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KHz红外线发射和接收

合集下载

红外遥控器的基本原理

红外遥控器的基本原理

红外遥控器的基本原理•红外线的特点人的眼睛能看到的可见光,若按波长排列,依次(从长到短)为红、橙、黄、绿、青、蓝、紫,红光的波长范围为0.62μm~0.7μm,比红光波长还长的光叫红外线。

红外线遥控器就是利用波长0.76μm~1.5μm 之间的近红外线来传送控制信号的。

红外线的特点是不干扰其他电器设备工作,也不会影响周边环境。

电路调试简单,若对发射信号进行编码,可实现多路红外遥控功能。

红外线发射和接收人们见到的红外遥控系统分为发射和接收两部分。

发射部分的发射元件为红外发光二极管,它发出的是红外线而不是可见光。

常用的红外发光二极管发出的红外线波长为 940nm 左右,外形与普通φ5mm 发光二极管相同,只是颜色不同。

一般有透明、黑色和深蓝等三种。

判断红外发光二极管的好坏与判断普通二极管一样的方法。

单只红外发光二极管的发射功率约100mW。

红外发光二极管的发光效率需用专用仪器测定,而业余条件下,只能凭经验用拉距法进行粗略判定。

接收电路的红外接收管是一种光敏二极管,使用时要给红外接收二极管加反向偏压,它才能正常工作而获得高的灵敏度。

红外接收二极管一般有圆形和方形两种。

由于红外发光二极管的发射功率较小,红外接收二极管收到的信号较弱,所以接收端就要增加高增益放大电路。

然而现在不论是业余制作或正式的产品,大都采用成品的一体化接收头。

红外线一体化接收头是集红外接收、放大、滤波和比较器输出等的模块,性能稳定、可靠。

所以,有了一体化接收头,人们不再制作接收放大电路,这样红外接收电路不仅简单而且可靠性大大提高。

红外遥控器的协议•鉴于家用电器的品种多样化和用户的使用特点,生产厂家对红外遥控器进行了严格的规范编码,这些编码各不相同,从而形成不同的编码方式,统一称为红外遥控器编码传输协议。

