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明园的毁灭
《圆明园的毁灭》课文

《圆明园的毁灭》课文
《圆明园的毁灭》课文
圆明园是中国古代一座宏伟壮丽的皇家园林,十九世纪时曾是清朝皇室和宾客的游览胜地。
然而,这座美丽的园林在1860年遭到了毁灭,成为了中华民族的痛楚和人类文明的损失。
圆明园的毁灭发生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由于清朝政府对来犯的英法联军采取了软弱无能的态度,导致了中国的国家尊严受到了严重侵犯。
英法联军在进攻北京的过程中,对圆明园进行了洗劫和烧毁,这是对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文化的极大侮辱。
圆明园的毁灭不仅仅是一座园林的消失,更是中华民族在现代化进程中遭受的沉重打击。
圆明园不仅拥有精美的建筑和园林景观,还收藏了大量的艺术珍品和文物,这些文物代表了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和文化。
英法联军的洗劫和烧毁,使得这些珍贵的文物永远失去了,中华民族的文化遭受了难以弥补的损失。
圆明园的毁灭也是对人类文明的损失。
圆明园作为一座具有独特价值的园林,是人类文明的宝贵财富之一。
它的建筑风格和艺术创作对世界各国的园林设计和建筑艺术产生了重要影响。
然而,英法联军的破坏行为使得这份珍贵的文化遗产永远消失,对于人类文明的发展是不
可估量的损失。
圆明园的毁灭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无尽的痛苦和悲伤,也让人们对侵略者的残暴行径感到永远的愤慨。
然而,圆明园的毁灭也给我们敲响了警钟,让我们深刻认识到保护和传承文化遗产的重要性。
我们应该珍惜自己的历史和文化,努力保护好现有的文化遗产,让它们成为我们传承的宝贵财富,同时也要加强文化教育,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尊重中华民族的文化。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更好地传承和发展我们的民族文明,让圆明园的毁灭成为历史上的痛楚,而不是重演的悲剧。
《圆明园的毁灭》课文

《圆明园的毁灭》课文《圆明园的毁灭》是人教课标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第21课的课文,也是北京教育课改版小学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10课的课文。
这样写是为了通过昔日圆明园的辉煌壮观来让读者记住屈辱的历史,增强读者的民族使命感,激发热爱祖国灿烂文化的感情。
圆明园的毁灭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圆明园在北京西北郊,是一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
它由圆明园、万春园和长春园组成,所以也叫圆明三园。
此外,还有许多小园,分布在圆明园东、西、南三面。
众星拱月般环绕在圆明园周围。
圆明园中,有金碧辉煌的殿堂,也有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有象征着热闹街市的“买卖街”,也有象征着田园风光的山乡村野。
园中许多景物都是仿照各地名胜建造的,如,海宁安澜园,苏州的狮子林,杭州西湖的平湖秋月、雷峰夕照;还有很多景物是根据古代诗人的诗情画意建造的,如蓬莱瑶台,武陵春色。
园中不仅有民族建筑,还有西洋景观。
漫步园内,有如漫游在天南地北,饱览着中外风景名胜;流连其间,仿佛置身在幻想的境界里。
圆明园不但建筑宏伟,还收藏着最珍贵的历史文物。
上自先秦时代的青铜礼器,下至唐、宋、元、明、清历代的名人书画和各种奇珍异宝。
所以,它又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
1860年10月6日,英法联军侵入北京,闯进圆明园。
他们把园内凡是能拿走的东西,统统掠走;拿不动的,就用大车或牲口搬运;实在运不走的,就任意破坏、毁掉。
为了销毁罪证,10月18日和19日,三千多名侵略者奉命在园内放火。
大火连烧三天,烟云笼罩了整个北京城。
我国这一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就这样化成了一片灰烬。
感谢阅读,希望能帮助您!。
圆明园的毁灭

当年清政府的无能,最显著的例子就是鸦 片战争后英国人为了侵略中国,聚集众多军舰 在广东沿海,炫耀兵力,相当于现在多国部队 的联合军演,慈禧太后垂帘听政,太监大臣们 建议把香港让给英国人,让英国人收兵,这样 英国军队就不会攻打到北京城,慈禧太后当时 不知道香港的地方究竟有多大,就让太监大臣 们描叙一下香港的大小,无用的大臣们就把中 国比喻是一个鸡蛋,香港就相当于鸡蛋上面一 块苍蝇屎,用手轻轻一插,麻烦就没有了,慈 禧太后一听,心想我大清国这么大的一个鸡蛋, 还在乎一块苍蝇屎,说完就轻而易举地把香港 给葬送了。
1860年10月6日,英法联军侵入北 京,闯进圆明园。他们把园内凡是能拿 走的东西,统统掠走;拿不动的,就用 大车或牲口搬运;实在运不走的,就任 意破坏、毁掉。为了销毁罪证,10月18 日和19日,三千多名侵略者奉命在园内 放火,大火连烧了三天,烟云笼罩了整 个北京城。我国这一园林艺术的瑰宝、 建筑艺术的精华,就这样化成了一片灰 烬。
赵 雅 娟
玲珑剔透 蓬莱瑶台
guī
lóng
tī
lái yáoபைடு நூலகம்
瑰宝
玲珑剔透 蓬莱瑶台
瑰宝
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 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 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 不可估量的损失!
