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工程学》课程设计指导书.doc
环境工程原理课程设计任务书

环境工程原理课程设计任务书一、设计题目列管式换热器设计二、设计任务与操作条件在生产过程中需将3000kg/h的某种油(在90℃时,密度为825kg/m3;定压比容为2.22kJ/kg·℃;导热系数为0.140W/m·℃;粘度为0.000715Pa·s;污垢热阻为0.000172m2·℃/W)从140℃冷却至40℃,压力为0.3MPa,冷却介质采用循环水,循环冷却水的压力为0.4MPa,循环水的入口温度为35℃,出口温度为45℃。
设计一列管式换热器满足上述生产需要。
三、具体要求本设计要求完成以下设计及计算:1、换热器工艺设计及计算:包括物料衡算、能量衡算、工艺参数选定及其计算;2、换热器结构设计:包括换热设备的主要结构设计及其尺寸的确定等;3、绘制换热器装配图:包括设备的各类尺寸、技术特性表等,用1号图纸绘制;4、编写设计说明书:作为整个设计工作的书面总结,说明书应简练、整洁、文字准确。
内容应包括:封面、目录、设计任务书、概述或引言、设计方案的说明和论证、设计计算与说明、对设计中有关问题的分析讨论、设计结果汇总(主要设备尺寸、各物料量和状态、能耗、主要操作参数以及附属设备的规格、型号等)、参考文献目录、总结及感想等。
四、主要技术路线提示1、查阅文献资料,了解换热设备的相关知识,熟悉换热器设计的方法和步骤;2、根据设计任务书给定的生产任务和操作条件,进行换热器工艺设计及计算;3、根据换热器工艺设计及计算的结果,进行换热器结构设计;4、以换热器工艺设计及计算为基础,结合换热器结构设计的结果,绘制换热器装配图;5、编写设计说明书对整个设计工作的进行书面总结,设计说明书应当用简洁的文字和清晰的图表表达设计思想、计算过程和设计结果。
五、进度安排1、搜集资料、阅读教材,拟定设计方案0.3周2、换热器工艺设计及计算0.5周3、换热器结构设计0.4周4、绘制换热器装配图0.4周5、编写设计说明书0.4周六、完成后应上交的材料1、设计说明书1份2、换热器装配图1张七、推荐参考资料1、《化工原理》上册天津大学出版社2、《化工原理》化学工业出版社3、《化工设备机械基础》高等教育出版社4、《换热器设计》上海科技出版社5、《压力容器手册》劳动人事出版社6、《钢制石油化工压力容器手册》化学工业出版社7、《化工管路手册》化学工业出版社环境工程原理课程设计任务书二一、设计题目列管式换热器设计二、设计任务与操作条件在生产过程中需将5000kg/h的某种油(在90℃时,密度为825kg/m3;定压比容为2.22kJ/kg·℃;导热系数为0.140W/m·℃;粘度为0.000715Pa·s;污垢热阻为0.000172m2·℃/W)从140℃冷却至40℃,压力为0.3MPa,冷却介质采用循环水,循环冷却水的压力为0.4MPa,循环水的入口温度为35℃,出口温度为45℃。
环境工程 教学大纲

环境工程教学大纲课程信息- 课程名称:环境工程- 学时:XX- 学分:XX课程目的和目标本课程旨在介绍环境工程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应用,培养学生对环境问题的认识和解决能力。
通过本课程的研究,学生应当能够:- 理解环境工程的基本理论和技术- 掌握环境工程实践中的常用方法和工具- 分析和解决环境问题的能力- 培养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意识主要内容1. 环境工程综述- 环境工程的定义和发展历程- 环境工程的基本原理和目标2. 环境监测与评估- 环境监测的概念和方法- 环境评估的基本流程和指标3. 水污染控制- 水质标准与净化技术- 水处理设施的设计与操作4. 大气污染控制- 大气污染的主要污染物和影响- 大气污染的监测和治理方法5. 固体废物处理与管理- 固体废物的分类和处理技术- 废物处理设施的运营和管理6. 环境影响评价- 环境影响评价的原理和方法- 环境影响评价的案例分析7. 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原则- 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和方法教学方法- 理论讲授:通过课堂讲授,介绍环境工程的基本理论和知识。
- 实践操作:组织学生进行环境工程实践操作,加强实际技能的培养。
- 讨论与案例分析:引导学生进行课题讨论和案例分析,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 实验与实地考察:组织学生进行实验和实地考察,加强实践能力和体验真实环境问题。
考核方式- 平时成绩:课堂参与、作业完成情况等。
- 期中考试:对学生对课程基本概念和原理的掌握情况进行考核。
- 期末考试:对学生对整个课程内容的掌握情况进行考核。
参考教材- 环境工程导论,XXX- 环境工程原理与实践,XXX- 环境科学与工程教程,XXX以上为环境工程教学大纲的内容概述,具体内容和安排可能会根据教师的授课方式和教学计划进行适当调整。
环境工程毕业课程设计

