尘肺的CT表现
职业尘肺病的鉴定标准

职业尘肺病的鉴定标准
1. 职业暴露史,患者是否有长期从事粉尘作业的职业暴露史,
包括工作时间、工作环境、接触粉尘的种类和浓度等。
2. 临床表现,患者是否出现与尘肺病相关的临床症状,如咳嗽、气促、胸闷、胸痛等,以及肺部体征的检查结果,如肺部啰音、杵
状指(或称“肺性心脏病”)、呼吸困难等。
3. 影像学检查,患者的X线胸片、CT等影像学检查结果是否
符合职业尘肺病的特征,如肺部斑片状、结节状、磨玻璃影、肺气
肿等。
4. 肺功能检查,患者的肺功能是否存在限制性通气功能障碍、
弥散功能障碍等特征性异常。
5. 病理学检查,对于需要进行病理学检查的患者,病理学检查
结果是否符合职业尘肺病的病理特征,如尘肺结节、纤维化灶等。
以上是一般情况下对职业尘肺病进行鉴定时的主要考量因素。
在具体的鉴定过程中,还需要结合患者的个人病史、职业史、家族
史等综合因素进行综合分析和判断。
同时,不同国家和地区可能会有不同的标准和流程,需要根据当地的法律法规和相关规定进行具体操作。
尘肺病X线检查与X线表现

尘肺病 X线检查与 X线表现尘肺病属于一种影响范围很广的职业病,在我国,受到尘肺危害的人群非常的多,对于国家和企业来说,也是一种赔偿较为普遍的职业病。
由于职业病在诊断的方式上,其法定性比较特殊,因此在诊断的性质、诊断的依据、诊断的程序以及诊断的结论上,其效力以及诊断的技术和方法学上和普通的疾病诊断都有着本质区别。
在尘肺病的相关诊断标准中对于尘肺的诊断,其明确指出是根据详细以及可靠的职业史作为诊断的前提,并通过前位胸片上的X线征象作为其依据,并将患者的既往病史以及临床表现,结合尘肺流行病学资料来进行参考,从而对尘肺病的X先检查以及X线表现得出诊断结果,下面我们就来具体了解一下尘肺病的X先检查以及X线的表现。
1.尘肺病的X线检查1.胸部平片射影当前利用X射线对胸部进行平片射影是进行尘肺病检查的首先选择方法。
1.1.高千伏X线射片近年来,国内外常用胸部高千伏X线射片来诊断尘肺。
这种X线的曝光时间短,后前位的胸片曝光时间不超过0.1秒,曝光量则通常在2~8mA的范围内。
与普通的X射线摄影方式对比来说,高千伏X线射片的千伏值高,并且胶片对高能射线的容量也大,曝光时其条件需要调整的范围也相对小,无需对胸部的厚度进行测量,基本不存在曝光条件不适合或者曝光条件不当的可能,从而对患者来说可以很好的将辐射剂量给降低,同样也可以很好的将运动伪影给减少,会让图像质量的提升效果明显,图像质量上去了,在诊断的时候有价值的诊断信息也就更多,同时可以延长管球寿命。
我国当前的相关标准中明确要求使用高千伏X射线胸片来作为影像诊断的基础和依据。
1.1.数字化X线射片直接数字放射成像(DR)和计算机放射成像(CR)正以其高质量的图像和高效率逐渐取代现有的传统放射成像技术。
它们已经成为当今数字射线照相技术的代表。
CR技术的成熟和DR的迅速发展为我们提供了广阔的研究空间。
最近的研究表明,与CR相比,DR在图像质量、后处理功能、工作流程能力和患者吸收测量等方面明显优于CR,并将成为数字X线摄影的主流。
尘肺的影像表现

肺尘埃沉着病❖肺尘埃沉着病(pneumoconiosis)简称尘肺,是指在职业活动中长期吸入生产性矿物性粉尘并在肺内潴留而引起的以肺组织弥漫性纤维化为主的疾病。
我国法定的12种尘肺❖硅沉着病(矽肺)煤工尘肺 ❖石棉肺碳墨尘肺 ❖电墨尘肺滑石尘肺 ❖水泥尘肺云母尘肺 ❖陶工尘肺铝尘肺 ❖电焊工尘肺铸工尘肺❖必须由国家卫生行政部门指定的尘肺诊断小组来进行,任何个人诊断无效❖影像医师要了解病因学、生产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及临床病理资料❖诊断前提是病人必须有明确的生产粉尘接触史❖良好的X线摄片,应CT或HRCT检查❖目前国内外首选方法是:标准后前位高千伏 X线胸片❖CT、HRCT:显示平片上不能够显示或可疑小结节、早期纤维化、肺气肿、胸膜改变、肺门淋巴结肿大等结合平片提高诊断与分期的准确性❖小阴影直径<10mm,分为类圆形和不规则形;前者常见,多见于矽肺,病理:矽结;后者表现为网状、蜂窝状,常见于石棉肺,病理:间质纤维化。
