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市暴雨气候特征分析(1)
长江中上游城市气候分析

长江中上游城市气候分析---以武汉市为例史超,国土资源与旅游学院摘要:长江流域是我国人口、城市比较密集的地区,研究长江流域城市气候的特征、问题,具有很现实的意义。
近几十年来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类活动对城市气候的影响成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研究课题,城市是人类活动与气候关系的实验室。
我国许多大城市的气温增温趋势已经高于同时期全国气温增加的平均值。
运用城郊对比法研究了近10年来武汉市的城市气候特征,对比武汉市区与郊区在气温、相对湿度、降水等方面的差异研究了武汉市的热岛效应、干岛效应的都有了很明显的特征并分析了这些效应形成的机制。
城市气候的变化对区域气候的影响是比较大的。
结合武汉市城市气候环境的变化趋势,并提出了改善气候环境的一些建议。
关键词:城市气候;热岛;干岛;雾岛; 武汉Urban climate analysis of upper and middle reaches ofYangtze--- A Case of WuhanShi chao, College of Territorial Resources and Tourismangtze River is China's population and urban areas of more intensive study of the Y angtze River Basin Climate characteristics, problems will have a very practical significance. Recent decades, the accelerated process of urbanization, human activities on the urban climate has become a very important research topic,.The city i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uman activity and climate laboratory. The temperature of the warming trend in many major cities has increased more than the same period the average temperature in the country. Suburban comparison method used for nearly 10 years, the climate features of the city of Wuhan, Wuhan urban and rural areas in contrast temperature, relative humidity, precipitation, such as the difference of the heat island effect in Wuhan, dry island effect has a very clear and analyz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formation mechanism of these effects. City of climate change on regional climate is relatively large. Wuhan City with trends in climate and environment, put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to improve the climate and environment.Key words: urban climate; heat island; dry island; fog island.;Wuhan1 引言城市气候是在区域气候的背景上,经过城市化后,在人类活动和全球气候变化的共同作用下形成的一种特殊局地气候[1]。
湖北地区暴雨洪水风险评估

2.保险损失在 3000 万元左右徘徊,保险损失同保险金额的比率在 0.024%~0.026%之 间。这表明在正常年景(未发生流域性大洪水),这一流域地区因暴雨、洪水造成的保险损失 基本上是稳定的。 3.损失每年使流域内保险公司的赔付率上升了 1.2~1.6 个百分点,其中对个别公司在个别 年份的赔付率的影响更大。例如,人保荆州分公司 2000 年因暴雨、洪水灾害,赔付率上升 了 4.4%;人保汉口分公司 2001 年因暴雨、洪水灾害,赔付率上升了 6.5%;因此,暴雨、 洪水灾害仍然是影响这一地区公司的经营稳定性的重要因素。
武汉、黄冈有 12 个县市同时遭受 100mm 以上的大暴雨的袭击。保险损失占社会损失的比例 逐年增加(见表 2): 长江流域湖北地区社会经济损失与保险损失对比 表2 年份暴雨、洪 水次数受灾 人口 (万人)社会经 济损失 (亿元)出险 笔数保险 损失 (亿元)保险损失 与社会损失 的 比 率 ( % ) 1999601 900701 9590.2990.402000541 100221 5530.2921.3200133980111 2360.3693.370 合计 14739801034 7480.960.93(二)四大险种保险损失情况(见表 3) 1999~2001 年湖北地区四大险种损失情况 表3 项目出险笔数保险损失(万元)同比增长(%)199920002001 合计 199920002001 合计 199920002001 财 产 险 1 3061 2049823 4922 8492 5543 4618 864 - 88 - 3535 建 安 险 839358224249136409-82937-45 机动车辆险 62444915541.721.742.1105.5-93-4794 家 财险 4756801701 32578.210356.8238-9032-45 (三)损失统计分析
一次强对流暴雨天气的卫星云图特征分析

