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剧的艺术特点
豫剧研究报告

豫剧研究报告
豫剧研究报告
1. 豫剧的历史背景和起源:豫剧起源于中国河南省,发源于豫剧家乡焦作市,起初是民间艺人在农村和城市的广场上表演的一种戏剧形式。
后来逐渐发展成为一种专业的戏曲形式。
2. 豫剧的剧种特点:豫剧以其独特的地方色彩和风格而闻名,它是一种以河南方言演唱的戏曲形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戏曲文化底蕴。
豫剧的表演形式以唱、念、做、打和舞蹈等元素为基础,形成了独特的表演风格。
3. 豫剧的剧目和演出形式:豫剧的剧目包括历史剧、魔幻剧、爱情剧等各种题材。
豫剧的演出形式以传统的舞台剧为主,但也有街头表演和电视剧等形式。
4. 豫剧的发展和传承:豫剧在不同历史时期都有不同的表现形式,经历了起伏,但在现代豫剧家们积极探索、创新,丰富了豫剧的艺术形式和表演技巧,为豫剧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5. 豫剧的影响和国际传播:豫剧在中国戏曲艺术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不仅在中国内地广泛传播,也在海外华人社群中有一定的影响力。
近年来,豫剧也开始走向国际舞台,获得了一定的国际认可。
总结:豫剧作为中国传统戏曲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丰富的历
史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它不仅仅是一种舞台表演形式,更是一个传承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值得我们更多地关注和研究。
通过深入研究豫剧,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中国传统戏曲的魅力,并为其传承和发展做出贡献。
豫剧的艺术特色

豫剧的艺术特色推荐文章校园文化艺术节开幕式致辞热度:艺术培训机构年度工作计划热度:说话的艺术演讲稿热度:艺术节校长讲话稿热度:经典流行歌曲50首热度:豫剧以唱腔铿锵大气、抑扬有度、行腔酣畅、吐字清晰、韵味醇美、生动活泼、有血有肉、善于表达人物内心情感著称,那么大家知道它有什么艺术特色吗?下面店铺给大家带来豫剧艺术特色的相关介绍,欢迎大家阅读!豫剧的艺术特色:唱腔豫剧因各地语音差异,在音乐上形成带有区域特色的艺术流派。
清末民初,洛阳等地的豫剧多用下五音,而开封等地的豫剧多用上五音,形成鲜明对比。
为了区别,豫剧艺人将洛阳等地的唱腔称为豫西调(又称西府调),称开封各地的唱腔为豫东调(又称祥符调)。
新中国成立后,豫剧专家又把豫东调细分为祥符调、豫东调、沙河调。
这一划分得到广泛认同,即以开封为中心的祥符调;以商丘为中心的豫东调;以洛阳为中心的豫西调;流行于豫东南沙河一带的沙河调,又叫“本地梆”。
其中祥符调、沙河调、豫东调多用上五音,豫西调多用下五音;如今祥符调和沙河调都已经没落,豫东调与豫西调表现出顽强的生命力。
在豫剧繁盛时期,从事豫剧专业的演员,不仅有汉族,还有回族、满族、朝鲜族、蒙古族、高山族、犹太人等少数族裔。
豫剧根植中原、昂奋勃发的宏大气魄,雅俗共赏的审美效应,高亢激越、简洁明快的唱腔曲调,古今兼具、老少咸宜的表演风格,幽默诙谐、乐观向上的语言情趣,不难不涩、南北易懂的中州韵音,质朴无华、宽厚浩然的文化风貌,反映现实、贴近生活、有血有肉的大众格局等。
豫剧艺术古今兼纳、刚柔相济、豁达宽厚、有“中和”之美。
首先,豫剧唱腔铿锵有力,大气磅礴、抑扬有度、富有热情奔放的阳刚之气,具有很大的情感力度。
其次,豫剧行腔酣畅、吐字清晰、本色自然、有血有肉、善于表达人物内心情感。
再者,豫剧节奏鲜明强烈、矛盾冲突尖锐、故事情节有头有尾,再加上曲调诙谐欢快,使得豫剧不仅适合演出轻松的喜剧,又适合演帝王将相的大场面戏,豫西调委婉动听,唱腔悲凉故很适合演悲剧。
观看豫剧观后感

