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藤野先生》教案

合集下载

《藤野先生》教案

《藤野先生》教案

《藤野先生》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藤野先生》的主要内容,把握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2)能够领会作者通过叙述藤野先生的生平和事迹,表达出的崇敬和怀念之情。

(3)能够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写作特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提高阅读分析能力。

(3)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和创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藤野先生伟大的精神和品质,激发学生尊敬老师、热爱科学的感情。

(2)培养学生勇于探索、追求真理的精神风貌。

(3)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藤野先生》的主要内容,把握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2.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写作特点。

3. 领会作者表达的崇敬和怀念之情。

三、教学难点:1. 理解藤野先生伟大的精神和品质。

2. 培养学生勇于探索、追求真理的精神风貌。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藤野先生》的作者鲁迅及其作品。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题目,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感知人物形象。

(2)学生结合课后注释,解决字词障碍,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3. 合作探讨:(1)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悟。

(2)学生代表分享讨论成果,进行课堂展示。

4. 情感教育:(1)教师引导学生从课文中学到的精神和品质,激发学生尊敬老师、热爱科学的情感。

(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和感悟。

5. 课堂小结:五、课后作业:1. 根据课文内容,编写一篇关于藤野先生的故事。

2.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对尊敬老师的认识和体会。

3. 预习下节课文,准备进行课堂讨论。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多媒体展示藤野先生的照片和相关背景资料,让学生直观地感受藤野先生的形象。

2. 启发式教学: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藤野先生》教案(通用10篇)

《藤野先生》教案(通用10篇)

《藤野先生》教案《藤野先生》教案(通用10篇)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时常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

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藤野先生》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藤野先生》教案篇1教学重点:理解选择典型事例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教学内容:1、理清文章结构层次2、围绕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来分析文章教学要求:1、掌握本文通过典型事例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2、当堂练习作文片段教学步骤:一、引入新课同学们,我们已学过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散文,从中了解到三味书屋中的老先生虽然施行的是封建书塾教育,但思想还算开明,因此,鲁迅对他很恭敬。

虽是很恭敬,但并不是很有感情。

藤野先生是鲁迅在日本仙台学医时的一位日本医专的教授,他是一位怎样的老师呢?鲁迅对他的感情又是如何的呢?让我们来一起学习鲁迅的这篇散文《藤野先生》弄个明白。

明确本文出处、教学重点、写作背景以及与《回忆我的母亲》写法上的不同。

二、简介作者留学目的:鲁迅是抱着寻求救国道路的心愿到日本学医的。

19041906年在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医,他原准备毕业回来救治像他父亲一样被误的病人的疾苦,来实现治病救人,救人救国的人生梦想。

可鲁迅最终并没有成为一名医生,他后来放弃了医学,从事了文学,成了一位著名的文学家,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三、理清全文结构层次提示:根据时间的推移、地点的转换将全文分成三个部分。

投影显示文章结构层次图如下:相识前相识相处时相别后东京(离往、初到、在)仙台(回)北京见闻感受;相识肖像;声调深切;怀念相处四件事例:珍藏讲义;悬挂照片;相别神情话语;多写文章。

明确:从结构表中可知全文是以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为叙事线索的,这是全文的一条明线。

那全文的暗线是什么呢?分析讲解直接写藤野先生的文字:1、学生浏览610段,找出有关描写人物外貌、语言等方面的语句。

明确这些语句体现了人物什么特点。

藤野先生公开课教案(10篇)

藤野先生公开课教案(10篇)

藤野先生公开课教案〔10篇〕藤野先生教案篇一《藤野先生》是八年级下教材的第1课,是一篇叙事散文。

讲述的是鲁迅先生与日本人藤野先生交往的一段经历,以及作者在日本先学医,而后弃医从文的过程,文中表现了藤野先生正直热诚、治学严谨、摒弃民族偏见的高尚品质,表达了作者对他的真挚思念,并反映出那个时代的进步,青年所持有的忧患意识以及强烈的民族自尊心、爱国心。