环境工程毕业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掌握环境工程领域的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理解课程涉及的环境问题及其解决方法;2. 使学生了解环境工程毕业设计的基本流程、方法和技巧,熟悉相关设计规范和标准;3. 帮助学生了解我国环境工程领域的政策法规和发展趋势,提高他们的专业素养。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环境工程设计的能力,能独立完成设计任务;2. 培养学生运用现代技术手段进行资料搜集、数据处理、图纸绘制等技能;3. 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表达能力,能在设计过程中进行有效沟通和协作。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热爱环境工程专业,树立为我国环境保护事业作贡献的信念;2. 培养学生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关注环境问题,积极参与环保活动;3.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认识到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形成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环境工程专业毕业设计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学生特点:学生已具备一定的环境工程基础知识和实践能力,具有较强的求知欲和自主学习能力。
教学要求:结合学生特点,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能够达到上述课程目标,为未来从事环境工程相关工作奠定坚实基础。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1. 环境工程基本理论:回顾环境工程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法律法规,重点掌握水污染治理、大气污染治理、固废处理与处置等方面的知识。
教材章节:《环境工程导论》第1-3章、《水污染控制工程》第1-2章、《大气污染控制工程》第1-2章、《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第1-2章。
2. 毕业设计方法与技巧:讲解环境工程毕业设计的基本流程、设计方法和技巧,包括资料搜集、方案设计、技术经济分析、图纸绘制等。
教材章节:《环境工程设计》第1-5章。
3. 实际案例分析与讨论:分析环境工程领域的典型实际案例,使学生了解工程实践中的问题及其解决方法。
环境工程课程设计

环境工程(气)课程设计姓名:学号:班级:时间:课程设计任务书一、课程设计目的课程设计是《环境工程学》课程的主要教学环节之一。
通过课程设计了解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工艺设计内容、程序和基本原则,学习设计计算方法和步骤,提高运算和制图能力。
同时,通过设计巩固所学的理论知识和实际知识,并学习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工程问题。
二、设计课题及有关参数1.题目2(1)黄石某柠檬酸厂15t/h燃煤锅炉除尘系统设计(第6组)2.设计参数(1)燃煤的组成:O-3.4%,O-11.98%,N-1.01% C-66.27%,灰分-12.2%,S-1.12%,H-4.02%,H2(2)锅炉热效率为80%,空气过剩系数为1.2,低位发热量为25246kJ/kg,水的蒸发热为2570.89 kJ/kg,烟尘的排放因子为70%。
(3)烟尘密度(堆积密度):1.25×103kg/m3;润湿性:强亲水性,>8.0mm/min,比电阻为8×1010Ω·cm;黏附性:中等黏性,断裂强度为V20300-600Pa。
烟气平均温度为150℃。
烟尘真密度为2.09×103kg/m3。
(4)粉尘粒径组成:执行标准《锅炉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GB13271-2001)三、当地气象条件年平均气温17℃,极端最高、最低气温分别为40.7和-11.0℃,气温最高7月份,平均气温29.2℃,气温最低1月份,平均气温3.9℃,全年主导风向为E,年平均风速为2.2m/s,年最大风速为17.0m/s,年平均气压101.2Kpa大气稳定度为中性D类。
当地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二级。
四、设计内容和深度要求1.除尘系统方案论证。
包括除尘器的选择及除尘基本工艺路线确定,除尘工艺流程和主要设备的选择。
2.方案论证主要进行方案的技术比较,如处理效果,技术合理性和先进性;同时进行经济比较,如一次性投资,运行管理费用及运行管理的复杂程度。
3.进行除尘系统的工艺设计计算。
环境工程课程设计设计方案

环境工程课程设计设计方案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理解环境工程的基本概念、原理及方法,掌握环境污染治理技术;2. 了解我国环境现状及环境保护政策,认识环境与发展的关系;3. 掌握环境监测与评价的基本方法,具备分析环境问题、提出解决方案的能力。
