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生物学》2020期末复习思考题库
保护生物学期末复习题及答案

保护⽣物学期末复习题及答案← 1.什么是保护⽣物学?保护⽣物学的学科特点有哪些?保护⽣物学是⼀门论述全世界⽣物多样性⾯临严重危机及如何保护⽣物多样性的综合学科,它即⾯对⽣物多样性的危机,⼜着眼于⽣物进化潜能的保持。
保护⽣物学是⼀门处理危机的决策科学,是⼀门处理统计现象的⼀门科学,⼀门价值取向的科学,具有整体性和长远性的科学2.简述保护⽣物学研究内容。
主要集中在灭绝、进化的潜能、群落和⽣态系统、⽣境的恢复、物种的回归⾃然和圈养繁殖和⽣物技术在物种保护中的应⽤等六个⽅⾯← 3.什么是⽣物多样性?⽣物多样性有哪三个表现层次,各个层次的概念及其特征?⽣物类群层次结构和功能的多样性。
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态系统多样性遗传多样性:⼴义上讲是指地球上所有⽣物个体基因中的遗传信息的总和;狭义上讲主要是指种内不同种群之间或⼀个群体之间或⼀个群体内不同个体的遗传变异的总和。
指⽣物种内遗传的变异,指种内可遗传的变异,表现形式是多层次的,可以表现在外部形态上、⽣理代谢上物种多样性:是⽣物多样性在物种⽔平上表现形式,是指⼀定区域内的物种多样性及其变化,包括⼀定区域内⽣物的状况、形成、演化、分布格局、维持机制⽣态系统多样性指⽣物圈内环境系统、⽣物系统和⽣态过程的多样化以及⽣态系统内环境系统的差异、⽣态过程的多样性,环境系统主要指⽆机环境,其多样性是⽣物系统多样性形成的基本条件,⽣物系统的多样性主要指群落的组成,结构和动态⽅⾯的多样化,⽣态过程主要是指⽣态系统的⽣物组分之间以及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主要表现在系统的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等。
4.物种多样性降低的原因是什么?哪些物种容易灭绝?⽣境丧失、⽣境破碎、⽣境退化、资源过度利⽤地理分布区狭隘的物种、仅有⼀个或⼏个种群的物种、⼩规模种群的物种、种群⼤⼩正在衰落的物种、种群密度低的物种、需要⼤⾯积家域的物种、体型⼤的物种、不具备有效散布途径的物种、季节性迁移的物种、遗传变异极低的物种、需要特殊⼩⽣境的物种、构成永久或临时群集的物种、遭受⼈类猎杀和采集的物种5.世界保护联盟(IUCN)物种濒危等级标准有哪些?灭绝、野⽣灭绝、极危、濒危、易危、低危、数据不⾜、未评估6.遗传多样性产⽣的原因有哪些?种内遗传的变异主要有重组、染⾊体畸变和突变;⼩种群效应、⽣殖⽅式、基因流动7.简述遗传多样性的检测⽅法。
2020-2021八年级上生物期末复习试卷习题(含答案)(88)

2020-2021八年级上生物期末复习试卷习题(含答案)豌豆是研究植物性状遗传的常用实验材料,现将两株紫花豌豆作为亲进行杂交,收集种子种植下去,观察子代豌豆的花色并统计数据,分析作答:(1)豌豆的紫花和白花是一对_______,紫花性状从亲代传给子代的现象叫_________。
(2)已知豌豆的体细胞内有7对染色体,则一株亲本紫花豌豆为每一株子代白花豌豆提供了____条染色体。
(3)根据图中信息可知,紫花是_____(填“显性”或“隐性”)性状。
(4)若显性基因用D表示,隐性基因用d表示,则亲本紫花豌豆的基因组成分别是_______,子代中一株紫花豌豆的基因组成是________。
(5)让子代的白花豌豆进行杂交,后代出现紫花豌豆的概率是_______。
【答案】相对性状遗传7 显性Dd、Dd DD或Dd 0 【分析】(1)生物体的形态特征、生理特征和行为方式叫做性状,同种生物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形式称为相对性状。
(2)遗传是指亲子间在性状上的相似性,变异是指亲子间和子代个体间的差异性即性状的差异。
可遗传的变异是由遗传物质改变引起的,可以遗传给后代;由环境改变引起的变异,是不可遗传的变异,不能遗传给后代。
(3)体细胞中染色体是成对存在,在形成精子和卵细胞的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都要减少一半。
而且不是任意的一半,是每对染色体中各有一条进入精子和卵细胞。
