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剧作品论文舞剧作品鉴赏论文
关于现代舞剧《九歌》的赏析研究

关于现代舞剧《九歌》的赏析研究根据屈原的长篇抒情诗《九歌》改编的大型现代舞剧《九歌》是一台极具震撼力和感染力的作品。
其演员阵容强大,精湛的演技,优美的舞姿,华丽的服装和高科技的舞美效果给观众带来了无尽的享受。
通过对它的赏析和研究,我认为该剧主要体现了意象的美、情境的美、人性的美。
首先我想说它表现出来的意象美。
因为该剧以湖北江陵县境内的一条名叫“玉带河”的河流为地理背景,主要叙述了楚国大夫屈原率领楚国大军奋勇抗击入侵楚国的敌军,最后全军覆没,屈原也自沉汨罗江,但屈原留下的爱国情怀却永远激励着后世子孙的故事。
当剧中出现这条河流时,我们脑海里会立即出现玉带河、屈原、《九歌》这三个关键词。
整个故事与意象之间所构成的一种氛围,营造了意象本身的那种独特的美感。
同时也创造了特定的意境,从而展示出了一种富有浪漫气息的艺术风格。
我想通过这个意象——汨罗江水及两岸的万物——清幽、哀婉、热烈、高亢这些鲜明的意象来解读整部作品。
所谓清幽是指江上的行船、渔夫、村妇、水鸟、莲叶、小舟等。
我们都知道屈原的作品大多是与悲愁的氛围相联系的,可以说“山鬼”和“九歌”这两部作品已经形成了一种文学意象,而且由于屈原的《九歌》的影响,整个故事已经带上了一点神秘色彩。
因此在这部作品中当一切的氛围都笼罩在清幽、哀婉、热烈、高亢的情绪中时,更加突出了故事的凄凉、壮烈的气氛。
这样就充分体现了诗人爱国爱民的伟大情怀。
我们又可以看到水上的莲花、花瓣像玉一样洁白、晶莹透亮。
另外,在热烈、高亢中也夹杂着清幽,一切的一切似乎都预示着屈原英雄末路的结局,也预示了他所献身的事业必然会失败的结局。
这正是屈原的清幽和冷静地面对困难的坚强不屈的精神。
正是这些意象烘托出了悲剧性的氛围,并从侧面反映了屈原的不朽功绩,更突出了屈原思想的深度,体现了作者高超的文学手法。
,真实地展现出屈原坎坷曲折的命运和崇高的爱国情操。
当整个故事完美落幕的时候,大家还记得屈原自沉汨罗江时站的位置吗?我想你肯定也忘不了,因为它是作者安排屈原站的位置。
关于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赏析(精选范文3篇)

关于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赏析(精选范文3篇)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赏析3篇第1篇: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赏析舞剧《红色娘子军》观后感在几个星期前的中外舞蹈赏析课上,我们欣赏了上个世纪六十年代的中国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
这部六场的芭蕾舞剧给我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
后来我才知道,《红色娘子军》是我国第一部民族芭蕾舞剧作品,以此为标志,中国芭蕾舞真正迈开了创建民族风格进程的一步。
《红色娘子军》诞生于共和国成立前夕的六十年代,那时正是新中国红色艺术蓬勃发展的时期。
当时的我国在文化艺术生活方面受苏联影响很深,这正给了我国芭蕾舞发展以绝好的机会。
