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知识总结
微生物学知识点总结

绪论1、微生物的分类2、甲类法定报告传染病:鼠疫,霍乱3、发展史巴斯德:巴氏消毒法,研制鸡霍乱、炭疽和狂犬病疫苗郭霍:郭霍法则弗莱明:青霉素汤飞凡:分离出沙眼衣原体细菌的形态与结构1、观察细菌的大小和形态,应选择适宜生长条件下的对数生长期细菌为宜。
2、细菌的基本结构3、细菌细胞壁缺陷型(L-型细菌)高渗环境中可生长典型菌落:油煎蛋样菌落可恢复为原菌4、细菌的特殊结构5、细菌芽胞并不直接引起疾病,只有在芽胞发芽成为繁殖体后,才能迅速大量繁殖而致病。
6、芽胞不包含质粒。
7、细菌的抵抗力比较:有芽胞,选芽胞;无芽胞,选金黄色葡萄球菌。
8、细菌的生长繁殖(1)个体的生长繁殖二分裂;代时:15~30分钟(2)群体的生长繁殖9、细菌合成代谢产物致病作用:热原质,毒素(外毒素和内毒素),侵袭性菌鉴别作用:色素,细菌素治疗作用:抗生素,维生素噬菌体1、噬菌体是感染细菌、真菌、放线菌或螺旋体等微生物的病毒。
2、噬菌体具有病毒的基本特性:①个体微小,无细胞结构;②严格胞内寄生;③有严格的宿主特异性;④抗原性;⑤抵抗力3、噬菌体的化学组成:核酸,一种,DNA或RNA,遗传物质;蛋白质,保护核酸,识别宿主菌4、噬菌体分类①毒性噬菌体增殖过程:吸附、穿入、生物合成、成熟与释放。
吸附的原理:受体、配体特异性结合②温和噬菌体整合在细菌基因组上的噬菌体基因称为前噬菌体。
带有前噬菌体的细菌称为溶原性细菌。
三状态两周期:三状态,①游离的具有传染性的噬菌体颗粒;②宿主菌胞质内类似质粒的噬菌体核酸;③前噬菌体。
两周期:溶原性周期和溶菌性周期。
★毒性噬菌体只有溶菌性周期。
细胞的变异与遗传1、细菌基因组的组成:细菌染色体、质粒、整合在染色体中的噬菌体基因组、转座元件2、质粒的特征:①自我复制;②编码产物赋予细菌某些性状的特征;③可自行丢失与消除,非必需;④具有转移性;⑤相容性与不相容性3、细菌由野生型变为突变型,经过第二次突变恢复野生型的性状,称为回复突变;往往是表型回复突变,即第二次突变没有改变正向突变的序列,只是在其他位点发生突变,从而抑制了第一次突变的效应,称为抑制突变。
微生物的知识点

微生物的知识点微生物是指体积极小、仅能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的生物体,包括细菌、真菌、病毒和原生动物等。
它们广泛存在于地球上的各个环境中,对地球生态系统的平衡和人类的生活有着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介绍微生物的基本概念、分类、特点以及其在生态系统和人类生活中的作用。
一、微生物的基本概念微生物是一类单细胞或多细胞的微小生物,它们的体积通常只有几微米到几百微米,需要借助显微镜才能观察到。
微生物包括细菌、真菌、病毒和原生动物等,它们在生物界中起着重要的角色。
微生物的发现和研究对于人类的健康、环境保护和农业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二、微生物的分类微生物根据其细胞结构、代谢方式和遗传物质的组成等特征,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别。
其中,最常见的微生物包括细菌、真菌和病毒。
1. 细菌:细菌是一类原核生物,其细胞没有真核膜和细胞器。
细菌可以根据形状、营养需求和代谢方式等特征进行分类,如球菌、杆菌和螺旋菌等。
细菌广泛存在于地球上的各个环境中,有些细菌对人类和其他生物有益,如帮助消化食物和合成维生素,而有些细菌则会引起疾病。
2. 真菌:真菌是一类真核生物,其细胞具有真核膜和细胞器。
真菌可以分为单细胞真菌和多细胞真菌两类。