讲读这篇课文要注意三点:一、脉络清楚,言之有序。

二、选取典型事例,抓住主要特征,突出人物品质。

三、语言富有浓厚的感情色彩。

在教学本课文时,我依据课文的内容,设计了通过集体讨论的方式,明确事件的内在联系,从而明确主题,进而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一、课文的线索本文以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为叙事的线索,围绕表现藤野先生的崇高品质这一中心组织材料。

开头写东京〔是作者往仙台见藤野先生的缘由〕,然后用设问句自然过渡。

接着写初到仙台受优待〔衬托藤野先生〕,写与藤野先生的相识、相处、离别,最后写离开仙台后对藤野先生的思念。

除回忆藤野先生这条明线外,本文还有一条内在的线索,就是作者爱国主义的思想感情。

很多材料,如写东京清国留学生赏樱花、学跳舞,写赴仙台途中对日暮里和水户的深刻印象,写仙台医专日本“爱国青年〞寻衅和看电影事件,写作者弃医从文,都围绕这条内在的线索。

因此,文章篇幅虽长却脉络清楚,材料虽多却井然有序。

二、抓住特征描绘人物的手法作者采用白描手法,写人抓特征,几笔勾勒,就甚为传神。

如写藤野先生,写他的“黑瘦〞、“八字须〞、“缓慢而很有顿挫的声调〞、“戴着眼镜,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衣着“模胡〞,冬天穿旧外套,活生生地画出一位生活俭朴、治学严谨的学者形象。

又如写“清国留学生〞,抓住了盘辫子这个细节,很能反映他们的思想本质。

在清末,不少仁人志士剪辫子,表示与清王朝决裂,而这些留洋学生既要学时髦,又要表示忠于腐朽的清王朝,于是只好盘起辫子。

作者用夸张的手法,揶揄的口吻,对他们的辫子进行形褒实贬的描写,揭示了这些留学生庸俗腐朽的思想本质,也反映了对他们的厌恶之情。

《藤野先生》教案

《藤野先生》教案

《藤野先生》教案《藤野先生》教案【小编寄语】新的学期新的开始,同学们又回到课堂了,查字典语文网小编给大家带来了《藤野先生》教案,希望能给大家带来帮助,祝大家学习愉快!【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⑴ 理解、积累“绯红、标致、落第、诘责、油光可鉴、深恶痛疾、抑扬顿挫”等词语。

⑵ 了解散文集《朝花夕拾》和写作背景。

2、能力目标:⑴ 学习本文选取典型事例和抓住主要特征刻画人物形象、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

⑵ 领会语言的感情色彩。

品析“无非”“实在”“大概”“居然”“似乎”等副词对表达文意的作用。

⑶ 理清文脉,掌握本文的叙述线索。

3、德育目标:⑴ 学习藤野先生严谨认真、热诚正直的高尚品质。

⑵ 体会鲁迅深沉的爱国主义情怀,培养同学以使祖国强盛为己任的爱国主义情操。

【教学重点】1、理解选取典型事例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

2、品评重点句段,领会思想感情。

同学们,忆和老师,三味书屋中“极方正、质朴、博学”的寿镜吾先生令童年鲁迅信服、敬畏,而在日本仙台医专留学时与藤野先生的交往,则如日后鲁迅在回忆中所说的:“在我所认为我师的之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

”那么藤野先生是怎样的一个人?是什么让鲁迅这样深情感念呢?今天,我们将一起去感受这段难忘的经历、这位给鲁迅以鞭笞的先生。

(板书文题、作者)二、资料助读(投影)1、《朝花夕拾》:《朝花夕拾》这本散文集,是鲁迅在北京至厦门这段时间写的,在广州编定。

其时正是鲁迅生活中最辗转流徙,心情最苦闷的时候。

为了“在纷扰中寻出一点闲静来”,鲁迅只能借回忆旧时的美好的事物,来排除眼前的苦闷,寻一点“闲静”,寄一丝抚慰。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正是在厦门大学的图书馆楼上写的,当时他“是被学者们挤出了集团之后”,只好借这样一朵儿时的“小花”,来排遣寂寞,这是一。

