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特级教师王崧舟教《草船借箭》有感_1
草船借箭读后感(通用30篇)

草船借箭读后感草船借箭读后感(通用30篇)草船借箭是我国古典名著《三国演义》中赤壁之战的一个故事。
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草船借箭读后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草船借箭读后感篇1历史上最懂天,文晓地理,有知识,有胆重计谋,而且有知人知心的人是谁?不用猜,一定是三国时期的诸葛亮!《草船借箭》说明了这一点。
东汉末年,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已经占了半壁江山,刘备与江东的孙权为了抵抗曹操,联合起来抗击曹操。
当诸葛亮来到周瑜军中助阵时,周瑜看到诸葛亮非常有才能,比自己强,想找个机会杀了他,周瑜命诸葛亮在三日内打造十万支箭,诸葛亮为了不破坏孙刘联合,于是答应了。
周瑜以为她中计了,如果到了三日,诸葛亮缴不出十万支箭,那有借口杀了诸葛亮。
可实际上,诸葛亮早想好了方案。
在第二天的晚上,诸葛亮开始了取箭计划,他的计划是那么的准确,利用二十艘砸满稻草人的小船,借助晚上江面雾大,曹操疑心重的特点,将船划到曹操水军大营旁边,曹军见雾大不敢出兵,用箭射船上的稻草人,让诸葛亮轻松得到了十万支箭,诸葛亮的计划真是一步也没错,连周瑜看到这十万支箭也不得惊讶的说,诸葛亮天下第一。
诸葛亮确实是天下第一啊,当我读完这个故事时,我也认同着个观点,周瑜是那么的小心眼,为了让别人认为自己更聪明,千方百计陷害诸葛亮,但幸好没得逞。
我们要像诸葛亮那样用心钻研,仔细思考,刻苦学习,更重要的是要像他一样虚心,宽宏大量,心胸宽阔,用自己的智慧证实自己的成绩,只有这样才能使自己早日成才,报效关心和爱护自己的家人。
草船借箭读后感篇2“草船借箭”是四大名著《三国演义》中的一个故事,主要讲的是:吴蜀联军没箭了,想造很多的箭,诸葛亮说自我能在3天内造出十万支箭,并要人准备了草船20只。
到了第三天,诸葛亮把船开到曹营水寨,敲军鼓。
因为那时有大雾,曹操怕有埋伏,就射箭,箭射到草船的草人上,就这样,诸葛亮“借”到十万支箭。
这个故事给我两个启示:一是诸葛亮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他能在三天之前就预知天将下大雾。
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5《草船借箭》课堂教学参考 三篇

1 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5《草船借箭》课堂教学参考 三篇 第一篇 通过《草船借箭》案例分析——揭示启发式教学的误区 启发式教学在我国历史悠久。它源于大教育家孔子的《论语》篇。孔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意思是学生不到想求明白而不得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想说说不出的时候,不去启发他。启发式教学的真正涵义就是要充分体现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活泼地学习,融会贯通,并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它体现了素质教育的精神。所以在素质教育迅速发展的今天,有越来越多的教师用启发式教学的思想原则来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使我国的教育事业取得了蓬勃发展。但是,有一些教师对启发式教学的精髓理解不透,导致在实施过程中出现了误区。 我听过一位教师上《草船借箭》一课,上课伊始,在理解字词之后,他让学生读了一遍课文,就发问:"你们谁有什么问题就提出来?"于是,学生争先恐后地提问。 生:周瑜让鲁肃去取箭,为什么还饮酒取乐?他 2
一点儿都不害怕吗? 生:课文讲"周瑜疑惑起来,说:到了第三天,看他怎么办?"既然周瑜疑惑起来,为什么还说,到了第三天,看他怎么办?他不会去看看吗? 生:诸葛亮向鲁肃借船时为什么不直接告诉鲁肃是借箭用的? 生:曹操怎么知道的上当了? …… 一连提了几十个问题,由于有些问题很可笑,引得学生哄堂大笑,纪律涣散,老师也啼笑皆非,组织课堂纪律花去了不少时间,到下课时,还未切入主题,可见,这节课是失败的。
