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藤野先生》教案
《藤野先生》教案(通用10篇)

《藤野先生》教案《藤野先生》教案(通用10篇)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时常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
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藤野先生》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藤野先生》教案篇1教学重点:理解选择典型事例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教学内容:1、理清文章结构层次2、围绕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来分析文章教学要求:1、掌握本文通过典型事例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2、当堂练习作文片段教学步骤:一、引入新课同学们,我们已学过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散文,从中了解到三味书屋中的老先生虽然施行的是封建书塾教育,但思想还算开明,因此,鲁迅对他很恭敬。
虽是很恭敬,但并不是很有感情。
藤野先生是鲁迅在日本仙台学医时的一位日本医专的教授,他是一位怎样的老师呢?鲁迅对他的感情又是如何的呢?让我们来一起学习鲁迅的这篇散文《藤野先生》弄个明白。
明确本文出处、教学重点、写作背景以及与《回忆我的母亲》写法上的不同。
二、简介作者留学目的:鲁迅是抱着寻求救国道路的心愿到日本学医的。
19041906年在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医,他原准备毕业回来救治像他父亲一样被误的病人的疾苦,来实现治病救人,救人救国的人生梦想。
可鲁迅最终并没有成为一名医生,他后来放弃了医学,从事了文学,成了一位著名的文学家,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三、理清全文结构层次提示:根据时间的推移、地点的转换将全文分成三个部分。
投影显示文章结构层次图如下:相识前相识相处时相别后东京(离往、初到、在)仙台(回)北京见闻感受;相识肖像;声调深切;怀念相处四件事例:珍藏讲义;悬挂照片;相别神情话语;多写文章。
明确:从结构表中可知全文是以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为叙事线索的,这是全文的一条明线。
那全文的暗线是什么呢?分析讲解直接写藤野先生的文字:1、学生浏览610段,找出有关描写人物外貌、语言等方面的语句。
明确这些语句体现了人物什么特点。
《藤野先生》教案

《藤野先生》教案一、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藤野先生》的基本内容,了解作者鲁迅及其作品背景。
(2)能够分析并欣赏鲁迅先生的文学风格和表达技巧。
1.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讨论、分析等方式,深入理解课文。
(2)学会欣赏文学作品,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藤野先生》,感受鲁迅先生的爱国情怀,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
二、教学重点2.1 课文《藤野先生》的主题思想和作者的情感态度。
2.2 鲁迅先生的文学风格和表达技巧。
三、教学难点3.1 理解鲁迅先生对于藤野先生的敬仰之情。
3.2 分析鲁迅先生的文学表达手法。
四、教学准备4.1 课文《藤野先生》的文本。
4.2 关于鲁迅先生的背景资料。
4.3 教学多媒体设备。
五、教学过程5.1 导入(1)简要介绍鲁迅先生的背景和作品风格。
(2)引出本课的主题——《藤野先生》。
5.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藤野先生》。
(2)学生通过课文注释和查阅资料,理解生僻词汇和句子。
5.3 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藤野先生》的主题思想和作者的情感态度。
(2)分析鲁迅先生的文学风格和表达技巧。
5.4 小组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课文内容,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悟。
(2)各小组选取一个讨论点,进行分享和交流。
5.5 课堂小结(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2)学生分享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感悟。
5.6 课后作业(2)学生选择一篇鲁迅先生的其他作品进行阅读和分析,下节课进行分享。
六、教学策略6.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课文中的主题和情感。
6.2 利用案例分析法,分析鲁迅先生的文学表达手法。
6.3 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交流能力。
