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级公路设计参数.

合集下载

各级公路设计参数

各级公路设计参数

各等级设计参数表各级公路设计平曲线长度不宜过短,从线形设计要求方面考虑,曲线长度按最小值的5-8倍即1 000-1 500m较适宜,故本次修订列出平曲线最小长度的“一般值”,取“最小值”长度的3倍。

平面设计中采用小转角、大半径圆曲线一般均属条件限制不得已而为之。

小转角设置大半径圆曲线系曲线长度规定所致,否则路容将出现扭折,还会引起曲率看上去比实际大得多的错觉。

鉴于小转角的不利的一面,对其使用还存在不同的看法,并把7°-10°转角亦归于小转角之列,要求少用。

以7°作为引起驾驶者错觉的临界角度也只是一种经验值,因为通过选择合适的圆曲线半径,或设置足够的长度的曲线可以改善视觉效果,这才提出小转角的最小曲线长度的限制问题。

驾驶者在大半径圆曲线上行驶时,方向盘几乎与直线上一样无须调整。

当圆曲线半径大于9 000m时,视线集中的300-600m范围内的视觉效果同直线没有区别,因此圆曲线半径不宜过大。

回旋线过长,超高渐变率过小,将导致曲线段路面排水不畅。

因此应按排水要求的最小坡率0.3%计,故规定超高渐变率不得小于0.3%,即1/330。

仅规定“直线的长度不宜过长”,给设计人员留下空间去作分析、判断,以使设计更加符合实际。

如日本、德国规定直线最大长度不宜超过设计速度的20倍,即72s行程;西班牙规定不宜超过80%的设计速度的90s行程;法国认为长直线宜采用半径5000m以上的圆曲线代替;《标准》(2003)规定的圆曲线最小半径“极限值”系在超高最大值为8%时经计算调整的取值。

(1)回旋线长度最小按3s行程计。

(2)小圆曲线的回旋线内移值按行驶力学上要求的小于10cm 计。

本规范规定复曲线间回旋线的省略,以设缓和曲线两圆位移差小于0.10m为条件。

理由是从一个圆曲线过渡到另一个圆曲线,驾驶者在方向盘操作上,比从直线过渡到圆曲线困难;设计速度大于或等于80km/h时,大圆半径与小圆半径之比,仍规定小于1.5时可省略回旋线,较澳大利亚推荐的半径比1.3有所提高。

公路设计规范

公路设计规范

1 总则1.0.1 为适应交通运输发展和公路建设的需要,提高水泥混凝土路面的设计质量和技术水平,保证工程安全可靠、经济合理,制定本规范。

1.0.2 本规范适用于新建和改建公路和水泥混凝土路面设计。

1.0.3 水泥混凝土路面设计方案,应根据公路的使用任务、性质和要求,结合当地气侯、水文、土质、材料、施工技术、实践经验以及环境保护要求等,通过技术经济分析确定。

水泥混凝土路面设计应包括结构组合、材料组成、接缝构造和钢筋配制等。

水泥混凝土路面结构应按规定的安全等级和目标可靠度,承受预期的荷载作用,并同所处的自然环境相适应,满足预定的使用性能要求。

1.0.4 水泥混凝土路面设计除应符合本规范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2 术语、符号2.1 术语2.1.1 水泥混凝土路面cement concrete pavement以水泥混凝土做面层(配筋或不配筋)的路面,亦称刚性路面。

2.1.2 普通混凝土路面plain concrete pavement除接缝区和局部范围外面层内均不配筋的水泥混凝土路面,亦称素混凝土路面。

2.1.3 钢筋混凝土路面jointed reinforced concrete pavement面层内配置纵、横向钢筋或钢筋网并设接缝的水泥混凝土路面。

2.1.4 连续配筋混凝土路面continuous reinforced concrete pavement面层内配置纵向连续钢筋和横向钢筋,横向不设缩缝的水泥混凝土路面。