技能目标:1. 能够运用环境工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进行简单的环境治理工程设计;2.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对环境现状进行监测、评价,并提出改善措施;3. 能够通过小组合作、调查研究等方式,提高沟通、表达、协作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环境保护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树立绿色发展的观念;2. 增强学生关注环境问题的意识,激发参与环境保护的积极性;3. 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创新精神和团队合作精神。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环境工程专业课程,旨在通过理论教学和实践操作,使学生掌握环境工程基本知识、技能和方法,培养解决环境问题的能力。
学生特点:高二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的自然科学基础,思维活跃,对环境保护有一定认识,但缺乏系统性和深入性的理解。
教学要求:结合学生特点,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强调学以致用,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多元化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其环保意识和责任感。
将课程目标分解为具体的学习成果,便于教学设计和评估。
二、教学内容1. 环境工程基本概念与原理:包括环境污染的定义、类型及成因;环境工程的基本任务、方法和技术。
教材章节:第一章 环境工程概述2. 水污染治理技术:介绍污水处理、饮用水净化技术;重点讲解生物处理技术、化学处理技术等。
教材章节:第二章 水污染治理3. 大气污染治理技术:阐述大气污染物的来源、危害及治理技术;重点介绍脱硫、脱硝、除尘技术等。
教材章节:第三章 大气污染治理4. 固体废物处理与资源化:讲解固体废物的分类、处理方法及资源化利用技术。
教材章节:第四章 固体废物处理与资源化5. 环境监测与评价:介绍环境监测方法、监测技术;讲解环境影响评价的基本原理、程序和方法。
环境工程学原理教学大纲

环境工程学原理教学大纲环境工程学原理教学大纲一、引言环境工程学原理是环境工程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旨在培养学生对环境问题的认识和解决能力。
本大纲将介绍环境工程学原理教学的目标、内容和教学方法。
二、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对环境工程学原理的基本理解,包括环境工程学的定义、发展历程和重要性。
2. 培养学生对环境工程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的掌握,包括环境污染、环境保护和环境监测等方面的知识。
3. 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环境问题的能力,包括环境评价、环境规划和环境管理等方面的技能。
4. 培养学生对环境工程学的研究方法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包括实验设计、数据分析和科学论文写作等方面的技能。
三、教学内容1. 环境工程学的基本概念与原理a. 环境工程学的定义和发展历程b. 环境工程学的研究领域和目标c. 环境工程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2. 环境污染与控制a. 环境污染的类型和来源b. 环境污染的影响和危害c. 环境污染的控制和治理3. 环境保护与管理a. 环境保护的概念和目标b. 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c. 环境管理的原理和方法4. 环境监测与评价a. 环境监测的目的和方法b. 环境监测的技术和设备c. 环境评价的原理和方法5. 环境工程学的实践与应用a. 环境工程学的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b. 环境工程学的工程设计和项目管理c. 环境工程学的科研方法和科学论文写作四、教学方法1. 授课结合案例分析,引导学生理解和应用环境工程学原理。
2. 组织实验和实地考察,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鼓励学生参与小组讨论和项目研究,培养学生合作和创新能力。
4. 布置课后作业和论文写作,促进学生对环境工程学原理的深入理解和应用。
五、考核方式1. 期中考试:占总成绩的30%,考察学生对环境工程学原理的掌握程度。
