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量经济学》期末论文
计量经济学期末论文中国人均GDP与居民消费水平、税收及政府支出

分数:______计量经济学课程论文中国人均GDP与居民消费水平、税收及政府支出系别:国贸系班级:国本五学号: **********姓名:**指导老师:岁磊【提要】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作为发展经济学中衡量经济发展状况的指标,是衡量宏观经济的经济指标之一。
本人认为人均GDP具有社会公平和平等的含义,它直接反映了人民的收入和生活水平,而通过研究发现人均GDP的变化与居民消费水平、税收以及政府支出有着莫大的联系,因此,本文选取了1990-2005年的统计数据进行试验和分析。
【关键字】人均GDP、居民消费水平、税收、政府支出具体数据如下:图1数据收集注:Y: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平均每年每人)(单位:元)X1:居民消费水平(单位:亿元)X2:国家税收(单位:亿元)X3:政府支出(单位:亿元)由此,我们可得到Y与X1 、X2、X3的散点图,如下:图 2 Y与X1图 3 Y与X2图 4 Y与X3由图我们可以发现Y与X1 X2 X3都有比较明显的线形关系,从而建立数学模型:建立三元线性回归模型:在eviews7 命令框中输入:LS Y C X1 X2 X3回车所以我们得到以下结果:Y=-275.7004+0.763471X1+0.330198X2-0.069827X3在现有的学习中,我们还没有完全掌握单位根检验及协整的方法,所以对模型的平稳性暂时不作考虑。
若不考虑单位根检验,直接用我们在前几章学习的方法进行检验,结果如下:1.拟合优度:我们由表可知,,修正的可决系数为,这说明模型对样本的拟合很好。
2.F检验::,给定显著性水平,在F分布表中查出临界值,应拒绝原假设,说明回归方程显著。
即居民消费水平、税收和我国政府支出对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有显著影响。
3.T检验:对于C、X1、X2的系数,t的统计量的绝对值都>2.179,都通过了检验,而X3的系数的t统计量为-2.033472,在df=12、α=0.05的情况下,t统计量应大于2.179,显然X3的系数不能通过T检验。
计量经济学期末课程论文

计量经济学期末课程论文Standardization of sany group #QS8QHH-HHGX8Q8-GNHHJ8-HHMHGN#A N H U I U N I V E R S I T Y O F F I N A N C E&E C O N O M I C S论文题目中国经济增长影响因素分析院(系)经济学院所在班级 2012级经济学四班姓名胡义全学号日期 2014年12月23日中国经济增长影响因素实证分析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经济增长速度更是举世瞩目。
本文采用经济增长模型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方法对1980~2009年中国经济增长因素进行研究,分析了物质资本、消费、财政支出对国内生产总值的影响,建立计量模型,寻求这些变量与中国国民产出的数量关系,进行定量分析,对模型进行检验。
关键词:消费、投资、经济增长、财政支出一、文献综述(一)经济增长理论经济增长是指一个国家生产商品和劳务能力的扩大。
在实际核算中,常以一国生产的商品和劳务总量的增加来表示,即以国民生产总值和国内生产总值的(GDP)的增长来计算。
经济增长是经济学研究的永恒主题。
古典经济增长理论以社会财富的增长为中心,指出生产劳动是财富增长的源泉。
现代经济增长理论认为知识、人力资本、技术进步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
(二)影响因素的分析从古典增长理论到新增长理论,都重视物质资本和劳动的贡献。
物质资本是指经济系统运行中实际投入的资本数量.然而,由于资本服务流量难以测度,在这里我们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亿元)来衡量物质资本。
居民消费需求和政府投资也是经济增长的主导因素。
经济增长问题既受各国政府和居民的关注,也是经济学理论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
在1978—2008年的31中,我国经济年均增长率高达%,综合国力大大增强,居民收入水平与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居民的消费需求的数量和质量有了很大的提高。
