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论文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与解决途径论文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与解决途径论文在笔者所教学的班级中,留守儿童居多。
但这也不是我们一个班具有这样的情形,所在学校其他班级留守儿童也同样比较多。
平时与同仁们进行交流,也总感到现在的留守儿童多,对我们教育的影响也比较大。
因为其存有一定的心理问题,有的还存有比较严重的心理问题。
作为教师则必须去认真分析心理问题的成因以及解决的策略,现拙于笔端的是自己比较肤浅的了解和不够成熟的思考,权且抛砖引玉。
1留守儿童的无所谓心理留守儿童都随祖辈一起生活,远离自己的父母。
有条件的学生每年的寒暑假可以与自己的父母亲生活在一起,平时他们听不到自己父母对自己的谆谆教诲,享受不到比较良好的家庭教育,导致这些学生对什么都感到是那样的无所谓。
吃好吃差无所谓,穿好穿差也无所谓,学习好差也是那样的无所谓,所有学生都在诸多的无所谓中生活学习着。
这对学生的发展是尤其不利的,特别是小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老是感到是那样的无所谓,这应当就是特别糟糕的事情,也应当就是我们现在乃至未来教育的一大悲哀,甚至就可能是我们一个个家庭之未来的悲剧。
解决的办法应当是,利用现代通讯工具多与我们学生的父母获取着经常性的联系,要求他们争取时间多了解自己孩子的现状,多关心孩子的生活和学习。
对家长,作为我们必须力求做到的是多晓之以理。
应当说我们所接触到的一个个留守儿童的家长,一般说来也都不是文化素养较高的家长,他们对孩子们的学习还多不以为然。
我们需要告诉家长们的是你们现在凭着体力可以外出挣钱,可是现代经济和信息经济的高速发展,你们的孩子如果仅有你们现在的水准,其将来挣钱的机会可以说就是寥寥无几的。
当我们能够晓之以理于我们学生的父母亲,他们将会无形中减小与孩子之间的距离,尤其能够经常与自己的孩子进行互动,变孩子在生活学习当中的多无所谓为多有所谓。
当我们的一个个孩子都对自己的学习产生有所谓的感觉或意识后,学生的学习将会产生无比强烈的主观能动性,形成认真学习的正能量。
2留守儿童的无需求心理我们所接触的留守儿童,从一般的角度去说,其智力也都不是十分低下的。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研究论文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研究论文一、引言随着中国城乡经济发展和家庭结构变迁,留守儿童问题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
留守儿童是指在家长长期离乡打工、迁移他处、离世等原因下,与一个或两个父母长时间分离在家成长的儿童。
由于缺乏关爱和陪伴,留守儿童面临着许多心理健康问题。
本论文旨在深入探讨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
二、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分析留守儿童长期处于亲情缺失环境中,他们可能会面临以下心理健康问题:1. 情感孤立感留守儿童在父母离家的期间,缺乏家人的温暖和陪伴。
这种长时间的分离会导致他们产生情感孤立感,感觉自己无人关心。
2. 自尊心受损留守儿童由于缺乏父母的教育和关注,常常会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
他们可能觉得自己不如其他孩子,这种自尊心受损对他们的成长和发展产生负面影响。
3. 学业压力留守儿童在教育方面面临着特殊的困境。
由于父母的离家,他们通常得依靠外人照顾,学习时间和学习环境都可能受到限制,进而造成学业压力。
4. 心理适应问题由于长期缺乏父母的陪伴,留守儿童的心理适应能力可能较弱。
他们可能对外界的变化缺乏应对能力,容易出现适应困难的情况。
三、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解决办法针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解决:1. 家庭关怀政府和社会应该加大对留守儿童家庭的关怀力度,鼓励父母尽可能与孩子保持联系。
同时,建立留守儿童关爱机制,提供必要的情感支持和陪伴。
2. 学校支持学校是留守儿童日常生活和学习的重要环境,应该加强对这一特殊群体的关注。
学校可以开展心理辅导活动,帮助留守儿童缓解心理压力,增强心理适应能力。
3. 社会资源整合社会资源整合是解决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关键。
政府、非营利组织、社区等各方面应合力解决留守儿童问题,提供综合性支持和服务。
四、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和解决办法的有效性评估对于上述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解决办法,我们需要进行有效性评估。
通过调查问卷、实地观察等方法,收集相关数据,并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论文随着城市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父母选择把孩子留在农村老家,而自己则到城市谋生。
留守儿童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其心理健康问题也日益受到关注。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重要的话题,需要关注和探讨。
