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的姓氏与堂号源

合集下载

关于台湾黄姓

关于台湾黄姓

关于台湾黄姓黄姓在台湾属第5⼤姓,在全国也是⼗⼤姓之⼀。

台湾黄姓多属河洛⼈,占⼋成左右,客家⼈占⼀成多。

但是不论河洛、客家,不论来⾃闽或粤,凡明清年代⼊台的黄姓族⼈,⼤多数是黄守恭或黄峭的后裔。

众多台湾黄姓族⼈认同唐朝初年从中原⼊闽⼘居泉州的黄守恭为传世之祖。

如曾任台湾省议会议长、台北市市长的黄朝琴先⽣,曾经亲书《守恭公略传》加以弘扬。

黄守恭1300多年前,捐地所建的泉州开元寺,⾄今还是泉州古城最吸引游客的著名千年古刹。

寺内有⼀对全国最⾼最古⽼的⽯塔,⾄今巍然耸⽴。

寺内有供奉黄守恭的黄姓宗祠。

传说开元寺建成后,常见紫云盖顶,故⼜称紫云寺,此即紫云黄姓开基之由来。

黄守恭的5个⼉⼦分别到福建省的南安、惠安、安溪、同安和诏安发展,所以凡从闽省“五安”各县市⼊台的黄姓族⼈多数属紫云衍派。

紫云黄⽒“五安”⼦孙有⼀个共同的60字昭穆(即⼦孙排辈命名的顺序),即: 先⼈贻礼则,奕世种书⽥,⽂章开国瑞,忠孝本家传。

⾏达明新学,修崇德性坚,资元利永贞,谦光乐太平。

多福其⾃取,丕承乃后贤,以斯善继述,振续亿万年。

台湾黄姓的⽂⽔派、安溪派、三脚⽊派、南安马林派等都是紫云黄守恭的后裔。

据福建安溪县参内黄⽒⼆房族谱记载,黄守恭的第3⼦黄纲的后裔,从清初开始有近千⼈到台湾开发。

开基台北万华的南安马林派是黄守恭长⼦黄经的后裔。

黄峭,是宋初的进⼠,曾任江夏(在湖北省)太守,后⼊闽定居于邵武县。

黄峭3妻21⼦83孙的故事,800多年来,为⼦孙后代津津乐道。

黄峭将21个⼉⼦散布到闽赣各府去开发,并留下⼀⾸“遗⼦诗”⼜称“认祖诗”,供⼦孙作为认祖归宗的凭证。

早年黄峭⼦孙都能朗朗上⼝。

如1986年黄顺兴先⽣到诏安县官陂乡五通村认祖时,其背诵的“遗⼦诗”与五通村黄⽒族谱记载的“遗⼦诗”对上了号⽽认了祖。

黄峭的遗⼦诗是这样写的: 骏马匆匆出异⽅,任从随地⽴纲常; 年深外境犹吾境,⽇久他乡即故乡。

朝⼣莫忘亲命语,晨昏须荐祖宗⾹; 苍天永庇诚吾愿,三七男⼉总炽昌。

海峡两岸姓氏浅谈

海峡两岸姓氏浅谈

,
了唐朝 陈元 光 及 其父 镇 守福 建 击 降潮 州 盗 创 置 漳 洲 的 宏 伟功绩
, 。
凡遇 婚丧嫁 娶 等事 很 多 人 家 就 在 门 口 悬 挂标有 本 姓
,
堂 号 的灯 笼
{周
” ,

如 南 阳张



、“
郡 陵许

、“
颖 川陈



汝南

徐姓 清 初 有泉州 人 徐 公 演 入 垦 今 台北 县 沟止镇
, 。
祖 宗 噢 访 银 哥 家
家 这 里就 是我 国宗 姓 的 发详 地
, 。
,
后 其 子 佰 谷肠 宛 为楚令 尹 其孙
,
,
据《 姓 氏词典》
:
伯嘉 因 父 谷吓 宛 遭奸 人 所 害逃 到 昊 国 《 左 传 定公 四 年》 记日