七、教学评价7.1 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评价:通过课堂提问、小组讨论和课后作业等方式,评估学生的阅读理解程度。
7.2 学生分析能力和表达能力的评价:通过小组讨论、课堂分享和课后作业等方式,评估学生的分析和表达能力。
《藤野先生》教案

《藤野先生》教案《藤野先生》教案【小编寄语】新的学期新的开始,同学们又回到课堂了,查字典语文网小编给大家带来了《藤野先生》教案,希望能给大家带来帮助,祝大家学习愉快!【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⑴ 理解、积累“绯红、标致、落第、诘责、油光可鉴、深恶痛疾、抑扬顿挫”等词语。
⑵ 了解散文集《朝花夕拾》和写作背景。
2、能力目标:⑴ 学习本文选取典型事例和抓住主要特征刻画人物形象、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
⑵ 领会语言的感情色彩。
品析“无非”“实在”“大概”“居然”“似乎”等副词对表达文意的作用。
⑶ 理清文脉,掌握本文的叙述线索。
3、德育目标:⑴ 学习藤野先生严谨认真、热诚正直的高尚品质。
⑵ 体会鲁迅深沉的爱国主义情怀,培养同学以使祖国强盛为己任的爱国主义情操。
【教学重点】1、理解选取典型事例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
2、品评重点句段,领会思想感情。
同学们,忆和老师,三味书屋中“极方正、质朴、博学”的寿镜吾先生令童年鲁迅信服、敬畏,而在日本仙台医专留学时与藤野先生的交往,则如日后鲁迅在回忆中所说的:“在我所认为我师的之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
”那么藤野先生是怎样的一个人?是什么让鲁迅这样深情感念呢?今天,我们将一起去感受这段难忘的经历、这位给鲁迅以鞭笞的先生。
(板书文题、作者)二、资料助读(投影)1、《朝花夕拾》:《朝花夕拾》这本散文集,是鲁迅在北京至厦门这段时间写的,在广州编定。
其时正是鲁迅生活中最辗转流徙,心情最苦闷的时候。
为了“在纷扰中寻出一点闲静来”,鲁迅只能借回忆旧时的美好的事物,来排除眼前的苦闷,寻一点“闲静”,寄一丝抚慰。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正是在厦门大学的图书馆楼上写的,当时他“是被学者们挤出了集团之后”,只好借这样一朵儿时的“小花”,来排遣寂寞,这是一。
第二,《小引》还说明,原来集名是《旧事重提》,编定时,“我还替它改了一个名称:《朝花夕拾》”。
这一改动,是为了更符合散文的内容实际。
因为,在苦闷失望中的鲁迅,当时经常回忆起儿时的故乡的瓜果。
《藤野先生》的教案

《藤野先生》的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藤野先生》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鲁迅及其作品的时代背景。
(2)能够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形象,了解藤野先生的品质及其对作者的影响。
(3)能够领悟作者通过藤野先生这个人物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课文内容,理解藤野先生的精神内涵。
(2)学会从人物描写中分析人物性格特点,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藤野先生的高尚品质,学习他严谨治学、求实向上的精神。
(2)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科学的精神风貌。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藤野先生》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鲁迅及其作品的时代背景。
(2)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形象,了解藤野先生的品质及其对作者的影响。
2. 教学难点:(1)领悟作者通过藤野先生这个人物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从人物描写中分析人物性格特点。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鲁迅及其作品《藤野先生》的时代背景。
(2)提问:同学们对藤野先生有什么了解?今天我们一起深入剖析这位伟大的教育家。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感知藤野先生的形象特点。
(2)分组讨论:每组选一个角度,分析课文中藤野先生的言行举止,总结他的品质。
3. 合作探讨(1)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引导总结藤野先生的品质。
(2)提问:为什么鲁迅先生会对藤野先生充满敬意和怀念?(3)小组讨论:从藤野先生的教育方式、为人处世等方面分析他对鲁迅先生的影响。
4. 情感升华(1)引导学生体会鲁迅先生对藤野先生的感激之情,领悟藤野先生对鲁迅先生的影响。
(2)联系实际:讨论如何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践行藤野先生的精神。
四、课后作业1. 结合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藤野先生的心得体会。