一、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首先,留守儿童与父母时常分隔两地,面临着亲情缺失的困境,孤单感、无助感以及情绪不稳定等问题容易出现。
一方面留守儿童往往发生自闭、孤僻、心理焦虑等现象,失去了爱和照顾。
另一方面,孩子们因为长期在外缺乏父母与成年人的照顾,可能出现各种问题。
其次,农村教育和城市教育的不均衡,基层教育资源缺少,师资力量不足,学校环境差,容易出现心理问题。
除了体育课外,其他课程发展可能会受到限制,这将导致留守儿童对学习和成长的影响。
最后,农村儿童需要更多的关注和照顾,这些都给农村教育带来了非常大的压力,同时也带来了更多的迫切要求,为留守儿童提供更好的关怀与照顾。
二、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针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我们需要重视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
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不仅关系到他们的个人成长,还关系到社会的健康和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因此,确立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正确思路和方法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心理健康教育是为了帮助学生解决自身的心理问题,使他们更加健康地成长。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 向留守儿童传授正确的生活方式。
要引导留守儿童树立积极的生活态度,建立快乐、积极的心态,增强适应能力,培养健康的生活方式,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2. 建立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档案。
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情况进行全面记录,监测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变化,及时发现心理问题,为对口帮扶部门提供更精准的帮助。
3. 建立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咨询服务。
设立专业心理疏导人员,为留守儿童提供咨询服务和心理疏导,在生活、学习、个人发展等多方面进行指导。
三、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措施1.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引入教学计划。
浅析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及对策

浅析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及对策随着城乡发展的不平衡和人口流动性的加大,农村留守儿童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
留守儿童由于长期独自在农村留守,缺乏家庭关爱和陪伴,容易出现心理问题。
本文将从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出发,对其进行浅析,并提出针对性的对策,帮助他们更好地成长。
一、心理问题分析1. 孤独与无助感农村留守儿童通常是由于父母外出务工而留守在农村,长期与父母分离,缺乏与他人的交往,导致孤独感和无助感。
这种心理问题容易导致留守儿童对外界的不信任感,缺乏安全感。
2. 情感缺失留守儿童由于长期与父母分离,导致缺乏家庭关爱和温暖的情感,容易产生情感缺失的问题。
他们很难建立稳定的情感联系,容易感到孤独和失落。
3. 情绪不稳定长期的孤独和无助感容易导致留守儿童的情绪不稳定,容易产生焦虑、抑郁、愤怒等负面情绪。
这些负面情绪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和成长造成了不利影响。
4. 社交问题由于长期独自在家,缺乏与同龄人的交往和沟通,留守儿童的社交能力较差,容易导致他们在人际交往中出现问题,表现为内向、孤僻等。
二、应对策略1. 家庭关爱对于留守儿童而言,最重要的是获得父母的关爱和陪伴。
政府和社会应该加大对留守儿童家庭的关爱力度,鼓励父母亲回乡创业或就近务工,尽量减少与孩子的分离时间,建立稳定的家庭关系。
2. 心理辅导针对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应加强心理辅导工作。
学校、社区和家庭可以共同合作,开展相关的心理辅导活动,帮助留守儿童缓解心理问题,树立积极的心态。
3. 社会支持社会应该为留守儿童提供更多的支持和关爱。
组织志愿者进入农村,开展关爱留守儿童的活动,给予他们更多的关怀和鼓励,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和积极的态度。
4. 扶持教育扶持农村教育,提高留守儿童接受教育的机会。
教育是留守儿童走出心理困境的重要途径,政府和社会应该加大对留守儿童教育的投入,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和生活技能。
5. 家庭教育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进行教育,帮助父母更好地照顾和关爱留守儿童。
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与对策探究

