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学现象

合集下载

关于语言学的有趣现象

关于语言学的有趣现象

关于语言学的有趣现象语言学是研究语言的科学,涉及到语言的起源、发展、结构和功能等方面。

语言是人类沟通交流的重要工具,但在一些情况下,语言也会出现一些有趣的现象。

本文将介绍一些关于语言学的有趣现象。

一、多义词与歧义语言中存在许多多义词,即一个词语具有多种不同的意思。

这种现象在中文和英文中都很常见。

例如,英文单词"bank"既可以表示银行,也可以表示岸边。

这种歧义使得语言变得有趣,因为同一个词语可以在不同的语境中产生不同的意义。

二、发音的变化语言的发音是一个很有趣的现象。

不同的语言和方言有不同的发音规则,甚至同一种语言在不同的地区也有不同的发音方式。

例如,英语中的音素/r/在美国和英国的发音就有所不同。

这种发音的变化会导致一些有趣的听觉效果,使得人们在交流中产生一些误解或幽默。

三、词汇的变化语言的词汇是一个不断变化的部分。

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词汇会逐渐被淘汰,而一些新的词汇会被创造出来。

例如,现代社会中出现了许多与科技、网络和社交媒体相关的新词汇,如"微信"、"推特"等。

这种词汇的变化反映了社会的发展和变化,也给语言学家提供了研究的素材。

四、语法的差异不同语言之间的语法规则也存在差异,这种差异在语言学中被称为语法学。

例如,中国的汉语是主谓宾语的语序,而英语则是主语谓语宾语的语序。

这种语法的差异使得学习不同语言的人需要适应不同的语法规则,也给语言学家提供了研究的领域。

五、方言的存在在一个语言的基础上,不同地区的人们可能发展出自己的方言。

方言是由于历史、地理和文化等因素影响而产生的语言变体。

方言之间的差异可以很大,甚至会导致彼此之间的沟通困难。

这种方言的存在使得语言多样化,也丰富了语言学的研究内容。

总结起来,语言学是一个充满有趣现象的学科。

多义词与歧义、发音的变化、词汇的变化、语法的差异和方言的存在等都是语言学中令人感兴趣的现象。

通过研究这些现象,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语言的本质,也可以更好地应用语言进行交流和沟通。

语言现象分析1

语言现象分析1

语言现象分析中国和日本常被认为是民族文化比较相近的两个国家。

因此有观点认为国际文化交流常常遇到的文化交流摩擦问题不会出现在在中国与日本的交流中。

然而通过深入的探析可以发现,两国的民族文化其实亦存在很多差异,而这些差异也直接导致两国人员语言交流时,因文化差异产生的一些误解或矛盾。

一中日文化的相近与差异,导致的语言的有所相似与差异中华民族的文明以儒家文化为代表。

孔孟儒学在几千年的封建社会甚至当今社会中一直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

中国的儒家思想讲“仁”、“礼”和“义”,而“仁”的思想尤为核心。

如《论语••八佾》中曾讲道:“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可以看出作为儒家思想中人的行为至高准则的“尽礼”,仍是在“仁”的思想的指引与节制之下的。

孟子也用最通俗的语言表达着这个意思。

而日本的文化体系主要由三部分组成,即中国的儒家文化、源自印度的佛教和日本民族原有的神道。

其中尤以儒学对日本文化的影响最深。

在日本,年长和社会地位较高的人常常以孔孟之道作为“座右铭”。

体现在企业文化或企业管理上,许多公司的经营理念仍具有相当浓厚的儒学色彩,例如,丰田汽车公司以“天地人知仁勇”为其座右铭,它的来源就是孟子的“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以及孔子的“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的思想。