了解这些编码协议的原理,不仅对学习和应用红外遥控器是必备的知识,同时也对学习射频(一般大于300MHz)无线遥控器的工作原理有很大的帮助。

38khz红外发射与接收解析

38khz红外发射与接收解析

38khz红外发射与接收38khz红外发射与接收红外线遥控器在家用人的眼睛能看到的可见光,若按波长排列,依次(从长到短)为红,橙,黄,绿,青,蓝,紫,如图1所示.由图可见,红光的波长范围为0.62μm~0.76μm,比红光波长还长的光叫红外线.红外线遥控器就是利用波长0.76μm~1.5μm之间的近红外线来传送控制信号的.红外线的特点是不干扰其他电器设备工作,也不会影响周边环境. 人们见到的红外遥控系统分为发射和接收两部分.发射部分的发射元件为红外发光二极管,它发出的是红外线而不是可见光,如图2所示.常用的红外发光二极管发出的红外线波长为940nm左右,外形与普通φ5mm发光二极管相同,只是颜色不同.一般有透明,黑色和深蓝色等三种.判断红外发光二极管的好坏与判断普通二极管一样的方法.单只红外发光二极管的发射功率约100mW.红外发光二极管的发光效率需用专用仪器测定,而业余条件下,只能凭经验用拉距法进行粗略判定.接收电路的红外接收管是一种光敏二极管,使用时要给红外接收二极管加反向偏压,它才能正常工作而获得高的灵敏度.红外接收二极管一般有圆形和方形两种.由于红外发光二极管的发射功率较小,红外接收二极管收到的信号较弱,所以接收端就要增加高增益放大电路.然而现在不论是业余制作或正式的产品,大都采用成品的一体化接收头,如图3所示.红外线一体化接收头是集红外接收,放大,滤波和比较器输出等的模块,性能稳定,可靠.所以,有了一体化接收头,人们不再制作接收放大电路,这样红外接收电路不仅简单而且可靠性大大提高.图3是常用两种红外接收头的外形,均有三只引脚,即红外接收头的主要参数如下:工作电压:4.8~5.3V工作电流:1.7~2.7mA接收频率:38kHz峰值波长:980nm静态输出:高电平输出低电平:≤0.4V输出高电平:接近工作电压3.红外线遥控发射电路红外线遥控发射电路框图如图4所示.框图4是目前所有红外遥控器发射电路的功能组成,其中的编码器即调制信号,按遥控器用途的编码方式可以很简单,也可以很复杂.例如用于电视机,VCD,DVD 和组合音响的遥控发射的编码器,因其控制功能多达50种以上,此时的编码器均采用专用的红外线编码协议进行严格的编程,然而对控制功能少的红外遥控器,其编码器是简单而灵活.前者编码器是由生产厂家的专业人员按红外遥控协议进行编码,而后者适用于一般图4中编码器的编码信号对38kHz的载波信号进行调制,再经红外发射管D向空间发送信号供遥控接收端一体化接收头接收,解调输出,再作处理.利用红外线的特点,可以制作多路遥控器.在遥控发射电路中,有两种电路,即编码器和38kHz载波信号发生器.在不需要多路控制的应用电路中,可以使用常规1.频分制编码的遥控发射器在红外发射端利用专用(彩电,VCD,DVD等)的红外编码在实际应用中,遥控发射器是3V 2.遥控接收解调电路图4为红外接收解调控制电路,图4中IC2是LM567.LM567是一种锁相环集成电路,采用8脚双列直插塑封装,工作电压为+4.75~+9V,工作频率从直流到500kHz,静态电流约8mA.⑧脚为输出端,静态时为高电平,是由内部的集电极开路的三极管构成,允许最大灌电流为100mA.鉴于LM567的内部电路较复杂,这里仅介绍该电路的基本功能.LM567的⑤,⑥脚外接的弄清了LM567的基本组成后,再来分析图4电路的工作过程.ICl是红外接收头,它接收图1发出的红外线信号,接收的调制载波频率仍为38kHz,接收信号经ICl解调后,在其输出端OUT输出频率为f1(见图2)的方波信号,只要将LM567的中心频率f01调到(用RP)与发射端f1(见图2)相同,即f01=fl,则当发射端发射时,LM567开始工作,⑧脚由高电平变为低电平,该低电平使三极管8550导通,在A点输出利用图1和图4的电路,可以实现多路遥控器,即在发射端,将ICl组成的低频振荡器,其电路模式不变,只改变电阻R2,即可构成若干种R组成的多个频率不同的低频振荡器(即编码),利用微动开关转接,38kHz的载波电路共用;在接收电路中,一体化红外接收头共用,再设置与接收端编码器相同个数的LM567锁相器和后级锁相驱动控制电路,各锁相环的振荡频率与各编码器的低频编码信号的频率对应相等.这样发射端(图1)按压不同的按钮,载波信号接入不同频率编码的调制信号时,在接收端(图4),各对应的LM567的⑧脚的电平会发生变化,从而形成多路控制信号.上述所述的工作方式,称为频分制的编码方式.这种频分制工作方式,其优点是可实现多路控制,但缺点是电路复杂,对于路数不多的控制电路,因电路工作原理简单,对一般电子技术人员仍然是有用的.。

红外接收头ks38系列

红外接收头ks38系列
接收距离
★★★
接收角度
★★★★★
抗光干扰
★★★
抗磁干扰
★★★★★
兼容能力
★★★★
打开
KS6038
韩国
灌胶(超小)
2.7-5.5V 0.8mA
此款是4mm超小鼻梁型中高端产品。
接收距离
★★
接收角度
★★★
抗光干扰
★★
抗磁干扰
★★★★
兼容能力
★★★★
打开
KS6138
德国
灌胶(超小)
5V 1.0mA
此款是4mm超小鼻梁型高端产品。
封装类型
电压类型
产品性能简述
说明书
KS0038
德国
灌胶(大)
5V 1.0mA
此款是10mm鼻梁型高端产品。
接收距离
★★★★★
接收角度
★★★★
抗光干扰
★★★★★
抗磁干扰
★★★★★
兼容能力
★★★★★
打开
KS0138
德国
灌胶(大)
5V 1.0mA
此款是10mm鼻梁型高端产品。
接收距离
★★★★
接收角度
★★★★
此款是10mm鼻梁型中端产品。
接收距离
★★★
接收角度
★★★★
抗光干扰
★★★
抗磁干扰
★★★★★
兼容能力
★★★★★
打开
KS0638
韩国
灌胶(大)
2.7-5.5V 0.8mA
此款是10mm鼻梁型中端产品。
接收距离
★★★
接收角度
★★★★
抗光干扰
★★★
抗磁干扰
★★★★