当精子和卵细胞结合形成受精卵时,染色体又恢复到原来的水平,每一对染色体,都是一条来自父亲,一条来自母亲。
因此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是体细胞的一半,成单存在。
(4)生物体的某些性状是由一对基因控制的,当细胞内控制某种性状的一对基因都是显性或一个是显性、一个是隐性时,生物体表现出显性基因控制的性状;当控制某种性状的基因都是隐性时,隐性基因控制的性状才会表现出来。
(5)在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过程中,子代个体中出现了亲代没有的性状,新出现的性状一定是隐性性状,亲代的基因组成是杂合体。
保护生物学 保护生物学思考题答案.doc

保护动物是由哪三方面组成(3〜6问答)(答题开始,先进入一段广告,稍后更精彩:这道题本渣也不知道,没看懂题,哪位大神找到答案了,我粉你!!一一学委)关心自然保护,设计保护区从哪方面考虑?(见下面第4题,建立原则)1-简述“保护生物学”这门学科形成的时代、学科性质、涵盖内容和要解决的问题?形成时代(参考教材P7):本世纪70年代,科技界和许多国家开始重视人类经济活动对环境的污染和野生物种的生存危机,于是,1978年,第一届国际保护生物学大会在美国圣地亚哥动物园召开。
1985年,保护生物学会成立。
现在,保护生物学会成为北美会员人数增长最快的一个学会。
从1990年开始,北美的许多大学设立了保护生物学专业,而且此专业目前已经成为大学生们喜欢选修的热门专业。
学科性质与涵盖内容(参考教材P8-9):保护生物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目标是评估人类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提出防止物种灭绝的具体措施。
它具有理论科学和应用管理科学的双重特征,由基础生物学、应用生物学和社会科学交叉融合而成。
应用牛物学科为保护生物学提出了研究课题,保护生物学也涉及到社会科学问题,保护生物学是一门决策科学。
保护生物学研究是为了保存不同环境中的生物多样性,保存物种的进化潜力。
要解决的问题(参考教材P9-10):(1)小种群生存概率:在迁地保护物种时,保存的种群大小涉及到资金的投入和保护的效果。
因此,物种的最小可生存种群应如何确定是一个热点问题。
(2)确定和保护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位于生物多样性高的热带地区的国家多缺少保护所需的资金,如何保护这些国家的生物多样性是一个现实问题。
(3)物种濒危灭绝机制:物种灭绝后的遗传损失大小与物种分类地位有关。
(4)生境破碎问题:在这方面的研究热点有生境破碎的动态过程、生境破碎与生境异质性、生境斑块的隔离程度、边缘效应与岛屿效应,生境斑块中种群生灭动态、生境斑块的微气候环境以及在破碎生境中维持生物多样性的措施等。
(5)自然保护区理论:建设自然保护区时,保护区的位置、大小、形状,保护区之间的网络联系,怎样减少口然保护区内的边缘效应和破碎效应,怎样建设自然保护区间的生境走廊,怎样管理和利用自然保护区等都是人们所关心的问题。
初二生物保护生物的多样性试题答案及解析

初二生物保护生物的多样性试题答案及解析1.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根本措施是( )。
A.就地保护B.迁地保护C.建立自然保护区D.建立繁育基地【答案】A【解析】建立自然保护区是指把包含保护对象在内的一定面积的陆地或水体划分出来,进行保护和管理.又叫就地保护.自然保护区是“天然基因库”,能够保存许多物种和各种类型的生态系统;是进行科学研究的天然实验室,为进行各种生物学研究提供良好的基地;是活的自然博物馆,是向人们普及生物学知识,宣传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场所.因此建立自然保护区保护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措施。