尽管两国的文化思想方面有许多相近的地方,但文化及思维方式的差异还是不能忽视的。

因此在语言和生活习惯上还是有着诸多的差异。

1,日本人在说话或发表自己的见解时,经常会考虑对方的感受,因此语意比较暧昧和婉转;而我们中国人在这种场合则比较坦率和直截了当,不太会考虑对方会如何感受。

比如,在拒绝对方的提议或邀请时,日本人会说:“ちょっと‐‐‐”「言下之意我有点不太方便」,而不会马上拒绝或说“我没有时间”;在饭店或食堂里的饭菜,即使做得相当差,我们会说这饭菜做的“不好吃”,而日本人只会说”还好吧”[まま---][只是不太和我的口味---]2,同样一个汉字,日语中的意思与中文有一些差别,例如访问过中国的日本人,经常会被问到这样的问题。

linguistic phenomenon的例子

linguistic phenomenon的例子

linguistic phenomenon的例子
"linguistic phenomenon"(语言现象)是指语言学领域中被观察到的、研究的各种语言相关的现象。

以下是一些语言学现象的例子:
1.语音变化:语言中的发音可能会因地理、社会、时间等因素而发生变化。

例如,同一语音在不同地区可能有不同的口音。

2.语法结构:不同语言有不同的语法结构和句法规则。

例如,主语-谓语-宾语结构在德语中的表达方式可能与英语中不同。

3.词汇借用:语言之间常常相互借用词汇,形成新的词汇或表达方式。

例如,英语中的“café”一词源自法语。

4.方言差异:同一语言在不同地区可能有不同的方言,包括发音、词汇和语法的差异。

例如,汉语的普通话和广东话就是不同的方言。

5.语言变迁:语言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变化。

古典拉丁语演变成了各种罗曼语言,如法语、西班牙语等。

6.口头语言现象:人们在口头语言中常常使用缩写、俚语和非正式表达。

例如,英语中的“gonna”是“going to”的缩写。

7.双关语:语言中的双关语是利用词语的多重意义或相似音的巧妙表达。

例如,英语中的“Time flies like an arrow;fruit flies like a banana.”利用“flies”在两个句子中的不同含义创造了幽默效果。

