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特殊句式【精解】

合集下载

初中文言文常见的固定句式及特殊句式

初中文言文常见的固定句式及特殊句式

初中文言文常见的固定句式及特殊句式初中文言文常见的固定句式及特殊句式文言文作为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与现今的白话文相比具有一定的句式特点。

固定句式及特殊句式有哪些呢?本文是店铺整理初中文言文常见的固定句式及特殊句式的资料,仅供参考。

初中文言文常见的固定句式固定句式又称“固定词组”或“固定结构”。

指在句子中,用法和格式比较固定的词组,他的中间有的可以加入词、词组,使得句子结构完整。

固定格式往往前后呼应,互相配合。

大致可以分为七类:1、表达陈述语气的有:“有所、无所、有以、无以”等;2、表达疑问语气的有:“何所、安所、何以、奚以、无以”等;3、表达反诘语气的有:“何(奚)为、何(奚)……为、何(奚)……以为、何……之有、有何于……、奚有于……、于……何有、何有、不亦……、何用……、焉用、奚用”等;4、表达推测语气的有:“得毋、得无、得微、得非、毋乃、无乃”等;5、表达感叹语气的有:“何其、何……之、何等”等;6、表达否定语气的有:“独唯、唯独、非独、非徒、非直、岂独”等;7、表达比较语气的有:“孰与、与……孰、与其……孰若(不若、不如)、与其……宁(抑、亦)”等。