2.1.5 钢纤维混凝土路面steel fiber reinforced concrete pavement在混凝土面层中掺入钢纤维的水泥混凝土路面。

2.1.6 复合式路面composite pavement面层由两层不同类型和力学性质的结构层复合而成的路面。

2.1.7 水泥混凝土预制块路面concrete block pavement面层由水泥混凝土预制块铺砌成的路面。

各级公路技术参数

各级公路技术参数

下路床 20 路基压 实度 上路堤
下路堤
备注:1、四级公路采用单车道时,路基宽度4.5m,车道宽度3.5m;路肩宽度0.5*2。 2、三、四级公路修筑沥青混凝土或水泥混凝土路面时,其路基压实度应采用二级公路标准。
1100 1100 1100 900 700 500 300 450 450 35 10 15 900 700 500 300 200 250 250 25 900 700 500 300 200 250 250 25
14
15 16 17 18
凸形竖曲线半径 (m) 凹形竖曲线半径 (m)
最小半径 最小半径
≥4
最小停车视距(m) 最小会车视距(m) 最小超车视距(m) 圆曲线半径(m) 不设超高最小半径 (m) 最小值(8%) 路拱≤2.0% 路拱>2.0%
最大纵坡(%) 纵坡坡度3%时 不 同 纵 坡 最 大 坡 长 纵坡坡度4%时 纵坡坡度5%时 纵坡坡度6%时 纵坡坡度7%时 纵坡坡度8%时 纵坡坡度9%时 纵坡坡度10%时
11000 6500 4000 100 3000 85 15
竖曲线最小长度(m) 公路路面结构设计 沥青混凝土路面 使用年限(年) 水泥混凝土路面 特大桥、大桥 桥涵主体设计使用 年限
19
中桥 小桥、涵洞 路基部位 上路床 轻、中及重交通 荷载等级 特重、极重交通 荷载等级 轻、中及重交通 荷载等级 特重、极重、极重交通 荷载等级
各级公路技术参数
1 2 3 4 5 6 公路等级 设计速度(km/h) 车道宽度(m) 车道数 路面宽度(m) 一般值 土路肩宽度(m) 最小值 7 8 9 10 11 12 13 路基宽度(m) 一般值 最小值 210 160 110 160 110 75 120 3.75 高速公路 100 3.75 80 3.75 100 3.75 一级公路 80 3.75 60 3.5 80 3.75 2 7.5 1.5*2(硬路肩) +0.75*2 0.75*2(硬路肩) +0.5*2 12 10 110 220 550 650 5500 7500 3 900 700 400 4000 5250 4 1000 800 600 250 2500 3350 5 1100 900 700 500 3000 2000 70 400 4000 5250 4 1000 800 600 6500 3000 85 250 2500 3350 5 1100 900 700 500 3000 2000 70 15 30 100 100 50 路床顶面以下深度 (m) 高速公路、一级公路 0-0.3 0.3-0.8 0.3-1.2 0.8-1.5 1.2-1.9 >1.5 ≥93 >1.9 ≥92 ≥90 ≥96 ≥96 ≥96 ≥96 ≥94 125 1500 1900 6 1200 1000 800 600 1400 1000 50 250 2500 3350 5 1100 900 700 500 3000 2000 70 12 20 100 50 30 路基压实度(%) 二级公路 ≥95 ≥95 ≥95 ≥94 ≥94 三级公路、四级公路 ≥94 ≥94 ≥93 7 0.75*2(硬路 肩)+0.75*2 0.25*2(硬路 肩)+0.5*2 10 8.5 75 150 350 125 1500 1900 6 1200 1000 800 600 1400 1000 50 7 0.75 0.75 8.5 8.5 40 80 200 60 600 800 7 二级公路 60 3.5 三级公路 40 3.5 2 6.5 0.5 0.5 7.5 7.5 30 60 150 30 350 450 8 6.5 0.5 0.5 7.5 7.5 30 60 150 30 350 450 8 30 四级公路 30 20 3 2 6 0.25 0.25 6.5 6.5 20 40 100 15 150 200 9 1200 1000 800 600 400 300 200 100 100 20 8 10 100 50 30 3.25 3.25

各级公路设计参数

各级公路设计参数

各等级设计参数表各级公路设计平曲线长度不宜过短,从线形设计要求方面考虑,曲线长度按最小值的5-8倍即1 000-1 500m较适宜,故本次修订列出平曲线最小长度的“一般值”,取“最小值”长度的3倍。

