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讲 文言文训练(二) (教师版 含答案)
六年级下册语文第14课《文言文二则》同步训练(含答案)

六年级下册语文第14课《文言文二则》同步训练一、基础运用1.我能把字写漂亮。
辩日东游日中2.请选出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A.《学弈》选自《孟子·告子上》,告诉我们学习应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
B.小狐仙、刘姥姥、吴用分别是《骑鹅旅行记》、《红楼梦》、《水浒传》中的人物。
C.《匆匆》的作者是朱自清,这篇文章的体裁是散文。
D.《腊八粥》一文运用大量笔墨正面描写了八儿一家人喝粥的情景。
3.给下列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A.鸿鹄B.他,指专心致志的那个人C.助词“的”D.指弈秋的教导(1)一人虽听之.。
(2)思援弓缴而射之.。
(3)通国之.善弈者也。
(4)虽与之.俱学。
4.选字填空。
诲悔①我会牢记老师的教的。
②对以前的事,他感到很后。
至致③他离开后今还没有来信。
④由于他粗心大意,使公司损失一百万5.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1)为是其智弗若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扩句。
(至少扩写两处)①骏马奔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蚂蚁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读《两小儿辩日》,理解课文(1)文中两小儿在争论太阳的什么问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两小儿为什么会得出不同的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文中哪一句话可见两小儿辩论内容的复杂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阅读理解8.课文在线。
文言文翻译强化训练(二)(教师版)

文言文翻译强化训练(2)【提醒,两个语段不一定完全相连,可能有跳脱。
题目均为“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8分)”】1.(湖北省十一校高三3月联考)武帝立,广以上郡太守为未央卫尉,而程不识为长乐卫尉。
程不识故与李广俱以边太守将军屯。
及出击胡,而广行无部伍行阵,就兽水草屯,舍止,人人自便,不击刁斗以自卫。
整府省约文书箝事,然亦远斥候,未尝遇害。
程不识正部曲行伍营陈,击刁斗,士吏治军簿至明,军不得休息,然亦未尝遇害。
夫小人之情,乐于安肆而昧于近祸,彼既以程不识为烦扰而乐于从广,且将仇其上而不服。
然则简易之害,非徒广军无以禁虏之仓卒而已也。
故曰“兵事以严终”,为将者,亦严而已矣。
然则效程不识,虽无功,犹不败;效李广,鲜不覆亡哉。
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8分)(1)幕府省约文书籍事,然亦远斥候;未尝遇害。
(4分)(2)然则简易之呇,非徒广军无以禁虏之仓卒而已也。
(4分)1.【答案】(1)(李广的)幕帐衙署处理文书、记录军情非常简省,但是也远远地放出斥候,(军队)没有遇到危险。
(省约:简省,简约。
籍:记录。
遇害:古今异义词,遭遇祸患或者危险。
每个要点1分,大意1分)(2)这样看来治理军队简单省事的危害,就不仅仅是李广的军队无法防御敌人突然袭击这一点了。
(然则:既然这样,那么;徒:仅仅;无以:没有(用来).....的办法;每个要点1分,大意1分)【参考译文】武帝即位,李广以上郡太守的身份调为未央宫卫尉,而程不识也调为长乐宫卫尉,程不识从前与李广都当边郡太守,屯兵驻防。
到出击匈奴时,李广的部队没有严密的编组和队列阵势,只选择有水草的地带驻扎,在宿地,人人可以自便,夜晚不打更巡夜,幕府公文簿册很简单,不过也派哨兵远出侦察,部队从未遇到危险。
程不识就要求严格部队编组和扎营布阵,晚上打更巡夜,士吏办理公文表格必须清楚明细,全军不得休息,这样也未曾遇到危险。
说到普通人的性情,都喜好安逸而不知道接近祸害的危险,那些士兵既然认为程不识治军严苛烦扰而愿意跟随李广作战,势必将要仇视他们的长官而不服从指挥。
第五单元第14课文言文二则(教案)-2021-2022学年语文六年级下册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单元备课第五单元学情分析本单元四篇课文《文言文二则》《表里的生物》《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他们那时多有趣啊》体会文章用具体的事例说明观点,本单元和五年级下册第八单元,根据要求梳理信息,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相呼应。
教材分析本单元课文主要是围绕“科学发现的机遇,总是等着好奇而又又爱思考的人”这个专题进行编排的,主要由《文言文二则》《表里的生物》《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他们那时多有趣啊》四篇课文组成。