除了建立自然保护区之外,人们还把把濒危物种迁出原地,移入动物园、水族馆和濒危动物繁育中心,进行特殊的保护和管理.又叫迁地保护.此外还建立了种质库,以保护珍贵的遗传资源;另外为保护生物的多样性,我国相继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中国自然保护纲要》等法律,此外对破坏者还采取法制教育和处罚等,等等措施对于我国生物多样性的保护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可见A符合题意。
故选:A【考点】此题考查的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基本措施.2.我国在修建青藏铁路时,在穿过可可西里、楚马尔河、加索等自然保护区的线路上采取了绕避、设置通道等措施,这样做:①能减少青藏铁路的建设投资②体现了人类在自然界面前是无能为力的③有利于保护生态平衡④有利于保护环境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答案】D【解析】保护生物多样性最为有效的措施是建立自然保护区,建立自然保护区是指把包含保护对象在内的一定面积的陆地或水体划分出来,进行保护和管理;除了建立自然保护区之外,人们还把把濒危物种迁出原地,移入动物园、水族馆和濒危动物繁育中心,进行特殊的保护和管理;此外还建立了种质库,以保护珍贵的遗传资源;另外为保护生物的多样性,我国相继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中国自然保护纲要》等法律,对于我国生物多样性的保护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当经济利益与保护生物的多样性发生冲突时,我们以保护生物的多样性为主,如青藏铁路穿过可可西里等自然保护区的线路时采取绕避、设置安全通道等措施,这样做的意义是有利于保护当地的野生动物,有助于保护生物的多样性,选D。
保护生物学复习题

绪论和第一章1. 珍稀植物:即珍贵稀有植物:是在学术上或人类经济活动上具有特殊重要价值,而其分布有一定局限性,种群数量又很少的植物。
2. 特有植物:(中国的真特有属),是指分布范围有一定限制地区的属种。
它对中国植物区系的起源、组成、环境变迁和植物群落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由此可见,特有植物和珍稀植物两者概念不同,但它们往往又有一定联系的。
有的特有植物就是珍稀植物,如银杉、水杉和珙桐等。
3. 在―中国珍稀濒危重点保护植物名录‖和―中国植物红皮书‖(第一册)(following IUCN对植物受威胁程度的分类定义)(这也是当前世界各国的流行分类法),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制定了中国珍稀濒危植物的受威胁分类定义和保护分级的定性标准,采用―濒危‖(endangered)、―稀有‖(rare)、―渐危‖(vulnerable)三个等级。
4. 濒危/临危种:是指那些在它们整个分布区或分布区的重要部分处于有绝灭危险中的分类单位。
这些物种通常稀少,地理分布有很大的局限性,仅仅存在于典型地方和常常出现在有限的、脆弱的生境中。
它们走向绝灭的危险,可能是由于生殖能力很弱,其数量减少到快要绝灭的临界水平;或是它们所要求的特殊生境被破坏、被剧烈地改变或已经退化到不能适宜它们的生长;或者由于过度开发、病虫害或其他还不清楚的原因所致。
如果致危因素继续存在,就会导致灭绝。
如荷叶铁线蕨、巴东木莲和小勾儿茶等。
5.稀有(罕见)种:指那些并不是立即有绝灭危险、中国特有的单型科、单型属或少种属的代表种类,但在它们分布区内只有很少的群体,或是由于存在于非常有限的地区内,可能很快地消失;或者虽有较大的分布范围,但只有零星存在着的种类。
如银杏、水杉、金钱松等。
6.渐危即脆弱或受威胁种:因人为的或自然的原因所致,在可以预见的将来,在它们整个分布区或分布区的重要部分很可能成为濒危的种类。
如桫椤、龙眼、荔枝等。
濒危、稀有和渐危通常用来描述珍稀植物的生存现状和濒危程度。
普通生物学复习思考题

普通生物学复习思考题1. 生物区别于非生物的最根本特征是()。
A. 环境适应性B. 运动性C. 新陈代谢D. 生长2. 以下属于生物应激性的现象有()。
A. 草履虫从盐水中游向清水B. 根生长的向地性C. 利用黑光灯来诱杀害虫D. 上述各项3. 以下()是病毒不具备的生命特征。
