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二文言文翻译练习教师版
文言文翻译强化训练(二)(教师版)

文言文翻译强化训练(2)【提醒,两个语段不一定完全相连,可能有跳脱。
题目均为“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8分)”】1.(湖北省十一校高三3月联考)武帝立,广以上郡太守为未央卫尉,而程不识为长乐卫尉。
程不识故与李广俱以边太守将军屯。
及出击胡,而广行无部伍行阵,就兽水草屯,舍止,人人自便,不击刁斗以自卫。
整府省约文书箝事,然亦远斥候,未尝遇害。
程不识正部曲行伍营陈,击刁斗,士吏治军簿至明,军不得休息,然亦未尝遇害。
夫小人之情,乐于安肆而昧于近祸,彼既以程不识为烦扰而乐于从广,且将仇其上而不服。
然则简易之害,非徒广军无以禁虏之仓卒而已也。
故曰“兵事以严终”,为将者,亦严而已矣。
然则效程不识,虽无功,犹不败;效李广,鲜不覆亡哉。
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8分)(1)幕府省约文书籍事,然亦远斥候;未尝遇害。
(4分)(2)然则简易之呇,非徒广军无以禁虏之仓卒而已也。
(4分)1.【答案】(1)(李广的)幕帐衙署处理文书、记录军情非常简省,但是也远远地放出斥候,(军队)没有遇到危险。
(省约:简省,简约。
籍:记录。
遇害:古今异义词,遭遇祸患或者危险。
每个要点1分,大意1分)(2)这样看来治理军队简单省事的危害,就不仅仅是李广的军队无法防御敌人突然袭击这一点了。
(然则:既然这样,那么;徒:仅仅;无以:没有(用来).....的办法;每个要点1分,大意1分)【参考译文】武帝即位,李广以上郡太守的身份调为未央宫卫尉,而程不识也调为长乐宫卫尉,程不识从前与李广都当边郡太守,屯兵驻防。
到出击匈奴时,李广的部队没有严密的编组和队列阵势,只选择有水草的地带驻扎,在宿地,人人可以自便,夜晚不打更巡夜,幕府公文簿册很简单,不过也派哨兵远出侦察,部队从未遇到危险。
程不识就要求严格部队编组和扎营布阵,晚上打更巡夜,士吏办理公文表格必须清楚明细,全军不得休息,这样也未曾遇到危险。
说到普通人的性情,都喜好安逸而不知道接近祸害的危险,那些士兵既然认为程不识治军严苛烦扰而愿意跟随李广作战,势必将要仇视他们的长官而不服从指挥。
高一语文必修二文言文翻译练习

高一语文必修二文言文翻译练习高一语文必修二文言文翻译一阅读下文,完成第8—10题。
战马记[明]罗洪先王公桢,济阳公孙也。
济阳死靖难,公死贼,获赠于朝,任一子广,吉水称忠义家莫过之。
至其战马事,有足为世戒者。
始公以大学生除夔州府通判,才五月,会荆襄贼流劫入夔,焚巫山县治。
是时同知苏州王公授碟捕贼,性柔怯而狡猾,故托疾不敢出一兵。
公忿忿面数之曰:“汝食朝廷禄,所主何事;忍委赤子饿虎口耶?”即代勒部民兵昼夜行,至则巫山已破,贼方聚山中,索击之,杀渠桀三十三人,余尽遣。
居三日,贼复劫属邑大昌,公促王,王又不行,而翟塘卫指挥曹能、柴成两人,与王素党结避祸,多方诡辞庇之。
且激公曰:“公诚为国家出力气,肯慨然复行乎?“公即声应。
即日勒民兵,夹曹、柴两人赴之,与贼夹水阵。
已而麾民兵毕渡趣战,曹、柴望走,公陷围中,误入淖田,不得脱。
贼欲降之,公大奋骂。
贼怒以刀断其喉及右臂,堕淖中,马逸去。
始公赴大昌道,宿木商家。
商稔公,知贼不敌,不敢言。
是日将归,有物啸于山者,商惊祝曰:“为王公耶?果尔,当三啸止。
”如其言。
商秘与家人负箦往寻乱尸,见衣白纱丰臂者,公也。
载箦上,令不深没。
自死所至府三百余里,马奔归府,门阖,长嘶踢其扁,若告急状。
守者纳之,血淋漓,毛发尽赤,众始骇公已死,而贼尤不解。
