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特级教师王崧舟教《草船借箭》有感
【教育资料】听特级教师王崧舟教《草船借箭》有感学习专用

听特级教师王崧舟教《草船借箭》有感《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的能力。
那么,怎样在阅读课中实施探究性阅读教学呢?特级教师王崧舟执教的《草船借箭》对我启发甚大,现撰文如下,以飨同行。
一、设境质疑,触发探究师:同学们,前些天,有一个问题始终困扰着王老师。
王老师想来又想去。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把《草船借箭》这篇课文整整读了25遍。
你们想知道是个什么问题吗?(学生大声回答:想!)我暂时不告诉你们,请你们先仔仔细细地读读课文,猜猜困惑王老师的会是一个什么问题?看谁有水平,猜的准。
学生兴趣盎然地读课文,思索)师:好,请同学们大胆地猜,是哪个问题困扰着王老师?生:3天怎么能造好10万枝箭?生:为什么诸葛亮向鲁肃借船这件事儿不能让周瑜知道?生:诸葛亮的计策妙在哪里?生:曹操为什么不射“火箭”?生:鲁肃是周瑜的下人,为什么不向他报告诸葛亮借船的事?【感想】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兴趣的源泉藏在深处,你得去挖掘,才能发现它。
王老师通过创设猜问题的情境,激发了学生初读探究的强烈兴趣,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探究的自主性、主动性。
同时,这一初读探究环节的实施,还有助于学生感知课文的“语表层”,形成初步的整体印象,为学生深入探究课文打下扎实的基础。
二、呈现专题,潜心探究师:王老师非常遗憾地告诉同学们,刚才你们提的这些问题都比较浅,都可以通过初读课文来解决。
那么,到底是哪个问题困扰着王老师呢?(师板书:诸葛亮在跟周瑜立军令状之前,到底想过些什么?生:齐读)师:要解决这个问题,可以用哪些方法?生:可以看《三国演义》。
生:可以上网查询。
师:是呀,可咱们现在是在课堂上,身边既没有《三国演义》,又没有电脑,怎么办呢?生:我们可以动动脑子。
生:我觉得最好的方法是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来解决。
师:不错,反复读书,认真思考,也能解决这个问题。
下面请同学们分组研究这个问题。
王老师建议每个小组中的人员分好工:先是一人读课文,其余同学边听边想课文中哪些材料与解决这个问题有关;读完课文后互相交流、讨论,一人准备汇报,其余同学准备补充。
草船借箭读后感作文10篇

草船借箭读后感作文10篇《草船借箭》也是出自于《三国演义》,说的是蜀、吴两国联合攻打魏国期间发生的一件事情。
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草船借箭读后感作文,盼望对大家有关心。
读了《草船借箭》有感600字今日老师把新课本发给了我们,我贪欲的读着书上的每一篇课文,其中我最喜爱《草船借箭》这篇文章了。
这篇文章讲的是:心胸狭窄的周瑜发觉了足智多谋的诸葛亮到处高于自己,于是他一心想把诸葛亮置于死地,周瑜就想出一计,让诸葛亮在十天之内造十万支箭。
但是,独具慧眼的诸葛亮看出了周瑜的阴谋,不但满口答应了他,还立下了军令状,三天之内保证就能造出十万支箭。
果真,诸葛亮在三天之内"借'了十万支箭,当周瑜知道了诸葛亮的借箭详情后,对他赞扬不已、自叹不如。
早就听说诸葛亮是三国时期杰出的军事家、政治家。
今日读了《草船借箭》这篇文章,我发觉诸葛亮的确是一个多谋善断、长于巧思的人。
在这篇文章中,他顺当地完成了周瑜交给他的任务,他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他推想第三天有大雾,实操君不知虚实,还不停地把船头、船尾来回地调换,使两边的草人都插满箭,他还知道第三天刮的是什么风,使船顺风顺水,像飞一样地行驶20多里,让曹军追也来不及了更重要的是他了解了鲁肃和曹操的性格。