我国芭蕾舞按照周总理指示“革命化、民族化、群众化”进行改革的首次尝试,就是这部《红色娘子军》,它在新中国的艺术史上具有很高的地位,在文革中还曾被当作“八个样板戏”之一而风靡一时。
《红色娘子军》给我印象最深的一个场景就是第二场刚开始娘子军连队操练时的场景。
刚开始是人民群众的集体舞蹈,之后舞台上响起的旋律是令人熟悉的《娘子军连歌》。
“向前进,向前进,战士的责任重,妇女的冤仇深,古有花木兰替爹去从军,今有娘子军扛枪为人民。
”听到这熟悉的旋律,不禁激动了起来。
随后娘子军连队登场,乐曲也从齐唱变成了乐队的激昂演奏。
之后是娘子军连队的连长的独舞,飘逸的舞步给人的印象非常深刻。
娘子军操练的舞步将传统芭蕾舞和军队训练时的各种动作有机地结合起来,既有芭蕾舞的柔,又有战士的刚。
之后一众男演员的五寸舞刀表演则表现出了男演员独有的阳刚之气。
最后男演员和娘子军连队共同起舞,表现了人民群众对于娘子军连队建立的无比欢快的情绪。
常青怒视群匪和英勇就义的场景也十分深刻。
常青刚刚被敌人抓住时,只见电闪雷鸣,整个场景磅礴有力,演员的表情十分投入,给人以震撼的感觉。
本场景充分体现了舞台布景、灯光、演员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缺一不可。
常青就义的场景把全剧推向了最后的高潮,只见常青一脸大义凛然的表情,与敌匪进行了最后的斗争,这里的舞蹈也十分有力度,最终常青被敌匪们团团围住,音乐也直转急下,《国际歌》的旋律相信大家都不陌生,这里的引用,从听觉上呈现出一种悲壮的气氛。
舞剧雷雨赏析2000字

舞剧雷雨赏析2000字《雷雨》是中国现代话剧成熟的标志性作品,将中国话剧推向了巅峰。
自从它问世之后,不断被后人演绎和重新解读。
电影、电视剧、沪剧、京剧等版本的雷雨相继通过各自的艺术形式对原著进行着或传统或现代的解读。
笔者就长于抒情、拙于叙事的歌剧和舞剧《雷雨》进行研究,试图探析两者对经典原著的解读。
曹禺对《雷雨》曾明确表示过:我写的是一首诗,一首叙事诗。
这诗不一定是美丽的,但必须给读诗的一个不断新的感觉。
在《雷雨·序》中,曹禺再次表示:保留“序幕”和“尾声”的用意,是让观众在看完戏之后,心中还留有“诗样的情怀”,使“观众的情绪人于更宽阔的沉思的海。
”可见,诗意是曹禺创作的有意追求,或者说是审美目标。
而诗的本质在于抒情,歌剧和舞剧作为长于抒情的戏剧形式用各自的艺术手段能够把作者内心潜在的强烈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也能引起观众情感共鸣,所以歌剧和舞剧对充满诗意的作品能够自如的驾驭。
歌剧《雷雨》用音乐用歌唱重新诠释了雷雨,舞剧《雷和雨》从舞蹈用肢体语言赋予了雷雨新的张力和生命力。
歌剧舞剧《雷雨》的改编都沿袭了原著中复杂的人物关系和矛盾冲突。
但由于这两种戏剧形式拙于叙事的特点,把原著中鲁大海和鲁贵两个人物省去,通过集中表现矛盾冲突最激烈的人物关系,揭示了人性的挣扎和内心的纠结。
蘩漪与周萍,四凤与周萍,四凤与周冲,蘩漪与侍萍,繁漪与周朴园等,错综的人物关系和激烈的矛盾冲突,都通过繁漪为线索展开进行。
将六个人物性格上的两面性在情节和时间的展开中交叉重叠,让他们复杂多变的性格发生冲突与碰撞,并闪耀出戏剧性的火花。
而在这其中,又着意寻找他们在情感宣泄方面的戏剧性支撑点,让它们互相扭曲,彼此缠绕,形成一个又一个的情感纠葛,营造出让人物抒发激情,咏叹人生与命运的场面。
曹禺曾写道:繁漪是一个最“雷雨的”性格。
歌剧舞剧雷雨的改编都是抓住了繁漪的雷雨性格,在此基础上塑造人物,使每个与繁漪有关系的人物都性格化,突出了深化了主题。
