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高中二年级语文诗歌鉴赏选择题专项训练
高中高二诗歌鉴赏专项练习含答案

高中高二诗歌鉴赏专项练习含答案一、高中诗词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①辛弃疾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
把酒问姮娥②:被白发、欺人奈何?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
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注释】①词当作于宋孝宗淳熙元年(1174年)中秋夜,词人任江东安抚司参议官。
词人南归已十二年,为收复中原,期间多次上书,慷慨激昂,反复陈说抗金恢复之事,但始终冷落一旁,未被采纳。
②姮娥,即嫦娥。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金波”即指月光,“飞镜”喻指天上月亮,一个“磨”字写出了月光分外皎洁。
B. 词上片最后句,词人向嫦娥发问,摧肝裂胆,流露出了英雄怀才不遇的孤苦之情。
C. 词人乘风直上万里长空,视角由上而下,俯瞰大好山河皆被金人占领,悲痛万分。
D. 本词联想想象丰富,天上地下意境开阔,情感上气势豪迈,体现了辛词豪放特点。
(2)请简析“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的含义。
【答案】(1)C(2)①砍去月中摇曳的桂树枝柯,可以让月亮洒给人间更多的清辉;②“桂婆娑”象征(比喻)阻挡光辉的黑暗,即主和(投降)派,甚至入侵的金人;表达词人扫荡黑暗,收复失地,把光明洒向人间的决心。
【解析】【分析】(1)C项,“皆被金人占领,悲痛万分”错,“皆被金人占领”字不合事实;“悲痛万分”不准确,下阕后两句“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表达了词人希望铲除黑暗势力以取得抗金胜利的豪情壮志。
故选C。
(2)解答此题,首先要解释诗句的意思,“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意思是听人说,砍去那些摇晃(婆娑)的桂树枝叶,月亮便会更加光明。
然后揭示其内在含义,由注释“词人南归已十二年,为收复中原,期间多次上书,慷慨激昂,反复陈说抗金恢复之事”可知,诗句中挡住月光的“桂婆娑”,实际是指带给人民黑暗的婆娑桂影,它不仅包括南宋朝廷内外的投降势力,也包括了金人的势力。
高中高二诗歌鉴赏专项训练及答案(精选)

高中高二诗歌鉴赏专项训练及答案(精选)一、高中诗词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湖上即事陈起波光山色两盈盈,短策青鞋信意行。
葑草烟开遥认鹭,柳条春早未藏莺。
谁家艳饮歌初歇,有客孤舟笛再横。
风景无穷吟莫尽,且将酩酊乐浮生。
(1)请赏析颔联与颈联的表达效果。
(2)请结合整首诗分析诗人形象。
【答案】(1)选取早春湖边的典型景物;写景有层次,由远及近而后又到远;视听结合,白鹭水草、柳树黄莺,色彩鲜明,宴饮之歌与孤客笛鸣遥相呼应;呈现出早春特有的湖上风光;作者寓情于景,在对湖光山色的描摹中表达自己醉心山水的愉悦之情。
(2)热爱自然、随性自由、任情洒脱的诗人形象。
穿青鞋、携短杖,写出诗人的从容随性自由;“吟莫尽”,“酩酊”“乐浮生”写出其任情纵性畅游自然的旷达洒脱。
【解析】【分析】(1)本题诗的颔联选取早春湖边的典型景物,写景有层次,由远及近而后又到远。
从视觉角度描写了“草”、“鹭”、“柳条”、“莺”等动物和植物。
颈联则从听觉角度写,描写了作者在湖边听到的初歇的歌声和刚刚奏起的笛声。