他了解曹操做事有分寸,看不清虚实,不会轻易出动,只叫弓弩手射些箭;他也了解鲁肃是个狡猾、厚道的人,所以只把妙计跟鲁肃说,不让他告知周瑜,要不然就借不到箭了我读完这篇文章心里想:为什么诸葛亮会这么聪慧呢?于是,我查了资料才得知:原来诸葛亮读书与大多数人不一样,他不是拘泥于一章一句,而是观其大略。
通过用心钻研,他不但熟知天文地理,而且精通战术兵法。
我们要向诸葛亮那样用心钻研,认真思索,刻苦学习,更重要的是要向他那样虚心,宽宏大量,心胸宽敞,用自己的才智证明自己的成果,而不要像周瑜那样心胸狭窄,傲岸自大,只有这样才能使自己早日成材,将来为祖国做出贡献。
《草船借箭》读后感魏运昊《草船借箭》也是出自于《三国演义》,说的是蜀、吴两国联合攻打魏国期间发生的一件事情。
有感于王崧舟老师的诗意课堂

有感于王崧舟老师的诗意课堂张建早就听说,王崧舟老师的课了得,今日终于有幸聆听了王崧舟老师的课,果然名不虚传,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感人至深。
他怀着对小学语文教学的不懈追求激情演绎本色语文,用自己的深厚的文学底蕴和优秀的人格素养,清晰的教学思路,激荡的人文情感,阐释和演绎了语言文字的魅力,创造了语文课堂教学的精彩;展示了一个真实的、个性的、本色的、精彩的语文课堂案例,让听课的我在充实舒展、澎湃的课堂中享受学习的美丽与精彩,聆听这堂课,可谓“谈笑间激情飞扬,欣欣然春风化雨。
”给我带来了视觉、听觉,乃至思想上的强烈撞击,他的课闪现着思想的光辉,人性的光辉,个性的光辉,语言的光辉,学生发展的光辉,师生共同成长的光辉。
名家不愧是名家。
在惊叹、赞叹、感叹之余,我揪心自问:我也是语文教师,差之千里,羞也!并大彻大悟:“一切伟大的真理、伟大的训诫,其实都是最容易明白的;一切好的学习方法,其实都是常规的。
”于漪老师有句肺腑之言:“教学千古事,得失存心知”。
语文课堂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机械训练,也不是影视变幻、虚无缥缈的,而是紧扣语言特性,师生互动,思想碰撞,心灵交流,师生共同成长的生命历程。
语文课堂应该是一清如水,教什么、怎么教、学什么、怎么学,不可有半点含糊,教学思路得清晰,教学语言要明白;语文课应该是情趣横生的课堂,用教师的热情洋溢、激情似火来点燃学生心中求知的火焰;语文课应该是能者为师的课堂,利用平等对话,激励学生思想碰撞,溅发火花。
感受1、丰富的积累。
特级教师那深厚的艺术底蕴、扎实的知识功底、宽广的学科视野,确实让我们为之震撼。
每一句话都是那么字正腔圆,每一个提问都是那么启发到位,每一个姿态语言都是那么落落大方,每一次鼓励都是那么富有感染力,每一次反馈评价都是那么干脆幽默,每一个环节处理都是那么出其不意,每一次过渡都是那么情感投入,每一次朗读指导都是那么动情揪心,每一个细微的学习习惯都是那么重视,每一次教学拓展都是那么思路开阔,每一次角色转换都是那么自然……,他是语文教师,还是演员,是导演,也是一个表演艺术家,当孩子有问题的时候,他就能及时地捕捉这个问题的实质;当孩子有需要的时候,他能够及时出现在学生的身边;当孩子想说某句话而没有说出来,他能够带着孩子说出来……这都是智慧的体现。
王崧舟教学设计——《草船借箭》

王崧舟教学设计——《草船借箭》教学目标:1. 通过学习《草船借箭》,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
2. 了解古代兵法和战略思想,并思考其在现实生活中的运用。
3.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创造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内容:1. 课文导读:引导学生理解《草船借箭》的主要情节和人物形象,分析故事中的战略思想和智慧。
2. 理解课文:学生小组合作,对课文进行深入分析,解读关键词汇和句子,探讨背后的含义和作者的意图。
3. 文化背景:介绍古代战争的策略和兵法,让学生了解古代军事思想对现代生活的影响。
4. 角色扮演:学生分组扮演故事中的不同角色,通过表演的形式深入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心理。
5. 创意绘画:学生小组合作,根据课文中的描写和自己的想象创作插图,展示故事的场景和人物形象。