❖大阴影直径> 10mm, 边界清,周围肺气肿,病理:间质纤维化、矽结节等融合而成 ❖小阴影集聚局部小阴影明显增多集聚成簇,但未形成大阴影❖胸膜斑局限性胸膜增厚>5mm(除肺尖和肋膈角区之外)常见于石棉肺❖无尘肺(0)a)0:X射线胸片无尘肺表现。
b)0:胸片表现尚不够诊断为I者。
❖一期尘肺(Ⅰ)a)Ⅰ:有总体密集度1级的小阴影 ,分布范围至少达到两个肺区。
b)Ⅰ:有总体密集度1级的小阴影,分布范围超过4个肺区或有总体密集度2级的小阴影,分布范围达到4个肺区。
❖二期尘肺(Ⅱ)a)Ⅱ:有总体密集度2级的小阴影 ,分布范围超过4个肺区;或有总体密集度3级的小阴影,分布范围达到四个肺区。
b)Ⅱ:有总体密集度3级的小阴影,分布范围超过4个肺区;或有小阴影聚集;或有大阴影,但尚不够诊断为Ⅲ者。
❖三期尘肺(Ⅲ) a)Ⅲ:有大阴影出现,其长径不小于20mm,短径不小于10mm。
b)Ⅲ :单个大阴影的面积或多个大阴影面积的总和超过右上肺区面积者。
电焊工尘肺CT表现分析

电焊工尘肺CT表现分析摘要:目的:分析粉尘和轻量CT电焊机的工作结果。
方法:选择在2022年6月至2023年6月期间入院的67名电焊工肺炎患者作为对照组;此外,还挑选了70名在同一时期接受过体检的体检人员,并将其作为医疗小组组成。
所有受试者接受CT和肺功能检查,比较对照组、健康组的肺纤维化指标、肺功能指标,比较肺炎一期、二期和三期组的肺纤维化指标、肺功能指标,进行Spearman相关性分析。
结果:肺纤维化指标明显高于健康组,FEV1、FVC 和 FEV1/FVC 值明显低于健康组(P < 0.01)。
3组肺纤维化评分高于2期组,1期组,3期组FEV1,FVC,FEV1/FVC低于2期组和1期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肺纤维化评估与 FEV1、FVC 和 FEV1/FVC 呈负相关 (r = 0.428,-0.457,-0.469,P <0.05)。
结论:电焊工尘肺的CT具有特征性的影像表现,小叶中心磨玻璃密度微小结节影及小叶分支线状影为其特征的CT表现,结合职业病史,可做出明确诊断。
关键词:电焊工;尘肺;CT引言电焊工尘肺是指在焊接作业时,电焊条和金属器材在电弧高温下(3000~6000℃)形成的冶金反应,产生大量以氧化铁为主的多种元素金属氧化物粉尘,以气溶胶的状态散发到空气中并迅速冷凝而形成电焊烟尘,由于电焊烟粒直径较小,容易沉积在下呼吸道、肺部,长期过量吸入而引起的慢性肺部损害。
现阶段职业性尘肺诊断是依据生产性矿物性粉尘接触史、工作场所职业卫生学调查、尘肺流行病学调查及X射线后前位胸片,其中胸片表现是诊断的主要依据。
然而早期尘肺的诊断特别是电焊工尘肺,胸片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而螺旋CT薄层扫描能够清晰直观地观察肺部结构,对肺内结节及肺部的间质性病变等显示率高,有助于提高诊断准确性。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择了从2022年6月至2023年6月在放射科接受治疗的67名电焊工肺炎患者,并成立了一个观察组;此外,还挑选了70名在同一时期接受过体检的体检人员,并将其作为医疗小组组成。
尘肺的CT表现

判定方法:对照标准片判定
⑴ 圆形小阴影的成像原因 病灶多相互重叠 单个矽结节 >3mm以上,摄影条件恰当胸片 可以显示 直径1.5mm或以上的p、q小阴影,只有病灶 多时在同一轴线上几个矽结节相互重叠 与矽结节致密度和周围肺之间对比度有关 灶性气肿带,小阴影易显、弥散肺气肿则小 阴影不可显示