但是,我国目前仍然面临消费需求不足问题。
计量经济学论文_优选15篇)

计量经济学论文 (优选15篇)【导语】计量经济学论文 (优选15篇)由***会员“eierstrass”整理投稿精心推荐,希望对你的学习工作能带来参考借鉴作用。
【目录】篇1:计量经济学论文篇2:计量经济学论文篇3:计量经济学论文篇4:计量经济学论文篇5:计量经济学论文篇6:计量经济学论文篇7:计量经济学论文篇8:计量经济学论文篇9:计量经济学论文篇10:计量经济学论文篇11:计量经济学论文篇12:计量经济学论文篇13:计量经济学论文篇14:计量经济学论文篇15:计量经济学论文【正文】篇1:计量经济学论文计量经济学含义与性质研究摘要:计量经济学表示经济学和数学以及统计学的有机统一。
透过经济学与数学以及统计学的有机统一,以实现经济问题理论定量与经验定量相统一的目标。
计量经济学的目的在于使现有的经济领域的研究方法变得更加科学化。
计量经济学是经济学的重要分支学科。
能够说计量经济学是经济学的独特一面。
计量经济学科学性的标志在于其严谨的数学方法逻辑性和正确指向性的统计推断。
计量经济学也具有不精确性。
在计量经济学的科学性和不精确性之外还有其局限性。
计量经济学的未来还需我们共同努力。
关键词:计量经济学;定义;科学性;不精确性;局限性一、计量经济学的含义1.计量经济学的早期含义在17世纪时期,计量经济学第一次在戴夫南特和金的研究中出现,但当时,计量经济学这个专业术语并未出现,直到挪威的一位名叫弗里希的经济学家在其发表的论文中提出了计量经济学的概念。
计量经济学表示经济学和数学以及统计学的有机统一。
在研究中发此刻统计学和数学以及经济学的相互关系中存在着一种规律,发现这个发现的发现者将其命名为计量经济学。
计量经济学是对理论政治以及纯经济学的主观抽象法则进行试验和数据检验并由此来将纯经济学最大化的成为严格好处上的科学。
1933年,计量经济学会将计量经济学定义为:透过经济学与数学以及统计学的有机统一,以实现经济问题理论定量与经验定量相统一的目标。
计量经济学期末论文 (6)

关于中国旅游业影响因素分析一摘要:20多年中国旅游业经历了从崛起到平稳发展的过程,政府大力发展旅游事业,为旅游事业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发展空间。
目前,中国颁布了17类旅游业的行业标准,成为世界旅游业标准管理的现金国家。
旅游业是中国玉世界接轨最早并紧跟世界潮流的行业,已初步形成了“大旅游,大产业,大发展”的格局。
旅游业已成为中国社会新的经济增长点,中国旅游业总收入正以每年月12%的速度增长,高于同期国内生产总值7%左右的平均增长速度。
去年(2007年)中国旅游业总收入11124.14亿人民币,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的4.4%,如此庞大的旅游收入世界罕见。
中国首创的“假日经济”已成为中国旅游业迅速增长的助推器。
去年(2006)春节,五一,十一三个7天长假,全国接待国内旅游者接近2.5亿人次,实现旅游收入6229.74亿人民币,339.49亿美元。
假日经济所带动了吃,住,行,游,购等产业链条上的哥哥环节,有力刺激了居民消费而拉动了内需。
旅游业这一无烟产业,还将对促进经济,社会,社会,环境协调发展,解决就业,促进扶贫发挥积极作用。
最近10年来,劳动密集型的旅游业快速发展直接或者间接为中国解决了3500多万人的就业。
旅游服务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越来越突出。
功能越来越综合,功能越来越大。
世界旅游及旅行理事会(WTTC)13日在京发布了一份题为“旅游及旅游行业对就业和国民经济的影响”的最新研究报告。
这份报告指出,中国提出,中国旅游及旅游行业在诶来10年有望实现10.4%的年增长率,中国将成为世界第四大旅游业发展经济体。
这份报告对中国旅游及旅游业经济在2007年和未来的10年的增长分别进行了预测并提出了一系列促进中国旅游业及旅游行业的政策建议。
二关键词:旅游业旅游收入影响因素三模型设定(1)主要影响因素的描述:政府方面—旅行社,旅行职工,饭店个人方面—入境旅游者,国内旅游者,城镇居民收入(2)建立模型:Y=β0+β1X1+β2X2+β3X3+β4X4+β5X5+β6X6+U四参数估计(1)原始数据由此可得到方程:Y=-2067.585-0.001965 X1-0.006638X2-0.054770X3+0.672758X4-0.000469X5+0.417642X6t=(-3.40198) (-0.013027 ) (-1.198003) (-0.605056) (3.024759) (-0078263) (2.690594)R2=0.992125 修正的R2=0.985374 