6. 写作训练:学生写一篇感想或者小故事,结合课文的内容和自身的经历,发表自己的见解和思考。
7. 课后讨论:让学生回答一些问题,总结故事中的智慧和教训,分享自己的感受和学习体会。
教学方法:1. 小组合作: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和合作,提高学生的互动和合作能力。
2. 角色扮演:让学生通过扮演角色更好地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心理。
3. 创意绘画:通过绘画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4. 写作训练:通过写作训练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和思维能力。
5. 课后讨论:学生回答问题,互相分享自己的看法和学习体会。
教学评估:1. 学生课堂表现评价:包括参与讨论的积极性、角色扮演的表演能力、创意绘画的质量等。
2. 学生作品评价:包括写的感想或小故事的内容和表达能力等。
3. 学生问题回答评价:包括问题的回答的准确性和清晰度等。
听特级教师王崧舟教《草船借箭》有感

听特级教师王崧舟教《草船借箭》有感听特级教师王崧舟教《草船借箭》有感《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的能力。
那么,怎样在阅读课中实施探究性阅读教学呢?特级教师王崧舟执教的《草船借箭》对我启发甚大,现撰文如下,以飨同行。
一、设境质疑,触发探究师:同学们,前些天,有一个问题始终困扰着王老师。
王老师想来又想去。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把《草船借箭》这篇课文整整读了25遍。
你们想知道是个什么问题吗?(学生大声回答:想!)我暂时不告诉你们,请你们先仔仔细细地读读课文,猜猜困惑王老师的会是一个什么问题?看谁有水平,猜的准。
(学生兴趣盎然地读课文,思索)师:好,请同学们大胆地猜,是哪个问题困扰着王老师?生:3天怎么能造好10万枝箭?生:为什么诸葛亮向鲁肃借船这件事儿不能让周瑜知道?生:诸葛亮的计策妙在哪里?生:曹操为什么不射“火箭”?生:鲁肃是周瑜的下人,为什么不向他报告诸葛亮借船的事?【感想】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兴趣的源泉藏在深处,(学生读文讨论,教师巡视,点拨引导)师:刚才同学们学习、研究得很投入、很专心,可见这个问题确实引起了同学们的兴趣。
接下去我们来汇报,按照这样的规则:我认为诸葛亮在跟周瑜立军令状之前肯定想到(什么),我的根据是(读一读课文中的材料);然后再具体地说一说我是怎么根据这个材料想到这点的。
生:我认为诸葛亮在跟周瑜立军令状之前肯定想到周瑜想暗害他,我的根据是课文中写道“周瑜看到诸葛亮挺有才干,心里很妒忌。
”因为诸葛亮的才能要超过周瑜,而周瑜又是一个心胸狭窄的人,所以对他很妒忌,恨不得杀害他。
生:我认为诸葛亮在跟周瑜立军令状之前肯定想到三天后必有大雾,我的根据是“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
”因为如果没有大雾,诸葛亮的借箭计划就会全部落空,那么他一定会落在周瑜的圈套之中。
生:我认为诸葛亮在跟周瑜立军令状之前肯定会想到鲁肃一定会借船给他,课文中说“鲁肃私自拨了20只快船,每只船上30个军士,照诸葛亮说的,布置好青布幔子和草把子,等候诸葛亮调度。
教师读书笔记读《王崧舟讲语文》有感

教师读书笔记读《王崧舟讲语文》有感教师读书笔记读《王崧舟讲语文》有感我去年收获最大的就是读了几本好书,其中一本就是《王崧舟讲语文》。
特级教师王崧舟曾教授的《慈母情深》和《枫桥夜泊》都曾在小语界引起轰动。
小学语文该怎么教?王崧舟在这本书里有他独到的诠释,所有的章节段落都是取自他的演讲稿。
他的语言时而诙谐幽默,时而发人深省,一不小心你就会不知不觉陷入他诗意感性的文字里,纠缠在语文与生命的漩涡里,然后发出仰天感慨:原来应该这样教语文啊!一个寒假的时间,我常常就俯在桌前默默地着翻阅,接受着来自书本的一次又一次洗礼,他用文字一遍一遍唤醒着我内心的某种期待,常常突然会让我恍然大悟:原来,我一直都是错的。
