脉具有联系脉经的作用。

机体正常生理功能的维持,有赖于经络的联系;当机体受到内、外致病因素的侵扰时,经络也是疾病传导的途径,疾病的变化反映为各种症候,临床上可以从症候的分析来辨别脏腑经络受病的浅深。

(表二)十二经循行部位与所属病候外在致病因素侵袭人体,皮毛肌肉受病,再通过经络而传入内脏;人体内脏的病变,往往也通过经络而反映到肢体。

所以经络对人体的病理变化有着密切的联系。

由于每条经络,都有它一定的循行部位与内脏联系,因此脏腑和经络所属的病候,也有它一定的规律。

一般从病变的不同特征,均可辨别它属于那一经。

例如胃病上腹痛吐酸水,常在十二胸椎两旁胃俞穴或十一胸椎旁的脾俞穴有压痛点;黄疸型传染性肝炎,常在第九胸椎两旁肝俞穴和第十胸椎两旁肝俞穴有压痛点。

学习十二条经络的技巧

学习十二条经络的技巧

学习十二条经络的技巧十二条经络,其实只是三条长长的经络。

第一条:肺经→大肠经→胃经→脾经。

肺经:由胸走手,行走在上肢内侧前,止于大指的少商穴。

行至手腕时,分出一个侧枝,走到了食指的商阳穴,目的是与食指的大肠经相连。

肺经上的常用穴位有:云门、尺泽、太渊、鱼际、少商。

大肠经:肺经的精气继续行走,就走到了食指的外侧商阳穴,这里就是大肠经的起点了,从手指往上走,行走在上肢的外侧前→颈部→下齿→鼻旁的迎香穴为止。

另有一个侧枝上行到眼睛的下缘,叫承泣穴的地方,目的是与下一条经络胃经相连。

大肠经常用穴位有:商阳、合谷、曲池。

胃经:大肠经的精气继续行走就走到了胃经的起点承泣穴,承泣穴往下行走→面周围→胸前第二侧线→下肢外侧前→脚面→中趾的历兑穴止。

从脚背走脚趾时,又分了两个侧枝,一个走到了次趾,一个走到了大脚趾上,目的是要与脾经相连。

胃经常用的穴位有:肚脐旁的天枢穴,大腿上的梁丘,小腿上的足三里、上巨虚、下巨虚、丰隆,脚上的解溪、冲阳。

脾经:胃经的精气继续前行,就走到了大脚趾外侧隐白穴了,这里是脾经的起始点,往上行至大趾内→下肢内侧→胸腹第三侧线→大包穴止。

体表是在大包穴为止了,但体内有一支→入腹→食道旁→散舌下。

走到这里,这一条长长的经络就走完了。

这一条从肺经出发到脾经结束的经络,中间都是连接的,没有断掉,只是人为地将它们分为了四条经络,其实就是一条长长的经络,这条经络主要是管理人体内的消化系统、呼吸系统。

肺、大肠、胃、脾生病的时候,就要梳理这一条长长的经络,不是肺生病只梳理肺经,而是肺生病,整个四条经络都要慢慢地梳理。

只是脾经是经络的终点,精气会很弱,不适合重度梳理,一般选择按揉的方法为佳。

其他三条经络可以按揉、可以刮痧、拍痧、走罐。

这四条经络上的任何一个部位淤堵,都会造成整条经络运行的不顺畅,疏通局部很重要,整条经络梳理更重要,只有整条经络都通畅了,肺、大肠、胃、脾才会健康。

常见的疏通技巧就是针灸、推拿、按摩、拍痧、刮痧、走罐。

中医经络基础学习知识

中医经络基础学习知识

经络的概念和经络系统一、经络的概念经络,是经和络的总称。

经,又称经脉,有路径之意。

经脉贯通上下,沟通内外,是经络系统中纵行的主干。

故曰:“经者,径也。

经脉大多循行于人体的深部,且有一定的循行部位。

络,又称络脉,有网络之意。

络脉是经脉别出的分支,较经脉细小。

故曰:“支而横出者为络。

”络脉纵横交错,网络全身,无处不至。

经络相贯,遍布全身,形成一个纵横交错的联络网,通过有规律的循行和复杂的联络交会,组成了经络系统,把人体五脏六腑、肢体官窍及皮肉筋骨等组织紧密地联结成统一的有机整体,从而保证了人体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

所以说,经络是运行气血,联络脏腑肢节,沟通内外上下,调节人体功能的一种特殊的通路系统。

二、经络系统经络系统是由经脉、络脉及其连属部分构成的。

经脉和络脉是它的主体(一)经脉系统1.十二经脉正经:正经有十二,即手三阴经、足三阴经、手三阳经、足三阳经,共四组,每组三条经脉,合称十二经脉。

十二经别:十二经别是十二经脉别出的正经,它们分别起于四肢,循行于体内,联系脏腑,上出颈项浅部。

阳经的经别从本经别出而循行体内,上达头面后,仍回到本经;阴经的经别从本经别出而循行体内,上达头面后,与相为表里的阳经相合。

为此,十二经别不仅可以加强十二经脉中相为表里的两经之间的联系,而且因其联系了某些正经未循行到的器官与形体部位,从而补充了正经之不足。

十二经筋:十二经筋是十二经脉之气“结、聚、散、络”于筋肉、关节的体系,是十二经脉的附属部分,是十二经脉循行部位上分布于筋肉系统的总称,它有联缀百骸,维络周身,主司关节运动的作用。