赵 雅 娟
清政府腐败无能事例:
1895年,清政府在中日甲午 战争中大败,被迫与日本签订了 丧权辱国的中日《马关条约》, 被迫割让台湾及附属岛屿给日本。
赵 雅 娟
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文化 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也 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 的损失!
赵 雅 娟
赵 雅 娟
1860年10月6日,英法联军来到北 京,进入圆明园。他们把园内能拿走 的东西拿走,拿不动的,就用大车或 牲口搬运;运不走的,就破坏、毁掉。 为了销毁罪证,10月18日和19日,三 千多名侵略者奉命在园内放火,大火 烧了三天,烟云笼罩了整个北京城。 我国这一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 的精华,就这样化成了一片灰烬。
圆明园的毁灭资料简介

圆明园的毁灭资料简介引言圆明园,是中国清朝时期的皇家园林,位于北京西郊,是世界上规模最大、艺术价值最高的古代皇家园林之一。
然而,1840年到1900年间,圆明园经历了一系列的灾难,最终被彻底毁灭。
本文将简单介绍圆明园的毁灭过程和相关资料。
圆明园简介圆明园建造于清朝康熙、雍正和乾隆三位皇帝的统治时期,总占地面积约350公顷。
园内的建筑、景观和艺术品集中展示了中国古代建筑、园林和艺术的精华。
圆明园分为三个主要部分:皇家园林区、大型宫殿区和西洋建筑区。
圆明园的毁灭过程第一次被洗劫(1840年)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英国军队趁乱进攻圆明园。
英军烧毁了大量建筑和文物,带走了许多宝贵的艺术品,导致圆明园遭受了严重的损失。
第二次被洗劫(1860年)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法英联军攻占北京,再次洗劫了圆明园。
他们烧毁了几乎所有的建筑,带走了无数文物和宝贵的艺术品。
圆明园遭受了巨大的破坏,成为废墟。
最终毁灭(1900年)1900年,义和团运动发生,圆明园成为义和团的目标之一。
他们烧毁了圆明园的大部分建筑,包括最后幸存的一些文物和艺术品。
在这次毁灭中,圆明园化为一片废墟,几乎一无所有。
相关资料由于圆明园的毁灭,大部分的建筑和文物都无法完全保存下来。
然而,一些文献记录、照片和插图仍然存在,为我们提供了一定的了解。
以下是一些关于圆明园毁灭的相关资料:1.《圆明园纪实》:该书是圆明园现存资料中保存较为完整的一部分,记录了圆明园毁灭前的建筑、景观和文物。
2.圆明园残存照片:一些摄影师在圆明园毁灭前拍摄了一些照片,这些照片成为了今天了解圆明园的重要资料之一。
3.《圆明园考古图录》:该书是对圆明园进行考古调查和记录的综合性图录,其中有一些珍贵的插图和文献材料。
4.《圆明园考古发现与研究》:这是一本关于圆明园考古发现和研究的学术论文集,其中包括了一些考古发现的详细描述和分析。
结论圆明园的毁灭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次巨大损失,它曾经是中国古代文明和艺术的典范。
圆明园的毁灭

查找相关资料,说说为什么“圆明园的毁灭是中国 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 估量的损失”。
拓展空间
歌颂祖国,礼赞人民的诗歌
中国的土地
刘湛秋
你可知道这块神奇的土地 埋藏着黄金般的相思
一串串杜鹃花嫣红姹紫 激流的三峡传来神女的叹息 冬天从冻土层到绿色的椰子林
蔷薇色的海浪抚爱着砂粒 你可知道这块神奇的土地 黄皮肤,黑头发是那样美丽 敦厚的性格像微风下的湖水 顽强勇敢又如长江一泻千里 挂霜的葡萄下跃动着欢乐 坚硬的核里已绽开复兴的契机
思维导图
方法总结
写作方法——首尾呼应
课文回放
开头:圆明园的毁灭是中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 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
结尾:我国这一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 就这样化为一片灰烬。
技巧点拨
这里运用了首尾呼应的写作方法,使文章前后内 容联系紧密,主题突出,把作者的痛惜、愤恨之情 表达得淋漓尽致,也激发了读者的爱国之情。
人们是什么时候发明秤来称量 (liáng)物体重量(liàng)的呢 ?