后死之二十五日,子广始随木商往殓之,面如生,不以暑腐。
然贫甚,不能归,尽售行李与马为资。
而王意在马,不偿直,竞徒手得之。
距殓之二十五日,夜且半,马哀鸣特异。
王命秣者加莝①豆,不为止。
王疑秣者绐②已,自起视枥。
马骤前啮其项,不释口,久乃得脱。
复奋首捣胸,仆之地,不省人。
翌日,呕血数升死。
贼既平,有司正功罪,曹、柴亦被诛。
呜呼!自昔相传义马事不一二,皆言临难能相济也。
世尝言至灵者人,畜之至贱宜莫犬马若也。
衔辔所制,鞭策所驱,固有衣冠介胄所不逮者。
呜呼!可不畏哉!可不戒哉![注]①莝cuõ:铡碎的草。
②绐dài :欺骗。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即代勒所部民兵昼夜行部:部署B. 与王素党结避祸党:勾结C. 商稔公,知贼不敌稔:熟悉D. 王命秣者加莝豆,不为止为:因为8. A【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的能力。
高二语文《必修二文言知识练习》(教师用)

语文必修2 第二单元文言常识一、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示例:氓之蚩蚩“蚩”通“嗤”,笑嘻嘻。
1.匪我愆期“匪”通“非”,不是。
2.于嗟鸠兮“于”通“吁”,表叹息。
3.犹可说也“说”通“脱”,脱身。
4.隰则有泮“泮”通“畔”,边岸。
5.岁亦暮止“莫”通“暮”,年末。
6.玁狁孔棘“棘”通“急”,紧急。
7.彼尔维何,维常之花“尔”通“薾”,花盛开的样子。
8.偭(miǎn)规矩而改错“错”通“措”,措施9.忳(tún)郁邑余侘(chà)傺(chì)兮“邑”通“悒”,忧愁苦闷.10.何方圜之能周兮“圜”通“圆”11.进不入以离尤兮“离”通“罹”,遭受.12.芳菲菲其弥章“章”通“彰”,明显,显著。
13.延伫乎吾将反“反”通“返”,返回.14.终老不复取“取”通“娶”。
15.箱帘六七十“帘”通“奁(lián)”,嫁妆。
16.蒲苇纫如丝“纫”通“韧”,柔软而结实。
17.府吏见丁宁“丁宁”通“叮咛”。
18.摧藏马悲哀“藏”通“脏”,脏腑。
19.契阔谈讌,心念旧恩“讌”通“宴”,欢饮。
二、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古今异义词的古义和今义1.至于..顿丘古义:到了。
今义:表示达到某种程度或另提一事。
2.秋以为..期古义:把……当做……。
今义:认为。
3.泣涕.涟涟古义:眼泪。
今义:鼻涕。
4.子.无良媒古义:对人的尊称。
今义:儿子。
5.总角之宴.古义:快乐。
今义:请人吃酒饭。
6.氓.之蚩蚩古义:民众,百姓,诗中指“那个人”,méng。
今义:流氓,音máng。
7.三岁..食贫古义:多年。
今义:指年龄。
8.怨灵修之浩荡..古义:荒唐。
今义:形容水势广阔而壮大9.固时俗之工巧..兮古义:善于投机取巧。
今义:技艺巧妙。
10.偭(miǎn)规矩而改.错.古义:改变措施。
今义:改正错误。
11.吾独穷困..乎此时也古义:处境困窘。
今义:经济困难。
12.宁溘(kè)死以流亡..兮古义:随流水而消逝。
必修2文言文翻译训练

• 《赤壁赋》 • 1、(我们)任凭苇叶般的小船飘去,越过 那茫茫的江面。 • 2、客人中有吹洞箫的,按着歌曲的声调和 节拍应和它。 • 3、(箫声能)使潜深谷中的蛟龙听了起舞, 使独坐孤舟的寡妇听了哭泣。 • 4、一会儿,月亮从东山上升起,在北斗星 和牵牛星(或:斗宿和牛宿)之间徘徊。 • 5、我不禁容色(为之)改变,整理了衣裳, 端正地坐着,问客人说:“(曲调)为什 么这样(悲凉)呢?”
