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U)基本标准

合集下载

icu基本标准

icu基本标准

ICU(Intensive Care Unit,重症监护室)是专门用于重症患者抢救和监护的医疗部门。

作为疾病治疗的最后防线,ICU的运作必须符合严格的基本标准,以确保患者的安全和生命。

以下是ICU基本标准的一般要求:
1.设备和设施:ICU应配备先进、可靠的医疗设备,包括床位、监护仪、呼吸机、输液泵等,并保持良好的设施和环境条件,如恒温、湿度适宜、清洁卫生等。

2.医疗团队:ICU应组建由专业医生、护士和其他医疗人员组成的高素质、经验丰富的医疗团队,能够提供全天候的医疗服务和紧急抢救。

3.严密监护:ICU患者需进行严密的生命体征监测,包括心电图、呼吸、血压、体温等,并定期评估和记录患者的病情变化。

4.抢救设备和药物:ICU应备有常用的抢救设备和药物,如除颤器、心脏复苏药物、血管活性药物等,以应对突发状况。

5.运作规范:ICU应遵循相应的运作规范和标准化流程,如患者的接诊、转介、入院评估、出院评估等,确保医疗过程的安全和有效性。

6.防控感染:ICU应严格执行感染预防和控制措施,包括消毒、洗手、隔离措施等,防止医源性感染的发生。

7.家属支持:ICU应提供患者家属的情绪支持和信息沟通,保障家属的参与和了解患者病情。

8.患者隐私:ICU应尊重患者的隐私权,遵循隐私保护的原则和法规,确保患者信息的机密性和安全性。

ICU作为维护患者生命安全的关键环节,其基本标准的严格执行对于患者的康复和生存具有重要意义。

医疗机构应加强ICU的管理和监督,提高医护人员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以确保ICU的高质量运行和优质服务,切实保障患者的权益和生命安全。

icu团体标准

icu团体标准

icu团体标准一、ICU设置基本原则1.ICU应为医院中一个独立的医疗部门,负责接收和治疗危重病人。

2.ICU应具备以下基本设备:床位、氧气、负压吸引、输液设备、心电监护仪、微量注射泵、呼吸机、血液透析机等。

3.ICU应具备独立的医疗团队,包括医生、护士和护理人员等,他们应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能够为病人提供及时、有效的治疗和护理。

4.ICU应根据医院规模和需求,合理配置床位和医疗资源,确保满足病人的需求。

二、ICU基本标准1.床位设置:ICU床位数应不少于医院总床位的5%,并根据医院规模和需求进行合理配置。

2.医疗设备:ICU应具备先进的医疗设备,如多功能床、呼吸机、心电监护仪、血液透析机等,以确保病人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和护理。

3.医疗团队:ICU应具备一支经验丰富、技术精湛的医疗团队,包括医生、护士和护理人员等。

他们应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能够为病人提供高质量的医疗服务。

4.护理质量:ICU应注重护理质量,为病人提供全方位的护理服务,包括生活护理、心理护理等。

同时,应定期对护理质量进行评估和改进。

5.医疗管理:ICU应建立健全的医疗管理制度,包括病人入院评估、治疗方案制定、病情观察与记录等。

同时,应建立完善的消毒隔离制度,预防医院感染的发生。

6.培训与教育:ICU应定期对医护人员进行专业培训和教育,提高他们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水平。