他说人生应该有四种境界。
“境界不同,对职业和人生意义的体验和解释也就不同。
〞首先是功利境界,工作就是为了生存,教书就是我的饭碗。
好好教书,才能好好生活,这一点完全正确。
但是如果始终停留在这个境界,单纯只是为了赚钱而教书,王崧舟不客气地说:“老师啊,您是要了一辈子的饭啊!〞其次就是上升到了道德境界,就是为了肩上的这份责任而教书,因为你面对的是全班四五十个承载着全家甚至是几代人的希望,为了这份责任和希望,怎能不好好教书呢?可是冷静下来一想,你会发现,兢兢业业、勤勤恳恳、无私奉献,为学生而活,为家长而活,为校长而活,这样有意义吗?“人不能总是为别人而活吧?〞所以这个时候,必须超越,必须得提升自己的境界。
第三重境界那就是科学境界,也就是我们经常讲的要做科研型的老师。
那时你就不是为谁而活了,你是在为学问而活了。
你总是想方设法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不断更新是自己的理念和方法,“怀着一种憧憬、怀着一种期待、怀着一种惊奇进入了课堂。
〞“你在试验你的思想,你在考量你的做法。
〞你在教学过程中找到了做学问的趣味,这应该是一种很高的境界了。
最后,第四重境界那就是生命境界了。
时间就是生命,你每天都在消耗自己的生命,并为更多的生命付出,期待“生命与生命之间的交流,生命与生命的沟通,生命与生命的美丽邂逅。
《草船借箭》教学反思15篇

《草船借箭》教学反思15篇《草船借箭》教学反思1《草船借箭》是根据我国著名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有关“草船借箭”的情节改写的。
课文写了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要诸葛亮在十天内造好十万支箭,以此陷害他。
诸葛亮用妙计向曹操“借箭”,挫败了周瑜的暗算,表现了诸葛亮有胆有识,才智过人。
为了切实落实好“生本高效课堂,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我在备课时深刻领会教材,以培养学生的语文潜力为出发点,设计每个教学环节。
尽量思考到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学习活动的开展。
一、我首先“从题入手,因题质疑”教师板书课题,引导学生由课题展开思考,设疑。
师:看了《草船借箭》这个题目,你想明白什么?学生质疑:“草船借箭”是什么意思?“谁用用草船借箭”?“为什么用草船借箭”?为什么说是“借”箭而不是“取”箭,“骗”箭?等等。
用这一环节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提问题的潜力,教师从中寻找有价值的问题,确定教学活动的重点。
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讨论解决,学生的用心性高涨,提高了课堂学习效率。
二、课堂中我利用导学案教学,小组合作研读第二自然段的人物对话,体会人物内心,感知人物形象:在学生汇报到透过三天之后的漫天大雾,体会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时,我让学生探究,这场大雾,诸葛亮和鲁肃都看到了,请大家说说看鲁肃看到这场大雾会是一种怎样的情绪。
“那么,诸葛亮看到这场大雾又会是一种怎样的情绪呢?”从而进一步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与鲁肃的老实忠厚。
体会周瑜的妒才阴险与诸葛亮的机智、胸有成竹。
学生在小组内交流的时候,议论纷纷,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观点。
此时,课堂的气氛到达了最高点。
学生不但对曹操这一人物形象更加了解,而且深化了诸葛亮神机妙算的认识。
最后引导学生总结了本课无论是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周瑜的妒才阴险,还是鲁肃的仁厚守信,曹操的谨慎多疑,我们都是从__对人物的语言描述中体会到的。
这也是《三国演义》刻画人物一个很重要的方法。
透过语言,能帮忙我们更深入地体会人物的内心。