初中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一.判断句所谓判断句,就是以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短语为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的句式.其常见的形式有以下几种:1.“……者,……也”“……,……也”“……,……者也”“……者,……”“……者,……者也”“……,……”等形式.如:“廉颇者,赵之良将也.”[练习1]列说我们学过的文言文中的此类判断句.(句数在3句以上)①陈胜者,阳城人也.②项脊轩,旧南阁子也.③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④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⑤七略四库,天子之书.⑥宫中府中,俱为一体.⑦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⑧此三者,吾遗恨也.⑨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⑩斯用兵之效也.2.采用副词“乃”“即”“则”“皆”“是”“诚”“为”等表示判断.如:“此乃臣效命之秋也.”[练习1]列说我们学过的文言文中的此类判断句.(句数在3句以上)①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②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③即今之傫然在墓者.④梁父即楚将项燕.⑤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⑥非死,则徙尔.⑦此皆良实,志虑忠纯.⑧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⑨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⑩我乃楚狂人,风歌笑孔丘.3.采用否定副词“非”表示否定.如:“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练习1]列说我们学过的文言文中的此类判断句.(句数在3句以上)①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②城非不高也,城非不深也,兵草非不坚利也.③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二.被动句文言文中,有些语句的主语是动作的承受者,这种句式就是被动句.其常见类型有:1.“见”“……见……于”“于”表被动.如:“吾常见笑于大方之家.”[练习1]列说我们学过的文言文中的此类被动句.(句数在3句以上)①臣诚恐见欺于王.②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③故内惑于郑秀,外欺于张仪.④李氏子藩,年十七,不拘于时,学于余.2.“为”“为……所”表被动.如:“父母宗族,皆为戮没.”①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③为予群从所得.④恐为操所先.⑤其后楚日以削,数十年,竟为秦所灭.三.倒装句文言中的倒装句,是相对于现代汉语的句序而言的,基于此,我们将文言倒装句式分为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主谓倒装等.1.宾语前置所谓宾语前置,就是通常作宾语的成分,置于谓语动词的前面,以示强调.如:“洎不之信”中的“之”就是前置的宾语.宾语前置通常分为四种情况.(1)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如:“大王来何操?”(2)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如:“古之人不余欺也.”(3)借助“之”“是”将宾语提前.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孜孜焉唯进修是急,未之多见也.”(4)介宾短语中宾语前置.如:“不然,籍何以至此?”2.定语后置通常定语应该放置于中心词的前面,但文言语句中却有很多句子将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其中的“利”“强”都是后置定语.文言中的定语后置有以下几种情况.(1)用“之”使定语后置.如:“四海之大,有几人欤?”(2)用“者”的后置.如:“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3.状语后置文言文中,介词结构作状语往往都会置于句后作补语.如:“贫者语于富者曰”“于富者”就是置于句后作补语的介词短语.4.主谓倒装这种情况很少,往往是为了表示强烈的感叹.如:“甚矣,汝之不惠.”“美哉,我少年中国.”[小练习]判断下列各句中的句式.①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②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③德何如,则可以王矣?④何由知吾可也?⑤甚矣,乌纱之横,皂隶之俗哉!⑥欲祠韦苏州、白乐天诸公于其中⑦故凡为愚者,莫我若也.⑧凡人不能教子女者,亦非欲陷其罪恶.四.省略句文言文中,普遍存在着省略成分的情况,对省略成分的把握,有助于完整理解句子的意思.文言文中的省略句通常有:1.省略主语.(1)承前省.如:“永州之野产异蛇,(异蛇)黑质而白章.”(2)承后省.如:“沛公谓张良曰:‘(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3)自述省.如:“(予)爱是溪,(予)得其尤绝者家焉.”(4)对话省.如:“(孟子)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王)曰:‘不若与人.’”2.省略谓语.如:“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3.省略宾语.如:“可烧而走(之)也.”4.省略介词宾语.如:“公阅毕,即解貂覆生,为(之)掩户.”5.省略介词“于”.如:“今以钟磬置(于)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焉.”[小练习]补充下面句子中省略的成分.①冉氏尝居也,故姓是溪为冉溪.②故西门豹为邺令,名闻天下.③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④皆出山下平地,盖上出也.⑤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⑥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⑦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⑧使将士更休,而自坐帷幕.