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永正、窦桂梅、王崧舟执教《圆明园的毁灭》
王崧舟执教《圆明园的毁灭》

王崧舟执教《圆明园的毁灭》课堂实录师:同学们请举起你写字的手,我们一起来写《圆明园的毁灭》。
这里的“圆”是圆满无缺的“圆”,“明”是光明普照的“明”,“园”是皇家园林的“园”,读“圆明园”。
生:圆明园。
师:再读。
生:圆明园。
师:再读.生:圆明园。
师:一个完美无缺、光明普照的皇家园林却被两个强盗给毁灭了。
(补写:的毁灭)再读课题。
生:圆明园的毁灭。
师:再读。
生:圆明园的毁灭师:再读。
生:圆明园的毁灭。
师:打开课文,自己读课文,边读边想:读了课文你知道了什么?(学生自由读课文,教师在一旁巡视,了解学生的读书情况。
)师:读了课文的开头,你知道了什么?生:读了课文的开头,我知道圆明园被毁灭了。
生:读了课文的开头,我知道了圆明园的毁灭是不可估量的。
师:这里的“量”不读liàng,而是读liáng。
生:不可估量。
师:你把文章中的这句话读一下。
生: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
(黑板上板书:不可估量不可估量)师:作者在文章的一开头就连用了两个“不可估量”,你读了后心情是怎么样的,有什么滋味?生:我感到很悲痛。
生:我觉得很可惜。
生:很伤心,很痛恨!师:痛恨?你痛恨谁啊?生:我痛恨英国和法国人,是他们烧毁了圆明园。
师:能用“人”去称呼他们吗?生:不能。
师:他们简直不是人,是禽兽,是强盗,是畜生!这样的悲痛,这样的伤心可以估量吗?生:不可估量!(教师在黑板上又板书:不可估量)师:那么读了课文最后一节,你又知道了什么呢?生:我知道了圆明园被大火被烧了,最后化为了灰烬。
师:那是什么化为了灰烬?生:艺术瑰宝化为了灰烬。
师:具体是什么艺术化为了灰烬?生:建筑艺术的精华。
生:园林艺术的的瑰宝。
师:还有什么化为了灰烬?生:还有圆明园里面的各种珍宝和文物化为了灰烬。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在黑板上板书:化为灰烬化为灰烬化为灰烬)师:是呀,这么好的皇家园林化为了灰烬,一起读最后一节。
圆明园的毁灭教后反思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我上了《圆明园的毁灭》一课。
通过这节课,让我从中学到很多东西,受益匪浅。
无论从课的准备,还是上课、到第二次五(6)班的再次教学,都给了我很大的启发。
只有下功夫钻研教材,才会有行之有效的方法,把握教材是关键。
为了充分备好这堂课,我搜集了大量相关的资料。
同时,还认真揣摩了教育名家于永正、窦桂梅、王崧舟关于这一课的课堂实录,确立好本课的教学目标、重点、难点。
可以说是站在名家的肩上确立了适合本班学生的教案。
根据本班学生的特点,使用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这堂课上完后,通过自我反思,从整体上看我感觉还是有进步。
《圆明园的毁灭》是一篇精读课文,描述了圆明园昔日辉煌的景观和惨遭侵略者肆意践踏而毁灭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灿烂文化的无限热爱,对侵略者野蛮行径的无比仇恨,激发人们不忘国耻、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课文语言简洁,结构严谨,构思颇具匠心。
最后一个自然段用精练、准确的语言介绍了圆明园毁灭的经过。
但是,圆明园的辉煌已成为历史的记载,引导学生读文,感悟,想象,在脑海中再现它昔日的景观,让学生记住屈辱的历史,增强民族使命感,激发热爱祖国灿烂文化的感情。
是本文的教学重点,也是教学难点。
因而,我对这篇文章的设计思路如下:首先请孩子们自由读第2--5自然段找出三句高度评价圆明园的话。
A:圆明园在北京北郊,是一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
B: 它又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
C:我国这一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就这样化成了一片灰烬。