单细胞真菌如酵母菌,多细胞真菌如霉菌和蘑菇等。
真菌广泛存在于土壤、水体和空气中,它们在自然界中分解有机物质、促进植物生长,并参与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3. 病毒:病毒是一类非细胞的微生物,其结构简单,由核酸和蛋白质组成。
病毒依赖于寄生宿主细胞进行生存和复制,它们可以感染细菌、植物和动物等生物。
病毒在人类和动物的疾病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如流感病毒和艾滋病病毒等。
三、微生物的特点微生物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 微小:微生物的体积很小,通常只有几微米到几百微米,需要借助显微镜才能观察到。
2. 繁殖迅速:微生物的繁殖速度非常快,有些细菌每20分钟就可以繁殖一次。
3. 多样性:微生物种类繁多,具有很高的生物多样性。
不同种类的微生物在形态、代谢方式和生活习性等方面存在巨大差异。
微生物基础知识

细菌中球菌不会产生芽孢;(以杆菌最 多)
芽 孢 Spore
芽孢对不良环境条件具有高度的抵抗力;
枯草杆菌的芽孢用干燥的土壤保存,可 以维持92年时间;
枯草杆菌的营养细胞加热到100度,20 分钟即可杀死;而芽孢要维持三小时才 能杀死;
青霉是种真菌,属于子囊菌。 有的能产生青霉素,救了无数人的命。 产生无性孢子。
根霉(Rhizopus)是种真菌,属于接合菌。 能产生无性孢子
菌丝体的直径约12 um 黑的是孢子囊
支原体扫描电镜图片
支原体(mycoplasma)以前被认为是最小的能独立存活的原核生物,以 前也被认为是地球上迄今为止被发现的最小的细胞生物。 全世界90%的猪体内寄生着支原体。
霉产生的黄曲霉毒素毒害肝脏,易引发肝癌。
霉菌是丝状真菌的俗称,意即"发霉的真菌 ",它们往往能形成分枝繁茂的菌丝体, 但又不象蘑菇那样产生大型的子实体。 在潮湿温暖的地方,很多物品上长出一 些肉眼可见的绒毛状、絮状或蛛网状的 菌落,那就是霉菌。
霉菌的形态、大小和结构
霉菌的菌丝构成霉菌营养体的基本单位是菌丝。 菌丝是一种管状的细丝,把它放在显微镜下观
孢囊孢子:在孢子囊内形成的孢子叫孢囊孢子。孢子囊是由菌丝顶端 细胞膨大而成,膨大部分的下方形成隔膜与菌丝隔开,膨大细胞的原生 质分化成许多小块,每小块可发育成一个孢子。孢囊孢子有两种类型, 一种为生鞭毛,能游动的叫游动孢子,如鞭毛菌亚门中的绵霉属;另一 种是不生鞭毛,不能游动的叫静孢子,如接合菌亚门中的根霉属。
霉菌的无性孢子直接由生殖菌丝的分化而形成, 常见的有节孢子、厚垣孢子、孢囊孢子和分生 孢子。
节孢子:菌丝生长到一定阶段时出现横隔膜,然后从隔膜处 断裂而形成的细胞称为节孢子。如白地霉产生的节孢子。
微生物基本知识

七、微生物的基础应用
被大量用作工业发酵 被用作环保、如降解塑料、处理废水、 废气等,可再生资源的潜力极大。 在食品、饮料工艺方面及药物制剂微生 物学 被广泛用于传染病的控制与治疗
八、细菌介绍
1.细菌的大小和形态:体积很小,常以微 米为测量单位.根据其外形可分为球菌、 杆菌、螺旋菌三大类。 2.细菌细胞的基本结构:细胞壁、细胞膜、 细胞质、核质。(鸡蛋结构) 3.细菌细胞的特殊结构:荚膜、芽胞、鞭 毛、菌毛等。
3、出现致热原的原因 : ①药物原料本身含有热原,或在配制过程中污染, 储存期间产生热原或发霉变质。 ②输液器及各种用具被致热原污染。 ③输液前液体配制及输液时的操作不规范,引起 液体污染。 4、对输液器具及所输注液体的处理 : 应将输液器具及所输注的液体尽快送检验科进行 热原检测及细菌学培养。
高温干燥 干热法。利用高温破 一般要求温 适用可耐高温的 灭菌 坏微生物 度160℃以上 设备的零部件