第二,《小引》还说明,原来集名是《旧事重提》,编定时,“我还替它改了一个名称:《朝花夕拾》”。

这一改动,是为了更符合散文的内容实际。

因为,在苦闷失望中的鲁迅,当时经常回忆起儿时的故乡的瓜果。

《藤野先生》教案

《藤野先生》教案

《藤野先生》教案一、教学目标1.通过阅读《藤野先生》,让学生了解日本文化和社会风俗。

2.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提高学生的课文分析和推理能力。

3.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通过学习文学作品的分析和写作练习,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4.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和团队合作能力,通过小组讨论和合作写作,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二、教学内容1.教学材料:《藤野先生》西川美和著。

2.教学重点:文学作品的阅读和分析,写作能力的培养。

3.教学难点:文学作品细节的理解和推理,合作学习和写作。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先导入学生对日本文化和社会风俗的了解,引导学生思考日本文化对他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

然后介绍《藤野先生》的背景和主题,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2. 阅读与讨论(30分钟)学生分组阅读《藤野先生》,并且在阅读过程中记录下对故事情节、人物性格和细节的理解和思考。

然后小组讨论,交流各自的观点和想法。

3. 课文分析(3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藤野先生》的主题和情节发展,重点关注人物性格的描写和转变。

通过讨论和分析,让学生理解作者的意图和表达方式。

4. 写作练习(40分钟)学生根据教师的指导和提供的写作素材,展开写作练习。

要求学生团队合作,共同完成一篇关于《藤野先生》的读后感或者影评,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5. 作品分享(15分钟)学生团队依次分享自己的作品,其他学生进行点评和讨论。

教师指导学生进行评价和反思,提供意见和建议,共同提高文学作品分析和写作能力。

四、教学评价1.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可以通过小组讨论和课堂讨论的表现来进行评价。

2.学生的写作能力可以通过作品分享和点评来进行评价。

3.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可以通过小组合作写作和讨论来进行评价。

4.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写作作品、讨论表现和课堂参与情况来综合评价学生的综合能力。

五、拓展延伸1.学生可以进一步了解日本文化和社会风俗,通过阅读其他日本文学作品或者观看日本电影来加深对日本文化的理解。

《藤野先生》实用教案(附板书)

《藤野先生》实用教案(附板书)

《藤野先生》优秀实用教案(附板书)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藤野先生》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鲁迅的思想感情。

(2)能够分析课文中的典型人物形象和事件,体会作者对藤野先生的敬爱和怀念之情。

(3)能够运用课文中的优美词语和句式,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欣赏文学作品,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

(3)学会批判性思维,对课文内容进行分析和评价。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尊敬师长、团结友爱的品质。

(2)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珍惜身边的人和事。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课文《藤野先生》的基本内容。

(2)作者鲁迅的思想感情。

(3)课文中的典型人物形象和事件。

2. 教学难点:(1)理解作者对藤野先生的敬爱和怀念之情。

(2)分析课文中的象征手法和寓意。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作者鲁迅及其作品《藤野先生》。

(2)提问:同学们对“藤野先生”这个名字有什么联想?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故事情节。

(2)让学生找出课文中的优美词语和句式,并进行赏析。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课文中的藤野先生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2)全班交流:作者为什么要写这篇课文?他想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4. 课堂小结:(2)强调尊敬师长、团结友爱的品质。

四、作业布置1. 根据课文内容,编写一个关于藤野先生的小故事。

2. 写一篇读后感,分享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五、板书设计《藤野先生》一、作者:鲁迅二、人物形象:藤野先生三、故事情节:结识藤野先生→学习生活→离别→怀念四、主题:尊敬师长、珍惜友谊、感恩他人六、教学策略1. 情境教学:通过多媒体展示相关的历史背景和图片,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2. 情感教育:引导学生深入体会作者对藤野先生的敬爱和怀念之情,培养学生的感恩之心。