由此可见可决系数很高,可能存在多重共线性,因此我们要进行检验和修正五检验和修正(1)多重共线性可见确实存在严重的多重共线性(2)修正多重共线性所以修正后的Y=1890.688-0.00756X2+0.736813X4+0.261541X6 t=(-9.423501) (-3.563725) (7.85597) (2.586313)R2=0.993533 R2=0.991108 F=419.7112 DW=1.929630 (3)进行自相关检验由此可见,du<DW<-du,所以不存在自相关性综上所述,可见最终得到的回归方程:Y=-1857.595-0.006905X2+0.711298X4+0.270781X6+uT=(-66.67113) (-13.11965) (34.31129) (21.05574)R2=0.999983 修正R2=0.999977 F=24365.88 DW=0.446534六结论众所周知,旅游业始一个无烟工业,并且具有投资少收效快,利润高的优点,近几年来随着人们可支配收入的增加,他们对旅游业收入的贡献越来越大,这已成为拉动GDP增长的一个重要因素,所以政府应当大力的扶持旅游业,制定利于旅游业发展的相关税收政策,在财政方面有所倾斜,采取鼓励人们外出旅游的一系列相应的措施——如:增长假期,在假日旅游消费方面给与一定的补贴,提供公平的环境促进旅游业的市场竞争来降低旅游商品的价格,此外还要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而作为旅游企业应该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从消费者地方需求出发,提高服务质量,创新服务项目,已达到创收的目的。
计量经济学的论文

计量经济学在经济学的地位都有目共睹,但计量经济学也饱受诟病。
下面是为大家推荐的计量经济学的论文,供大家参考。
计量经济学的论文一:计量经济学教学问题与改革分析一、引言计量经济学是经济学研究中重要的理论和应用分析工具。
正因为其重要性,1998年教育部经济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将计量经济学确定为经济类专业的核心课程。
在本科生阶段,除了经济、管理专业将其作为必修课程外,不少高校将其作为全校性选修课程。
计量经济学的学科性质、课程特点和日益显现的重要性,对当前普通高校学生的课程学习和老师教学,特别是对商科背景的本科生,都是一个不小的挑战。
二、文献评述作为一门以经济与管理基本理论为基础,综合数学、统计学分析工具,以现代电子计算技术为依托的计量经济学,其知识面涉及之广、综合应用能力要求之强,是经管类专业课程中所罕见的,这也是计量经济学难教、难学的根本原因。
李均立、许海平归纳了该门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并从教学内容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教研教改建议。
马成文、金露、魏文华强调案例教学在计量经济学教学中的作用,并指出了案例教学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张柠认为在教学中应该加大实验教学力度,通过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提高学习效果。
已有文献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了很好的借鉴,但是通过对有关文献仔细地梳理后发现,现有文献存在一个特点:将焦点聚焦在课程教学中存在的困难上。
上述文献既存在合理的地方,也存在一定的偏见。
三、商科背景下计量经济学教学的问题(一)学生本身的问题1.学习兴趣不高学习计量经济学需要大量计算与演算,学科本身与其他一些学科相比显得枯燥乏味一点。
在安徽省教学研究一般项目(2013 240):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现状的调查研究这一研究中完全不喜欢,不太喜欢以及持中立态度的同学占比59%,超过半数的同学是不非常喜欢这门课程的,由此可见,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太高。
2.数学基础薄弱商科学生有大多数是文科生,数学基础薄弱。
而计量经济学需要良好的统计学,运筹学和数学基础,这就导致了商科学生难以学好计量经济学这门学科。
计量经济学期末论文

计量经济学期末论文计量经济学与实验经济学是经济学实证分析的重要方法与工具。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计量经济学期末论文,供大家参考。
计量经济学期末论文范文一:计量经济学课程论文教学设计摘要:课程论文是计量经济学课程应用性教学的有效手段,但在教学实践中如果设计不好,课程论文教学会因为网络抄袭和同质化现象达不到教学的目的。
