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祖发教授运用升降散治疗内科病的经验

合集下载

最被低估的一首名方——升降散!

最被低估的一首名方——升降散!

最被低估的一首名方——升降散!最被低估的一首名方——升降散!升降散由僵蚕、蝉蜕、广姜黄、川大黄等四味药组成,用蜂蜜、黄酒调匀后冷服。

因为清代杨栗山《伤寒瘟疫条辨》一书中所有方剂均以此方为基础方,使得此方名扬天下。

但遗憾的是,在临床上善用此方的医家却寥寥无几。

昨晚读到《郑启仲儿科经验撷粹》,其中专立一章讲述《升降散运用经验》,发现升降散合方加减可以治疗传染病、肺系疾病、心肝疾病、脾胃病、各种杂症等,具体如下:1、升降散合升麻葛根汤治猩红热;2、升降散合连苏饮治秋季腹泻;3、升降散合二妙散治手足口病、水痘;4、升降散加味治流行性腮腺炎;5、升降散加味治麻疹;6、升降散合银翘散治上呼吸道感染;7、升降散加味治扁桃体炎;8、升降散合麻杏石甘汤之肺炎喘嗽;9、升降散合苇茎汤治大叶性肺炎;10、升降散合安宫牛黄丸之疱疹性咽峡炎;11、升降散合葶苈大枣泻肺汤治支气管炎;12、升降散合牵正散治儿童抽动障碍;13、升降散加味治抽动秽语综合征;14、升降散合黄连阿胶汤治失眠;15、升降散合温胆汤治儿童精神分裂症;16、升降散合礞石滚痰丸之脑炎后狂躁;17、升降散加味治癫痫;18、升降散合封髓丹治复发性口疮;19、升降散合生姜泻心汤治口臭;20、升降散合清胃散治牙痛;21、升降散加味治便秘;22、升降散合芍药甘草汤治慢性腹痛;23、升降散合黄连温胆汤治呕吐;24、升降散合黄连解毒汤治过敏性紫癜;25、升降散合三仁汤治长期发热;26、升降散合补阳还五汤治慢性荨麻疹;27、升降散加味治痤疮;28、升降散合龙胆泻肝汤治突发性耳聋;29、升降散加味治麦粒肿。

郑启仲先生真乃善用升降散的名医[赞]大家请牢记神方——升降散!收藏备用吧(全身皮肤肿胀溃烂发痒)升降散能散上焦伏火,四逆散能散下焦伏火。

(全身皮肤肿胀溃烂发痒)2015年4月份,胡先生从四川来济南,想通过我寻找吴老师。

因为去年我编辑了一些吴老师的诊病记录和中医理念,内部印刷了一些小册子。

刘祖发教授运用柴胡加龙骨牡蛎汤的临床经验

刘祖发教授运用柴胡加龙骨牡蛎汤的临床经验

刘祖发教授运用柴胡加龙骨牡蛎汤的临床经验1. 引言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出自《伤寒论》第107条:“伤寒八九日,下之,胸满烦惊、小便不利、谵语、一身尽重、不可转侧者,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主之 [1] ”。

该方原为主治因伤寒太阳表证误下,邪热内陷,三阳经均受邪,形成表里错杂,虚实互见之证,可和解少阳、镇惊安神。

刘祖发老师为中国中医科学院望教授,在临床上常运用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化裁,治疗内科的一些疑难病症,且取得了不错的临床效果。

本文兹举数例病案,将老师临床应用柴胡加龙骨牡蛎汤经验进行总结。

2. 典型病例2.1. 重症肌无力案张某,女,64岁,2017年11月2日初诊于望。

患者自诉左侧眼睑下垂5年,复发加重半月。

患者5年前无明显原因出现左侧眼睑下垂,呈进行性加重,睁眼困难。

于当地人民医院诊断为眼肌型重症肌无力,服用溴吡斯的明及强的松片症状减轻,半年后停用强的松,继续服用溴吡斯的明。

半月前睁眼困难加重,不欲遵医嘱重新加用强的松,特来就诊。

现症见:左侧眼睑低垂,上抬无力,劳累后加重,无复视,无恶心呕吐,夜寐不安,入睡困难,烦躁易怒,时有情绪低落,甚至悲伤欲哭,口苦晨起明显,口干夜间为甚,饮食一般,大便正常。