平面设计中采用小转角、大半径圆曲线一般均属条件限制不得已而为之。

小转角设置大半径圆曲线系曲线长度规定所致,否则路容将出现扭折,还会引起曲率看上去比实际大得多的错觉。

鉴于小转角的不利的一面,对其使用还存在不同的看法,并把7°-10°转角亦归于小转角之列,要求少用。

以7°作为引起驾驶者错觉的临界角度也只是一种经验值,因为通过选择合适的圆曲线半径,或设置足够的长度的曲线可以改善视觉效果,这才提出小转角的最小曲线长度的限制问题。

驾驶者在大半径圆曲线上行驶时,方向盘几乎与直线上一样无须调整。

当圆曲线半径大于9 000m时,视线集中的300-600m范围内的视觉效果同直线没有区别,因此圆曲线半径不宜过大。

回旋线过长,超高渐变率过小,将导致曲线段路面排水不畅。

因此应按排水要求的最小坡率0.3%计,故规定超高渐变率不得小于0.3%,即1/330。

仅规定“直线的长度不宜过长”,给设计人员留下空间去作分析、判断,以使设计更加符合实际。

如日本、德国规定直线最大长度不宜超过设计速度的20倍,即72s行程;西班牙规定不宜超过80%的设计速度的90s行程;法国认为长直线宜采用半径5000m以上的圆曲线代替;《标准》(2003)规定的圆曲线最小半径“极限值”系在超高最大值为8%时经计算调整的取值。

(1)回旋线长度最小按3s行程计。

(2)小圆曲线的回旋线内移值按行驶力学上要求的小于10cm 计。

本规范规定复曲线间回旋线的省略,以设缓和曲线两圆位移差小于0.10m为条件。

理由是从一个圆曲线过渡到另一个圆曲线,驾驶者在方向盘操作上,比从直线过渡到圆曲线困难;设计速度大于或等于80km/h时,大圆半径与小圆半径之比,仍规定小于1.5时可省略回旋线,较澳大利亚推荐的半径比1.3有所提高。

市政道路工程设计概况

市政道路工程设计概况
AC-13C
16.9(0.O1mm)
AC-20C
18.2(0.O1mm)
AC-25C
19.8(0.O1mm)
水泥稳定碎石5%
33.2(0.O1mm)
水泥稳定碎石
3.5%
63.6(0.O1mm)
级配碎石
弯沉305.4(0.01mm)

机动
4cm厚ACT3C(SBS)
面结构组成
车道
(总厚度
81cm)
粘层PC-3,0.3-0.61∕m2
6cm厚ΛC-20C
粘层PC-3,0.3-0.61∕ma
8cm厚AC-25C
封层ICnbPCT,0.5kg∕∏1'
透层A1(M)-1,0.7-1.51∕m2
20cm厚5%水泥稳定碎石
20cm厚3.5%水泥稳定碎石
22cm级配碎石垫层
非机动车道
(总厚度
46cm)
4cm厚ACT3C(SBS)
粘层PC-3,0.3-0.61∕m2
为1.3m,超深0.3m便于清掏,采用球墨铸铁篦圈、篦子,雨水口连接管采用dn300H级钢筋
混凝土。
污水系统
布置在道路北侧,距道路中心线11.5m
桩号K4+085-K6+282段污水自翠林南路CWIT污水井,自东向西,在K4+085汇合瓦良格路转输污水后,向南穿道路接至拟建污水提升泵站(道路南侧、古塘排渍道以东)
6cm厚AC-20C
封层ICnbPCT,0.5kg∕∏f
透层A1(M)-1,0.7-1.51∕m2
20cm厚5%水泥稳定碎石
15Cm级配碎石垫层
人行道(总厚度
28cm)
6cm厚深灰色吸水砖
2cm厚1:3水泥砂浆