A. 细胞结构B. 生长和繁殖C. 对环境的适应性D. 新陈代谢4. 以下那项是对理论正确的说明:()A. 理论是指已经被反复证明过的不会错的真理B. 理论仅仅是一个需要进一步实验和观察的假说C. 理论是不能用实验和观测来支持的假说D. 科学中理论一词是指那些已经证明具有最大解释力的假说5. 在现代生物学的研究中,生物学家认为生命的本质是()。
A. 机械的B. 物化的C. 精神的D. 上述各项6. 根据研究层次来划分,生物学的分科主要有()。
A. 细胞生物学B. 分子生物学C. 生态学D. 解剖学7. 18世纪瑞典博物学家()创立了科学的自然分类系统。
A. 施莱登B. 林奈C. 达尔文D. 孟德尔8. 1838-1839年()提出细胞学说。
A.施莱登B. 林奈C. 达尔文D. 孟德尔9. 1859年英国生物学家()提出了科学的生物进化理论。
A.施莱登B. 林奈C. 达尔文D. 孟德尔10.()是经典遗传学理论的奠基人。
A. 施莱登B. 摩尔根C. 达尔文D. 孟德尔11.()于1953年提出DNA分子双螺旋模型,标志着分子生物学的诞生。
A. 施莱登和施旺B. 沃森和克里克C. 富兰克林和威尔金斯D. 孟德尔和摩尔根12. 在分子生物学根底上开展起来的生物技术,包括()等,已成为现代新技术革命的重要组成局部。
A. 基因工程B. 细胞工程C. 发酵工程D. 酶工程1. 非生物具有远远超越任何生物的高度有序性()。
2. 生物能对环境的物理化学变化的刺激作出反响()。
3. 自主运动常被当作动物和人类生命存在的标志特征()。
4. 人类是唯一不适应特定环境,而又能在各种环境中生存的生物()。
环境生态学导论思考题

环境生态学导论第一章绪论P28思考题2、举例说明你对人类活动与环境问题两者关系的看法。
参考:人类社会进入21世纪以后,以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为主要特征的环境问题,呈现出形势继续严峻与人类社会的努力不断增强相交织攀升的状态。
一方面,资源利用与环境保育的矛盾仍然是制约世界各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难点,长期积累的诸多全球性环境问题,如资源枯竭、全球气候变暖、自然生态系统功能退化以及突发性环境和生态灾害频发等还在继续发展;另一方面,人类正在用智慧,通过技术、管理和行为三个层面的整合,加大了解决自身生存、经济发展和环境保育三者间诸多矛盾的力度。
举例的话,就拿那些环境问题好了。
比如,全球气候变暖。
4、简述环境生态学的学科任务。
(P16)答:研究生物圈系统和各支持系统在人类活动干扰下的演变过程、相互作用的机制和规律以及变化效应及危害,寻求受损生态系统和环境要素修复或重建的各种生态学措施。
5、举例说明你所熟悉的某个环境问题,并从生态学的视野阐述其危害作用过程、基本特征及你所思考的解决对策。
全球气候变暖,由于人们焚烧化石矿物以生成能量或砍伐森林并将其焚烧时产生的二氧化碳等多种温室气体,由于这些温室气体对来自太阳辐射的可见光具有高度的透过性,而对地球反射出来的长波辐射具有高度的吸收性,能强烈吸收地面辐射中的红外线,也就是常说的“温室效应”,导致全球气候变暖。
全球变暖的后果,会使全球降水量重新分配、冰川和冻土消融、海平面上生等,既危害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更威胁人类的食物供应和居住环境。
解决对策,从衣、食、住、行等方面考虑第二章生物与环境3、你对生物多样性的生态学意义是如何理解的?维持平衡4、简述光的生态作用及生物的适应。
(一)光强的生态作用与生物的适应①光强对生物生长发育和形态建成的作用光照强度与植物细胞的增长和分化、体积的增长和质量的增加关系密切;光还能促进组织和器官的分化,制约着器官的生长发育速度,使植物各器官和组织保持发育上的正常比例。
《环境生物学》习题集

第一章绪论作业习题1、你认为环境科学的形成及其研究范畴与传统学科有哪些异同?2、环境生物学的研究对象与目的是什么?3、环境生物学在环境科学研究中有哪些作用?4、如何开展环境生物学的研究?5、什么是环境生物学?环境生物学研究的“环境”有哪些特点?6、环境生物学的研究任务主要是针对哪些环境问题?7、环境生物学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哪些方面?8、环境生物学在不同的发展时期具体有什么特点?9、根据环境生物学的学科特点分析我国在本学科中存在的主要优先领域有哪些方面?讨论习题1、讨论环境生物学与相关学科如生态学、毒理学等的关系,以及他们在学科上的异同。