• 5、古人观察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 有心得,因为他们探究、思考得深入而且无处不在。 • 6、然而世上的奇妙雄伟、珍贵奇特、不平凡的景象, 常常在那险阻僻远的地方,因而人们很少到达那里, 所以不是有志向的人是不能到达的。 • 7、然而力量足以到达那里(却没有到达),在别人 (看来)是可以嘲笑的,在自己(看来也)是有悔 恨的。 • 8、现在人们所说的慧空禅院,就是慧褒的弟子在其 墓旁盖的屋舍。 • 9、有懈怠想要退出的伙伴,说:“(如果)不出去, 火把将要烧完。” • 10、这就是今天治学的人不可以不深入地思考、谨 慎地选取的原因了。
• 11、占有它们无人禁止,使用它们无穷无尽, 这是大自然无穷无尽的宝藏,而我和你可以 共同享受。 • 12、如果从那变的一面来看,那么天地间的 万事万物(时刻在变动),连一眨眼的工夫 都不停止;如果从那不变的一面来看,万物 同我们一样都是永存的,又何必羡慕它们呢 (或:又羡慕它们什么呢)!
• 《游褒禅山记》 • 1、尽了自己的努力却不能到达的人,就可以 没有悔恨了,难道谁还会讥笑他吗? • 2、华山洞下边平坦空旷,有泉水从旁边涌出, 题字记游的人很多,(这就是人们)所说的 “前洞”。 • 3、我对那倒在地上的石碑,又因此感叹那古 代书籍的失传,后代人弄错了它的流传(文 字),而没有人能够说明白(的情况),哪 能说得完呢! • 4、(我们)已经出洞了,便有人责怪那要求 退出洞来的人,我也后悔自己随从他们因而 不能极尽那游览的乐趣。
苏教版必修二课内文言翻译(多套试题剪辑)

苏教版必修二课内文言翻译(多套试题剪辑)③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③就可以传三世甚至可至万世.........而做皇帝,谁能.将他灭族呢?(加点部分正确翻译各1分,整体印象1分)(1)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2分)(1)假使秦国也能爱护六国的百姓,就可以传递三世乃至万世而做君王,谁又能消灭它呢!(2分)(2)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六国论》)(3分)(2)那么胜败存亡的命运,假若与秦国相比较,(结局)也许还不是轻易能判断的呢。
(3分)(1)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3分)(1)(他们的)子孙看待国土却不很爱惜,拿它送给别人,如同丢弃小草一般。
(1小句1分)(2)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3分)(2)如果(六国)用贿赂秦国的土地封赏天下的谋臣,以侍奉秦国的诚心来礼遇天下的奇才。
(重点字词:封:封赏,事:侍奉,礼:礼遇。
)(1)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弃掷逦迤,秦人视之,亦不甚惜。
(3分)(1)把宝鼎看做铁锅,把美玉看做石头,把黄金看做土块,把珍珠看做石子,扔得到处都是,秦国人见了,也毫不可惜。
(3分)(2)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3分)(2)假使秦国爱惜六国的人民,就可以传三世以至万世而做皇帝,谁又能消灭它呢?(3分)(2)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3分)(1)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
(3分)因此燕国虽然是个小国却后灭亡,这是善于用兵的效果。
(是故判断句通顺各1分)(2)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3分)有这样的形势,却被秦国积久而成的威势胁迫,土地天天削减,日日割让,而走向灭亡。
(被动句日月活用通顺各1分)(1)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治理国家的人不要让自己被敌人积久的威势所胁迫啊。
(治理省略被动)(2)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文言文断句并翻译教师

文言文断句并翻译(教师卷)1.答案:太宗谓太子少师萧瑀曰/朕少好弓矢/得良弓十数/自谓无以加/近以示弓工/乃曰//皆非良材/朕问其故/工曰/木心不直/则脉理皆邪/弓虽劲//而发矢不直。