红外遥控的发射和接收

红外遥控的发射和接收

红外遥控的发射和接收Donna 发表于2006-5-12 10:08:00光谱位于红色光之外,波长为0.76~1.5μm,比红色光的波长还长,这样的光被称为红外线。

红外遥控是利用红外线进行传递信息的一种控制系统,红外遥控具有抗干扰,电路简单,编码及解码容易,功耗小,成本低的优点,目前几乎所有的视频和音频设备都支持这种控制方式。

一、红外遥控系统结构红外遥控系统主要分为调制、发射和接收三部分,如图1 所示:图1 红外遥控系统1.调制红外遥控发射数据时采用调制的方式,即把数据和一定频率的载波进行“与”操作,这样可以提高发射效率和降低电源功耗。

调制载波频率一般在30khz到60khz之间,大多数使用的是38kHz,占空比1/3的方波,如图2所示,这是由发射端所使用的455kHz晶振决定的。

在发射端要对晶振进行整数分频,分频系数一般取12,所以455kHz÷12≈37.9 kHz≈38kHz。

图2 载波波形1.发射系统目前有很多种芯片可以实现红外发射,可以根据选择发出不同种类的编码。

由于发射系统一般用电池供电,这就要求芯片的功耗要很低,芯片大多都设计成可以处于休眠状态,当有按键按下时才工作,这样可以降低功耗芯片所用的晶振应该有足够的耐物理撞击能力,不能选用普通的石英晶体,一般是选用陶瓷共鸣器,陶瓷共鸣器准确性没有石英晶体高,但通常一点误差可以忽略不计。

红外线通过红外发光二极管(LED)发射出去,红外发光二极管内部材料和普通发光二极管不同,在其两端施加一定电压时,它发出的是红外线而不是可见光。

图3a 简单驱动电路图3b 射击输出驱动电路如图3a和图3b是LED的驱动电路,图3a是最简单电路,选用元件时要注意三极管的开关速度要快,还要考虑到LED的正向电流和反向漏电流,一般流过LED的最大正向电流为100mA,电流越大,其发射的波形强度越大。

图3a电路有一点缺陷,当电池电压下降时,流过LED的电流会降低,发射波形强度降低,遥控距离就会变小。

单片机红外接受发送实验报告

单片机红外接受发送实验报告

单片机红外发射与接收实验报告指导老师:报告人:一·实验选题:基于单片机的红外发射与接收设计任务要求:设计一个以单片机为核心控制器件的红外收发系统。

发射载频:38KHz工作温度:-40℃--+85℃接收范围:2m二·系统概述方案设计与论证红外遥控收发系统(以下简称红外遥控系统)是指利用红外光波作为信息传输的媒介以实现远距离控制的装置。

从实际系统的硬件结构看,红外遥控系统包括发射装置和接收装置,其中发射装置包括电源模块、输入模块、红外发射模块和单片机最小系统,接收装置包括电源模块、红外接收模块、输出模块和单片机最小系统。