2021舞蹈鉴赏论文(优选8篇)范文1

2021舞蹈鉴赏论文(优选8篇)范文 舞蹈从人类发源起,伴随着人类的日常生活,它就担负起了传意、说明、抒发还有表达自我等功能,以期达到和神明交流,和自然沟通,和他人互动的目的。
下面是舞蹈鉴赏论文8篇,供大家参考阅读。
舞蹈鉴赏论文第一篇:中国古典舞来源和流派探析 摘要:中国古典舞是凝聚传统文化审美意象的舞蹈样式,泱泱华夏民族自远古走来, 历经沧海桑田的历史变迁, 锻造出了光辉灿烂的中华文明。
中国古典舞作为一支多彩绚丽的文明之花, 始终在文化自信与自强的浪潮中迎风绽放。
不同的学术思想, 不同的训练体系以及不同的代表作品, 不仅形成了重彩纷呈的诸多流派, 也为当下中国古典舞多元化的发展格局奠定了坚实基础。
关键词:中国古典舞;传统文化; 审美追求; 肢体语言; 舞蹈,是一门以人的肢体作为基础传播媒介, 凭借视听融合的表现方式进行传情达意的艺术形式。
在我国古代诗歌理论《毛诗序》中, 曾对舞蹈进行了如下描述:“情动于中而行于言, 言之不足, 故嗟叹之, 嗟叹之不足, 故咏歌之, 咏歌之不足, 不知手之舞之, 足之蹈之也。
”这充分说明了在语言和歌唱艺术之外, 手舞足蹈是人类抒情达意的高级形式。
为此, 人们常说舞蹈是肢体的语言艺术, 也是具有特殊美学属性的语言, 即“body language”, 身体的语言。
一、且看中国古典舞之源 中国古典舞,顾名思义, 它既是古代之经典, 又是长期流传至今且具有典范意义的优秀舞种, 更是凝聚中国传统文化审美意象的舞蹈样式。
泱泱华夏民族自远古走来, 历经沧海桑田的历史变迁与锤炼, 锻造出了光辉灿烂的中华文明。
中国古典舞作为一支多彩绚丽的艺术之花, 始终绽放在这块优秀文化的沃土上。
在原始部落族群中,那些非理性的顺拐动作, 肢体链接中的歇斯底里形成了狰狞而神秘的艺术基调;姬姓族人的崛起谱写出了八佾典仪之华章, 治礼作乐、乐舞治世的初衷客观助推了华夏民族乐舞时代的发轫;汉大帝国的兴盛, 在“翘袖折腰”“踏盘踏鼓”“鱼龙百戏”中镌刻着速度与力量, 奔放与豪迈的美学烙印;在西域文化的交融与渗透中, 唐人们争先恐后的佩月刀、着胡服、舞胡旋, 掀起了“胡风”之热潮, 皇族玄宗更是将《霓裳羽衣曲》《秋风高》《小破阵乐》等大批艺术作品推向文化风尚的高潮。
中国古典舞论文精选6篇最新舞蹈论文艺术论文

中国古典舞论文精选6篇最新舞蹈论文艺术论文中国古典舞是一种源远流长的舞蹈形式,凝结着中国文化的精髓和智慧。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对中国古典舞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与探讨,下面将为大家介绍6篇最新的舞蹈论文,探讨中国古典舞的艺术魅力以及其演变过程。
1. 《中国古典舞中的身体表现形式》该论文通过对中国古典舞中的身体表现形式进行分析研究,探讨了舞者的姿势、动作以及舞蹈技巧对古典舞艺术的重要性。
论文提出了通过塑造舞者身体图像,达到情感与意境的表达,使观众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中国古典舞的独特魅力。
2. 《大唐古典舞的传承与创新》该论文通过对大唐古典舞的传承与创新进行研究,探讨了古典舞在大唐时期的盛行情况以及其在现代的发展和变化。
论文指出,古典舞在传承中保留了古代的经典元素,同时注入了现代化的舞蹈元素,使其更符合现代观众的审美需求。