《王崧舟诗意语文课谱》读后感范文

《王崧舟诗意语文课谱》读后感范文王崧舟——一个很早就被我铭记于心的语文大家,而诗意语文,也是在很早就听到过这个名词,但未细细研究何为诗意语文。
这回利用寒假,我认真地拜读了王崧舟老师的《王崧舟诗意语文课谱》一书。
读罢此书,让我更加佩服这位语文大师,佩服他丰厚的专业学养、开阔的课程视野和高超的实践智慧。
在这本书中,我深入体会了诗意语文的内涵,对我影响之大的是王老师的人格魅力。
这对正处于教学迷茫中的我来说,无疑是一剂良药。
一、王崧舟,让我铭记: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必得有四大支柱的坚固支撑:丰厚的文化底蕴支撑起语文教师的人性,高超的教育智慧支撑起语文教师的灵性,宏阔的课程视野支撑起语文教师的活性,远大的职业境界支撑起语文教师的诗性……二、王崧舟,让我感悟到:语文不用概念和命题说话,语文用形象作词,用感情谱曲,因此语文是感性的。
而小学生心理发展正处于感性时期,他们的心理特征往往是形象关照长于抽象演绎,情感体验胜于理性把握,直觉顿悟优于逻辑分析,因此学生也是以感性的方式掌握语文的。
因此在教学中,王老师注重将语言还原成画面、场景和情节的解读方式,将外向于学生的“对象之物”转化为内在于学生的“体验之物”,比如王老师在教学《万里长城》时,将文中“成千上万”一词读出画面(即老师描述,学生想象成千上万参观者的某一幅画面)。
三、王崧舟,让我认识到:语文教师要有细读文本功夫。
通过细读将文本化为己有,由“文本语文”转化为“师本语文”。
王老师在文本上是肯花时间,下大力气的。
所以他的课堂才会如此“精致、大气”。
每每看到王崧舟老师课例的精彩之处,都不由得叹服王老师对文本的解读是如此深刻又独到。
他对文本中言简意丰的,既能概括文章主题,又能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人物内心情感的词句,总是不遗余力地引导学生进行研读,拓展思维空间。
在我们看来平淡无奇的字词,都能被王老师变成“宝”。
如在《草船借箭》一课的教学中,我们可能根本就不会重视一个简单的提示语——“笑着说”,然而王老师却独具慧眼地抓住了这个“笑”字,于平淡处设疑,引导学生贯通文本进行感悟,探究“笑”的丰富内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的能力。
那么,怎样在阅
读课中实施探究性阅读教学呢?特级教师王崧舟执教的《草船借箭》对我启发甚大,现撰文如下,以飨同行。
一、设境质疑,触发探究
师:同学们,前些天,有一个问题始终困扰着王老师。
王老师想来又想去。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把
《草船借箭》这篇课文整整读了25遍。
你们想知道是个什么问题吗?(学生大声回答:想!)我暂时不告诉你们,请你们先仔仔细细地读读课文,猜猜困惑王老师的会是一个什么问题?看谁有水平,猜的准。
(学生兴趣盎然地读课文,思索)
师:好,请同学们大胆地猜,是哪个问题困扰着王老师?
生:3天怎么能造好10万枝箭?
生:为什么诸葛亮向鲁肃借船这件事儿不能让周瑜知道?
生:诸葛亮的计策妙在哪里?
生:曹操为什么不射火箭”?
生:鲁肃是周瑜的下人,为什么不向他报告诸葛亮借船的事?
【感想】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兴趣的源泉藏在深处,你得去挖掘,才能发现它。
王老师通过创设猜问题的情境,激发了学生初读探究的强烈兴趣,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探究的自主性、主动性。
同时,这一初读探究环节的实施,还有助于学生感知课文的语表层”,形成初步的整体印象,为学生深入探究课文打
下扎实的基础。
二、呈现专题,潜心探究
师:王老师非常遗憾地告诉同学们,刚才你们提的这些问题都比较浅,都可以通过初读课文来解决。
那么,到底是哪个问题困扰着王老师呢?(师板书:诸葛亮在跟周瑜立军令状之前,到底想过些什么?生:齐
师:要解决这个问题,可以用哪些方法
生:可以看《三国演义》
生:可以上网查询。
师:是呀,可咱们现在是在课堂上,身边既没有《三国演义》,又没有电脑,怎么办呢?