本设计选题设计任务要求设计一个以单片机为核心控制器件的红外收发系统。

其中,发射载波 38KHz,电源 5V/0.2A 5V/0.1A,工作温度-40℃--+85℃,接收范围 2m,传输速率 27bit/s,反应时间 2ms。

利用单片机的定时功能或使用载波发生器(用于产生载波的芯片)均可产生 38KHz 的发射载波。

单片机系统可以直接由 5V/0.1A 的电源供电,也可以通过三端稳压芯片由 9V/0.2A 电源供电。

采用工业级单片机可以工作在-40℃--+85℃。

为保证接收范围达到 2m,在发射载频恒为 38KHz 的前提下,应采用电流放大电路使红外发射管发射功率足够大。

传输速率和反应时间取决于所使用的编码芯片或程序的执行效率。

通过上述分析可知,为实现设计任务并满足设计指标,应采用工业级单片机,由电流放大电路驱动红外发射管。

将针对设计任务提出两种设计方案。

三·程序功能将程序编译通过并下载成功后,两个板上的红外光电器件都要套上黑色遮光罩,就可以进行实验了。

测距实验:手持1号板和2号板,两管相对,慢慢拉远或移近两管的距离,观察LED的读数变化。

阻断实验:可请另一人协助,将一张纸或其他障碍物放在两管之间再拿开,会看到读数有大幅度的变化。

反射实验:将1号和2号实验板并排拿在手中,并形成一个小夹角,向一张白纸移动观察读数变化。

红外通信原理

红外通信原理
红外数据传输
2009-8-11
红外数据传输
一、 红外通信原理 红外遥控有发送和接收两个组成部分。发送端采用单片机将待发送的二进制 信号编码调制为一系列的脉冲串信号,通过红外发射管发射红外信号。红外 接收完成对红外信号的接收、放大、检波、整形,并解调出遥控编码脉冲。 为了减少干扰,采用的是价格便宜性能可靠的一体化红外接收头(HS0038, 它 接收红外信号频率为 38kHz,周期约 26μ s) 接收红外信号,它同时对信号进 行放大、检波、整形得到 TTL 电平的编码信号,再送给单片机,经单片机解 码并执行去控制相关对象。如图 1 所示:
EA = 1; //允许CPU中断 TMOD = 0x11; //设定时器0和1为16位模式1 ET0 = 1; //定时器0中断允许
TH0 = 0xFF; TL0 = 0xE6; //设定时值0为38K 也就是每隔26us中断一次 TR0 = 1;//开始计数
iraddr1=3;//00000011 iraddr2=252;//11111100
7
红外பைடு நூலகம்据传输
break; } while(temp!=0xf0) { temp=P1; temp=temp&0xf0; } P2=table[num-1]; S e n dI R da t a( t ab l e[ n um - 1] ) ; } P1=0xfb; temp=P1; temp=temp&0xf0; while(temp!=0xf0) { temp=P1; switch(temp) { case 0xeb:num=9; break; case 0xdb:num=10; break; case 0xbb:num=11; break; case 0x7b:num=12; break; } while(temp!=0xf0) { temp=P1; temp=temp&0xf0; } P2=table[num-1]; S e n dI R da t a( t ab l e[ n um - 1] ) ; } P1=0xf7; temp=P1; temp=temp&0xf0; while(temp!=0xf0) { temp=P1; switch(temp) { case 0xe7:num=13; break; case 0xd7:num=14; break; case 0xb7:num=15; break; case 0x77:num=16; break; } while(temp!=0xf0) { temp=P1; temp=temp&0xf0; }

红外通信2(收发多个字节)原理与测试说明

红外通信2(收发多个字节)原理与测试说明

“红外通信2(收发多个字节)”程序测试与原理说明1程序运行效果说明测试方法说明:需要两个电路板,一个用于发送,另一个用于接收。

按键KEY1将数码管上显示的数据发送给接收方,按键KEY2让一个数据加1,按键KEY3增加数码管上显示数据的个数。

按KEY1即可把发送方数码管上的数据发送到接收方的数码管上。

2程序相关电路及工作原理说明图1 红外发送接收电路连接示意图红外收发多个字节原理与红通信1(收发单个字节)原理相同,以下是红外通信1的原理:红外发送接收功能主要依靠2个部分来实现,一是红外收发电路,二是串行接口。

红外收发电路用于数据的传输,相当于一座通信的桥梁;串行接口建立在这座桥梁的两端,能把我们需要传输的数据通过红外收发电路这座桥梁进行收发。

2.1 红外发送接收电路工作原理(详述见红外测试案例)红外线接收头可将收到的38kHz的脉冲转换成低电平,使P3.6的输入为0;接收头没收到脉冲则持续输出高电平,使P3.6输入为1。