一次强对流暴雨天气的卫星云图特征分析作者:杨爱琴姜燕敏李敏来源:《科技资讯》2011年第34期摘要:强对流暴雨天气是在一定的大尺度环流背景中产生的,是各种物理条件相互作用形成的中、小尺度天气现象。
这种现象有它自己明显的特征,即生命史短,空间范围小,天气变化剧烈。
本文对武汉地区1998年7月21日所遭受的百年罕见特大暴雨的环流背景、红外云图、水汽云图,地面、高空各高度场的天气图,以及降水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MCS,MCC所造成的大范围暴雨可以长时间维持在同一地区。
关键词:强对流暴雨切变线中尺度对流云系中图分类号:P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1)12(a)-0249-02不少学者对强对流天气进行了相关研究,如章名立[1]从西太平洋云量的变化着手研究副高与我国东部降雨的关系,发现我国东部的旱期出现在西太平洋副热带地区云量偏多的时期,也即副高偏南、偏弱的时期,涝期则相反。
还有,旱涝气候演变[2~4]、暴雨洪涝[5~6]以及热带气旋对降水的影响[7]等方面的研究。
武汉地区1998年7月21日所遭受的百年罕见特大暴雨,从21日凌晨5时至16时,武汉市普降暴雨,降水量达280多毫米,其中汉阳地区降水量达438毫米。
降水强度为有历史记录以来最大的一次。
全市各区县出现不同程度的渍水。
这场罕见的连续两天的特大暴雨,暴雨中心的48小时累计雨量值高达546.3mm。
本文将通过卫星云图资料、天气图观测资料对该次特大暴雨过程进行分析。
1 资料和方法强对流暴雨天气是华南地区降水的主要类型之一。
由于其产生的累积降水量、小时降水量均较大,所以是气象业务的主要研究问题之一。
强对流暴雨天气与中小尺度系统相联系,因中小尺度天气系统的生命史短,空间尺度小,用常规天气图资料分析其活动存在一定困难,而GMS气象卫星可对同一地区进行短时间隔的连续观测,通过分析云图资料,可以监视中小尺度系统的发生发展演变,进而分析和预报强对流暴雨的天气活动。
武汉暴雨强度公式的推算与优化.

中南民族大学毕业论文(设计)学院:资源与环境学院专业:水文与水资源工程年级:2012 题目: 武汉暴雨强度公式的推算与优化学生姓名:周凯学号:2012215335指导教师姓名:黄治勇职称:研究员年月日中南民族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原创性声明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所取得的研究成果。
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的成果作品。
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后果由本人承担。
作者签名:年月日目录摘要: (1)Abstract (1)1概论 (2)1.1论文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2)1.1.1论文的选题背景 (2)1.1.2 论文选题的研究意义 (2)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2)1.3 本论文研究的内容 (4)2 实验过程 (4)2.1 所用资料 (4)2.2 武汉市降雨频率分析 (5)2.3 降水极大值的时间分布特征 (6)2.4 暴雨日年际变化特征分析 (6)2.5暴雨过程特征分析 (7)3 暴雨强度公式修订 (8)4.1 结论 (14)4.2 讨论 (15)武汉暴雨强度公式的推算与优化摘要:作为一个千万级人口的大城市,武汉处在我国南北气候过度带,暴雨灾害频繁发生,在面对城市发展对排水系统有更高的要求时,必须要有准确的暴雨强度公式来给城市的雨水排水系统的设计做依据。
本文对国内外的研究暴雨公式进行阐述,并通过武汉近年来降雨分布、频率等资料(1951-2012),对武汉市降雨频率、降水极大值时间分布特征、暴雨日年际变化特征和暴雨过程特征进行了分析,在指数分布、耿贝尔、皮尔逊三种现行的几种研究方法进行了适用性、差异性的探讨并从中选取皮尔逊法对武汉暴雨强度公式进行拟合。
再通过对暴雨强度公式的精度进行检验,并最终得出相对准确的暴雨强度公式。
并在降雨分析过程中发现如下几个结论:武汉年降雨量在近几年有上升趋势、丰水年与枯水年的一个循环平均年数为15年、夏季暴雨日占全年暴雨日的64.5%、在武汉24小时降雨量情况中16时占24小时降雨量的比例最大,约占38.9%。
湖北武汉的气候主要特征