⑨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文言文主谓倒装宾语前置状语后置定语后置被动句例句(一)判断句判断句,就是以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短语为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的句式.文言文判断句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基本上不用判断词“是”来表示.常见判断句式主要有以下几种表示法:1、“……者,……也.” 例如:陈涉者,阳城人也.2、“……,……也” 例如:段公,仁信大人也.3、“……者,…….” 例如: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4、“……者也.” 例如: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5、无标志判断句,通过句意直接表示判断.例如:刘备天下枭雄.(赤壁之战)6、在文言文中有时为了加强判断的语气,往往在动词谓语前加副词“乃、必、亦、即、诚、皆、则”等表判断.例如: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7、用动词“为”“是”表判断. “是”在先秦古汉语中少做判断词,在汉以后做判断词则多起来,要注意和用作代词的“是”的区别.例如: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是表示判断)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为表示判断)颍考叔为颍谷封人. (为表示判断)(二)省略句省略句:将句子中某些成分省略,最常见的`省略句如下:1、省略代词例如: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之)以事2、省略介词,文言文中常常省略介词“于”,还有介词“以”等.例如:以(之)如司农治事堂,栖之(于)梁木上(三)被动句被动句:文言文中,有些语句的主语是动作的承受者,这种句式就是被动句.常见被动句有两大类,一种是有标志的被动句,即借助一些被动词来表示;一种是无标志的被动句,往往需要结合文意来判断.1、有标志的被动句① 而君幸于赵王.(……于……)②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见……)③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见……于……)④受制于人.(……受……于……)⑤为天下笑,何也?(为)⑥羸兵为人马所蹈藉.(为……所……)(典型的被动句)⑦若属皆为所虏.(……为所……)⑧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被)2、无标志的被动句往往用动词直接表示被动意思,结合文意判定.例如: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被……缠绕洎牧以谗诛.(无标志.靠动词本身在意念上的一种表现.)(四)倒装句(主要有四种情况)1.宾语前置(动宾倒装句)在一般情况下,动词在前,宾语在后,这是汉语的语法规律.可是,有时候动词和宾语也可以倒装,让宾语处在到动词前面.在文言文当中,动宾倒装句是很有规律的,大约有四种情况.① 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前置.例:A.莫我肯顾 B.古之人不余欺也② 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有两种类型:(1)动宾结构(疑问代词作动词的宾语要前置)(2)介宾结构(疑问代词作介词的宾语要前置).包括:代词+介词;宾语+介词;方位名词+介词;是以结构(固定结构).例:A、豫州今欲何至?(动宾) B、沛公安在?(动宾)C、国胡以相恤?(介宾:代+介)D、子何侍而往?(介宾:代+介)E、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介宾:宾+介)F、一言以蔽之.(介宾:宾+介)G、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介宾:方位名词+介词)H、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固定结构)③用“之”“是”作提宾的标志前置例: A.何功之有哉? B.唯马首是瞻.④不规则类(为了表达上的需要,把宾语前置了)例:A、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B、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C、四十三年,望中犹记.再看下面几个句子(也是属于不规则的):A.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不合否定句中的情况)B.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不属于疑问句中的情况)C.厚赏不行,重罚不用,而民自治.(不属于否定句中的情况)2.定语后置(定中倒装句)(定语是用来修饰中心词的)在一般情况下,定语应该放在中心词前面,如“彼童子之师”,“师”是中心词,定语“彼童子”处在中心词前面.但是,定语也可以处在中心词后面,形成中心词在前,定语在后的句式,这就是定中倒装句.有四种情况:①中心词+之+后置定语例如:A、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高高的庙堂)(偏远的江湖)B、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②中心词+之+后置定语+者例如:A、赋税之繁重者. B、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③中心词+后置定语+者例如:A、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B、约与食客门下有勇力文武备具者二十人偕.④中心词+数量词例如:A、尝贻余核舟一. B、沛公兵十万军霸上.3.介宾短语后置(状语后置)介词短语后置句的特点是,应该在动词前面的介词短语,却放在了动词后面.“试以猪鬣撩拨虫须,仍不动.(《促织》)”介词短语“以猪鬣”放在动词“撩拨”的前面,这是正常的次序.如果介词短语放在动词的前面,说成“试撩拨虫须以猪鬣”,就成了介词短语倒装句.例如:A、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B、王尝语暴以好乐.4.谓语前置(主谓倒装)这种句式常见于古汉语的感叹句和疑问句中例如:A、甚矣,汝之不惠!B、悲哉,世也!(这个社会多可悲啊!)初中文言文知识点:固定句式总结●何……之有:表反问,其中“之”字是助词,是宾语提前的标志,“有”是动词,“何……”是它的宾语。