而144年前的圆明园是一座皇家园林,即使在当时也没有多少人亲眼见过。
那怎样才能让学生深刻地感受到它的辉煌,光靠书上优美的语言文字描写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借助多媒体课件,生动再现当年的样子,使学生亲眼目睹,亲身感受它作为万园之园的独特魅力,从而萌生一种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最后从辉煌到毁灭,增强学生振兴中华的责任感。
圆明园真的太美了,它美到极点,学生情至极点,为下文“被毁”架好至真至美的情感场,这时我设计了火烧圆明园被毁后废墟的场面,前后一比较,让学生感受到享有“人间天堂”美誉的万园之园顷刻间化为一片灰烬的无奈,让学生在一种至恶至丑的情境中产生强烈震动,迅速投入到一种激昂悲愤的情绪中,体会强盗们的贪婪、疯狂,真正了解到“国弱被人欺”的历史原因,进而将内心的愤怒和伤痛发泄到极点。
于永正《圆明园的毁灭》课堂教学赏析

于永正《圆明园的毁灭》课堂教学赏析
黄亢美
【期刊名称】《小学教学参考》
【年(卷),期】2003(000)007
【总页数】3页(P8-10)
【作者】黄亢美
【作者单位】广西小学教育研究中心53002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23.23
【相关文献】
1.以读为本巧妙引导真切感人——于永正执教《圆明园的毁灭》教学赏析 [J], 张文;张艳
2.高唱生命的同一首歌——特级教师于永正、窦桂梅、王崧舟《圆明园的毁灭》课堂教学片段赏析 [J], 郑百苗
3.高唱生命的同一首歌--于永正、窦桂梅、王崧舟《圆明园的毁灭》课堂精彩片段赏析 [J], 郑百苗
4.于永正老师语文课堂导语的魅力——《圆明园的毁灭》一课导语评析 [J], 王晓春
5.高唱生命的同一首歌——特级教师于永正、窦桂梅、王崧舟《圆明园的毁灭》课堂教学片断赏析 [J], 郑百苗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高唱生命的同一首歌 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窦桂梅、王崧舟的《圆明园的毁灭》课堂精彩片断赏析优秀6篇

高唱生命的同一首歌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窦桂梅、王崧舟的《圆明园的毁灭》课堂精彩片断赏析优秀6篇高唱生命的同一首歌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窦桂梅、王崧舟的《圆明园的毁灭》课堂精彩片断赏析篇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成语积累训练。
2、过程与方法:学习《圆明园的毁灭》最后一段,激发热爱祖国文化,仇恨侵略者的情感,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3、情感态度:⑴有感情朗读课文。
⑴习作训练。
教学过程第二课时一、成语接龙,分类成语二、复习导入导读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三、学习新知1、板书课题。
2、《学习指南》提出学习要求。
3、学生自主学习第五自然段。
4、合作交流:不明白地地方和你的收获。
5、学习成果汇报:⑴说话训练:“先……再……最后……”;“不仅……还……”⑴换词法学习:“凡是”,“统统”,“任意”。
6、朗读指导。
7、播放电影《火烧圆明园》片断。
8、说话训练:你想说点什么?9、朗读。
10、质疑:圆明园到底毁灭了些什么?11、导读第三,四自然段。
四、拓展延伸1、读“雨果赞名园”。
2、写作提示:你想学学大文豪雨果吗?你能为让全人类魂牵梦引的圆明园写点什么吗?3、片断写作练习。
4、片断写作展示。
五、小结,作业布置高唱生命的同一首歌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窦桂梅、王崧舟的《圆明园的毁灭》课堂精彩片断赏析篇二一、看拼音写词语。