3. 讨论交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八年级上册《藤野先生》教案教学设计五篇

八年级上册《藤野先生》教案教学设计五篇

八年级上册《藤野先生》教案教学设计五篇八年级上册《藤野先生》教案教学设计五篇《藤野先生》,是现代文学家鲁迅于1926年在厦门大学时所写的一篇回忆性散文。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八年级上册《藤野先生》教案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喜欢可以收藏与分享哟!八年级上册《藤野先生》教案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1、理解选择典型事例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2、感受藤野先生的高尚品质,体会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深沉的思想感情;3、领会语言的感情色彩和风格特点。

[教学重点]1、了解藤野先生的高尚品质。

2、理解本文依据时间的推移、地点的转换和事件的发生的先后顺序来记叙。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弃医从文”的思想转变过程。

[教学课时] 3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藤野先生是鲁迅先生最敬重的老师;回忆性叙事散文《藤野先生》是鲁迅最看重的作品。

1935年,日本岩波文库要出版《鲁迅选集》,译者增田涉到上海征求鲁迅意见,问他选哪些文章才好。

鲁迅回答:“一切随意,但希望能把《藤野先生》选录进去。

”他的目的是借此打听藤野先生的下落,同时委托增田涉先生代为寻找。

第二年,《鲁迅选集》出版,增田涉又到上海送样书,鲁迅再次问起藤野先生的下落,增田涉说没有打听到。

鲁迅先生叹息说:“藤野先生大概不在人世了吧!”字里行间,情真意切。

1926年8月底,由于北洋军阀反动政府的迫害,鲁迅离开北京,到厦门大学任教。

《藤野先生》这篇散文就是鲁迅离别藤野先生20年后,于1926年10月12日在厦门大学写的,回忆了他1904年夏末至1906年初春在日本留学时的生活片段。

这篇回忆性散文带有较多的文学性,注意典型事例的描绘,着重表现人物的精神面貌。

我们学习时要特别注意。

藤野先生,姓藤野,名严,排行第九,1874年生于福井县一个医生家庭,在名古屋爱知县立医学专门学校毕业。

1904年在仙台医学专门学校教学。

1915年,仙台医学专门学校改为东北医科大学,藤野先生到东京学耳鼻科,以后回到家乡──福井县木村开业。

《藤野先生》实用教案(附板书)

《藤野先生》实用教案(附板书)

《藤野先生》优秀实用教案(附板书)第一章:课程导入教学目标:1. 引起学生对《藤野先生》这篇文章的兴趣。

2. 帮助学生了解作者鲁迅及其作品背景。

教学内容:1. 向学生介绍鲁迅及其作品《藤野先生》。

2. 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文章主题及背景。

教学方法:1. 提问讨论:让学生分享他们对鲁迅及其作品的了解。

2. 图片展示:展示与鲁迅及其作品相关的图片,增加学生对作者的认识。

板书设计:鲁迅《藤野先生》第二章:作者与作品背景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了解鲁迅的生活背景及创作风格。

2. 引导学生关注作者对社会的批判精神。

教学内容:1. 介绍鲁迅的生活背景及其作品的特点。

2. 分析鲁迅在《藤野先生》中对社会的批判。

教学方法:1. 讲解介绍:详细讲解鲁迅的生活背景及其作品的特点。

2. 案例分析:分析《藤野先生》中的社会批判。

板书设计:鲁迅生活背景鲁迅作品特点社会批判第三章:文章结构分析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了解文章的结构。

2. 培养学生分析文章结构的能力。

教学内容:1. 分析《藤野先生》的文章结构。

2. 引导学生关注文章的开头、中间及结尾部分。

教学方法:1. 结构分析: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的开头、中间及结尾部分。

2.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文章结构的特点。

板书设计:文章结构开头中间结尾第四章:主题探讨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主题。

2. 培养学生思考和探讨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1. 引导学生关注文章的主题。

2. 组织学生进行主题探讨。

教学方法:1. 主题引导:引导学生关注文章的主题。

2. 小组探讨:让学生分组探讨文章主题的意义。

板书设计:文章主题探讨与思考第五章:教学总结教学目标:1.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 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内容:1. 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 巩固学生对《藤野先生》的理解。