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与对策探究随着现代化城市的高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流入城市,留守儿童的数量与规模也在逐年递增。
逐渐的,已经引起了全社会的高度关注,甚至成为了一种社会问题。
由于留守儿童常年得不到父母的呵护与关爱,其心理问题也越来越多,直接影响着其健康成长。
因此就必须针对留守儿童的实际情况,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对策,来给予更多的帮助与教育。
标签: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对策引言现阶段,我国农村留守儿童普遍都存在着一些心理问题,比如孤僻沉闷、内心自卑、情绪不稳等,严重阻碍着其健全发展。
而引发留守儿童存在心理问题的因素也比较多,比如社会环境恶劣、家庭教育缺失、学校教育不当等等,都需要展开详细的分析与探究。
一、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一)孤僻沉闷由于受隔代因素的影响,很多农村留守儿童都不愿将自己的想法、观点告诉祖辈,而是默默的藏在心里。
因此在遇到困难时,也不愿寻求爷爷奶奶的帮助,时间久之,就会致使孩子缺乏安全感。
不愿向任何人吐露自己的心声,更不愿与任何人交往,形成孤僻、沉闷的性格。
无论是在生活中,还是学习上,都是自己一人行动,不愿接受别人的关心与照顾,也不愿主动与他人互动交流。
(二)内心自卑环境对一个人有着非常深远的影响,对于农村留守儿童来讲,长期处于一个缺乏关心、鼓励、孤独的环境下,还会产生自卑、胆怯的心理。
而祖辈们对于孩子的关爱,只局限在衣食住行的满足上,很难深入孩子的内心,与其进行深入、密切的互动交流。
逐渐还会出现人际交往方面的障碍,感觉自己与别人的差距较大,严重影响着孩子的身心成长。
(三)情绪不稳农村留守儿童,大多是由年迈的爷爷奶奶照顾,严重缺乏关爱与监督。
再加上老人的思想观念比较落后,文化水平较低,只关注孩子的衣食住行,完全忽视了孩子的心理、情绪以及学习。
这些孩子长期处于缺乏关爱、引导与鼓励的环境下,不仅会产生各种消极不良的情绪,而且不愿主动参与到学习中。
二、有效对策分析(一)优化教育方法不同的留守儿童,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这些都不利于其健全发展。
浅析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及对策

浅析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及对策农村留守儿童是指父母或亲属因工作或其他原因离乡打工,将未成年子女留在农村寄宿在他人家中照料的儿童。
由于长时间与父母分离,农村留守儿童常常面临心理问题的困扰。
本文将从离别焦虑、孤独感和自我认同等方面浅析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离别焦虑是农村留守儿童常见的心理问题之一。
当父母离开时,孩子会感到无助、不适应新环境,产生离家恐惧。
针对这一问题,首先要加强父母与孩子的沟通,通过电话、书信等方式与孩子保持联系,传达父母的关爱和关心。
学校和社区可以组织心理辅导活动,帮助留守儿童逐渐适应离别,增强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
留守儿童普遍存在孤独感。
由于父母长时间不在身边,孩子缺乏亲情和陪伴,导致他们感到孤独和无助。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社会应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关注和关爱。
学校可以组织同伴关怀活动,建立留守儿童互助组织,让他们找到可以交流的伙伴,缓解孤独感。
社区可以成立志愿者团队,定期探望留守儿童,为他们提供陪伴和情感支持。
农村留守儿童的自我认同问题也值得关注。
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留守儿童容易产生自卑、自责的情绪,缺乏对自我的认同。
为了帮助留守儿童树立积极的自我认同,家庭和学校要给予他们更多的关心和鼓励。
父母要多与孩子交流,传递积极的价值观,帮助他们培养自信心,认识到自己的价值和潜力。
学校可以开展心理教育课程,引导留守儿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农村留守儿童面临离别焦虑、孤独感和自我认同等心理问题,家庭、学校和社会应共同努力来解决这些问题。
家庭要加强与孩子的沟通,保持联系;学校要组织心理辅导活动,提供情感支持;社会要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关注和关爱。
只有这样,留守儿童才能更好地适应新环境,健康成长。
关于留守儿童心理健康论文

关于留守儿童心理健康论文关于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与保护措施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许多父母为了寻求更好的生活和就业机会而选择离乡背井,导致他们的孩子被留在农村或乡镇中,成为留守儿童。
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因工作、生活等原因长期不在家,而将孩子寄予他人照顾的一群特殊儿童。
这种特殊的生活环境给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带来了很大的挑战。
本文将探讨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以及保护措施。
