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次课程改革历程PPT课件
建国以来基础教育的8次课程改革

建国以来基础教育的8次课程改革 “文革”结束,拨乱反正。
1978年颁发《全日制十年制中小学教学计划试行草案》,统一规定全日制中小学学制十年,小学五年,中学五年。
1980年出版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全国统编第五套中小学教材。
第六次 1986-19911986年《 义务教育法》出台。
国家教委公布了义务教育教学计划初稿,突出了新型教育方针的具体要求,适当增加了基础学科的教学时数,在教学计划中给课外活动留出固定的足够的空间。
第七次:1992--1998年。
1993年,中共中央颁发《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发[1993]3号)。
1994年,国务院颁发《国务院关于<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实施意见》(国发[1994]39号)。
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正式颁发。
在此期间,国家教委正式颁发《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课程方案(试行)》,《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
教学计划改为课程计划。
小学和初中的课程整体设计。
课程结构由学科类课程和活动类课程组成,还留有地方课程。
前七次改革的简评:1:注重课程内容量的增减,忽视课程自身结构的调整。
2:课程改革缺乏必要的理论论证和指导。
3:主要体现课本的改革。
基础教育课程经过多次改革,取得了瞩目的成果,初步实行一纲多本的教材多样化政策,打破了单一的课程结构,课程内容关注学生全面发展的经验,素质教育日益得到重视并逐步走进课堂,课程管理模式打破了过于集中的格局。
当然缺点也非常明显:课程目标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忽视态度、情感与价值的培养,忽视学生学习的过程与方法,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并且过于注重书本知识,导致学生负担过重,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缺乏整合,课程实施过分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等学习方式,课程评价过于强调评价的甄别和选拔功能,评价方式单一化,缺乏体现最新评价思想和观念的有效评价方法与策略等。
第八次:始于1999年。
课标修订的八大变化(徐斌)PPT课件

4 基本理念
何谓“良好的数学教育”?
◆良好的数学教育对于学生来说是适宜的、满足 发展需求的教育 ◆良好的数学教育是全面实现育人目标的教育 ◆良好的数学教育是促进公平、注重质量的教育 ◆良好的数学教育是使学生能可持续发展的教育
15
4 基本理念
(2)课程内容 反映社会的需要、数学的特点,符
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 学生的抽象思维和推理能力,培养学生的创 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在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
12
4 基本理念
(1)数学课程 (2)课程内容 (3)教学活动 (4)学习评价 (5)信息技术
13
4 基本理念
(1)数学课程 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 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27
6 课程目标
理解基础知识—— ◆基础知识一般是指数学课程中所涉 及的基本概念、基本性质、基本法则、 基本公式等。 ◇要注重知识的“生长点”和“延伸 点”。
28
6 课程目标
掌握基本技能—— ◆基本技能一般包括基本的运算、测 量、绘图等技能。 ◇基本技能的形成,需要一定量的训练, 但要适度。
29
1
课程标准修订的背景
“ 课改中的四次主要争论——
1234
2004年:“发霉的奶酪”
2005年:“理论基础模糊”
2008年:“历史的倒退”
2010年:“穿新鞋走老路”
2
课程标准修订的背景
3
课程标准修订的背景
“ 课改后的反思与再出发——
成绩——
不足——
教师观念改变
课程价值取向
教学方式变革
课程内容组织
附录1——有关行为动词的分类。 附录2——课程内 应用
建国以来8次课程改革

