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藤野先生》教案1
《藤野先生》教案(通用10篇)

《藤野先生》教案《藤野先生》教案(通用10篇)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时常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
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藤野先生》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藤野先生》教案篇1教学重点:理解选择典型事例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教学内容:1、理清文章结构层次2、围绕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来分析文章教学要求:1、掌握本文通过典型事例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2、当堂练习作文片段教学步骤:一、引入新课同学们,我们已学过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散文,从中了解到三味书屋中的老先生虽然施行的是封建书塾教育,但思想还算开明,因此,鲁迅对他很恭敬。
虽是很恭敬,但并不是很有感情。
藤野先生是鲁迅在日本仙台学医时的一位日本医专的教授,他是一位怎样的老师呢?鲁迅对他的感情又是如何的呢?让我们来一起学习鲁迅的这篇散文《藤野先生》弄个明白。
明确本文出处、教学重点、写作背景以及与《回忆我的母亲》写法上的不同。
二、简介作者留学目的:鲁迅是抱着寻求救国道路的心愿到日本学医的。
19041906年在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医,他原准备毕业回来救治像他父亲一样被误的病人的疾苦,来实现治病救人,救人救国的人生梦想。
可鲁迅最终并没有成为一名医生,他后来放弃了医学,从事了文学,成了一位著名的文学家,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三、理清全文结构层次提示:根据时间的推移、地点的转换将全文分成三个部分。
投影显示文章结构层次图如下:相识前相识相处时相别后东京(离往、初到、在)仙台(回)北京见闻感受;相识肖像;声调深切;怀念相处四件事例:珍藏讲义;悬挂照片;相别神情话语;多写文章。
明确:从结构表中可知全文是以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为叙事线索的,这是全文的一条明线。
那全文的暗线是什么呢?分析讲解直接写藤野先生的文字:1、学生浏览610段,找出有关描写人物外貌、语言等方面的语句。
明确这些语句体现了人物什么特点。
藤野先生公开课教案(10篇)

藤野先生公开课教案〔10篇〕藤野先生教案篇一《藤野先生》是八年级下教材的第1课,是一篇叙事散文。
讲述的是鲁迅先生与日本人藤野先生交往的一段经历,以及作者在日本先学医,而后弃医从文的过程,文中表现了藤野先生正直热诚、治学严谨、摒弃民族偏见的高尚品质,表达了作者对他的真挚思念,并反映出那个时代的进步,青年所持有的忧患意识以及强烈的民族自尊心、爱国心。
讲读这篇课文要注意三点:一、脉络清楚,言之有序。
二、选取典型事例,抓住主要特征,突出人物品质。
三、语言富有浓厚的感情色彩。
在教学本课文时,我依据课文的内容,设计了通过集体讨论的方式,明确事件的内在联系,从而明确主题,进而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一、课文的线索本文以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为叙事的线索,围绕表现藤野先生的崇高品质这一中心组织材料。
开头写东京〔是作者往仙台见藤野先生的缘由〕,然后用设问句自然过渡。
接着写初到仙台受优待〔衬托藤野先生〕,写与藤野先生的相识、相处、离别,最后写离开仙台后对藤野先生的思念。
除回忆藤野先生这条明线外,本文还有一条内在的线索,就是作者爱国主义的思想感情。
很多材料,如写东京清国留学生赏樱花、学跳舞,写赴仙台途中对日暮里和水户的深刻印象,写仙台医专日本“爱国青年〞寻衅和看电影事件,写作者弃医从文,都围绕这条内在的线索。