2、结合环境生物学的发展现状,论述环境生物学的发展趋势。
思考题环境生物技术在环境中的应用和发展。
第二章环境污染物在生态系统中的行为作业习题1、解释下列基本概念环境污染、环境生物效应、污染源、污染物、优先控制污染物、污染物形成、污染物迁移、污染物转化2、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迁移方式和转化途径。
3、什么是生物转运?细胞膜有哪些特点?污染物透过细胞膜的方式。
4、什么是污染物在体内的生物转化?生物转化过程和主要反应。
5、什么是生物浓缩、生物积累、生物放大和浓缩系数、生物浓缩的机理。
6、生物对环境有哪些污染效应?其污染后果如何?7、阐述微生物对金属汞、砷的生物转化。
8、阐述呼吸系统吸收的特点和影响吸收的因素有哪些。
9、影响胃肠道吸收的因素有哪些方面的因素?10、皮肤吸收的特点和影响因素11、生物转化的毒理学意义是什么?12、重金属与其它污染物相比,对生物体和人体的危害特点是什么?13、影响生物浓缩的因素有哪些?14、简述生物污染的危害及其防治措施。
15、什么是优先污染物?主要针对哪些污染物?16、超量积累植物具有什么特点?研究超量积累植物有什么意义?17、生物放大对生态系统和人群健康具有什么效应?18、简述机体对生活环境中化学物的吸收途径有哪些?19、环境化学物质通过生物膜的方式主要有哪些?并说明其转运特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保护生物学》学习思考题一、名词解释:★1.保护生物学、生物多样性保护生物学:保护生物多样性的生物学分支;解决由于人类干扰或其他因素引起的物种、群落和生态系统出现的各类问题,提供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原理和工具的一门综合学科。
它兼容基础和应用研究两种途径,来阻止生物多样性的丧失,生物群落的破坏。
生物多样性:是指一定范围内多种多样活的有机体(动物、植物、微生物) 有规律地结合所构成稳定的生态综合体。
地球上所有的生物——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和,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景观多样性四个层次。
5.生境破碎、生境退化、沙漠化、温室效应★生境退化:是指外在因素使生物群落和物种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群落结构有可能受到破坏,物种有可能被推向灭绝,由于尚未能改变群落中居于支配地位的植物结构,所以,这种破坏还不会立即呈现。
沙漠化:是由于人类活动,季节性干旱气候下,许多生物群落发生了渐进的、不可逆转化沙漠化的人工沙漠模型。
★温室效应:又称“花房效应”,是大气保温效应的俗称。
大气能使太阳短波辐射到达地面,但地表向外放出的长波热辐射线却被大气吸收,这样就使地表与低层大气温度增高,因其作用类似于栽培农作物的温室,故名温室效应。
7.最小生存种群(MVP)、物种最小动态区(MDA)最小生存种群:任何生境中任一物种的种群,在可预见的种群数量、环境、遗传变异和自然灾害等因素影响下,以一定的概率存活一定时间的种群数量。
确保种群在可预见的将来,具有很高的生存机会所必需的个体最小生存种群数量。
在可预见的种群数量、环境、遗传变异和自然灾害等因素影响下,都有99%的可能性存活100 年。
8.再引种计划、增强项目、引种计划再引种计划:将圈养繁殖个体或野外采集个体释放到它们历史上曾经分布而现在不分布再引种计划的地区。
增强项目:将圈养繁殖个体或野外采集个体释放到现生种群,扩大现生种群大小和基因库。
★引种计划:由于物种原先生存环境恶化到一定程度,再引种已不可能,将物种引入到它们历引种计划史分布范围以外的地区,建立新种群。
当然,对新的引入地必须更认真进行考察,避免一系列的生态问题。
★11.就地保护、迁地保护就地保护:是指为了保护生物多样性,在生物的原产地对生物及其栖息地开展保护的方式,是在野外保护自然群落和种群,对物种的保护的最佳策略。
迁地保护:是指为了保护生物多样性,把因生存条件不复存在,物种数量极少或难以找到配偶扥原因,而生存和繁衍受到严重威胁的物种迁出原地,移入动物园,植物园,水族馆和濒危动物繁殖中心,进行特殊的保护和管理. 是对就地保护的补充。