2. 期末考试:占总成绩的50%,考察学生对环境工程学原理的综合应用能力。
3. 实验报告和论文:占总成绩的20%,考察学生实践能力和科学论文写作能力。
环境工程原理课程设计

环境工程原理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掌握环境工程基本原理,理解水处理、大气治理和固废处理的基本技术方法。
2. 使学生了解环境工程在保护环境和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掌握环境质量评价的基本方法。
3. 引导学生了解我国环境工程领域的政策法规和技术标准。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环境工程原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进行简单的环境质量评价。
2. 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能独立完成环境工程相关实验,并能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
3.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能在小组讨论中发表自己的观点,共同解决环境工程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环境保护的自觉性和责任感,树立绿色环保意识。
2. 引导学生关注环境问题,激发其探究环境科学领域的兴趣。
3. 培养学生具备批判性思维,对环境工程领域的发展趋势和挑战有基本的认识。
本课程针对高中年级学生,结合课程性质、学生特点和教学要求,将目标分解为具体的学习成果。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为环境保护作出贡献,同时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依据课程目标,选择以下教学内容:1. 环境工程原理概述:介绍环境工程的基本概念、任务和目标,使学生了解环境工程在保护环境中的作用。
教学内容:教材第一章“环境工程概述”2. 水处理技术:讲解水的污染来源、水处理技术原理及方法,包括预处理、混凝、沉淀、过滤、消毒等。
教学内容:教材第二章“水处理技术”1-4节3. 大气治理技术:介绍大气污染物的种类、来源及治理技术,如脱硫、脱硝、除尘等。
教学内容:教材第三章“大气治理技术”1-3节4. 固废处理与资源化:讲解固体废物的分类、处理方法及资源化利用,如填埋、焚烧、堆肥等。
教学内容:教材第四章“固废处理与资源化”1-3节5. 环境质量评价:介绍环境质量评价的基本原理、方法和程序,使学生掌握环境质量评价的技能。
环境工程课程设计土壤修复

环境工程课程设计土壤修复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理解土壤污染的类型、来源及对环境与人类健康的影响。
2. 学生能够掌握土壤修复技术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3. 学生能够了解我国土壤修复的政策、法规及管理措施。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土壤修复知识,分析土壤污染案例,并提出合理的修复方案。
2. 学生能够通过实验、调研等方法,掌握土壤污染监测与评价的基本技能。
3. 学生能够运用团队协作、沟通交流等能力,完成土壤修复项目的设计与实施。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能够认识到保护土壤环境的重要性,培养环保意识和责任感。
2. 学生能够关注土壤修复领域的科技发展,提高对科技创新的兴趣。
3. 学生能够在学习过程中,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合作精神及批判性思维。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环境工程专业高年级课程,旨在帮助学生将所学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生特点:高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基础,具有较强的自主学习、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要求:结合课程性质和学生特点,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在知识、技能和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均取得明显的学习成果。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1. 土壤污染概述- 土壤污染类型与来源- 土壤污染对环境与人类健康的影响2. 土壤修复技术- 物理修复技术:如土壤置换、土壤蒸汽提取等- 化学修复技术:如土壤固化/稳定化、化学淋洗等- 生物修复技术:如植物修复、微生物修复等3. 我国土壤修复政策、法规与管理- 土壤污染防治政策与法规- 土壤修复项目管理与实施4. 土壤污染监测与评价- 土壤污染监测方法与技术- 土壤污染评价标准与指标5. 实践案例分析- 国内外典型土壤修复案例介绍与分析- 学生分组讨论,提出修复方案教学内容根据课程目标进行科学性和系统性地组织,以教材相应章节为基础,结合实际教学需求进行调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环境工程学》课程设计指导书