因此,文章篇幅虽长却脉络清楚,材料虽多却井然有序。
二、抓住特征描绘人物的手法作者采用白描手法,写人抓特征,几笔勾勒,就甚为传神。
如写藤野先生,写他的“黑瘦〞、“八字须〞、“缓慢而很有顿挫的声调〞、“戴着眼镜,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衣着“模胡〞,冬天穿旧外套,活生生地画出一位生活俭朴、治学严谨的学者形象。
又如写“清国留学生〞,抓住了盘辫子这个细节,很能反映他们的思想本质。
在清末,不少仁人志士剪辫子,表示与清王朝决裂,而这些留洋学生既要学时髦,又要表示忠于腐朽的清王朝,于是只好盘起辫子。
作者用夸张的手法,揶揄的口吻,对他们的辫子进行形褒实贬的描写,揭示了这些留学生庸俗腐朽的思想本质,也反映了对他们的厌恶之情。
藤野先生教案

藤野先生教案对于“藤野先生教案”大家一定要多了解下面为您讲解。
学生们有一个生动有趣的课堂也是离不开老师提前备好教案课件,大家可以开始写自己课堂教案课件了。
严格按照教案进行教学有助于提高授课效果。
希望本次交流能够对你有所帮助!藤野先生教案篇1藤野先生公开课教案设计一.情景设疑春有春花,夏有夏花,人有心灵之花。
有一朵不败之花开在鲁迅的心里,即藤野之花让我们一起走进藤野先生的回忆散文《藤野先生》二.展示目标1 .掌握选择典型事例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2. 了解爱国主义精神。
三.自主学习1.文章第37段中“我总还时时记起他,”具体表现在哪些行动上?2. 藤野先生是怎样的一个人?先读6—10段,找出有关藤野的描写;找出具体写与藤野交往的几件事,完成练习:“先生,您行为(语言)让我感受到您品质(性格)。
”3. 藤野最后决定离开仙台,离开之前与藤野告别。
(读32—35段)找出描写藤野的神态言行的`语句,体会鲁迅对藤野的感情。
4. 文章题目“藤野先生”,但有许多笔墨写了其他内容,这些内容与藤野有关吗?5. 文章写藤野与爱国是否冲突,二者有无焦点?四.交流探究1.珍藏讲义;悬挂照片;多写文章。
2. 先生,您-添改讲义行为(语言)让我感受到您工作认真负责、没有民族偏见、教学认真品质(性格)。
3. 神态:脸色悲哀凄然。
语言:“为医学而教的解剖学之类,怕与生物学也没有什么大帮助”行为:赠照片、题字、叮嘱、寄照片、通信。
写法小结:写人可以通过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展现人物形象,可以选取典型事例,抓住人物语言行动等展现人物性格。
4. 头顶盘辫子、赏樱花、日暮里、水户、匿名信事件、看电影事件。
从这些事件都可以看出鲁迅先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5. 不冲突。
因爱国而学医,因学医而见藤野,因爱国而弃医,因弃医而别藤野。
五.拓展延伸时隔二十年,仍能“时时记起他”。
足见藤野对他人生的影响之大,一位优秀的教师就像一盏不灭的灯,会长久地照耀着人们,给人以精神力量。
《藤野先生》课文教案

《藤野先生》课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分析并理解藤野先生的形象特点,体会作者对藤野先生的敬爱之情。
(3)掌握课文中的一些重要词语和句式的用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学会从课文中提炼信息,进行推理和判断。
(3)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藤野先生的敬爱之情,培养学生的感恩之心。
(2)引导学生学习藤野先生的认真负责、兢兢业业的精神。
(3)激发学生对教育事业的热情,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分析并理解藤野先生的形象特点。
(3)掌握课文中的一些重要词语和句式的用法。
2. 教学难点:(1)理解作者对藤野先生的敬爱之情。
(2)从课文中提炼信息,进行推理和判断。
(3)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课文背景,引发学生对课文的好奇心。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回答相关问题。
3. 合作学习:分组讨论,分析并理解藤野先生的形象特点,体会作者对藤野先生的敬爱之情。