1978年患甲状腺功能亢进,经治痊愈。

6年前患抑郁症,服药一年症状缓解停药。

有腔隙性脑梗死病史。

现查血常规、生化指标、甲状腺功能检查正常,颅脑磁共振额顶顶叶脑白质脱髓鞘,空泡蝶鞍;胸腺CT未发现异常。

查体:BP120/75 mmhg,形体偏廋,双肺呼吸音清晰,未闻干湿啰音,HR78次/分,律齐,腹软,无压痛,肠鸣音正常,舌质淡红,苔薄黄,脉弦。

诊断:睑废;重症肌无力证型:肝胆郁火,上扰心神方药: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化裁:柴胡15 g 黄芩10 g 桂枝6 g 茯苓30 g法半夏10 g 党参10 g 甘草10 g 生姜10 g大枣15 g 生龙骨30 g 生牡蛎30 g 酒大黄6 g煅磁石30 g 浮小麦30 g 郁金10 g 酸枣仁30 g炒栀子10 g 淡豆豉10 g七剂,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各服1次。

升降散的临床新用

升降散的临床新用

升降散的临床新用升降散乃清代杨栗山所创制,由僵蚕、蝉蜕、姜黄、大黄组成,功在升清降浊、表里双解、寒温并调。

其方虽为温疫而设,然其应用已超出温疫范畴。

既可治外感火郁,又可治内伤病之升降失调,郁热痰阻者。

余以此方治疗内伤或外感之低热、呃逆、便秘等多种病症,均获满意疗效。

1.内伤低热陈某,女,46岁,1999年5月19日初诊。

诉低热2年,体温波动于37~37.3℃之间,自觉阵发性烘热汗出,一日数次,每次持续数分钟。

伴心情抑郁,胸闷叹气,心烦焦虑,失眠多梦,胸胁及乳房胀痛不适,四肢不温,口干而苦,便意频繁但排出不爽,小便色黄,舌红苔薄黄,脉弦细而数,诊时体温37.1℃。

此乃肝气郁结,久而化火,治拟疏肝理气,透泄郁热,方用升降散加味:僵蚕、柴胡、枳壳、白芍、当归各10g,蝉衣、姜黄各8g,生大黄、甘草各6g,5剂。

5月26日复诊,服药后烘热感减轻,每天仅1~2次,已无汗出,饮食增加,精神好转,诊时体温36.8℃,切脉弦细。

仍守前方去枳壳,嘱服5剂。

后作随访,诸症消失。

按:患者由情志不遂而致病,肝主疏泄,肝气郁结则疏泄失职,气失条达,故见胸闷叹气,乳房胀痛,大便不调等症;郁久化火,内扰心神,故心烦失眠多梦;火郁气滞,阳气不达四末,故四肢不温;肝气郁结,木不疏土,致脾虚不运则纳差乏力;热郁于里,不得外达,则见阵发性烘热或低热。

诸般见症,皆为肝郁化火使然,治当疏肝解郁、宣泄郁火。

升降散方中,僵蚕、蝉蜕可使郁火随气机宣畅而得以外透;大黄、姜黄泻火化瘀,使瘀热得以从大便下泄;加柴胡、当归、白芍,寓逍遥散意,疏肝解郁,柔肝理脾,其中柴胡与枳壳配伍,亦有升降调气之功。

诸药合用,可使郁解气达,热透火泻,邪有出路,使2年之疾收效于10剂。

2.外感郁热例1:孙某,男,53岁,1997年12月23日诊。

患者1周前感冒,经治疗后恶寒、发热、头痛等症虽除,仍觉心烦胸闷,咽干,面部阵发性烘热,偶尔咳嗽,大便稍结,舌红苔薄黄,脉浮数。

“升降散”治验三则,我悟出了使用的诀窍!

“升降散”治验三则,我悟出了使用的诀窍!