建国以来8次课程改革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国教育事业取得了巨大的发展和进步。
为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和培养适应时代要求的人才,我国进行了多次课程改革。
本文将对自建国以来的8次课程改革进行梳理和回顾。
第一次课程改革发生在1952年,这是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次全面的教育改革。
这次改革主要是以调整学科为核心,取消了原先的八年制小学和四年制中学教育模式,建立了新的“一二九”学制,即六年制的小学和三年制的初中,增加了数学、自然、物理、化学等实用学科的教学时间,这一改革为适应新国家的需要提供了更多的人才。
第二次课程改革发生在1958年至1962年,这是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的改革。
这次改革主要是为了适应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提高教育的质量和效益。
在这次改革中,增加了政治、历史、地理等社会科学课程的教学时间,增加了手工劳动、劳动实践和科技活动的时间,提高了教育的实用性和综合性。
第三次课程改革发生在1978年,这是改革开放初期的一次重要改革。
这次改革主要是为了推进素质教育,强调全面发展。
这次改革提倡开展校本研究、学校特色课程和兴趣小组活动,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
第四次课程改革发生在1993年,这是继续教育改革的一次重要举措。
这次改革主要是为了提高继续教育的质量和效益,加强职业技术培训和成人教育的力度。
这次改革增加了职业技术教育的比重,开展了职业培训和成人教育的实践活动,促进了教育与社会经济的紧密结合。
第五次课程改革发生在2001年,这是迎接新世纪的一次重要改革。
这次改革主要是为了推进素质教育的全面发展,注重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
这次改革着重发展综合实践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和科技创新活动,增加了选修课程的设置和实施。
第六次课程改革发生在2009年,这是高中阶段教育的一次重要调整。
这次改革主要是为了提高高中阶段教育的质量和水平,加强学科与学科之间的衔接和协调。
这次改革进行了课程研讨和教材编写,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新中国成立后的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新中国成立后的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基础教育一直被视为国家发展的重要基石,不断进行改革以适应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需求。
本文将重点介绍新中国成立后的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首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始于1950年代末期。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以毛泽东思想为指导,教育部门开始推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其目的是使课程更符合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强调实用性和现代化。
重点改革包括将语文、数学等科目内容进行修改,增加政治教育的内容,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第二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发生在文化大革命结束后的1970年代。
该时期的改革旨在排除“四旧”文化遗产对课程内容的负面影响,更加注重思想政治教育。
课程进一步强调了共产主义思想和社会主义价值观,对科学、艺术等领域进行了全面的重新定义和调整。
第三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发生在1980年代末期,也是改革开放的开端。
该次改革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实践能力,在课程内容上加入了更多的现代科技和实际应用。
教学方法也得到革新,学生与老师的互动和合作变得更加活跃。
第四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1990年代初期开始,重点是与国际接轨。
中国开始积极参与国际竞争,为此教育部门推动了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
学生开始学习外国语言和文化,培养跨文化沟通和交流能力。
第五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发生在新世纪的第一个十年。
在面临全球化带来的新挑战和变化的背景下,中国教育部门将课程改革的方向定为“素质教育”。
教育部门试图从单纯的知识传授转向全面发展学生的能力和潜能。
这次改革也强调了实践教育的重要性,通过实际操作培养了学生的实际能力和创新精神。
第六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发生在2010年代中期。
为了适应信息时代的发展,教育部门开始注重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
在课程改革中,加入了信息技术相关的内容,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创新能力。
第七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开始于2015年,该次改革被称为“新高考改革”。
此次改革的目标是减轻学生的考试压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
建国以来8次课程改革PPT课件

2006年9月,全国进入义务教育新课程实施阶段。
2007年,启动义务教育阶段各学科课程标准征求意见和修订工作。
2001年底,成立包括化学在内的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研制组。
2001至2003年,研制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各学科课程标准。
2003至2004年,编写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2004年,山东、广东、宁夏、海南4省(区)成为首批高中新课程实 验区。 从2005年到2009年,江苏、福建、安徽、浙江、辽宁、湖南、黑 龙江、吉林、天津、北京、陕西、山西、河南、江西、新疆、 新疆建设兵团、云南、河北、湖北和内蒙古依次进入高中化学 新课程实验区。
目录页
(设计好之后可以删掉这个文本框哦)
新课程面临哪些 问题?
“穿新鞋走老路”? 理念很美好,但实践转化率低?
重形式,轻内容?
教师自身素质有待提高?
课程评价体系滞后,课程改革结果的不确定性和不稳定 性,成为制约新课改的瓶颈?
相关学校,领导阶层对新课改的怀
疑与抵制?
。。。。。。
主要参考文献
[1] 郑富芝,全面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国教育报,2014.01.13. [2] 王磊,基础化学教育课程改革10年进展与反思(上)[J],化学教育, 2010(4). [3] 乔建中,基础教育“八次课改”的历史轨迹与研究脉络[J],江苏教 育研究,2012(18-22). [4] 于 江,新世纪以来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十年回顾与反思[J], 教育研究,2011(4). [5] 郑东辉,新中国课程改革的历史回顾[J],教育与职业,2005(13)
二、(1953—1957):改进学校教育,初建课程体系(仿苏联) 关键词
三、(1958—1965):贯彻教育方针,实行教育革命
历次课程改革