为此,文章从论文课时设计、选题设计、内容设计和辅助教学手段设计几个方面提出本科计量经济学课程论文教学的具体设计思路,以期为本科计量经济学课程论文应用性教学手段的合理运用以及教学效果的提高提供新的认识。
关键词:计量经济学;课程论文;教学设计1课程论文是计量经济学教学的有效手段作为经济学实证经验分析的一门重要方法类课程,计量经济学是各国高校经济类专业的三大核心课程之一。
作为一门集统计学、经济理论和数学三者于一身的应用性理论方法,计量经济学不仅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经济理论作为理论模型设定的依据,更需要学会应用数学、统计学方法和计算机工具去估计和检验模型,对现实经济问题进行结构分析、经济预测、政策评价和理论检验。
所以对于计量经济学的教学,理论知识的传授只是手段,最终目的应该是教会学生应用理论方法去分析和解决现实的经济问题。
为了方法应用的教学目的,在本科学习阶段除了对计量经济学的理论知识进行讲解外,还需辅以其它的教学手段加深学生对方法应用的理解,常用的教学手段是案例分析和实验教学[1-2]。
虽然案例分析和实验教学能够对学生掌握计量经济学方法的应用有所帮助,但这两种教学手段还并不能让学生真正掌握方法的应用。
因为要用计量经济方法进行实证分析除了理解方法的含义和应用步骤以及熟悉软件的操作外,还包含更多的内容。
计量经济学模型研究的完整框架是:关于经济活动的观察(行为分析)→关于经济理论的抽象(理论假说)→建立总体回归模型→获取样本观测数据→估计模型→检验模型→应用模型[3]。
在这个研究过程中会遇到很多问题,如:什么样的选题适合做实证分析、变量如何选取、数据的可获得性怎么样、该如何对数据进行收集和处理、实证结果跟预想结论出现不一致的情况下怎么办、如何从实证分析结果中提炼出有价值的观点、规范的实证分析论文如何撰写,等等。
计量经济学课程论文(教授热荐10篇)

计量经济学课程论文(教授热荐10篇)关于《计量经济学课程论文(教授热荐10篇)》,是我们特意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计量经济学是一门分析研究具有随机性特性的经济变量关系的学科,以济理论和统计资料为基础,运用数学、统计学方法与电脑技术,以建立经济计量模型,本篇文章主要给大家介绍几篇计量经济学课程论文,供给大家作为一个参考。
计量经济学课程论文教授热荐10篇之第一篇: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中的"四步法"摘要:"四步法"可以将计量经济学的原理和方法的核心呈现出来,让晦涩难懂的厚厚的一本计量经济学教科书变得"越来越薄", 从而收获良好的理论教学效果。
本文主要对"四步法"在模型和参数的显著性检验以及计量经济学检验中的具体应用进行了探讨,旨在为学生学习和掌握其他所有的假设检验方法提供思路。
关键词:四步法;课程教学;计量经济学;一、引言《计量经济学》是一门面向经济学类各专业开设的专业必修课,1998年教育部高等学校经济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确定计量经济学为经济学门类各专业的八门核心课之一。
著名计量经济学家、诺贝尔经济奖获得者克莱因教授指出:"在大多数大学和学院中,计量经济学的讲授已经成为经济学课程中最权威的一部分",对其他专业课的学习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但从教学实践上来看,各普通高校普遍存在着"学生难学"和"教师难教"的双重困境,因而引发了教师们的广泛关注和讨论,学者们从计量经济学的教学理念、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等各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
比如,王乃静和李国锋(2001)、黄雪燕(2006)、李锐(2009)在教学过程中结合Eviews、R软件等应用软件探究了计量经济学教学的难点问题;胡新艳和陈文艺(2006)提出了"探究(Exploration)-讨论(Discussion)-实践(Practice)"教学模式;万冰魂等(2018)将成果导向教育(Outcome-based Education)理念引入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从培养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4个方面设计了OBE改革的具体内容;叶霖莉(2017)和王文静(2017)则提出了问题导向式教学(Problem-based Learning)与案例教学(Case-based Learning)双轨教学模式以及刘冬萍(2018)基于任务驱动式教学(Task-driving Teaching)及问题导向式教学(Problem-based Learning)的"三线一体"教学模式试图改进传统计量经济学讲授式教学的弊端。