sun shi huang jia xiang zheng hong wei() () () ()tang dai yi shu xiao hui qin lue() () () ()二、读句子,再造句。
1、圆明园中,有象征着热闹街市的“买卖街”,也有象征着田园风光的山乡村野。
有-------也有------()2、圆明园不但建筑宏伟,还收藏着最珍贵的历史文物。
不但------还------()3、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
是------也是------()三、按课文填空,再背一背。
以《圆明园的毁灭》为例探寻语文课的“三味”

以《圆明园的毁灭》为例探寻语文课的“三味”王崧舟老师说过:一堂好的语文课有“三味”。
第一味是“语文味”,具体表现在“动情诵读、静心默读”的“读味”,“圈点批注、摘抄书作”的“写味”,“品词品句、咬文嚼字”的“品味”。
第二味是“人情味”,包含三层意味:一是指语文课要有情趣;二是指语文课要注重情感熏陶、价值引领;三是指语文课要以人为本,充满人文关怀,对学生要尊重其人格,理解其需求,赏识其个性,激励其潜能,真正为他们的幸福人生奠基。
第三味是“书卷味”。
有“书卷味”的语文课,充满浓浓的文化气息,内含丰厚的文化底蕴;儒雅、从容、含蓄、纯正;常常灵光闪现,或在设计上别出心裁、或在文本感悟上独具慧眼。
离“味”之歧途某个阶段,我面对语文的教学本质总是不得要领,明白备课前要认真细致地解读文本,明确要“教什么”,但备课时往往把更多的思考花在解决“怎么教”的环节设计上。
可当走进课堂后,就会发现实际的课堂生成与预设出入很大;在被提醒需要明确教学目标时,就很诧异在通往实现教学目标的路径上怎么进了之前已经自我暗示的雷区。
若无他人指点引路,就在歧途上越走越远。
渐渐地,我找到了问题的根源:语文课的最大问题,不是“怎么教”,而是“教什么”;知道“教什么”却不能通达,是因为只知“语文味”却忽略了“言语性”,更关键的是在“唤醒意会”时要始终对症下药,“教什么”是让“怎么教”成为可行之关键。
当“教什么”停留在得意,停留在理性的知识掌握上,“怎么教”只是流于形式,那么“语文味”亦荡然无存。
寻“味”之良方寒假里,我读了《听窦桂梅老师评课》这本书。
在书中,窦老师针对语文课堂,从识字、阅读、诗歌教学等方面为我们一线语文教师提供了很好的指导。
同时也从课堂的应变能力,教师的语言,重难点的把握等方面为我们指引了方向,真的是一本梳理课堂的好书。
“名医一把刀,名角一台戏,名师一堂课。
”窦老师说,“好课”是看不出“教”的痕迹的,看似师生随意聊天,可课堂上常常高潮迭起,悬念频生,教师引导学生探奇览胜,流程中往往是山重水复,别有洞天——而这些,其实就是教师经意备课的结果。
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教案——《圆明园的毁灭》课堂精彩片断赏析.doc

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教案——《圆明园的毁灭》课堂精彩片断赏析【缘由聚焦】常看中央电视台播出的《同一首歌》,众多明星闪亮登场,用自已喜欢的方式,个性化地倾诉着自已由衷的情愫。
《同一首歌》透过电视屏幕牵动着亿万中国人的心,国人为之深深眷注和感动,成为了每个炎黄子孙期盼和敬仰的生命之歌。
如此精彩而富有人文情怀的舞台,每走进一个地方,都会激荡着本地的人情和文化,激励着本地人们的热情和奉献精神,进而激发整个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战斗元素。
序曲中的精彩有目共睹,过程中的情绪感同身受。
然而,更令我值得深思的是节目最后由名歌星唱响的《同一首歌》,迥然各异的歌手敞亮不同的歌喉,展示不同的舞姿,怀揣不同的心境,但演绎着相同的旋律,抒发着相同的情感,传递着相同的呼唤由此想到,我们的语文课堂,不也是在唱着同一首歌吗?不一样的教师、不一样的设计、不一样的交往,留给我们的是一样的震撼人心的语文本体价值追求和精神享受。
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窦桂梅、王崧舟分别在不同的时期上过《圆明园的毁灭》一课,细细品读他们的课堂实录,细细盘点他们的课堂精彩,好似在品尝各具风味的美食大餐,汲取各种不同的营养。
今天我想把他们相同教学内容的精彩片断记录下来,用这同一首歌以飨同行。