4. 课堂讲解:讲解课文中的一些重要词语和句式的用法,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5. 练习与拓展:设计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拓展学生的思维。
四、课后作业1. 朗读课文,加强语音语调的掌握。
2. 复习课文内容,整理课堂笔记。
3.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表现,评估学生的参与度。
2.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的课后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3. 单元测试:进行单元测试,了解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4. 综合评价:结合学生的课堂表现、课后作业和单元测试成绩,进行全面评价。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多媒体展示藤野先生的照片和相关信息,让学生直观地了解藤野先生的形象。
八年级上册《藤野先生》教案教学设计五篇

八年级上册《藤野先生》教案教学设计五篇八年级上册《藤野先生》教案教学设计五篇《藤野先生》,是现代文学家鲁迅于1926年在厦门大学时所写的一篇回忆性散文。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八年级上册《藤野先生》教案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喜欢可以收藏与分享哟!八年级上册《藤野先生》教案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1、理解选择典型事例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2、感受藤野先生的高尚品质,体会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深沉的思想感情;3、领会语言的感情色彩和风格特点。
[教学重点]1、了解藤野先生的高尚品质。
2、理解本文依据时间的推移、地点的转换和事件的发生的先后顺序来记叙。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弃医从文”的思想转变过程。
[教学课时] 3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藤野先生是鲁迅先生最敬重的老师;回忆性叙事散文《藤野先生》是鲁迅最看重的作品。
1935年,日本岩波文库要出版《鲁迅选集》,译者增田涉到上海征求鲁迅意见,问他选哪些文章才好。
鲁迅回答:“一切随意,但希望能把《藤野先生》选录进去。
”他的目的是借此打听藤野先生的下落,同时委托增田涉先生代为寻找。
第二年,《鲁迅选集》出版,增田涉又到上海送样书,鲁迅再次问起藤野先生的下落,增田涉说没有打听到。
鲁迅先生叹息说:“藤野先生大概不在人世了吧!”字里行间,情真意切。
1926年8月底,由于北洋军阀反动政府的迫害,鲁迅离开北京,到厦门大学任教。
《藤野先生》这篇散文就是鲁迅离别藤野先生20年后,于1926年10月12日在厦门大学写的,回忆了他1904年夏末至1906年初春在日本留学时的生活片段。
这篇回忆性散文带有较多的文学性,注意典型事例的描绘,着重表现人物的精神面貌。
我们学习时要特别注意。
藤野先生,姓藤野,名严,排行第九,1874年生于福井县一个医生家庭,在名古屋爱知县立医学专门学校毕业。
1904年在仙台医学专门学校教学。
1915年,仙台医学专门学校改为东北医科大学,藤野先生到东京学耳鼻科,以后回到家乡──福井县木村开业。
《藤野先生》实用教案(附板书)

《藤野先生》优秀实用教案(附板书)第一章:课程导入教学目标:1. 引起学生对《藤野先生》这篇文章的兴趣。
2. 帮助学生了解作者鲁迅及其作品背景。
教学内容:1. 向学生介绍鲁迅及其作品《藤野先生》。
2. 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文章主题及背景。
教学方法:1. 提问讨论:让学生分享他们对鲁迅及其作品的了解。
2. 图片展示:展示与鲁迅及其作品相关的图片,增加学生对作者的认识。