计量经济学课程论文完整版

计量经济学课程论文完整版计量经济学是经济学的重要分支之一,它通过运用数理统计和经济理论分析来研究经济现象和经济规律。
本文旨在探讨计量经济学在现代经济领域中的应用和意义。
首先,计量经济学通过建立数学模型和利用实证数据来分析经济学中的问题,能够帮助经济学家们更加深入地理解经济现象。
例如,利用计量经济学方法,可以对通货膨胀、失业率、经济增长率等经济指标进行分析,从而揭示出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和规律,为政府制定经济政策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证支持。
其次,计量经济学在企业经济决策和市场预测方面也有重要作用。
许多企业利用计量经济学方法对市场需求、价格变动、产品销售等进行预测和分析,以便更好地制定市场营销策略和产品定价策略。
同时,投资者和金融机构也可以利用计量经济学方法来进行风险评估和投资组合优化,提高投资收益率和降低风险。
另外,计量经济学在社会政策评估和效果分析方面也具有重要价值。
政府部门可以利用计量经济学方法来评估各种社会政策的效果和影响,例如教育政策、医疗保健政策、社会福利政策等。
通过对政策实施前后的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可以客观评价政策的效果,为政府改进政策提供参考依据。
总的来说,计量经济学在现代经济领域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它不仅可以增强人们对经济现象的理解,促进经济学理论的发展,还能够为企业经济决策、市场预测、社会政策评估等提供有力支持。
因此,进一步深化对计量经济学的研究和应用,将会对推动经济领域的发展和进步起到积极作用。
此外,计量经济学也能够帮助经济学家们更准确地理解市场行为与市场效率。
通过利用计量经济学方法,可以对供需关系、价格弹性、市场竞争等因素进行经验分析,为市场营销、产业咨询和市场调研提供准确的数据基础和理论支持。
这对于企业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中制定战略计划,提高市场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此外,计量经济学还在国际贸易和全球经济分析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国际贸易中的各种关贸协定、贸易政策和汇率波动都会对全球经济产生复杂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计量经济学》期末论文我国居民消费水平的影响因素分析经济学院09级国际经济与贸易2班晋兆晖290508210我国居民消费水平的影响因素分析内容摘要: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居民消费水平也不断增长。
消费作为拉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
本文通过建立计量模型,运用计量分析方法对影响城镇居民消费支出的各因素进行相关分析,找出其中关键影响因素,以为我国政策制定者提供一定参考。
虽然各地区的经济消费结构会有所差异,但总体还是有绝大部分相似之处的。
分析之后最终促使消费需求成为引领中国经济健康、快速、持续发展的基石。
关键词:计量经济模型居民消费水平人均可支配收入居民储蓄一、选题背景消费是经济活动的终点,一切经济活动的目的就是为了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消费需求。
但另一方面,消费又是经济活动的起点,是拉动经济增长的动力。
一国或某一地区居民的收入水平与其消费需求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这一点无论在西方经济学的经典理论中还是在国内外许多学者的实证研究中都得到证实。
随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高速增长,居民生活水平与消费水平也随之不断提升,我国作为一个巨大的消费市场正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目光。
国家制定并实施了一系列相关财政及货币政策来刺激消费,但是居民存款额依然居高不下,居民消费虽有增长却不能支撑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