编排意图是引导学生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用具体事例说明观点方法;培养学生想象的能力,尝试写科幻故事。
教学目标1.会写24个字,会写37个词语。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文言文两则》。
3.能概括文中事例,体会课文用具体事例说明观点的方法。
4.能根据相关语句体会人物形象,感受探索精神。
5.能仿照课文的写法,用具体事例说明一个观点。
6.能抓住对方讲话中的漏洞进行反驳。
7.交流自己良好的学习习惯。
8.写出令人叹服的科幻故事。
教学重点难点①反复朗读理解课文内容。
本单元的四篇课文都意蕴深厚,耐人寻味,需要反复朗读才能体会文章的深刻含义,从而习得方法,能力得到发展。
《学弈》中的学贵专心;《两小儿辩日》中的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表里的生物》中的善于发现,不断求知;《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中的见微知著,追根溯源;《他们那时多有趣啊》展开想象的翅膀,想象未来的生活这些内容和启示都要通过反复朗读才能感受到。
教学时注意引导学生在学习课文时一定要分配充裕的时间进行多种形式的朗读。
②发挥想象并且产生独特的感受。
每篇课文都给学生留下了一定的思考空间,学生在学文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的独特感受。
教学中要抓住课文重点,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真实的体验和感受,还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教育资源,用声音、光影和一定数量的科学资料把学生带入到课文描述的情境中,让学生去感受和体会,并学会在今后的习作中尝试运用具体事例的说明方法和想象的手法来进行阅读和习作练习。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第14课《 文言文二则》同步练习(附答案及详细解析)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第14课《文言文二则》同步练习(附答案及详细解析)一、基础再现1.给加点字“为”选择正确的读音。
wéi wèi(1)惟弈秋之为.听。
(2)为.是其智弗若与?(3)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4)孰为.汝多知乎?2.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思援弓缴.而射之。
()A.这里指系在箭上的丝绳。
B.这里指带有丝绳的箭。
3.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孰为汝多知.乎?()A.知道。
B.同“智”,智慧。
4.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孔子不能决.也。
()A.断定,拿定主意。
B.决定最后胜败。
5.先给“之”字选择正确的解释,再完成练习。
①代词,代指鸿鹄。
②代词,代指他,指专心致志的那个人。
③代词,代指弈秋的教诲。
④助词,相当于“的”。
(1)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2)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3)通国之善弈者也。
我发现,文言文中的“之”有很多是代词,代指上文中出现的内容。
用“之”字可以(A.避免混淆,使内容便于区分 B.避免重复,使文章更加简洁。
)选择6.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A.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B.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C.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D.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7.品读句子,完成练习。
ㅤㅤ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同样是跟着弈秋学下棋,两个人学习的表现却不同,第一个人,;第二个人,。
(用四字词语填空)用上面的一句话概括两人的学习结果:。
8.课文综合回顾。
(1)《学弈》讲的是的故事,告诉我们的道理。
(2)《两小儿辩日》是按照的顺序写的。
(填序号)①两小儿辩日②两小儿笑③孔子不能决④孔子见两小儿二、阅读提高9.阅读课内片段,完成练习。
【优化方案】高中语文第四单元第14课知能优化演练语文必修2

【优化方案】高中语文第四单元第14课知能优化演练语文必修2【优化方案】高中语文第四单元第14课知能优化演练语文必修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齐棠公之妻,东郭偃之姊也。
东郭偃臣崔武子。
棠公死,偃御武子以吊.焉。
见棠姜而美之,遂取之。
庄公通焉,骤如崔氏,以崔子之冠赐人。
侍者曰:“不可。