(限12处)(双斜线(//)处,可断可不断)【参考译文】太宗对太子少师萧瑀说:我年轻时就喜欢弓箭,搞到几十个好弓箭,自己认为没有能可比的了。
近来我把收藏的弓箭拿给做弓箭的人去看,工匠却说我这些弓箭都不是好木材做的。
我问原因,工匠说,木材的质地不平直,纹脉都是斜的,弓箭虽然有劲,然而射出的箭不会平直。
我才明白从前辨识(弓箭)的方法还不准确。
我凭借弓箭打天下,认识这些弓箭还不完全,况且天下的事物这么多,怎么能都了解清楚呢!2.答案:赏罚之政/谓赏善罚恶也/赏以兴功/罚以禁奸/赏不可不平/罚不可不均/赏赐知其所施/则勇士知其所死/刑罚知其所加/则邪恶知其所畏/故赏不可虚施/罚不可妄加/赏虚施则劳臣怨/罚妄加则直士恨。
(限13处)【译文】奖赏和惩罚的政策,说的是奖励善的惩罚恶的。
奖励用来鼓励立功,惩罚用来杜绝奸邪的行为。
奖励不能不公平,惩罚也不能不同等。
通过赏赐使他们知道被给予好处的原因,那么勇士就会为了正义奋不顾身;通过惩罚使他们知道被惩罚的原因,那么做坏事的人就知道有所畏惧了。
所以奖励不能无根据地实施,惩罚不能随便地乱用,如果没有根据地奖励,有功劳的人就有怨言,随便地惩罚,那么正直的人就会忌恨。
3.答案:夫童心者/真心也/若以童心为不可/是以真心为不可也/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若失却童心/便失却真心/失却真心/便失却真人/人而非真/全不复有初矣。
(限12处)【译文】所谓童心,指的是真心。
如果认为童心是不可以保留的,也就否定了真心。
童心是绝对不掺假的纯正的心,这是人生初始阶段的本性之心。
如果丢掉了童心,就是失掉了真心;失掉了真心,就失掉了真正做人的心;做人而不真诚,就会丢掉人所具有的真诚的本性。
4、(2012年湖北卷)答案:魏舒身长八尺二寸,不修常人近事∕少工射∕入山泽∕每猎大获∕为后将军钟毓长史∕毓与参佐射戏∕舒常为坐画筹。
文言文语段翻译训练教师版

文言文语段翻译训练一、二人并走(前秦符融为冀州牧)有者姥逼劫于路,喝贼,路人为逐擒之。
①贼反诬路人,时已昏黑,莫知其孰是,乃俱送之。
融见而笑曰:“此易知耳,可二人并走,先出凤阳门者非贼。
”既而还入、融正色谓后出者曰:“汝真贼也,何诬人乎?”贼遂服罪。
②盖以贼若善走,必不被捻,故知不善走者贼也。
(《晋书。
符融传》)1、2、[译文]前秦符融做冀州牧的时候,有个老婆在路上被抢劫,她就拉长声高喊“捉强盗呀!”有个过路的人闻声追赶,替她把强盗捉住了。
谁知强盗反咬一口,诬赖这个过路的人是强盗。
当时天色已经合黑,谁也分不清他们之中哪个是强盗,于是便一起被捉送到言府那里去。
符融看见他们就笑着说:“这事容易搞清楚嘛,可这两个人赛跑,先出风阳门的就不是强盗。
”他们跑完又回到州衙门里来,符融就严肃地对那个后跑出风阳门的人说:“你才真正是强盗啊,为什么要诬赖别人呢?”强盗遂认罪。
原来那个强盗假如跑得快的话,就决不会被过路的人追上捉住,所以知道跑得不快的人是强盗。
二、卧薪尝胆勾践之围会稽也,嚼然叹曰:“各终于此乎?”种曰:“汤系夏台,文王囚麦里,晋重斗奔翟,齐小白奔苦,其卒王霸。
①由是观之,何速不为福乎?”吴既赦越,越王勾践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
曰:“②女志会稽之耻邪?”身白操作,夫人自织,③食不加肉,衣不重采,折节下贤人,厚宾客,赃贫吊死,与百姓同其劳。
1、2、3、[译文]越王勾践被围困在会稽山中,他长叹道:“我在这里完了吗?”文种说:“商场曾被关押在夏台,周文王曾被囚禁在是里,晋文公重斗(曾遭搀言)出奔翟国,齐桓公小白避乱到苔国,他们最终建立了霸业,由此看来,(忧患)为什么就不能转化为福呢?”天王赦免越王后,越王勾践返回国土,于是亲身经历痛苦,深深地反思,把苦胆放在座位旁,坐处卧处抬头就看到苦胆,吃饭也尝苦胆,常自语:“你忘了会稽失败的耻辱了吗?”他亲自去耕种,他夫人亲自织布,吃饭不放肉,不穿有两种以上文彩的衣服,放下身架礼待贤士,厚待宾客,救济贫穷的人家,慰问死者的家人,与百姓一样劳苦三、孟子少时(汉韩婴《韩诗外传》)孟子少时,东家杀猪,孟子问其母曰:“东家杀猪何为?”①母曰“欲唆汝。
文言文小段翻译(教师版)

高一衔接班语文文言文小段翻译练习解释下列文言语段中加点的词,并翻译加横线的句子。
1、【楚人隐形】楚人贫居,读《淮南子》,得“螳螂伺蝉自障叶可以隐形”,遂于树下仰取叶──螳螂执叶伺.(等待,窥伺)蝉,以摘.(摘取)之。
叶落树下,树下先有落叶,不能复分别。
扫取数斗归,一一以叶自障,问其妻曰:“汝见我不.(否)?”妻始时恒(总是,一直)答言“见”,经.( 经过 )日,乃厌倦不堪,绐.( 欺骗 )云“不见”。