板书设计:鲁迅《藤野先生》第二章:作者与作品背景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了解鲁迅的生活背景及创作风格。
2. 引导学生关注作者对社会的批判精神。
教学内容:1. 介绍鲁迅的生活背景及其作品的特点。
2. 分析鲁迅在《藤野先生》中对社会的批判。
教学方法:1. 讲解介绍:详细讲解鲁迅的生活背景及其作品的特点。
2. 案例分析:分析《藤野先生》中的社会批判。
板书设计:鲁迅生活背景鲁迅作品特点社会批判第三章:文章结构分析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了解文章的结构。
2. 培养学生分析文章结构的能力。
教学内容:1. 分析《藤野先生》的文章结构。
2. 引导学生关注文章的开头、中间及结尾部分。
教学方法:1. 结构分析: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的开头、中间及结尾部分。
2.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文章结构的特点。
板书设计:文章结构开头中间结尾第四章:主题探讨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主题。
2. 培养学生思考和探讨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1. 引导学生关注文章的主题。
2. 组织学生进行主题探讨。
教学方法:1. 主题引导:引导学生关注文章的主题。
2. 小组探讨:让学生分组探讨文章主题的意义。
板书设计:文章主题探讨与思考第五章:教学总结教学目标:1.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 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内容:1. 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 巩固学生对《藤野先生》的理解。
教学方法:1. 回顾总结:让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 知识巩固:通过提问方式检验学生对文章的理解。
藤野先生获奖教案

藤野先生获奖教案(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工作总结、工作计划、演讲致辞、策划方案、合同协议、规章制度、条据文书、诗词鉴赏、教学资料、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 summaries, work plans, speeches, planning plans, contract agreements, rules and regulations, doctrinal documents, poetry appreciation, teaching material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藤野先生获奖教案藤野先生获奖教案(通用3篇)藤野先生获奖教案篇1【教学目标】1、品析体现先生品质的关键语句,体会特殊时期难能可贵的真情;2、抓住重要事件和关键信息点,理解特定背景下藤野先生的“伟大”。
《藤野先生》教案(通用5篇)

《藤野先生》教案(通用5篇)《藤野先生》教案1【教学目标】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那个时代进步青年所特有的忧患意识以及强烈的民族自尊心、爱国心;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教育学生要珍惜今日生活,并为之而奋斗。
2、知识与技能:感知部分片断,把握人物品格;学会品味语言,体会人物内心活动,进一步把握人物,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过程与方法:品读语言,揣摩心理;联系实际,理解人物。
【重难点】把握人物形象。
【设计思路】本节课是在学生已把握了课文的主要内容、理清了思路、理解了文章主题的基础上,进一步挖掘课文的。