3. 《中国古典舞的服饰与化妆艺术》该论文通过对中国古典舞的服饰与化妆艺术进行研究,分析了古典舞中服饰和化妆的设计原则和表现手法。
论文指出,服饰和化妆在古典舞中起到了突出舞者形象、凸显角色性格以及营造氛围的重要作用,为观众呈现了一幅幅美丽的艺术画面。
4. 《中国古典舞音乐的美学特征》该论文通过对中国古典舞音乐的美学特征进行分析研究,探讨了音乐与舞蹈的紧密关系以及音乐在古典舞中的独特表现方式。
论文指出,音乐通过旋律、节奏和情感的融合,为古典舞注入了生命力和情感,使观众在欣赏古典舞的同时能够获得美的享受。
5. 《中国古典舞剧的叙事与情感表达》该论文通过对中国古典舞剧的叙事与情感表达进行研究,分析了古典舞剧中故事情节的构建和情感表达的手法。
论文指出,中国古典舞剧通过舞蹈的形式表达了丰富的情感,使观众在观看舞剧的过程中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人物的悲欢离合,增强了舞剧的艺术感染力。
6. 《中国古典舞的国际传播与交流》该论文通过对中国古典舞的国际传播与交流进行研究,探讨了中国古典舞在国际舞台上的影响力和地位。
舞蹈剧目论文范文范例(热门10篇)

舞蹈剧目论文范文范例(热门10篇)最初选择“舞蹈教育”作为研究方向,是基于对本专业的兴趣,而最后对“生态式舞蹈教育培养”的选题确定,却是受到滕守尧先生的生态式艺术教育的影响。
“生态”一词是目前世界上的热门话题,它主要包含两个方面:一是地球生态保护,二是文化生态保护。
自然环境和文化环境的警钟一次次敲响,人们开始意识到如果再不保护我们的物质家园与精神家园,最终它们将离我们远去直至消失。
根据滕守尧先生的论述,生态式艺术教育一改各种知识之间失衡的状态,将各门艺术看做为一个整体,即“艺术”。
在这个整体之中,每一种知识元素通过模仿自然界生态系统,进行碰撞、融合,产生出新的知识结构作用于人类,使人得到可持续性的全面发展。
所以,我们说生态式艺术教育是一种整体性、开放性的实施型教育理念。
生态式舞蹈教育是目前普及型舞蹈人才培养模式的补充,因此“生态式舞蹈教育”就应是在舞蹈技术学习基础上,囊括各门艺术文化及知识的认识,和对艺术作品评价能力的一种教学。
它打破了舞蹈与其他艺术学科之间高耸的围墙,使舞蹈与他们相互产生碰撞,最终形成一个整体的艺术教学生态系统,它包括师生、内容、方法,以及整个教学过程和教学氛围。
生态式舞蹈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培养具备舞蹈艺术知识与技能,同时又兼备综合艺术能力的普及型舞蹈教师,或舞蹈传授者。
笔者认为生态式艺术教育那种试图从“生态式综合”来揭示艺术教育,与造就可持续发展的综合艺术人才独特视角,能够使普及型舞蹈教育与现今社会就业需求更加有效接轨。
此外,还期盼通过对生态式舞蹈教育的研究,并将其与当前普及型舞蹈人才教育模式合理地综合,能够弥补西南地区普及型舞蹈教育中的不足,甚至有可能产生一些创新和突破。
近年来,中国的艺术教育日益受到国家的重视。
20xx年 1 月,《教育部关于推进学校艺术教育发展的若干意见》(教体艺〔20xx〕1 号)明确提出,要大力增加中小学,及高校艺术课程课时总量,将艺术课程纳入学分管理,并鼓励各级各类学校开发具有民族、地域特色的地方艺术课程。
国标舞舞剧长恨歌赏析

国标舞舞剧长恨歌赏析国标舞舞剧《长恨歌》赏析。
国标舞是一种结合了舞蹈和舞剧元素的舞蹈形式,它融合了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舞蹈的特点,具有独特的魅力和表现力。