公路路线技术等级对应表

公路路线技术等级对应表

公路路线技术等级对应表
1. 高速公路(Grade 1):
车速,设计车速高,通常为每小时100公里或以上。

交通量,交通量大,通常为每天几千辆以上。

道路宽度,通常为每车道宽度超过3.75米。

道路结构,采用高标准的路基、路面、桥梁和隧道等建设。

2. 一级公路(Grade 2):
车速,设计车速较高,通常为每小时80-100公里。

交通量,交通量较大,通常为每天几百至几千辆。

道路宽度,通常为每车道宽度在3.5-3.75米之间。

道路结构,采用较高标准的路基、路面、桥梁和隧道等建设。

3. 二级公路(Grade 3):
车速,设计车速适中,通常为每小时60-80公里。

交通量,交通量适中,通常为每天几十至几百辆。

道路宽度,通常为每车道宽度在3-3.5米之间。

道路结构,采用一般标准的路基、路面、桥梁和隧道等建设。

4. 三级公路(Grade 4):
车速,设计车速较低,通常为每小时40-60公里。

交通量,交通量较小,通常为每天几十辆以下。

道路宽度,通常为每车道宽度在2.5-3米之间。

道路结构,采用基本标准的路基、路面、桥梁和隧道等建设。

需要注意的是,不同国家或地区可能存在略微不同的公路等级
划分标准,上述等级仅为一般参考。

公路的技术等级对应表有助于规划、设计和维护公路,确保公路的安全和顺畅通行。

公路平面交叉设计参数

公路平面交叉设计参数

B—环道宽度(m) Bp—相交道路的平均路宽(m) 各相交道路中心线的最小夹角 (α)经实地测量各相交道路中心线最 小夹角为∠BOC=42°,取α=42°。 环道宽度B,即环绕环岛的单向行车 带,其宽度取决于相交道路的交通量 和交通组织。一般,靠近环岛的一条 车道作绕行之用,最靠外侧的一条车道 供右转弯之用,中间的一至两条车道为 交织之用。据观测统计数据表明,当环 道车道数从两条增加到三条时,通行能 力提高的最为显著,而当车道数增加到 四条以上时,反而易使行车混乱,导致 不安全,通行能力增加很少。考虑到以 上因素,本案例中采用三条车道,增加 曲线加宽后机动车道环道宽度B取值为 16.5m。 相交道路的平均路宽(Bp):案 例中京赞公路为双向四车道,并考虑到 无繁公路、章武路在规划中都将由现在 的双向二车道改造为双向四车道,所以
环道设计速度(V),从公式 (1)中可以得到R与V2成正比,所以 随着环岛设计速速的增大车辆绕行环岛 的距离也随之增大,部分转向行车绕 行时间也将增长。比较案例中各主流 行车方向的行车路线,绕行距离最长的
是B→D方向为0.71倍的环道周长(即 4.46倍环道半径)。综合考虑以上因素 并参考国内实例(公共汽车位0.5V,载 重车为0.6V,小客车为0.65V),相交 道的设计速度为80Km/h,在案例中采 用0.5V即40Km/h。
P规划设计 LANNING & DESIGN
公路平面交叉设计参数
文 / 何彩霞
工程概况
省道无繁公路、京赞公路、章 武路在某县城的外环路西南角处相交 叉。省道无繁公路目前为双车道二级 公路,拟改建为双向四车道一级公路, 章武路是县城城区的主要出口路为双 车道(见图1)。主要的车流方向共8 个即:A←→B、A←→C、A←→D、 B←→D,其中A←→D方向车辆较少。

公路工程技术标准规范

公路工程技术标准规范

公路工程技术标准规范公路工程技术规范标准1总则1.0.1适用范围本标准适用于新建和改建公路。

新建公路,必须按本标准执行。

改建公路,当利用现有公路的局部路段受条件限制时,对本标准规定的个别技术指标,经过技术经济比较,可作合理变动;对于改线路段,应符合本标准的规定。

1.0.2公路分级公路根据使用任务、功能和适用的交通量分为高速公路、一级公路、二级公路、三级公路、四级公路五个等级。

高速公路为专供汽车分向、分车道行驶并全部控制出入的干线公路。

四车道高速公路一般能适应按各种汽车折合成小客车的远景设计年限年平均昼夜交通量为25000~55000辆;六车道高速公路一般能适应按各种汽车折合成小客车的远景设计年限年平均昼夜交通量为45000~80000辆;八车道高速公路一般能适应按各种汽车折合成小客车的远景设计年限年平均昼夜交通量为60000~100000辆。