同时,应开展病人教育和家属宣教工作,提高病人和家属的医疗知识和自我管理能力。

7.质量控制与改进:ICU应建立完善的质量控制体系,对治疗效果进行定期评估和改进。

同时,应积极参与国家和地方卫生健康委员会组织的医疗质量评估和改进活动。

医院病人入、出ICU标准

医院病人入、出ICU标准

病人入、出ICU标准
一、入ICU标准:
1、肝衰竭需行人工肝治疗的病人,于治疗前24h进入ICU,至人工肝治疗结束并拔管后24h转出ICU。

2、需进行紧急抢救的重症病人:
发病急,病情变化迅速,影响全身多个器官及系统,往往危及病人生命,需迅速有效地抢救和治疗。

1)各种原因引起的休克:
①低血容量性(出血性)休克。

②心原性休克。

③感染性休克。

④过敏性休克。

2)单个或多器官功能衰竭(MSOF):
①急性心衰。

②急性呼吸衰竭。

③急性中枢衰竭。

④应激性溃疡。

⑤急性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

3)肝衰竭和肝硬化病人出现消化道大出血、肝肾综合症、肝性脑病、严重感染等并发症。

3、急诊科收治的病人符合第二条内容中任何一条即送往ICU。

4、患者及家属要求入住ICU,经ICU医生会诊后如病情需要,可转入ICU。

二、ICU收治非适应症
1、脑死亡病人。

2、急性传染病。

3、无急性恶化的慢性病人。

4、恶性肿瘤晚期。

5、老龄自然死亡过程。

6、其他救治无望或因某种原因放弃治疗的病人。

三、出ICU标准:
1、肝衰竭需行人工肝治疗的病人,于人工肝治疗结束并拔管后24h转出ICU。

2、病情基本稳定,无需生命支持的病人;
3、气管切开病人生命体征稳定,无需进行呼吸机治疗的病人。

重症监护病房质量标准

重症监护病房质量标准

重症监护病房质量标准一、引言重症监护病房(Intensive Care Unit, ICU)是医院内用于治疗危重病患者的特殊病房。

为了确保患者的安全和提供高质量的护理,制定一套科学、规范的质量标准是必要的。

本文将详细介绍重症监护病房的质量标准,包括设施设备、人员要求、护理流程等方面。

二、设施设备标准1. 病房面积:重症监护病房的建筑面积应满足每床位不低于15平方米的要求,确保患者和护理人员的活动空间。

2. 病床配置:每个病床应配备可调节的床位、床头柜、床旁椅、床边屏风等基本设备,以提供患者的基本生活需求。

3. 监护设备:病房内应配备先进的监护设备,包括呼吸机、心电监护仪、血压监测仪、血气分析仪等,以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和提供必要的治疗支持。

4. 消毒设备:为了防止交叉感染,病房内应配备必要的消毒设备,如紫外线消毒灯、消毒柜等,确保病房环境的清洁卫生。

三、人员要求标准1. 医生团队:重症监护病房应有一支经验丰富、技术娴熟的医生团队,包括主治医生、副主任医生和主任医生,以确保患者得到及时、有效的医疗护理。

2. 护理团队:病房内应有足够数量的护士,比例应按照每床位配备2名护士的标准,以保证患者的日常护理和监护工作。

3. 培训要求:医生和护士应定期参加相关培训,更新专业知识和技能,提高对重症患者的救治能力。

四、护理流程标准1. 入院评估:患者入院后,应进行全面的身体评估,包括生命体征、病史、疼痛评估等,以制定个性化的护理计划。

2. 监测与治疗:病房内应建立完善的监测系统,对患者的生命体征进行实时监测,并根据监测结果及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3. 感染控制:重症监护病房是感染传播的高风险区域,应加强感染控制措施,包括洗手、戴手套、穿戴防护服等,以减少交叉感染的发生。