2. 调查身边的人物,选取一个具有藤野先生精神的人,简要介绍其事迹,并谈谈对你的启示。
《藤野先生》课文教案

《藤野先生》课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分析并理解藤野先生的形象特点,体会作者对藤野先生的敬爱之情。
(3)掌握课文中的一些重要词语和句式的用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学会从课文中提炼信息,进行推理和判断。
(3)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藤野先生的敬爱之情,培养学生的感恩之心。
(2)引导学生学习藤野先生的认真负责、兢兢业业的精神。
(3)激发学生对教育事业的热情,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分析并理解藤野先生的形象特点。
(3)掌握课文中的一些重要词语和句式的用法。
2. 教学难点:(1)理解作者对藤野先生的敬爱之情。
(2)从课文中提炼信息,进行推理和判断。
(3)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课文背景,引发学生对课文的好奇心。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回答相关问题。
3. 合作学习:分组讨论,分析并理解藤野先生的形象特点,体会作者对藤野先生的敬爱之情。
4. 课堂讲解:讲解课文中的一些重要词语和句式的用法,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5. 练习与拓展:设计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拓展学生的思维。
四、课后作业1. 朗读课文,加强语音语调的掌握。
2. 复习课文内容,整理课堂笔记。
3.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表现,评估学生的参与度。
2.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的课后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3. 单元测试:进行单元测试,了解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4. 综合评价:结合学生的课堂表现、课后作业和单元测试成绩,进行全面评价。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多媒体展示藤野先生的照片和相关信息,让学生直观地了解藤野先生的形象。
《藤野先生》 教用书配套教案

《藤野先生》教用书配套教案藤野先生教案篇一一、导入新课,培养兴趣师:今天我们学习《藤野先生》。
藤野先生是什么人物?生:鲁迅的老师。
师:是,但准确吗?鲁迅的老师很多啊,三味书屋的寿老先生,也是他的老师。
生:是鲁迅在日本仙台医专留学时的老师,教解剖学。
师:哎,这就准确了。
学语文,就是要把语言表达到最准确、最完美。
下面老师提供两则小资料:A、藤野先生简介:藤野先生全名藤野严九郎,1874年生于日本福井县一个世代为医的家庭。
藤野从小学过汉文,1896年从爱知医学校毕业留校作解剖学教师的助手,后到东京帝国大学医学院学习解剖学一年,1901年到仙台医专任解剖学讲师,1904年升为教授。
两个月后鲁迅来此留学,藤野先生担任解剖学兼副班主任,曾给鲁迅以特别关心和照顾。
1915年仙台医专升格为东北帝国大学医科大学,藤野因学历不够,被解除职务。
1919年回故乡开诊所,1945年在福井逝世。
B、鲁迅看重《藤野先生》:藤野先生是鲁迅最敬重的老师;叙事散文《藤野先生》是鲁迅最看重的作品。
1935年,日本岩波文库要出版《鲁迅选集》,译者增田涉到上海征求鲁迅意见,问他选哪些文章才好。
鲁迅回答:“一切随意,但希望能把《藤野先生》选录进去。
“他的目的是借此打听藤野先生的下落,同时委托增田涉先生代为寻找。
第二年,《鲁迅选集》出版,增田涉又到上海送样书,鲁迅再次问起藤野先生的下落,增田涉说没有打听到。
鲁迅先生叹息说:“藤野先生大概不在人世了吧!”师:学习本课可培养发明精神和发明能力。
半个多世纪以来,许多人对《藤野先生》的理解是浅陋的,甚至是错误的,多种教辅资料的答案都有问题。
今天我们学习这篇文章,要把半个多世纪的错误纠正过来。
师:下面请大家预习课文,边读边划,特别要划住不懂的问题。
师:读懂了吗?生:没有……不知道是什么意思。
师:这一课比较难懂,所以必需多读,读书百遍,其义自现啊。
也无妨读一点教辅资料。
……二、检查预习,整体理解师:我们先整体理解课文,做个填空题吧:《藤野先生》选自_____________,体裁是_____________。
八年级上册《藤野先生》教案教学设计五篇

八年级上册《藤野先生》教案教学设计五篇八年级上册《藤野先生》教案教学设计五篇《藤野先生》,是现代文学家鲁迅于1926年在厦门大学时所写的一篇回忆性散文。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八年级上册《藤野先生》教案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喜欢可以收藏与分享哟!八年级上册《藤野先生》教案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1、理解选择典型事例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2、感受藤野先生的高尚品质,体会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深沉的思想感情;3、领会语言的感情色彩和风格特点。