其它公路为除高速公路以外的干线公路、集散公路、地方公路,分四个等级。

一级公路为供汽车分向、分车道行驶的公路,一般能适应按各种汽车折合成小客车的远景设计年限年平均昼夜交通量为15000~30000辆。

二级公路一般能适应按各种车辆折合成中型载重汽车的远景设计年限年平均昼夜交通量为3000~7500辆。

三级公路一般能适应按各种车辆折合成中型载重汽车的远景设计年限年平均昼夜交通量为1000~4000辆。

四级公路一般能适应按各种车辆折合成中型载重汽车的远景设计年限年平均昼夜交通量为:双车道1500车以下;单车道200辆以下。

1.0.3公路等级的选用公路等级应根据公路网的规划,从全局出发,按照公路的使用任务、功能和远景交通量综合确定。

一条公路,可根据交通量等情况分段采用不同的车道数或不同的公路等级。

各级公路远景设计年限:高速公路和一级公路为20年;二级公路为15年;三级公路为10年;四级公路一般为10年,也可根据实际情况适当调整。

对于不符合本标准规定的已有公路,应根据需要与可能的原则,按照公路网发展规划,有计划地进行改建,提高通行能力及使用质量,以达到相关等级公路标准的规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各等级设计参数表各级公路设计平曲线长度不宜过短,从线形设计要求方面考虑,曲线长度按最小值的5-8倍即1 000-1 500m较适宜,故本次修订列出平曲线最小长度的“一般值”,取“最小值”长度的3倍。

平面设计中采用小转角、大半径圆曲线一般均属条件限制不得已而为之。

小转角设置大半径圆曲线系曲线长度规定所致,否则路容将出现扭折,还会引起曲率看上去比实际大得多的错觉。

鉴于小转角的不利的一面,对其使用还存在不同的看法,并把7°-10°转角亦归于小转角之列,要求少用。

以7°作为引起驾驶者错觉的临界角度也只是一种经验值,因为通过选择合适的圆曲线半径,或设置足够的长度的曲线可以改善视觉效果,这才提出小转角的最小曲线长度的限制问题。

驾驶者在大半径圆曲线上行驶时,方向盘几乎与直线上一样无须调整。

当圆曲线半径大于9 000m时,视线集中的300-600m范围内的视觉效果同直线没有区别,因此圆曲线半径不宜过大。

回旋线过长,超高渐变率过小,将导致曲线段路面排水不畅。

因此应按排水要求的最小坡率0.3%计,故规定超高渐变率不得小于0.3%,即1/330。

仅规定“直线的长度不宜过长”,给设计人员留下空间去作分析、判断,以使设计更加符合实际。

如日本、德国规定直线最大长度不宜超过设计速度的20倍,即72s行程;西班牙规定不宜超过80%的设计速度的90s行程;法国认为长直线宜采用半径5000m以上的圆曲线代替;《标准》(2003)规定的圆曲线最小半径“极限值”系在超高最大值为8%时经计算调整的取值。

(1)回旋线长度最小按3s行程计。

(2)小圆曲线的回旋线内移值按行驶力学上要求的小于10cm 计。

本规范规定复曲线间回旋线的省略,以设缓和曲线两圆位移差小于0.10m为条件。

理由是从一个圆曲线过渡到另一个圆曲线,驾驶者在方向盘操作上,比从直线过渡到圆曲线困难;设计速度大于或等于80km/h时,大圆半径与小圆半径之比,仍规定小于1.5时可省略回旋线,较澳大利亚推荐的半径比1.3有所提高。

理由是只要满足半径比小于1.5,即能保证内移差不超过0.10m,同时半径比加大有利于复曲线半径组合的选择。

根据为修订《标准》(97)而立项的《公路横向力系数》专题研究结论,并参考美国及澳大利亚的经验,本规范规定高速公路、一级公路最大超高值为8%和10%,正常情况下采用8%;对设计速度高,或经验算运行速度高的路段宜采用10%。