4. 营养支持:针对重症患者的特殊情况,病房应提供营养师的咨询和指导,制定个性化的营养支持方案,确保患者获得足够的营养。

5. 疼痛管理:重症患者常伴有严重的疼痛,病房应建立疼痛评估和管理制度,及时采取合适的镇痛措施,提高患者的舒适度。

重症监护病房基本标准

重症监护病房基本标准

重症监护病房基本标准
重症监护病房(Intensive Care Unit,ICU)是专门用于治疗危重病患者的医疗部门,提供高度专业的医疗监护和护理。

不同地区和医疗机构的重症监护病房可能会有一些差异,但一般会遵循一些基本标准和规范。

以下是一些可能包括在重症监护病房基本标准中的要素:
1.医疗设备:重症监护病房应该配备先进的医疗设备,包括监护
仪、呼吸机、心电图机、输液泵等。

这些设备有助于监测患者
的生命体征和提供必要的支持。

2.专业医疗团队:重症监护病房应该有专业的医疗团队,包括重
症医生、护士、呼吸治疗师、药剂师等。

这些专业人员需要接
受特殊的培训,能够应对危重患者的复杂情况。

3.严密的监测:重症监护病房患者的生命体征需要得到严密的监
测,包括心率、呼吸频率、血压、体温等。

监护仪和其他设备
用于实时监测患者的生理状况。

4.感染控制措施:由于患者通常免疫状况较弱,重症监护病房需
要实施严格的感染控制措施,包括洗手、使用抗菌剂、戴口罩
等。

5.合适的空间设计:重症监护病房的空间设计应考虑到设备的布
置、患者的隔离需要、医护人员的工作流程等因素。

6.紧急应对能力:由于重症监护病房的患者病情常常危急,该部
门需要具备迅速应对急救情况的能力,包括紧急手术室的设置、急救团队的配备等。

7.家属支持:为了提供更全面的患者护理,一些重症监护病房还
提供家属支持服务,包括家属的陪同、心理支持等。

以上是一些可能包括在重症监护病房基本标准中的要素,具体的标准和规范可能会因国家、地区和医疗机构而异。

icu设置标准

icu设置标准

icu设置标准
ICU的设置标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功能区划:重症监护病房通常包括患者床位区、治疗区、控制室、洗手间等功能区域。

患者床位区应根据不同病情设置密切监护或普通监护床位,并配备必要的设备和仪器;治疗区则用于进行各种医疗治疗和操作;控制室则是医务人员进行监护和处理紧急情况的中心。

2. 空间布局:重症监护病房的空间布局应优化工作流程和医务人员与患者之间的交互。

例如,患者床位应合理分隔,以保证隐私和安全;治疗区应合理划分不同治疗项目的区域,以便医务人员的工作;控制室应紧邻患者床位,方便观察、监控和做出紧急处理。

3. 床位及单元设置:二级医院一般设置4\~8张ICU床;三级医院ICU应分隔单元设置或分组管理,每个ICU单元设置8\~12张床位,或每组设置8\~12张。

ICU床应分隔成单间或双间,每张ICU床位面积不小于15平方米。

4. 仪器设备:监护仪、呼吸机、体外除颤仪、输液泵和微量注射泵、心电图机、肠外营养配置净化装置、临时心脏起搏仪、降温毯等设备应根据需要配备。

请注意,这些标准可能随时间、地点和技术进步而有所变化。

在规划和建立ICU时,建议咨询医疗专业人士以获取最新和最准确的信息。

ICU病房的配置标准

ICU病房的配置标准

ICU病房的配置标准一、ICU设置基本原则1)ICU床位一般按全院总床位的3~5%设置。

2)ICU设置应与各医院功能要求相一致。

一级医院不设ICU;二级医院设置综合性ICU,不设置专科ICU;三级综合性医院设置综合性ICU,或设重症监护中心下的专科ICU。

综合性和专科性ICU应集中管理,资源共享。

综合性和各专科ICU床位总数不超过全院床位总数的5%。

3)ICU应有固定的医护人员。

ICU医护人员应按标准配备,并经相关的专业培训。

二级医院(包括二级医院)以下医院医护人员应在三级甲等医院ICU进修学习三个月以上。

4)综合性ICU和专科ICU,均应符合ICU建设的基本标准。

二、ICU基本标准1)ICU床位及单元设置二级医院一般设置4—8张ICU床;三级医院ICU应分隔单元设置或分组管理,每个ICU单元设置8—12张床位,或每组设置8—12张;ICU床应分隔成单间或双间;每张ICU床位面积不小于15M2;电源、负压吸引、空气和氧气等应设置在吊塔或电、气源隔离带上。

2)仪器设备1 监护仪:每张ICU床位配置1台监护仪,至少具有监测心电、呼吸、无创和有创血压、氧饱和度的功能。

2 呼吸机:每张监护床配1台呼吸机,其中有兼有无创模式的有创呼吸机一台,或另有无创呼吸机(仅有无创模式)一台,呼吸机应具有压控和容控下:A/C、SIMV、PSV、PEEP等基本模式,每张ICU床配备1套简易呼吸器。