不管是从宏观还是微观来分析,居民的最终消费支出都直接影响到国民经济运行及整个经济的发展,所以对我国居民最终消费支出的问题进行研究是必不可少的,而且十分重要。
我们可以运用研究的结果来分析现状并制定正确的应对方针,这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二、变量的选择分析根据传统的凯恩斯消费理论,消费需求是个人可支配收入的函数,收入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居民的消费水平,可支配收入增加的同时就是增加自己的银行储蓄为以后的购房、养老、医疗保健做准备,这对居民的消费支出有很大的影响。
所以可支配收入这一因素必须选取为模型的解释变量。
居民储蓄是影响居民最终消费的直接因素,居民储蓄越多,最终消费就越少,储蓄越少,最终消费支出就越多。
物价水平对消费者的消费倾向会有影响,即影响到居民的消费支出,当居民的收入不变时,若物价上涨,则消费支出增加;反之,居民收入不变,若物价下跌,则消费支出减少。
对于物价水平,选择通货膨胀率来反映。
恩格尔系数作为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人民生活水平状况的指标,也是需要被列为影响因素的,而随着第三产业的发展,旅游业成为发展最快的新型产业,对家庭消费支出来说占的比重越来越大,作用越来越明显,因此也是要考虑的一个因素。
根据凯恩斯——拉姆齐规则,当资本的边际产量大于时间偏好率时,消费水平上升。
总之,利率只有通过与时间偏好率的比较,才能影响消费。
而从我国的实例来看,为了刺激居民消费的增加,国家采取了一系列关于调整利率的措施,但其结果并不太理想,说明利率对消费的影响并不显著,所以排除了这个变量。
综上所述,最终确定了以居民最终消费支出作为被解释变量,以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城镇居民储蓄、通货膨胀率和人均旅游花费为解释变量的计量经济模型。
三、变量的设定和数据收集将居民最终消费支出设为被解释变量YX1代表人均可支配收入X2代表居民储蓄X3代表通货膨胀率X4代表人均旅游花费μ为随即扰动项,代表其他所有的影响因素表1 1990~2009年居民消费支出及影响因素年份居民消费支出(亿元)人均可支配收入(元)居民储蓄(亿元)通货膨胀率(%)人均旅游花费(元)1990 9450.9 1510.2 7119.6 3.1 156.7 1991 10730.6 1700.6 9244.9 3.4 163.2 1992 13000.1 2026.6 11757.3 6.4 164.1 1993 16412.1 2577.4 15203.5 14.7 178.5 1994 21844.2 3496.2 21518.8 24.1 195.3 1995 28369.7 4283 29662.3 17.1 218.7 1996 33955.9 4838.9 38520.84 8.3 256.2 1997 36921.5 5160.3 46279.8 2.8 328.1 1998 39229.3 5425.1 53407.47 -0.8 345 1999 41920.4 5854.0 59621.8 -1.4 394 2000 45854.6 6280 64332.4 0.4 426.6 2001 49213.2 6859.6 73762.4 0.7 449.5 2002 52571.3 7702.8 86910.65 -0.8 441.82003 56834.4 8472.2 103617.65 1.2 395.7 2004 63833.5 9421.6 119555.4 3.9 427.5 2005 71217.5 10493 141051 1.8 436.1 2006 80476.9 11759.5 161587.3 1.5 446.9 2007 93602.9 13785.8 172534.19 4.8 482.62008 2009 108392.2121129.915780.817175217885.4260767.315.94.3511535.4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10》从表1中可以看出,2001年-2009年我国居民消费支出与人均可支配收入逐年同步增长,居民储蓄与人均旅游花费也随之逐年增长,说明它们之间也许存在线性关系。
通过对居民消费支出进行统计分析,得出其平均增长速度为11.75%;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平均增长速度为8.83%,符合经济发展趋势,在不考虑其他因素的情况下,消费支出随着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加而增加;居民储蓄和人均旅游花费的平均增长速度为19.68%和4.77%,也随着可支配收入的增加而增长。