视听结合,白鹭水草、柳树黄莺,色彩鲜明,宴饮之歌与孤客笛鸣遥相呼应。
这两联主要采用了拟人的表现手法,使事物更加生动形象,自然活泼,富有情趣。
(2)“波光山色两盈盈”面对美丽的春天景色,“短策青鞋信意行”诗人穿青鞋、携短杖,随意行走,写出诗人的从容随性与自由。
“风景无穷吟莫尽,且将酩酊乐浮生。
”面对无穷的美景,诗人尽情放歌,尽情饮酒,享受余生。
写出其任情纵性畅游自然的旷达洒脱。
故答案为:⑴选取早春湖边的典型景物;写景有层次,由远及近而后又到远;视听结合,白鹭水草、柳树黄莺,色彩鲜明,宴饮之歌与孤客笛鸣遥相呼应;呈现出早春特有的湖上风光;作者寓情于景,在对湖光山色的描摹中表达自己醉心山水的愉悦之情。
⑵热爱自然、随性自由、任情洒脱的诗人形象。
穿青鞋、携短杖,写出诗人的从容随性自由;“吟莫尽”,“酩酊”“乐浮生”写出其任情纵性畅游自然的旷达洒脱。
高中二年级古诗词阅读测试题及答案

高中二年级古诗词阅读测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共40分)1. 下面哪首古诗是王之涣的作品?A. 《登鹳雀楼》B. 《静夜思》C. 《登高》D. 《春晓》答案:C2.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出自以下哪首古诗?A.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B. 《望岳》C. 《登鹳雀楼》D. 《静夜思》答案:D3. 古诗词《登鹳雀楼》的作者是谁?A. 杜牧B. 王之涣C. 杜甫D. 王维答案:B4.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哪位古代文学家的作品?A. 杜甫B. 白居易C. 王维D. 苏轼答案:C5. 下面哪首古诗是苏轼的作品?A. 《送别》B. 《登鹳雀楼》C. 《水调歌头》D. 《静夜思》答案:C6.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出自以下哪首古诗?A. 《静夜思》B. 《送别》C. 《望岳》D. 《赤壁赋》答案:D7. 以下哪位诗人是唐代的?A. 杜甫B. 苏轼C. 白居易D. 李清照答案:A8.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是李清照哪首词的开头?A. 《如梦令》B. 《武陵春》C.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D. 《声声慢》答案:C9.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出自哪首古诗?A.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B. 《早发白帝城》C. 《月下独酌四首·其一》D. 《泊秦淮》答案:B10.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是杜甫哪首古诗的开头?A. 《春望》B. 《月夜忆舍弟》C. 《登高》D. 《月夜》答案:B二、判断题(共20分)判断下列句子是否符合古诗词的要求,符合的写“对”,不符合的写“错”。
1. ()古诗词不强调押韵和节奏感。
答案:错2. ()古诗词追求简洁明了,言简意赅。
答案:对3. ()古诗词的词句可以不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规则。
答案:对4. ()古诗词的题材可以涉及各个方面,包括咏史、抒怀、山水、爱情等等。
答案:对5. ()古诗词表达方式单一,缺乏想象力。
答案:错三、简答题(共40分)1. 以《静夜思》为例,简述这首古诗的创作背景,并分析其韵律特点。