因此,连接在P3.5的红外发光二极管发出38kHz脉冲代表发送0,否则代表发送1。

2.2串口1工作原理串口:串口是串行接口的简称,可以将数据在引脚上一位一位地进行发送和接收。

因为串口的数据发送和接收都需要有一个同步的速度,否则就无法正常传输,所以我们在使用串口时需要确定发送和接收的频率,而这个频率我们称为波特率。

收发双发设定好了相同的波特率才能正常通信。

本例用的是串口1,使用定时器T1作为波特率发生器,发送和接收引脚分配在P3.7和P3.6。

串口1有两个缓冲器的,名称都是SBUF,用于收发数据。

(1)发送信号:(给发送缓冲寄存器SBUF赋值后)数据从P3.7输出(例如:SBUF = data,则开始发送data的内容)。

当数据发送完, TI(发送中断请求标志位)自动置1,引起中断;(2)接收信号:当数据接收完毕后, RI(接收中断请求标志位)自动置1,引起中断,此时可以从接收缓冲寄存器SBUF中读出数据(例如:data=SBUF)。

(整理)红外数据传输

(整理)红外数据传输

红外数据传输一、红外通信原理红外遥控有发送和接收两个组成部分。

发送端采用单片机将待发送的二进制信号编码调制为一系列的脉冲串信号,通过红外发射管发射红外信号。

红外接收完成对红外信号的接收、放大、检波、整形,并解调出遥控编码脉冲。

为了减少干扰,采用的是价格便宜性能可靠的一体化红外接收头(HS0038,它接收红外信号频率为38kHz,周期约26μs) 接收红外信号,它同时对信号进行放大、检波、整形得到TTL 电平的编码信号,再送给单片机,经单片机解码并执行去控制相关对象。

如图1 所示:红外发送部分由51单片机、键盘、红外发光二极管和7段数码管组成。

键盘用于输入指令,51单片机检测键盘上按键的状态,并对红外信号进行调制,发光二极管产生红外线,数码管用来显示发送的键值。

图2红外发射电路红外接收部分由51单片机、一体化红外接收头HS0038和7段数码管组成。

51单片机检测HS0038,并对HS0038接收到的数据解码,通过数码管显示接收到的键值。

图3红外接收电路二、编码、解码(1) 二进制信号的调制二进制信号的调制由单片机来完成,它把编码后的二进制信号调制成频率为38kHz 的间断脉冲串,相当于用二进制信号的编码乘以频率为38kHz 的脉冲信号得到的间断脉冲串,即是调制后用于红外发射二极管发送的信号如图4 二进制码的调制所示(2) 红外接收需先进行解调,解调的过程是通过红外接收管进行接收的。

其基本工作过程为:当接收到调制信号时,输出解调后的高低电平信号;红外接收器HS0038的应用电路(图6)。

(3)红外遥控发射芯片采用PPM 编码方式,当发射器按键按下后,将发射一组108ms 的编码脉冲。

遥控编码脉冲由前导码、16位地址码(8 位地址码、8 位地址码的反码)和16位操作码(8 位操作码、8 位操作码的反码)组成。

通过对用户码的检验,每个遥控器只能控制一个设备动作,这样可以有效地防止多个设备之间的干扰。

编码后面还要有编码的反码,用来检验编码接收的正确性,防止误操作,增强系统的可靠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8KHz红外发射和接收常识
红外线遥控器在家用电器和工业控制系统中已得到广泛应用,了解他们的工作原理和性能、进一步自制红外遥控系统,也并非难事。