高考文言文特殊句式归纳

高考文言文特殊句式归纳

高考文言文特殊句式归纳下面针对古汉语中与现代汉语不相同的较特殊的几种句式,作举例翻译与讲解。

一、主谓倒置为了强调谓语,有时将谓语置于主语之前。

这仅仅是因为语言表达的需要。

①甚矣,汝之不惠(慧)!(《愚公移山》)译文:“你太不聪明了”②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

(《信陵君窃符救赵》)译文:“公子能为别人困难而急的地方在哪里呢?”(安:<疑问代词>表处所,哪里;什么地方)二、宾语前置【1】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格式:主+否定词【不、未、无、莫、毋、弗】+宾【余、吾、尔、自、之、是】+动①时人莫之许(《隆中对》)译文:“可当时的人并不赞许他(这么看)”②秦人不暇自哀(《过秦论》)译文:“秦人来不及哀叹自己”。

③我无尔诈,尔无我虞(译:“我不欺骗你,你不欺骗我”)从上面的例句中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否定句中宾语代词前置,必须具备两个条件:第一,宾语必须是代词,第二,全句必须是否定句,即必须有否定副词“不、未、毋(无)”等或表示否定的不定代词“莫”。

代词宾语要放在动词之前否定词之后。

【2】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1)宾语在动词前面格式:主+宾【谁、奚、胡、何、曷、安、恶、焉】+动?①良问曰:“大王来何操?”《鸿门宴》译文:“张良问公道:‘大王来的时候拿了什么?’”②问女何所思?(《木兰辞》)译文:“问女儿在思考什么?”③吾谁敢怨?(《捕蛇者说》)译文:“我敢埋怨谁呢?”④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译文:“况且把土石放置在哪里?”(焉:<代>表示疑问,相当于“何”,可译作“怎么”、“哪里”)(2)宾语在介词前面格式:主+宾【谁、奚、胡、何、曷、安、恶、焉】+介+动?①不然,籍何以至此?(《鸿门宴》)译文:“不这样,我(项羽)凭什么到这个地步呢?”②谁为哀者?(《五人墓碑记》)译文:“(你们在)替谁哀哭呢?”③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译文:除了这样的人,我能同谁在一起呢?”④虽生,何面目以归汉?(《苏武传》)译文:“即使活着,(我)凭什么脸面回汉朝去呢?”【3】陈述句中介词宾语前置。

高考语文文言文特殊句式精讲

高考语文文言文特殊句式精讲
“为”的行为主动者有时可以不出现,或被承 前省略,变为“……为所……”的形式。 如:否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6、“被+谓语动词”式。用介词“被”引出主 动者。这种句式与现代汉语的被动句一样。 如: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辛弃疾《永遇乐》)
7、无任何标志的被动句。这种句式不出现表示 被动的词,可根据上下文的意思补出。 如:兵挫地削亡其六郡…… (《屈原列传》)
22.昧:糊涂,不明白。 23.拂:违背,不顺。 24.选除:选拔任用。 25.乖:违背。 26.稍:稍微;渐渐地,逐渐. 27.特:只是,不过;特地,特意。 28.庶:或许,差不多。 29.中国:中原地区;京师,国都。
一言以蔽之
(3)介词宾语是方位词,也放在 介词前。 如:项王、项伯东向坐
五,定语后置句: 定语后置有如下三种情况; 1.中心语+后置定语+者,如;群臣吏民能
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2.中心语+之+后置定语,如;蚓无爪牙之利,
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3.中心语+之+后置定语+者, 如;马之千里
8.嘉纳:赞许并采纳。
成化改元,廷议讨四川山都掌蛮,洪谟上方略六事,诏付军帅 行之。进学士。寻为南京祭酒。上言南监有红板仓二十间,高皇后 积粟以养监生妻孥者,宜修复。帝允行之。母丧服阕,改北监。十 一年,言士风浇浮,请复洪武中学规。帝嘉纳,命礼部榜谕。崇信 伯费淮入监习礼久不至洪谟劾之夺冠带以儒巾赴监停岁禄之半学政 肃然。先圣像用冕旒十二,而舞佾豆笾数不称,洪谟请备天子制。 又言:“古者鸣球琴瑟为堂上之乐,笙镛柷敔为堂下之乐,而干羽 则舞于两阶。今舞羽居上,乐器居下,非古制,当改。”尚书邹干 驳止之,洪谟再疏争。帝竟俞其议。 9.寻:不久。 10孥:儿子,妻子儿子的统称。 11.服阕:服丧期满除服。 12.旒:古代帝王礼帽前后悬垂的玉串。 13.佾::古代乐舞的行列。 14.豆笾:祭祀时所陈设的各种器具。木制的叫豆,竹制的叫笾。 15.俞:同意,答应。

文言特殊句式(2020届)