湖北武汉的气候主要特征1、武汉气候特点那里是冬天不冷【三九天的气温才3.4度】而夏天……四大火炉之一,你想想吧!流鼻血可能没事!毕竟不是北方的风,一刮就刺激鼻腔,易上火!2、武汉的天气特点武汉属北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区,具有雨量充沛、日照充足、四季分明,夏热冬寒等特点。
一年中,1月平均气温最低,为1℃;7、8月平均气温最高,为28.7℃,夏季长达135天;春秋两季各约60天。
初夏梅雨季节雨量较集中,年降水量为1050~1200毫米。
武汉活动积温在5000℃~5300℃之间,年无霜期达240天。
3、2016年武汉气候特征武汉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区,具有雨量充沛、日照充足、四季分明,夏高温、降水集中,冬季稍凉湿润等特点。
一年中,1月平均气温最低,为3.0℃;7月平均气温最高,为29.3℃,夏季长达135天;春秋两季各约60天。
初夏梅雨季节雨量较集中,年降水量为1205毫米。
武汉活动积温在5000℃~5300℃之间,年无霜期达240天。
4、武汉气候特点武汉[中国]气候资料气象站位置:北纬 30.6 度,东经 114.1 度,海拔 23米气候资料日期 1 月 2 月 3 月 4 月 5 月 6 月 7 月 8 月 9 月 10月 11月 12月平均最高气温(摄氏度) 1961-1990 8.1 9.6 14.6 21.0 26.2 29.8 32.9 32.7 27.8 22.7 16.4 10.5平均最低气温(摄氏度) 1961-1990 -0.5 1.4 6.1 12.2 17.7 21.8 25.2 24.6 19.4 13.4 7.2 1.5降雨量 (毫米) 1961-1990 34 57 92 134 151 212 151 132 8489 58 28降雨日数 1961-1990 8 10 13 14 13 12 11 9 9 10 9 7天文台网站:.hk/wxinfo/climat/world/chi/asia/china/w uhan_c.htm武汉是长江沿岸有名的“火炉”,夏天比较闷热,整个夏季的会有十几天四十度以上的酷暑天气。
一次强对流暴雨天气的卫星云图特征分析

一次强对流暴雨天气的卫星云图特征分析摘要:强对流暴雨天气是在一定的大尺度环流背景中产生的,是各种物理条件相互作用形成的中、小尺度天气现象。
这种现象有它自己明显的特征,即生命史短,空间范围小,天气变化剧烈。
本文对武汉地区1998年7月21日所遭受的百年罕见特大暴雨的环流背景、红外云图、水汽云图,地面、高空各高度场的天气图,以及降水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MCS,MCC所造成的大范围暴雨可以长时间维持在同一地区。
关键词:强对流暴雨切变线中尺度对流云系不少学者对强对流天气进行了相关研究,如章名立[1]从西太平洋云量的变化着手研究副高与我国东部降雨的关系,发现我国东部的旱期出现在西太平洋副热带地区云量偏多的时期,也即副高偏南、偏弱的时期,涝期则相反。
还有,旱涝气候演变[2~4]、暴雨洪涝[5~6]以及热带气旋对降水的影响[7]等方面的研究。
武汉地区1998年7月21日所遭受的百年罕见特大暴雨,从21日凌晨5时至16时,武汉市普降暴雨,降水量达280多毫米,其中汉阳地区降水量达438毫米。
降水强度为有历史记录以来最大的一次。
全市各区县出现不同程度的渍水。
这场罕见的连续两天的特大暴雨,暴雨中心的48小时累计雨量值高达546.3mm。
本文将通过卫星云图资料、天气图观测资料对该次特大暴雨过程进行分析。
1 资料和方法强对流暴雨天气是华南地区降水的主要类型之一。
由于其产生的累积降水量、小时降水量均较大,所以是气象业务的主要研究问题之一。
强对流暴雨天气与中小尺度系统相联系,因中小尺度天气系统的生命史短,空间尺度小,用常规天气图资料分析其活动存在一定困难,而GMS气象卫星可对同一地区进行短时间隔的连续观测,通过分析云图资料,可以监视中小尺度系统的发生发展演变,进而分析和预报强对流暴雨的天气活动。
本研究主要通过以下几方面,对这次强对流暴雨天气进行研究。
(1)对影响、产生强对流暴雨天气的大尺度环流背景和主导系统进行分析;(2)分析强对流暴雨天气过程以及相应的卫星云图的主要表现;(3)分析其外形,结构,尺度,强度,环境场,云型等特征及其与降水量的关系;(4)为利用卫星云图预报该类型暴雨发生发展提供一定的依据。
湖北气象气候特征