高压蒸汽 湿热法。利用高压蒸 一般为饱合 灭菌 汽使细菌蛋白质凝固 蒸汽 变性 气体灭菌 药物法。利用某些气 某些气体对 体如环氧乙烷、甲醛 环境的温度、 等的灭菌作用 湿度有特定 要求 适用于可耐高温 的零部件、无菌 服 适用于对热敏感 的物体及厂房
10、输液反应
1.范围:输液反应实际应该包括药物过敏反应、热原反应、菌污 染反应。 1.1 药物过敏反应 也称药物变态反应,是指机体再次接触某一药物相同抗原或 半抗原时,发生的一种以机体生理功能紊乱或组织损伤为主的特 异性免疫应答 1.2热原反应:是指由致热原(通常是由细菌内毒素)引起的反应。 1.3菌污染反应:是指由于液体或输液器具被细菌污染引起的不良 反应 临床以热原反应和药物过敏反应 最为常见,二者症状有相似之处, 都表现为:都可以出现寒战、发热、头痛、恶心、呕吐、心悸、 胸闷、低血压休克等
微生物知识点整理

微生物知识点整理一.名词解释1.细菌:细菌是一类具有细胞壁,单细胞,以无形二分裂方式繁殖的原核细胞微生物。
2.发酵:发酵是以有机物为基质,并以其降解的中间产物为最终电子受体的氧化过程。
3.生长曲线:描述细菌群体在整个培养期间细菌群体生长规律的曲线。
4.培养基:培养基是通过人工配置的满足细菌及其他微生物生长繁殖和积累代谢产物的营养基质。
5.干扰现象:两种病毒感染同一细胞时,可发生一种病毒抑制另一种病毒增殖的现象6.细菌L型:指那些在实验室或宿主体内通过自发突变而形成的遗传性稳定的细胞壁缺陷菌株。
7.凝固酶:能使含有柠檬酸钠或肝素抗凝剂的人或兔血浆发生凝固的酶类物质8.结核菌素实验:用结核菌素进行皮肤实验,48-72时间后检查局部皮肤红肿和硬结的大小9.病毒:是一类个体微小,结构简单,仅单一核算,专性细胞内寄生的非细胞型微生物。
10.HBsAg:HBsAg具有抗原性,可诱导机体产生特异性保护性HBs,是制备疫苗的主要成分。
11.质粒:是一种染色体DNA遗传物质,呈双链,超螺旋,闭环装能进行自主复制。
12.转化:指受体菌直接从周围环境中吸收供体菌游离的DNA片段,获得供体菌部分遗传性状的过程二.选择题1.革兰阳性菌有磷壁酸含有外毒素(蛋白质),革兰阴性菌有外膜含有内毒素(LPS脂多糖)2.革兰阴性菌和革兰阳性菌的区别是五肽交联桥不同。
3.磷壁酸可储存磷元素,构成重要抗原成分,作为吸附的特异性受体,与细菌的致病性有关。
4.LPS由脂质,核心多糖,特异性多糖组成,具有抗热的作用。
5.青霉素破坏细胞壁的合成过程,干扰DAP与四肽侧链丙氨酸的连接,阳性菌对青霉素更敏感。
6.L型细菌需要在高渗培养基培养7.荚膜,芽胞,鞭毛,菌毛是细菌的特殊结构,不是所有细菌都有。
8.细菌生长繁殖需要水,碳源,氮源,无机盐,生长因子。
9.外毒素经甲醛灭活后保留免疫原性成为类毒素10.葡萄球菌能产生SPA,有肠毒素,表皮脱落毒素,毒性休克综合征。
微生物知识

温度
温度是影响微生物生长的最重要因素之一。 温度对微生物的影响具体表现在: 影响酶活性:温度变化影响酶促反应速率,最终影响细胞合成。 影响细胞膜的流动性,温度高,流动性大,有利于物质的运输, 温度低,流动性降低,不利于物质运输,因此,温度变化影响 营养物质的吸收与代谢产物的分泌。 影响物质的溶解度,对生长有影响。
5、矿质元素
为机体提供了必要的金属元素等 P、S、Fe、Mg、K、Ca (大量元素) Mn、Cu、Zn、Mo (微量元素)
配制培养基时,大量元素一般首选K2HPO4、MgSO4等,可同时提供4种大量元素。 常用天然水、自来水来配制培养基以提供各种微量元素. 参与微生物中氨基酸和酶的组成 调节微生物的原生质胶体状态,维持细胞的渗透与平衡 酶的激活剂
营养——水
6、水
生理功能主要有: ①起到溶剂与运输介质的作用; ②参与细胞内一系列化学反应; ③维持蛋白质、核酸等生物大分子稳定的天然构象; ④高比热、高汽化热等,以保证微生物的生命活动;
⑤作为细胞的组成成分.