文言特殊句式(2020届)
(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此大小之辩也。(庄子《逍遥游》)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项脊轩志》
4、“……,……”式。
“者”“也”都不用,译成现代汉语 时,只须在主谓语之间加“是”字。
如:刘备,天下枭雄。
(《赤壁之战》)
二、“……为(是)……”式。
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鸿门宴》) (用动词“为” )
以为神明。
(《宋史 刘敞传》)
王甲知道刘敞能为自己主持公平正义, 才敢告发,杀人的凶手就是富人陈氏。
四、课堂小结
判断句常见类型可分为 一、“者”“也”表判断 二、“为”“是”表判断 三、“乃、即、则、皆、耳、必”等副词表示 肯定判断;“非”“未”表示否定判断。 四、无标识判断
无论翻译中的判断句还是断句中的判断句,在 语境中中读出语感,然后准确译文或断句。
译:王筠天性宽弘敦厚,不因为技艺才 能而自视高人一等,而且年轻时就有才 华名望,在当时和刘孝绰都被世人看重。
课堂小结
被动句常见类型有 一、“为”“所”表被动 二、“见”“于”表被动 三、“被”表被动
四、无标志的被动
无论翻译中的被动句还是断句中的被动句,
都应在语境中读出语感,然后准确译文或
断句。
变式句
定语后置
• 现代汉语里,定语一般都放 在中心词(主语和宾语)的前面, 起修饰限制的作用。但在古代汉 语里,为了突出和强调中心词, 有时也会把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 这种情况叫做“定语后置”。
﹒1、中心词+之(而)+定语+者
①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马说》)
巨是凡人,偏在远郡。(《赤壁之战》) 汝是大家子(《孔雀东南飞》)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花源记》

高考语文文言文特殊句式归纳

高考语文文言文特殊句式归纳

高考语文文言文特殊句式归纳文言文特殊句式是高考语文必考的重要题型,文言文特殊句式的记忆对于高考语文复习是很重要的。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高考语文文言文特殊句式归纳,请认真复习!高考语文文言文特殊句式大全:一、判断句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表示判断的句子,叫判断句。

现代汉语一般是在主语和谓语之间用判断动词“是”来表判断。

但在古汉语里,“是”多作代词用,很少把它当作判断词用。

因此,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借助语气词来表示判断。

常见的判断句式有以下几种:1.主语后面用“者”表示停顿,在谓语后面用“也”表示判断,即“……者……也”式。

这种判断句式,是古汉语中表示判断的典型格式。

如: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2.主语后面用“者”表示停顿,而谓语后面不用“也”,即“……者……”式。

这种判断句式中的“者”不译,翻译时只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加判断词“是”。

如:柳敬亭者,扬州之泰州人,本性曹。

3.主语后面不用“者”表示停顿,在谓语后面用“者也”表示判断,即“……,……者也”式。

如: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邹忌讽齐王纳谏》)4.主语后面不用“者”表示停顿,只在谓语后面用“也”表示判断,即“……,……也”式。

这种判断句式中“也”同样不译,翻译时只在主谓之间加“是”。

如:和氏壁,天下所共传宝也。

5.“者”“也”都不用,即“……,……”式。

译成现代汉语时,只需在主谓语之间加“是”。

如:刘备,天下枭雄。

6.用动词“为”表示判断,即“……为……”式。

如: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司马迁《鸿门宴》)7.用“乃、即、则、皆、必”等副词表示肯定判断,用副词“非”表示否定判断。

①今公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②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范仲淹《岳阳楼记》)8.用“是”作判断动词,文言文中也有,但出现较晚并且少见。

如:巨是凡人,偏在远郡。

(司马光《赤壁之战》)二、被动句在古汉语中,主语是谓语所表示行为的被动者的句式叫被动句。

常见的被动句有以下几种形式:1.用介词“于”引进行为的主动者,表被动。

高中文言文特殊句式总结

高中文言文特殊句式总结

高中文言文特殊句式总结高中文言文特殊句式总结 1一、判断句:文言文中也有用判断词“是”(或“非”)来构造判断句的现象,比如: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桃花源记》)非我也,兵也。

(《寡人之于国也》)句中“是”“非”,和现代汉语判断词“是”“非”同义。

但是,这种用法不大常见。

文言文往往用别的词或结构方式来表示判断。

(一)用其他判断词表示判断例如:此则寡人之罪也。

(《勾践灭吴》)翻译:这是我的罪过啊。

句中“则”译为“是”,即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判断词。

此外还有:“即”“乃”“皆”“本”“诚”“亦”“素”“非”等等,例句:①今天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②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③梁将即楚将项燕。