第十二节
尘 肺
概述 长期吸入有害粉尘引起气道和肺泡的慢性损伤.有严格的诊断标准. 尘肺的诊断原则: ①由行政主管部门认可的诊断小组诊断 ②有明确的有害粉尘接触史 ③排除了其他原因引起的肺部类似改变 ④必要时加做CT检查,综合分析
尘肺的基本影像学表现: ①圆形小阴影 ②不规则形阴影 ③大阴影 ④胸膜斑: ⑤肺门改变 ⑥肺纹理的改变 尘肺的X线分期GBZ70-2002
小阴影定义 肺部内直径和宽径〈10规则小阴影
1、圆形小阴影 主要病理改变:矽结节 矽 节 表 现:圆形、椭圆形、边缘整齐或不 整齐的致密影、矽肺、煤工尘 肺最常见
肺门改变:由于尘细胞在肺门淋巴结堆集引起淋巴 结f增生→坏死钙化f增生淋巴结→钙增浓积淋 巴结胞膜下状,如蛋壳→肺门淋巴结钙化es. 各期矽肺均可见es. 表明:吸入粉尘SiO2游离含量高,浓度高. 肺纹理改变:尘肺病变早期肺纹理增多,增粗→进 一步发展扭曲、变形、移位、中断. 小阴影增多可使肺纹理模糊、减少、消失.
肺内肿瘤 单发、多发圆形、椭圆形大阴影 ,密度较浓、边 界清,需与肺内肿瘤鉴别. 有时两肺上区中外带,锁骨下出现少量斑片,索 条状阴影→相连融合呈条带状→当靠近侧胸壁肺 气肿明显→边缘清楚、密度较浓、均匀一致的大 阴影.
鉴别诊断
粉尘中游离SiO2含量 小阴影的形态、大小、密度与SiO2含量 SiO2含量低→尘肺P水泥 SiO2含量高→尘肺q、r矽肺 粉尘浓度 浓度高即使SiO2不高→较大、密度 高的圆形小阴影
隧道工人尘肺合并肺癌影像学表现

隧道工人尘肺合并肺癌影像学表现一、引言隧道工人尘肺是一种由于长期从事隧道挖掘作业,吸入大量有害粉尘所引起的职业性疾病。
肺癌是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其发病率在我国呈上升趋势。
隧道工人由于工作环境恶劣,长期接触有害物质,其肺癌的发病率较普通人群更高。
本文旨在探讨隧道工人尘肺合并肺癌的影像学表现,以提高临床医生对此类疾病的认识和诊断能力。
二、隧道工人尘肺的影像学表现1. X线表现:早期隧道工人尘肺的X线表现为肺纹理增多、增粗,边缘模糊。
随着病程进展,肺野出现网状、网粒状及结节状阴影,以中下肺野为著。
晚期可见肺气肿、肺心病等并发症的表现。
2. CT表现:CT检查能更准确地显示隧道工人尘肺的病变。
早期病变表现为肺纹理增多、增粗,边缘模糊。
随着病程进展,肺野出现网状、网粒状及结节状阴影,以中下肺野为著。
晚期可见肺气肿、肺心病等并发症的表现。
此外,CT还能显示肺内小血管炎、肺间质纤维化等病变。
三、隧道工人尘肺合并肺癌的影像学表现1. X线表现:隧道工人尘肺合并肺癌的X线表现与单纯肺癌相似,但部分患者可见原有尘肺病变的加重。
肺癌的表现包括肺部肿块、肺门增大、胸腔积液等。
2. CT表现:CT检查是诊断隧道工人尘肺合并肺癌的主要手段。
其影像学表现包括:(1)肺部肿块:CT显示肺部肿块呈分叶状、边缘模糊,与周围正常肺组织分界不清。
肿块内可见低密度坏死区,有时可见钙化。
(2)肺门增大:肺癌累及肺门时,可见肺门增大、结构紊乱。
肺门血管受压、推移或包埋。
(3)胸腔积液:部分患者可见单侧或双侧胸腔积液,CT值较高,提示恶性胸腔积液。
(4)纵隔淋巴结肿大:CT显示纵隔淋巴结肿大,多位于气管旁、肺门、隆突下等部位。
肿大淋巴结边缘模糊,有时可见融合。
(5)远处转移:肺癌晚期可出现远处转移,如肝脏、肾上腺、骨骼等部位的转移灶。
四、鉴别诊断1. 隧道工人尘肺合并肺结核:肺结核好发于上叶尖后段和下叶背段,多有低热、盗汗等结核中毒症状。
影像学表现为肺部结节状、团块状阴影,边缘清晰,可见空洞形成。
尘肺病诊断标准

尘肺病诊断标准尘肺病是一种职业性肺部疾病,主要是由于长期吸入粉尘颗粒而引起的。
尘肺病的诊断标准对于及早发现和治疗这一疾病至关重要。