【精彩赏析】于永正:在导读中眷注生命师:请告诉我,为什么英法联军毁了一座圆明园,就激起我们那么大的恨,那么大的怒?读课文二、三、四自然段,用一句话回答问题,边读边做记号。
会读书的人能把三段话读成一句。
这三个自然段,总起来写了什么?师:为什么英法联军毁了一座圆明园,就激起我们那么大的恨?生:因为它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
师:书读了一半。
生:因为圆明园不但建筑宏伟,而且收藏着最珍贵的历史文物。
师:看黑板,这就是二、三、四自然段告诉我们的。
它不但建筑宏伟,而且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收藏着最珍贵的历史文物。
所以它的毁灭,使每一个中国人痛心,使每一个中国人都会对英法联军、对当时腐败无能的满清政府痛恨,读一读,告诉我,课文哪几个部分写的是建筑宏伟?谁来读?请你读。
“算”出的精彩——特级教师窦桂梅《圆明园的毁灭》教学片段赏析

“算”出的精彩——特级教师窦桂梅《圆明园的毁灭》教学
片段赏析
李继东
【期刊名称】《语文天地:初中版》
【年(卷),期】2008(000)009
【摘要】最近,笔者有幸聆听了全国著名特级教师、北京清华附小副校长窦桂梅的主题教学——《圆明园的毁灭》,深深地被她浓厚的教学激情所感染,为她精湛的教学技艺所折服!其中,她巧妙地把数学教学中的"算"融进了语文课堂,"算"出了成效,"算"出了精彩,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总页数】2页(P49-50)
【作者】李继东
【作者单位】江苏省如皋市磨头小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23
【相关文献】
1.高唱生命的同一首歌——特级教师于永正、窦桂梅、王崧舟《圆明园的毁灭》课堂教学片段赏析 [J], 郑百苗
2.让学生深而真地感--窦桂梅《圆明园的毁灭》课案精彩片段赏析 [J], 蔡海鹏
3.高唱生命的同一首歌——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窦桂梅、王崧舟执教《圆明园的毁灭》精彩片断赏析 [J], 郑百苗
4.高唱生命的同一首歌——特级教师于永正、窦桂梅、王崧舟《圆明园的毁灭》课堂教学片断赏析 [J], 郑百苗
5.高唱生命的同一首歌——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窦桂梅、王崧舟执教《圆明园的毁灭》精彩片断赏析 [J], 郑百苗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浅评于永正老师课堂实录《圆明园的毁灭》

浅评于永正老师课堂实录《圆明园的毁灭》今天有幸观看了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关于《圆明园的毁灭》这篇课文的课堂实录,让我受益匪浅。
首先这节课从一开始就营造了轻松的学习氛围。
一个班的学生且不说成绩各有差异,性格也必然有所不同,师生之间的情感差、心理差的存在是无疑的。
如何让学生与教师之间心领神会呢?首要的一点,就是要沟通联系,消除隔阂,融洽感情。
在上课之前,我们就可以看到于老师用聊天创设了愉快的环境,融洽的气氛,老师的亲切随和一下子拉近了师生距离,使学生对老师没有恐惧。
聊天过后,就非常轻松,师生之间具有一定的亲和力。
从这里可以看出于老师善于营造愉悦轻松的学习环境,他用三言两语,就把师生紧紧地联系了起来。
这个环节虽说不是正式的课堂教学,但它的功能不可小觑。
而且,在这三言两语的交谈中,于老师就已经开始了教学活动,教导同学们正确把握对人物的观察,以及耳听为虚,眼见为实的生活态度。
这节课在“以读代讲”方面极富特色,从同学们读课题,默读,朗读,齐读,点读人读,带感情读,比较读等多方式,多层次的读,可以看出整节课的教学,“以读为本”作为一条主线贯穿始终。
同时,老师在课堂上鼓励课前预习,板书时不忘生字词的书写教学,以及教导同学们在“感受特别深的地方做记号”,留下“思考的痕迹”。
老师引导学生进行感情朗读,初步地把握朗读的感情基调,进而能自主地读出“难受”与“可惜”互杂,“愤恨”与“愤怒”交加的语调,加深了对课文理解,奠定了感情基调,使课堂上自始至终洋溢着对圆明园毁灭的遗憾怀念,自始至终抒发着对帝国主义、清朝政府的痛恨,在教师全情感染下,学生感同身受。