④臣本布衣。

⑤且相如素贱人。

⑥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二)采用“……者,……也”的方式构造判断句例如: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译为:廉颇,是赵国的优秀的将领。

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译为:妻子认为我美的原因,是私爱我。

句中判断词“是”的意思,是由“……者,……也”结构表示出来的。

当然,这个结构不是固定不变的,具体言语中,其结构变化十分灵活。

比如:1.用“……,……者也”表判断莲,花之君子者也。

(《爱莲说》)2.用“……者,……”表判断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游褒禅山记》)3.用“……,……也”表判断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译为:城北徐公是齐国的美丽的人。

(注意,本句句末的“者”是“的人”的意思,不是结构助词。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项脊轩志》)4.用“……,……”表判断刘备,天下枭雄。

(《赤壁之战》)二、被动句所谓被动,是指主语与谓语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也就是说,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实施者。

这样的句子,称为被动句。

现代汉语中常用“被”表示被动关系,文言文中也有,但很少。

比如:忠而被谤,能无怨乎?译为:忠心却被别人诽谤,能不怨恨吗?在文言文中,被动句往往用“……为……所”和“……见……于”及其相应的变式结构来表示。

文言特殊句式

文言特殊句式

文言特殊句式倒装句一、宾语前置1.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这类宾语前置,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宾语必须是代词;二是必须是否定句,由“不”、“未”、“毋”、“莫”等否定词表示。

在这种情况下,代词宾语要放在动词之前和否定词之后。

例如:《硕鼠》:“三岁贯汝,莫我肯顾。

”“莫我肯顾”应理解成“莫肯顾我”。

2.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文言文中用疑问代词“谁”、“何”、“奚”、“安”等做宾语时往往放在动词的前面。

例如:《鸿门宴》:“良问曰:…大王来何操?‟”“何操”应理解为“操何”。

3.介词宾语前置在文言文中,介词宾语往往置与介词之前,形成一种倒置的现象。

例如:《岳阳楼记》:“微斯人吾谁与归?”“谁与归”应理解为“与谁归”。

4.普通宾语前置在一般性的宾语前置中,大家要注意语感。

5.以“惟……是”“……是”为标志的宾语前置如:惟命是从、惟利是图、惟吾马首是瞻、无乃尔是过与二、主谓倒置为了强调谓语,有时将谓语置于主语之前。

这仅仅是因为语言表达的需要。

如,“甚矣,汝之不惠!”三、状语后置如:《鸿门宴》:“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

”“战河南”即“战(于)河南”,应理解为“于河南战”。

《促织》:“覆之以掌”即“以掌覆之”应理解为“用手掌覆盖(蟋蟀)”。

(1)介宾结构后置:“于”引出动作的对象,处所,时间作介宾结构,一般后置。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劝学〉得双石于潭上。

〈石钟山记〉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师说〉(2)动词+(之)+以字引起的介宾结构。

封之以膏腴之地。

〈触龙说赵太后〉为坛而盟,祭以尉首。

〈陈涉世家〉(3)动词+(宾语)+量词举所佩玉诀以示之者三。

〈鸿门宴〉(4)动词+宾语+副词后秦击赵者再。

〈六国论〉四、定语后置最典型最完整的结构是“名词+之+定语+者”如:国人之读兹编者但很多情况下可以省去“之”或“者”或“之”“者”全省略。

(1)名词+者字结构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愚公移山》(2)“之”后跟形容词,是定语后置。

文言文特殊句式

文言文特殊句式

文言文特殊句式文言文特殊句式在学习中,大家都知道一些经典的文言文吧?文言文能让不同语言使用者“笔谈”,是一种具有固定格式,却不会非常困难的沟通方法。

是不是有很多人在为文言文的理解而发愁?以下是店铺为大家收集的文言文特殊句式,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文言文特殊句式1一、判断句对客观事物表示肯定或否定,构成判断与被判断关系的句子,叫判断句。