一、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重要性留守儿童由于长期与父母分离,缺乏家人的陪伴和关爱,容易出现心理问题。
下面是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重要性:1.1 健康成长需家庭支持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最重要环境,父母的陪伴和关爱对儿童的心理健康至关重要。
留守儿童因为长期与父母分离,缺乏家庭的支持,容易感到孤单、失落和无依靠,影响他们的健康成长。
1.2 学习能力受到影响留守儿童在学习过程中,缺乏及时的家长指导和监督,容易出现学习上的困扰和难题。
他们很可能缺乏学习动力,难以集中注意力,导致学习成绩下降。
1.3 容易出现行为问题父母长期不在家,留守儿童在成长过程中缺乏父母的约束和教育,往往自由放任,导致他们容易产生叛逆、逃学、早恋等问题。
1.4 心理健康问题对未来影响深远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如果得不到及时的帮助和解决,可能会对其未来产生严重后果,如患上焦虑症、抑郁症、自闭症等心理疾病,给其一生造成巨大困扰。
二、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保护措施为了保障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保护措施。
以下是一些建议:2.1 建立支持系统社会和学校应当建立完善的支持系统,提供心理咨询和援助,为留守儿童提供必要的心理支持。
2.2 加强学校教育学校是留守儿童的重要学习环境,应该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心理辅导和疏导,帮助他们处理情绪和问题。
2.3 组建关爱团队社会组织和志愿者可以组建关爱团队,定期走访留守儿童,提供陪伴和关爱,为他们提供家庭外的温暖和支持。
2.4 引导亲友关系留守儿童的亲戚和朋友应承担更多的责任,加强对他们的关爱和照顾,帮助他们适应生活和学习。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现状及对策的研究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现状及对策的研究一、引言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乡差距逐渐缩小,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力涌向城市,寻求更好的生活。
这一过程中,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日益严重。
据统计,我国农村留守儿童数量已超过6000万人,占全国未成年人的21%。
这些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面临着诸多心理问题,如自卑、孤独、焦虑等。
本文将对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二、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现状1.自卑心理农村留守儿童由于长期与父母分离,缺乏亲情关爱,容易产生自卑心理。
他们在学校表现不佳,成绩普遍较差,对自己的未来充满迷茫和担忧。
他们还可能因为长相、家庭条件等方面的差异而受到同龄人的歧视和排挤,进一步加重自卑感。
2.孤独心理农村留守儿童长期生活在远离父母的环境中,缺乏亲情关爱和陪伴。
他们在生活中缺乏安全感,容易感到孤独无助。
他们还可能因为与同学沟通不畅、人际关系紧张等问题而感到孤独。
长期的孤独心理可能导致抑郁、自闭等心理问题。
3.焦虑心理农村留守儿童面临着巨大的生活压力。
他们不仅要承担学习任务,还要照顾年迈的祖父母或生活不能自理的兄弟姐妹。
这种生活压力可能导致他们产生焦虑心理,对未来充满担忧。
他们还可能因为缺乏父母的关爱和保护而感到害怕,对未知的事物充满恐惧。
三、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对策建议1.加强家庭教育引导政府和社会组织应加大对农村家庭的教育投入,提高家长的教育水平和家庭教育意识。
家长要学会关爱和尊重孩子,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及时发现和解决孩子的心理问题。
家长要加强与孩子的沟通,让孩子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和关爱。
2.完善学校教育体系学校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定期开展心理健康知识讲座和心理咨询服务。
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及时发现和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
学校还要加强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关爱和帮扶,让他们感受到学校的温暖和关怀。
3.加大社会支持力度政府和社会组织要加大对农村留守儿童的支持力度,提供更多的心理咨询和帮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与对策摘要:目的:了解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提高家长及社会对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了解和关注,促进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发展。
