狼阅读答案
《狼》阅读与答案

《狼》阅读与答案《狼》一、基础训练(一)文学常识。
本文作者________是________朝著名的文学家。
课文选自他的________集。
“聊斋”是作者________的名字,“志异”是______ __的意思。
(二)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缀行()狡黠()苫蔽()眈眈()....目似瞑()尻尾()变诈()...(三)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顾野有麦场()止有剩骨()屠自后断其股()...意暇甚()其一犬坐于前()止露尻尾()...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二、课时达标(一)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1)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刺骨。
途中两狼,缓行甚远。
(2)XXX,投以骨。
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
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骨已尽矣。
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3)屠夫jiǒng_______,恐前后受其敌。
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藏成丘。
XXX奔倚其下,弛担持刀。
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4)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久之,目似míng________,意xiá_________甚。
XXX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
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身已半入,止露尻尾。
屠自后断其股。
亦毙之。
乃悟前狼假mâi________,盖以诱敌。
1.文中横线上根据拼音填出汉字。
2.解释每组中加点的字:A、盖以诱敌B、其一犬坐于前..C、骨已尽矣D、恐前后受其敌..3.选文中最能施展阐发屠户勇敢和一句是4.“乃悟前狼假mâi,盖以诱敌”照应上文的一句是5.选文是《狼》这篇课文的记叙部分,请将课文中议论部分的原文写在下面。
6.一名诗人用悲忿的笔调写下如许的诗句:“现在狼已经越来越少,荒野里尽是人在嗥叫”,你是如何理解的?7.在植物学家的眼里,狼是一种智商很高,富有人情味,在全部草原和森林生态系统中不可缺少的植物。
正如XXX主席XXX所说的:“自然界中若没有了狼,就像一个钟表没有发条一样。
狼阅读理解及答案

狼阅读理解及答案狼阅读理解及答案「篇一」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
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
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
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
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
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甲】其一犬坐于前。
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
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乙】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身已半入,止露尻尾。
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节选自蒲松龄《狼》)10.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2分)A.骨已尽矣山穷水尽筋疲力尽弹尽粮绝B.顾野有麦场相顾无相识顾此失彼奋不顾身C.以刀劈狼首首当其冲首屈一指蓦然回首D.盖以诱敌以其境过清学以致用不以为然11.翻译文中两处画线语句,并依据上下文对其作出进一步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甲】其一犬坐于前。
翻译:其中的一只狼像狗似的蹲坐在前面。
理解:这只狼蹲坐在屠户的前面,意在迷惑屠户,为另一只狼的'偷袭作掩护。
【乙】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翻译:(狼)打算由通道进入从背后攻击屠户。
理解:狼柴堆打洞想趁屠户不备从背后攻击的行为,体现了狼的凶狠残暴。
狼阅读答案:(三)(共7分)10.答案:A(2分)11.答案:[乙](2分)12.(1)答案:天地间的万物都有存在的道理,人不应杀害它们。
(2)答案:当人的生命受到虫兽威胁时,应当果断反击。
(3分。
前一小题2分,后一小题1分)狼阅读理解及答案「篇二」【20xx・西藏自治区】狼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
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