生:我们可以动动脑子。
生:我觉得最好的方法是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来解决。
师:不错,反复读书,认真思考,也能解决这个问题。
下面请同学们分组研究这个问题。
王老师建议每个小组中的人员分好工:先是一人读课文,其余同学边听边想课文中哪些材料与解决这个问题有关;读完课文后互相交流、讨论,一人准备汇报,其余同学准备补充。
(学生读文讨论,教师巡视,点拨引导)
师:刚才同学们学习、研究得很投入、很专心,可见这个问题确实引起了同学们的兴趣。
接下去我们
来汇报,按照这样的规则:我认为诸葛亮在跟周瑜立军令状之前肯定想到(什么),我的根据是(读一读课文中的材料);然后再具体地说一说我是怎么根据这个材料想到这点的。
生:我认为诸葛亮在跟周瑜立军令状之前肯定想到周瑜想暗害他,我的根据是课文中写道周瑜看到诸
葛亮挺有才干,心里很妒忌。
”因为诸葛亮的才能要超过周瑜,而周瑜又是一个心胸狭窄的人,所以对他很妒忌,恨不得杀害他。
生:我认为诸葛亮在跟周瑜立军令状之前肯定想到三天后必有大雾,我的根据是这时候大雾漫天,江
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
”因为如果没有大雾,诸葛亮的借箭计划就会全部落空,那么他一定会落在周瑜的圈套之中。
生:我认为诸葛亮在跟周瑜立军令状之前肯定会想到鲁肃一定会借船给他,课文中说鲁肃私自拨了20只快船,每只船上30个军士,照诸葛亮说的,布置好青布幔子和草把子,等候诸葛亮调度。
私自”是偷偷地干,说明鲁肃没有把借船的事报告周瑜;照诸葛亮说的”等候诸葛亮调度”说明鲁肃很听
诸葛亮的话,他是不会为难诸葛亮的。
生:我认为诸葛亮在跟周瑜立军令状之前肯定想到在大雾漫天的天气下,曹操一定不会派兵出来。
课文中写了曹操在营寨里听到鼓声和呐喊声,就下令说:江上雾很大,敌人忽然来攻,我们看不清虚实,不
要轻易出动。
只叫弓弩手朝他们射箭,不让他们近前。
”曹操生性多疑,再加上天气的原因,只叫弓弩手射
箭而不派兵进攻,正中诸葛亮的下怀,这也是他事先算到的。
……
师:可见,诸葛亮在立军令状之前想得那么周到、那么成熟、那么滴水不漏,你们说诸葛亮神不神?(生齐答:神。
)妙不妙?(生齐答:妙。
)
【感想】这部分教学是探究性阅读课的关键,王老师的处理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确立了高质量的探
究性阅读专题。
这个专题具有四个特点:集中性,因为它涵盖了课文的最大内容;深广性,因为它有相当难度,足以让学生花一番精力研究、探索;开放性,因为它答案多维,能充分展示学生的学习个性;逆向性,因为它必须根据文中已知内容去推断未知,训练学生逆向思维的能力。
2重视探究性阅读过程的指导,
如引导学生选择解决专题的方法,对小组合作研究的分工建议,学生自主探究中教师的巡视、点拨、参与以及要求学生按照规则来交流汇报等等,这些指导不仅仅是为了帮助学生潜心探究,更是引导学生很好地解决专题,提高探究性阅读的效率,更是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探究性阅读的意识、习惯和能力,因为对于探究性阅读来说,探究过程往往比探究结果更重要,学生的探究能力是在具体的探究过程中逐步形成的。
3汇报交流中,王老师运用精妙的片言只语”,或以引导,或以点拨,或以矫正,或以碰撞,或以激励,
或以启迪,使学生认识不断深化,探究不断深入,信心不断增强。
三、巧问妙点,深化探究
师:同学们,王老师在读课文的过程中发现了一个奇怪的问题,课文写诸葛亮的话共有11处,只有一处有提示语,而且是个笑”字,请你联系课文,想想诸葛亮此时在笑”谁?为什么而笑”?
生:诸葛亮在笑周瑜,笑他妒忌自己的才干,笑他设计圈套来陷害自己,结果却落空。
师: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笑”?
生:这是一种自信的笑,一种胜利的笑!
生:诸葛亮在笑曹操,笑他胆小如鼠、生性多疑、这是一种嘲讽的笑、一种鄙视的笑。
生:诸葛亮还在笑鲁肃,笑鲁肃宽厚仁慈、忠心为人,这是一种幽默的笑、宽厚的笑。
师:同学们,诸葛亮这一笑”,笑”出了他的本事,更笑”出了他超人的智慧,难怪周瑜长叹一声,说:“生读)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不如他么,周瑜到底在哪些地方不如诸葛亮呢?请你把想到的写下来。
(写后交流)
生:我觉得周瑜的智商不如诸葛亮,因为周瑜想到的是造箭”而诸葛亮想到的是借”箭。
生:周瑜的胸襟不如诸葛亮,周瑜心胸狭窄,嫉贤妒能,而诸葛亮宽厚待人,善于把握全局。
生:诸葛亮考虑问题的能力、观察事物的能力,掌握天文、地理的能力都要胜过周瑜。
【感想】王老师的探究性阅读课真是精彩!在学生潜心探究了诸葛亮神机妙算的基础上,抓住诸葛亮神秘的一笑”和周瑜到底在哪些地方不如诸葛亮?”这两个关键点,适时、适度地巧问妙点,引导学生感悟隐藏其中的深刻内涵和众多信息,使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更透彻,对人物形象的把握更准确,大大深化了
探究的成果,令人拍案叫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