方法:对某村一所小学的300名学生进行心理问卷调查,以及询问学校老师有关学生的情况。
结果:留守儿童普遍存在心理问题,其比例明显高于其他学生。
结论:家长及社会要加强对农村留守儿童心理状况的关注,以促进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发展。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f323.8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12)10-0084-01
全国妇联提供的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已达2000万人,并呈继续增长的趋势。
在一些农村劳动力输出大省,留守儿童在当地儿童总数中所占比例已高达18%至22%。
[1]。
留守儿童由于长期被托养或寄养,缺少父母之爱容易导致心里缺陷,由于老人溺爱或亲友疏于管教而缺少正确的价值引导。
基于这种现象,我对农村的一个小学的学生心理状况进行了调查分析,过程如下。
1研究对象
某村一所小学的300名学生,年龄6-12岁。
2方法
给每个学生发放一份心理问卷调查表,让他们按要求填写后全部收回。
调查表以选择题的形式,内容涉及学习态度、人际关系、
家庭关系等,同时结合学校提供的相关信息。
3结果
300名学生中有95人是留守儿童,显示有心理问题的留守儿童25人,即将近20%的留守儿童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存在的心理问题主要包括:厌学、沉迷游戏、自卑内向、冷漠孤僻、叛逆等。
4结论
4.1农村留守儿童普遍存在心理问题,分析可能的原因。
留守儿童产生的根本原因是经济不发达。
据调查统计分析,留守儿童数量的增长与经济增长成反比,经济越发达,外出务工的农民越少,留守儿童数量就越少;经济越不发达,外出务工的农民越多,留守儿童数量越多[2]。
其他相关原因如下:
4.1隔代教育的缺陷:留守儿童家庭隔代教育占43.5%[3],由于祖辈与孙辈年龄相差一般都在50岁左右,且祖辈大都文化程度偏低,多数是文盲或半文盲,思想观念与孙辈有很大差距,难以与孩子交流沟通,更谈不上文化教育,使得儿童缺少精神、道德上的教育引导。
4.2亲情缺乏:亲情关系对孩子的行为习惯、心理健康、人格与智力发展有直接而重要的影响。
由于父母不在身边,留守儿童长期缺乏亲情的抚慰和关怀,往往感到焦虑、紧张,缺乏安全感,人际交往能力较差;长期与父母分离,他们的性格往往变得内向、自卑、悲观、孤僻。
留守儿童父母在外忙于生计,无暇顾及子女,平时与子女缺少沟通,疏于管教,即使打电话,关注焦点是孩子的身体状
况和学习成绩,很少关心孩子的思想和心理健康,造成亲情淡漠,孩子缺乏安全感。
留守儿童由于在情感上缺少健全的关爱和沟通的环节,容易产生心理障碍。
4.3学校教育措施不力:农村基础教育比较薄弱,教育资源匮乏,教育观念陈旧,不能有效地弥补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关怀的不足。
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大多不好,对学习缺乏热情和进取心,甚至有的厌学、辍学,是老师眼中的“双差生”和“问题儿”。
4.4社会对留守儿童的关注不够:调研发现,当前政府各部门以及社会对留守儿童的问题的研究仍是空白。
当前社会的一些不良习气严重影响农村留守儿童的成长,留守儿童年幼无知,又常处于无人监护状态,使犯罪分子有可乘之机,导致留守儿童伤人或被伤害的安全事件时有发生。
相关部门对一些娱乐场所不能有效管理,在互联网、电视、电影、录像、影碟、书刊等文化传播媒体中,有的商家为了追逐市场卖点,牟取暴利,渗入不少庸俗、低劣、暴力、色情等腐蚀内容,对缺少亲情关爱、性格孤僻、苦闷无聊的留守儿童具有腐蚀性和诱惑力,也使一些留守儿童沉迷其中而不能自拔。
一些留守儿童甚至逃学光顾电子游戏室,痴迷电游,看碟片,那些不加限制的媒体如凶杀、淫秽等镜头将会极大地影响他们人格的健康发展。
4.5对策:强化家庭教育:家庭教育的过程是孩子与父母互动的过程,双方应共同参与。
家长要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明确教育子女的职责,注重文化教育的同时应加强道德教育,更多地满足
孩子的精神需求。
使孩子成为一个正直、善良、诚实的人,并养成良好的习惯。
外出打工的家长要通过各种途径加强与孩子学习、心理等多方面的沟通。
完善学校教育:加强农村中小学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和管理。
学校应成立留守儿童管理领导小组,明确学校各部门及班主任、任课教师的责任,形成校内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
各学校应专门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卡,全面掌握其数量、家庭及监护人、思想品德、行为习惯、学习态度等情况。
除此之外,学校还要注重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
社会重视:党委、政府、市妇联应对留守儿童给予高度重视。
参考文献
[1]毛柳燕,杨发荣.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文献研究述评[j].湘潮(下半月),2011.3
[2]潘璐,叶敬忠.农村留守儿童研究综述[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09.26
[3]董鹤龄.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探析.现代阅读(教育版)[j],2012.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