教学方法:1. 回顾总结:让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 知识巩固:通过提问方式检验学生对文章的理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藤野先生》教案主备:赵方喜《藤野先生》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落实生字生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清文章思路、结构,概括主要事件。

教学重点、难点:理思路、概括主要事件。

二、预习导学1、借助课文注释和词典对文中字的形、音和词的含义有清楚明白的了解,为研习课文内容扫清障碍。

(1)根据拼音写汉字:fēi红()油光可jiàn()解pōu() mò()生不xùn() nì名() ji责() hè()彩yǎo无音讯() piē()见 yì扬顿挫()深wù痛疾()(2)解释划线的字:油光可鉴()好意难却()出言不逊()匿名()毫不介意()杳无消息()2、鲁迅,原名,浙江绍兴人.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家,他的小说集有,,著名小说有,等,本课选自他的散文集,我们学过选自这个集的课文为,。

3、默读课文,思考并完成:(1)在这篇回忆性散文中,作者写了早年在日本留学时期的生活。

在这段经历中,作者转换了三个地点,请找出文中表明地点转换的语句。

变换了三个地点:①“我”在东京;②“我”在仙台;③“我”离开仙台后。

(2)在三个地点“我”先后经历了哪些事情?试简要概括,并以此划分全文的层次结构。

在东京:清国留学生赏樱花、学跳舞的恶浊、庸俗的生活;赴仙台:途中对日暮里和水户的深刻印象;在仙台:受到仙台医专的职员的优待;与藤野先生交往;“匿名信”事件;看电影事件;离开仙台:怀念藤野先生第一部分(第1—3段)写“我”在东京的见闻及感受以及转到仙台求学的原因。

这为与藤野先生的相识埋下了伏笔。

第二部分(第4—35段),这是全文的主体部分,写“我”在仙台结识藤野先生,受先生教益,赞扬先生的崇高品质,以及“我”弃医学文的原因。

第三部分(第36—38段)写“我”离开仙台后对藤野先生的怀念之情,以及先生的崇精神品德对我的激励与鼓舞。

4、温馨提示:在你学习本文的过程中你觉得还有哪些生字词需要注意的?还有哪些问题值得探究的?将它写在下面:三、品读、探究1、交流预习思考题。

2、深入探究:你认为课文记叙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叙述顺序又是什么?在仙台与藤野先生的交往;文章是按事情发展的时间先后顺序、地点的转移来组织典型材料的。

3、提出并讨论自主探究问题。

四、当堂练习1、给下列多音字注音:喝()采为()难()声调()倒()霉系()住深恶()痛疾食宿()邮差()2、给加粗的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1)油光可鉴 A.镜子 B.当镜子照 C.借鉴()(2)深恶痛疾 A.疾病 B.急速 C.痛恨()(3)出言不逊A.谦逊 B.避让 C.差()(4)抑扬顿挫 A.挫折 B.挤压 C.降低()3、结合句意解释加粗词语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藤野先生,据说是穿衣服太模胡了,有时竟会忘记带领结。

模胡:即“模糊”,马虎,不讲究。

B.那坐在后面发笑的是上学年不及格的留级学生,在校已经一年,掌故颇为熟悉的了。

掌故:关于历史人物、典章制度的传说或故事。

C.这是明的遗民朱舜水先生客死的地方。

客死:死在他乡异国。

D.问问精通时事的人……时事:这里是讽刺的说法,“时事”其实是一些无聊的事。

4、加粗词语感情色彩没有发生变化的一项是()A.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

B.爱国青年也愤然,然而暗地里却早受了他的影响了。

C.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虽然他的姓名并不为许多人所知道。

D.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

5、对下面一段话运用的修辞方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清国留学生”)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