“升降散”治验三则,我悟出了使用的诀窍!文/郑春成升降散出自杨栗山《伤寒瘟疫条辨》,方为“白僵蚕(酒炒)二钱,全蝉蜕(去土)一钱,广姜黄(去皮)三分,川大黄(生)四钱。

称准,上为细末,合研匀。

”引杨栗山言“僵蚕,味辛苦气薄,喜燥恶湿,得天地清化之气,轻浮而升阳中之阳,故能胜风除湿,清热解郁;从治膀胱相火,引清气上朝于口,散逆浊结滞之痰也;蝉蜕气寒无毒,味咸且甘,为清虚之品,能祛风而胜湿,涤热而解毒”。

《本经解》“姜黄,气大寒,味辛苦,无毒。

禀天冬寒之水气……得地金火之二味……气味俱降,阴也”。

“大黄,气寒,味苦,无毒……禀天冬寒之水气……味苦无毒,得地南方之火味……气味俱降.阴也……为荡涤之品也。

”杨栗山言“取僵蚕、蝉蜕,升阳中之清阳;姜黄、大黄,降阴中之浊阴,一升一降,内外通和,而杂气之流毒顿消矣。

”第一次见升降散在李士懋老师《平脉辨证脉学心得》,以“脉沉,故用之”。

不明其所以然,又于某文见李士懋老师称,赵绍琴老师用升降散出神入化,偶尔拿起《赵绍琴验案精选》,被赵绍琴老师运用升降散的灵活所深深折服。

《赵绍琴验案精选》中166案,其中使用升降散及其加减近50案,占比近30%,可见其精与灵活。

笔者不才,本于《赵绍琴验案精选》,将赵老用升降散经验初步归纳如下:风温热不解者,加薄荷、金银花、连翘以透表;气郁明显则加柴胡、川楝子,以疏泄气机,化热,则入黄芩,以清郁热;湿盛,见苔白腻者,加荆芥、防风、白芷、独活,取风以胜湿,兼有升阳之意;中焦气滞加槟榔、大腹皮以下气消胀;湿困清阳则加藿香、佩兰以清利头目;若有阳亢则加贝类以潜藏,如珍珠母、石决明之属。

对于五更泻,赵老则另辟蹊径,以肝郁论,以痛泻药方合升降散加灶心土加减取效。

取诸赵老经验,并验之临床:案例一:陈某,女,40岁。

首诊,2021.08.24睡眠欠佳,不易入睡,口气重,口干口苦,纳可,大便日一行,小便可。

舌质偏红,苔浊,脉沉弦数。

处方:僵蚕9g蝉蜕6g姜黄6g 大黄2g川楝子12g柴胡9g黄芩6g竹茹12g枳壳12g夏枯草12g 姜半夏(先煎)30g珍珠母(先煎)30g石决明(先煎)30白茅根18g。

升降散临床应用体会

升降散临床应用体会

2002年5月第9卷第5期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73·  升降散临床应用体会 梁 永 董杨颖 张妍燕 (广东省茂名市人民医院 茂名 525000)  升降散出自杨栗山《伤寒温疫条辨》,由僵蚕、蝉蜕、姜黄、大黄组成。