高中高二诗歌鉴赏专项训练及详细答案(精选)

高中高二诗歌鉴赏专项训练及详细答案(精选)一、高中诗词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同,完成各题。
水龙吟·夜闻海涛声张惠言梦魂快趁天风,琅然飞上三山顶。
何人唤起,鱼龙叫破,一泓杯影。
玉府清虚,琼楼寂历.高寒谁省?倩浮搓万里,寻侬归路,波声壮侵山枕。
便有成连①佳趣;理瑶丝、写他清冷。
夜长无奈,愁深梦浅,不堪重听。
料得明朝,山头应见,雪昏云醒。
待扶桑净洗,冲融②立马,看风帆稳。
【注释】①成连:春秋时代的著名琴师。
传说伯牙从成连学琴,成连带伯牙至东海蓬莱山。
使伯牙闻海水激荡、林鸟悲鸣,最终令伯牙琴艺大进,成为天下妙手。
②冲融:从容。
(1)词中“玉府清虚,琼楼寂历,高寒谁省?”表达了词人内心的________之情。
“省”在这里的意思是________(2)请分析说明下阕中词人情感变化的情况。
【答案】(1)孤寂;体验或领会(2)①词作下阕“愁深梦浅”点出词人无端的心事、难抒的积郁;②接着想明朝“雪昏云醒”的光景,营造沉寂、凝重的氛围;③结尾峰回路转,“待扶桑净洗,冲融立马,看风帆稳”,以超旷的胸襟,表达对美好前景的期待与肯定。
【解析】【分析】(1)从“琼楼寂历”中的“寂”可知,是“孤寂”之情;结合“省”的占义可知,是“体验或领会”。
(2)题干已经表明本词的下阕,词人情感是有变化的,答案需要表现这种变化。
抓住关键词“愁深梦浅”“雪昏云醒”“看风帆稳”作答即可。
下阕继续写涛声,以呼应开篇。
其中,“愁深梦浅”点出词人无端的心事、难抒的积郁,而其具体意蕴究属怀知音还是伤逝者、悲时局还是感身世,抑或兼而有之,已无从实指。
云情雪意,通力营造沉寂、凝重的氛围,折射出人的心态。
但是读下去却又不是一味清愁不断,词的最后出现了对未来的壮美憧憬,对光明的热切期待。
路转峰回,词人也已自行解开了连环情结。
故答案为:⑴孤寂;体验或领会⑵①词作下阕“愁深梦浅”点出词人无端的心事、难抒的积郁;②接着想明朝“雪昏云醒”的光景,营造沉寂、凝重的氛围;③结尾峰回路转,“待扶桑净洗,冲融立马,看风帆稳”,以超旷的胸襟,表达对美好前景的期待与肯定。
高中高二诗歌鉴赏专项训练及详细答案(精选)

高中高二诗歌鉴赏专项训练及详细答案(精选)一、高中诗词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题。
钓屿①(明)郭汝霖天畔一舟横,长风万里行黄擎浮浪远,钓屿芜波明。
唇气山将结,涛声笛共清。
倚墙时浩啸,奇览慰生平。
【注释】①嘉靖四十年(1561年)闰五月,册封正使郭汝霖一行乘坐“封舟”向琉球王国进发,航行到钓鱼岛海域即兴而作此诗。
(1)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首联写诗人乘舟在大海上航行的情景。
既描绘了封舟在大海上扬帆远航的生动场景,一也写出了磅礴的气势。
B. 领联写初见钓鱼岛。
诗歌借着对封舟的动态描写,将钓鱼岛这一主要表现对象自然而然地推到读者眼前。
C. 颈联用想象的艺术手法,生动地描绘钓鱼岛的风景,给人一种迷蒙飘逸的美感与和谐安详的听觉感受。
D. 尾联写诗人倚靠着船上的桅杆不时地浩歌长啸,奇美的祖国山川,让他感到足以告慰平生,直抒胸臆。
(2)请结合全诗,简要概括诗人形象。
【答案】(1)C(2)诗人是一位具有强烈使命感、充满豪情、热爱祖国山河的官员。
①他乘坐封舟破万里浪,努力完成朝廷交给他的政治使命;②他面对祖国壮美山河,兴奋喜悦,倚靠桅杆浩歌长啸,体现出爱国者豪迈的诗情。
【解析】【分析】(1)C项,“想象”错,涛声为实写,应为“虚实结合”。
故选C。
(2)“天畔一舟横,长风万里行” 写诗人乘舟在大海上航行的情景。
写出了郭汝霖这位天朝使节自己的豪迈胸襟。