对文中内涵深刻的句段,于老师指导学生反复朗读,用极富感染力的语言把学生带进课文,让学生的情感体验与作品产生共鸣,促进学生对课文的感悟和对语言的积累,激发学生的情感,进而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阅读潜能,提高阅读能力。
在这节课里,于老师一直在教导同学们正确的读书方式。
从开始的课前阅读,“思考痕迹”,到后来的“会读书的人能把三段话读成一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于永正、窦桂梅、王崧舟执教《圆明园的毁灭》精彩片断中央电视台播出的《同一首歌》,众多明星闪亮登场,用自已喜欢的方式,个性化地倾诉着自已由衷的情愫。
《同一首歌》透过电视屏幕牵动着亿万中国人的心,国人为之深深眷注和感动,成为了每个炎黄子孙期盼和敬仰的生命之歌。
如此精彩而富有人文情怀的舞台,每走进一个地方,都会激荡着本地的人情和文化,激励着本地人们的热情和奉献精神,进而激发整个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战斗元素。
序曲中的精彩有目共睹,过程中的情绪感同身受。
然而,更令我值得深思的是节目最后由名歌星唱响的《同一首歌》,迥然各异的歌手敞亮不同的歌喉,展示不同的舞姿,怀揣不同的心境,但演绎着相同的旋律,抒发着相同的情感,传递着相同的呼唤,,由此想到,我们的语文课堂,不也是在唱着“同一首歌”吗?——不一样的教师、不一样的设计、不一样的交往(对话),留给我们的是一样的震撼人心的语文本体价值追求和精神享受。
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窦桂梅、王崧舟分别在不同的时期上过《圆明园的毁灭》一课,细细品读他们的课堂实录,细细盘点他们的课堂精彩,好似在品尝各具风味的美食大餐,汲取各种不同的营养。
今天我想把他们相同教学内容(2——4自然段)的精彩片断记录下来,用这“同一首歌”以飨同行。
【精彩赏析】于永正:在导读中眷注生命师:请告诉我,为什么英法联军毁了一座圆明园,就激起我们那么大的恨,那么大的怒?读课文二、三、四自然段,用一句话回答问题,边读边做记号。
会读书的人能把三段话读成一句。
这三个自然段,总起来写了什么?师:为什么英法联军毁了一座圆明园,就激起我们那么大的恨?生:因为它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荨⒁帐豕荨?/P>师:书读了一半。
生:因为圆明园不但建筑宏伟,而且收藏着最珍贵的历史文物。
(板书:不但,,而且,,)师:看黑板,这就是二、三、四自然段告诉我们的。
它不但建筑宏伟,而且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收藏着最珍贵的历史文物。
所以它的毁灭,使每一个中国人痛心,使每一个中国人都会对英法联军、对当时腐败无能的满清政府痛恨,读一读,告诉我,课文哪几个部分写的是建筑宏伟?谁来读?请你读。
师:停,大家想象一下,它有三个大圆组成。
大家一起读,它由哪三个大圆组成?师:停,想象这三个大圆周围有许多小圆,这就叫什么?生:众星拱月。
师:这一段主要写圆明园的什么?生:圆明园的地理位置。
师:还可以怎么说?生:圆明园由三个大圆和三个小圆组成。
师:继续读。
师:这两节重点介绍了圆明园的建筑宏伟,里面用了两个“有,,也有,,”,谁站起来把第三自然段读一读。
师:同学们,如果圆明园现在还完好地保存着,你会以一种怎样的心情去读二、三自然段。
生:我会以十分自豪、十分高兴的语气去读。
师:请你以自豪的语气把第三自然段读一读,注意把自豪的语气读出来。
开始读。
师:我发现这位同学的表情特别好,真是非常自豪。
请你站起来读,表现跟刚才一样。
师:真好。
可惜圆明园被英法联军毁灭了,让我们记住这一天——1860年10月6日,把书拿起来,再次读这一段,把我们的恨、怒读出来,读——师:我发现每位同学的表情在告诉我,你们的心中燃烧着恨。
如果圆明园的文物还完好无损地放在那儿,我们应该以怎样的心情读第四自然段?师:最后一句再读一遍。
师:很好。
齐读,“所以——”,读——师:如果它完好无损地保存着,我们每个中国人现在看了该是多么自豪。