此方为治温疫的首要主方,表里轻重皆可酌用。

因此方可调气机之升降,笔者常用其治疗多种疾病并取得满意疗效,现举例报道如下。

 1 慢性浅表性胃炎  王某,男,40岁,1996年8月20日就诊。

自诉反复胃脘作痛7年,胃镜检查确诊为浅表性胃炎。

现症见:食后胃脘即痛,嗳气不舒,脘腹胀满,舌红,苔白,脉象弦细且沉。

中医辨为肝郁气滞,治宜疏调气机,解肝郁,方用升降散加味。

药用:旋复花10g,代赭石10g(先煎),蝉蜕6g,僵蚕10g,姜黄6g,青皮10g,陈皮10g,大黄1g,枳壳6g,白芷6g,防风6g,芦根10g,3剂。

二诊诉诸症好转,继服前方4剂。

三诊诉仍有轻度脘腹胀满,前方去旋复花、代赭石,加川楝子6g、紫苏叶10g、桔梗10g,服3剂后症状消失。

  按:本病属中医胃痛范畴。

因肝喜条达,此患为情志不舒,肝气郁结日久,横逆犯胃所致。

方中以升降散加旋复花、代赭石、青皮、陈皮、枳壳调气机;白芷、防风等风药以除湿疏肝、升阳运脾;以芦根除湿,诸药合用,疏调气机,解肝郁,则胃脘痛获愈。

 2 缺铁性贫血  张某,女,37岁,1998年5月11日就诊。

自诉头晕、乏力、心慌5个月,经检查,血红蛋白:80g/L,红细胞:2.98T/L,血清铁:6.39mol/L,血清总铁结合力:42mol/L。

诊断:缺铁性贫血。

经益气补血之中西药治疗,疗效欠佳。

现症见:面色白,头目眩晕,周身乏力,胃纳欠佳,心慌气短,动则汗出,心烦急躁,失眠梦多,舌红,苔白腻,脉沉弦细数。

中医诊断:虚劳(肝胆郁热、气机阻滞),治宜宣郁清热、调畅气机。

药用:蝉蜕6g,僵蚕10g,姜黄6g,川楝子6g,大腹皮10g,槟榔10g,竹茹6g,枳壳6g,半夏10g,山楂10g,鸡内金10g,麦芽10g,大黄0.5g,3剂。

为什么4味药的“升降散”可治疗多种疾病?6则医案告诉你医案蝉蜕僵蚕大黄升降散

为什么4味药的“升降散”可治疗多种疾病?6则医案告诉你医案蝉蜕僵蚕大黄升降散

为什么4味药的“升降散”可治疗多种疾病?6则医案告诉你医案蝉蜕僵蚕大黄升降散导读:升降散是清·杨璿所著《伤寒温疫条辨》一书中之名方,由白僵蚕、蝉蜕、广姜黄、川大黄四味药物组成。

文中6个医案,带你学习升降散的临床运用。

临床验案一则作者/乔模升降散是清·杨璿所著《伤寒温疫条辨》一书中之名方,由白僵蚕、蝉蜕、广姜黄、川大黄四味药物组成。

方中僵蚕胜风除湿,清热解郁,散逆浊结滞之痰邪,杨氏认为本药“能辟一切怫郁之邪气”,故以为君;蝉蜕祛风胜湿、涤热解毒而为臣药;姜黄祛邪伐恶、行气散郁,是为佐药;大黄苦寒通下,推陈逐腐,祛瘀泻热,用以为使;并取黄酒为引,蜂蜜为导,全方合力,共奏清热解毒,行气散郁,升清降浊之功。

杨璿设制本方,是为治疗温疫而设。

杨氏指出,治疗温病“若用辛温解表,是为抱薪投火,轻者必重,重者必死,惟用辛凉苦寒,如升降、双解之剂,以开导其里热,里热除而表证自解。

”本方清解郁热,升清降浊,燮理气机,临床用治急性热病屡奏奇功,且在本方基础上灵活化裁,共成治温15方,对临床治疗热病有较高的实用价值,故被后世所推崇。

近年来临床报道,目前使用本方治疗发热、精神分裂症、哮喘、喉痹、风疹等均取得满意疗效。

正如杨氏所云,本方可“救大证、怪证、坏证、危证。

”—1—治疗外感高热(田淑霄、李士懋医案)马X,男,3岁。

因玩耍汗出受风寒,当夜恶寒发热头痛,曾服清热解毒液、板蓝根冲剂、肌注青霉素等。

至5天后仍高热达40.3℃,阵汗出,脉沉而躁数,舌红,此乃外邪入里化热,热郁于里不外达,法当清透郁热。

处方:僵蚕8克,蝉蜕3克,姜黄4克,川军2克,豆豉9克,焦山栀6克,连翘15克,薄荷5克2剂,6小时服一煎。

共服3次,即遍身持续微微汗出,翌晨热清病除。

【按语】本患得病之初,因感受风寒而发,故有恶塞、发热、头痛等症,此属太阳伤寒表实之证,当以麻黄汤、桂枝汤等方辛温解表,方中肯綮,前医反以清热解毒液、板蓝根冲剂等清热解毒之品治之,病在表而治其里,非但表寒不解,反致邪陷于里,郁而化热。