而《长恨歌》作为一部国标舞舞剧,更是将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与舞蹈艺术完美结合,展现出了独特的魅力和韵味。
《长恨歌》是一部以唐代诗人白居易的长篇叙事诗《长恨歌》为蓝本的舞剧作品。
该作品以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故事为背景,通过舞蹈的形式展现了唐代宫廷的繁华和荒诞,以及唐玄宗与杨贵妃之间的爱恨情仇。
舞剧以唐代宫廷的故事为主线,通过舞蹈、音乐、舞台美术等多种艺术手段,展现了唐代宫廷的繁华与荒诞,以及唐玄宗与杨贵妃之间的爱恨情仇,将中国古典文学与舞蹈艺术完美结合。
首先,从舞蹈的角度来看,《长恨歌》采用了国标舞这一独特的舞蹈形式,舞蹈动作优美、大气,舞者的身姿曼妙、舞姿优雅,充分展现了中国古典舞蹈的魅力。
在舞剧中,舞者们通过精湛的舞蹈技巧,将唐代宫廷的繁华与荒诞、唐玄宗与杨贵妃之间的爱恨情仇展现得淋漓尽致。
舞者们的舞姿优美、舞蹈动作流畅,给观众带来了视觉上的享受,同时也通过舞蹈的形式,将故事情节展现得淋漓尽致。
其次,从舞台美术的角度来看,《长恨歌》在舞台美术方面也下足了功夫。
舞剧的舞台布景、灯光效果、服装道具等方面都十分考究,将唐代宫廷的繁华与荒诞展现得淋漓尽致。
舞剧中的舞台布景采用了唐代宫廷的建筑风格,通过灯光效果的烘托,将唐代宫廷的繁华气息展现得淋漓尽致。
而舞者们的服装道具也十分考究,通过精美的服装和道具,将唐代宫廷的繁华与荒诞呈现在观众面前。
再次,从音乐的角度来看,《长恨歌》的音乐也是一大亮点。
舞剧中的音乐采用了中国传统乐器的演奏,将唐代宫廷的氛围展现得淋漓尽致。
音乐中融入了中国传统乐器的演奏,如琵琶、古筝、二胡等,这些乐器的演奏为舞剧增添了独特的韵味,使整个舞剧更具中国古典文化的特色。
同时,舞剧中的音乐也贴合故事情节的发展,通过音乐的铺陈,将唐玄宗与杨贵妃之间的爱恨情仇展现得淋漓尽致。
舞蹈作品舞剧《朱鹮》赏析论文之欧阳数创编

广西民族师范学院2016-2017学年第二学期时间:2021.03.02 创作:欧阳数《舞蹈作品赏析》期末考核论文浅析舞剧《朱鹮》的艺术特征学 院: 音乐学院专 业: 音乐学(舞蹈教育)班 级: 2014级4班姓 名:杨骐滔学号:************关键词:朱鹮,艺术特征摘要朱鹮,象征幸福吉祥的美丽珍禽,被称为“吉祥之鸟”。
在很久以前的农耕时代,朱鹮与人类和谐共处,相伴相生。
在人类的记忆深处,朱鹮是一种多情的鸟类,它们矜持、典雅、洁净、高贵,同时也敏感、脆弱和多疑。
那时节,朱鹮与人类是多么亲近友善,多么情意绵绵。
不知自何时起,“吉祥之鸟”渐渐淡出了人类视线。
人类在向现代化与城市化的快速奔跑中,不经意间忽略了朱鹮生存环境的恶化。
野生朱鹮繁衍所必须的蓝天净水和宁静自然的栖息生态,已经变得越来越狭小,越来越险恶了。
仅仅不到100年,野生朱鹮种群便已宣告濒临绝迹。
本文将深入舞剧《朱鹮》的故事去了解在我们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前言本文以央视网,星光大剧院,央广网等诸多媒体的阐述以及《大舞台》2016年第Z2期的概述入手,深入探讨舞剧《朱鹮》的艺术特征。
在呈现朱鹮纯美、典雅、洁净、高贵的背后,彰显启示人与自然界其他生灵平等和共处的理念,启发对人类与其他生灵和自然环境休戚与共关系的思考--但愿,守望的不只是人类自己的家园,而是共同的美好家园。