这些只是语言学中一小部分的例子。

语言是一个复杂而丰富的领域,研究者们通过观察和分析这些现象来更好地理解语言的本质和演变。

英语语言学现象举例

英语语言学现象举例

英语语言学现象举例
以下是一些英语语言学现象的举例:
1. 语音学现象:
- 元音和辅音的区别:英语中的元音和辅音在发音方式上有明显的差异。

例如,元音的发音相对较为开放,气流通过口腔时不受阻碍,而辅音的发音则需要通过口腔、鼻腔或喉咙的部分阻塞来产生不同的音。

2. 形态学现象:
- 复数形式:英语中大多数名词都有复数形式,通过在单数形式后添加“-s”或“-es”来表示。

例如,“book”的复数形式是“books”。

3. 句法学现象:
- 主谓一致:在英语句子中,主语和谓语的数和人称需要保持一致。

例如,“He runs”中的“he”是第三人称单数,所以谓语动词“runs”也采用了第三人称单数形式。

4. 语义学现象:
- 多义词:英语中许多单词具有多种不同的意义,这称为多义词。

例如,“run”这个单词可以表示“跑步”、“经营”、“流淌”等多种意义,具体含义取决于上下文。

5. 语用学现象:
- 礼貌用语:英语中有一些特定的表达方式用于表示礼貌和尊重。

例如,“please”和“thank you”是常用的礼貌用语,用于请求和表达感谢。

语用学现象

语用学现象

语用学现象
语用学现象是语言学中的一个分支,研究的是语言使用的实际情况,即语言在特定情境中的使用和理解。

语用学现象涉及到人们在交际中如何使用语言,以及语言如何影响人们的行为和思维。

一些常见的语用学现象包括:
一、指称与指代:研究人们如何使用语言来指称或指代特定的事物、人物或概念,以及如何理解和解释其他人的指称和指代。

二、言语行为:研究言语行为背后的意图和目的,包括陈述、命令、请求、承诺等不同类型的言语行为。

三、礼貌原则:研究人们在交际中如何使用语言来表达礼貌、尊重和社交关系,以及不同文化和社会背景下的礼貌原则的差异。

四、语境依赖性:研究语言的使用如何依赖于交际的具体情境和语境,包括时间、地点、参与者关系等因素。

五、语用推断:研究人们如何通过语言表达中的暗示、隐含信息和语境线索来进行推断和理解,以及如何处理语言中的歧义和模棱两可的表达。

六、语言变化与演化:研究语言使用的变化和演化,包括随着时间和社会变迁而发生的语言使用习惯、礼貌方式等的变化。

语用学现象的研究对于理解语言的实际应用和交际过程具有重要意义,有助于解释人们在交际中的语言行为,以及语言如何影响和塑造人们的思维和行为。

有趣的汉语语言现象

有趣的汉语语言现象
• 近年盛行仿网络流行语体,如咆哮体、甄嬛体 等等
三、谐音歇后语
• 何家姑娘嫁给郑家----正合适(郑何氏) • 公共厕所仍石头------引起公愤(引起公粪) • 电线杆上绑鸡毛------好大的胆子(好大的掸子) • 半两棉花------------免谈(免弹) • 秃子打伞------------无法无天(无发无天) • 腊月天气------------动手动脚(冻手冻脚) • 父亲向儿子磕头------岂有此理(岂有此礼) • 老公拍扇------------凄凉(妻凉) • 老九的兄弟----------老实(老十) • 一二三四五六七----------王(忘)八
1. (普通版): 你说你爱雨, 但当细雨飘洒时你却撑开了伞; 你说你爱太阳, 但当它当空时你却看见了阳光下的暗影; 你说你爱风, 但当它轻拂时你却紧紧地关上了自己的窗子; 你说你也爱我, 而我却为此烦忧。
2. (七律压轴版): 江南三月雨微茫, 罗伞叠烟湿幽香。 夏日微醺正可人, 却傍佳木趁荫凉。 霜风清和更初霁, 轻蹙蛾眉锁朱窗。 怜卿一片相思意, 尤恐流年拆鸳鸯。
一、语言易位现象
• 江西、湖南、四川三省的人爱吃辣椒,一个地方比一个 地方厉害,所以人们就说: “ 江西人不怕辣,湖南人辣不怕,四川人怕不辣。”
在以上的话中,三个字的位置互换后,意思就发生了微 妙的变化,多么巧妙。这种形式叫“易位”。
• 我国现代著名学者闻一多有一段名言,表明了自己与众 不同的思想。他说:“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 人家说了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不一定说。” “说”与“做”,这两个字易位马上反映了两种截 然不同的态度,让人回味无穷。
二、仿照
• (一)仿词 • “名义测验”和“民意测验”
• 哑巴亏——喇叭亏(因说大话、图虚名而吃亏) • 红颜知己——蓝颜知己 • 托儿所——托老所 • 默默无闻——默默无蚊(某蚊香广告) • 蓬莱仙境——朋来先敬(某茶馆名)