一起学学升降散,理解前辈临床运用经验

一起学学升降散,理解前辈临床运用经验

一起学学升降散,理解前辈临床运用经验升降散对温病的治疗,历代创立了许多有效方药,极大地丰富了中医学宝库。

在诸多方药中,本书首推杨栗山之升降散。

杨氏以升降散为治温总方,其余14方,皆升降散之加减。

对杨氏治温15方,蒲辅周先生甚为赏识,于《蒲辅周医疗经验》中悉予转录。

赵绍琴老师对升降散倍加赞誉,加减灵活,应用极广。

余受老师影响,应用升降散也颇多,疗效确切。

余用升降散,主要掌握郁热这一关键,而不囿于温病一端。

组成主治龚廷贤《万病回春·瘟疫门》有:“内府仙方”一首:“僵蚕二两,姜黄、蝉蜕各二钱半,大黄四两,姜汁打糊为丸,重一钱一枚。

治肿项大头病、虾蟆病。

大人服一丸,小儿减半,蜜水调服,立愈。

”杨栗山于《伤寒温疫条辨》云:“是方不知始自何氏,《二分晰义》改分量服法,名为赔赈散,予更其名曰升降散。

”“炼蜜丸又名太极丸。

”改后之升降散为:白僵蚕酒炒二钱,全蝉蜕去土一钱,广姜黄去皮三钱,川大黄生四钱,合研匀。

病轻者分四次服,最重者分二次服。

黄酒两盅,蜜一两,调匀冷服。

杨氏将其列为治温15方之总方,主治病证计有:“表里三焦大热,其证不可名状者,此方主之。

如头痛眩晕,胸膈胀闷,心腹疼痛,呕哕吐食者;如内烧作渴,上吐下泻,身不发热者;如憎寒壮热,一身骨节酸痛,饮水无度者;如四肢厥冷,身凉如冰,而气喷如火,烦躁不宁者;如身热如火,烦渴引饮,头面浮肿,其大如斗者;如咽喉肿痛,痰涎涌盛,滴水不能咽者;如遍身红肿发块如瘤者;如斑疹杂出,有似丹毒风疮者;如胸高胁起胀痛,呕如血汁者;如血从口鼻出或目出,或牙缝出、毛孔出者;如血从大便出甚如烂瓜肉,屋漏水者;如小便涩淋如血滴点作疼不可忍者;如小便不通,大便火泻无度,腹痛肠鸣如雷者;如便清泻白,足重难移者;如肉筋惕者;如舌卷囊缩,或舌出寸许,绞扰不住,音声不出者;如谵语狂乱,不省人事,如醉如痴者;如头痛如破,腰痛如折,满面红肿,目不能开者;如热盛神昏,形如醉人,哭笑无常;如手舞足蹈,见神见鬼,似疯癫狂祟者;如误服发汗之药变为亡阳之证而发狂叫跳,或昏不识人者。

退烧神方--升降散

退烧神方--升降散

退烧神方--升降散非常时期,发烧的人越来越多,小叔今天分享一个退烧方子,不管你是流感发烧,还是感染了新冠发烧都可以用。

这个方子是古人专门用来治疗瘟疫发烧的哦,这个方子来自《万病回春》,曾经是内府仙方,就是宫廷秘方,不外传的,效果极好。

这个方子妙就妙在它不直接退烧,而是曲线救国,通过调我们身体的气机,通过调我们身体的升降,让身体气机恢复通畅,让身体自己去退烧。

这个方子思路与众不同,所以不管你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发烧,都可以在原来的方子基础上加上这个方子,效果就如虎添翼,锦上添花。