课件准备:第三组
曹明英,刘重秀,余海燕,程莹,杨元强,李海洋,龙仲坤
主要内容 •二、课程改革取得的突出进展
一、新中国成立后的八次课程改革
(一)第一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1949—1952)
• 1950年8月,教育部颁发《中学暂行教学计划(草案)》, 同年,教育部又颁布了《中等学校暂行校历》。
你能回答吗?
• 1、把音乐课改为唱歌课的是第()次改革。
• A一
B二
• C三
D四
• 2、首次提出分科性选修,分为侧重于文科,理科的两类教学计划,高 二分流的文件是()。
• A 《全日制十年制中小学教学计划试行草案》
• B《全日制五年制中学教学计划实行草案的修订意见》
• C《全日制六年制重点中学教学计划》
二、课程建设取得突出的进展:
• 1、课程管理政策上改变了国家过于集中管理的方式,实行 国家和地方两级课程管理的方式;
• 2、初步改变了只有“学科课”“、必修课”的模式,增加 了“选修课”、“活动课”等;
• 3、推行了在统一基本要求的前提下教材多样化的方针,初 步推动教材的多样化;
• 4、教学实践中涌现出一批重视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 习,重视学生成功与发展的经验,倡导了新的教育观念,激活 了教育实践的改革。
• 1953年3月教育部颁布了《实行中小学教学大纲(草案)》, 9月22日颁发《实行小学四二制教学计划(草案)》(初小四 年、高小二年。 人民教育出版社于1954年开始编写新的中小学教材。1956
• 1955年教育部根据1953年9月颁发《小学(四二制)教学计 划(草案)》两年来实行的结果制定新的教学计划,同年9月 2日颁发同时发出《关于执行<小学教学计划>的指示》。
建国以来八次课程改革的历程

建国以来八次课程改革的历程第一次:(1949——1952)设置了门类齐全的学科课程,包括语文、数学、外语、物理、生物、化学、政治、历史、地理、体育、音乐、美术等。
第二次:(1953——1957)削减教学时数、在教学计划中设置劳动技术教育课,1956年发行了第二套中小学教科书,对理论性有所加强,注意了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
第三次:(1958——1965)“教育大革命”,大量缩短学制,精简课程,增加劳动,注重思想教育,还出现了多种学制的改革试验。
第四次:(1966——1976)文革,学校课程和教学历经了一场灾难。
第五次:(1977——1985)统一规定全日制中小学学制十年,小学五年,中学五年。
1980年出版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全国统编第五套中小学教材。
第六次:(1986——1991)1986年《义务教育法》出台。
国家教委公布了义务教育教学计划初稿,突出了新型教育方针的具体要求,适当增加了基础学科的教学时数,在教学计划中给课外活动留出固定的足够的空间。
第七次:(1992——2000)突出了以德育为首,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的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第一次将活动与学科并列为两类课程。
第八次课程改革:根本任务:新课程改革的根本任务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内容,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
主要任务:更新观念、转变方式、重建制度。
即更新教与学的观念;转变教与学的方式;重建学校管理与教育评价制度。
核心任务:是学习方式的转变。
在新课程所要完成的三大主要任务中,转变教与学的方式,尤其是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是核心的任务。
教师课堂教学方式的改革,最终目标是为了转变学生学习方式,改变学生在学校里的生存条件,改变培养出来的人能够比传统方式培养出来的更具有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使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
应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及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
第八次课程改革