载 宗姓 来 源 有 两 支 一 支 出 自尧舜 时 四 方 首领 四岳 之 后 源 于 山西 省 夏 县 到

,
龙 岗 汉 画馆 前 宗炳
,
:

晋 三 谷肠
。 ”
宗 测 宗 炳 是 东 晋 时 涅 阳 县 (今 稚 东 镇 ) 人
, 。 ,
:
,
烤 曰 比
?"
害伯 宗 … … 伯 州梨 奔 楚
公 元 前 58 4
, ,
爱 游 山 观 水 善琴 书绘 画 主 簿 被 坚 决 辞绝
, , 。 ,
宋武 帝 刘 裕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炳 贤 请 他 为
、 。
三 君 诩 汉 光 乔梓 二
、 、

【免费下载】台湾姓氏读法

【免费下载】台湾姓氏读法

X:
奚/席 Hsi/Chi 夏 Har/Hsia/(Summer)
肖/萧 Shaw/Siu/Hsiao 项/向 Hsiang 解/谢 Tse/Shieh 辛 Hsing 刑 Hsing 熊 Hsiung/Hsiun 许/徐/荀 Shun/Hui/Hsu 宣 Hsuan 薛 Hsueh 西门 See-men 夏侯 Hsia-hou 轩辕 Hsuan-yuen
T:
谈 Tan 汤/唐 Town/Towne/Tang 邰 Tai 谭 Tan/Tam 陶 Tao 藤 Teng 田 Tien 童 Tung 屠 Tu 澹台 Tan-tai 拓拔 Toh-bah
W:
万 Wan 王/汪 Wong 魏/卫/韦 Wei 温/文/闻 Wen/Chin/Vane/Man 翁 Ong 吴/伍/巫/武/邬/乌 Wu/NG/Woo
M:
马/麻 Ma 麦 Mai/Mak 满 Man/Mai 毛 Mao 梅 Mei 孟/蒙 Mong/Meng 米/宓 Mi 苗/缪 Miau/Miao 闵 Min 穆/慕 Moo/Mo 莫 Mok/Mo 万俟 Moh-chi 慕容 Mo-yung
N:
倪 Nee 甯 Ning 聂 Nieh 牛 New/Niu 农 Long 南宫 Nan-kung
K:
阚 Kan 康 Kang 柯 Kor/Ko 孔 Kong/Kung 寇 Ker 蒯 Kuai 匡 Kuang
L:
赖 Lai 蓝 Lan 郎 Long 劳 Lao
乐 Loh 雷 Rae/Ray/Lei 冷 Leng 黎/郦/利/李 Lee/Li/Lai/Li 连 Lien 廖 Liu/Liao 梁 Leung/Liang 林/蔺 Lim/Lin 凌 Lin 柳/刘 Liu/Lau 龙 Long 楼/娄 Lou 卢/路/陆鲁 Lu/Loo 伦 Lun 罗/骆 Loh/Lo/Law/Lam/Rowe 吕 Lui/Lu 令狐 Lin-hoo