他乘坐封舟破万里浪,努力完成朝廷交给他的政治使命。
“黄擎浮浪远,钓屿芜波明” 写初见钓鱼岛。
册封使有护封军人随行,擂鼓以壮声威。
“唇气山将结,涛声笛共清” 对钓鱼岛及其周围海域的详细描绘和赞美。
诗人惊奇与兴奋喜悦的心情也就包括其中了。
“倚墙时浩啸,奇览慰生平” 作者直抒胸臆,诗人那抑制不住的激动与豪情跃然纸上,将作者热爱祖国山川、热爱大自然的胸襟表露无遗。
分析可知,诗人是一位具有强烈使命感、充满豪情、热爱祖国山河的官员。
故答案为:⑴C;⑵诗人是一位具有强烈使命感、充满豪情、热爱祖国山河的官员。
高中高二诗歌鉴赏专题练习及详细答案

高中高二诗歌鉴赏专题练习及详细答案一、高中诗词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题竹石牧牛①并引黄庭坚子瞻画丛竹怪石,伯时②增前坡牧儿骑牛,甚有意态。
戏咏。
野次③小峥嵘,幽篁相倚绿。
阿童三尺棰,御此老觳觫。
石吾甚爱之,勿遣牛砺角!牛砺角犹可,牛斗残我竹。
【注】①此诗作于北宋后期党争之时。
②伯时:指李公麟。
善绘人物与马,兼工山水。
③野次:野外。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这首题画诗写景抒情,不加藻饰,却涉笔成趣,余味隽永。
B. 石、竹、牧童和牛,是苏轼这幅画的主要元素,个个意态如见。
C. 本诗前半写画,富有田园气息;后半写意,表达爱石爱竹之情。
D. 后四句由看画生发感想,采用递进方式表情达意,情意殷切。
(2)引言中的“戏咏”,该如何理解?请结合全诗简析。
【答案】(1)B(2)①本诗用轻松玩笑的语气做诗抒情,语言幽默风趣。
如“峥嵘”本用以形容山的高峻,这里拿来指称石头,写怪石嶙峋特立的状貌;牧童虽未加任何修饰语,而称之为“阿童”,稚气可掬;尤其是以“觳觫”一词代牛,写老牛在鞭子催赶下不免步履蹒跚的样子。
②这首诗从画中的竹石牧牛,联想到生活里的牛砺角和牛斗,再以之寄寓自己对现实政治的观感,而一切托之于“戏咏”,含讥刺时政之寓意,在构思上很有曲致,也很有深度。
【解析】【分析】(1)B项“是苏轼这幅画的主要元素”错误。
从本诗小序“子瞻画丛竹怪石,伯时②增前坡牧儿骑牛,甚有意态”中可以看出,这幅画是苏轼和李公麟合作的;从诗歌正文后四句来看,这幅画的四个元素中,最为主要的一个元素是“牛”,四个元素并非平均用力。
故选B。
(2)本诗诗序中的“戏咏”是轻松玩笑地吟诗,即怀着一种轻松戏谑地写诗,而非态度严肃地写诗。
这种情感态度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诗歌的用词。
用“峥嵘”形容石头的奇特,用“阿童”写牧童的稚气,用“幽篁”写竹的茂密,更妙的是用“觳觫”写牛的老态,语言轻松幽默,尽显作者对大自然的喜爱。
2019届诗歌鉴赏选择题专项训练4可直接打印

2019届诗歌鉴赏选择题专项训练411.书情寄上苏州韦使君兼呈吴县李明府【注】崔 峒数年湖上谢浮名,竹杖纱巾遂称情。
云外有时逢寺宿,日西无事傍江行。
陶潜县里看花发,庾亮楼中对月明。
谁念献书来万里,君王深在九重城。
【注】这首诗作于崔峒晚年,其时,崔峒在潞府功曹任上,功曹属于闲官。
诗题中“韦使君”指韦应物。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5分)A.首句中的“谢”是“拒绝”的意思,诗句是说作者不务政事,过着逍遥自在的生活。
B.“竹杖纱巾”是隐者装束,这一句是说作者如隐者般逍遥自在地生活,大遂平生之愿。
C.前两联写了作者的生活情景,引出了颈联对两位友人的生活情景的描写。
D.颈联运用了典故,将李明府比作陶潜,将韦应物比作庾亮,夸赞他们的雅洁。
E.最后一联写作者不愿从万里之外给君王献书,因为君王深居禁宫无法收到。
12.咏史(其二)左 思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