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的《尘肺病诊断标准》,我们可以对尘肺病进行准确的诊断和评估。
首先,尘肺病的诊断需要根据患者的病史和临床表现进行判断。
患者长期从事粉尘作业,如煤矿工人、建筑工人等,有可能患上尘肺病。
而临床表现主要包括咳嗽、气促、胸闷、胸痛等症状,需要结合病史和临床表现进行综合分析。
其次,尘肺病的诊断还需要进行影像学检查。
X线胸片是常用的检查方法之一,可以观察到肺部的病变情况,如肺间质纤维化、肺气肿等。
此外,CT检查也是诊断尘肺病的重要手段,可以更加清晰地显示肺部的病变情况,有助于准确诊断。
另外,尘肺病的诊断还需要进行肺功能检查。
肺功能检查可以评估肺部功能的情况,包括肺活量、用力呼气容积等指标,可以帮助医生判断肺部功能是否受损,从而诊断尘肺病。
此外,尘肺病的诊断还需要排除其他肺部疾病。
有些肺部疾病的临床表现和尘肺病相似,需要通过相关检查排除其他疾病,如结核病、肺癌等。
最后,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的《尘肺病诊断标准》,对尘肺病进行综合分析,结合病史、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肺功能检查等多方面的信息,进行综合判断,最终做出准确的诊断。
总之,尘肺病的诊断是一个综合性的过程,需要结合多方面的信息进行判断。
只有准确诊断,才能及早发现疾病,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保护患者的健康。
希望广大医务工作者能够熟悉尘肺病诊断标准,提高对尘肺病的诊断水平,为患者的健康保驾护航。
职业尘肺病的鉴定标准

职业尘肺病的鉴定标准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职业性尘肺病是一种由于长期接触各种尘埃颗粒而引起的职业病,主要发生在一些特定工作环境下的工人。
尘肺病会严重危害工人的健康,严重时甚至会导致死亡。
对于职业性尘肺病的鉴定标准至关重要。
一、职业性尘肺病的定义职业性尘肺病是指由于职业性接触粉尘、烟雾等有害物质,导致肺部受损、发生纤维化和纤维母细胞增生,从而引起一系列症状和病变的一种职业病。
二、职业性尘肺病的鉴定标准1. 职业史:患者应提供详细的职业史,包括工作的时间、工作环境、工作内容等。
特别是需要关注患者是否长期从事粉尘、烟雾等有害物质的接触工作。
2. 临床表现:职业性尘肺病的临床表现特点是慢性进行性。
一般症状包括咳嗽、气短、胸闷、胸痛等。
在临床表现方面,需要结合患者的职业史进行综合分析。
3. 影像学检查:胸部X线或CT检查是诊断职业性尘肺病的重要手段。
影像学检查可显示肺部纤维结节、斑片状病变等特征性改变。
4. 肺功能检查:肺功能检查可以评估肺部功能的受损程度,包括通气功能、换气功能等。
职业性尘肺病患者一般会表现出肺功能异常。
5. 肺泡灌洗液检查:肺泡灌洗是诊断职业性尘肺病的重要手段之一。
通过检查肺泡灌洗液中的细胞、蛋白质及其他成分的变化,可以帮助确定尘肺病的诊断。
6. 病理学检查:肺部组织病理学检查是确诊职业性尘肺病的“金标准”,可以直接观察病变的组织学结构。
三、鉴定职业性尘肺病的难点1. 与其他肺部疾病的鉴别:职业性尘肺病的临床表现和影像学特点与其他肺部疾病有时相似,容易造成鉴别困难。
2. 职业史不清:有些患者可能隐瞒或遗忘自己的工作环境和工作史,这也会给疾病的诊断带来困难。
3. 诊断方法不规范:有些医疗机构的医生可能缺乏对职业性尘肺病的诊断经验,导致诊断结果不准确。
四、预防职业性尘肺病的措施1. 避免长时间暴露在粉尘、烟雾等有害物质中,采取有效的个人防护措施。
2. 定期进行体检,监测肺部功能,及时发现并干预疾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诊断与鉴别诊断
.