水活度=
P溶液 P纯水
微生物细胞含水量很高,细菌、酵母和霉菌菌体分别是80%、75%和85%, 而霉菌孢子含水39%,细菌芽孢含水很低,约为30%左右。
(3)环境pH值还影响培养基中营养物质的离子化程度, 从而影响营养物质吸收,或有毒物质的毒性。
PH
微生物的生长pH值范围极广,从pH<2~>8都有微生物能生长。 但是绝大多数种类都生活在pH5.0~9.0之间。 各种微生物都有其生长的最低、最适和最高pH值。低 于最低、或超过最高生长pH值时,微生物生长受抑制或 导致死亡。 不同的微生物最适生长的pH值不同,根据微生物生长 的最适pH值,将微生物分为:
微生物基础知识汇总

(一)形态与染色
1、基本外形:球状——球菌;杆 状——杆菌;螺旋状——螺旋菌
(1)球菌(Coccus)
球形或近球形,根据空间排列方式不 同又分为单、双、链、四联、八叠、 葡萄球菌。
单球菌——尿素微球菌(图2-1-1) 双球菌——肺炎双球菌(图2-1-2)
链球菌——溶血链球菌(图2-1-3)
孢子头
黑色
有皱褶、 辐射纹、 同心环、 分泌物 及气味
常见霉菌在玫瑰红钠琼脂培养 基
属名 青霉属
木霉属 交链孢 霉属
生长情况
菌落形态
生长局限或 扩展生长
扩展生长, 菌落大,好 气
菌落一般较 小,紧密、 丝绒状,絮 状、束状、 绳索状、放 大镜下可见 帚状枝
絮状,有明 显的同心环 纹
生长较迅速、 菌丝丝绒状 扩展式
致pH下降。当环境中缺乏碳
氨基酸等
源物质时,氨基酸可被微生
物作为碳源利用。
醇
乙醇
在低浓度条件下被某些酵母菌和 醋酸菌利用。
脂
脂肪、磷脂
主要利用脂肪,在特定条件下将 磷脂分解为甘油和脂肪酸而 加以利用。
利用烃的微生物细胞表面有一种
烃
天然气、石油、石油馏分、石蜡 油等
由糖脂组成的特殊吸收系统, 可将难溶的烃充分乳化后吸
N、P、S、K、Na、Mg、Ca、Fe、 Mn、Cu、Co、Zn、Mo等组成。其中 C、H、O、N、P、S六种元素占微生 物细胞干重的97%;其他为微量元素。 微生物细胞的化学元素组成的比例常 因微生物种类的不同而各异。
二、 微生物的营养物质及其生理 功能
1、 碳源(cabon source) 2、 氮源(nitrogen source) 3、能源 4、无机盐 5、生长因子 6、 水
微生物知识点总结

一、名词解释:1.温和噬菌体(temperate phage):噬菌体基因与宿主染色体整合,不产生子代噬菌体,但噬菌体DNA能随细菌DNA复制,并随细菌的分裂而传代。
2.溶原性:温和噬菌体这种产生成熟噬菌体颗粒(前噬菌体偶尔可自发地或在某些理化和生物因素的诱导下脱离宿主菌基因组而进入溶菌周期,产生成熟噬菌体,导致细菌裂解)和溶解宿主菌的潜在能力,称为溶原性。
3.溶原性细菌:带有前噬菌体基因组的细菌称为溶原性细菌。
4.荚膜:荚膜是一些细菌在其细胞表面分泌的一种黏性物质,把细胞壁完全包围封住,这层黏性物质就叫荚膜。
5.菌胶团:有些细菌由于其遗传特性决定,细菌之间按一定的排列方式互相黏集在一起,被一个公共荚膜包围形成一定形状的细菌集团,叫做菌胶团。
6. 芽孢:某些细菌遇到不良环境时,在其细胞内形成一个内生孢子叫芽孢。
