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文言文 专题训练(教师版)

合集下载

文言文词类活用专题练习(教师版)

文言文词类活用专题练习(教师版)

文言文词类活用专题练习(一)1、下列句中加点词与例句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例:陈涉首难,豪杰蜂起A、信乃谋与家臣夜诈诏赦诸官徒奴B、无不膝行而前C、欲东下井陉击赵D、有一母见信饥,饭信2、下列句中加点词用法与例句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皆沉船,破釜甑A、水上军开入之B、异姓并起,英俊乌集C、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D、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3、下列句中加点词用法与其它三项不相同的一项是( )A、梁以此奇籍B、天下苦秦久矣C、而相如廷叱之D、而耻学于师4、下列句中加点词用法与其它三项不相同的一项是( )A、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B、是故圣益圣,愚益愚C、项王军壁垓下D、项王乃复引兵而东5、下列句中加点词用法与其它三项不相同的一项是()A、舞幽壑之潜蛟B、大王必欲急臣C、侣鱼虾而友麋鹿D、项伯杀人,臣活之6、下列句中加点词用法与其它三项不相同的一项是()A、将军身披坚执锐B、小学而大遗C、积善成德D、木直中绳,輮以为轮7、下列句中加点词用法与例句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例:追亡逐北,流血漂橹A、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B、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C、外连横而斗诸候D、钩党之捕遍于天下8、下列句中加点词用法与其它三项不相同的一项是()A、等死,死国可乎B、既泣之三日,乃誓疗之C、后人哀之而不鉴D、其下圣人也亦远矣9、下列句中加点词用法与其它三项不相同的一项是()A、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B、牛困人饥日已高C、不能独完D、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10、下列各句中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A、纵江东父老怜而王我B、辟左右与之步于庭C、信与张耳以兵数万D、足下深沟高垒11、下列各句中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A、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B、人皆得以隶使之C、置人所罾鱼腹中D、则知明而行无过矣12、下列各句中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 )A、公始常欲奇此女B、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C、月出于东山之上D、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13、下列词类活用归类正确的一项是①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②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③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④渔樵于江渚之上⑤粪土当年万户侯⑥生死而肉骨⑦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⑧籍吏民,封府库⑨六王毕,四海一⑩李牧连却之A、①④⑩/②③⑦/⑧⑤/⑥⑨B、①④⑧/②③⑥⑩/⑤/⑦/⑨C、①④⑧/②③⑦/⑤⑥/⑨/⑩D、①④/②③⑥⑦/⑤⑩//⑧⑨14、下列词类活用归类正确的一项是①患志之不立②羞与绛、灌等列③上食埃土,下饮黄泉④诸候恐惧,会盟而谋弱秦⑤不能容于远近⑥秦孝公据函之固⑦安能屈豪杰之流⑧避仇从之客,因家沛焉⑨至南郑,诸将及士卒多道亡归⑩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A、①②/③⑨/④⑦/⑤⑥/⑧⑩B、①②/③⑨④/⑦/⑤⑥/⑧⑩C、①②/③⑨/④⑦/⑤⑥⑧⑩D、①②③/⑨④/⑦⑤⑥/⑧⑩15、阅读下文,完成题目。

文言文一教师版

文言文一教师版

初一语文期末复习专题一:文言文(一)设计人:王亚娟、蒋燕班级________姓名________得分________家长签字________《赵普》1.解释加点词少习.吏事寡.学术及为..相手不释.卷私第..阖.户启箧.竟日..入流..处决..次日临政既.薨发.箧视之岸谷..虽.多忌克....龌龊..循默尝.奏荐某人补缀..乃.悟卒.用其人2.翻译句子。

①太祖常劝以读书。

②每归私第,阖户启箧取书,读之竟日。

③普颜色不变,跪而拾之以归。

④普少习吏事,寡学术。

⑤及次日临政,处决如流。

⑥普性深沉有岸谷,虽多忌克,而能以天下事为己任。

⑦太祖乃悟,卒用其人。

3.用/划分下列句子的停顿而能以天下事为己任在相位者多龌龊循默尝奏荐某人为某官4.本文主要写了关于赵普的两件事,表现了怎样的中心?5.“普颜色不变,跪而拾之以归”,“补缀旧纸”这些细节描写有什么作用?6.古今中外,关于“读书”的诗文名句成语有很多,请写出两个。