〞公曰:“不为崔子,其无冠乎?〞崔子因是,又以其间伐晋也,曰:“晋必将报.〞欲弑公以说于晋,而不获间.。
公鞭侍人贾举,而又近之,乃为崔子间公。
夏五月,莒为且于之役故,莒子朝于齐。
甲戌,飨.诸北郭,崔子称疾不视事.乙亥,公问崔子,遂从姜氏。
姜入于室,与崔子自侧户出。
公拊楹而歌。
侍人贾举止众从者而入,闭门。
甲兴,公登台而请,弗许;请盟,弗许;请自刃于庙,弗许。
皆曰:“君之臣杼疾病,不能听命。
近于公宫,陪臣干掫有淫者,不知二命.〞公逾墙,又射之,中股.,反队,遂弑之。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偃御武子以吊.焉吊:哀伤B.欲弑公以说于晋,而不获间.间:机会C.甲戌,飨.诸北郭飨:用酒食款待D.又射之,中股.股:大腿答案:A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不.属于词类活用的一项是()A.请自刃.于庙 B.甲兴,公登台而请.C.侍人贾举止.众从者 D.偃御武子以吊.焉答案:B3.从文言句式角度看,下列句子与其它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莒子朝于齐 B.飨诸北郭C.与崔子自侧户出 D.请自刃于庙答案:C4.下列对原文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这三段文字的主要内容是:崔杼霸占了棠公寡妻,庄公私通棠姜并且羞辱崔杼,崔杼不满,设计杀害了庄公.B.崔杼是齐国的大臣,他权倾朝野,生杀予夺;他超越宗法,杀庄公取而代之。
C.文中人物复杂,内容较多,但文章在叙述事件中,详略得宜,有条不紊,把整个事件交代得井然有序。
D.齐庄公是个好色无道的昏君,他的被杀,有权力之争的背景,但在一定程度上是咎由自取.答案:B二、语言运用5.新版电视剧《红楼梦》一直是大众关注的话题,正式播映后,备受争议。
人教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下第十四课《文言文二则》知识点+同步练习 含答案

六年级下语文第十四课《文言文二则》知识点+同步练习知识点:一、相关资料孟子(约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姬姓孟氏,名轲,字号不详(子舆、子居等字表皆出自伪书,或后人杜撰),邹国(今山东邹城)人。
战国时期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地位仅次于孔子,与孔子并称“孔孟”。
孟子宣扬“仁政”,最早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被韩愈列为先秦儒家继承孔子“道统”的人物,被元朝追封为“亚圣”,尊称为“亚圣”。
主要作品《孟子》,《学弈》选自《孟子·告子上》。
列子(约公元前450年—公元前375年),名御寇,又名寇,亦作圄寇。
战国前期道家代表人物。
郑国圃田(今河南郑州)人,古帝王列山氏之后。
约与郑繻公同时。
先秦天下十豪之一,道学者、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教育家。
这篇传说故事选自《列子·汤问》。
《列子》中多记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
如愚公移山、歧路亡羊、杞人忧天、纪昌学射等,形象鲜明,含义深刻,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和思想价值。
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
鲁国(今山东曲阜)人,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他的一生言行被他的学生编成《论语》一书,留传于世。
二、多音字缴jiǎo (缴费)zhuó(弓缴)为wéi (作为)wèi (因为)三、教材解读:学弈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h nɡ)鹄(hú) /将至,思/援弓缴(zhu ) /而射之。
虽/与之/俱(jù)学,弗(fú)若之矣(yǐ)。
为是/其智/弗若与(yú)?曰(yuē):非/然也。
译文:弈秋,是全国最善于下棋的人。
有人让弈秋教导两个人下棋,其中一个人非常专心,只听弈秋的教诲。
另一个人虽然也在听弈秋的讲课,心里却一直想着天上有鸿鹄要飞过来,想要拉弓搭箭去射它。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第14课 文言文二则》同步练习(有解析)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第14课文言文二则》同步练习卷一、基础知识1.(3分)下列成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推门而入翩翩飞舞急急勿勿心旷神怡B.不可计数应接不瑕面面相觑无边无际C.栩栩如生索然无味无病而呻战无不胜D.不计其数乌云蜜布众星拱月寸草不生二、选择题(共1小题,每小题3分,满分3分)2.(3分)与《最大的麦穗》这篇课文的启示不相符的一项是()A.机不可失,时不再来B.抓住当前,不要这山望着那山高C.志存高远,抢抓机遇D.机会多的是,不用急于定夺三、选择题(共1小题,每小题3分,满分3分)3.(3分)下面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讲笑话时要避免不良的口语习惯。