观看豫剧观后感简介豫剧作为中国传统戏曲之一,在中国戏曲艺术中占有重要地位。
它以其独特的唱腔和表演形式,吸引了大量观众。
本文将分享我对观看豫剧的观后感,从表演技巧、剧情内容和文化内涵等方面进行探讨。
表演技巧豫剧的表演技巧是其独特之处。
首先,豫剧以唱腔为主要形式,讲究音韵美和情感表达。
观看豫剧,我深深被演员们独特的唱腔所吸引。
他们运用音高变化、音色转换等技巧,将情感生动地传递给观众。
同时,演员们的声腔有着独特的韵律感,给人一种悦耳动听的享受。
其次,豫剧的表演方式也非常独特,以脸谱和动作为主要表现手法。
演员们饰演不同的角色,在脸谱的辅助下,能够很好地体现出每个角色的性格特点。
我观看豫剧的过程中,深深被脸谱的丰富色彩和独特造型所吸引。
另外,豫剧还注重舞台布景和服饰道具的设计,以突出剧情的抒发和场景的营造。
演员们身着绚丽的戏服,配合舞台上的精美布景和道具,使整个舞台呈现出色彩斑斓的场景,给观众带来视觉上的享受。
剧情内容豫剧的剧情内容丰富多样,有历史传奇故事、民间传说、现实题材等。
在观看豫剧的过程中,我感受到豫剧独特的叙事风格和情节结构。
豫剧注重情节的发展和展开,通过对主要角色的塑造和冲突的表现,展现了戏剧的张力和冲突感。
我观看的一出豫剧是《白蛇传》,故事情节以普通民众讲述白娘子与许仙之间因爱而生的矛盾和挣扎为主。
豫剧通过精彩的唱腔和身姿动作,将白蛇与许仙之间的爱情、白娘子的善良和矛盾内心表现得淋漓尽致。
同时,豫剧在讲述故事的同时,也传达了许多道德观念和价值观。
例如,在《白蛇传》中,白娘子的善良和追求真爱的精神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这些豫剧中的道德理念,为观众传递了积极向上的精神力量。
文化内涵豫剧作为中国戏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观看豫剧,我深深感受到其中的文化魅力。
首先,豫剧以中华传统文化为底蕴,融入了中国经典故事和历史传说。
这些故事和传说代表着中华民族的智慧和情感,通过豫剧的表演,得以传承和表达。
河南戏曲大全

河南戏曲大全
豫剧,又称河南豫剧,是河南省的地方剧种,主要流行于豫北地区。
豫剧的唱腔婉转动听,表演形式多样,既有悲剧,也有喜剧,深受当地人民的喜爱。
豫剧的表演以唱念做打为主要特点,结合了武术、杂技等元素,富有观赏性和艺术性。
在豫剧剧目中,有《桑园会》、《打金枝》、《白蛇传》等经典剧目,每一出剧目都展现了豫剧的独特魅力。
河南梆子,是河南地方剧种中的代表之一,流行于豫东地区。
梆子的表演以梆子打击乐器为伴奏,唱腔高亢嘹亮,表演形式具有强烈的地方特色。
梆子剧目中,有《三岔口》、《孔雀东南飞》、《杜鹃啼血》等经典剧目,每一出剧目都展现了梆子戏的独特魅力。
秧歌戏,是河南省的地方剧种,主要流行于豫中地区。
秧歌戏的表演形式活泼欢快,歌舞结合,富有浓厚的乡土气息。
秧歌戏剧目中,有《打葫芦》、《赶大马》、《三打白骨精》等经典剧目,每一出剧目都展现了秧歌戏的独特魅力。
河南戏曲大全中,还有许多其他地方剧种,如河南坠子、河南滑稽戏等,它们各具特色,丰富了河南戏曲的艺术形态。
河南戏曲以其独特的表演形式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吸引着越来越多的观众,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总的来说,河南戏曲作为中国戏曲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展现着独特的艺术魅力。
在河南戏曲大全中,我们可以领略到豫剧、河南梆子、秧歌戏等地方剧种的精彩表演,感受到河南戏曲文化的博大精深。
希望更多的人能够关注、传承和发扬河南戏曲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让它在当代社会继续绽放光彩。
河南豫剧的艺术特点分析

河南豫剧的艺术特点分析河南豫剧是中国传统戏曲艺术中的重要分支之一,具有独特的艺术特点。
以下是对河南豫剧的艺术特点的分析:一、音乐特点:1.豫剧的配乐丰富多样,包括弹拨乐器、拉弦乐器、吹管乐器等。