以彼径寸茎,荫此百尺条。
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
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
金张藉旧业①,七叶珥汉貂②。
冯公岂不伟③,白首不见招。
【注】①金:指汉代金日,他家自汉武帝到汉平帝,七代为内侍。
张:指汉代张汤,他家自汉宣帝以后,有十余人为侍中、中常侍。
②七叶:七代。
珥汉貂:珥,插。
汉代侍中、中常侍的帽子上皆插貂尾。
③冯公:指汉代冯唐,他直到年老还在做中郎署长的小官。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其中不正确的两项是( )(5分)1A.诗歌前两句是说松树高大却长在低处,小草低矮却长在高山上。
B.诗歌通过“涧底松”和“山上苗”的对比引出了对人世间的不公的描写。
C.诗人认为社会中的不公平现象没法改变,体现了诗人消极的思想。
D.诗歌中引用了金日、张汤、冯唐的典故,照应了题目“咏史”。
E.诗人认为冯唐是很有才能的,但因为金张两家的压制未能做高官。
13.野人送朱樱杜 甫西蜀樱桃也自红,野人相赠满筠笼。
数回细写①愁仍破,万颗匀圆讶许同。
忆昨赐霑门下省②,早朝擎出大明宫。
高中高二诗歌鉴赏专项训练及答案(精选)

高中高二诗歌鉴赏专项训练及答案(精选)一、高中诗词鉴赏1.(2019•浙江)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
早秋过龙武李将军书斋(唐)王建高树蝉声秋巷里,朱门冷静似闲居。
重装墨画数茎竹,长著香兼一架书。
语笑侍儿知礼数,吟哦野客任狂疏。
就中爱读英雄传,欲立功勋恐不如。
(1)诗题中“过”字的意思是________。
首联中“________”一词点出了李将的地位。
(2)全诗是如何运用多种手法塑造李将军的独特形象的?请结合诗句分析。
【答案】(1)造访;朱门(2)①通过环境描写,如“高树蝉声”“冷静似闲居”和“重装墨画”“香兼一架书”,分别写出了将军住处的清幽安静和书斋的素净雅致,表现了将军的文人趣味。
②运用衬托,用“侍儿知礼数”衬托将军的文化修养。
③通过“吟哦”“任狂疏”“爱读英雄传”等动作、神态描写,写出了李将军的豪放和志趣。
【解析】【分析】⑴题目的意思是,早秋时节去到龙武李将军书斋去拜访他,“过”的意思为“拜访”。
首联的意思是,蝉声从树梢传来,深巷中的红漆大门前如此的冷清,好像主人在闲居之中。
“朱门”指贵族豪富之家,这一词点出了李将军的地位。
⑵“蝉声”“秋巷”“冷静”渲染了清幽宁谧的氛围,从而烘托出宅院主人的闲适高雅;颔联描写室内家居布置,“数茎竹”“一架书”表现了室主人的高雅意趣;而颈联第一句描写有礼节的侍从,是为了衬托李将军的知礼有涵养。
这些诗句都属于侧面描写。
最后三句则是对李将军的直接描写,“吟哦”“ 任狂疏”这些动作描写写出了李将军的洒脱豪放,“爱读英雄传”“ 欲立功勋恐”写出了李将军的远大理想和追求。
总之,这首诗通过直接描写和侧面烘托两种手法,塑造了一位情趣高雅、知礼有涵养、洒脱豪放、心怀远大理想和追求的将军形象。
据此组织答案即可。
故答案为:⑴造访;朱门;⑵①通过环境描写,如“高树蝉声”“冷静似闲居”和“重装墨画”“香兼一架书”,分别写出了将军住处的清幽安静和书斋的素净雅致,表现了将军的文人趣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歌鉴赏选择题专项训练出题人:高虹审核人:潘松龄班级________姓名________得分_________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题。
晚次鄂州[注]卢纶云开远见汉阳城,犹是孤帆一日程。
估客昼眠知浪静,舟人夜语觉潮生。