可惜,它被英法联军掠走了、搬走了、毁掉了。
让我们记住这一天,1860年10月6日,这是中华人民的国耻,拿好书读。
1860年,读——师:让我们永远记住中华民族的奇耻大辱。
【赏析】于老师以读为基本方法,把读书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激活学生原有知识和经验,促进学生对课文的感悟和对语言的积累,激发学生的情感,进而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阅读潜能,提高阅读能力。
对文中内涵深刻的句段,于老师指导学生反复朗读,用极富感染力的语言把学生带进课文,让学生的情感体验与作品产生共鸣。
在一唱三叹、绵绵不绝的情感中,学生一次又一次深情朗读,一次又一次地受到心灵的激荡。
“如果圆明园现在还完好地保存着,你会以一种怎样的心情去读二、三自然段。
”“如果圆明园的文物还完好无损地放在那儿,我们应该以怎样的心情读第四自然段。
”于老师像一位导演,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教材,掌握教材,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全心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自始自终读书,在一遍一遍的读书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爱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窦桂梅:在超越中丰富生命师:昔日的圆明园究竟有些什么,才使我们说它有不可估量的价值?让我们结合课文二、三、四自然段去看一看。
生:读了二—四自然段,我体会到圆明园当时辉煌的景象。
圆明园中有金碧辉煌的殿堂,也有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有象征着热闹街市的“买卖街”,也有象征着田园风光的山乡村野。
(教师表扬该生汇报时会用连接词表达,并板书“有,,也有,,)生:还有根据古代诗人的诗情画意建造的,如蓬莱瑶台、武陵春色。
(板书“有,,也有,,还有,,)生:园中不仅有民族建筑,还有西洋景观。
(板书“不仅有,,还有,,)生:圆明园不但建筑宏伟,还收藏着特别珍贵的历史文物。
上自先秦时代的青铜礼器,下至唐宋元明清历代名人书画,各种奇珍异宝。
(及时表扬该同学会用“上自,,下至”,“不但,,还”介绍)师:从先秦到清朝大约有多少的时间?生:我估计怎么也得有2000多年吧。
师:你很会说话,“2000多年”的“多”就要多出好几百年,经历秦、汉、隋、唐、宋、元、明、清,大约是2400年左右的时间。
同学们,就应该这样,当你对所估计的时间拿不准的时候,就用上“左右”、“多一点”等一类词,这样可以使你的语言更准确。
生:2000多年的时间啊,想想这里会有多少名人字画和奇珍异宝?!(学生交流搜集的材料)师:有谁查过资料,知道圆明园面积有多大吗?生:好像5200多亩;应该是500多公顷吧。
师:据老师了解占地面积有458。
9公顷。
一公顷有多少平方米,大家会算,那么我们就来估算一下,我们的教室大约120平方米,看看圆明园相当于多少个这么大的教室?生:(学生七嘴八舌猜测)起码有800个,我看得有9000个这么大的面积呢。
师:是的,圆明园的面积相当于1万多个这么大的教室(学生发出感慨),可见圆明园有多大。
你想,这么大的面积由这些大园以及小园众星拱月般地环绕在圆明园周围,是怎样的景观。
师:圆明园里所拥有的珠宝用一个词来概括那就是——生:应有尽有、不计其数、成千上万、数不胜数,,(学生依次说出)生:所以我们说“圆明园不愧是举世闻名的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
(让全体学生读这句话)师:那好,请回过头来再读课文,让我们感到通过你的介绍,它的确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
(指导学生用介绍的语气来读,教师适时示范。
学生读出各自的“真是奇迹,很自豪,骄傲”语气,读出了自己的感受。
)师:好啊,那让我们再走进去欣赏。