台湾姓氏1989个

台湾姓氏1989个
千种之多
台湾媒体 报道 ,两 岸华人 姓 氏 80 00 多个 ,但两岸 的前 1 O大姓 氏排列却大相 径庭,除此之外 ,一些罕见的 怪姓 ”及 少数 民族的特殊姓名均有其典故 据传 秦始皇统治期间,有五名刺客 联手刺杀秦始皇 但任务失败后逃难他乡,
为了隐姓埋名,五人依年纪辈分改姓 ” 第
维普资讯
台湾姓 氏18 个 9 9
◎ 文 / 己 任
过 海 来 到台 湾 。
鹁然 楚
孛 姓 王 娃 张 姓 捌 姓
是桃园县 连江县 金门县 。台湾各姓渊 源研究学会理事长林瑶棋指出,统计将双 姓与复姓混合统计 .欧阳、司徒 公孙是 复姓 .张简 范姜等 双姓 ” .寻根 溯源 这些双姓背后多有一段争取姓 氏继承权或 纪念感恩的故事。 举 “ 张廖 ”为例 .是因~位张姓汉子 逃难到福建诏安 . 入赘给廖姓房东的女儿. 只生下一男 .子嗣继承成为争议 .经双方
庄吴。
外 其余皆是陈姓天 下.以台北县 最 多.
西 1罄 / 、 Ir ‘ ,
胡 娃 来 娃 高 姓 椿 娃
其次是 台北市 紧接 着台 中县 桃 园县
高雄市 、彰化县 高雄县 、台南县等。 随着来台移民拓垦 .同姓宗族 习惯定 居在同一地点 .互相照应 《 台湾稀姓 的
祖籍与姓氏分布》一书指 出.澎县七美夏
娩 ● 龠-. d — - -
柯 姓 , 娃 I I 马 娃 梦 姓
氏、高县 大寮张 简氏 高 达 9% 为单 一 0 姓氏居多。另外 .云林台西丁氏、南县下 营姜 氏、澎湖 马公高 氏 高县桥头凌 氏. 占 8% 以上的居 民是 同姓。 O 统计 发现 ,台湾姓 氏总数有 18 个 99 之多 ,前一百大姓占总人 I数 9% ,主流 : 1 6 之外的稀有姓、外来姓人数虽少 ,却有近

台湾姓氏人口

台湾姓氏人口

台湾姓氏人口(2005年)2005年2月28日统计:台湾22,701,627人,所得單姓1,416姓、複姓533姓、三字姓34姓、四字姓5姓,合計共有1,988姓,仍有109,803人之姓名逾六字或無法辨識字,其中包括原住民傳統姓名及部分之外籍者姓氏等,依人數排名如下:1(排名)、陳(姓氏):2,511,818(人數)。