嘿然大喜,赍叶入市,对面取人物。
吏遂缚诣县。
1、译文有个楚国人,过着贫穷的日子,一次读《淮南子》这本书,看到书中写有“螳螂窥探蝉时用树叶遮蔽自己的身体,可以用这种方法隐蔽自己的形体”,于是就在树下仰起身子摘取树叶——就是螳螂窥伺蝉时使着隐身的那种树叶,来摘取它。
这种树叶落到树底下,树下原先已经有许多落叶,不能再分辨哪种是螳螂隐身的那种树叶。
楚人便扫集收取树下的好几筐树叶拿回家中,一片一片地用树叶遮蔽自己,问自己的妻子说:“你看不看得见我?”妻子开始总是回答说:“看得见”,整整过了一天,就厌烦疲倦得无法忍受,只得欺骗他说:“看不见了”。
楚人内心暗自高兴,携带着树叶进入集市,当着别人的面拿取人家的货物。
于是差役把他捆绑起来,送到了县衙门里。
2、【歧路亡羊】,既率其党.(朋友,乡人),又请杨子之竖.(仆人)追之。
杨子曰:“嘻!亡一羊,何追者之众?”邻人曰:“多歧.(岔路)路。
”既反.(回来),问:“获羊乎?”曰:“亡之矣。
”曰:“奚.(为什么)亡之?”曰:“歧路之中又有歧焉,吾不知所之.(到,往),所以反也。
”2、【译文】杨子的邻居丢失了羊,于是带着他的朋友,还请杨子的仆人一起追赶。
杨子说:“唉!丢一只羊,为什么要这么多人去追?”邻居说:“因为岔路很多。
”杨子的邻居不久就回来了,杨子问:“找到羊了吗?”邻居回答说:“已经逃走了。
”杨子问:“为什么会这样呢?”邻居回答说:“因为岔路之中还有岔路,我不知道羊到哪里去了,所以就回来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必修二文言文翻译练习
《兰亭集序》
1.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译文:有的人从自己的胸怀抱负中取出一些东西,在室内(跟朋友)面对面地交谈;有的人借助于自己所爱好的事物,寄托自己的情怀,在形体之外,自由放纵地生活。
(采分点:“或”,“诸”,“悟”,“因”,“形骸”)
2.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
虽然(他们的)取舍千差万别,好静好动的性格各不相同,(但)当他们对所接触的事物感到高兴时,暂时得意,欣然自足,(竟然)不知衰老将要到来。
(采分点:“趣”、“殊”、“所遇”、“暂得”、“之”)
3.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我)本来就知道把死和生等同起来是虚诞的,把长寿与短命同等看待是妄造的。
(采分点:省略、“一”、“为”、“齐”、“彭殇”)
《赤壁赋》
4.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我们)听凭小船随意飘到哪里,越过茫茫万顷的江面。
(采分点:省略、纵、如、凌、定语后置句)
5.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他)本是一代英雄人物,可是现在又在哪里呢?(省略、固、今、安、宾语前置句)
6.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糜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
何况我与你(过着普通的生活:)在江中打渔,在沙洲上砍柴,以鱼虾为伴侣,把麋鹿当朋友,(在江上)驾着一叶小船,举起酒杯相互劝酒。
(“渔樵”、“侣”、“友”、“匏樽”、“属”)
《游褒禅山记》
7.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
有个懈怠而想退出的人说:“再不出去,火把将要熄灭了。
”(采分点:有……者、怠、且、火、尽)
8.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我们)出洞以后,就有人责怪那想要退出的人,而我也后悔自己跟他出来,从而未能极尽游洞的乐趣。
(既、或、咎、其、得)9.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平坦又近的地方,前来游览的人便多;危险又远的地方,到达的人便少。
(夷、近、则、险、至者)
10.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
尽了自己的努力却不能到达的人,可以没有悔恨了,难道谁还能讥笑他吗?(志、也、其……乎、孰、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