三湘衰鬓逢秋色,万里归心对月明。
旧业已随征战尽,更堪江上鼓鼙声![注]时值安史之乱的前期。
由于战乱,诗人被迫浪迹异乡,流徙不定。
曾作客鄱阳,南行途中,路过三湘,次于鄂州,写了这首诗。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A.首联道出诗人归乡的急切心情,一个“犹”字,透露沉郁的心情,用笔腾挪跌宕,使平淡的语句体现微妙的思致。
B.颔联用简笔勾勒船舱中所见所闻所感,写的是船中常景,是看惯了的舟行生活,然而笔墨中却透露出他昼夜不宁的纷乱思绪。
C.颈联“逢”字,将“愁鬓”与“秋色”熔于一炉,移愁情于秋色,将诗人的万端愁情与秋色的万般凄凉联系起来,乐景哀情,愁绪倍增。
D.“万里归心对月明”,作者借“明月”言乡情,有迢迢万里不见家乡的悲悲戚戚,亦有音书久滞、萦怀妻儿的凄凄苦苦,真可谓愁肠百结。
E.尾联交代了漂泊生涯的原因,将羁旅的无聊、厌倦,理想的落空和战争联系起来,更表达了作者对战争的厌恶和对国家命运的担忧。
2.阅读下面唐诗,完成下题。
塞下曲六首(其三)唐/李白骏马似风飙,鸣鞭出渭桥①。
弯弓辞汉月②,插羽破天骄③。
阵解星芒尽④,营空海雾消。
功成画麟阁⑤,独有霍嫖姚⑥。
【注】①渭桥:即中渭桥,在长安西北渭水上,是古代从长安到西域的要道。
②辞汉月:指离开京城。
③天骄:指匈奴,这里指敌人。
据《汉书·匈奴传》记载:“匈奴首领单于曾自称‘胡者,天之骄子也’”。
④星芒尽:指战争结束。
杨素《<出塞二首>其一》有“兵寝星芒落,战得月轮空”的句子。
⑤麟阁,即麒麟阁,汉高祖时造。
据《汉书·苏武传》记载:汉宣帝甘露三年,曾画十一位功臣像于阁上。
这里是用画像于麒麟阁来表示越的功勋和荣誉。
⑥霍嫖姚:即霍去病,汉武帝时抗击匈奴名将,因功封嫖姚校尉。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最恰当的两项是()()A.首联写战马飞奔出渭桥,风驰电掣,既说明兵强马壮、军队士气旺盛,又渲染了军情急迫的紧张气氛。
B.颔联并没有直接描写战场厮杀场景,在“弯弓”“插羽”之间就迅速结束了战争,照应了首联的内容。
C.颈联描写“破天骄”的景象,战争结束后,敌军营寨空无一人,紧张气氛消失,烘托出战争的悲壮惨烈。
D.尾联是说军队凯旋后只有像霍嫖姚这样的大将才能被绘像于麒麟阁,“独有”二字略有讽刺当政者之意。
E.尽管全诗笔力雄健,气势雄浑,基调乐观高亢,意境壮美,但作者在结句仍不免流露出怀才不遇的情感。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题。
高阳台·西湖春感张炎①接叶巢莺,平波卷絮,断桥②斜日归船。
能几番游?看花又是明年。
东风且伴蔷薇住,到蔷薇、春已堪怜。
更凄然,万绿西泠③,一抹荒烟。
当年燕子知何处?但苔深韦曲④,草暗斜川⑤。
见说新愁,如今也到鸥边⑥。
无心再续笙歌梦,掩重门、浅醉闲眠。
莫开帘,怕见飞花,怕听啼鹃。
[注]①张炎,南宋著名的格律派词人,宋亡以后,家道中落,贫难自给,即落魄纵欢,在江南江北纵横千里的地方漂泊。
由于不愿意北向俯首事敌,就长期寓居临安。
②断桥:西湖孤山侧桥名。
③西泠:西湖桥名。
④韦曲:在长安南皇子陂西,唐代诸韦世居此地,因名韦曲。
⑤斜川:在江西庐山侧星子、都昌二县间,陶潜有游斜川诗,词中借指元初宋遗民隐居之处。
⑥“见说二句”:沙鸥色白,因说系愁深而白,如人之白头。
辛弃疾《菩萨蛮·金陵赏心亭为叶丞相赋》词:“拍手笑沙鸥,一身都是愁。
”(1)下面对词的内容的理解和分析,错误的两项是( )( )A.这首词借咏西湖,抒发国破家亡的哀愁。
开头三句写景,以景衬托国破家亡的凄凉。
“能几番游”二句最沉痛,抒发出人生短暂的无限哀愁。
B.“见说新愁,如今也到鸥边”。
词人暗用了辛弃疾的两句词:“拍手笑沙鸥,一身都是愁。
”意谓连悠闲的鸥,也生了新愁。