生:圆明园中有“观澜堂”、有“君子轩”,还有“关帝庙”。
不仅有“映水兰香”,还有“南屏晚钟”。
师:下面我们只选20处景观,请大家读一读:正大光明、天然图画、上下天光、杏花春馆、坦坦荡荡、长春仙馆、万方安和、武陵春色、山高水长、月地云居、汇芳书院、映水兰香、北远山村、西峰秀色、四宜书屋、平湖秋月、蓬岛瑶台、别有洞天、坐石临流、曲院风荷、洞天深处,,师:同学们想一想,光读这20景就这么长时间,如果一景一景参观得需要多少天啊!师:下面,我们就到三处风景名胜参观参观。
你可以选择一处说说感受。
(出示“蓬莱瑶台”、“雷峰夕照”、“平湖秋月”三幅图画。
生:“蓬莱瑶台”在云端里若隐若现,我住上去就成了神仙,真是人间仙境。
生:“平湖秋月”在夜晚的灯火映衬下感觉很朦胧,住在那里一定会做美梦。
生:“雷峰夕照”中的雷峰塔真高,直冲晚霞,真壮观啊。
师:这美丽迷人的景色只是圆明园的冰山一角!法国大作家雨果眼中的圆明园是怎样的呢?拿出雨果写的文章,有选择地读一读。
(略)师:难怪书中概括到——生:“圆明园是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
”师:现在,回过头来再读课文,让我们一起和你陶醉在这恍若月宫的圆明园中。
(朗读二—四段)师:面对人间奇迹,你心中一定升腾起一种情感,正如雨果形容的那样——“虽然是皇家园林,可是岁月创造的一切最终都属于人类的。
”所以,此刻在你心中,圆明园拥有的是什么?生:我想是结晶。
(学生也有说智慧、创造等)生:是文化。
(在互相讨论中,再经老师的引导,学生脱口而出)师:对,是文化!而且是不可估量的祖国文化!(回扣“不可估量”)请理直气壮地告诉自己以及天下所有人——“圆明园的价值是祖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赏析】窦老师紧紧围绕“昔日的圆明园究竟有些什么,才使我们说它有不可估量的价值?”这一主题,充分挖掘可利用的教学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方法和策略,让学生入境学习,通过对经典文本《圆明园的毁灭》的推敲、感悟、反思,使学生感受文本主题的内涵和语言魅力。
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走进广阔的语文天地,进行主题阅读的拓展(超越教材)和相关的语文实践,如引入名人字画和奇珍异宝,补充圆明园20处景观并选三处说感受,还有雨果的文章,以及圆明园占地面积等相关历史资料,以此丰富学生的积累,扩大学生的视野,在重视过程的生成中,真正实现主题意义的开放有效建构。
纵观教学,其精妙之处在于教学内容密度高,容量大,综合性强,学生所学层次分明、立体丰满,既有信息资源的获取,又有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提高,还有价值取向的形成,更有语文素养的逐步形成和发展。
这样的课堂,在对文本的解读中超越、整合,在整合中生发提炼,母语文化在课程资源的不断补充和融合中,渗透并丰盈学生的生命。
王崧舟:在开放引导中享受生命师:快速读中间部分,你对咱们的圆明园又知道些什么呢?生:我知道圆明园本来是一个金碧辉煌的园林。
师:你找到了金碧辉煌,还有没有别的词来形容圆明园吗?生:举世闻名。
生:万园之园。
师:金世界都知道在中国有一个万世之园——圆明园。
再找一找,圆明园凭什么成为万园之园呢?生:凭宏伟的建筑。
生:还凭奇珍异宝。
师:找到写宏伟建筑的那一段话,边读边看边找,这一段写圆明园的建筑景观一共写了几个“有”?生:7个有。
师:写圆内景观,作者写了7个有,你体会到了什么?生:景物多,价值连城。
生:全国各地有特点的景物都集中在这里了,这儿好似个聚宝盆。
师:王老师要问,要写尽圆明园的全部建筑和景观,还要用上多少个有?依据在哪里?生:无数个。
生:我从文中的省略号体会到圆内景物数之不尽。
生:从“不仅,,还有,,”体会到多。
生:我从各地名胜这里体会到无数。
生:还有一个“等”字。
师:一方小小的天地,容纳了世界上所有的美景,这就是圆明园,这就是万圆之圆的圆明园。
师:(出示)漫步园内,宛如漫游在天南海北,饱览中外风景名胜;流连其间,仿佛置身在幻想的境界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