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
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
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
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中考文言文狼阅读题原文及答案解析

中考⽂⾔⽂狼阅读题原⽂及答案解析 在我们看来,狼是⼀种凶残的动物。
古时候的⼈们是怎么样认为的呢?通过阅读《狼》寻找你想要的答案吧。
以下是由店铺收集整理的《狼》阅读题⽬及其答案,欢迎阅读! 《狼》课⽂ ⼀屠暮⾏,为狼所逼。
道旁有夜耕者所遗⾏室,奔⼊伏焉①。
狼⾃苫中探⽖⼊,屠急捉之,令不可去。
顾②⽆计可以死之,惟有⼩⼑不盈⼨,遂割破⽖下⽪,以吹⾗之法吹之③。
极⼒吹移时,觉狼不甚动,⽅缚以带。
出视,则狼胀如⽜,股直不能屈,⼝张不得合,遂负之以归。
⾮屠乌能作此谋也? 导读:⼈各有所长,物各有所⽤。
此时,如果不是屠夫,恐怕什么⼈都会死于狼之⼝了。
想当年,孟尝君不也是靠鸡鸣狗盗之徒⽽逃脱于虎狼⼀样的秦国吗? 注释:①伏焉:躲藏在那⾥。
②顾:然⽽,可是。
③以吹⾗之法吹之:⽤吹猪的办法吹它。
吹⾗,屠夫将猪杀死后,为了便于褪⽑,在后腿下端⽪上斜割⼀⼝,⽤⼒吹,使膨胀如球。
这⾥是活吹。
《狼》练习题 ⼀、解释加点的词1.道旁有夜耕者所遗⾏室( )2.狼⾃苫中探⽖⼊( )3.惟有⼩⼑不盈⼨( )4.股直不能屈( ) ⼆、翻译 1.极⼒吹移时,觉狼不甚动,⽅缚以带。
2.⾮屠乌能作此谋也? 三、这个故事给我们的启⽰是什么? 《狼》答案 ⼀、l.地头上临时搭的供休息的棚⼦ 2.原为“草堆”,这⾥指蒙盖“⾏室”之物 3.满 4.⼤腿 ⼆、1.⽤劲吹,过了⼀段时间,觉得狼不太动了,这才⽤带⼦把它捆起来。
2.若⾮屠夫,哪⾥能想出这样的办法? 三、⼈各有所长,物各有其⽤,对学过的知识要触类旁通,灵活运⽤,解决实际问题。
《狼》翻译: ⼀屠夫傍晚⾏⾛,被狼追得⽆路可逃。
路边有晚上种⽥的⼈在地头上临时搭的供休息的窝棚,跑进去躲藏在那⾥。
狼的⽖⼦从窝棚的篱笆墙外伸⼈。
屠夫⽤⼒拽住它,使它⽆法离去。
可是屠夫没有办法打死它。
屠夫⾝边只有⼀把不到⼀⼨长的⼩⼑⼦,于是割破狼⽖下的⽪,⽤吹猪的⽅法吹它。
⽤劲吹了⼀段时间,觉得狼不动了,才⽤带⼦把它捆起来。
文言文《狼》阅读及答案

文言文《狼》阅读及答案文言文《狼》阅读及答案「篇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第1-5题。
(10分)郑燮,号板桥,清乾隆元年进士,以画竹,兰为长。
曾任范县令,爱民如子。
室无贿赂,案无留牍。
公之余辄与文士畅饮咏诗,至有忘其为长吏者。
迁潍县,值岁荒,人相食。
燮开仓赈济,或阻之,燮曰:此何时,若辗转申报,民岂得活乎?上有谴,我任之。
即发谷与民,活万余人。
去任之日,父老沿途送之。
1、用/划分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只划一处)。
(1分)公之余辄与文士畅饮咏诗2、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3分)(1)值()(2)或()(3)去()3、说说文中画线句此何时,若辗转申报,民岂得活乎?的意思。
(2分)4、在迁潍县,值岁荒,人相食的情况下,郑燮采取了怎样的措施,产生了怎样的效果?(2分)5、你认为郑燮是个怎样的`人?请结合文中的语句来和下列链接材料来说明。
(2分)[相关材料]材料一:郑板桥辞官后,一肩明月,两袖清风,只带着一条黄狗和一盆兰花回乡隐居。
摘自《百度百科网》材料二: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
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郑板桥《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参考答案:1、公之余/辄与文士/畅饮咏诗(划对一处即可)2、(1)遇到(2)有的人(3)离开3、这是什么时候了,如果经过多处地方多人之手层层申报(荒情),老百姓哪里还能活下去?4、不经请示皇上,先开仓赈济灾民,愿意为此承担责任。
此举使万余百姓活了下来。
5、清正廉明,爱民如子,关心百姓疾苦的好官。
文言文《狼》阅读及答案「篇二」谚曰“力田不如逢年,善仕不如遇合”,固无虚言。
非独女以色媚,而士宦亦有之。
昔以色幸者多矣。
高祖有籍孺以佞幸,孝惠时有闳孺,孝文时中宠臣,士人则邓通,宦者则赵同、北宫伯子。
孝景帝时,中无宠臣,然独郎中令周文仁,仁宠最过庸,乃不甚笃。
今天子中宠臣,士人则韩王孙嫣,宦者则李延年。
嫣者,弓高侯孽孙也。
今上为胶东王时,嫣与上学书相爱。
及上为太子,愈益亲嫣。
《狼》练习题答案

《狼》练习题答案一、选择题1. 《狼》一文中,狼在故事中扮演了什么角色?A. 受害者B. 猎人C. 牧羊人D. 狼2. 故事中,狼为什么会被牧羊人发现?A. 狼在羊圈里睡觉B. 狼在羊圈外徘徊C. 狼在羊圈里偷吃羊D. 牧羊人偶然发现3. 牧羊人最初是如何处理狼的?A. 赶走狼B. 杀死狼C. 把狼关在羊圈里D. 用石头砸狼4. 牧羊人后来为什么决定杀死狼?A. 狼再次偷吃羊B. 狼攻击牧羊人C. 牧羊人担心狼会报复D. 牧羊人听从了朋友的建议5. 故事给我们的启示是什么?A. 要善待动物B. 要警惕潜在的危险C. 要勇敢面对困难D. 要善于听取他人的意见二、填空题6. 在《狼》的故事中,牧羊人最初对待狼的态度是_________,但后来因为_________,他决定杀死狼。
7. 故事中,牧羊人的朋友建议他_________,以防止狼再次伤害羊群。
8. 狼在故事中的行为表明,它是一个_________的动物,这给牧羊人带来了_________。
9. 牧羊人最终杀死狼的行为,反映了他对于_________的重视,以及对于_________的预防。