还
hái 还有 我从图书馆借的书还(hái)有两天就 huá 归还 到期了,我得抓紧时间归还(huán)
n。ຫໍສະໝຸດ 近字郊(郊外) 效(效率)
煌(辉煌) 惶(惶恐)
拱(拱手) 供(提供)
侵(侵略) 浸(浸湿)
辉(光辉) 晖(余晖)
销(报销) 消(消失)
圆明园的毁灭
课文导入
几千年来,勤劳的中国人民创造了灿烂的文化,有过辉煌 的成就,建筑就是文化的见证之一。圆明园,曾被誉 为“万园之园”。但因为英法联军入侵,园林被毁,现 在只剩下了残垣断壁。今天,就让我们学习《圆明园 的毁灭》,一起来回忆这段历史吧。
圆明园的毁灭过程

圆明园的毁灭过程圆明园毁灭的过程1.火劫众所周知圆明园的首次大规模的`破坏是1860年,为英法联军所烧。
但焚烧以后,许多建筑还算完整。
1870年有一位德国人拍下了西洋楼景区12幅照片显示“虽惨遭破坏,依然楚楚动人”,1895年康有为游圆明园时,看到“虽草断,荒凉满目,而福山寿海,尚有无数亭殿,有白头官监守之,竟日仅能游其一角。
”需记住,参与抢劫的有不少中国人,而且带领英法联军抢劫圆明园,并出主意怂恿额尔金烧园之人,即为龚自珍的孙子龚孝拱。
后来移居上海,用从园中取来的财物嫖妓,得梅毒而死。
2.土劫后来,洋人退出,管园的太监和兵丁与窃贼展开了持续40年,没完没了的“游击战”,值钱物品被偷光后,人们又将希望寄托在散落、埋没于土中的细碎宝物上,时有谚曰“筛土、筛土、一辈子不受苦”,但这些除西洋楼的铜管被偷外,基本上未伤及建筑,并且尚留林泉山石之貌。
园内珍贵花木仍在,假山园林仍在,山形水系仍在,园墙仍在。
仍为皇家禁园。
3.木劫1900年八国联军进入北京,清政府对圆明园失去控制,趁火打劫的人们把园内建筑、木桥的柱子锯断,用大绳拉倒,园内大小树木也滥伐殆尽。
大料做为木材,小料烧成木炭。
当时清河镇上木材堆积如山,园内碳厂林立。
经过此劫的圆明园,满园古木杂树荡然无存,但仍有山石湖泉,大水法、远赢观、西洋楼等也还在。
4.石劫辛亥革命并没有给圆明园带来好运,民国初期走马灯一样更迭的军阀,都把圆明园作为取之不尽的建筑材料场,圆明园中凡能做建筑材料的东西全部被搜罗净尽,每天几百车往外拉,断断续续拉了20多年!1929年,张学良为其父建陵园,所用的石料不少就出自圆明园。
经过此劫,大水法、远赢观、西洋楼等残存建筑全成过眼烟云。
5.最后的毁灭1940年,日本占领时期,北京粮食紧张,于是鼓励开荒。
农户陆续入园平山填湖,开田种稻,圆明园的湖山之胜遂荡然无存。
1900年八国联军进入北京,清政府对圆明园失去控制,趁火打劫的人们把园内建筑、木桥的柱子锯断,用大绳拉倒,园内大小树木也滥伐殆尽。
圆明园的毁灭

人认为应该吧圆明园重修,但是大家认为重修也回不到以前的样 子,还不如保留现在的样子,让中国人牢记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
• 圆明园是我国的皇家园林,象征的是中国的历史文化,浓缩了中 国有代表性的名胜,这项伟大的工程是耗尽了很多人的血汗完成
的,也是中国人的智慧凝聚成的,就是因为这座名胜古迹的毁灭
• 1860年10月6日入侵者侵入北京,这座美丽的圆明园就变成了一 片废墟了,他们将园中能拿走的都拿走,不能拿走的就肆意毁灭,
甚至不惜放火烧园,在圆明园没被烧之前只能是一个美好的回忆,
这个经过几个朝代的任命付出就这么毁于一旦,人们的汗水付诸
东流,这么伟大的建筑,就在三天中化为废墟,实在让人痛心, 真的是痛心不已。
• 园中不仅有民族建筑,还有西洋景观,漫步园内,有如漫游在天 南地北,饱览着中外风景名胜;流连其间,仿佛置身在幻想的境
界里,这句话是圆明园的毁灭里的描述,从这里也可以看出来圆
明园是多么的美丽,之前有亭台楼阁,著名建筑,还有珍贵的历
史文物,比如青铜礼器,又或者是奇珍异宝,都在那一刻的毁灭
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损失,也一直都是中国人的遗憾,如此壮观的
所以导致了现在的圆明园残缺不全,圆明园的毁灭是一帮可恶的
强盗那就是英法联军一把大火毁了圆明园,圆明园是我国历史悠
久的象征,这么一座有魅力的伟大建筑就这么被毁灭了真的是非
常的不幸,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