2、林:1,880,277。

3、黃:1,364,176。

4、張:1,194,611。

5、李:1,160,059。

6王、935,416。

7、吳:917,587。

8、劉:718,943。

9、蔡:660,836。

10、楊:603,555。

11、許:528,186。

12、鄭:427,578。

13、謝:398,814。

14、郭:339,929。

15、洪:339,377。

16、邱:330,973。

17、曾:325,336。

18、廖:304,415。

19、賴299,271。

20、徐:286,694。

21、周:277,694。

22、葉:267,887。

23、蘇:255,714。

24、莊:214,535。

25、呂:207,928。

26、江:207,019。

27、何:192,458。

28、蕭:189,915。

29、羅:188,045。

30、高:173,550。

31、潘:155,097。

32、簡:154,368。

33、朱:151,081。

34、鍾:148,373。

35、彭:134,949。

36、游:134,447。

37、詹:132,038、胡:124,058。

39、施:123,239。

40、沈:118,450。

41、余:115,153。

42、盧:108,780。

43、趙:104,751。

44、梁:103,845。

45、顏:100,058。

46、柯:98,431。

47、翁:89,935。

48、魏:87,528。

49、孫:84,377。

50、戴:80,624。

51、方:75,872。

52、宋:74,389。

(1)台湾五大家族之高雄陈家

(1)台湾五大家族之高雄陈家

(1)台湾五大家族之高雄陈家高雄陈家是台湾五大知名家族之一,因其发迹于台湾高雄地区,故被称为“高雄陈家”。

高雄陈家从清末的陈中和开始,以高雄港通商为主,对大陆及日本输出糖业致富。

陈中和及后代多角化经营事业,跨足农产种植买卖、房地产、碾米、贸易等行业,家族并跨政商界,逐渐称霸南台湾。

日据时期,陈中和与长子陈启贞、四子陈启峰都当过高雄州协议会会员,六子陈启川当过高雄市协议会会员,也就是当时的民意代表。

陈启川当过省辖时期的高雄市长,八子陈启清曾任制宪国大、台湾省府委员、高雄中学校长。

但从政成绩斐然的,是陈启清长子陈田锚。

陈氏家庙的拜亭往外正视前亭,形成恢弘辽阔的祭祀中庭,这是一般民间宗祠、家庙,很少看见的规格。

陈姓在台湾是第一大姓,在台南市各姓人口中也数陈氏为大宗,而台南市中区的陈姓更是人多势众,这里的永福路152巷,从前是忠义路的7巷,有一座具有三百多年历史的颍川陈氏家庙,又称陈德聚堂,派下陈氏的祖先,都是来自福建海澄的下藔一地,当地陈氏极为繁盛,几乎每十户人家就有一户姓陈,而此地派下传衍到台湾的陈姓后裔为数不少,是在台陈氏二、三十个支派当中的一大宗支不过,政治一直不是陈家的主业,事业经营才是这个家族的重心。

陈启清生前活跃工商界,和辜振甫等人经营台泥,筹创台湾可口可乐公司;陈家至今仍跨金融、瓦斯、医院、寿险等产业,家族另以婚姻关系交织出绵密的政商网络。

高雄陈家虽然富甲一方,但作风却很低调。

现在除了陈中和旧宅保留大家族昔日风华外观,当年台湾第一个医学博士杜聪明创办高雄医学院时,陈家也曾大力资助,其中一栋校舍即以启川楼为名。

陈氏家庙正面形象台南陈德聚堂,主祀颍川(神主牌误写为“颖”川)始祖讳实陈公、开漳始祖堂鹰扬将军讳元光陈公、暨渡台始祖明谘议参军讳永华陈公之神位。

陈氏姓源,出自妫姓。

虞舜的第三十四裔孙,就是陈氏的得姓始祖满,本来姓妫,由于死后谥号为胡,所以又被称为胡公满;虞舜的八十一世孙,东汉桓帝时的陈实,是颍川陈氏家族的共同始祖;虞舜的一百零二世孙,开漳圣王陈元光,是第一个把颍川陈氏后裔带到福建的人。

台湾姓氏族谱,以福建上杭为祖籍地的7个姓氏,看看都有哪些姓氏

台湾姓氏族谱,以福建上杭为祖籍地的7个姓氏,看看都有哪些姓氏

台湾姓氏族谱,以福建上杭为祖籍地的7个姓氏,看看都有哪些姓氏1.简姓简姓在上杭人数不多。

《民国上杭县志》载:“简氏,明代由江西迁杭,附郭户口数十。

”在台湾省有4种以上杭为祖籍地的家谱,其后裔在台中建有宗祠,供奉会益公为始祖。

这些族谱大多显示他们的祖籍地为“上杭县蓝道口(或写'蓝路口’)”。

但在检索到的另一种《简氏家谱》显示祖籍地为“福建省漳州府南靖县梅垄社板上”,并记载道:“始祖简会益……于南剑州建宁府教读,宋乾道二年(1166),上杭蓝路口居住,监督筑城。

祖淳熙十二年(1185)故,寿七十二岁,葬在蓝路背。

”由此可见,族谱中被检索到以“上杭蓝道口”为祖籍地的族谱,其实来自南靖,而将“上杭蓝道口”认定为入闽西始祖会益公的祖籍地。

2.李姓李姓是上杭望族。

《民国上杭县志》载:“李氏,始祖由江西石城迁宁化再迁上杭,为邑望族。

大部为木德、火德两房。

木德房分居县城及县东安乡大屋场、院前、载厚、温家陂坝上,西路官庄火劫围等;火德房分居安乡、太平湖、化厚、官田、杨梅洞、上渡坪、渡上、长滩、章田背、南路下都、忠村;西北路涧头渡、水东等乡户口最盛。