不仅有京剧的四大传统乐器,还有豫剧特有的五显、短笛、铜钹等乐器,营造了浓厚的戏剧氛围。
2.豫剧旋律流畅,音调高亢,富有激情和感染力。
它的音域广阔,音准准确,能够表现出人物情感的起伏和剧情的变化。
3.河南豫剧中的唱腔以豫剧单调为主,单调唱腔巧妙地运用了强音、拖腔、指喉、冲拍等技巧,表达出丰富的感情和细腻的演唱技巧。
二、表演特点:豫剧的表演特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1.豫剧的动作夸张夺目,表演风格独特,表现力极强。
演员常常运用各种身段、舞蹈动作、手势和眼神等表演技巧,使得舞台上的人物形象生动鲜明。
2.河南豫剧舞台动作的节奏感强烈,台前花补、红布帐,与表演行为结合的协调,舞台效果丰富多样。
3.豫剧特有的儒雅内敛,以及追求唯美、幽静的表演风格,赋予了豫剧独特的艺术氛围。
三、剧本特点:1.豫剧的剧本内容丰富多样,包括历史剧、社会剧、现代剧等多种题材。
剧本通常选取中国古代的士人、官宦、王侯、将相、良民等人物作为主要角色,与豫剧独特的表演风格相结合,使得剧情更加精彩纷呈。
2.豫剧的剧本言简意赅,白描明快,以对白和唱词为主,剧情推进速度较快,紧凑有力。
剧本语言使用地方方言,使得剧目更富有地方特色。
3.豫剧的剧本结构完整,情节跌宕起伏,集中体现了河南省的文化传统和历史风貌。
四、艺术风格特点:1.豫剧的艺术风格深受河南民间艺术的熏陶,表现了河南人民的风土人情和精神世界。
豫剧注重情感的表达和人物性格的特征,赋予了剧目深刻的内涵和艺术感染力。
2.豫剧追求真实和自然,以大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展现剧情和人物,使得观众能够更好地融入剧情之中,感受到戏曲艺术的魅力。
3.豫剧的艺术风格注重继承和创新,兼容并包,吸收了其他艺术形式的精华,形成了独特的豫剧表演艺术风格。
对豫剧的认识和感受

对豫剧的认识和感受一、豫剧的起源及历史豫剧,又称河南豫剧,是中国传统戏曲剧种之一,起源于河南省豫东地区。
它在19世纪中叶形成并发展壮大,是中国戏曲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豫剧的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从最初的野戏到后来的正规剧种,同时融合了多个地方和剧种的特色,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二、豫剧的表演特点1. 唱腔豫剧的唱腔以“板腔”为主,以其简洁明快、富有磁性的语调深受观众喜爱。
豫剧的唱腔有丰富的变化和表现能力,既能表现出人物的性格特点,又能反映出剧情的发展。
2. 动作豫剧的表演重视动作的短促有力和形象的丰满感。
演员们的身体语言和面部表情非常丰富,能够准确地表达出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情感变化。
3. 化妆豫剧的化妆非常独特,特点是浓妆艳抹、色彩鲜艳、线条明确。
演员们通过精心的化妆,能够更好地展现人物的特点和身份,使观众更容易辨认角色。
4. 配乐豫剧的配乐也是其独特之处,常采用极富河南特色的乐器,如柳琴、板胡、京胡等。
这些乐器的独特音色能够增加戏曲的韵味,使观众更加沉浸于剧情之中。
三、豫剧的艺术价值1. 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豫剧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融合了中国古代音乐、舞蹈、戏剧等多种艺术形式的精华。
通过豫剧的表演,人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和传承中国的传统文化。
2. 人物刻画和情感表达的深度豫剧注重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情感表达,能够生动地展现出人物的性格特点和情感变化。
观众在欣赏豫剧的过程中,往往能够感受到强烈的情感共鸣和思考。