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接下来我们一起起“圆明”两个字在字义上意味 着完美和至善,而雍正是是叫自己为“圆明居士”,所以,康熙
选择这个富有佛学意义的名词作为园林的名字,一点也不让人意
外,并且圆明园都是中国作风、中国气派的古典园林,从表面看,
《圆明园的毁灭》赏析

《圆明园的毁灭》赏析《圆明园的毁灭》赏析《圆明园的毁灭》描述了圆明园昔日辉煌的景观和惨遭侵略者肆意践踏而毁灭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灿烂文化的无限热爱,对侵略者野蛮行径的无比仇恨。
下面是《圆明园的毁灭》赏析,一起来看看吧。
一、惋惜之情圆明园是我国“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它的毁灭是祖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中国人民为之惋惜。
圆明园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它的毁灭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世界人民也应感到惋惜。
朗读课文第一段应用惋惜之情,尤其读到“不可估量的损失”,该痛惜。
二、赞叹之情圆明园“是一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它的“举世闻名”让我们自豪,值得世界人民赞叹。
圆明园建筑宏伟壮观,充满诗情画意,“有如漫游在天南海北,饱览着中外风景名胜”,“仿佛置身在幻想的境界里”。
圆明园收藏着最珍贵的历史文物,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两处“最”,赞叹之情溢于言表。
用赞叹之情朗读第二部分要声色和谐,气势贯通,富有节奏。
尤其第三节最后一组分句,要舒缓深沉,如临其境,感同身受。
第四节则要读得洪亮,尽显自豪。
三、仇恨之情这样一座世界上最宏伟壮观的园林,这样一座当对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竟然在几天之内化成一片灰烬,怎能不激起读者对侵略者的仇恨英法联军“侵入北京”“闯进圆明园”“统统掠走”“任意破坏、毁掉”“放火”烧园,这些词语写出了侵略者践蹋人类文化的残暴面目,令人痛恨。
用仇恨之情朗读课文第三部分,语速要稍快,“凡是”“统统”“任意”用重音读出愤慨之情。
最后两句语速要稍慢,读得凝重、沉痛,以表示不忘国耻、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拓展阅读:圆明园的毁灭教材全解重点生字估:gū揣测,大致地推算:估计。
估价。
估一估。
古同“贾”,商人。
估gù 〔估衣〕出售的旧衣服或原料较次、加工较粗的新衣服。
笔画数:7;部首:亻造句:他的估计没有错,果然是这样。
损:(損)sǔn减少:损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圆明园的毁灭》说课稿
一、说教材
本组共有四篇课文,以“勿忘国耻”为专题,展现的是在中国近代史上,中华民族受尽屈辱、中华儿女奋力抗争的一幕。
《圆明园的毁灭》这篇精读课文描述了圆明园昔日辉煌的景观和惨遭侵略者肆意践踏而毁灭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灿烂文化的无限热爱,对侵略者野蛮行径的无比仇恨,激发人们不忘国耻,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圆明园的毁灭》以浅近的语言,描述了圆明园当年的繁华,讲述了圆明园毁灭的过程,作者想让学生感受到的除了因祖国过去的贫病饥弱而忍受的耻辱之外以及由此而生的愤怒之外,更重要的,是想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以及在现实生活中得爱国行为。
二、说学情