一、课程设计的目的
运用环境工程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去解决环境工程领域的实际工程问题,全面提高学生的分析、计算、总体设计、绘图和综合表达能力。
二、课程设计内容和要求
某电厂新建一台300MW火电机组,对应锅炉额定蒸发量为1000t/h,燃用大同煤,锅炉尾部烟气产生量Q=2218700m3/h,排烟温度为160℃,气体压力为5880Pa,烟气含尘浓度为25.41g/m3,粉尘比电阻为5×1010Ω·cm。
需配备2台电除尘器,要求该电除尘器的除尘效率η>99.2;要求该电除尘器的压力损失ΔP<300Pa,要求该电除尘器的漏风率Δα<3%。
试对该电除尘器进行总体设计计算,并利用AutoCAD2000画出电除尘器总图。
三、电除尘器主要结构形式和参数的选择
1.当电场断面积F>150m2时,选择电除尘器的室数m=2;
2.当要求除尘效率η>99%时,选择电除尘器电场数n=4~5;
3.为保证粉尘在电场中的停留时间,选择电场风速v=0.6~1.2m/s;
4.根据粉尘比电阻和烟气状态参数,选择粉尘驱进速度ω=0.05~0.1m/s;
5.按电除尘器的常规极距,选择板间距2b=0.4m;
6.按照大C形板+管状芒刺线的极配形式,选择每条极板宽度为0.5m(含拼接缝隙),选择线间距2c=0.5m;
7.按照常规清灰方式,选择阴、阳极侧部挠臂锤振打清灰;振打电机台数按每室、每电场各一台设定,电动机额定功率取0.2~0.3kW;
8.按照大型电除尘器的常规结构,选择进、出气烟箱和灰斗为四棱台形式;每室、每电场至少一个灰斗,卸灰电机台数等于灰斗数,卸灰电动机额定规律取1.2~2.0kW;
9.电加热器套数=4×m×n;每台电加热器的额定功率取2.0kW;
10.高压电源台数等于m×n;取额定输出电压U2=b×360kV/m (kV);
取额定输出电流I2=2×Li×Hi×Z×0.4mA/m2(mA)。
(符号见后)
四、电除尘器总体设计计算
1.每台电除尘器的电场断面积:F=Q/(2×3600×v)(m2)(取整数);
2.电场有效高度:Hi=(F/2)0.5(m)(取整数或保留1位小数);
3.每个室的电场通道数:Z=F/(m×2b×Hi)(取整数);
4.电场有效宽度:Bi=m×2b×Z (m);
5.每台电除尘器所需总收尘面积:A=-k×Q×ln(1-η)/(2×3600×ω)(取整数);k为储备系数,一般取1.2~1.3;
6.单电场有效长度:Li=A/(2×n×m×Z×Hi)(m)(取整数或保留0.5小数);
7.电除尘器的柱间长度:La=Li+ΔLi (m);ΔLi为检修通道宽度,一般取1.2~
1.6m;(取整数或保留1位小数)
8.电除尘器的柱间宽度:Ba=(Bi+ΔB)/2 (m);ΔB为立柱宽度,一般取1.0~
1.5m;(取整数或保留1位小数)
9.电除尘器的箱体高度:Ha=Hi+ΔH (m);ΔH为顶部大梁高度,一般取1.6~
1.8m;(取整数或保留1位小数)
10.进、出气烟箱小端截面积:F0=Q/(4×3600×v o)(m2)(取整数或保留1位小数); v o为烟道风速,一般取10m/s~15m/s;
11.进、出气烟箱小端高度H0和宽度B0:由F0=H0×B0和H0/B0=2×Hi/Bi 求得;
(取整数或保留1位小数)
12.进、出气烟箱长度:L0=0.4×(Hi-H0) (m);
13.灰斗高度:Hd=Hi/(1.2~2.0) (m)要求各斗壁与水平夹角大于60°,否则应增加灰斗个数或适当增加灰斗高度;
14.灰斗下端截面积:按排灰量35~50 t/h 计算,选择Fd=0.4×0.4 (m2);
15.电除尘器的总长度:L=n×La+2×L0(m);
16.电除尘器的总宽度:B=m×Ba+2×B0(m);B0为楼梯宽度,一般取2.0m;17.电除尘器的总高度:H=Ha+Hd+Hc (m);Hc为顶部栏杆高度,一般取1.2m;18.计算每台电除尘器所需的阴阳极振打电机台数、卸灰电机台数、电加热器套数和高压供电设备台数及总需电功率。
五、课程设计参考答案
1.选取v=1.0m/s,ω=0.08 m/s,2b=0.4m,m=2,n=4;
2.计算:
(1) F=308(300)m2。
(2) Hi=12.5m。
(3) Z=30。
(4) Bi=24m。
(5) A=21286m2(21000)。
(6) Li=3.5m。
(7) La=5m。
(8) Ba=12.6m。
(9) Ha=14m。
(10) F0=12.8m2。
(11) H0=3.6m。
(12) B0=3.5m。
(13) Hd=4.2m。
(14) Fd=0.4×0.4m2。
(15) L=27.2m。
(16) B=29.2m。
(17) H=19.4m。
(18) P=684kW。
六、课程设计答辩问题
1.为了提高除尘效率,从设计角度,应采取哪些措施?