这个方子就叫做升降散。

方子简单得不能再简单,只有区区四味药:白僵蚕6克蝉蜕9克姜黄9克生大黄12克。

这个方子的服用方法是这样的:这是一剂的量,也是一天的量,把这个方子打成粉,用蜂蜜拌匀,发烧不怎么严重的可以分四次服用,发烧严重的可以分两次服用。

好,我们现在来分析一下这个方子到底妙在何处。

说这个方子之前,我们要了解一下中医所说的升降到底是什么东西。

升降是大自然的法则,天地无处不升降,地气上升为云,天气下降为雨。

没有升降就没有大自然,就没有生命。

人是大自然的一部分,天地有大宇宙,人体有小宇宙,天地有大升降,人体有小升降。

人体的升降就是人体的气机,就是说我们身体流动的气机一定要有升有降的,如果只升不降或者只降不升,身体气机就会紊乱,气机不流通,就会气郁化火,郁而发热。

所以《黄帝内经》一言以蔽之: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

故非出入,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无以生长化收藏。

升降对我们的身体如此重要,通过调理升降来调理我们的身体是站在一个至高无上的角度,是站在道的境界,跳出条条框框,化繁为简,大医至简,从而柳暗花明,妙手回春,生化无穷。

升降散就是站在道的层面来治疗我们的发烧的。

首先我们来看第一味药,白僵蚕,这是升降散的君药。

既然是升降散,那这个白僵蚕是升还是降呢?白僵蚕是升,是升清阳的,清阳上升,浊阴下降。

清阳发腠理,浊阴实五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中医学, 2018, 7(5), 290-294Published Online September 2018 in Hans. /journal/tcmhttps:///10.12677/tcm.2018.75049Professor Liu Zufa’s Experience in theTreatment of Internal Medicine Diseaseswith “Shengjiang San”Qiao Zhao, Zufa Liu*Wangjing Hospital of China Academy of Chinese Medical Sciences, BeijingReceived: Aug. 21st, 2018; accepted: Aug. 29th, 2018; published: Sep. 5th, 2018AbstractThe “Shengjiang San” comes from Yang lishan’s treatise on typhoid fever and pestilence. The teacher has achieved good clinical curative effect by using his idea and sticking to his prescription.In this paper, three cases of cardiac neurosis,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and bronchial asthma were selected for treatment.Keywords“Shengjiang San”, Clinical Experience刘祖发教授运用升降散治疗内科病的经验赵巧,刘祖发*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北京收稿日期:2018年8月21日;录用日期:2018年8月29日;发布日期:2018年9月5日摘要升降散出自杨栗山《伤寒瘟疫条辨》一书,系温病名方,治温病“表里三焦大热,其证治不可名状者”。

老师遵其意、守其方,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

文章分别择其治疗心神经症、肠易激综合症、支气管哮喘3例治验,阐述了老师应用升降散的经验,并进行了理论探讨。

*通讯作者。

赵巧,刘祖发关键词升降散,临床经验Copyright © 2018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licenses/by/4.0/1. 引言升降散是与达原饮、清瘟败毒饮齐名的三大治疗温疫著名方剂之一,该方源于明代龚廷贤《万病回春》,后经清代陈良佐更名为陪赈散,再经清代医家杨璇二次改名为升降散。

杨璇于《伤寒瘟疫条辨》中谓“予更其名曰升降散。

取僵蚕、蝉蜕升阳中之清阳,姜黄、大黄降阴中之浊阴,一升一降,内外通和,而杂气之流毒顿消矣……可与河间双解散并驾齐驱,名曰升降,亦双解之别名也”[1]。

称该方为治温病之总方,“轻重皆可酌用”。

近代著名医家蒲辅周、赵绍琴[2]两位先贤对之推崇备至,蒲老认为升降散是治疗传染病的基础方剂[3]。

现在医家广泛用于治疗内、外、妇、儿、五官、皮肤等各科多种疾病,每获良效。

刘祖发老师为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教授,善治内科疑难病症,本文将老师临床应用升降散经验进行总结。