7.阅读下面短文,完成练习王冕者,诸暨人。

七八岁时,父使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

暮乃反,亡其牛,父怒挞之,已而复如初。

母曰:“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

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若不见。

(1)给下列句子停顿,每句一处①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②夜坐佛膝上③执策映长明灯读之④依僧寺以居(2)解释加点字词暮乃反.冕因去.(3)翻译句子父怒挞之,已而复如初。

(4)赵普和王冕两人共同的特点是什么?王冕是诸暨县的人。

七八岁时,父亲叫他到田埂上放牛,他偷偷地跑进学堂,去听学生念书。

听完以后,总是默默地记住。

晚上回家,他把放牧的牛都忘记了。

父亲大怒,打了王冕一顿。

过后,王冕仍是这样。

王冕的母亲说:“这孩子想读书这样入迷,为何不由着他呢?”王冕于是离开家,寄住在寺庙里。

一到夜里,他就悄悄地走出去,坐在佛像的膝盖上,手里拿着书就坐佛像前长明灯的亮光诵读,书声琅琅一直读到天亮。

部编版语文七下专项复习——课内文言文基础训练(教师版)修订版

部编版语文七下专项复习——课内文言文基础训练(教师版)修订版

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专项复习——课内文言文基础训练(教师版)一、《孙权劝学》(一)请用“/”给下列句子断句。

(标三处)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三)解释下列古今异义词的古义。

1.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孤:古义:古时候王侯的自称,我今义:独自,孤独博士:古义: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今义:学位的一种2.见往事耳古义:指历史今义:过去的事(五)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蒙辞以军中多务。

吕蒙用军中事务繁多作为理由来推托。

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我难道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而成为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吗?3.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志士分别数日,就要重新另眼相看(用新的眼光看待)。

二、《木兰诗》(一)请用“/”给下列句子断句。

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二)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木兰当户织当:对着户:门2.不闻机杼声机杼:织布的梭子3.惟闻女叹息惟:只4.问女何所忆忆:思念5.昨夜见军帖帖:文告6.军书十二卷十二:表示多数,不是确数7.愿为市鞍马为:为此市:买8.旦辞爷娘去旦:早晨9.万里赴戎机戎:战争10.关山度若飞度:过11.朔气传金柝朔北方12.策勋十二转策:记功转:勋级每升一级叫一转,十二转为最高的勋级13.赏赐百千强强:有余14.可汗问所欲欲:想15.愿驰千里足愿:希望16.出郭相扶将郭:外城扶将:扶持17.著我旧时裳著:穿18.雄兔脚扑朔扑朔:动弹19.雌兔眼迷离迷离:眯着眼20.双兔傍地走傍:靠近、贴近21.安能辨我是雄雌安:怎么(三)找出下面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对镜帖花黄通“贴”,贴上2.出门看火伴通“伙”,伙伴(四)解释下列古今异义词的古义。

1.阿爷无大儿古义:指父亲今义:指爷爷,即父亲的父亲2.双兔傍地走古义:跑今义:行走(五)解释下列多义词。

1.市愿为市鞍马买东市买骏马集市2.机万里赴戎机军机、军事不闻机杼声织布机3.买东市买骏马买欲买舟而下雇、租4.帖昨夜见军帖文告对镜帖花黄通“贴”,贴上(六)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中考语文总复习文言文专题 05《富贵不能淫》知识点检测题 (教师版)

中考语文总复习文言文专题 05《富贵不能淫》知识点检测题 (教师版)

中考语文总复习文言文专题《富贵不能淫》知识点检测题一、理解背默题1.孟子指出大丈夫的做法是: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2.孟子指出大丈夫的处世态度是: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3.孟子指出大丈夫的操守是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4.《富贵不能淫》中,“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与“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意思相近。