这就使老师们疑惑了,启发式教学不就是启发学生思维,让学生动脑多问吗?我已放手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了,怎么会上成这样?诚然,学生发现问题并质疑,是对学习活动更广泛,更深入的参与,但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是需要培养和训练的。教师要指导他们由敢问到善问,并训练学生完成由发现问题到自主解决问题的过程。反观这位教师的做法离启发式相去甚远。因为首先,启发式教学提倡先让学生自学,去读、去理解、去思考,学生的提问 3
《草船借箭》感悟(8篇)

《草船借箭》感悟《草船借箭》感悟(8篇)在生活、工作和学习中,我们时常会遇到不一样的人,经历不同的事,有不同的感悟,这个时候,就可以把这些感悟都写下来。
为了帮助不会写感悟的同学,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草船借箭》感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草船借箭》感悟1前段时间,我读了选自历史名著《三国演义》里的《草船借箭》这一章节,令我感受至深。
这一章节主要讲的是: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想陷害他;诸葛亮同周瑜斗智,巧妙地取得了胜利,周瑜不得不叹服诸葛亮的才能胜过自己,突出地表现了诸葛亮杰出的'才能和广阔的心胸,也揭露和批判了周瑜的妒贤嫉能的狭窄心胸。
读完这一章节,我不禁思绪难平:是啊!这样妒贤嫉能的活生生的例子在现实生活中还少吗?有些同学考试考砸了,不仅没有虚心地向成绩好的同学学习,反而心里总想着如果成绩好的同学下次也考得不好,甚至不及格,就皆大欢喜了。
这还不是这些同学的妒忌心在作怪吗?读了《草船借箭》这一章节,我不由得掩卷沉思: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像诸葛亮那样心胸开阔,豁达大度,不要像周瑜那样妒贤嫉能,心胸狭窄,那么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就会多一份融洽,多一份信赖,我们的世界将会变得更加美好!《草船借箭》感悟2我一收到老师寄来的课本,我就争分夺秒地看着,最令我忘不了的是第五课《草船借箭》。
故事里有足智多谋的`诸葛亮,有心胸狭窄的周瑜,有忠厚老实的鲁肃。
周瑜早就对诸葛亮心怀妒忌,恨不得立刻把他干掉。
有一天,周瑜请诸葛亮讨论军事,诸葛亮一眼就看出了周瑜的阴谋,当周瑜问几天能造好十万支箭的时候,诸葛亮就已经想好了对策,周瑜问十天可以造得好的时候,他立马改成了三天,还立下了军令状,喝了酒就走了。
之后,周瑜马上派鲁肃去看看诸葛亮在干什么,并嘱咐他不要配合诸葛亮。
诸葛亮知道鲁肃的为人,便将自己的大致计划告诉了他,并且叮嘱他千万不要告诉周瑜。
到了第三天,大雾、顺风。
诸葛亮请鲁肃一起去取箭,曹操多疑,不敢派兵出来,只是射箭,果然在曹军水寨那里“借”到了十万支箭,当周瑜看到这十万支箭时,感慨到:诸葛亮真是神机妙算,他真比不上诸葛亮啊!诸葛亮神机妙算、足智多谋、心胸广大,知天时、知地利、知人心,在周瑜说造箭的那一刻,就已经计划全想好了,实在是太给力了。
王崧舟示范课后学习心得体会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王崧舟示范课后学习心得体会篇一:“王崧舟老师讲座”学习心得篇二:王崧舟教学报告会心得体会牵一发而动全身——王崧舟教学报告会心得体会朱村中心学校李春香“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实践性课程。
”这是新课程改革对语文教学本质的诠释。
之前的语文教学培养的是学生知,行,意的结合。
注重的是语文知识的传授,工具性的重复演练,对情的释放少之甚少。
其实语文是情感传递的一种载体,追溯到功夫子的年代,咬文嚼字,行文流畅,满口之乎者也,然让人领略到的却是做人处事,人之本性的真谛。
孔子用自己的一生为后人留下了流传几千年的文化遗产,经久不衰。
那是其中的韵味,不同的人能品出不同的味道,寄托不同的情思。
可见情在语文教学中是一种不可或缺的东西。
王崧舟老师的一席话,更是我这个初出茅庐的年轻教师突然茅塞顿开。