3 体外除颤仪1台。

4 输液泵和微量注射泵每床均应配备,或者配置1套6-9通道输注工作站.另配备一定数量的肠内营养输注泵。

5 心电图机1台。

6 肠外营养配置净化装置1台。

7 临时心脏起搏仪1台。

8 降温毯1台。

9 设有6张床位的ICU要求配备1台血气生化分析仪。

10 设有6张床位的ICU要求配备1台血液净化机(CBP)。

11 设有8张床位的ICU要求配备1台支气管镜。

12 设立重症监护中心(科)并下设两个及两个以上ICU单元(专科ICU)的要求配备1台床边X光机和床边B超。

ICU收治病人标准

ICU收治病人标准

附件1重症医学科收治范围具体疾病:1.重大手术、高危手术:①高龄(≥70岁)②严重基础疾病(如糖尿病、高血压、心脏病、慢性肝肾疾患、中风等)③营养不良④免疫功能低下⑤高敏体质⑥围产期等2.全麻术后3.围手术期并发症(如严重心律失常、生命体征不稳定、内环境紊乱、凝血紊乱、意识障碍、心脑肝肾胃肠等脏器功能不全)4.严重创伤①多发伤②复合伤5.挤压综合征6.各种严重休克7.严重心力衰竭8.急性冠脉综合征(急性心肌梗塞)9.主动脉夹层及大动脉闭塞综合征10.严重心律失常11.急性心肌炎、心包填塞12.急性肺损伤,ARDS13.严重呼吸衰竭14.重症哮喘15.大咯血16.肺栓塞17.全身严重感染综合征18.严重急性肾功能不全19.严重肝功能不全;20.消化道大出血21.急性严重胃肠损伤22. MODS(MOF)23.严重凝血紊乱(DIC)24.严重代谢功能障碍(糖尿病危象、甲状腺危象等)25.严重颅脑损害、昏迷及抽搐(如脑中风、脑炎、颅脑损伤、中毒等)26.严重内环境紊乱(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27.各种严重中毒28.严重中暑及高热29.严重低温及冻伤30.电击伤31.溺水32.自缢33.心肺脑复苏术后34.严重产科并发征35.特殊检查及治疗的保障(如肺活检、支气管镜、胃肠镜、化疗等)注:1. 国家法定传染病需指定专科ICU收治。

2. 为保证转运安全,所有拟转入ICU的病人,应由ICU医生进行现场评估,并采取必要措施,与病人家属充分沟通后,与专科医护人员一起护送至ICU。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医院重症监护病房(ICU)基本标准
一、ICU设置基本原则
㈠ICU床位一般按全院总床位的3~5%设置。

㈡ICU设置应与各医院功能要求相一致。

一级医院不设ICU;二级医院设置综合性ICU,不设置专科ICU;三级综合性医院设置综合性ICU,或设重症监护中心下的专科ICU。

综合性和专科性ICU应集中管理,资源共享。

综合性和各专科ICU床位总数不超过全院床位总数的5%。

㈢ICU应有固定的医护人员。

ICU医护人员应按标准配备,并经相关的专业培训。

二级医院(包括二级医院)以下医院医护人员应在三级甲等医院ICU进修学习三个月以上。

㈣综合性ICU和专科ICU,均应符合ICU建设的基本标准。

二、ICU基本标准
㈠ICU床位及单元设置
二级医院一般设置4—8张ICU床;三级医院ICU应分隔单元设置或分组管理,每个ICU 单元设置8—12张床位,或每组设置8—12张;ICU床应分隔成单间或双间;每张ICU床位面积不小于15M2;电源、负压吸引、空气和氧气等应设置在吊塔或电、气源隔离带上。

㈡仪器设备
1、监护仪:每张ICU床位配置1台监护仪,至少具有监测心电、呼吸、无创和有创血压、氧饱和度的功能。

2、呼吸机:每张监护床配1台呼吸机,其中有兼有无创模式的有创呼吸机一台,或另有无创呼吸机(仅有无创模式)一台,呼吸机应具有压控和容控下:A/C、SIMV、PSV、PEEP 等基本模式,每张ICU床配备1套简易呼吸器。