”在台的李姓族谱中,有些将“上杭县胜运里”或“稔田乡”当作祖籍地。

《李氏家族谱》记载其祖籍是“福建省上杭县稔田乡”;《李姓玉牒》记载其祖籍是“福建省汀漳道上杭县胜运里丰朗乡”。

之所以会有这样的记载,可能与族谱中所载的李氏宋代始祖李火德开基上杭稔田乡有关。

如《李姓玉牒》记载:“火德公值宋末兵乱,偕妣避居于上杭胜运里丰朗乡,土厚裕淳,遂家焉。

”这些谱牒中,将李火德当成是始祖。

3.刘姓刘姓在上杭分布甚广。

《民国上杭县志》载:“刘氏,县城户口数十……县东丰朗、南湖、官田等乡各数百户……走马坑、冯坑里、德里户各数十;县南上登、田背、石杰;县西官庄各户数百;下黄、才溪各百户,上迳、六甲户口数十;县北田地坑、岭背户口数百。

”检索到几个刘姓的手抄本,均以“福建汀州府上杭县苦竹村”作为其祖籍。

台湾省10大姓氏排名情况及由来有你的姓氏吗?

台湾省10大姓氏排名情况及由来有你的姓氏吗?

台湾省10大姓氏排名情况及由来有你的姓氏吗?台湾省是我国东南沿海的重要省份,台湾目前常住人口有2341万人,那这2000多万台湾人有什么姓氏呢?下面让我们来看看台湾省前十名的姓氏有哪些吧:1、陈姓:陈姓的得姓始祖是陈胡公,是台湾省第一大姓。

台湾陈姓是唐朝陈政陈元光的后裔的主要派系。

2、林姓:林姓的得姓始祖林坚,台湾林姓来源主要是福建漳州。

3、黄姓:古时期,在今燕山之南一带,为黄姓发源地之一,族人迁移至潢川并建立黄国。

众多台湾黄姓族人认同唐朝初年从中原入闽卜居泉州的黄守恭为传世之祖。

4、张姓:张挥为张姓姓始祖。

明朝永乐年间张姓由广东始入台湾地区。

5、李姓:天下李姓根在鹿邑,鹿邑也是海内外李氏宗亲寻根拜祖的圣地。

李其洪的迁移,使得李氏后裔得以向闽西扩展,继而飘洋过海,成为台湾的重要一支。

6、王姓:东周时期的姬晋为王姓始祖。

河南固始人王审知南迁福建,建立闽国,成为五代十国之一,是福建王姓的总开山祖,明朝永乐年间,这支王姓,开始进入台湾地区,遂改称“闽台王氏(大宗)”。

7、吴姓:吴姓得姓始祖是泰伯。

早在吴国灭亡之时,吴姓子孙有一部分逃亡海上,其中一些人有可能迁到了台湾,然而见于历史记载的却是在元代。

8、刘姓:刘累为刘姓得姓始祖。

从明末清初开始,闽、粤刘氏陆续有人移居台湾,后又有不少人到海外谋生。

9、蔡姓:西周时期的蔡仲为蔡姓得姓始祖。

明末清初蔡姓进入了台湾。

此后,又有大批的蔡姓人从福建、广东到台湾开基,有的又移居东南亚及欧美诸国。

10、杨姓:杨伯侨为得姓始祖。

台湾的杨姓,不是“弘农”的裔孙,便是“四知堂”的子孙,很少有例外的情形。

你身边有台湾的朋友吗?欢迎留言发表你对台湾的看法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台灣的姓氏與堂號源流楊玉姿、張守真一、漢人姓氏源流「大丈夫坐不改姓」,意即以自家所擁有的姓氏為傲,光宗耀祖是我們立身處世的重要準則之一。