迁地保护是为行将灭绝的生物提供了生存的最后机会.15.生境走廊是指保护区之间的带状保护区,可使植物和动物在保护区之间散布,保持了保护区之间的基因流动,也使一个保护区中的物种在另一个保护区中合适的地点定居并繁衍,从而保证了物种的遗传多样性。
16.景观生态学、景观景观生态学:是研究在一个相当大的区域内,由许多不同生态系统所组成的整体(即景观)的空间结构、相互作用、协调功能及动态变化的一门生态学新分支。
实际土地利用方式和保护理论的互相影响是景观生态学的重要原理。
★18.恢复生态学研究受损生态系统退化的原因和过程,修复和重建适应于当地自然环境、符合可持续发展需要、能够自我维持的生态系统的理论和技术的学科。
20.“人与生物圈计划”简称MAB,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科学部门于1971年发起的一项政府间跨学科的大型综合性的研究计划,在世界范围内指定了许多生物圈保护区,人与生物圈计划试图将同一地区的人类活动、研究以及自然环境的保护结合成一个整体。
生物圈保护区是MAB的核心部分,具有保护、可持续发展、提供科研教学、培训、监测基地等多种功能。
★21.可持续发展是指经济的发展在满足当前和未来人类对资源与就业的需要的同时,对可持续发展生物多样性的损害降低到最低程度。
二.简答题:1.当今世界生物多样性的分布特点?A. 就物种数目而言,最丰富的环境是:热带雨林,珊瑚礁、大型热带湖泊和深海。
B. 物种的丰富度的分布:越接近热带地区,几乎所有生物类群的物种多样性就越高。
C. 物种的丰富度的分布格局中,历史因素相当重要,地质古老的较年轻的地区有更多的物种分布;同时,也受地形、气候和环境局部变化的影响。
★2.生物多样性的价值是什么?生物多样性的价值包括直接利用价值、潜在应用价值、生态价值、伦理学价值和科学研究价值等。
Ⅰ.生物多样性的直接利用价值直接利用价值主要包括消耗行使用价值和生产性使用价值。
消耗行使用价值是指用于自用,不出现在市场上的使用价值如食物、薪炭材等。
生产使用价值是指从野外获得且拿到市场上销售的产品的价值。
Ⅱ.潜在应用价值(1)生物多样性是生态系统的生产力,对生态系统的平衡、稳定和加速系统的能量、物质的流动、完善系统的功能具有重大作用;(2)生物多样性具有保护水资源的功能;(3)具有保护土壤的功能;(4)具有调节气候的功能;(5)具有净化和处理废物如重金属、农药等污染物的功能;(6)物种间相互作用,如人们栽培和养殖的动植物要依赖于野生植物才能延续繁殖、长期存活;(7)娱乐与生态旅游;(8)教育和科学研究;(9)环境监测;(10)提供新药;(11)生物控制剂;(12)新作物。
Ⅲ.生态价值所有生物都是食物链中的重要环节,共同组成食物网。
每一种生物都对生态系统、保证物质流、能流和信息流的畅通起至关重要的作用。
Ⅳ.伦理学价值生物多样性的伦理价值体现在(1)所有的物种都分别代表着面对生存难题,解决生存难题的独特的生物学答案。
(2)所有物种都是相互依存的,物种是自然群落的一部分,各种之间以复杂的方式相互作用。
一个物种的灭绝或损失可能对这个群落中的其他个体成员具有深远的影响。
可能会导致连锁灭绝。
(3)人类必须向其他物种一样生活在同一个生态范畴内。
世界上的所有物种的繁荣、发展都受到环境的负载能力所约束。
Ⅴ.科学研究价值许多生物已经为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提供了丰富的研究材料,并曾给予人类很大的启迪。
而且将继续为科技进步作出不可替代的贡献。
★4.保护生物学的内容、特征、目标是什么?保护生物学在经济发展、满足人民需求与保护自然环境的、健康的有效发展途径间找到平衡。
特征:1) 是一门多学科交叉的科学;2) 是一门处理危机的决策科学;3) 是一门处理统计现象的科学;4) 是一门价值取向的科学。
两个目标:1、了解人类活动对物种、群落和生态系统的影响;2.发展实用方法来阻止物种的绝灭,并力图恢复濒危物种在生态系统中的正常功能。
★9.生物多样性的危机及其根源(原因)在何处?生物多样性的危机不仅是野生动植物的遗传,物种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下降,家养动物和栽培作物的多样性也在丧失。
人类活动除了造成物种的灭绝外,更严重的是造成了物种的局部灭绝。