B.讲笑话时,自己首先要笑,这样才能感染别人。
C.笑话要讲得吸引人,就要尽量表现出笑话中人物的神态、语气和动作。
D.要讲语言风趣、体现机智的笑话,不讲不尊重人、挖苦人的笑话,远离低级趣味。
四、选择题(共1小题,每小题3分,满分3分)4.(3分)青蛙和小鸟争论起来,是因为()A.小鸟说,天无边无际大得很B.青蛙说,天不过井口那么大C.青蛙和小鸟对天有多大的看法不一样五、解答题(共3小题,满分9分)5.(3分)按拼音写汉字。
húlìpútáo chuíxiàkǒu shuǐfèi jìn chéng shú6.(3分)品读诗句,完成练习。
(1)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①第一个“有的人”指;第二个“有的人”指。
②两个“死”字的含义是。
A.两个都指失去生命B.前一个指失去了生命,后一个指虽生犹死C.前一个指虽生犹死,后一个指失去了生命(2)把名字刻入石头的/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只要春风吹到的地方/到处是青青的野草。
下列对这句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反动统治者想流芳百世,可实际上早已臭名昭著;拥有蓬勃生命力和伟大精神的革命战士B.有的人把名字刻在石头上,春天一到,青青的野草就会把他的名字遮盖住,刻在石头上的名字烂得更快了。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第14课《文言文二则》课后作业题及答案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第14课《文言文二则》课后作业及答案一、按要求填空。
1.“弗”在“弗若之矣”中的意思是________,用加部件的方法组成新字再组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辩”是____________结构的字,我能写一个含“辩”的成语:________________。
用换部件的方法组成新字再组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发现:很多字都是有一定联系的,用_________或____________的方法能帮助我们更高效地识字。
二、给下面的加点字选择合适的解释。
(填序号)①往,到……去。
②指弈秋的教导。
③他,指专心致志的那个人。
④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⑤代词,指天鹅。
1.惟弈秋之.为听。
()2.一人虽听之.。
()3.思援弓缴而射之.。
()4.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三、词语集锦。
“专心致志”的近义词是________________。
看到“鸿鹄”,我想到了“燕雀安知鸿鹄之志”这句话,“鸿鹄之志”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读到“及其日中如探汤”这句话,我想到与此意思相近的描写太阳的成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读句子,给加点字词选择正确的解释。
1.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A.善于B.擅长C.善良2.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A.认为不像果然B.以为不如当然C.因为不如这样3.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A.辩论原因B.争论故事C.辩论过去4.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A.谁认为在乎B.谁同“谓”,说语气词C.熟悉认为语气词五、课内阅读。
两小儿辩日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曰:“我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四讲文言文训练(二)
(一)郢人燕说
郢人有遗燕相国书者,夜书,火不明,因谓持烛者曰:“举烛。
”云而过书“举烛”。
举烛非书意也。
燕相受书而说之,曰:“举烛者,尚明也;尚明也者,举贤而任之。
”燕相白王,王大说,国以治。
治则治矣,非书意也。
今世学者多似此类。
(《韩非子》) 译文:楚国首都郢有人给燕国宰相写信,在夜晚书写的,灯火不够亮,于是对拿蜡烛的人说:“把蜡烛举高点。
”说了便把“举烛”误写到信上。
“举烛”不是书信的本来的内容。
燕国宰相得到书信便阅读高兴地说:“举烛的意思是,崇尚光明;崇尚光明的意思,就是举荐贤能并任用他们。
”燕国宰相告诉国王,国王非常高兴,国家得到很好的治理。
治理是得到了治理,但并不是书信原来的意思。
现在的学者大多是类似这样的人。
(1)解释下面加点词。
①夜书,火不明.( 光线明亮 )
②尚明.也者,举贤而任之( 光明 )
③郢人有遗燕相国书者.( 表定语后置 )
④尚明也者.,举贤而任之( 表判断,兼停顿 )
⑤云而过.书”举烛”( 误 )
⑥燕相白.王( 告诉 )
(2)从某一角度,概括这则寓言的思想意义。
①不可穿凿附会,曲解愿意。
②能从中得到有益的启示,有何不可?