(一)、原始的母系社會時期:起初,「姓」與「氏」是有所不同,「姓」產生在前,「氏」產生於後。

姓的產生,可以追溯到原始的母系社會,只知道有母,而不知道有父。

最早的姓,是跟母親的姓。

每一個母系血統,即形成一個個別的氏族;每一氏族為區別於其他氏族,必須有一個稱號,這些稱號就是「姓」。

從「姓」字的構造來看,它是屬於「會意」字,「從”女”從”生”」。

即由同一女性所生的後代,就為同姓。

宋代史學家劉恕在《通鑒·外紀》中說:「姓者,統其祖考之所自出;氏者,別其子孫之所自分。

」已準確地說明「姓與氏」的關係與區別。

(二)、周代時期:周代時期的姓、氏仍有別,如周武王滅商紂王後,分封其同姓宗親於魯、晉、蔡、鄭、吳、曹等國。

這些諸侯國與周天子同姓「姬」,但其後代卻以國名(如曹、吳等)為氏,所以貴族有其特權,擁有姓,有名,也有氏;但平民只有姓,沒有名,也沒有氏。

](三)、春秋戰國以後:春秋戰國以後,各國貴族流落民間,宗法制度瓦解,姓氏制度也有變革。

氏開始轉變為姓,或以國為姓,或以氏為姓,氏逐漸為一般眾人所有,不再代表氏族、特權,因此,姓氏亦逐漸混而為一。

這反映了貴族的沒落,平民地位的上升。

今將有關姓氏的分類舉例如下:1.以姓為氏:如姬、姚、姜、嬴、風等。

2.以國為氏:周代曾分封170多個諸侯國,其後子孫以國為氏,如夏、商、周、魯、唐、虞、宋、齊、衛、陳、鄭、蔡、許、黃、吳、蔣、魏、徐、曹、何、梁、朱、江、黃、胡、沈、鄧、賴、紀、薛、田、趙、杜、畢、蕭、管、賈、龔、羅、曾、洪等。