7.酶的活性中心:是指酶的活性部位,是酶蛋白分子直接参与和底物结合,并与酶的催化作用直接有关的部位。
8.生长因子:是一类调节微生物正常生长代谢所必需,但不能用简单的碳、氮源自行合成的有机物。
9.培养基:根据各种微生物对营养的需要(如水,碳源,能源,氮源,无机盐及生长因子等),按一定的比例配制而成的,用以培养微生物的基质,称为培养基。
10.选择培养基:根据某微生物的特殊营养要求,或对各种化学物质敏感程度的差异而设计、配制的培养基,称为选择培养基。
11.鉴别培养基:几种细菌由于对培养基中某一成分的分解能力不同,其菌落通过指示剂显示出不同的颜色而被区分开,这种起鉴别和区分不同细菌作用的培养基,叫鉴别培养基。
12.发酵:是指在无外在电子受体时,底物脱氢后所产生的还原力[H]不经呼吸链传递而直接交给某一内源性中间产物接受,以实现底物水平磷酸化产能的一类生物氧化反应。
13.好氧呼吸:是有外在最终电子受体(O2)存在时,对底物(能源)的氧化过程。
14.无氧呼吸*:无氧呼吸又称厌氧呼吸,是一类电子传递体系末端的受氢体为外源无机氧化物的生物氧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微生物学实验复习
1、培养基的种类及用途:
2
3
⑴目的要明确(根据微生物的种类、培养目的等),如培养基可由简单的无机物组成,生产用培养基内可加入化学成
分不明确的天然物质,而分类、鉴定用培养基内必须加入已知化学成分的物质。
(2)营养要协调:注意各种营养物质的浓度和比例。
(3)pH要适宜:各种微生物适宜生长的pH范围不同,如细菌、放线菌和真菌的最适pH分别
为:6.5〜7.5、7.5〜8.5 和 5.0〜6.0。
4、灭菌与消毒:
5、细菌培养基的配制过程?
答:配制培养液T调节PH T分装T包扎T灭菌T搁置斜面(搁置斜面的长度不超过试管总长的1/2) 【问题与探究】
(1)培养基灭菌后,为什么需要冷却到50 C左右时,才能用来搁置斜面或倒平板?你用什么办法来估计培养基的温度?
【提示】琼脂的凝固点为40 C,温度太高易使培养皿破裂,低于40 C,培养基已凝固,倒不
出,所以培养基灭菌后,需冷却到50 C左右时才能用来倒平板,可以用手触摸盛有培养基的试管,感觉试管的温度下降到刚刚不烫手时就可以进行倒平板了。
(2)为什么需要使试管口通过火焰?
【提示】通过灼烧灭菌,防止试管口的微生物污染培养基。
(3 )为了能彻底灭菌,在操作过程中应注意哪些事项?
【提示】使用高压蒸汽灭菌锅时,加压之前一定要把原先的空气排尽,注意恒温灭菌,同时要注
意高压蒸汽灭菌锅的压力(100 kPa)、温度(121 °C )和灭菌时间(20 min)。
6、无菌操作和接种技术
(1) 接种
概念:在_无菌条件下将微生物接入培养基_的操作过程。
工具:玻璃刮铲、接种针和接种环。
方法:穿刺接种、斜面划线接种和平板划线接种、涂抹平板等。
(2 )无菌操作微生物接种技术的关键
①培养微生物用的试管、培养皿和微生物培养基等,在接种之前都需要灭菌
②通常接种操作要在一酒精灯火焰一的附近进行。
【想一想】在微生物的培养过程中为什么要进行无菌操作?