由于本文是以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为叙事线索,围绕表现藤野先生的崇高品质这一中心组织材料的,所以本节课就把重点放在把握人物的品格上,力争使学生对藤野先生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为此,设计时,通过多个角度,遵循从初步感知,到揣摩人物内心心理,到理解人物最崇高的品质的思路,全面挖掘理解人物。
【教学过程】一、回顾1、课文的主要内容。
2、把握文章脉络,理清作者思路。
3、文章的主题。
二、师生合作,研习课文本文作者深情地回忆了与藤野先生交往的一段经历,作为一名弱国的学生,身处异国他乡,倍受他人凌辱,而此时遇到了一位使自己一生都难以忘怀的先生。
先生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他具有什么品格,影响了作者一生?1、初读课文有关藤野先生的段落,谈谈自己的初步感受:部分学生朗读作者和先生相处部分,其余学生思考。
初步感知藤野先生的形象。
⑴谈谈藤野先生是怎样的一个人?学生讨论,教师引导出:认真负责严格要求生活俭朴热情诚恳正直求实⑵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先生的这种品质?教师引导,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得出:添改讲义认真负责纠正解剖图严格要求关心解剖实习热情诚恳了解女人裹脚求实精神2、从具体语言入手,再读课文,把握人物内心活动:⑴找出有感触的语言,细细品读,体会先生复杂的感情:例:“我的讲义,你能抄下来么?”他问。
“可以抄一点”“拿来我看”这样一直继续到教完了他所担任的功课:骨学血管学神经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藤野先生》教案1一、教学目标1.理解鲁迅先生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学习藤野先生正直、热诚、治学严谨、没有民族偏见的精神。
2.学习选择典型事例突出人物高贵品格的写法。
3.体会语言的感情色彩对表达主题的作用。
二、难点、重点分析1.课文选取了哪些典型事例?分别表现了藤野先生哪些品质?分析:本文具体写了四个典型事例,从不同侧面表现了藤野先生的高贵品质。
写藤野先生检查并订正“我”抄的讲义,表现了他工作认真、负责;写藤野先生纠正“我”绘的解剖图,表现了他对学生的严格要求;写藤野先生对“我”敢于解剖尸体感到放心,表现了他的热情诚恳;写藤野先生向“我”了解中国女人裹脚的情形,表现了他求实的精神。
这几件事也表现了藤野先生没有民族偏见,真诚帮助“我”这个中国学生的高尚品质。
2.本文是如何选取和安排材料的?分析:本文内容丰富,记叙了大小事件十多件,时间跨度达20年,但条理清晰,取材广而中心思想明确。
作者是按时间顺序,以“我”和藤野先生的交往经过为叙事线索,以“我”的爱国主义感情为感情线索,围绕表现藤野先生的高尚品质为中心来选取和安排材料的。
从“我”厌恶“清国留学生”而离开东京,往仙台只记得两个地方,在仙台读书,与藤野先生的交往到中止学医乃至深情地怀念藤野,无一不反映了作者的一颗爱国之心,这条贯穿全文的感情线索,粘结了各个生活片断。
在这些生活片断中,表现藤野先生的品质是中心。
第一部分未写藤野先生,但这是“我”去仙台见到藤野的原因;第二部分记了“我”和藤野先生的交往,其中写医专职员、“爱国青年”也从侧面表现了藤野先生的品质;第三部分将“我”对藤野先生的赞颂、怀念与当前的斗争结合起来。
叙事线索,感情线索和记叙中心融合在一起,因而中心思想更加鲜明突出,结构也显得十分严密。
3.作者是如何描写藤野先生的?分析:课文采用白描手法,抓住人物特征,大笔勾勒,十分传神。
如写藤野先生,一是抓住他的外貌特征,写他的“黑瘦”,“戴着眼镜,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衣着模糊,冬季穿旧外套等,几句话勾勒出一个生活俭朴、治学严谨的学者形象,二是写他对“我”的关心,只抓住他对“我”的讲义的修订一事,就表现了藤野先生工作的认真负责。
4.如何理解“东京也无非是这样”?分析:《藤野先生》是《朝花夕拾》中的第九篇,与第八篇《琐记》在写作时间上仅隔四天。
在《琐记》中,作者写到在南京求学时一片“乌烟瘴气”,“一无所能”,大失所望,“所余的还只有一条路:到外国去”。
《藤野先生》即紧接《琐记》写作者到东京以后的情景,可说是《琐记》的续篇。
到了东京,作者感到“东京也无非是这样”,语气与上文呼应,意思是说东京与南京一样,也是一片乌烟瘴气。
结合下文对“清国留学生”的描写,不难看出作者对“清国留学生”的失望和厌恶之情。