3.以邑為氏:如周代曹叔之後,其支子封於卞(今山東泗水縣東)。

例如:卞、馮、崔、楊、白、馬、毛、鹿、鍾、鮑、費、盧、苗、平、上官、鄒、葉、蘇、柳等。

4.以地為氏:據鄭樵《通志》:「商相傅說之後,築於傅巖,因以為氏。

」例如:池、立、傅、橋、關、西門、南廓等。

5.以鄉為氏:如陸、郝、龐、閻等。

6.以名為氏:春秋時,楚丈夫叔山冉之後,其子孫以王父名為氏,即姓「冉」。

例如冉、湯、金、龍、高、童、余、柯、莫、柴、段、連、駱、熊、奚、伍、皮、招、易等。

7.以字為氏:春秋時,鄭公子偃;字子游,其子孫以王父字為氏,即姓「游」。

例如:游、張、董、石、施、袁、潘、孔、包、牛、成、孫、賀、顏等。

8.以官為氏:例如史、師、帥、司馬、司徒、司寇、席、錢、李(理)等。

9.以爵為氏:例如:王、侯、皇、公等。

10以技為氏:例如:陶、卜、屠、甄(製造陶器者)、巫等。

11.以諡(人死後,就其生前行跡,所加的封號)為氏:例如:莊、嚴、襄、康、武穆、桓、文、宣、閔、簡等。

12.以事為氏:因夏代少康之母自竇(孔穴)逃難,而生少康,故其後代姓竇,例如:車、竇等。

13.避諱:如匡氏因須避宋太祖趙匡胤之名,只得改為康氏;丘逢甲因須避孔子(孔丘)之名,只得改為邱逢甲。

14.複姓:如(大寮)張簡、(西螺)張廖、(新屋)范姜、姜林、邱魏等。

圖一:春秋時期列國分佈圖資料來源:黃春木編,《高中歷史》,第二冊,頁23,龍騰文化,民國95年。

圖二:戰國七雄分佈圖資料來源:黃春木編,《高中歷史》,第二冊,頁24,龍騰文化,民國95年。

二、堂號的分類:堂號是每一姓氏的淵源,也是每一姓氏的代稱。

客家人的正廳都掛起祖先的堂號,視為光榮的標記,以明木本水源之所自,藉以緬懷先祖之創業垂統,以光前裕後。

今將堂號分類如下:(一)總堂號:以發祥地為根據,舉例如下如1.太原堂(山西太原):王、祝、溫、郭、霍、羊、祁、、武、祝、宮、溫等。

2.天水堂(甘肅天水):莊、趙、尹、秦、狄等。

3.平陽堂(山西臨汾):歐、牟、汪、巫、柴、解等。

4.弘農堂(河南弘農):楊、譚等。

5.西河堂(山西離石縣一帶):林、毛、卜、卓、宰、靳、卓等。

6.江夏堂(武漢江夏):黃、費等。

7.汝南堂(河南汝南):周、袁、廖、齊等。

8.安定堂(甘肅安定):胡、梁、伍等。

9.扶風堂(陜西長安):萬、班、馬、魯等。

10.延陵堂(江蘇武進):吳、龔等。

11.京兆堂(陝西西安):史、黎、宋、未、杜、康、段、冷、車等。

12.河東堂(山西夏縣):呂、柳、薛、裴、衛等。

13.河南堂(河南陽縣):方、丘、邱、寇、褚等。

14.河間堂(河北獻縣):詹、章、凌、俞、畢等。

15.沛國堂(安徽宿縣):朱等。

16.東海堂(山東兗州東南,江蘇邳縣以東地區):徐、有、茅、等。

17.東魯堂(山東東魯):顏、孔等。

18.東萊堂(山東東萊):呂、王等。

19.武威堂(甘肅武威):石等。

20.武功堂(陝西武功):蘇等。

21.南陽堂(河南南陽):葉、白、鄧、姬、許、翟、韓等。

22.高陽堂(河北高陽):許等。

23.清河堂(河北清河):張、傅等。

24.陳留堂(河南陳留):謝、阮等。

25.彭城堂(江蘇銅山):劉、金、錢等。

26.燉煌堂(甘肅敦煌):洪等。

27.渤海堂(河北河間):高、封、甘、歐陽等。

28.鉅鹿堂(河北鉅鹿):魏等。

29.滎陽堂(河南滎陽):鄭等。

30.廣陵堂(江蘇都縣):蕭。

31.潁川堂(河南潁水):陳、鍾、賴等。

32.豫章堂(江西南昌):羅等。

33.濟陽堂(山東定陶):蔡、柯、江、陶等。

34.隴西堂(甘肅隴西):李、牛等。

(二)分堂號:某一姓氏自發祥地遷至他郡,其後傳衍,遂成該地之望族,即謂此姓氏望(自該郡。

舉例如下:1.王姓:山陽、天水、中山、北海、京兆、河東、河間、東海、東萊、金城、高平、陳留、新野、新蔡、瑯琊(ㄧㄝˊ)等。

2.陳姓:下邳(ㄆㄟˊ)、汝南、河南、東海、陳留、廣陵等。

3.林姓:南安。

4.張姓:太原、中山、吳郡、安定、汲郡、南陽、沛國、武威、高平等。

5.蔡姓:濟南。

圖三:西晉末年(304-316A.D.)中原移民分佈圖資料來源:黃春木編,《高中歷史》,第二冊,頁59,龍騰文化,民國95年。

資料來源:黃春木編,《高中歷史》,第二冊,頁67,龍騰文化,民國95年。

2.唐代人口密度分佈簡圖3.明代人口密度分佈簡圖資料來源:王琪、王健文編,《高中歷史》,第二冊,頁113,翰林,民國95年。

(三)以祖先之德望、功業、科第、文學為堂號。

如東漢的楊震,因以清廉聞名,故楊姓以「四知堂」為堂號。

(四知:天知、神知、你知、我知。

)(四)取義訓勉後人向上,以別於其他支派。

如高雄陳中和,自創其堂號為「資訓堂」。

又如彰化縣永靖鄉魏家以「成美堂」為堂號,即「成人之美」之意。

(五)寶樹堂,為姓謝的堂號:為「淝水之戰」後,大臣謝安等深受一些權臣的猜忌,因而流言很多,正直之士桓伊以歌進諫,為謝安抱不平。

晉武帝乃親至謝安家慰問,並稱讚、封賜他的家為「寶樹堂」。

(六)西河堂:唐玄宗追封林氏祖先為「西河伯爵」,故林氏多以「西河」為堂號。

圖六:鄭氏(1661-1683A.D.)在台開墾區域圖資料來源:王琪、王健文編,《高中歷史》,第二冊,頁43,翰林,民國資料來源:王琪、王健文編,《高中歷史》,第二冊,頁113,翰林,民國95年。