提示:无菌操作的目的是防止受到空气中的杂菌污染。
7、微生物的分离
(1) 原理:根据微生物对「营养成分、氧气、pH等要求的不同,通过只提供目的微生物生长的必需条件,或加入某些抑制剂使非目的微生物不能生长,从而达到选择分离微生物的目的。
(2) 方法
①据菌落形态特征初步分离
②常用方法一一平板分离法
涂抹平板法
混合平板法
分类平板划线法 :是常用的平板分离法,
有扇形划线、连续划线、交叉
划线和方格划线等
目的:在培养基上得到目的微生物的单个菌落
【归纳】无菌技术的具体内容
(1) 对实验操作的空间、操作者的衣着和手进行清洁和消毒。
(2) 将用于微生物培养的器皿、接种用具和培养基等进行灭菌。
(3) 实验操作应在酒精灯火焰附近进行,以避免周围环境中微生物的污染。
⑷实验操作时应避免已灭菌处理的材料用具与周围物品接触。
(5)在微生物的实验室培养中,无菌技术的核心是防止杂菌污染,保证培养物的纯度。
&平板分离法
①原理:大多数细菌、许多真菌和单细胞藻类能在固体培养基上形成孤立的菌落。
平板分离法能将单个微生物分离和固定在固体培养基表面或里面,每个孤立的活微生物体经过生长、繁殖均可形成便于移植的菌落。
②常用培养基:最常用的分离、培养微生物的固体培养基是琼脂固体培养基。
③方法:⑴涂抹平板法:分离材料进行10倍系列稀释,取一定稀释度样品倒入预先准备好的琼脂
平板,用无菌玻璃刮铲将样品涂布均匀,细菌菌落常仅在平板表面生长。
(2) 混合平板法:分离材料进行10倍系列稀释,取一定稀释度样品与溶
化的琼脂混合,将
与样品混合的琼脂倒入无菌平皿,细菌菌落出现在平板表面及内部。
⑶平板划线法:有扇形划线、连续划线、方格划线等。
4•目的:通过采用各种平板分离法在培养基上得到目的微生物的单个菌落。
(1) 灭菌后的接种环须冷却后再挑取菌种,否则会杀死菌种。
(2) 整个操作过程要在酒精灯火焰旁进行,避免杂菌污染。
(3) 划线时用力大小要适当,防止用力过大使培养基划破。
9、菌落数目的统计方法
(1)显微镜直接计数法
①原理:此法利用特定细菌计数板或血细胞计数板,在显微镜下计算一定容积的样品中微生物的数量。
②方法:用计数板计数。
计数板是特制的载玻
片,其上有特定的面积为 1 mm2,高为0.1 mm的计数室,一个计数室又被分成25个(或16个)中格,每个中格再被划分成16个(或25个)小格,每个计数室都由400个小格组成。
③操作:将稀释的样品滴在计数板上,盖上盖玻片,然后在显微镜下计数4〜5个中格中的细菌数,
并求出每个小格所含细菌的平均数,再按计算公式求出每毫升样品中所含的细菌数。
④计算公式
每毫升原液所含细菌数=每小格平均细菌数x 400 x 10000 x稀释倍数。
⑤缺点:不能区分死菌与活菌。
(2)间接计数法(活菌计数法)
①原理:当样品的稀释度足够高时,培养基表面生长的一个菌落,来源于样品稀释液中的一个活菌,
通过统计平板上的菌落数,就能推测出样品中大约含有多少活菌。
②操作
1. 设置重复组,增强实验的说服力与准确性。
将待测样品经一系列10倍稀释,然后选择三个稀释度
的菌液,分别取0.1 mL接种到已制备好的平板上,然后用无菌涂布器将菌液涂布在整个平板表面,放在适宜的温度下培养计数菌落
数。
为使结果接近真实值,可将同一稀释度菌液加到三个或三个以上的平板上,经涂布、培养,计算出菌落平均数。
2•为了保证结果准确,一般选择菌落数在30〜300的平板进行计数,若设置的重复组中结果相差太
远,意味着操作有误,需重新实验。
(3) 滤膜法
①实例:测定饮用水中大肠杆菌的数目。