3. 社会生活和历史变迁的记录豫剧作为一种传统戏曲形式,承载了丰富的社会生活和历史变迁的内容。
通过豫剧的演出,观众可以了解到不同时期的社会风貌和人们的生活状态,对历史和社会变迁有更深入的认识。
4. 艺术审美的享受豫剧以其独特的音乐、舞蹈和表演形式,带给观众独特的艺术享受。
观众在欣赏豫剧时,往往能够感受到音乐的美妙、舞蹈的优雅和表演的精湛,使自己沉浸在艺术的海洋中。
四、我对豫剧的感受豫剧作为一种传统的戏曲剧种,既有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底蕴,又具有独特的表演风格和艺术价值。
豫剧的名词解释

豫剧的名词解释豫剧是中国戏曲艺术的重要门类之一,起源于河南省豫剧的创始地——开封。
经过几百年的发展,豫剧已经成为中国文化瑰宝之一,享誉全球。
本文将对豫剧的历史背景、表演特点以及艺术价值进行深入解析,带领读者一窥这一独特的艺术形式。
豫剧的诞生可追溯到明代,当时豫剧还被称为“蕃剧”或“白剧”,并且不断吸取了其他曲种的精华,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表演风格。
随着时间的推移,豫剧演员们逐渐摒弃了以前的打鼓唱腔,而采用以唱念做主线的表演手法,从而使豫剧的艺术特点逐渐凸显出来。
那么,豫剧有哪些独特的表演特点呢?首先,豫剧的唱腔婉转动听,以长调为主,音调多变,适应动情、歌唱和表演的需要。
其次,豫剧的念白委婉流畅,通过抑扬顿挫的节奏变化,表现出角色的性格特点和情感变化。
此外,豫剧还注重身段的灵活运用,舞蹈动作优美而独特,能够给观众带来视觉上的享受。
最后,豫剧注重化妆和服装,通过精心设计的舞台妆容和华美的戏服将角色形象展现得淋漓尽致。
豫剧不仅有着独特的表演特点,还有着丰富的艺术价值。
首先,豫剧作为一种传统艺术形式,承载了中华民族的历史和文化,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
其次,豫剧通过对社会生活和人性的描绘,能够引发观众的共鸣,传递正能量,塑造积极向上的人物形象。
同时,豫剧在传承和弘扬古代文化的过程中,也为观众提供了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窗口。
此外,豫剧还对中国传统音乐、舞蹈以及戏曲表演技巧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在舞台上,演员们通过精湛的表演技巧和对音乐节奏的把握,使得豫剧表演更加生动有趣。
通过运用肢体语言和音乐表达情感,豫剧给予观众带来了一种丰富多彩的艺术享受。
最后,豫剧作为一门独特的艺术形式,正逐渐走向国际舞台。
近年来,随着中国文化的全球传播,豫剧越来越受到外国观众的关注和喜爱。
豫剧演员们也积极参与国际文化交流活动,为推广中国戏曲文化做出了积极贡献。
总之,豫剧作为中国的传统戏曲剧种,以其独特的表演特点和丰富的艺术价值,成为了中国文化独特的代表之一。
中国豫剧故事梗概

中国豫剧故事梗概
摘要:
一、豫剧简介
二、豫剧经典剧目介绍
三、豫剧的艺术特点
四、豫剧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
五、结语
正文:
豫剧,起源于中国河南省,是中国传统戏曲剧种之一。
它历史悠久,拥有丰富的剧目和独特的艺术风格,被誉为“戏曲的活化石”。
豫剧的故事题材广泛,既有历史传奇,又有现实题材,以生动的表演和感人的剧情赢得了广大观众的喜爱。
豫剧的经典剧目众多,其中《红楼梦》、《白蛇传》、《梁山伯与祝英台》等剧目尤为脍炙人口。
这些剧目通过生动的故事情节,展现了人性的光辉与悲剧,让观众在欣赏戏曲的同时,感受到深刻的人生哲理。
豫剧的艺术特点独具魅力。
其音乐旋律优美,节奏明快,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
表演形式生动活泼,注重情感的表达,以唱、念、做、打为主要表现手法。