语言学中的歧义现象

语言学中的歧义现象

语言学中的歧义现象引言:语言是人类沟通交流的重要工具,但在使用语言时往往会遇到歧义现象,即一个词语、短语或句子可能有多种不同的解释或理解方式。

这种歧义现象在语言学中被广泛研究,因为它对于语言理解和语言处理具有重要影响。

本文将探讨语言学中的歧义现象,包括词汇歧义、语义歧义和语用歧义。

一、词汇歧义:词汇歧义是指一个词语有多个不同的含义或解释。

这种歧义现象常见于多义词。

例如,“球”这个词可以指代体育比赛用的球,也可以指代地球。

在不同的语境中,词汇的意义可能会发生转变,导致歧义产生。

另外,词汇歧义还可能由于发音相似而产生。

例如,“花”和“话”在口语中容易混淆,造成交流上的困扰。

二、语义歧义:语义歧义是指一个句子或短语在意义上可以有多种不同的解释。

这种歧义现象通常由于词语之间的关系模糊或语义结构不明确而产生。

例如,“我看见了她的孩子”这个句子可以有两种解释:我看见了她的孩子,或者我看见了她,她的孩子也在场。

这个句子的意义依赖于上下文的信息和语境的理解。

三、语用歧义:语用歧义是指一个句子或短语在使用时可能具有不同的意图或表达方式。

这种歧义现象与语言使用者的意图和语境有关。

例如,“你可以关上门吗?”这个句子可以是一种礼貌的请求,也可以是一种命令。

这个句子的意义在于发话人的语气、面部表情和上下文的背景。

四、处理歧义的方法:为了避免歧义产生,语言学家提出了一些处理歧义的方法。

一种方法是通过上下文来确定词语或句子的具体意义。

上下文提供了额外的信息,帮助我们理解和解释语言表达的含义。

另一种方法是通过语音、语调和语气来传递更多的信息。

语言不仅仅是文字的组合,还包括非语言因素,如语音和语调,它们可以用来强调或解释表达的意思。

此外,逐渐增加的语境信息和背景知识也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解释语言的含义。

结论:语言学中的歧义现象是语言多样性的一种体现,它使得语言更加灵活和丰富。

然而,歧义也可能导致交流上的误解和困扰。

了解和解决歧义现象对于有效的沟通和理解他人意图至关重要。

(语言学小论文)谈谈我身边的语言学现象

(语言学小论文)谈谈我身边的语言学现象

谈谈我身边的语言学现象外国语学院王璐佳学号:01025023 一一年的秋冬之际,我花了两个月的时间来学习语言学概论。

尽管已经学了近二十年的说话,这样一门课却还是觉得新鲜有趣得很。

每每下课意犹未尽,回宿舍与人交谈总免不了咬文嚼字一番,也收集了不少有趣的例子。

不妨借着期末作业的机会,略记几笔,当然做不成什么学问,废话几句浅谈一篇,聊胜于无罢了。

一堂语言学概论上下来,让我这个自以为已经在实践中顺利地解决的了语言学问题的外语学习者既汗颜又兴奋,于是随后几天我在图书馆找来几本相关的书读了读,渐渐发觉我所谓之“无甚新奇”的语言学其实还大有可发掘之处。

这门课程学着学着,忽然觉得,会说话实在是件幸福的事。

西哲有云:我不同意你说的每一句话,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

可见“说话”之不可或缺。

我相信这个世界上享有这种幸福感的不只有人类,然而我认为没有那个物种能比人类的语言更加优美细腻,有着更加伟大的力量,在这种伟大面前连上帝都要心生恐惧,专门毁了巴别塔来阻止人类交流。

不过也多亏了他,我们这样学外语的学生以后才能混口饭吃。

我的专业是俄语,经历了一年的苦闷挣扎终于走进了这门顽固而热情的外语的大门,从而也渐渐认识学习外语是个“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的过程:每当我们试图用一种语言去解释另一种语言时总会遗憾的发现任何语言都不能取代原著而表达出和作者一样的感情。