白鸥之所以全身发白,似乎都是因“愁”而生的,因此借用沙鸥的白头来暗写自己的愁苦之深。
C.“当年燕子知何处?”此句代用刘禹锡诗:“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此词在刘诗基础上进一步点明了自己的故国之思。
D.“莫开帘,怕见飞花,怕听啼鹃。
”“开帘”照应“掩门”,“飞花”照应“卷絮”,“啼鹃”照应“巢莺”;首尾呼应,营造了一种花飘风絮、杜鹃啼血的悲凉氛围。
E.这是一首写春暮时景的咏物词。
写春天的景色等是实写,写内心的亡国之痛则是虚写。
以景示情,以情带景,读耐人寻味,耐人咀嚼,很有豪放派的词风。
4.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完成下题。
秋霖[注]张维屏秋霖十日失高秋,独眺江天起暮愁。
正寂寥时惟有雁,极空濛处并无舟。
濛濛路滑征夫骑,漠漠寒生思妇楼。
已苦阴霾害禾稼,更催霜雪上人头。
[注] 秋霖:秋天的淫雨。
(1)下列关于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诗歌的首联中“独眺”起到统领的作用,下面的景色都紧扣“眺”字展开。
B.诗歌的颔联则从仰视和俯视的两个观察角度进行描写:大雁南飞,江面无舟。
C.诗歌的颈联主要写征夫在湿滑的路上骑行,开始思念起远在家乡的妻子。
D.诗歌的尾联运用比喻手法,写阴霾损害作物,诗人感到伤心,因此头发开始变白了。
E.诗歌的语言很富有表现力,如“害”“更”“霜雪”更能突显诗人对百姓的同情。
5.阅读下面这首元诗,完成下题。
壬辰十二月车驾东狩后即事①(其二)元好问惨淡龙蛇②日斗争,干戈直欲尽生灵。
高原水出山河改,战地风来草木腥。
精卫③有冤填瀚海,包胥④无泪哭秦庭。
并州豪杰今谁在,莫拟分军下井陉![注]①1232年,蒙古军围攻汴京,令哀宗去帝号称臣,将士激愤,杀使者及随从,和议失败。
十二月城中粮尽,哀宗只得率兵出京,前往河朔,这就是所谓的“车驾东狩”。
第二年正月,金兵与蒙古军在黄河北岸交战,金兵大败。
当时元好问留守汴京,目睹了国破兵败的惨剧,写下了这组律诗。
②龙蛇:比喻双方军队。
③精卫是《山海经》中所载的炎帝之女,因溺于东海,化而为鸟,立志衔西山之木石以填东海。
④申包胥是春秋楚国大夫,其时郢都为吴国等诸侯军所破,他到秦国痛哭七天七夜,终于感动秦王,发兵救楚。
(1)下面有关这首诗内容的理解和赏析,最不恰当的两项是( )( )A.首联概括了敌我双方战争的酷烈以及战争造成的深重灾难,“惨淡”写出了战争阴惨恐怖的气氛。
B.颔联进一步渲染战争的气氛,描写了山河改色、血雨腥风和满目凄然,宗庙社稷所遭厄运的惨烈尤其可见。
C.作者面对山河破碎、生灵涂炭的局面,忧心如焚,只恨自己报国无门,无力回天,自己的冤屈像精卫一样无以填海。
D.诗的前两联描写、叙事、渲染,就是为后两联抒发自己的感慨怀抱积蓄气势,也突出了诗的主旨。
E.在故国沦亡之秋,诗人寄希望于“并州豪杰”,呼唤爱国将士,虽然狂澜已倒,兵败如山,但我们气势不能丢,还要直捣井陉!6.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题。
曲江对酒①杜甫苑外江头坐不归,水精宫殿转霏微。
桃花细逐杨花落,黄鸟时兼白鸟飞。
纵饮久判人共弃,懒朝真与世相违。
吏情更觉沧洲②远,老大徒伤未拂衣③。
[注]①这首诗写于乾元元年(758)春,是杜甫最后留住长安时的作品。
一年以前,杜甫只身投奔肃宗李亨,受职左拾遗。
因上疏为宰相房琯罢职一事鸣不平,激怒肃宗,遭到审讯。
以后,虽仍任拾遗,但有名无实,不受重用。
②沧洲:水边绿洲,古时常用来指隐士的居处。
③拂衣:指辞官。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A.“苑外江头坐不归”中的“坐不归”,表明诗人迷恋江头美景而在此坐了多时。