二、三、四级公路限定最大超高为8%是适宜的。

但对于积雪冰冻地区,考虑我国以货车为主的特点,限定最大超高为6%比较安全。

回旋线过长,超高渐变率过小,将导致曲线段路面排水不畅。

因此应按排水要求的最小坡率0.3%计,故规定超高渐变率不得小于0.3%,即1/330。

表7-1 潮湿状态下的停车视距车的视距考虑,所以会车视距应不小于停车视距的2倍。

当受地形限制,无法保证会车视距时,允许采用停车视距,但该路段应采取划线等实施分道行驶。

7.9.3 货车存在空载时制动性能差、轴间荷载难以保证均匀分布、一条轴侧滑会引发其他车轴失稳、半挂车铰接刹车不灵等现象。

尽管货车驾驶者因眼睛位置高,比小客车驾驶者看得更远,但仍需要比小客车更长的停车视距。

本次修订,货车停车视距的眼高规定为2.00m,物高规定为0.10m ,并规定对下列相关路段进行视距检验:(1)减速车道及出口端部;(2)主线下坡路段且纵面竖曲线半径小于一般值的路段;(3)主线分、汇流处,车道数减少,且该处纵面竖曲线半径小于一般值的路段;(4)要求保证视距的圆曲线内侧,当圆曲线半径小于2倍“一般值”或路堑边坡陡于1:1.5的路段;(5)公路与公路、公路与铁路平面交叉附近。

位于市镇附近及混合交通量大的路段,桥上和引道的纵坡还应考虑非机动车的爬坡能力,故不宜过大。

所以当汽车交通量较大时,各级公路尽量采用较小的纵坡,对最大纵坡应慎用。

“坡长是指变坡点间的水平直线距离”,本次修订,增列了二级公路设置爬坡车道规定。

以采用较小合成坡度8%为宜。

应保证路面有0.3%-0.5%的合成坡度。

为确保安全,应对该路段的圆曲线半径、超高、视距等采用运行速度进行检验。

选用大半径的圆曲线时,也应持谨慎的态度。

纵面线形的驼峰、暗凹、跳跃、断背和折曲等会造成驾驶者视觉的中断,因此,应予以避免。

竖曲线设计的要求 图8-1 典型爬坡车道纵面线形的优劣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竖曲线半径的大小。

选用本规范条文中大于表9.3.4所列的竖曲线半径,有利于获得视觉良好的线形。

《标准》(2003)中给出竖曲线最小半径的“一般值”和“极限值”是满足停车视距所需的最小半径。

竖曲线长度太短,汽车行驶时会感到不适或视觉上存在问题。

对于凹形竖曲线,如果半径较小,两个同向凹形竖曲线间存在直线坡段时,在视觉上会产生断背的感觉。

对于反向竖曲线,竖曲线半径较小时,汽车从凹(凸)形竖曲线驶向凸(凹)形竖曲线,当离心力加速度的变化值大于0.5m/s2时,应在反向竖曲线间设置直坡段。

平、纵线形组合设计的原则为“相互对应”,且平曲线稍长于竖曲线,即所谓的“平包竖”。

国内、外研究资料表明,当平曲线半径小于2000m、竖曲线半径小于15 000m时,平、竖曲线的相互对应对线形组合显得十分重要;随着平、竖曲线半径的增大,其影响逐渐减小;当平曲线半径大于6000m、竖曲线半径为25000m时,对线形的影响就显得不敏感了。

因此,线形设计的“相互对应,且平包竖”的设计原则需视平、竖曲线的半径而掌握其对应、符合的程度。

桥梁、桥头引道与路线衔接必须舒顺才能满足行车与安全的要求。

桥梁、桥头引道与路线的线形连续、均衡;而特殊大桥则应尽量顺直,以方便桥梁结构设计。

由于线形与环境景观的不良配合,会给驾驶者造成精神压力或因错觉引发交通事故。

线形与环境景观的协调设计首先要考虑交通安全。

规定平面交叉的锐角不应小于70°,在特殊情况下可到60°。

一般公路上行驶的车辆有各种客车、货车和铰接式挂车。

转弯设计中应采用其中尺寸较大的挂车,即《标准》(2003)中规定的总长为16m的“鞍式列车”作为设计车型。

偶尔有超长车通行的交叉,用上述设计车型控制设计时,由于路幅有一定余宽,因而一般情况下能满足超长车以很慢的速度行驶时所循行迹的要求。

对于转弯角度大(>90°)和半径小、路幅窄的曲线,应对超长车的通行作适当修正,如减缓路缘曲线和增设或加宽铺面路肩。

增设或加宽铺面路肩后,路缘线仍保持不变。

公路与公路互通式立体交叉的最小间距仍维持4km的规定。

为使驾驶者及时发现互通式立体交叉的出口,按规定行迹驶离主线,从而防止误行,避免撞及分流鼻,保证行驶安全,互通式立体交叉的引道上应保证对出口位置的判断视距(其物高为0),这一视距应为“识别视距”。