[教学重点]1、了解藤野先生的高尚品质。
2、理解本文依据时间的推移、地点的转换和事件的发生的先后顺序来记叙。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弃医从文”的思想转变过程。
[教学课时] 3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藤野先生是鲁迅先生最敬重的老师;回忆性叙事散文《藤野先生》是鲁迅最看重的作品。
1935年,日本岩波文库要出版《鲁迅选集》,译者增田涉到上海征求鲁迅意见,问他选哪些文章才好。
鲁迅回答:“一切随意,但希望能把《藤野先生》选录进去。
”他的目的是借此打听藤野先生的下落,同时委托增田涉先生代为寻找。
第二年,《鲁迅选集》出版,增田涉又到上海送样书,鲁迅再次问起藤野先生的下落,增田涉说没有打听到。
鲁迅先生叹息说:“藤野先生大概不在人世了吧!”字里行间,情真意切。
1926年8月底,由于北洋军阀反动政府的迫害,鲁迅离开北京,到厦门大学任教。
《藤野先生》这篇散文就是鲁迅离别藤野先生20年后,于1926年10月12日在厦门大学写的,回忆了他1904年夏末至1906年初春在日本留学时的生活片段。
这篇回忆性散文带有较多的文学性,注意典型事例的描绘,着重表现人物的精神面貌。
我们学习时要特别注意。
藤野先生,姓藤野,名严,排行第九,1874年生于福井县一个医生家庭,在名古屋爱知县立医学专门学校毕业。
1904年在仙台医学专门学校教学。
1915年,仙台医学专门学校改为东北医科大学,藤野先生到东京学耳鼻科,以后回到家乡──福井县木村开业。
《藤野先生》教学教案

《藤野先生》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藤野先生》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鲁迅及其作品的背景。
(2)能够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形象,了解藤野先生的品质及其对作者的影响。
(3)能够领会作者通过藤野先生这个人物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运用对比分析法,分析藤野先生与作者其他作品中人物的异同。
(3)学会从作品中提炼人生哲理,提高自身品德修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藤野先生的尊敬和感激之情。
(2)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学会珍惜师恩,努力回报。
(3)培养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社会主义的高尚情操。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藤野先生》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鲁迅及其作品的背景。
(2)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形象,了解藤野先生的品质及其对作者的影响。
(3)领会作者通过藤野先生这个人物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 教学难点:(1)分析藤野先生与作者其他作品中人物的异同。
(2)从作品中提炼人生哲理,提高自身品德修养。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鲁迅及其作品《藤野先生》。
(2)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课堂。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故事情节,感知人物形象。
(2)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藤野先生的品质及其对作者的影响。
(2)对比分析藤野先生与作者其他作品中人物的异同。
(3)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情感体验:(1)让学生联系自身实际,谈谈对藤野先生的尊敬和感激之情。
(2)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珍惜师恩,努力回报。
5.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藤野先生的品质及其对作者的影响。
(2)强调学生从作品中提炼人生哲理,提高自身品德修养。
四、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藤野先生》。
2. 结合课后习题,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藤野先生教学目标
1.理清作者与藤野先生交往的典型事例,把握藤野先生的人物形象。
2.通过分析文章典型事件体会作者的情感。
3.揣摩文章独特的语言风格。
第1课时
一、导入新课
伟大的文学家鲁迅,在散文集《朝花夕拾》中深情回忆了两位恩师,一位是《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老先生寿镜吾,大家还记得寿镜吾先生是怎样一位老师吗?