通常由以下几种方式构成:1.以虚词配合一定的句式表示的判断句,如借用“者”、“也”等词构成。

(l)陈胜者,阳城人也《陈涉世家》(2)夫战,勇气也《曹刿论战》(3)环滁皆山也《醉翁亭记》(4)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邹忌讽齐王纳谏》2.借助于“乃”、“是”、“为”、“则”、“悉”、“本”等词构成。

(1)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2)斯是陋室《陋室铭》(3)项燕为楚将《陈涉世家》(4)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5)此悉贞良死节之臣《出师表》(6)臣本布衣《出师表》(7)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3.“者”、“也”都省略,单以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作谓语来表示判断,也是文言文中判断句的一种形式。

(1)七略四库,天子之书《黄生借书说》(2)汗牛塞屋,富贵家之书《黄生借书说》二、省略句有些句子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省略了句子的某些成分,这种句子叫省略句。

古汉语中省略句常见的有以下几种形式:1.主语省略(1)永州之野产异蛇,[蛇]黑质而白章《捕蛇者说》(2)[桃花源中人“见渔人,乃大惊《桃花源记》2.谓语省略(1)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曹刿论战》(2)陈涉自立为将军,[立]吴广为都尉《陈涉世家》3.宾语省略(l)上使[扶苏]外将兵《陈涉世家》(2)便要[渔人]还家《桃花源记》4.介词省略(l)置[于]人所罾鱼腹中《陈涉世家》(2)武陵人[以]捕鱼为业《桃花源记》三、被动句古汉语中,主语和谓语属于被动式关系的叙述句叫被动句。