5.《富贵不能淫》中,点明了景春心中的大丈夫形象是: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6.孟子指出公孙衍、张仪所奉行的所谓“妾妇之道”是:以顺为正者。

7.孟子对景春的观点连用两个问句,直接进行否定的句子是: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8.孟子通过“礼”来说明女子出嫁时母亲的嘱咐,由此得出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的结论。

9,儒家经典让我们受益匪浅,孟子在《富贵不能淫》抒发了“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壮志豪情,提醒人们要坚守节操。

10.《富贵不能淫》中,孟子指出女子出嫁时,母亲总叮嘱的句子是: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11.《富贵不能淫》中,景春阐述自己观点的语句是: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12.《富贵不能淫》中,“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对塑造中华民族的精神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对中国历代知识分子品质的形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词语解释题1、居天下之广居居:原意为居住。

文中意思为居所、住宅。

2、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冠:文中作动词,意思为行冠礼。

3、富贵不能淫淫:使……迷惑。

4、贫贱不能移移:使……改变(动摇)。

5、威武不能屈屈:使……屈服。

6、是焉得为大丈夫乎是:判断动词。

7、子未学礼乎子:儿子。

8、丈夫之冠也丈夫:男女两人结婚后,男子是女子的丈夫。

)9、戒之曰戒:告诫10、必敬必戒戒:形容词,谨慎11、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得:助动词,能够12、得志得:动词,实现三、翻译句子题1、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专题28:湖心亭看雪(教师版)-十年(2013-2022)中考真题集锦之课内文言文(全国通

专题28:湖心亭看雪(教师版)-十年(2013-2022)中考真题集锦之课内文言文(全国通

专题28:湖心亭看雪一、(2022·甘肃兰州·中考真题)阅读【甲】【乙】两段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日:“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选自张岱《湖心亭看雪》)【乙】三月一日,偕王生章甫、僧寂子①出游。

时柳梢新翠,山色微岚②,水与堤平,丝管夹岸。

跌坐③古根上,茗饮④以为酒,浪纹树影以为侑⑤,鱼鸟之飞沉,人物之往来,以为戏具。

堤上游人,见三人枯坐树下若痴禅者,皆相视以为笑。

而余等亦窃谓彼筵中人⑥,喧嚣怒诟⑦,山情水意,了不相属⑧,于乐何有也。

(节选自袁宏道《游高梁桥记》)【注】①王生章甫、僧寂子:王生指王参(zhěn),袁氏兄弟的诗友。

寂子,一和尚名,其人不详。

②微岚:山中薄薄的雾气,③跌(fū)坐:双脚交叠而坐。

④茗(níng)饮:饮茶。

⑥侑(yòu):用奏乐或献玉帛劝人饮食。

⑥筵(yán)中人:设席饮酒的人。

⑦诟(gòu):骂。

⑧了不相属(zhǔ):全不相关。

1.解释下面加点词的意思。

(1)拥.毳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拥:______(2)而余等亦窃谓.彼筵中人谓:______2.下面是前人阅读【甲】文后的两处批注。

你认为这两处批注恰当吗?请选择其中一处,结合句子和批注加以评析。

(1)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批注:景象寒气逼人)(2)湖上影子,惟长提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身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批注:文中有画)3.【甲】文中舟子的话,你觉得适合用怎样的语气朗读?为什么?4.【甲】【乙】两段选文中主人公的“痴行”有多重内涵。