(二)工之侨献琴
工之侨得良桐焉,斫而为琴,弦而鼓之,金声而玉应。
自以为天下之美也,献之太常,使国工视之,曰:“弗古。
”还之。
工之侨以归,谋诸漆工,作断纹焉;又谋诸篆工,作古款焉。
匣而埋诸土,期年出之,抱以适市。
贵人过而见之,易之以百。
献诸朝,乐官传视,皆曰:“希世之珍也。
”工之侨闻之,叹曰:“悲哉,世也!岂独一琴哉?莫不然矣!而不早图之,其与亡矣!”遂去,入于宕冥之山,不知其所终。
(《郁离子》)
译文:工之侨得到上好的优质桐木,刻削做成了琴,装上弦然后演奏,发出金属的声音回音象玉磬一样。
自认为是天下的极品,献给掌管祭祀的官员,官派国家级的工匠看琴。
说“不古”,就还给了他。
工之侨回家,求助于漆匠,伪造出断裂的细纹。
有求助于篆刻的工匠,作古代款式的雕刻。
装在匣子里埋入土中,过一整年后拿出来,抱到市场上。
一个显贵之人经过看见了琴,用一百两黄金买了琴,献进宫里。
长官乐器的官员们传看,都说:“希世之珍啊。
”工之侨听说了,叹道:“这世道,悲哀啊!难道就单单是一把琴的事吗?别的方面没
有不也是这样的啊!如果不早做打算,就要和这国家一起灭亡啊!”便离开国土,遁入深山之中,没人知道他去了什么地方。
⑴解释下面加点词。
①工之侨得良桐焉.(语气词,不译)
作断纹焉.(于之)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怎么)
夫子之言,于我心有戚戚焉.(的样子)
②工之侨以.归(把)
抱以.适市(而)
赐之以.百金(用)
不以.物喜(因为)
⑵制作精良的琴为什么被退回?
被认为是”弗古”。
⑶同是一把琴,从”还之”到”献诸朝”,成为”希世之宝”,说明了什么?
国工鉴赏琴并不看重它的质量好坏,也不懂它的音色是否美妙,而只看它是否古物。
“弗古”就是平常之物,“古”就是希世之珍。
说明世人对琴的评价非常盲目,只凭琴是否古物来确定其价值。
而琴的“古”与“弗古”又是真假难辨的,只要有“断纹”、有“古窾”,有泥土味,就可以冒充古琴而博得众人喝采。
⑷最后一句感叹,揭示了文章的主题是什么?
这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很多人并不看重真才实学,只重视虚名。
(三)欲食半饼喻
譬如有人,因其饥故,食七枚煎饼,食六枚半已,便得饱满。
其人恚悔,以手自打,而作是言:“我今饱足,由此半饼,然前六饼,唐自捐弃。
设知半饼能充足者,应先食之。
”
(《百喻经·欲食半饼欲》)
译文:比如有人因为饥饿,一连吃七枚煎饼。
吃到六个半以后,就已经饱了。
这人非常后悔,用手打自己,并且说:“我现在饱了,是因为吃了这半个饼,前面的六个饼子,都白白浪费了。
如果早知道吃这个半个饼子就能饱,应该先吃它。
”
(1)解释下面加点词。
①唐自捐弃.(浪费)
②设.知半饼能充足者,应先食之(假设)
(2)从一个角度,概括这则寓言的意义。
①任何一个事物都有一个积累和发展的过程。
②不能以偏概全。
③类似于空中楼阁。
(四)反裘负刍
魏文侯出游,见路人反裘而负刍。
文侯曰:“胡为反裘而负刍?”对曰:“臣爱其毛。
”文侯曰:“若不知其里尽而毛无所恃耶?”