尤其是豫剧的唱腔,高亢激昂,富有激情,给人以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豫剧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源远流长。
从清朝末年到现在,豫剧已经走过了百余年的历程。
在这期间,豫剧不仅在河南本土蓬勃发展,还传播到了全国各地。
许多豫剧表演艺术家,如常香玉、阎立品等,为豫剧的发扬光大做出了巨
大贡献。
如今,豫剧已经成为了中国戏曲舞台上的重要剧种之一。
总之,中国豫剧作为一种具有悠久历史和独特艺术魅力的戏曲剧种,为我们展现了丰富多彩的文化底蕴。
豫剧的魅力不仅在于其生动的故事情节、优美的唱腔和精湛的表演,更在于它传承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豫剧的艺术特点
【摘要】豫剧是在河南梆子的基础上,不断进行继承、改革和创新发展起来的地方剧种。
豫剧的流行区域主要在黄河、淮河流域,是我国最大的地方剧种。
本文详细阐述了豫剧的艺术特点。
【关键词】豫剧;唱腔;艺术特点
豫剧一向以唱见长,在剧情的节骨眼上都安排有大板唱腔,唱腔流畅、节奏鲜明、极具口语化,一般吐字清晰、行腔酣畅、易为听众听清,显示出特有的艺术魅力。
豫剧的风格首先是富有激情奔放的阳刚之气,善于表演大气磅礴的大场面戏,具有强大的情感力度;其次是地方特色浓郁,质朴通俗、本色自然,紧贴老百姓的生活;再次是节奏鲜明强烈,矛盾冲突尖锐,故事情节有头有尾,人物性格大棱大角。
早期豫剧表演的舞台装置极为简单,往往只用芦席、箔子一挡,台上一桌二椅,即可开演。
打小锣、敲梆子的人员兼”检场”。
进入城市后,有较固定的剧场,舞台装置才有所改进。
豫剧剧院已采用一些布幕、布景,旦角服饰讲究”老旦清,正旦俊,花旦风流”。
此后又受京剧服饰的影响,已基本与京剧服饰相同。
豫剧传统程具有浓厚的河南地方特色,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不断革新,创作由粗到细,粗中有细;由俗到雅,雅俗共赏,表演艺术日臻完美。
同时,各行当也涌现了一大批艺术上有成就的演员。
豫剧的音乐属于梆子声腔系统,是板腔体式。
据清朝李绿园于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成书的《歧路灯》和乾隆五十三年(1788)《杞
县志》所记载,当时本地梆子戏已在开封、杞县一带盛行,并曾与罗戏、卷戏合班演出,又被称为“梆罗卷”。
根据艺人们相传,豫剧最早的传授者为蒋门、徐门两家;蒋门在开封南面的朱仙镇,徐门在开封东面的清河集,也都曾办过科班。
豫剧在其发展过程中,由于受到各地语音和民间音乐等因素的影响,在音乐上形成了带有区域性的不同风格的艺术流派。
即以开封为中心的“祥符调”;以商丘为中心的“豫东调”;以洛阳为中心的“豫西调”(又称“西府调”);形成于豫南沙河一带的“沙河调”。
其中“祥府调”、“沙河调”,从唱腔的板式结构、调式、旋律、节奏、句法组成和语音等方面看,都和“豫东调”比较近似,故统称“豫东调”。
因此今豫剧唱腔韵,一般分为“豫东调”与“豫西调”。
因此今豫剧唱腔音乐,一般分为“豫东调”与“豫西调”各自具有显著特色流派。
“豫东调”唱腔主音为“5”,以中州音韵和商丘、开封的语音为基础,在传统演唱中多用假嗓(二本腔),声音高细,花腔较多,具有激昂、豪放、明朗、花俏的特点,“豫西调”唱腔主音为“1”,以中州音韵和洛阳语音为基础,在传统演唱中多用真嗓(大本腔),声大腔圆,寒韵(哭腔)较多,具粗犷、浑厚、悲壮、深沉的特点。
这两大腔系在豫剧早期发展过程中,是“各吹各的号,各唱各的调”。
30年代开始有了交流。
建国后,清除“门户之见”,相互交流,相互学习,取长补短,融会贯通。
以上是过去按其流布的不同地区,有豫东调、享福调、沙河调、豫西调的传统分类;另外也有按其唱腔音乐在演唱音区的不同,而将前面三类统归豫东调,俗称“上五
音”。
与这些相对应的是演唱的音区较低的豫西调,俗称“下五音”。
豫剧的唱腔音乐结构属板式变化体,其板类有四种,即慢板、二八版、流水板、散板:二八板在豫剧的四大板类中表现力最强,变化最丰富。
除二八板这个基本板式外,还可分为慢二八板、中二八板、二八连板、快二八板、紧二八板、紧打慢唱等板式。