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

实在标致极了。

A.比喻借代夸张 B.比喻夸张反语C.夸张反语拟人 D.反语比喻对比6、贯穿这篇文章的线索有明暗两条,它们是()A.藤野先生的高贵品质。

B.鲁迅先生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

C.鲁迅与藤野先生交往的过程。

D.“我”到日本后的所见所闻所感。

7、下列语段应如何理解?从备选答案中选出正确的一项。

()大概是物以希为贵罢。

北京的白菜运往浙江,便用红头绳系住菜根,倒挂在水果店头,尊为“胶菜”;福建野生着的芦荟,一到北京就请进温室,且美其名曰“龙舌兰”。

我到仙台也颇受了这样的优待,不但学校不收学费,几个职员还为我的食宿操心。

A 为自己在日本受到优待而感到满意和自豪。

B 幽默地表现了中日人民的友好感情,也表达了弱国国民的辛酸和强烈的民族自尊心。

C 讽刺日本人对自己的关照并非出于好的动机。

答案:1.B 2.C 3.A 4.C二、B(这里的“掌故”是指“学校里发生过的一些事情”。

)三、C(A、B、D三项中加粗词语都运用了反语的修辞手法,褒词贬用,感情色彩发生了变化。

)四、B(这段话中没有运用借代、拟人和对比。

)五、C、B(注意“明、暗”的顺序。

A项是作者所赞扬的内容,但不是线索,鲁迅与藤野先生相识、相处、离别、怀念的过程才是文章的线索。

)7 B课后反思:《藤野先生》第二课时一、教学目标多角度分析对藤野先生的刻画,并解读藤野先生崇高的品质,感受作者的深厚情意。

教学重点和难点:解读藤野先生崇高的品质。

二、预习导学1、速读课文6——10节,举例说明课文是从哪些方面描写藤野先生的?可以看出这是一个怎样的学者形象?外貌——黑瘦、八字须、戴着眼镜举止——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声调——缓慢而很有顿挫治学严谨、生活简朴的学者形象。

2、阅读11——23节,概括“我”与藤野先生交往的四件事情,分析藤野先生作为学者的可贵品质。

(1)(2)两件是详写,(3)(4)两件是略写。

通过这四个典型事例的记叙,赞颂了藤野先生认真负责、从严治学、热情关怀、正直诚恳、毫无民族偏见的高尚品质。

3、温馨提示:在你学习对藤野先生的人物刻画中,你觉得还有哪些问题值得探究的?将它写在下面:三、品读、探究1、交流预习导学问题。

2、进一步探究:(1) 阅读24——35节,同样是日本人,别的日本人是怎样看待中国人的?与藤野先生相比,你觉得他“伟大”在何处?鲁迅到日本去的时候,日本的国力正是逐渐强盛,独霸东亚的野心也日渐膨胀,又刚刚在甲午海战中歼灭了中国的北洋水师,举国上下都弥漫着一股鄙视中国人的风气。

鲁迅学习成绩中等,便有同学以为是得了老师的暗中帮助,于是托词去检查他的笔记,甚至写信向他发出威胁。

课间放电影,映到日本军人挥刀砍杀中国人,而围观的其他中国人一脸麻木的时候,也有同学大声地议论:“只要看中国人的样子,就可以断定中国是必然灭亡……”藤野先生认真负责、从严治学、热情关怀、正直诚恳、毫无民族偏见的高尚品质。

这些也就是藤野先生为什么要满腔热情地教育鲁迅的原因。

(2)概括对人物多角度刻画:运用不同描写方法;抓住典型事例;与其他人物对比衬托。

(3)三味书屋的寿镜吾先生与藤野先生对比。

作者对三味书屋中施行封建教育的寿镜吾先生只是“很恭敬”;而《藤野先生》则表现了作者对毫无民族偏见,热心诚恳地关心,帮助“我”的藤野先生真诚的感激和深切的怀念.3、提出并讨论自主探究问题。