初三文言文专项练习(《喜雨亭记》)教师版

初三文言文专项练习(《喜雨亭记》)教师版

(林康泽)课外文言文拓展练习《喜雨亭记》苏轼亭以雨名,志喜也。

予至扶风之明年,始治官舍。

为亭于堂之北,而凿池其南,引流种木,以为休息之所。

是岁之春,雨麦于岐山之阳,其占为有年。

既而弥月不雨,民方以为忧。

越三月,乙卯乃雨,甲子又雨,民以为未足。

丁卯大雨,三日乃止。

官吏相与庆于庭,商贾相与歌于市,农夫相与忭于野,忧者以喜,病者以愈,而吾亭适成。

于是举酒于亭上,以属客而告之,曰:“五日不雨可乎?”曰:“五日不雨则无麦。

”“十日不雨可乎?”曰:“十日不雨则无禾。

”“无麦无禾,岁且荐饥,狱讼繁兴,而盗贼滋炽,则吾与二三子、虽欲优游以乐于此亭,其可得耶?今天不遗斯民,始旱而赐之以雨。

使吾与二三子得相与优游以乐于此亭者,皆雨之赐也。

其又可忘耶?”既以名亭,又从而歌之,曰:“使天而雨珠,寒者不得以为襦;使天而雨玉,饥者不得以为粟。

一雨三日,伊谁之力?民曰太守。

太守不有,归之天子。

天子曰不然,归之造物。

造物不自以为功,归之太空。

太空冥冥,不可得而名。

吾以名吾亭。

”(1)下列句子停顿正确的一项是(B )A.一童子烧酒炉/ 正沸(《湖心亭看雪》)B.使吾与二三子/ 得相与优游以乐于此亭者(《喜雨亭记》)C.先天下/ 之忧而忧,后天下/ 之乐而乐(《岳阳楼记》)D.今天/ 不遗斯民(《喜雨亭记》)(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一致的一项是( A )A.民以为未足(《喜雨亭记》)或异二者之为(《岳阳楼记》)B.越明年(《岳阳楼记》)越三月(《喜雨亭记》)C.亭以雨名(《喜雨亭记》)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醉翁亭记》)D.官吏相与庆于庭(《喜雨亭记》)相与步于中庭(《记承天寺夜游》)(3)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线句子的意思。

①引流种木,以为休息之所。

翻译:引来流水,种上树木,把它当作休息的场所。

②今天不遗斯民,始旱而赐之以雨。

翻译:现在上天不遗弃这里的百姓,刚开始干早就赐给他们雨。

(4)明代杨慎评论此文,认为“此篇题小而语大”,请你说说,本文“小”在何处,又“大”在何处。

专题05 文言主观简答试题考点解析专训(3)(教师版)

专题05  文言主观简答试题考点解析专训(3)(教师版)