尘肺病的 X射线表现
.
尘肺主要病理
* 两肺弥漫间质纤维化 * 主肺结节、融合团块 * 胸肿病变等
.
主要X影像表现
小阴影(圆形、不规则)
大阴影
胸膜斑
.
国际上认为
* 可以用小阴影、大阴影、胸膜斑 形态学名词描述尘肺主要X射线改变
尘肺其它X射线改变
.
2、不规则小阴影
(主要病理改变弥散性肺间f)
* 1986年标准描述: “指一群粗细、长短、形态不一的致
密 阴影。它们可以互不相连,也可以杂乱 无章的交织在一起。 表现为网状,有时呈蜂窝状” 。
* 2002年标准取消上述文字描述 以标准片显示的形态为准。
.
⑴不规则小阴影的分类
按其宽度大小分为s、t、u s:宽度<1.5mm t:宽度>1.5mm,<3.0mm u:宽度>3.0mm,<10mm
.
* “混凝土的比喻”
大阴影是肺间质大量弥漫性(f) 将密集的结节融合在一起间质f (水泥)融合矽结节(小石子) →大块纤维、大阴影(混凝土)
.
* 病理基础
大阴影的尘肺多见于商工业生产 (游离)SiO2粉尘
如:石英磨粉、 隧道工程等
.
大阴影的X射线表现
* 常见形式: 二期的肺基础,小阴影逐渐增大、增 多、小阴影聚集→(周边肺气肿更明 显时)均匀一致边界清楚的大阴影。 多对称出现于两肺上中野中外带, 呈“八”字形排列
.
⑶ 不规则小阴影的X线胸片表现
* 开始多现于两中下肺区,向两上肺区发展 密度、宽度逐渐增加、增宽,部分不规则 小阴影也可变成圆形小阴影
* 是石棉肺主要的X射线表现。也是吸入SiO2 (游离)较低粉尘所致其他尘肺表现(煤工
尘肺、铸工尘肺)。
.
3、大阴影 * 定义
肺野内直径和宽度>10mm以上 的阴影 是由小阴影密集部位缓慢发展起 来而形成的。
经多方查询认为“rounded”并没有“类……”之 故修改为“圆形小阴影”
.
* 圆形小阴影分类
按直径大小分为p、q、r p:最大直径<1.5mm q:最大直径>1.5mm <3.0mm r:最大直径>3.0mm<10mm
判定方法:对照标准片判定
.
⑴ 圆形小阴影的成像原因 病灶多相互重叠
* 单个矽结节 >3mm以上,摄影条件恰当胸片 可以显示
* 病理形态:象牙白、光滑、有结节、多位于两侧 壁、心包膜和横隔面,常见到局限性胸膜斑 其中可见到石棉小体。
* 局限性胸膜斑块:指肺尖和肋隔角外厚度大于5mm 的胸膜增厚(86年标准为3mm)或局限性钙化 胸膜斑块,多对称出现。
* 发生部位:在两侧壁层胸膜,隔肌腱部胸膜和心 包膜。部分见心缘和膈面,如病变广泛,心 包膜与壁层胸膜严重增厚粘连,使心缘包蓬 乱→“蓬发心”。
.