第八次课程改革(新课标)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于1999年正式启动,2000年1月至6月通过申报、评审,成立了各学科课程标准研制组。
2000年7月至2001年2月,各研制组在专题研究的基础上形成了课程标准初稿。
3月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在9个地区向广大教育工作者和专家学者征求意见,对各学科课程标准进一步修改。
7月教育部颁布《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日前涵盖中小学义务教育18门学科的国家课程标准研制完成,9月1日起进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区。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经过五年多的艰苦努力,取得了显著成果。
改革对基础教育领域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推动作用,目标和内容。
一、课程改革的根本任务世界各国的课程改革都将课程功能的改变作为首要目标,力争使新一代的国民具有适应21世纪社会、科技、经济发展所必备的素质。
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深刻分析了基础教育存在的弊端和问题,鲜明地提出了:“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这一根本性的转变,对于在基础教育领域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鲜明的社会责任感、健全的人格、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良好的信息素养和环境意识等,具有重要意义。
有人说,进行了新课程改革以后,还要不要素质教育呢?说明提这个问题的同志是没有完全领会这次新课程改革的主要精神的。
我们不要忘记我国的教育总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建设者与接班人。
我们也不要忘记这次课改的最终目的是“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
我们更不要忘记,中国教育的最大任务不是培养只会解题应试的人,也不是瞄准培养少数精英或一两位诺贝尔奖获得者的狭窄目标,而是要在造就数以亿计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接班人的同时,努力完成中华民族整体素质提高的历史使命,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巨大的贡献。
新课程改革的根本任务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内容,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七次:1992--1998年。1993年,中共中央颁发《中国 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发[1993]3号)。1994年,国 务院颁发《国务院关于<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 实施意见》(国发[1994]39号)。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 国教育法》正式颁发。在此期间,国家教委正式颁发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课程方案(试 行)》,《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 。教学计划改为课程计划。小学和初中的课程整体设 计。课程结构由学科类课程和活动类课程组成,还留 有地方课程。
14
第一次:建国后,新中国实行了全国统一的教学计划 、教学大纲、教科书,第一次制定了统一的课程政策 ,制定颁发了两套全国通用的教学大纲和教材。
15
第二次:1953年,教育部颁布了中小学教学大纲(草 案),主要学习苏联经验,基本上是参照苏联大纲的 模式。
16
第三次:1958年,以党中央国务院颁布的《关于教育 工作的指示》为标记,中小学课程改革主要特征是强 调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2.60年代至90年代,重新回到具有中国传统的“精英教育” 。
3.第八次课程改革出现新的动向:素质教育为基本取向的 课程改革。
规模最大的2次:学习苏联教育学,形成新中国教育模式。 最近一次:概念重建(从教育思想和课程范式转型的角度说 ,是第二次)——钟启泉:要进行“新一轮强有力的概念重 建运动。”
19
第六次:1985年,中共中央颁布《中共中央关于教育 体制改革的决定》,经过简政放权,分级管理的改革 探索,1988年,颁发《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 学教学计划(试行草案)》(包括六三制和五四制两 种)和24个学科的教学大纲,同时对小学的培养目标 、学生的基本能力、良好习惯等方面提出了明确的要 求。改革了课程结构,调整了各学科比例,增加了课 程的灵活性和多样性,成为当时编写义务教育教学大 纲的依据。
22
第八次:始于1999年。1999年,颁发《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 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发[1999]9号),国务院批转教育部 《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
2000年教育部颁发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修订稿) 》,在1996年课程计划的基础上强化了课程结构的多样性,并在必修 课中增加了“综合实践活动”,在选修课中加大了地方和学校的作用。
21
基础教育课程经过多次改革,取得了瞩目的成果,初步实行一纲多本 的教材多样化政策,打破了单一的课程结构,课程内容关注学生全面 发展的经验,素质教育日益得到重视并逐步走进课堂,课程管理模式 打破了过于集中的格局。当然缺点也非常明显:课程目标过于注重知 识传授的倾向,忽视态度、情感与价值的培养,忽视学生学习的过程 与方法,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并且过于注重书本知识,导致 学生负担过重,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缺乏整合, 课程实施过分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等学习方式,课程 评价过于强调评价的甄别和选拔功能,评价方式单一化,缺乏体现最 新评价思想和观念的有效评价方法与策略等。
2001年,颁发《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国发 [2001]21号)。2001年6月,教育部颁发《基础教育改革纲要(试行)》( 教基[2001]17号)。
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启动,中国教育进入又一个新纪元。
23
1、五十年代特别是解放初课程改革的基本取向——大众教 育和工农教育。
24
17
第四次:1963年,教育部颁布《全日制中小学教学计 划(草案)》,对文化课、品德课、生产知识课,对 教学、生产劳动和假期工作都作了统一安排,该计划 一直沿用到文化大革命开始。
18
第五次:1978年,教育部颁布了《全日制中小学教学 计划(试行草案)》和《全日制十年制学校中小学各 科教学大纲(试行草案)》,强调教学要为实现我国 四个现代化培养又红又专的人才打好基础;提出教材 编写原则:精选基础知识,加强“双基”训练,注重智 力培养。1978年秋季,小学、初中、高中的起始年级 用上了新教材,1980年这套(第五套)教材全部编写 完毕。
国家基础教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建国以来的课程改革历程
新中国成立50多年来,我国基础教育已经进行了七次 课程改革,每次改革都取得了明显的成就,对于促进 我国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发展做出 了巨大贡献。正在进行的是第八次课程改革,中国教 育进入又一个新纪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