10. 通过这个故事,我们可以学到在生活中应该_________,以避免潜在的威胁。
三、简答题11. 请简述《狼》故事的主要内容。
12. 牧羊人对待狼的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种变化说明了什么?13. 牧羊人的朋友在故事中扮演了什么角色?他的建议对牧羊人产生了什么影响?14. 故事中狼的行为对牧羊人产生了哪些影响?15. 从《狼》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学到哪些生活的智慧或教训?四、论述题16. 结合《狼》的故事,论述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应如何对待潜在的威胁和危险。
17. 从《狼》的故事中,分析牧羊人的行为是否合理,并给出你的理由。
18. 以《狼》为例,讨论故事中的道德寓意及其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19. 描述《狼》故事中牧羊人的心理变化过程,并分析其对行为决策的影响。
《狼》阅读练习及答案

《狼》阅读练习及答案《狼》阅读练习及答案阅读是运用语言文字来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并获得审美体验与知识的活动。
它是从视觉材料中获取信息的过程。
视觉材料主要是文字和图片,也包括符号、公式、图表等。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狼》阅读练习及答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狼》阅读练习及答案1狼蒲松龄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
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
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
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
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
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
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身已半入,止露尻尾。
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1.下列句中加粗字的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A.盖以诱敌恐前后受其敌B.其一犬坐于前满坐寂然C.骨已尽矣食之不能尽其材D.恐前后受其敌不治将恐深2.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划分不恰当的一项是()A.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B.其一/犬坐于前。
C.屠乃奔/倚其下D.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3.对下列句子翻泽不准确的一项是()A.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翻译:丽两只狼又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屠户。
B.乃悟前狼假寐。
翻译:才明白先走开的狼是假装睡觉。
C.弛担持刀。
翻译:放下担子拿起屠刀。
D.屠自后断其股。
翻译:屠户从后面砍断了狼的后腿。
4.下列表述不恰当的一项是()A.文中最能表现屠户的勇敢的句子是“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
B.“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照应上文的.“目似瞑,意暇甚”一句。
C.选文写屠户机智地跑到了一个农民院子里的草垛下面,从而有机会勇敢地杀死了两只狼。
D.狼心狗肺、狼狈为奸、狼子野心、鬼哭狼嚎等关于狼的成语,没有一个是褒义词。
《狼》对比阅读练习(含答案)

05 《狼》对比阅读文言文+文言文|文言群文|古诗词+文言文1.(2024·山东济南·一模)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问题。
甲①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②屠惧,投以骨。
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
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③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
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苦蔽成丘。
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
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④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
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身已半入,止露尻尾。