5.从东京到仙台六百里,所见甚多,作者为什么只记得“日暮里”和“水户”?分析:“日暮里”这个地名引起了作者对“日暮乡关何处是”(唐崔颢《黄鹤楼》诗句)的联想。
作者正是为拯救灾难深重的祖国到日本、到仙台的,所以2 0年后还记得这个触发自己忧国之思的地名;记得“水户”,是由于这里是“明的遗民朱舜水先生客死的地方”,“朱舜水反抗满清,百折不挠……鲁迅一向崇拜他的人格”(许寿裳语)。
沿途只记得这两个地方,反映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思想。
6.本文是如何通过看似平淡无奇的语句表达强烈的感情色彩的?分析:作者巧妙地运用了反语、引用等修辞方式,并恰当地使用了副词,通过这些方法,作者表达了自己强烈的感情。
如“精通时事的人”,“实在标致极了”等反语强烈地表达了作者对清国留学生的鄙夷和反感;“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
”是引用了帝国主义对弱国人的一种轻蔑说法,在本无因果关系的“弱国”和“低能儿”之间加上“所以”,再加上“当然”强调,深刻揭露了这种逻辑的荒谬,表达了作者的愤慨之情;“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彩”中,副词“也”、“何尝”“不”等充分加以肯定,强烈地表达了对反动统治下人们精神麻木的悲哀和痛恨。
7.《藤野先生》一文有哪几条线索?所谓线索就是贯穿于文章中的脉络。
如果把文章中的材料比作珍珠,线索就是穿起珍珠的线。
因此,线索在文章中起着结构全文的作用。
线索安排的方法有:以时间推移为线索;以事物内在联系为线索;以人物或事物为线索;以作者思想感情为线索。
一篇文章一般只有一条线索,但有的文章也有两条线索,即明线和暗线。
本文共有两条线索: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是明线,作者的爱国主义思想是暗线。
事情明线(与藤野先生的关系)暗线(爱国主义思想)留学生的种种表现离东京去仙台见藤野先生的缘由讽刺他们的庸俗腐朽,表达了憎恶之情记得日暮里和水户解发作者忧国之情,是后来在藤野先生指导下刻苦学习的主要动机同日暮联想到清王朝的日暮途穷,由水户联想到抗清志士仙台医专职员的优待对藤野先生作正面衬托对生活条件的好坏不以为然,是因其有远大抱负藤野先生上课及留级生所述掌故耳闻目睹的藤野先生表现其治学严谨,生活俭朴,为下文作铺垫与藤野先先交往的4件小事直接写交往藤野先生没有民族偏见,真诚帮助“我”这个中国学生匿名信事件反衬藤野先生维护祖国尊严电影事件向藤野先生告别的直接原因民族自尊心受到严重挫伤告别直接写交往藤野先生毫无民族偏见怀念写对藤野先生愧疚怀念和感激之情藤野先生对作者乃至对中国的希望,使作者增加了斗争的勇气,激励作者以笔作刀枪,和反动势力斗争到底,为光明中国而奋斗8.几个难理解的句子。
(1)“东京也无非是这样。
”鲁迅是怀着美好的理想去日本的,东京对他具有吸引力,然而一接触到实际,很使他失望。
成群结队的清国留学生,有的盘着大辫子,出入于上野公园的樱花丛中,以游逛为务;有的解散辫子,把脖子“扭几扭”,叫人恶心;一到傍晚,留学生会馆里他们在“学跳舞”,弄得“满房烟尘斗乱”;他们哪里是求学?鲁迅讨厌这些,东京不可留,因此劈头就说“东京也无非是这样”。
(2)“不知怎地,我到现在还记得这名目。
”“这名目”是指日暮里。
“日暮”这个词在中国古代诗歌中常见,它往往与悲伤、愁苦的情感联在一起。
崔颢《黄鹤楼》诗:“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刘长卿《逢雪宿美蓉山主人》诗,“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
”鲁迅去日本,只身处异邦,景物不同,风俗各异,特别是远离亲人,实有“去国杯乡”之感,因而见“日暮里”三字便勾起了思乡之情。
(3)“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
”在上细菌学的空档,放了日俄战争中的幻灯片,画面上出现了中国人因给俄国人做侦探而被日本人枪毙的镜头,一群中国人竟还围着观看。
这是某些中国人的麻木,这是列强对中国人的嘲弄。
紧接着作者写“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
在“我”之前加上“一个”,因为有别于幻灯片中的“一群中国人”,强调“我”因为讲堂里只有一个中国人。