刘向《新序·杂事二》注:刍(chú),柴草。
翻译:魏国国君文侯出门游历,看见一个路人将裘皮衣服翻过来穿然后背柴火。
文侯说:“干什么将裘皮衣服翻过来背柴火?”回答说:“我爱惜它的毛。
”文侯说:“你不知道里皮磨坏了,那么毛就没地方附着了吗?”
⑴解释下面加点词。
①见路人反.裘而负刍( 翻过来 )
②若不知其里尽而毛无所恃.耶( 依靠,依附 )
⑵从某一角度概括这一则寓言的思想意义。
①皮之不存,毛将焉附?②不能舍本求末。
(五)魏文侯期猎
魏文侯①与虞人②期猎。
是日,饮酒乐,天雨。
文侯将出,左右曰:“今日饮酒乐,天又雨,公将焉之?”文侯曰:”吾与虞人期猎,虽乐,岂可不一会期
哉?”乃往,身自罢之。
(选自《魏文侯书》)注释:①魏文侯:战国时魏国国君,在诸侯中有美誉,曾任西门豹为邺守。
②虞人:掌管山泽的官
译文:魏文侯与一名小吏约好在某个时间去打猎。
这天,魏文侯与众人饮酒作乐,天突然下起雨来了。
文侯将要出去赴约的时候,左右的侍从说:“今天我们饮酒作乐,天又下雨了,您要到哪儿去啊?”文侯说:“我与一名小吏约好了时间的打猎,现在我们虽然很快乐,怎么能不去赴约呢?”于是他就去了,并亲自结束了这场酒宴。
(1)解释文中加点词的含义。
①魏文侯与虞人期.猎(约定)②是日,饮酒乐,天雨.(下雨,做动词)③公将焉之.(到,往)④乃往,身.自罢之(亲身,亲自)
(2)翻译下面的句子。
岂可不一会期哉?
难道能够不遵守约定的时间吗?一,动词,始终如一,引申为一贯遵守。
会,期,同义。
(3)从一个角度概括这则寓言的思想意义。
言必信。
(六)齐人有好猎者
齐人有好猎者,旷日持久而不得兽,入则愧其家室,出则愧其知友州里。
惟
其所以不得,则狗恶也。
欲得良狗,则家贫无以。
于是还疾耕,疾耕则家富,家富则有以求良狗,狗良则数得兽矣。
田猎之获,常过人矣。
非独猎也,百事也尽然。
译文:齐国有个喜好打猎的人,花了很多的时间就是打不到野兽,回家是愧对家人,出门就愧对乡里亲朋。
他想这之所以打不到野兽,是因为狗太差了。
想得到良种的狗,但是家里贫穷买不起。
于是在地里勤奋耕作,勤奋耕作家才能富裕,家富裕了就有钱买好狗了,狗好了就可以得到很多野兽了。
打猎的收获,就常常比别人多。
这不是单单打猎啊,什么事都是这样的啊。
(1)解释下面加点词。
①惟其所以
..不得(原因)
②则狗恶.也( 差,不好,不中用 )
③则家贫.无以(没有办法,指没有钱)
④于是还疾.耕( 快速,急切 )
⑤田猎之获(同“畋”,打猎)
⑥常过.人矣( 超过 )
(2)翻译下面句子。
①家富则有以求良狗,狗良则数得兽矣。
家里富裕起来,也就有了钱买好的狗;好狗本事大,多次捕获到野兽。
②非独猎也,百事也尽然。
不只是打猎是这样,其他事情都是这样啊!
(3)从一个角度概括这则寓言的思想意义。
①有了问题,要找到问题的关键所在,才能有效地解决。
②凡事要努力,勤奋,才能取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