他倡导的“诗意语文”真实的放映出了现在语文课程改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他执教的课堂除了让学生“美美的读”之外,还要让学生体会一篇文章的灵魂,也就是文眼。
回到作者原有的情感上,推敲字词句的准确度,情感面。
在不知不觉中,给学生传递的是一种学习语文的能力,以及很简略的写作方式。
通过开放式的写作训练,让学生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提升自己的语文素养。
传递的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食粮。
这样的课堂就要求教师不仅会备课,还要用心备课。
把握一篇文本的语文核心价值。
看一篇文中有没有语文的价值,有没有文本的个性,有没有统领的功能,有没有迁移的价值。
根据核心价值设计相应的学习目标,让学生在精心设计的课堂中会议语文学习的中心价值。
最终达到让学生自己找到文眼,牵一发而动全身,深深的体会文本背后的情感世界。
学习语言文字运用只有在语文课堂上才能拥有。
这是语文与其他学科的本质区别。
王老师的课让我们这些正处在迷茫中教师,有了新的思想。
为我们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我们还必须在今后的实践教学中慢慢的摸索,才能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本领。
传递给学生的是素养,是情感,而不是技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听特级教师王崧舟教《草船借箭》有感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逐
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的能力。那么,怎样在阅读课中实施探究
性阅读教学呢?特级教师王崧舟执教的《草船借箭》对我启发甚大,
现撰文如下,以飨同行。
一、设境质疑,触发探究
师:同学们,前些天,有一个问题始终困扰着王老师。王老
师想来又想去。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把《草船借箭》这篇课文
整整读了25遍。你们想知道是个什么问题吗?(学生大声回答:想!)
我暂时不告诉你们,请你们先仔仔细细地读读课文,猜猜困惑王
老师的会是一个什么问题?看谁有水平,猜的准。
(学生兴趣盎然地读课文,思索。)
师:好,请同学们大胆地猜,是哪个问题困扰着王老师?
生:3天怎么能造好10万枝箭?
生:为什么诸葛亮向鲁肃借船这件事儿不能让周瑜知道?
生:诸葛亮的计策妙在哪里?
生:曹操为什么不射“火箭”?
生:鲁肃是周瑜的下人,为什么不向他报告诸葛亮借船的事?
……
〖感想〗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兴趣的源泉藏在深处,你得去挖掘,
才能发现它。王老师通过创设猜问题的情境,激发了学生初读探
究的强烈兴趣,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探究的自主性、主动性。同
时,这一初读探究环节的实施,还有助于学生感知课文的“语表
层”,形成初步的整体印象,为学生深入探究课文打下扎实的基
础。
二、呈现专题,潜心探究
师:王老师非常遗憾地告诉同学们,刚才你们提的这些问题
都比较浅,都可以通过初读课文来解决。那么,到底是哪个问题
困扰着王老师呢?
(师板书:诸葛亮在跟周瑜立军令状之前,到底想过些什么?
生:齐读。)
师:要解决这个问题,可以用哪些方法?
生:可以看《三国演义》。
生:可以上网查询。
师:是呀,可咱们现在是在课堂上,身边既没有《三国演义》,
又没有电脑,怎么办呢?
生:我们可以动动脑子。
生:我觉得最好的方法是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来解决。
师:不错,反复读书,认真思考,也能解决这个问题。下面
请同学们分组研究这个问题。王老师建议每个小组中的人员分好
工:先是一人读课文,其余同学边听边想课文中哪些材料与解决
这个问题有关;读完课文后互相交流、讨论,一人准备汇报,其余
同学准备补充。
(学生读文讨论,教师巡视,点拨引导。)
师:刚才同学们学习、研究得很投入、很专心,可见这个问
题确实引起了同学们的兴趣。接下去我们来汇报,按照这样的规