B.“水精宫殿转霏微”,在“宫殿”“霏微”间,又着一“转”字,突出了景物的变化。
C. “桃花细逐杨花落,黄鸟时兼白鸟飞”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显得恬适而富有情趣。
D.“纵饮久判人共弃”,言下之意为既然人家嫌弃我,不如借酒自我排遣。
E.第三联采用正话反说的方式,含蓄委婉地揭示出诗人内心牢骚之盛。
7.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题。
花底①杜甫紫萼扶千蕊,黄须照万花。
忽疑行暮雨,何事入朝霞。
恐是潘安②县,堪留卫玠③车。
深知好颜色,莫作委泥沙。
【注释:】①花底:一般解释为花下.也有花前、花旁边等含义。
写此诗时,诗人四十七岁。
②潘安,西晋,仁为河阳令,令全县种桃花。
③卫玠,风神秀异,乘羊车入市,见者以为玉人。
(1)对这首诗内容及艺术特色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5分)A.首联运用互文与夸张的修辞方法。
“萼”和“花”指的都是花瓣,“蕊”和“须”指的都是花蕊。
“万萼”“千蕊”为夸张笔法,写出花的繁盛与壮观。
B.颔联写诗人赏花时的天气情况。
面对着可爱的花,忽然天上下起雨来,光线像是暮色朦胧,昏暗不明,不知为何,云雨散去,天上出现了绚丽朝霞。
C.颈联运用典故,正面写花。
用潘岳为河阳县令时令全县种桃花的典故,写花的繁多;用长相“风神秀异”的卫玠停车驻足观赏,表现花的美艳无比。
D.尾联是对全诗的总结。
“好颜色”是点睛之笔,概括花朵的特点一一美丽。
“莫作委泥沙”是希望这样美丽的花朵永久地驻留,不要掉落在泥沙之中。
E.这首诗作者追求辞藻,富丽精工,刻画不吝笔墨,想象奇特丰富,意境浓艳华美,与其沉郁顿挫的诗歌创作风格相比,呈现一种截然不同的审美趣味。
8.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水龙吟•过浯溪张孝祥平生只说浯溪,斜阳唤我归船系。
月华未吐,波光不动,新凉如水。
长啸一声,山呜谷应,息禽惊起。
问元颜①去后,水流花谢,当年事、凭谁记。
须信两翁不死。
驾飞车、时游兹地。
漫郎宅里,中兴碑下,应留屐齿。
酌我清尊,洗公孤愤,来同一醉。
待相将把袂,清都归路,骑鹤去、三千岁。
【注】①元颜:元结、颜真卿。
元结文,颜真卿字和摩崖石碑被誉为“浯溪三绝”。
(1). 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A. 首句中的“说”通“悦”,奠定了全词的感情基调,体现作者平生对“浯溪”的喜爱之情。
B. 词的第二句写出了寂静清冷的景象,第三句以动衬静,营造出凄冷孤寂的氛围。
C. 词中通过对自然景物、历史陈迹的实写和“驾飞车”等情形的虚写,具体表现出作者“说”之所在。
D. “元颜”之“问”,既有对古人的崇敬与凭吊,又有自己消遣自然,不甘孤寂的寄托。
E. 全词抚今追古,内容丰富,感情充沛,具有豪放词的风格特点。
9.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题。
鹧鸪天·正月十一日观灯[宋]姜夔①巷陌风光纵赏时,笼纱②未出马先嘶。
白头居士无呵殿③,只有乘肩小女随。
花满市,月侵衣,少年情事老来悲。
沙河塘上春寒浅,看了游人缓缓归。
【注】①姜夔:南宋词人,终生未仕,一生转徙江湖,靠卖字和朋友接济为生。
②笼纱:即纱笼,指灯笼。
③呵殿:前呵后殿,指身边随从。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A.“笼纱未出马先嘶”一句从正面着笔,描述了临安元宵节前士庶纵情游赏花灯的盛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