2. 典型病例2.1. 心神经症患者刘某女,72岁,2018年2月7日就诊于我望京医院。

惊悸反复发作二十余年,加重两年余。

二十年前突受惊吓,当即心慌胸闷,气喘急促,全身软瘫不能动,经人按压手心劳宫穴位缓解。

此后,反复发作。

每发则心慌胸闷,全身不能动弹,难以言语,需人按压劳宫穴位后才能言语活动。

同时口干极甚,需饮水2~3大杯方减轻。

最后呃逆不断、矢气连连方缓解。

常因情绪紧张、稍受惊吓、触冒凉气诱发。

或数日一发,或一日数次。

二年前无明显诱因发作次数增加,发作频繁,每日均有,出现全身畏寒,背部尤甚,夏天需穿夹衣,不能有空调。

易汗出,头枕部、小腿尤多,常觉背部潮湿,见风难受。

情志抑郁,时悲伤欲哭,夜寐不安,入睡困难,早醒、噩梦,饮食可,晨起口苦,大小便正常。

03年发现糖尿病,现规律服用拜糖平。

07年发现甲状腺功能亢进,因两次停药均复发,现每天服用丙硫氧嘧啶25 mg。

12年诊断冠心病,多次行冠脉造影,3月前检查示轻度狭窄。

有腰椎病二十余年。

查体:BP 120/75 mmhg,形体偏瘦,双肺呼吸音清晰,未闻干湿啰音,HR 78次/分,律齐,舌淡红有裂纹,苔薄白干,脉沉微。

诊断:惊悸;胸痹;心神经症;冠心病。

证型:火热内郁,阳郁不达。

方药:升降散合甘麦大枣汤化裁:僵蚕10 g;蝉蜕6 g;姜黄10 g;生大黄6 g;炒栀子10 g;淡豆豉10 g;连翘20 g;薄荷6 g;浮小麦30 g;大枣20 g;炙甘草10 g;酸枣仁30 g;珍珠母30 g;香附10 g;旋复花20 g;七剂。

赵巧,刘祖发日1剂,水煎早晚分服,7剂后诸症明显减轻,原方加减治疗一个半月后心慌基本未发,恶寒消失,睡眠明显改善。

2.2. 肠易激综合症杨某,女,33岁,2018年4月16日初诊。

因“腹泻腹痛反复发作5年,发作加重3月”就诊。

患者5年前,因进食冰淇淋出现腹泻、腹痛,为稀水样便,服用黄连素后缓解。

此后反复发作,常因进食生冷、情志失宜、失眠诱发,腹泻以清晨发作为多,常因腹痛而醒,急切入厕,为稀溏便,腹痛排便后减轻,便意不尽,日3~6次。

曾3次做纤维结肠镜检查,未发现器质性疾病。

长期间断服中西药治疗,疗效甚微。

近3年来,对饮食特别注意,不敢进食生冷,虽欲饮冷但都是喝温开水,故发作主要因情志和失眠而发,近3月发作频繁,或3天,或五天,必发一次,均为晨泄,为3~7点之间,先痛后泻,肠鸣漉漉,泄下稀溏便,滞而不爽,便意不尽,日5~6行。

细思近来除工作繁忙之外,并无情志失和。

现夜寐不安,时有入睡困难,口干不敢饮冷,无发热,无呕吐。

查体:BP 120/75 mmhg,形体偏胖,双肺呼吸音清晰,未闻干湿啰音,HR 78次/分,律齐,腹软,脐周轻压痛,肠鸣音正常,舌质淡红,苔薄黄,脉弦。

诊断:腹泻;肠易激综合症。

证型:火热内郁,肝乘脾土。

方药:升降散合痛泻要方:僵蛋10 g;蝉衣6 g;姜黄10 g;酒炒大黄6 g;炒白术15 g;炒白芍30 g;防风10 g;陈皮10 g;合欢皮30 g;薏苡仁20 g;郁金15 g;黄连10 g;甘草5 g;七剂。

日1剂,水煎早晚分服,7剂后诸症明显减轻,一月后,症状基本消失。

2.3. 支气管哮喘、唇周血管性水肿2017年4月24日李某,30岁,呼吸困难反复发作近5年。

患者十余年前无明显诱因,夜间胸闷憋气,呼吸困难,甚至不能平卧,无咳嗽咳痰,白天闻及冷空气及刺激气味后会出现短暂咳嗽、鼻塞、流清涕,诊断为支气管哮喘,予舒利迭喷剂、顺尔宁等,症状稍减轻。