一般有以下几种形式:l.用“为……所……”、“为所”表示被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言文中一些句子成分的 顺序和现代汉语不同,出现了 一些前后倒置的情况。常见的 有以下几种:
精品课件
1.主谓倒装 (谓语前置)。 例:⑴甚矣,汝之不惠!
⑵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
精品课件
2.宾语前置。
A.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 宾语前置。
例:⑴古之人不余欺也。 ⑵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
⑶忌不自信。
精品课件
精品课件
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的句法 大致相同,由于语言的发展和演 变,也存在一些差异。掌握有别 于现代汉语的常见文言句式,是 文言文阅读所必需的能力。这里 主要掌握判断句、被动句、倒装 句、省略句。
精品课件
一、判断句: 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
况、事物间的关系作出肯定或 否定判断的句子。文言文中表 判断的常见句式有:
B.疑问句中代词作动词或介词宾 语,宾语前置。
例:⑴大王来何操? ⑵沛公 安在?
⑶权知其意,执肃手曰:“卿欲何言?” ⑷微\斯人,吾谁与归! ⑸不然,籍何以至此?
精品课件
C.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到 动词前。
例:⑴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⑵夫晋,何厌之有?
⑶唯利是图,唯才是举。
精品课件
3.定语后置。
精品课件
1.省主语:
[承前省略]
⑴永州之野产异蛇,(蛇)黑质而白
章,(蛇)触草木,(草木)尽死。
⑵沛公谓张良曰:“……(公)度我
至军中,公乃入。
[蒙后省略]
⑶(王)曰:“独乐乐,与人乐乐,Βιβλιοθήκη 孰乐?”( 臣 )曰:“不若与人。”
精品课件
[对话省略]
2.省谓语:
例:⑴一鼓作气,再(鼓)而衰, 三(鼓)而竭。 ⑵及左公下厂狱,史朝夕
6.用“……为所”表被动。
例(1)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精品课件
7、用“……被…… ”表被动。
例(1)例: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
之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
(2)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
被秋娘妒
精品课件
8、意念被动句 (即无标志性被动句)
例(1)洎牧以谗诛
(2)真州逐之城门外。
精品课件
三、倒装句(变式句):
精品课件
在现代汉语里,表示主语 被动的句式。主要用介词“被” 字;文言文的被动句,在多数 情况下是不用“被”字的 。
文言文的被动句,有以下 几种表达形式:
精品课件
1.“……于……”表被动。
例(1)而君幸于赵王
(2)不拘于时,学于余 (3)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
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精品课件
2.用“……见……” 表被 动。
精品课件
⑵例: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5.用“非”“未”“弗”“无”“莫 否定的判断。
⑴、例:予本非文人画士。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
精品课件
6.直接表判断的。 ⑴例:荀卿,赵人。 ⑵例:刘备天下枭雄。
精品课件
二、被动句: 古汉语中,主语是谓语动
词所表示行为的被动者的句子叫 被动句(表示被动意义的句子)
例:梁父即楚将项燕。
(4)“……皆……”格式,可译“都是”
例:环滁皆山也
(5) “……素……”格式,可译“一向是
例:且相如素贱人。
精品课件
3、用副词“……诚……”的格式, 可译“的确是”。
例: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4、动词“为”“是”表判断,注意和 代词“是”的区别。
⑴例: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此后典籍皆为版本。
A、中心词+之+定语+者的格式
例:⑴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2)受物之汶汶者乎?
精品课件
B、中心词+定语+者的格式
例:(1)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 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2)求人可使报秦者。
C、中心词+之+定语的格式
例(1)马之千里者
精品课件
4.介词结构后置。 现代汉语中,介词结构常常放在动词 前作状语,古代汉语里有些则置后作 补语。
( 守 )狱门外。
精品课件
3.省宾语:
例:⑴权起更衣,肃追(信 )于宇下, ⑵扬州城下,进退不由( 己 )。 ⑶项王曰:“壮士!赐之厄酒。” 则与( 之 )斗厄酒。 ⑷竖子不足与( 之 )谋。
精品课件
4.省介词
例:⑴今以钟磬置(于)水中。
⑵又试之(以)鸡。
⑶是儿少(于)秦武阳二岁。
精品课件
五、疑问句:
例:⑴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
⑵事急矣,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
⑶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精品课件
(4)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5)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吾从而师之 (6)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 (7)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
精品课件
四、省略句: 句子中省略某词或某成
份的现象,古代汉语中更为 多见,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精品课件
⑻然豫州新败之后,安能抗此难乎? ⑼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⑽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 ⑾且公子纵轻胜,弃之降秦,独不怜公子娣 邪? ⑿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⒀汝忆否?四五年前某夕 ⒁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否?
例(1)牡丹花之富贵者也。
(2)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精品课件
2




“乃”“则”“即”“皆”“素”表
判⑴断“。……乃……”格式,可译“是”“就是
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臣乃市井鼓刀屠者。
(2)“……则……”格式,可译“就是”
例:叩之寺僧,则史公可法也。
此则岳阳楼之精大品课件观也。
(3) “……即……”格式,可译“就是”
精品课件
1.用“者”或“也”配合表判断。“者
停顿,“也”表判断。
⑴“……者,……也”格式
例: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离骚"者,犹离忧也。
⑵ “……者,……”格式
例:粟者,民之所种。
柳敬亭者,扬精之品课件泰州人,本姓曹。
⑶“……,……也”格式
例(1)梁,吾仇也。 (2)曹公,豺虎也。
(4)“……者也。”格式
文言文中借疑问代词或否定词 能发出疑问的句子叫疑问句。
一般要用疑问代词“谁、何、 曷、胡、安、孰、焉”或疑问语气词 “乎、欤、耶、哉”
精品课件
⑴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⑵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 吾君 在前,叱者何也? ⑶蹈死不顾,亦曷故哉? ⑸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 ⑺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⑹且焉置土石? ⑷楚王叱曰“胡不下?”
例:⑴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3.用“见……于……”表被动。
例(1)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2)吾常见笑于大方之家。
精品课件
3.用 “受……于……”表被动。
例(1)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
受制于人
4.用“为……”表被动。
例(1)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精品课件
5、用“为……所……” 表被动。
例(1)赢闻如姬父为人所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