专题05 文言主观简答试题考点解析专训(3)(教师版)时间:40分钟分值:40分一.阅读文言文,完成1~5题。

杨朝晟,字叔明,夏州朔方人。

初,在朔方为部军前锋,常有功,授甘泉果毅。

建中初,从李怀光讨刘文喜于泾州斩获擒生居多授骠骑大将军稍迁右先锋兵马使。

后李纳寇徐州,从唐朝臣征讨,常冠军锋。

及怀光反于河中,朝晟被胁在军。

上幸梁、洋,韩游瑰退于邠宁。

怀光以尝在邠宁,迫制如属城,以贼党张昕在邠州总.后务。

昕惧难作,乃大索军资,征卒乘,约潜发归于怀光。

时朝晟父怀宾为游瑰将,因夜以数十骑斩昕及同谋,游瑰即日使怀宾奉表闻.奏,上召劳问,授兼御史中丞,正除游瑰邠宁节度使。

间谍至河中,朝晟闻其事。

泣告怀光曰:“父立功于国,子合诛戮,不可主兵矣。

”怀光遂系.之。

及诸军进围河中,韩游瑰营于长春宫,怀宾身当战伐。

及怀光平,上念其忠,俾副元帅浑瑊特原朝晟,遂为游瑰都虞候。

九年,城盐州,征兵以护外境,朝晟分统士马镇木波。

献甫卒,诏以朝晟代之。

其年,丁母忧,起复左金吾大将军同正、邠州刺史,兼御史大夫。

十三年春,朝晟奏:“方渠、合道、木波,皆贼路也,请城其地以备之。

”诏问:“所须几何?”朝晟奏曰:“臣部下兵自可集事,不烦外助。

”复问:“前筑盐州,凡兴师七万,今何其易也?”朝晟曰:“盐州之役,诸军蕃戎尽知之。

今臣境迫虏,若大兴兵,即蕃戎来寇,来寇则战,战则无暇城矣。

今请密发军士,不十日至塞下,未旬而功毕。

番人始知,已无奈何。

”上从之。

已.事,军还至马岭,吐蕃始来,数日而退。

是夏,以防秋移军宁州,遘疾,旬余而卒。

(节选自《旧唐书·列传·卷九十四》)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3分)从A李怀B光C讨刘D文喜E于泾州F/斩获G擒生H居I多J/授骠骑K大将军L/稍迁M右先锋N兵马使【答案】FJL【解析】“于泾州”是“讨刘文喜”的后置状语,其后断开,选F;“多”形容词作“斩获”“擒生”的谓语,其后断开,选“J”;“授骠骑大将军”动宾结构,其后断开,选“L”。

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之文化常识对点训练2教师版

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之文化常识对点训练2教师版

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文化常识对点专练(二)(对点练+综合练)题组一对点练1.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会试”是我国封建社会科举考试的一种。

由皇帝主持在京城举行,因为在春天举行,又称春试或春闱。

B.“致仕”就是旧时官员交还官职,即今所谓退休。

依照古制,官员在一般情况下七十岁致仕,有疾患的则可以请求提前。

C.“服阕”是指旧时官员三年守丧期满除服。

官员遭逢父母去世,按例要离职回籍守丧,满三年后朝廷再授予新的职务。

D.“尚书”是中国古代官名。

始置于战国时代,到了隋唐时确定为尚书省下设的六个部的最高行政长官。

答案 AA项,会试“由皇帝主持”错误,会试由礼部派官员主持。

2.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表,中国古代臣子向帝王上书陈情言事的一种特殊文体,是封建社会臣下对皇帝有所陈述、请求、建议时用的一种文体。

B.擢,在原官职上提拔;出,离开京城外调(与“入”相对,古人一般以入京任官为荣)。

C.刺史制度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地方监察制度。

始于秦,完善于汉,东汉以后刺史成为州郡最高军政长官,有时称为太守。

唐白居易曾任杭州、苏州刺史,柳宗元曾任柳州刺史。

D.有司,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故称有司。

“司”即“主管”“管理”。

答案 C刺史,官职。

西汉初年,文帝以御史多失职,命丞相另派人员出使各地,不常置。

汉武帝元封五年(前106)始置,“刺”,“检核问事”之意。

全国分为十三部(州),各部置刺史一人,后通称“刺史”。

可见刺史制度始于西汉武帝时期。

3.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除,指任命官职,如“授”“拜”也是指任命官职。

B.弱冠,指男子20岁,这时行冠礼,即戴上表示成人的帽子,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还比较年少,故称“弱”。

C.丁内艰,是古代丧制名,凡子遭母丧或孙遭祖母丧称“丁内艰”。

D.至顺,是元文宗的年号,帝王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如“元贞”“延祐”“仁宗”“至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文言文专题训练教师版班级:姓名:得分:文言文翻译方法指引:(一)要求文言文翻译要做到“信、达、雅”三个字。

“信”是指译文要准确无误,就是要使译文忠于原文,如实地、恰当地运用现代汉语把原文翻译出来。

“达”是指译文要通顺畅达,就是要使译文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及用语习惯,字通句顺,没有语病。