国别、地区、古今、身份地位都能造成语言的差异,然而除此之外,个人在语言方面的修养也起着重要作用。

伶牙俐齿者能自圆其说,铁齿铜牙者能嘻笑怒骂,笨嘴拙舌者则要遭抢白,正是这样的差别成就了不少文学作品中的经典。

譬如《红楼梦》中的晴雯一番冷嘲热讽竟就刺痛了一个家族一个时代。

每个人都有一套自己的哲学,同理也都有一套自己的语言学。

说话这件事,我们是要学一辈子的,不同的语言习惯就像一幅灵魂的肖像,展示着我们不同的性格,这在我们的生活中是随处可见的,下面我就略取几例来作证。

所谓贵人话语迟,在我们宿舍雪人(昵称)是一个典型的“贵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可以用来创造幽默。 例如下面的对话: Teacher:(到学生家家访):Are your father and mother in , Tom? Tom : They was in , but they is out . Teacher : Why , Tom !“ They was in ,” “ they is out”. Where is your grammar ? Tom : She’s upstairs taking her解。 例如,有一个报纸标题为“Marshall Calls on Congress to Help Prostrate Europe”。 在此标题中,因为“Prostrate”一词有两个词性,即形容词和 动词,既可以用来修饰“Europe”(即“马歇尔呼吁议会帮助 受挫的欧洲”),也可以把“Eu2rope”当作宾语(即“马歇尔 呼吁议会来帮助挫败欧洲”),结果令读者费解。




2.名词(修饰语)+名词 (1)是复合名词还是名词短语。 例如:French teacher 在书面语中极易引起歧义,是“教法语的老师”还是“来自 法国的老师”,即它是复合名词还是由修饰语加名词构成的 名词短语?这就需要读者凭借常识以及上下文等多种因素 进行判断。 (2)2ing+名词。 例如:a dancing teacher 可以理解为a teacher of dancing(复合名词,教跳舞的老师), 或者a teacher who is dancing(名词短语,正在跳舞的老师)。


13英本四班 BOYS

一、常见的语言歧义现象及避免方法 消极作用

二、歧义在语言实际运用中的作用 积极作用

1.名词(动词)+动词(名词) 这种歧义的产生是由于某词在句中可以用作不同的词性。 例如:College demands change. 这里demands既可作动词也可作名词,change也是如此,因 此产生歧义。为了避免这种因为多重词性而产生的歧义现 象,必须使用某些句法代号来表明这些单词在句中的单一词 性。就该例句而言,如果demand作动词,change作名词, 则可改为:College will demand a change. College demanded some changes



3.动词+副词或介词+名词宾语例 如: She looked over my shoulder.

该句中的over如果用作副词,那么与动词look组成复合动词, 意思为examine quickly;如果用作介词,则表示directly above, 与my shoulder组成介词短语。歧义由此而生。这里要注 意,over如果作副词,它在句中的位置可以变换,即置于名词 宾语的前面或后面皆可。但是,如果宾语是代词,它只能放 在代词的后面。而over如果作介词,则其在句中的位置是固 定的,即只能放在介词宾语之前,而无论该介词宾语是名词 还是代词。


4.名词+修饰语+修饰语 例如: the girl with the nightingale that sings sweetly. 其中girl后面跟有两个修饰语:介词短语和定语从句,前者修 饰名词中心词girl,而后者由于关系代词that既可指代人也可 指代物,既可以理解为girl的修饰语,又可以理解为 nightingale的修饰语,只有运用准确的句法代号才能避免产 生歧义。 因此,该句可写成: the girl with the nightingale who sings sweetly.(定语从句修 饰girl) the girl with the nightingale which sings sweetly.(定语从句 修饰nightingale)

这里的幽默在于“grammar”与“grandma”谐音,因此产生 歧义。



2.歧义的积极作用 (1)可以用在商业广告中来加强广告效应。 在商业广告中巧妙使用歧义能够达到独特的广告效应,从而 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例如,一则推销加拿大威士忌酒的广告是这样写的:The Unique Spirit of Canada. 意思是:别具风味的加拿大酒。Spirit一词既可作“烈性 酒”(常用复数),也可作“精神”(常用单数)。因此,这则广 告的隐含意义可以理解为“加拿大独特的国家精神”



1.歧义的消极作用 (1)引起误解。例如下面的对话: Bus Passenger A : Ask the driver what time we get to Birmingham. Bus Passenger B : Could you tell me when we get to Birmingham? Bus Driver: Don’t worry , love , it’s a big place———I don’t think it’s possible to miss it. 在此对话中,乘客B用when引导的从句向司机转达了乘客A 的意图:想知道什么时候能到伯明翰(即用该从句作tell的宾 语从句),而司机以为B请司机到伯明翰时告诉他一下(即该 从句作tell的时间状语从句),从而产生了误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