一直寻求中医治疗,服过小青龙、大柴胡、过敏煎等,效果不显。

现每天按时用舒利迭喷剂、顺尔宁,每晚均有胸闷气喘,加用沙丁胺醇喷剂,方可入睡。

一年前口唇大片肿胀,色红,有麻木胀感,或上唇,或下唇,或左或右,此起彼伏,甚是不适。

曾到外院诊治,诊为唇周血管性水肿,予抗过敏治疗,效果不显。

现饮食正常,无恶寒发热,口干口渴不甚,二便可。

既往体健,否认家族成员有哮喘病史。

查体:形体适中,双肺呼吸音清晰,未闻干湿啰音,HR78次/分,律齐,舌质红,苔薄白,脉沉弦。

诊断:哮病;支气管哮喘;唇周血管性水肿。

证型:火热内郁,飞失。

方药:升降散合葛根芩连汤:僵蚕10 g;蝉蜕6 g;姜黄10 g;生大黄6 g;炒栀子10 g;淡豆豉10 g;连翘20 g;薄荷6 g;葛根30 g;黄芩10 g;黄连10 g;甘草10 g;桑皮30 g;杏仁10 g;七剂。

赵巧,刘祖发日1剂,水煎早晚分服,患者7剂后诸症减轻,唇周肿胀明显减轻,已无麻木胀感。

咳喘较前明显好转,无明显口干口渴,大便仍不畅,原方加减治疗半月后唇周肿消失,夜间基本不喘。

3. 讨论3.1. 对升降散认识升降散主治“表里三焦大热,其证治不可名状”的温病,所谓“三焦大热”,上焦症见:“头面碎肿、咽喉肿痛、痰涎壅盛”;中焦症见“上吐下泻、呕如血汁、丹毒发斑、雷鸣腹痛”;下焦症见:“舌卷囊缩、腰痛如折、大便火泻、小便淋涩”。

总的证候,则可见“憎寒壮热、头痛、骨节酸痛”的卫表证,及“口渴饮水无度、口气如火、烦躁不宁”的里热证。

针对表里热邪炽盛证候,杨氏创制的升降散并没有立足于清热泻火,凉血解毒治疗,而仅由蝉蜕、白僵蚕、片姜黄、大黄四味药物组成,这四个药物组合在一起,用现在的功效学概念去分析则很难理解。

而这正是杨氏对瘟治疗的特点及贡献,如他所说:“杂气由口鼻入三焦,怫热内炽,此温病之所由来也”[1]。

以气为本的唯物观是中医核心理念,整个自然界,就像一个气包裹着形的有机统一体。

人体处于自然界当中,故《素问·宝命全形论》[4]曰“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天地合气,命之曰人”。

人体是由气所构成的,人体为一个气化的有机的统一体。

气机的运行失常就会导致疾病的发生。

外邪的进入,常常首先导致人的气的运行失常。

瘟疫之邪,之所以为病最烈,易夺人命,是因为它能极快导致人气机逆乱,升降失常,所谓“升降息则气立孤危”。

此与现代医学不谋而合,危重症病人急性死亡是由于患者脏腑功能急性衰竭,而不是病人脏器重度损伤。

中医急症干霍乱急救方法,是通过烧盐探吐法[3],恢复中焦升降功能,这充分说明了气机升降出入运动在人体生理病理活动中的重要作用。

升降散原书对该方解析为:“僵蚕、蝉蜕,升阳中之清阳;姜黄、大黄,降阴中之浊阴;一升一降,内外通和,而杂气之流毒顿消矣。

”由此看出,升降散旨在调节人体气机的升与降,恢复气机升降功能。

故《伤寒温疫条辨》称该方为“温病郁热内伏”之总方,可治“表里三焦大热”之证。

3.2. 运用经验升降散治疗的外感是火郁三焦温疫,治疗内科疾病也应该是火郁三焦的疾病,病机总属三焦火郁、气机失畅。

临床表现应有火、郁的特征,不仅具有阳、热、实性质, 还有内郁的特点。

无论饮食劳倦,还是情志内伤,终归郁久化热、热极为火,致火热内郁,才是升降散临床运用的指征。

火热郁闭,此时如一味清热,苦寒迭进,反致火邪冰伏。

升降散本火郁发之原则,“一升一降,内外通和,而杂气之流毒顿消矣”,起到了不泻火而火自消的作用。

内科疾病临床病机属火的不少,《内经》[4]病机十九条,有九条就是论述火、热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