四、当堂练习1、外貌描写(白描)“黑瘦”“八字须”“戴着眼镜…‘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讲课是“缓慢而很有顿挫”,衣着“模胡”,“冬天是一件旧外套,寒颤颤的”。

——表现出先生的()2、通过四件具体的事件,突出什么精神性格。

A、主动关心“我”的学习,认真为“我”改讲义。

()B、()C、()D、()3、阅读并回答问题。

①但不知怎地,我总还时时记起他,在我所认为我师之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

②有时我常常想:他的对于我的热心的希望,不倦的教诲,小而言之,是为中国,就是希望中国有新的医学;大而言之,是为学术,就是希望新的医学传到中国去。

③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虽然他的姓名并不为许多人所知道。

(1)“小而言之”的意思是。

(2)这段文字运用的表达方式是。

(3)这段文字共3句话,第①句表现了,第②句表现了,第③句表现了。

(4)这段文字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答:。

答案:3、(1)从小的方面看。

(2)议论、抒情(3)①表达对藤野先生的感激之情。

②对先生高尚品格的高度评价。

③对先生品格的热情赞颂。

(4)使我们对藤野先生高尚品质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从而更有力的表现了主题,作者热情的发自内心的赞颂也增强了对读者感染的力量。

课后反思:《藤野先生》第三课时一、教学目标1、通过解读文中作者的经历,分析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感受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

2、理解文章的两条线索及中心。

教学重点:作者情感的变化。

教学难点:理解两条线索与中心。

二、预习导学1、阅读1——2节,(1)作者写了在东京的哪些见闻?怎么写的?他为什么要离开东京?作者对东京“清国留学生”不是去逛上野公园,就是在会馆里学跳舞这种空虚、无聊的生活的感到憎恶、失望和不满。

带到这儿不是探求救国救民之道的作者的栖身之所,因此决心离开这个乌烟瘴气的环境,而“到别的地方去看看”。

这也就是作者要离开东京去仙台的原因。

(2)作者是怎样抓住主要特征来描写清国留学生的形象?用了哪些修辞手法?作用是什么?用两个贴切的比喻,“形成一座富士山”和“宛如小姑娘的发髻”,加上“油光可鉴”,生动形象地描绘与讽刺了清国留学生的奇特打扮。

“还要将脖子扭几扭。

实在标致极了。

”“实在”是“的确”的意思,“标致”是“漂亮”的意思,用“实在”修饰“标致”,说思想腐朽的清国留学生“的确漂亮”,这是反语,强有力地讽刺了这些顽固维护清王朝统治的“遗少”,强烈表达了作者对他们的极端憎恶、失望和不满的感情。

2、是什么原因使鲁迅决心弃医从文?这表现了鲁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表现了他什么样的精神?“匿名信”和“看电影”这两件事深深地刺激了鲁迅。

匿名信事件使作者深感弱国弱民倍受岐视的悲哀,激发了作者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为拯救民族、富国强民的愿望。

“看电影事件”使作者深感医学只能解救病人肉体上的苦痛,要真正解救自己的民族首先要医治中国民众的愚昧、麻木人的精神,唤醒民众的觉悟。

鲁迅的将个人的志愿与祖国的前途命运紧密的结合在一起的精神,这是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的充分体现。

3、温馨提示:在你学习对鲁迅的思想感情的变化分析中,你觉得还有哪些问题值得探究的?将它写在下面:三、品读、探究1、交流预习导学问题。

2、深入解读:(1)阅读4——5节,思考从东京到仙台六七百里,所见甚多,但文章只提到“日暮里”和“水户”两个地方,为什么?日暮里:触发忧国之情水户:反清志士客死之地(2)课文的两条线索。

(3)思考关于课文中心的几种不同理解。

见书后练习一。

我的观点:理由:课文以与藤野先生的交往为明线,以爱国主义思想为暗线,赞扬了藤野先生的高尚品质,抒发了对他的真挚怀念;同时追述了自己弃医从文的思想变化,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