3、体外除颤仪1台。

4、输液泵和微量注射泵每床均应配备,其中微量注射泵每床2套以上.另配备一定数量的肠内营养输注泵。

5、心电图机1台。

6、肠外营养配置净化装置1台。

7、临时心脏起搏仪1台。

8、降温毯1台。

9、设有6张床位的ICU要求配备1台血气生化分析仪。

10、设有6张床位的ICU要求配备1台血液净化机(CBP)。

11、设有8张床位的ICU要求配备1台支气管镜。

12、设立重症监护中心(科)并下设两个及两个以上ICU单元(专科ICU)的要求配备1台床边X光机和床边B超。

13、设有8张床位的ICU要求配备中央输液管理系统一套。

14、设有8张床位的ICU要求配备心肺功能监测仪一台。

15、SICU和MICU要求配备神经肌肉电生理功能监测仪一套。

㈢ICU的感染控制
医院院感控制部门要定期和不定期地对ICU感染控制工作进行检测和管理。

ICU一旦发现耐药菌感染如:MRSA等,应立即进行隔离治疗,所有操作均需穿隔离衣、戴手套。

每床边应设一套洗手盆和干手装置。

ICU生活办公区、病房非污染区、病房污染区必须分开设置洗拖把池和洗抹布盆,各池(盆)不得混用。

㈣ICU的噪音控制
ICU应安装噪音检测装置,白天的噪音控制在45分贝(A)以下,傍晚40分贝(A)以下,夜间20分贝(A)以下。

㈤ICU医护人员配备
每张监护床位:医师:护士=1:1:3。

根据需要配备护理员和卫生员若干名。

㈥具有开展以下监护诊疗技术能力
1、体温、呼吸、血压、心电、氧饱和度监测术。

2、氧疗术。

3、气管插管术。

4、机械通气术。

5、深静脉置管术。

6、心肺脑复苏术。

7、电复律术。

8、肠内营养术。

㈦ICU规章制度
ICU应建立以下规章制度:
1、医护人员值班、交接班制度。

2、ICU患者出入登记制度。

3、三级查房制度。

4、消毒隔离制度。

5、抢救制度。

6、医疗文书书写制度。

7、疑难病例讨论、会诊制度。

8、ICU 诊疗护理常规。

9、ICU质量评估上报制度。

10、院内感染控制制度。

㈧ICU的物流通道
要有合理的包括医护人员、病人及家属和污物医疗垃圾流向,设置三个不同的进出通道,以最大限度减少各种干扰和交叉感染。

㈨ICU的采光和照明
ICU的天棚灯光要柔和,晚间要有地灯。

㈩ICU的区域设置
ICU的生活区和办工区必须与病房区分开设置。

ICU的位置应靠近主要服务对象病区、手术麻醉科、影像科、输血科、检验科等。

(十一)ICU用房
ICU的医疗用房和医疗辅助用房面积比为1:1.5。

三、综合性ICU分级标准
㈠A级ICU标准
1、具备ICU基本标准。

2、仪器设备:至少2台监护仪可开展血流动力学和脑功能监测;具备中央监护工作站、多功能监护仪、呼吸机/床≥1台、简易呼吸器/床≥1台、心肺功能监测仪、输液泵、微量注射泵、支气管镜、床边血液净化仪、中央输液管理系统、肠外营养配置净化装置、血气生化分析仪、体外除颤仪、心电图机、临时心脏起搏仪、降温毯、颅内压监测装置、胃PHi监测装置、神经肌肉电生理功能监测仪等。

3、医护人员:每张监护床专职医生≥1名,专职护士≥3名。

4、具有承担所有急危重病患者抢救能力。

5、具有开展下述诊疗技术的能力:⑴气管切开术;⑵胸腹腔引流术;⑶肠外营养术;⑷血流动力学和氧动力学监测术;⑸系统与分级监测术;⑹床旁血液净化术;⑺支气管镜诊疗术;
⑻呼吸力学、呼气末CO2监测术;⑼体外心内膜临时和永久起搏术;⑽开胸心脏按压术;⑾低温治疗术;⑿床边X线摄片及超声检查的能力。

6、能培养危重症专业中、高级人才。

7、具有承担省市级以上科研课题的能力和承担省市级以上继续医学教育项目的能力。

㈡B级ICU标准
1、具备ICU基本标准。

2、具有承担部分急危重病救治的能力。

3、具有开展A级ICU开展的十二项诊疗技术中的三项以上。

4、具有一定教学能力,开展学术活动。

5、具有承担科研课题的能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