湖北省气候特点湖北省地处中纬度,属于季风气候,具有南北过渡地带的天气气候特征。
西风带、副热带及热带天气系统都可以影响我省。
天气变化剧烈,灾害多,春季低温阴雨,夏季洪涝、持续高温及局地强对流天气,伏、秋旱及寒露风等都是我省常出现的灾害性天气。
其中尤以旱、涝灾害对我省威胁最大。
一:地理与气候:湖北省全省地势大致为东、西、北三面环山,中间低平为海拔50m—下的江汉平原,略呈向南敞开的不完整盆地。
在全省总面积中,山地占56%丘陵占24% 平原湖区占20%由于地貌类型复杂多样,形成有地区性差异的地方气候。
湖北省地理位置为北纬29° 05' -33° 20'、东经108° 21' -116° 07'之间,主要属于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具有从亚热带向温带过渡的特征,全省年均温15-17 C, 7月均温为27-29 C,江汉平原最高温在40C以上,有“火炉”之称,为中国酷热地区之一。
全省平均日照1150- 2245小时,无霜期在230-300天之间。
年均水量在800-1600毫米之间,112 ° E以东平原、丘陵、岗地为主,地势较为平坦,海拔高度多在150m以下,跨越3个维度,具有明显南北过渡性气候特征;112° E以西,以山地为主,相对高度差为500-1000m,甚至高达1500m 形成山地独特的垂直气候层带。
由于受地形影响,大神农架南部等地为全省多雨中心,江汉平原在梅雨期长的年份常发生洪涝灾害。
鄂本北山区昼夜温差较大,年平均气温在15-22之间。
I"地扁类型低山■中山离山海按髙庭(来)501-^800RO 1-^UOD>120 [代农姑站名怖归来凤虚卜垛藏坡J J -9茁.4 ■稱拔版度<耒)150.5 4S9.5776.9181O.fi18,0^16.0IS.14.013.1、L2.722.24.4年議低气温・睹扳旳多年平均恒(U )<■—6 - 0W-TdJ:- ■”—13. 11年隆水棊.(mm )10161386.1:•: :■1715.0^1562.3U04.1 -13I5.S■: ■ _. •1隔M年陈朮日数■■1 J'S, 6-<167'.3* --1 1• ■ .I85r1 1 EG. 1^a2D0. 1、季风气候特征:我省位于亚欧大陆东部的亚热带区域内。
汉江流域暴雨天气气候特征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导致 暴雨 天气 。 汉江 流域 梅雨 锋暴 雨 的特 点是 降水 稳定 、
降雨持 续时 间较长 、 暴雨 频数 高 , 而且雨 季很长 。 比如1 9 98
年汉 江 利 于 的特 大 洪 水就 是 由于梅 雨 锋 暴雨 导 致 的 。 汉 江 流域 的梅 雨锋 暴 雨 一 般 持 续3—7 , 长 的 也 可达 到 d最 8 l d 暴雨 笼罩 面 积 较 大 , 应 的 总降 雨 量 可 能高 达 O。 相
切 变线 、 涡 、 面 、 风 、 道 辐合 带 与 低 空急 流 、 层 低 锋 台 赤 中
气旋 、 积雨 云 、 带云 团和 强对 流 活动 等 中小尺 度 天气 系 热 统。 通常 , 当汉 江流 域发生 暴雨 时 , 般处 于较为稳 定 的大 一
尺度 环流形 势之下 。 一般在海 平面 平均等 压面 图上可 以发
同, 但具 体 到各 个地 域其 差异 又 十分 明显 。 常暴 雨 的发 通
生与 暴雨 极值 、 强度 、 雨 区笼 罩 面积 、 暴 持续 时间 、 生季 发
几百亿 m 。 而且汉 江流域 的梅 雨锋暴 雨受季 风进退 影响 明
显 。 月 下旬 至6 在5 月上 旬 , 雨 带 的位 置稍 微偏 南 ; 月 暴 到6
1 汉江流域 暴雨天气气候 特征
11 暴 雨 的 发生 发 展 条 件 .
汉 江流域 发生暴 雨 , 了要满 足凝结 核 、 晶 、 除 冰 碰并 等 微 观物 理条 件外 , 还需 要有 充沛 的水 汽 条件 、 烈 的上 升 强 运动 、 久 的作 用时 间。 然大气 中水 汽含量越 高 , 持 虽 越有利
节、 出现 频数 、 稀遇 程度 以及与暴 雨 天气 系统 的关 系 等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