②过程:将已知体积的水过滤后,将滤膜放于伊红美蓝培养基上培养,在该培养基上,大肠杆菌
菌落呈现绿色,并带有金属光泽可根据培养基上绿色的菌落数目,计算出水样中大肠杆菌的数量。
【特别提醒】
统计菌落数目的注意事项:
①一般选择菌落数在30〜300的平板进行计数。
②统计的菌落数往往比活菌的实际数目低。
③统计结果一般用菌落数而不是用活菌数表示。
④设置对照,目的是排除实验组中无关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提高实验结果的可信度。
实验探究:微生物的分离
【操作与实践】
微生物的分离包括样品稀释、划线或涂布及培养三个步骤。
1. 稀释
用1 mL无菌吸管吸取1 mL大肠杆菌培养液,加入到盛有9 mL无菌水的大试管中,充分混匀, 然后用无菌吸管从
此试管中吸取 1 mL加入另一支盛有9 mL无菌水的试管中,混合均匀,依次
类推制成10- 1、10-2、10- 3、10-4、10- 5、10- 6系列稀释度的大肠杆菌稀释液。
2. 划线或涂布
(1)平板划线分离法一一在近火焰处,左手拿皿底,右手拿接种环,挑取大肠杆菌培养液在平板上划线,常用的划线方法有平行划线和连续划线两种(如图)。
平行划线时,每转一个角度烧一次接种环。
划线完毕后,盖上培养皿盖,做好标记。
平行划线连续划线划线示意图
特别提醒
平板划线法中的注意事项
①取菌种之前及每次划线之前都需要将接种环灼烧灭菌,划线操作结束时,仍需灼烧接种环,每
次灼烧目的
②从第二次以后的划线操作总是从上一次划线末端开始,能使细菌的数目随着划线次数的增加逐渐减少,最终得到由单个细菌繁殖而来的菌落。
⑵涂布分离法一一取3个平板,底面分别用记号笔写上 10-4、10-5和10- 6三种稀释度,然后
用无菌吸管分别吸取相应稀释度的稀释液各 0.1 mL ,放入已标记好的平板上,用无菌玻璃刮铲在培 养基表面轻轻地涂布均匀,室温下静置 5〜10 min ,使菌液吸附进培养基 (如图)。
玻隣胡铲
¥
人一将玻璃刮俨疫e 盛疔训持的烧杯中
匚將沾冇少毎rm 的 玻璃刮俨柱火焰匕 引燃,待酒持燃肆 后.冷却卜1%
特别提醒
① 将玻璃刮铲末端浸在盛有体积分数为
70%的酒精的烧杯中。
取出时,要让多余的酒精在烧杯中滴
尽,然后将沾有少量酒精的玻璃刮铲在火焰上引燃。
② 操作中一定要注意防火,不要将过热的玻璃刮铲放在盛放酒精的烧杯中,以免引燃其中的酒精。
3•培养
将划线或涂布接种的平板倒置于
37 C 培养箱
中,培养16〜24 h ,即可长出单菌落。
【问题与探究】
1. 在涂布平板操作中,如何避免杂菌污染? 【提示】 (1)酒精灯与培养皿的距离要适中。
(2) 接种环、玻璃刮铲不能接触任何物体。
(3) 接种环要用酒精灯灼烧。
(4) 将沾有少量酒精的玻璃刮铲在火焰上引燃。
2. 未接种的培养基表面有菌落生长,说明了什么? 【提示】 如果未接种的培养基在恒温箱中保温 1〜2d 后有菌落生长,说明培养基灭菌失败,需要
重新制备。
3. 在接种大肠杆菌的培养基上,你是否观察到了独立菌落?
【提示】 如果培养基上生长的菌落的颜色、形状、大小基本一致,并符合大肠杆菌菌落特点,则 说明接种操作符合要求; 如果培养基上出现其他菌落,有其他杂菌混杂,可再一次进行分离、纯化, 直到获得纯培养。
氐取少,繭液f 不超过 0.1 ml)、滴加剑培捽
D.用诫璃刮铲将菌祓均 匀胧涂布住培养菇决血 除布时可转动坤养皿. 使涂布均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