1.红外线的特点
人的眼睛能看到的可见光,若按波长排列,依次(从长到短)为红、橙、黄、绿、青、蓝、紫,如图1所示。

由图可见,红光的波长范围为0.62μm~0.76μm,比红光波长还长的光叫红外线。

红外线遥控器就是利用波长0.76μm~1.5μm之间的近红外线来传送控制信号的。

红外线的特点是不干扰其他电器设备工作,也不会影响周边环境。

电路调试简单,若对发射信号进行编码,可实现多路红外遥控功能。

2.红外线发射和接收
人们见到的红外遥控系统分为发射和接收两部分。

发射部分的发射元件为红外发光二极管,它发出的是红外线而不是可见光,如图2所示。

常用的红外发光二极管发出的红外线波长为940nm左右,外形与普通φ5 mm发光二极管相同,只是颜色不同。

一般有透明、黑色和深蓝色等三种。

判断红外发光二极管的好坏与判断普通二极管一样的方法。

单只红外发光二极管的发射功率约100mW。

红外发光二极管的发光效率需用专用仪器测定,而业余条件下,只能凭经验用拉距法进行粗略判定。

接收电路的红外接收管是一种光敏二极管,使用时要给红外接收二极管加反向偏压,它才能正常工作而获得高的灵敏度。

红外接收二极管一般有圆形和方形两种。

由于红外发光二极管的发射功率较小,红外接收二极管收到的信号较弱,所以接收端就要增加高增益放大电路。

然而现在不论是业余制作或正式的产品,大都采用成品的一体化接收头,如图3所示。

红外线一体化接收头是集红外接收、
放大、滤波和比较器输出等的模块,性能稳定、可靠。

所以,有了一体化接收头,人们不再制作接收放大电路,这样红外接收电路不仅简单而且可靠性大大提高。

图3是常用两种红外接收头的外形,均有三只引脚,即电源正VDD、电源负(GND)和数据输出(Out)。

接收头的引脚排列因型号不同而不尽相同,图3列出了因接收头的外形不同而引脚的区别。

红外接收头的主要参数如下:
工作电压:4.8~5.3V
工作电流:1.7~2.7mA
接收频率:38kHz
峰值波长:980nm
静态输出:高电平
输出低电平:≤0.4V
输出高电平:接近工作电压
3.红外线遥控发射电路
红外线遥控发射电路框图如图4所示。

框图4是目前所有红外遥控器发射电路的功能组成,其中的编码器即调制信号,按遥控器用途的编码方式可以很简单、也可以很复杂。

例如用于电视机、VCD、DVD和组合音响的遥控发射的编码器,因其控制功能多达50种以上,此时的编码器均采用专用的红外线编码协议进行严格的编程,然而对控制功能少的红外遥控器,其编码器是简单而灵活。

前者编码器是由生产厂家的专业人员按红外遥控协议进行编码,而后者适用于一般电子技术人员和电子爱好者的编码。

图4中的38kHz振荡器即载波信号比较简单,但专业用的和业余用的也有区别,专业用的振荡器采用了晶振,而后者一般是RC振荡器。

例如彩电红外遥控器上的发射端用了455kHz的晶振,是经过整数分频的,分频系数为12,即455kHz÷12= 37.9kHz。

当然也有一些工业用的遥控系统,采用36kHz、40kHz或56kHz等的载波信号。

因红外遥控器的控制距离约10米远,要达到这个指标,其发射的载波频率(38kHz)要求十分稳定,而非专业用的RC(38kHz)载波频率稳定性差,往往偏离38kHz甚至很远,这就大大缩短了遥控器的控制距离。

因晶振频率十分稳定,所以专业厂家的遥控器全部采用晶振的38kHz作遥控器的载波发送信号。

图4中编码器的编码信号对38kHz的载波信号进行调制,再经红外发射管D向空间发送信号供遥控接收端一体化接收头接收、解调输出、再作处理。

利用红外线的特点,可以制作多路遥控器。

在遥控发射电路中,有两种电路,即编码器和38kHz载波信号发生器。

在不需要多路控制的应用电路中,可以使用常规集成电路组成路数不多的红外遥控发射和接收电路,该电路无需使用较复杂的专用编译码器,因此制作容易。

4.频分制编码的遥控发射器
在红外发射端利用专用(彩电、VCD、DVD等)的红外编码通讯协议作编码器,对一般电子技术人员或业余爱好者来说,是难于实现的,但对路数不多的遥控发射电路,可以采用频分制的方法制作编码器,而对一路的遥控电路,还可以不用编码器,直接发射38kHz红外信号,即可达到控制的目的。