则:我认为诸葛亮在跟周瑜立军令状之前肯定想到(什么),我的
根据是(读一读课文中的材料);然后再具体地说一说我是怎么根
据这个材料想到这点的。
生:我认为诸葛亮在跟周瑜立军令状之前肯定想到周瑜想暗
害他,我的根据是课文中写道“周瑜看到诸葛亮挺有才干,心里
很妒忌。”因为诸葛亮的才能要超过周瑜,而周瑜又是一个心胸
狭窄的人,所以对他很妒忌,恨不得杀害他。
生:我认为诸葛亮在跟周瑜立军令状之前肯定想到三天后必
有大雾,我的根据是“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
因为如果没有大雾,诸葛亮的借箭计划就会全部落空,那么他一
定会落在周瑜的圈套之中。
生:我认为诸葛亮在跟周瑜立军令状之前肯定会想到鲁肃一
定会借船给他,课文中说“鲁肃私自拨了20只快船,每只船上30
个军士,照诸葛亮说的,布置好青布幔子和草把子,等候诸葛亮
调度。”“私自”是偷偷地干,说明鲁肃没有把借船的事报告周
瑜;“照诸葛亮说的”“等候诸葛亮调度”说明鲁肃很听诸葛亮
的话,他是不会为难诸葛亮的。
生:我认为诸葛亮在跟周瑜立军令状之前肯定想到在大雾漫
天的天气下,曹操一定不会派兵出来。课文中写了曹操在营寨里
听到鼓声和呐喊声,就下令说:“江上雾很大,敌人忽然来攻,
我们看不清虚实,不要轻易出动。只叫弓弩手朝他们射箭,不让
他们近前。”曹操生性多疑,再加上天气的原因,只叫弓弩手射
箭而不派兵进攻,正中诸葛亮的下怀,这也是他事先算到的。
……
师:可见,诸葛亮在立军令状之前想得那么周到、那么成熟、
那么滴水不漏,你们说诸葛亮神不神?(生齐答:神。)妙不妙?(生
齐答:妙。)
……
〖感想〗
这部分教学是探究性阅读课的关键,王老师的处理具有以下
几个特点:
1、确立了高质量的探究性阅读专题:
这个专题具有四个特点:集中性,因为它涵盖了课文的最大
内容;深广性,因为它有相当难度,足以让学生花一番精力研究、
探索;开放性,因为它答案多维,能充分展示学生的学习个性;逆
向性,因为它必须根据文中已知内容去推断未知,训练学生逆向
思维的能力。
2、重视探究性阅读过程的指导,如引导学生选择解决专题的
方法,对小组合作研究的分工建议,学生自主探究中教师的巡视、
点拨、参与以及要求学生按照规则来交流汇报等等,这些指导不
仅仅是为了帮助学生潜心探究,更是引导学生很好地解决专题,
提高探究性阅读的效率,更是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探究性阅读的
意识、习惯和能力,因为对于探究性阅读来说,探究过程往往比
探究结果更重要,学生的探究能力是在具体的探究过程中逐步形
成的。
3、汇报交流中,王老师运用精妙的“片言只语”,或以引导,
或以点拨,或以矫正,或以碰撞,或以激励,或以启迪,使学生
认识不断深化,探究不断深入,信心不断增强。
三、巧问妙点,深化探究
师:同学们,王老师在读课文的过程中发现了一个奇怪的问
题,课文写诸葛亮的话共有11处,只有一处有提示语,而且是个
“笑”字,请你联系课文,想想诸葛亮此时在“笑”谁?为什么而
“笑”?
生:诸葛亮在笑周瑜,笑他妒忌自己的才干,笑他设计圈套
来陷害自己,结果却落空。
师: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笑”?
生:这是一种自信的笑,一种胜利的笑!
生:诸葛亮在笑曹操,笑他胆小如鼠、生性多疑、这是一种
嘲讽的笑、一种鄙视的笑。
生:诸葛亮还在笑鲁肃,笑鲁肃宽厚仁慈、忠心为人,这是
一种幽默的笑、宽厚的笑。
师:同学们,诸葛亮这一“笑”,“笑”出了他的本事,更
“笑”出了他超人的智慧,难怪周瑜长叹一声,说:“(生读)诸
葛亮神机妙算,我真不如他!”那么,周瑜到底在哪些地方不如诸
葛亮呢?请你把想到的写下来。
(写后交流。)
生:我觉得周瑜的智商不如诸葛亮,因为周瑜想到的是“造
箭”,而诸葛亮想到的是“借”箭。
生:周瑜的胸襟不如诸葛亮,周瑜心胸狭窄,嫉贤妒能,而
诸葛亮宽厚待人,善于把握全局。
生:诸葛亮考虑问题的能力、观察事物的能力,掌握天文、
地理的能力都要胜过周瑜。
……
〖感想〗
王老师的探究性阅读课真是精彩!在学生潜心探究了诸葛亮
神机妙算的基础上,抓住诸葛亮神秘的一“笑”和“周瑜到底在
哪些地方不如诸葛亮?”这两个关键点,适时、适度地巧问妙点,
引导学生感悟隐藏其中的深刻内涵和众多信息,使学生对课文内
容的理解更透彻,对人物形象的把握更准确,大大深化了探究的
成果,令人拍案叫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