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⑤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选自蒲松龄《狼》)乙临江之人,畋得麋①麑,畜②之。
入门群犬垂涎扬尾皆来。
其人怒。
怛③之。
自是日抱就犬,习示之,使勿动,稍④使与之戏。
积久,犬皆如人意。
麋麑稍大,忘己之麋也,以为犬良我友,抵触偃仆⑤,益狎⑥。
犬畏主人,与之俯仰⑦甚善,然时啖其舌。
三年,麋出门,见外犬在道甚众,走欲与为戏。
外犬见而喜且怒,共食之,狼藉道上。
麋至死不悟。
(选自柳宗元《临江之麋》,有删改)【注】①糜:麋鹿,又称“四不像”。
②畜xù:饲养。
③怛dá:恐吓。
④稍:渐渐。
⑤抵触偃仆:相互碰撞打滚。
⑥狎xiá:亲近而不庄重。
⑦俯仰:周旋,应付。
(1)下列对词语和句子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恐前后受其敌”“盖以诱敌”“出则无敌国外患者”三句中的“敌”意思是不一样的。
B.“其一犬坐于前”和“自是日抱就犬”两句中的“犬”意义和用法相同,都是“像犬一样”的意思。
C.两文中的“久之”都可以译为“过了一段时间”,其中“之”作为助词。
起到补足音节的作用。
D.“乃悟前狼假寐”的“乃”是“才”的意思,与“乃入据陈”的“乃”有着相同的意义和用法。
(2)下面对甲、乙两文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甲文写屠户与狼相斗的故事,按照遇狼、惧狼、御狼杀狼的先后顺序展开情节。
蒲松龄《狼》阅读题的答案4篇

蒲松龄《狼》阅读题的答案4篇蒲松龄《狼》阅读题的答案篇一一、教材依据本节课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30课)。
二、设计思路教材分析:本文选自《聊斋志异》中《狼三则》的第二则,是清朝作家蒲松龄写的一篇笔记体小说。
叙述了两只狼与一个屠户场较量,狡诈的狼想吃掉屠户,却最终双双毙命于屠户刀下的故事。
本文篇幅短小,结构紧凑,情节曲折,语言简练生动。
随着情节的波澜起伏,生动的表现了狼的贪婪、凶狠和狡诈的本性和屠夫勇敢机智的斗争精神。
设计理念:学生初学文言文,对文言知识缺少足够的字词积累,但本文篇幅较短,内容并不难懂,因此授课中决定遵循文言文学习的一般规律和学生认知的一般规律,通过四读(一读读准字音、二读读出节奏、三读读懂内容、四读读出情感)的方式,使文言文的语言学习融入到思想情境的感知中,一步一步地引导学生自己进入学习的领域,从自己的学习实践中逐步掌握文言文阅读的基本方法。
三、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研读文本、理解重点虚词“之”;通过探讨问题,深入理解文意,领悟狼的狡猾与屠户的勇敢、机智;方法与途径:通过自主研读、合作探究的方式理解文意;情感与评价:通过诵读,感受故事情节的艺术魅力;通过研读课文,懂得在生活中,对待邪恶势力,不光要敢于斗争,而且要运用智慧,善于斗争;现代教学手段的运用:多媒体课件四、教学重点通过理解重点字、词、句理解课文的寓意;紧扣情节,培养丰富的想象力。
五、教学难点对文章主旨的探究、领悟、理解。
六、教学准备制作“四步十二法”导学案;制作多媒体课件;学生完成“四步研读预习表”上的内容(常识研读——作家作品、写作背景、文体;文本研读——生字新词、情节研读、基本结构、文章主旨;艺术研读——立意、选材、结构、表现手法;生活研读——自己的启示与感悟)。
七、教学过程(一)自主学习导入示标:出示幻灯片,学生观看狼的图片及解释,猜出成语。
(形容大声哭叫、声音凄厉——鬼哭狼嚎比喻把坏人或敌人引入内部——引狼入室比喻凶暴的人居心狠毒、习性难改——狼子野心四处都是报警的烟火,指边疆不平静——狼烟四起形容心肠像狼和狗一样凶恶狠毒——狼心狗肺)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内容就和这几个成语的主角有关,请同学们大声说出今天的课题——《狼》预习共享:结合自己的预习情况,完成自主学习部分的内容:1、《狼》的作者蒲松龄 ,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清朝文学家,我们曾学过其文章《山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狼》比较阅读附答案
(一)
【甲】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
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
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
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
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
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
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身已半入,止露尻尾。
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乙】两牧竖①入山至狼穴,穴中有小狼二。
谋分捉之,各登一树,相去数十步。
少顷,大狼至,入穴失子,意甚仓皇。
竖于树上扭小狼蹄、耳,故令嗥;大狼闻声仰视,怒奔树下,号且爬抓。
其一竖又在彼树致小狼鸣急。
狼闻声四顾,始望见之;乃舍此趋彼,跑②号如前状。
前树又鸣,又转奔之。
口无停声,足无停趾,数十往复,奔渐迟,声渐弱;既而奄奄③僵卧,久之不动。
竖下视之,气已绝矣!