2.为了提高除尘效率,从运行角度,应采取哪些措施?
3.一台电除尘器的计算用电功率是多少?实际用电与计算用电的关系如何?
4.是否反算除尘效率、收尘面积?
5.评价电除尘器的技术、经济指标有哪些?
6.电除尘器主要由哪几部分组成?各起什么作用?
7.导流板、气流分布板、阻流板、槽形板各安装在何位置?各起什么作用?
8.电除尘器为什么分割为多个独立的串并联供电分区?
9.电除尘器内部气压为负压,施加的电压也为负压?为什么?
10.电除尘器是如何固定的?受热膨胀如何处理?
七、课程设计要求
1.要求各人独立选择有关参数,并通过计算,采用AutoCAD2000绘制出电除尘器本体总图。
因各人选择参数不同,故设计的结果也会各不相同。
要求设计出自己的风格和水平;严禁抄袭、拷贝他人设计成果。
2.设计结束后,按照指定的时间和地点,采用抽签方式进行答辩,提交纸质课程设计报告,并将设计软件图纸用自己姓名命名发送Email:hzg901@。
八、课程设计进度安排
1.周一了解课程设计任务,熟悉设计内容和要求,查找资料,完成课程设计准备工作。
2.周二至周四进行课程设计计算和绘图工作。
3.周五上午进行课程设计总结,下午完成课程设计答辩,并提交课程设计成果。
九、课程设计参考书
1.教材:《环境工程学》(第二版),蒋展鹏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
2.参考书:《电除尘器运行及维修》,胡志光编著,中国电力出版社,2004年。
十、课程设计评分标准
优秀:学习态度认真,遵守纪律,能很好完成课程设计规定的全部任务,课程设计报告规范,计算结果正确,计算机绘图能力强,符合要求,有创新性。
良好:学习态度比较认真,组织纪律较好,能较好地完成课程设计规定的基本任务,课程设计报告规范,计算结果较准确,计算机绘图能力较强,有自己的设计风格。
中等:学习态度尚好,遵守组织纪律,能按时完成课程设计规定的大部分任务,课程设计报告较规范,计算结果基本正确,有一定的计算机绘图能力。
及格:学习不太认真,组织纪律较差,能基本完成课程设计规定的部分任务,课程设计报告考勉强达到要求,计算结果基本正确,计算机绘图能力一般。
不及格:学习马虎,纪律涣散,没有完成课程设计规定的任务,课程设计报告内容不符合要求,计算机绘图能力差。
对于拷贝、抄袭、雷同、非按时完成的课程设计也按不及格处理。
附件1:《环境工程学课程设计》报告书封面
附件2:电除尘器总体设计样图
课程设计报告
(2010 -- 2011 年度第一学期)
名称:环境工程学课程设计题目:电除尘器总体设计院系: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班级:环科0701
学号:200705030101
学生姓名:
指导教师:胡志光
设计周数:1周
成绩:
日期:2011年1月11日
电除尘器总体设计样图
5
7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