“雅”就是指译文要优美自然,就是要使译文生动、形象,完美地表达原文的写作风格。

(二)原则在文言文翻译过程中,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

(三)文言文翻译的“六字诀”:对、留、换、删、补、调1、对:就是对译,要逐字逐句落实。

例1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

(《左传•崤之战》)译文:郑国人让我掌管他们北门的钥匙。

2、留:即保留古今相同的词和专有名词,如人名、地名、朝代名、国名、官职、年号、某些典章制度名称以及物品名称等,这些不必翻译。

3、删:删去一些只起语法作用,没有实际意义的虚词;无法对应地用现代汉语进行翻译,删后又不影响句子的准确通顺的,亦可删去。

文言文虽以言简意赅见长,但有时为了表情达意,会增加一些字词,删减法就是把多余的文言词语删除。

有两种情况较常见:一是偏义复词或同义连用中,要删除这些词中陪衬的词素。

像“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出师表》)中的“异同”就是偏义复词,意义偏重在“异”字上,翻译时要把“同”字删去,译为“不应当有所不同”.类似的有“死生,昼夜事也!”(《〈指南录〉后序》)、“我有亲父兄”(《孔雀东南飞》)等,都偏重在加点的词上。

二是有些文言文中有无实义的句首发语词或句中助词,在翻译的过程中也可删去不译。

如“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捕蛇者说》)中加点的“盖”字就不用翻译。

4、补:把文言文的单音词译成现代汉语的双音词;文言文中省略的成分,在翻译时也应增补出来。

文言文言简意赅,故省略成分现象较突出。

文言文翻译的增补法,就是要把语句中省略的重要成分补全,使句子意思完整。

文言文中大量省略主语、谓语、宾语、兼语和介词、中心词等,如“永州之野产异蛇,(异蛇)黑质而白章”(《捕蛇者说》)中就省略了主语“异蛇”,翻译时如果不增补齐全,意义就不太明确。

特别是一些句子成分省略较多的文言文句子,如“召入,使拜夫人”(《左忠毅公逸事》)一句就省略了主语和兼语,不增补全句子成分就译成“叫进来,让拜见夫人”,直接译出来,让人觉得莫名其妙,可是增补后的句子应该是“(左光斗)召(史可法)入(家),使(史可法)拜夫人”,翻译成“左光斗叫史可法来自己家里,让他拜见自己的夫人”,大家一看就明白。

5、换:有些词语意义已经发展,用法已经改变,译文中应替换这些古语为今语。

例3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

(诸葛亮《出师表》)译文:先帝不因为我地位低下、见识短浅,委屈自己降低身份(前来拜访)。

6、调:将古今汉语不同的语序,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调整。

实战练习:【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文中三个“□”是为考查而设),完成1~5小题。