这种局部灭绝的后果同样也是严峻的。
生物多样性丧失的直接原因主要有生境丧失和破碎化、外来种的侵入、生物资源的过度开发、环境污染、全球气候变化和工业化的农业及林业等,但这些还不是问题的根本所在根源在于人口的剧增和自然资源消耗的高速度,不断狭窄的农业、林业和渔业的贸易谱,经济系统和政策未能评估环境及其资源的价值,生物资源利用和保护产生的效益分配的不均衡知识及其应用的不充分,以及法律和制度的不合理。
总而言之人类活动是造成生物多样性以空前的速度丧失的根本原因,而且影响生物多样性的因素往往是复合因素。
★10.试分析生物多样性中物种灭绝的原因?1) 生境的破坏:生境的消失和沙漠化2) 生境的破碎3) 生境的退化和污染:温室效因4) 人类的过度开发5) 外来种的引入6) 疾病的加速传播。
12.物种灭绝的现状和现代物种灭绝的速率?物种灭绝的现状:鸟类和兽类的灭绝速率:在1600—1700 年间,大约是每十年一种;在1850—1950 年间,大约是每年一种;1)岛屿上的物种灭绝A、最高的物种的灭绝速率:从1600 年以来,所有已知灭绝的动植物中,几乎有一半是岛屿物种。
B、岛屿上物种灭绝的原因:岛屿这种特殊的生境大都是被隔离的、独立的地理单元,长期的自然进化使得岛屿产生了较高比例的特有物种。
2)海洋中的物种灭绝:人类对海洋的了解知之甚少。
3)大陆上的物种灭绝:淡水鱼类和开花植物的灭绝大都发生在大陆上。
现代物种的灭绝速率:1989 年Wilson:估计每年有0.2%-0.3%的物种消失。
若以1000 万种作为总数,即有20000-30000 种,即每天有68 种,每小时有 3 种的物种消失1993 年至2003 年的十年间:预测25 万物种消失。
所有的估测表明:在随后的50 年内将有数十万物种走向灭绝。
15.“岛屿生物地理学”模型理论的原理及其意义?研究岛屿生物群落生态平衡的学科。
即岛屿上的物种数取决于岛屿的面积、年龄、生境的多样性、拓殖者进入岛屿的可能性及丰富性,以及新种拓殖速度与现存种灭绝速度的平衡。
“岛屿生物地理学模型” 预测:1、如果一个岛屿(或生境岛屿)的50%被破坏,则该岛上分布的物种中将有10%被消灭;2、当90%的生境被破坏时,将有50%的物种消失;3、如果99%的生境不存在了,大约75%的原始物种就会消失。
岛屿生物地理学模型可用来预测由于生境破坏而可能灭绝的物种数及其比例。
最直接的应用在那些被已破坏生境包围的国家公园和自然保护区。
在自然保护区的管理规划中有重要意22.试分析小种群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其原因可能来自哪些方面?小种群的问题主要表现在1) 遗传变异的丧失2) 近交衰退3) 远交衰退4) 进化可塑性的丧失5) 有效种群的大小6) 不等性比7) 繁殖产生的变异8) 种群波动和瓶颈效应9) 种口变化10) 环境变化和自然灾害11) 灭绝漩涡其原因可能来自以下三个方面:1) 缺乏遗传变异性、近亲繁殖和遗传漂变导致的遗传问题;2) 出生率和死亡率的随意性导致的种群数量的不稳定3) 捕食、竞争、疾病和食物供应的变化导致的环境波动,还有不规律发生的单一事件,如火灾、洪水、干旱等导致自然灾害。
23.什么是“50/500理论法则”?其指导意义在何处?“ 50/500 理论法则:隔离种群至少需要有50 个个体,为保持遗传变异性最好拥有500 个个体。
指导意义:恢复野生物种25.新种群的再建立常有的哪三种基本方法?再引种计划:将圈养繁殖个体或野外采集个体释放到它们历史上曾经分布而现在不分布的地区。
增强项目:将圈养繁殖个体或野外采集个体释放到现生种群,扩大现生种群大小和基因库。
引种计划:由于物种原先生存环境恶化到一定程度,再引种已不可能,将物种引入到它们历史分布范围以外的地区,建立新种群。
当然,对新的引入地必须更认真进行考察,避免一系列的生态问题。
30.确定物种濒危等级的主要定性指标有哪些?主要定量指标有哪些?定性指标:种群数、种群大小和特性、分布范围和格局、栖息地类型、质量和面积、致危因素、灭绝危险定量指标:种群个体总数、亚种群数和个体数、分布面积和地点数、栖息地面积;以及在一段时间内(年或代)以上各指标的上升或下降的比率和物种或种群灭绝★31. IUCN确定的濒危物种的新等级系统分成哪些等级?各有哪些特点?试举例说1)灭绝:物种种群中的最后个体被确认其已经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