十二皮部:十二皮部是十二经脉在体表一定部位上的反应区。

全身的皮肤是十二经脉的功能活动反映于体表的部位,所以把全身皮肤分为十二个部分,分属于十二经,称为“十二皮部”。

2.奇经:奇经有八,即督脉、任脉、带脉、阴骄脉、阳骄脉、阴维脉、阳维脉,合称奇经八脉。

奇经八脉有统率、联络和调节全身气血盛衰的作用。

(二)络脉系统络脉有别络、孙络、浮络之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经络理论六要点
“不懂经络,开口动手便是错”,这句话表明了经络在中医临床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经络理论枯燥,是入门者学习中医的“拦路虎”。

笔者从事中医药十余年来,总结出经络六条基本要点,概述如下,以飨读者。

1脏腑分阴阳“脏腑分阴阳”指的是五脏属阴,六腑属阳。

即肺、脾、心、肾、心包、肝等五脏属阴经,大肠、胃、小肠、膀胱、三焦、胆等六腑属阳经。

也即手太阴肺经、足太阴脾经、手少阴心经、足少阴肾经、手厥阴心包经、足厥阴肝经是阴经,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是阳经。

2手足定上下“手足定上下”指的是手走上肢,足走下肢。

即手三阴经、手三阳经分布于四肢上肢的手臂部;足三阴经、足三阳经分布于四肢下肢的足腿部。

3阴阳分表里“阴阳分表里”指的是十二经中所有的阴经(即五脏)分布于身体上下肢的内侧,属里,所有的阳经(即六腑)分布于身体上下肢的外侧,属表。

即手三阴经分布于上肢内侧,属里;手三阳经分布于上肢外侧,属表;足三阴经分布于下肢内侧,属里,足三阳经分布于下肢外侧,属表。

4阴升而阳降“阴升而阳降”指的是当左右双手垂直举起超过头顶之时,足三阴经由足走向胸腹,手三阴经由胸腹走向手,即足三阴经、手三阴经的走向为上升状态,称之为“阴升”;手三阳经由手走向头,足三阳经由头走向足,即手三阳经、足三阳经的走向为下降状态,称之为“阳降”。

故曰:“举起手来,阴升阳降”。

5前后缘中线“前后缘中线”指的经络气血在人体空间的流注顺序为前缘到后缘至中线,并复向前缘,循环往复,周流不息。

其中太阴、阳明在前缘,少阴、太阳在后缘,厥阴、少阳在中线。

太阴、阳明在前缘指的是手太阴肺经分布于上肢内侧前缘,手阳明大肠经分布于上肢外侧前缘;足太阴脾经分布于下肢内侧前缘,足阳明胃经分布于下肢外侧前缘。

少阴、太阳在后缘指的是手少阴心经分布于上肢内侧后缘,手太阳小肠经分布于上肢外侧后缘;足少阴肾经分布于下肢内侧后缘,足太阳膀胱经分布于下肢外侧后缘。

厥阴、少阳在中线指的是手厥阴心包经分布于上肢内侧中线、手少阳三焦经分布于上肢外侧中线;足厥阴肝经分布于下肢内侧中线,足少阳胆经分布于下肢外侧中线。

6依时空循环“依时空循环”指的是,人体气血随着时间的不同,按照一定的空间顺序循行于人体的经络之中。

正如古人总结的歌诀:“寅时气血注入肺,卯时大肠辰时胃,巳脾午心未小肠,申属膀胱酉肾位,戌时心包亥三焦,子胆丑肝各定位”。

即每天3~5时(寅时)人体气血充盛于手太阴肺经,每天5~7时(卯时) 人体气血充盛于手阳明大肠经……等等,其余类同,依时空循环,如环无端。

总之,“脏腑分阴阳,手足定上下,阴阳分表里,阴升而阳降”说明了脏腑经络之间的相互关系。

五脏属阴,六腑属阳;手在上肢,足在下肢;阴经在内侧
属里,阳经在外侧属表;举起手来,阴经上升,阳经下降。

例如,手太阴肺经是阴经、分布于上肢内侧前缘(里),由胸腹走手(阴升),属肺脏、络大肠腑;手阳明大肠经是阳经、分布于上肢外侧前缘(表),由手走头(阳降),属大肠腑、络肺脏。

即肺与大肠表现出“一阴一阳、一表一里、一升一降”等关系。

余经同此,即五脏与六腑通过经络互为络属而表现出阴阳、表里、升降等关系。

“前后缘中线,依时空循环”说明了经络气血在体内的运行规律。

经络气血在体内依照空间上“前缘到后缘至中线,并复向前缘”以及时间上“十二时辰”的顺序,依次运转,如环无端,循环往复,周流不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