在这一句话中,作者饱含着深沉的激愤之情。
(4)“小而言”与“大而言之”。
“大”与“小”的区别,是从新医学传播的范围来说的。
“为中国”有新的医学,这在新的医学传播范围上比较“小”,当然意义并不小;“为学术”,就是希望新医学造福人类,这从传播范围上说比较“大”。
藤野先生认真地教鲁迅学医,既有“为中国”的新医术发展的思想。
也有“为学术”广泛传播的愿望。
(5)“呜呼,无法可想。
”这是鲁迅回国后的想法,即写《藤野先生》一文时的想法。
围观被枪毙的中国人虽然只是“一群”,但它表明了他们的精神何等的麻木,鲁迅作为一个爱国主义者,多么渴望能改变这种情况,于是“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他决定弃医从文,想用倡导文艺的方法,改变中国人的精神面貌。
(6)“大概是物以希为贵罢”?分析:“大概”表示推度、估计。
作者到达仙台之后,受到了免交学费的优待和职员们在生活上的关心。
对于一个来自异国他乡的留学生给予特殊的关心和照顾,反映出日本人民善良的心地和友好的情谊。
可是作者却把这些推断是“物以希为贵”的缘故。
也难怪作者这样推断,因为当时日本正在侵略中国,作为受侵略的“弱国的国民”来到日本,往往是受到轻视的。
鲁迅的民族自尊心是很强烈的,他深以祖国受到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为耻辱。
他绝不认为自己受到的“优待”就是对中国人的尊重。
所以,他以北京的白菜到浙江被尊为“胶菜”,福建的野生的芦荟到北京得到“龙舌兰”的美名作比喻,说明自己所受到的“优待”仅仅由于在仙台医专他是唯一的留学生,由此,推断他所受到的“优待”不过是因为“物以希为贵罢”了。
就是在这样的“优待”下,鲁迅的生活也是艰苦的。
先是蚊子太多,没有蚊帐,睡觉时“只留两个鼻孔出气”,后来,“每天总要喝难以下咽的芋梗汤”。
但是,这种十分艰苦的生活条件,丝毫没有动摇鲁迅“科学救国”的意志。
由此可见,鲁迅把自己受到的“优待”看作是“物以希为贵”和对自己艰苦生活的描述,都隐约地贯串着一条爱国主义思想的线索。
他身处异国,一举一动,无不系挂着风雨飘摇中的祖国;一情一感,无不闪耀着炽热的爱国主义的火花。
9.哪两件事促成了鲁迅弃医从文?分析:本文第24~31段共写了两件事。
第一件是匿名信事件。
其中“中国是弱国”和“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之间本无因果关系,作者却在中间加上“所以”,并用“当然”来加以强调,深刻地揭露了这种逻辑的荒谬,表达了作者对这种谬论的愤慨和抨击。
“也无怪他们疑惑”,写出作者在遭受凌辱后极为辛酸和愤懑的感情。
第二件事是观电影事件。
作者在看反映日俄战争的影片时,又一次受到强烈的刺激。
影片上的中国人因愚昧(给俄国人做侦探,被日本军捕获)而被杀,因愚昧和麻木而作围观的看客,都实在令人可叹而又可悲。
“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这一句说明,作者没有把自己看作局外人,旁观者。
影片的内容始终牵动着作者的心,此时他内心的痛楚是可想而知的。
正当此时又听到日本学生的拍掌欢呼,这简直是火上浇油!“呜呼,无法可想”,反映出作者难以抑制的激愤!这两件事各有不同的侧重,第一件事侧重写弱国国民受人歧视,从而激发作者立志使自己的祖国富强起来;第二件事写中国老百姓的不觉悟——这是造成我们民族衰落的重要原因之一。
这两件事促成了作者弃医从文。
10.藤野先生为什么能如此关怀爱护鲁迅?分析:藤野先生对鲁迅这个异域学生的特殊关怀和精心培育,是基于对他的爱国主义精神的同情和尊重,或者不妨说,是鲁迅的救国救民的抱负吸引了、感动了藤野先生。
这在文章直接记叙藤野的那些细节里虽未大事铺陈,可是,这个唯一的中国留学生发愤图强的精神,表现在学习上的不用说了,就是生活上,比如睡觉不畏蚊虫叮咬、吃饭能喝难以下咽的芋梗汤的艰苦生活,作为老师的藤野,即便未曾目睹,也不会从不耳闻。
事实上,鲁迅逝世之后,藤野回忆起当年的学生时,就有这样的印象,尽管他身在异乡,却不以为苦。
可见他是看到这个青年为了使国家复兴,不惜艰苦奋斗的志气的。
透过一些细节的含蓄的描写,我们不是可以窥见藤野先生的思想了么?文章在记叙了与藤野的交往以后,更有一段明白地写出了藤野先生的思想动机的话:“他的对于我的热心的希望,不倦的教诲,小而言之,是为中国,就是希望中国有新的医学;大而言之,是为学术,就是希望新的医学传到中国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