图5是一种一路的红外遥控发射电路,在该电路中,使用了一片ICl高速CMOS型4-2输入的“与非”门74HC00集成电路,组成低频振荡器作编码信号(f1),用IC2 555电路作载波振荡器,振荡频率为f0(38kHz)。

f1对f0进行调制,所以IC2的③脚的波形是断续的载波,该载波经红外发光二极管发送到空间。

电路中的关键点A、B、B’波形如图2所示,其中B’是未调制的波形。

在图5中,选用了555电路作载波振荡器,其目的是说明电路的调制工作原理,即利用大家熟悉的555产生38kHz方波信号,再利用555的复位端④脚作调制端,即当④脚为高电平时,555是常规的方波振荡器;当④脚为低电平时,555的③脚处于低电平。

④脚的调制信号是由ICl的与非门的低频振荡器而获得。

在实际应用中,遥控发射器是3V电池供电,为此只需把555电路ICl剩余的两个与非门组成的38kHz取而代之,如图7所示。

注意:这里未引用CMOS 4-2输入的“与非”门CD4011作图5电路中的编码器和载波发生器,是因为CD4011作振荡产生方波信号时,属于模拟信号的应用。

为了保证电路可靠起振,其工作电压需4.5V以上,而74HC00的CMOS集成电路的最低工作电压为2V,所以使用3V电源,完全可以可靠的工作。

5.遥控接收解调电路
图8为红外接收解调控制电路,图8中IC2是LM567。

LM567是一种锁相环集成电路,采用8脚双列直插塑封装,工作电压为+4.75~+9V,工作频率从直流到500kHz,静态电流约8mA。

⑧脚为输出端,静态时为高电平,是由内部的集电极开路的三极管构成,允许最大灌电流为100mA。

鉴于LM567的内部电路较复杂,这里仅介绍该电路的基本功能。

LM567的⑤、⑥脚外接的电阻(R3+RP)和电容C4,决定了内部压控振荡器的中心频率f01,f01=1/1.1RC,①、②脚接的电容C3、C4到地,形成滤波网络,其中②脚的电容C2,决定锁相环路的捕捉带宽,电容值越大,环路带宽越窄。

①脚接的电容C3为②脚的2倍以上为好。

弄清了LM567的基本组成后,再来分析图8电路的工作过程。

ICl是红外接收头,它接收图1发出的红外线信号,接收的调制载波频率仍为3 8kHz,接收信号经ICl解调后,在其输出端OUT输出频率为f1(见图2)的方波信号,只要将LM567的中心频率f01调到(用RP)与发射端f1(见图2)相同,即f0 1=fl,则当发射端发射时,LM567开始工作,⑧脚由高电平变为低电平,该低电平使三极管8550导通,在A点输出开关信号驱动D触发锁存器,再由它驱动各种开关电路工作。

这样,只要按一下图1电路的微动开关K,即发射红外线,接收电路图4即可输出开关信号开通控制电路,再按一下开关K,控制开关信号关闭,这就完成了完整的控制功能。

6. 小结
利用图5和图8的电路,可以实现多路遥控器,即在发射端,将ICl组成的低频振荡器,其电路模式不变,只改变电阻R2,即可构成若干种R组成的多个频率不同的低频振荡器(即编码),利用微动开关转接,38kHz的载波电路共用;在接收电路中,一体化红外接收头共用,再设置与接收端编码器相同个数的LM5 67锁相器和后级锁相驱动控制电路,各锁相环的振荡频率与各编码器的低频编码信号的频率对应相等。

这样发射端(图5)按压不同的按钮,载波信号接入不同频率编码的调制信号时,在接收端(图8),各对应的LM567的⑧脚的电平会发生变化,从而形成多路控制信号。

上述所述的工作方式,称为频分制的编码方式。

这种频分制工作方式,其优点是可实现多路控制,但缺点是电路复杂,对于路数不多的控制电路,因电路工作原理简单,对一般电子技术人员仍然是有用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