⑵不规则小阴影的病理改变
① 主要病理改变:为肺间弥散性(f) * 沿细小肺血管、支气管、淋巴管、细叶向肺泡间
隔周围发展 * 形成索条状纤维交织连接形成→不规则小阴影
② 煤工尘肺(尘斑、煤尘灶),石棉肺和煤工尘肺 呼吸性细支气管扩张,小叶中心肺气肿、泡性肺 气肿,周围受挤压的肺组织也参与不规则小阴影 的形
* 直径1.5mm或以上的p、q小阴影,只有病灶 多时在同一轴线上几个矽结节相互重叠
* 与矽结节致密度和周围肺之间对比度有关 灶性气肿带,小阴影易显、弥散肺气肿则小 阴影不可显示
.
⑵ 影响小阴影显示的因素
* 粉尘中游离SiO2含量 小阴影的形态、大小、密度与SiO2含量 SiO2含量低→尘肺(P)水泥 SiO2含量高→尘肺(q、r)矽肺
* 粉尘浓度 浓度高(即使SiO2不高)→较大、密度 高的圆形小阴影
.
⑶ 圆形小阴影显示的部位
* 多出现在两肺中下区,尤以右侧为重 (有10%-15%小阴影可首先在两上肺区出现) 与中下肺叶体积较大,病灶相互重叠较多有 关。 * 随着纤维化加重,小阴影——两肺上中肺区
聚集、融合,此时肺气肿加重,两下肺小阴 影反而逐渐减少。 * 少数病例小阴影可发生钙化→ 与矽结节玻璃 样变中心软化形成嗜碱物,钙盐在此沉积有 关
尘肺的X线分期(GBZ70-2002)
.
一、矽肺
临床与病理 肺的基本病理变化是慢性进行性肺间质纤 维化和矽结节形成。 临床上有慢性支气管炎的症状,重者呼吸 困难、缺氧和咯血。
影像学表现 1、X线 2、CT
诊断与鉴别诊断 接触史; 临床; 影像学表现
.
二、煤尘肺
临床与病理 基本病理变化是弥漫性肺间质纤维化和煤斑 主要症状是劳动后气急、咳嗽、咳痰和胸痛
.
鉴别诊断
肺内肿瘤
* 单发、多发圆形、椭圆形大阴影 ,密度较浓、边 界清,需与肺内肿瘤鉴别。
* 有时两肺上区中外带,锁骨下出现少量斑片,索 条状阴影→相连融合呈条带状→当靠近侧胸壁肺 气肿明显→边缘清楚、密度较浓、均匀一致的大 阴影。
.
结核性肺内空洞
* 大阴影中心可出现空洞: 大部分结核感染后液化坏死形成: 空洞壁厚内壁不整齐
* 有人(Theodos)研究: 23%空洞形成为尘肺融合病变缺血坏死形成
* 部位:大阴影常见于上叶尖后、下叶背、中 叶外及舌叶上段、后前位胸片较易显示。
* 少量大阴影位于:心影后、隔下、纵隔旁、 脊柱旁。后前位胸片较难显示需做CT。
.
胸膜病变
* 形成:石棉粉呈长条状,极易穿破肺泡壁→脏层 胸膜 →壁层胸模导致f。
.
* 弥漫性胸膜增厚:也可见于严重石棉肺,但不是 石棉特异性改变需与结核胸膜炎肿块,脓胸等鉴 别。
第十二节
尘肺
.
概述 长期吸入有害粉尘引起气道和肺泡的慢性损 伤。有严格的诊断标准。
尘肺的诊断原则: ①由行政主管部门认可的诊断小组诊断 ②有明确的有害粉尘接触史 ③排除了其他原因引起的肺部类似改变 ④必要时加做CT检查,综合分析
.
尘肺的基本影像学表现: ①圆形小阴影 ②不规则形阴影 ③大阴影 ④胸膜斑: ⑤肺门改变 ⑥肺纹理的改变
* 肺门、肺纹理、肺气肿 (诊断上有重要参考价值)
.
小阴影定义
肺部内直径和宽径〈10mm的阴影
小阴影分类
分为:圆形小阴影、不规则小阴影
.
1、圆形小阴影
主要病理改变:矽结节 矽 节 表 现:圆形、椭圆形、边缘整齐或不
整齐的致密影、矽肺、煤工尘 肺最常见
1986年标准称之为“类圆形小阴影” (rounded small opau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