刘敞字原父。

举庆历进士,廷试第一。

编排官王尧臣,其内兄也,□亲嫌自列,乃以为第二。

通判蔡州,直集贤院,判尚书考功。

奉使契丹,素习知山川道径,契丹导之行,自古北口至柳河,回屈殆千里,欲夸示险远。

敞质译人曰:“自松亭趋柳河,甚径且易,不数日可抵中京,何为故道此?”译相顾骇愧曰:“实然。

但通好以来,置驿如是,不敢变也。

”顺州山中有异兽,如马而食虎豹,契丹不能识,问敞。

敞曰:“此所谓駮(bó驳)也。

”为说其音声形状,且诵《山海经》、《管子》书晓之,契丹益叹服。

使还,求知扬州。

扬之雷塘,汉雷陂也,旧为民田。

其后官取潴①水而不偿以它田,主皆失业。

然塘亦破决不可漕,州复用为田。

敞据唐旧券,悉用还民,发运使争之,敞卒以予民。

天长县鞫王甲杀人,既具狱,敞见而察其冤,甲畏吏,不敢自直。

敞以委户曹杜诱,诱不能有所平反,而傅致②益牢。

将论囚,敞曰:“冤也。

”亲按问之。

甲知能为己直,乃敢告,盖杀人者,富人陈氏也。

相传以为神明。

敞以识论与众忤,求知永兴军,拜翰林侍读学士。

大姓范伟为奸利,冒同姓户籍五十年,持府县短长,数犯法。

敞穷治其事,伟伏罪。

未及受刑,敞召还,判三班院,伟即变前狱,至□四五,卒之付御史决。

敞侍英宗讲读,每指事据经,□以讽谏。

时两宫方有小人间言,谏者或讦而过直。

敞进读《史记》,至尧授舜以天下,拱而言曰:“舜至侧微也,尧禅之以位天地享之百姓戴之非有他道惟孝友之德光于上下耳。

”帝竦体改容,知其以义理讽也。

皇太后闻之,亦大喜。

积苦眩瞀,屡予告。

帝固重其才,每燕见他学士,必问敞安否;帝食新橙,命赐之。

疾少间,复求外,以为汝州,旋改集贤院学士、判南京御史台。

熙宁元年,卒,年五十。

(选自《宋史•刘敞传》,有删节)【参考译文】刘敞,字原父。

庆历年间进士,廷试时得了第一名。

编排官王尧臣,是他的内兄(妻子的哥哥),为避嫌疑就将刘敞列为第二名。

(刘敞进士及第之后)任蔡州通判,一直升到集贤院学试,考功员外郎。

(有一次)刘敞奉命出使契丹,他向来熟悉山川道路,契丹向导给他引路,从古北口到柳河,弯弯曲曲走了近千里,想要夸耀契丹的险峻遥远。

刘敞质问翻译说:“从松亭赶到柳河,路途短而且容易走,用不了几天就可抵达中京,为什么要走这条旧道?”译人向导相互看着,又惊又愧的说:“确实如此,但是通好以来,设置的驿道就是这样的,不敢擅自改变。

”顺州山地中有一种奇异的野兽,长得像马却能捕食虎豹,契丹人不能识别它,问刘敞。

刘敞回答说:“这就是传说中的駮。

”并说明它的声音形状,并且背诵《山海经》和《管子》中的描述晓谕他们,契丹更加佩服他。

出使回朝,请求出任扬州知州。

扬州的雷塘,即是汉代称雷陂(的地方),以前是民田。

后来官府用来蓄水而不用其它地方的田来补偿,许多农民没有田耕而失业。

然而雷塘已经决口破败不能再蓄水漕运了,州府决定重新开垦为农田。

刘敞根据唐代的旧田契,全部发还给农民,发运使为此争论不同意,刘敞最终还是把田地还给了农民。

天长县审问王甲杀人一案,随后定案,刘敞看案卷觉得有怨情,王甲害怕狱吏,不敢为自己申辩。

刘敞将此案交付户曹杜诱,杜诱不能查实平反,而强加的罪名更加牢固。

将要批决定罪,刘敞说:“此案冤枉。

”并亲自审问王甲。

王甲得知能为自己伸冤,才敢以实相告,原来杀人的是富人陈氏。

此事(在民间)传开,都认为刘敞神明。

刘敞因为议论政事与众人相违背,请求任永兴军知军,授为翰林侍读学士。

大户人家范伟以奸诈手段获取利益,贪污同姓各户的赋税五十年,挟制官府,几次犯法。

刘敞极力惩治范伟的罪行,范伟伏罪。

还未给范伟施刑,刘敞被召回朝廷,判三班院,范伟马上推翻前案,过四五次,最终将他交御史判决。

刘敞侍奉英宗讲读,每次讲解造字时引经据典,用委婉的言词进谏。

当时两宫正有小人挑拨离间,进谏的人有时揭发别人的过失而过分直率。

刘敞讲读《史记》,读到尧把天下授给舜时,拱手而说:“舜在微贱之时,尧将帝位禅让给他,天地享有,百姓爱戴,没有别的道理,只是孝顺父母,友爱兄弟的品德,光照天地罢了。

”英宗起身改变容态,了解到刘敞是以义理劝谏。

皇太后听说了,也十分欢喜。

长期的劳作使刘敞眼睛昏花,几次准予休假。

疾病稍好期间,又请求出任外职,任为汝州知州,随即改任集贤院学士、判南京御史台。

熙宁元年去世,享年五十岁。

【注】①潴:蓄积。

②傅致:罗织。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答案】BA.素习知山川道径素:向来B.将论囚论:讨论C.持府县短长持:挟制D.卒之付御史决决:判决B项中的“论”的意思是“衡量”“评定”,常见词有“论罪”“论功行赏”。