圖八:清代福建、廣東(客家)地區移民來臺主要來源地三、關於原住民姓氏受漢人姓氏之影響如下:1.力2.巴3.尹4.孔5.王6.方7.左8.平9.包10.石11.永12.甘13.白14.田15.駱16.任17.向18.同19.安20.機21.朴22.米23.兵24.伯25.佟26.余27.宋28.步29.杜30.成31.汪32.貝(歌星貝心怡) 33.豆;34.周35.岩;36.孟37.尚38.居39.宜40.宗41.房42.昌43.易44.松45.林46.沈47.汪48.武49.邰50.邱51.金52.哀53.姜54.姚55.段56.施57.柏58.禹59.苗60.茆61.胡62.紀63.韋64.城65.浦66.桑67.烏68.涂69.秦70.馬71.高72.偕(宜蘭葛瑪蘭族,因受馬偕Mackay影響,改姓偕)73.商74.梅75.曹76.粘77.連78.陵79.陶80.陸81.麥82.曾83.湖84.湯85.游86.程87.絲88.華(屏東縣,華加志)89.鄂90.辜91.潘四、後記:身為臺灣人,母系的血緣也不可忘記堂號是每一姓氏的淵源,也是每一姓氏的代稱。

客家人的正廳都掛起祖先的堂號,視為光榮的標記,以明木本水源之所自,藉以緬懷先祖之創業垂統,以光前裕後。

但也不可忘記我們臺灣人的母系血緣。

俗諺稱:「有唐山公,沒唐山媽。

」因清廷所頒「渡臺禁令」規定中有:「不准攜家帶眷。

」因此,早期渡過黑水溝,冒險來臺的漢人,大都為單身的「羅漢腳」,也大都下嫁給「平埔媽」。

一般民間俗稱太太為「牽手」。

事實上,早期為單身的漢人嫁給「平埔媽」,依平埔族的習俗與語言,即稱為「牽手」。

圖九:屏東萬金的平埔族少年ㄟ資料來源:Photo by Berthaud, 見王雅倫,《法國珍藏早期臺灣影像》,頁83,雄獅圖書,民國89年。

圖十:平埔族婦女與小朋友資料來源:Photo by Berthaud, 見王雅倫,《法國珍藏早期臺灣影像》,頁51,雄獅圖書,民國89年。

圖十一:彰邑東螺、西螺、大武郡、半線等社娶親迎婦,名為牽手。

資料來源:〈番社采風圖〉,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藏圖十二:平埔族、原住民的樂器資料來源:日本順益原住民研究會編,《伊能嘉矩收藏臺灣原住民影像》,頁161,南天書局,民國88年圖十三:埔里地區平埔族的拔牙習俗十四:卑南遺址,仰身直軀葬,拔齒習俗。

圖後來因來臺漢人的人數逐漸增加,漢人為父系社會,才演變為女生嫁給男生,而丈夫稱他的太太為「牽手」。

加上漢族的文化屬於強勢的文化,因此後來居於少數的平埔族,加上歷為平埔族,且以身為平埔族為榮。

但無論如何,我們也不可忘記我們臺灣人的母系血緣。

經沈葆楨、劉銘傳以武力實施「開山撫番」,大量的平埔族被迫賜姓漢化,也因而自稱為漢人、福佬人,或客家人等,後且不願被稱為平埔族,直到最近因政府不斷實施族群平等等概念,平埔族才敢自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