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和学习方法;能够根据自己的需初步掌握查阅资料的途径和方法。
学生在通过第一课时的学习,基本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了解了围绕圆明园讲了哪些内容,对这段历史有一定了解。
三、说目标:
依据《新课标》和对教材的理解,结合学生的实际水平,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以下几点: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圆明园辉煌的过去和毁灭的经过,激发学生对祖国文化的热爱,引导憎恨侵略者的丑恶行径,增强学生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2)引导学生抓住语言文字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分层指导背诵课文。
(3)感知文章的布局结构及表达方法,学会分类积累词语。
说重点
1、体会圆明园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以及是如何被毁灭的。
认识作者写作编排上运用的对比的手法,感受作者运用语言的精妙、准确。
2、学习作者对比的描写方法。
3、背诵课文3、4自然段。
说难点:
1、指导学生抓住重点文字来体会圆明园辉煌的过去。
2、学习作者对比的写作手法。
四、说过程
(一)复习回顾,导入新课。
1、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谁能说一说,这篇课文讲了哪些内容?学生汇报四个方面:布局、建筑、收藏、毁灭
2、分类听写词语:
布局:众星拱月
建筑:金碧辉煌玲珑剔透亭台楼阁诗情画意
收藏:奇珍异宝
毁灭:化成灰烬
这些词语从情感上有什么不一样?
设计意图:复习重点词语,分类听写帮助学生回顾课文内容,通过分辨情感的不同导入新课
(二)直面毁灭,激发情感。
1、默读第五自然段,思考英法联军是怎样让圆明园化成灰烬的?
2、说说读后的感受,用一两个词形容一下侵略者,并引导讨论从课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三)再现辉煌,深化情感。
1、学习圆明园的建筑:
自读课文的第三自然段,边读边想:看看圆明园的建筑给你的感觉是怎样的?从哪儿看出来的?
(1)、出示:有金碧辉煌的殿堂也有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
你看看作者运用了怎样的写法?
出示图片帮助理解
按照学生的发现板书:
宏伟精巧副板书:对比
热闹恬静
仿照创造
民族西洋
指导学生理解这部分的对比写法,感受对比写法的好处。
(2)、有感情地朗读。
(3)、分层次指导背诵:填空背诵、出图片背诵
这段话中作者运用了对比的写法,把圆明园中无所不有的建筑展现在我们面前,所以在教学中,我让学生对比朗读中,从语言文字中感受作者的写法,学习对比写法的好处,并且把背诵引入课堂,效果较好。
2、学习圆明园的收藏
(1)指名读第4自然段
(2)看图片,回忆一下园中的珍贵文物。
(3)体会数量多:
应有尽有、不计其数、成千上万、数不胜数……
(四)升华情感深化损失
1、引读句子,再读第五自然段—毁灭
虽然课的开始初步感知毁灭,但是情感没有达到,所以我再次回到重点段,进行深入学习。
2、学生圈出侵略者毁掉圆明园的动词
3、去词法体会凡是、统统、任意
4、补充资料,了解国宝的去向。
5、观看火烧圆明园的录像,回顾圆明园没有了什么?
6、有感情朗读第1自然段
(五)整体回顾突出反衬
文章的题目是圆明园的毁灭,作者用大量的笔墨描写圆明园昔日的辉煌,这是为什么?让学生理解反衬的作用
(六)运用写法组合阅读
出示学习单的另一部分内容,阅读材料让学生进行自学
设计意图:让学生运用对比以及反衬的写法,进行新的内容的学习。
借助资料进一步感受祖国的强大,扩大学生的知识量与阅读量,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