一、舞剧《朱鹮》的创作背景“朱鹮戏新藻,徘徊流涧曲” , “因风弄玉水,映日上金堤”,“翩翩起舞兮朱鹭,来泠春塘栖绿树”……象征幸福吉祥的世界珍稀鸟类朱鹮被誉为“吉祥之鸟”、“东方宝石” ,其特有的羽色和秀雅的体态以及起落时的翩翩舞姿,为历代诗人所吟咏赞叹。
朱鹮又称朱鹭、红鹤、朱脸鹮鹭等,历史上曾广泛分布于亚洲东部。
我国境内曾经有14个省份有其生存记录,但20世纪60至70年代,各地均无再现。
直至1981年夏才在陕西洋县重新发现仅残存的7只野生种群。
后经过划建朱鹮保护地和我国科研人员开展人工繁育,现在朱鹮数量已经达到了2000多只。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文:一部舞剧作品中的“鉴赏”与“观照”
[关键词] 鉴赏舞剧作品角度
近期有幸观摩大型原创舞剧《风中少林》,颇有感悟,不单是对舞剧本身艺术性的观照,更多的是舞剧中传递出的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以及舞剧对中华文明精神内涵的诠释。
一、禅
晨钟暮鼓,禅音悠悠。
在大幕徐徐拉开时,直观印入眼帘的便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晨钟”与“暮鼓”伫立在舞台两侧,舞台前一位禅师高深的漫步更使舞台上充满了耐人寻味的“禅意”,伴随着那给人以无限厚重感的手臂敲击出的悠远禅声,使观众仿佛穿越千年岁月,置身于古时中原,流连于中原繁荣景象,感受人间欢喜离合,领悟少林亦凡亦深的禅意,编导可谓别具匠心。
舞剧开端就以一段双人舞,让观众切身体会人间真爱之厚重。
男主人公“开元”,女主人公“素水”,让我想到了“开天辟地,超然初元”和“素养聪慧、柔情若水”,两个名称极具古朴典雅之韵味。
古时中原战乱不断,强寇入侵,国家之危机难容小家之恩爱,“家比天大”的真谛在此时格外令人沉重。
二、武与医
京剧、国画、中医、武术,合称为中华国粹。
在舞剧中,京剧行当的老生、花旦等在舞台人物形象塑造上得以巧妙运用,舞剧的舞美运用好似国画之壮观与绚烂,中医与武术等中华传统文化瑰宝在舞剧中交相辉映,相得益彰,不但与舞剧的剧情结构和艺术表现完美融合,更是将中华文明的精神内涵加以体现,融合与体现之间,对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进行了传承与弘扬。
从舞剧的艺术创新方面来讲,全剧创新之处随处可见。
如灯光之渲染,佛像之肃穆,花瓣之妙用,动作之别致,人物性格之鲜明,都是以往舞台上未能淋漓尽致之处。
舞剧中独舞、双人舞、三人舞及群舞的人物形象及心理动作,以“圆”为核心进行身体及内心变化的发展,体现出中国人内圆外方的性格特点。
三、观照
记得八年前初赏舞剧,那时只观赏男女一号的身体技艺与完美形象,经过近些年的不断学习和教学经验的积累,逐渐提升了自身对于舞蹈作品的鉴赏能力;后来再赏舞剧,所思所感所悟以于以往有很大改观,更多的是看作品的结构连接、人物性格、灯光舞美、肢体动作的力度和速度等;如今来赏舞剧,总是在理性鉴赏之余多了几分对作品内在涵义的感性剖析与揣摩,虽免不了有些个人色彩的主观品评,却往
往能够看出些舞剧之外的东西,与舞剧、与舞蹈作品的对话,不仅仅需要的是与创作者及表演者的交流与共鸣,更重要的是在鉴赏之外对自身的观照,这份感受简单却难得,绝非舞剧本身的意义所能言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