四、模型建立Y 与Xi各自变量之间的图像关系图1-1 Y与X1的关系图1-2 Y与X2的关系图1-3 Y与X3的关系图1-4 Y与X4的关系基于以上数据和图像,建立模型:Y = β0+β1X1+β2X2+β3X3+β4X4+μ其中,Y—居民消费支出(应变量)X1—人均可支配收入(解释变量)X2 —居民储蓄(解释变量)X3—通货膨胀率(解释变量)X4—人均旅游花费(解释变量)μ是随机误差项由于经济中许多变量之间都有隐藏的表面看不到的相关性,许多方面有些微妙的联系,就如人们对某一产品的需求量会受到该产品价格,替代品价格,居民收入水平等因素影响又不能全部列入模型,就用随即扰动项表示。
五、参数估计(一)使用Evies软件,运用OLS法估计模型模型估计结果:Y=-1859.297 + 5.7980X1-0.0473X2 - 5.3735X3 + 16.4190X4 (1.1)t-Statistic (-1.1105) (6.5024) (-0.9980) (-0.0686) (1.7998)r2=0.9986 R2=0.9982 F=2698.303 D.W. = 0.5779P=(0.2843)(0.0000)(0.3341)(0.9462)(0.0920)(二)计量经济学检验1.多重共线性检验用EVIEWS软件,得到:X1与X2的相关系数为0.992056,X1与X3的相关系数为-0.418092,X1与X4的相关系数为0.873605。
可以看出,解释变量X1与X2, X4高度正相关,可见存在严重的多重共线性。
下面用逐步回归法进行修正:第一步,选取X1即人均可支配收入作为初始回归变量,则Y与X1的回归方程为:Y=-538.0092+6.955071X1t=(90.48135) (-0.822280)r2=0.997806 S.E.= 1544.177 F=8186.875P=(0.0000) (0.4217)第二步,在初始回归方程中引入X2即居民储蓄,则可以得出回归方程:Y=-429.6186+0.003697X2t=(0.085922) (-0.300465)r2=0.997807 S.E.= 1588.600 F=3867.707P=(0.9325) (0.7675)可以看出,虽然拟合优度稍有提升,但t值以及伴生概率都不达标,因此应剔除X2变量。
第三步,引入X3变量,则回归方程为:Y=355.7581-114.0250X3t=(2.499561) (-2.249590)r2=0.998309 S.E.= 1394.839 F=5019.415P=(0.0380) (0.6238)可以看到拟合优度提升,t值及其伴生概率都达到要求,所以该变量应该保留。
第四步,在上一步的基础上引入X4变量,则回归方程为:Y=-1944.105+10.66239X4t=(-1.162818) (1.508798)r2=0.998520 S.E.= 1345.248 F=3598.296P=(0.1508) (0.2620)可以看出,虽然拟合优度稍有提升,但t值以及伴生概率都不达标,因此因剔除X4变量。
综上,对于该模型,X2和X4是多余的,应剔除。
最终的居民消费函数应该是Y=f(X1,X3)为最优,拟合结果如下:Y=355.7581+6.9114X1-114.0250X3t= (2.499561) (95.86548) (-2.249590)r2=0.998309 S.E.= 1394.839 F=5019.415P=(0.0000) (0.0380) (0.6238)2.异方差检验(怀特方法)利用EVIEWS,用OLS法估计Y=β0+β1X1+β3X3+μ,得到残差e i,再做残差平方e i2对所有原始变量、变量平方以及变量交叉乘积的回归,得r2=0.385353,自由度为5(X1,X3,X1^2,X3^2,X1*X3共5项),n×r2=15×0.385353=5.780295,5%显著水平下的自由度为5的χ2临界值为11.0705,显然5.780295<11.0705,所以模型不存在异方差。
3.自相关性检验利用OLS方法估计得D.W.= 0.652278,查Durbin-Watson表,可以得出,在显著性水平为0.05的情况下,n=20,k'(解释变量个数)=2,得下限临界值d L=1.100,上限临界值d U=1.537,D.W.= 0.652278< du=1.537,所以存在正序列相关,下面利用广义最小二乘法消除序列相关性,可以得到:Y=-235.1441+7.032091X1-115.3534X3+0.747652 AR(1)此时D.W.= 1.204825<du=1.537,仍存在自相关,继续加入调整项进行调整,调整后在显著性水平为0.05的情况下,du=1.537<D.W.=1.664028<4-d U=2.463,消除了自相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