只有在条件受限时方能采用1.25倍的停车视距。

本次修订,将保证识别视距作为首先考虑的要求,这与《路规》(94)有所区别。

判断出口时,驾驶者应看到分流鼻端的标线,故物高为0。

对此,在确定凸曲线半径时应注意。

路与铁路立体交叉范围内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平、纵面线形和视距问题。

其视距必须满足停车视距的要求。

公路、铁路在交叉范围内路线以直线为宜,交角也宜尽量正交。

必须斜交时,其锐角应不小于70°;受地形条件或其他特殊情况限制时,应不小于60°。

相对于相交公路的路基宽度,道口铺砌宽度和公路行道宽度不得缩减。

主要是考虑到缩减断面宽度,对于汽车与其他机动车、非机动车和行人通过道口的安全不利。

即在对向同时有汽车,或道口上有性能差的机动车、非机动车占道时,应保证双向交通正常安全运行。

对于公路交通量大的设置看守道口,道口处的公路断面应适当增宽。

一二级公路上行驶的拖拉机按路侧干扰因素计三四级公路上行驶的拖拉机每辆折算为4 辆小客车二级公路作为干线公路时设计速度宜采用 80km/h二级公路作为集散公路时混合交通量较大平面交叉间距较小的路段设计速度宜采用60km/h一二级公路设计路段不宜小于10km一条公路应采用同一净高高速公路,一级公路二级公路的净高应为5.00m 三级公路四级公路的净高应为4.50m高速公路一级公路以及二级公路的连续上坡路段当通行能力运行安全受到影响时应设置爬坡车道爬坡车道宽度应为3.50m各级公路路基宽度二级公路三级公路四级公路设计速度(km/h) 80 60 40 30 20车道数 2 2 2 2 2 或1路基宽度一般 12.00 10.00 8.50 7.50最小值 10.00 8.50各级公路路基宽度为车道宽度与路肩宽度之和当设有中间带加减速车道爬坡车道紧急停车带错车道等时应计入这些部分的宽度2 二级公路因交通量交通组成等需设置慢车道的路段设计速度为80km/h 时其路基宽度可采用15.0m 设计速度为60km/h 时可采用12.0m表 3.0.12-2 二三四级公路停车视距会车视距与超车视距设计速度 km/h 80 60 40 30 20停车视距 m 110 75 40 30 20会车视距 m 220 150 80 60 40超车视距 (m) 550 350 200 150 100双车道公路应间隔设置具有超车视距的路段直线的最大与最小长度应有所限制一条公路的直线与曲线的长度设计应合理表3.0.14 圆曲线最小半径设计速度 km/h 120 100 8060 40 30 20一般值 (m) 1000 700 400 200 10065 30极限值 m 650 400 250 125 6030 15不设超最小半径m高路拱≤2.0% 5500 4000 2500 1500 600 350 150路拱>2.0% 7500 5250 3350 1900 800 450 200直线与小于表3.0.14 所列不设超高的圆曲线最小半径相衔接处应设置回旋线回旋线参数及其长度应根据线形设计以及对安全视觉景观等的要求选用较大的数值最大纵坡应符合表3.0.16 规定表3.0.16 最大纵坡设计速度(km/h) 120 100 80 60 40 30 20最大纵坡(%) 3 4 5 6 7 8 9表3.0.17-1 最小坡长设计速度(km/h) 120 100 80 60 40 30 20最小坡长(m) 300 250 200 150 120 100 60表 3.0.17-2 不同纵坡最大坡长设计速度(km/h)最大坡长(m)纵坡坡度(%)120 100 80 60 40 30 203 900 1000 1100 12004 700 800 900 1000 1100 1100 12005 600 700 800 900 900 10006 500 600 700 700 8007 500 500 6008 300 300 4009 200 30010 200桥上纵坡不宜大于 4% 桥头引道纵坡不宜大于5%平面交叉右转弯车道的设计速度不宜大于 40km/h 左转弯车道的设计速度不宜大于20km/h架空送电线路与公路相交叉时宜为正交必须斜交时应大于4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