【注释】①牧竖:牧童。
竖,童仆。
②跑:兽类用足扒土。
同“刨”。
③奄奄:气息微弱的样子。
1、下列每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狼之并驱如故故令嗥
B.目似瞑,意暇甚意甚仓皇
C. 狼不敢前跑号如前状
D.相去数十步一狼径去
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①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②竖下视之,气已绝矣!
3、比较阅读【甲】【乙】两文,下面赏析有错误的一项是( )
A.甲文主要表现狼的贪婪、凶残、狡诈和愚蠢;乙文则从大狼身上体现伟大的母爱。
B.甲乙两文在刻画狼时,都运用了动作和神态描写。
C.甲文表现狼的狡诈时主要写两狼配合,一明一暗地“诱敌”;乙文中开篇写“谋分捉之”,以下从狼的侧面处处体现了“谋”的结果。
D.两文的语言都简练而生动,都运用了比喻和描写。
4、同是人与狼的较量,屠户与牧竖对狼的做法,你更赞同哪一种?为什么?
(二)
【甲】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
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身已半入,止露尻尾。
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
【乙】有富室,偶得二小狼,与家犬杂畜,亦与犬相安。
稍长,亦颇驯,竟忘其为狼。
一日,主人昼寝厅事,闻群犬呜呜作怒声,惊起周视无一人。
再就枕,将寐,犬又如前。
乃伪睡以俟,则二狼伺其未觉,将啮其喉,犬阻之,不使前也。
乃杀而取其革。
此事从侄虞敦言:“狼子野心,信不诬哉!”然野心不过遁逸耳。
阳为亲昵,而阴怀不测,更不止于野心矣。
兽不足道,此人何取而自贻患耶?
1、解释句中加点的字。
(1)目似瞑(2)眈眈相向
(3)将啮其喉(4)此人何取而自贻患耶
2、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2)阳为亲昵,而阴怀不测
3、甲、乙两段文字写出了狼的什么共同特征?作者对狼分别持怎样的态度?
【附答案】
一词多义:1、敌对,这里是胁迫、攻击;敌方;2、停止;通“只”;3、凑足音节,不译;代词,狼;助词,的;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4、神情;企图、打算;情趣;内容;意图;5、向前;前面;
古今异义词:1、股:古义:大腿;今义:屁股2、几何:古义:多少,这里是能有几何的意思。
今义:数学中的一个分支
(一)1.B 2.①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呢?只不过增加笑料罢了。
②牧童从树上下来一看,大狼已经断气了。
3.D 4.开放题:更赞同甲文中屠户的做法,是因为屠户面对的是恶狼,被迫自卫,除恶务尽,杀狼是正当的;而乙文中牧竖“杀狼”则出于一种无聊的残忍,张扬的是人性中恶的一面。
(二)1、(3)咬(4)遗留、留下、招致2、(2)表面上装出亲热的样子,暗中却怀有不可推测的恶意。
(意思正确即可,关键词“去”“犬”“阳”“阴”译错酌情扣分)3、阴险、狡猾、奸诈。
(1分)甲文主要讥讽嘲笑狼的狡猾;(1分) 乙文主要揭露狼子野心、秉性不改。
(1分)狼本性是不会改变,不能被狼的表象蒙蔽;(1分)人们对像狼这样的人要时刻提高警惕,不能心存幻想;要奋起斗争,除恶务尽。
(1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