因过去是由两个八板(八小节)组成的一个乐段循环反复使用而得名。
随着表现内容的不断丰富,这种固定呆板程式已被突破。
今二八板结合了豫东调、豫西调两大流派的唱法而构成,一板一眼2/4拍,可构成上百句的大唱段,主要用于叙事。
又可据剧情和人物感情变化的需要有不同变化,既能表现明快、爽朗、喜悦,也能表现急切、紧张和激愤、悲痛的情景。
此外二八板还可派生出呱哒嘴、狗撕咬、乱弹、垛板、搬板凳等。
慢板类有[慢板]、[金钩挂]、[反金钩挂]、[迎风板]等板式。
一般为4/4拍的三眼板,其上下句唱腔起于中眼而落于板上。
上句落音较自由,下句落音豫东调和豫西调不同。
[慢板]是豫剧唱腔中常用的板式之一。
它的前奏过门有多种形式,其中最常用的有“六梆”、“四梆”、“导四梆”和“迎风一梆”等。
[慢板]的起腔形式又分整板和散板两种。
整板起的称为“头句腔”,散板起的是将第一句(上句)唱“栽板”或“大板起”,从第二句(下句)进入[慢板]。
[慢板]中普通上下句的基本结构是将一句唱腔分为两个分句,中间有个小过门;全句唱腔之后,随句尾落音有一个“八梆”跟腔过门(也可以减少为四梆或完全省略)。
[慢板]的行腔除上述最基本的结构
形式外,还有通过局部的变化而产生出来的多种花腔。
上句有“头句腔”、“三句腔”,下句有“单过板”、“双过板”等。
{慢板}的收腔又称“锁板”,基本结构与普通的下句相同,只是收腔时速度大多渐慢,并随着收腔尾音有一个简短的过门。
[慢板]的速度伸缩性较大,可以随其内容情绪的不同而用快、中、慢的速度。
流水板亦为豫剧常用的板类之一,可分为流水板、慢流水板、快流水板、流水连板等。
唱腔一般都是眼起板落的一板一眼的形式。
可根据需要作不同速度的变化。
曲调比较自由灵活,旋律流畅,节奏跳荡,既适用于表现欢快活泼的情景,也适用于表现压抑、忧伤的情感。
它还派生出垛板、两锣钻子等。
它的主要特征是旋律中跨小节的切分节奏特别多,无论是唱腔的起落,还是唱腔旋律中的起伏、转折,大多出现在眼位上。
[流水板]的上句落音较自由,下句落“5”或“1”音,在普通的上下句结构中,随着唱腔尾句的落音,一般都有跟腔过门。
其前奏过门与[二八板]基本相同,知识起板簧头不同。
[流水板]的起腔和收腔形式繁多。
流水板类重点附属性板式主要有[流水连板]和[两锣赞子]等。
飞板也作“非板”,无板无眼,节奏自由,是一种朗育式的唱腔,属于散板类。
此外,还有滚白、栽板、叫板等。
又有“哭韵”、“行韵”、“绝韵”三种格式。
“哭韵”表现悲痛、哀怨的情感;“行韵”多用于吐诉叙述,“绝韵”适用于表现果断、激昂的情感。
一般用飞板的唱段都较短,四、六、八句即转入其他板式。
以上四大板类的唱词一般都是用“三、三、四”格律的十字句,或
“二、二、三”格律的七字句。
有时也用一些字数不等的长短句,如二八板中的呱嗒嘴即以五字句为基础,飞板中的滚白即为有唱有白的散文体句式。
豫剧一向以唱功见长,它的唱腔流畅,节奏鲜明,近几年来,演员多以真声演唱,所以一般都能做到吐字清晰,行腔酣畅,易于为观众听清。
加之表演细腻,真切感人,文辞通俗易解,故一跃而成为梆子腔系中最吸引观众的剧种。
如今,豫剧除遍及本省外,又传播到邻近各省及甘肃、青海、天津、吉林、江苏、新疆、西藏等省、市、自治区,并在各地组成了不少专业剧团。
河南梆子戏的特征,主要重在唱词与动态,纯全合于河南的风俗习惯,而起为观众所爱好者,则在表现风俗习惯中鄙俚粗俗之人与事物的关系,与观众的生活行动打成一片。
虽然不免有些俗气,但俗有俗的风格,俗的趣味。
豫剧的剧词不能专重文言,以合本剧之声调节奏为第一。
其叙事言情,喜怒哀乐,委婉曲折,入情入理,感化力之甚伟,间杂以方言,尽人皆解。
豫剧具备历久不衰,为群众所喜闻乐见的优点:一是娱乐性强豫剧锣鼓声响,丝弦音高,唱工多,白口少,男角是大蹦大跳,女角是满台走扭。
劳动大众在多日工作之余,逢年过会,许多人挤在一起,听听看看,就感到无限的轻松愉快。
二是接近群众形式简单,表演真实,舞台形象比较接近农民的实际生活,合乎劳动大众的脾味。
三是易懂易学调子简单,词句通俗,容易听懂、学会。
四是富于地方性腔调高亢硬直,表情慷爽率直,是表现河南人民的地方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