壹2.填入下列句子“□”中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答案】B①编排官王尧臣,其内兄也,□亲嫌自列,乃以为第二②伟即变前狱,至□四五,卒之付御史决③敞侍英宗讲读,每指事据经,□以讽谏A.①且②则③所 B.①以②于③因 C.①且②则③因 D.①以②于③所3.下列文句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答案】CA.尧禅之/以位天地/享之百姓/戴之非有他道/惟孝友之德/光于上下耳B.尧禅之/以位天地/享之百姓/戴之非有他道/惟孝友之/德光于上下耳C.尧禅之以位/天地享之/百姓戴之/非有他道/惟孝友之德/光于上下耳D.尧禅之以位/天地享之/百姓戴之/非有他道/惟孝友之/德光于上下耳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答案】DA.雷塘曾被官府征作其它用途,刘敞经过努力,将它归还给百姓。

B.刘敞曾经在扬州和永兴军等处任职,为当地做了不少实事。

C.范伟多次犯法,在刘敞的审理下伏罪,但刘敞被召还之后,他马上翻供。

D.当皇帝不听其他大臣进谏时,刘敞犯颜直谏,用一身正气折服了皇帝。

【解析】A项对应的内容见第三段前半部分,特别是因为发运使(官名)不同意刘敞对雷塘的处置意见,可“卒以予民”,可见刘敞确实是“经过努力”才让他折服的。

正确。

B项对应的内容在文中第三、四自然段,雷塘事、王甲事、范伟事等,足以见出他“为当地做了不少实事”。

正确。

C项对应的内容在文中第四自然段,“即变前狱”的意思就是“马上翻供”。

正确。

第五自然段中说刘敞“每指事据经”,即是借用历史故事与典籍来“讽谏”,D项却说他“犯颜直谏”。

错误。

5.根据具体要求分别完成下列各题。

(10分)(1)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7分)①甚径且易,不数目可抵中京,何为故道此?(4分)【译】路途短而且容易走,用不了几天就可抵达中京,为什么要走这条旧道?②甲知能为己直,乃敢告,盖杀人者,富人陈氏也。

(3分)【译】王甲得知能为自己伸冤,才敢以实相告,原来杀人的是富人陈氏。

(2)契丹人为什么对刘敞表示叹服?请结合具体事例加以说明。

(3分)契丹人叹服的原因有二:一是因为刘敞熟悉山川道路,契丹向导故意绕弯路时他能准确指出路径的不当;二是因为他不但知道契丹人都不能识别的野兽,而且还能援引古书来例证。

【二】曹彬仁爱曹武惠王,国朝名将,勋业之盛,无与为比。

尝曰:“吾为.将,杀人多矣,然未尝以私喜怒辄戮一人。

”其所居.堂屋敝,子弟请加修葺,公曰:“时方大冬,墙壁瓦石之间,百虫所蛰,不可伤其生。

”其仁心爱物盖如此。

(张光祖《言行龟鉴》)[注释] 蛰:动物在冬眠时潜伏在土中或洞穴中不食不动的状态。

6.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1)其所居.堂屋敝(居住)(2)吾为.将(担任)7. 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画线句。

时方大冬,墙壁瓦石之间,百虫所蛰,不可伤其生。

当时正是寒冷的冬天,墙壁瓦石的缝隙里,蛰伏着各种虫子,不能伤害它们的生命8.文章开头介绍曹武惠王是“国朝名将”,其作用是什么?为下面的故事作衬托,突出他“仁心爱物”9.文章通过不以个人喜怒杀人、冬日不修敝屋这两件事刻画了曹武惠王“仁心爱物”的德行。

【参考译文】武惠王曹彬,国家的名将,创下了鼎盛的战绩,没人比得过他.他曾经说:"自从我当了将领,杀了很多人,然而从来没有因为自己恨他们而乱杀一个人."他的住所坏了,弟子请求修理,曹彬说:这个时节正好是冬天,墙壁与瓦石之间,有许多虫子在这里居住,不可以杀害它们的生命.''他心爱的东西原来也是像这样的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