(是城中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是一位拿着戒尺,看似严厉,实则慈祥的老先生。
)
除了寿镜吾老先生,令鲁迅一生深情怀念的还有鲁迅在日本仙台学医时的老师,他是谁?鲁迅为什么会怀念一位日本老师呢?鲁迅对他到底有怎样的感情?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藤野先生》。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认识作者,把握写作背景
作者简介:鲁迅(1881-1936),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者。
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1918年5月,首次以“鲁迅”作笔名,发表了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
他的着作以小说、杂文为主,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
毛泽东主席评价他是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也被称为“民族魂”。
写作背景:1902年,鲁迅22岁,他怀着寻求救国救民真理的理想,去日本留学,在东京的弘文学院补习日文。
1904年,转赴仙台,进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医。
藤野先生这时正在该校任解剖学教授。
鲁迅在此认识了这位日本学者,并且同他建立了深厚的师生情谊。
在日本军国主义影响下,当时的日本人对中国人民抱有狭隘的民族偏见。
但藤野先生并不如此,他对来自弱国的鲁迅毫不歧视,甚至倍加爱护,并以自己的高尚品质给鲁迅以极大的影响。
这篇散文写于1926年10月12日,当时鲁迅正遭受北洋军阀及其御用文人的迫害,从北京南下,来到厦门大学任教,作者作此文怀念藤野先生。
目标导学二:梳理事件,把握文章内容
1.请快速默读课文,说说文章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本文写了“我”在日本留学时的相关经历以及与藤野先生的交往。
【教学提示】可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明确本文为回忆性散文,从而对回忆性散文类文章形成初步认识。
2.请同学们说说文章记录了留学过程中的哪几件事,请做简要概括,并尝试为每件事拟一个小标题。
离开东京之缘由,仙台求学受优待,初识藤野先生,添改讲义,先生纠正解剖图,关心解剖实习,了解女人裹脚,匿名信事件,看电影事件,离别先生。
3.说说本文是根据什么来组织文章结构的,并分析上述事件的内在联系。
是围绕“我”和藤野先生的交往来组织全文结构的。
首先写对东京环境的厌恶,离开东京到仙台,是写与藤野先生认识的前因;接下来写认识藤野先生、添改讲义等,这都是记录与藤野先生交往的生活;最后写告别藤野先生。
目标导学三:研读重点事件,把握人物形象
1.跳读课文,找出文中关于藤野先生的描写,说说作者初到仙台时,耳闻目睹的藤野先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作者在此处是如何塑造藤野先生的
形象的?
耳闻藤野先生是位“穿衣太模胡”“会忘记带领结”的形象,是个不讲究的人。
“我”目睹的藤野先生是一位“黑瘦的先生,八字须,戴着眼镜,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有“缓慢而很有顿挫的声调”的先生。
作者运用白描的手法,简单勾勒出藤野先生生活简朴、治学严谨的学者形象。
2.朗读第11-23段,说说这部分写了“我”与藤野先生交往的哪几个典型事件,并说说它们分别表现了藤野先生的哪些精神品质。
①添改讲义——对学生关心,对工作认真负责;②纠正“我”的解剖图——对学生严格要求;③关心“我”的解剖实习——对不同文化的尊重,没有民族偏见,关心学生思想意识的进步;④了解中国女人裹脚——严谨求实的精神。
3.“我”与先生交往的四个典型事件中,哪个最令你深受感触?
示例:添改讲义事件最令“我”受触动。
老师在繁忙的工作中能检查学生的讲义已属不易,而能发现血管的细小挪位,不仅表现了藤野先生的观察仔细,也体现出先生的治学严谨与纯善之心。
就教学而言是对学问以及学生负责,就医道而言更是对生命的负责。
4.作者为什么说藤野先生“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
藤野先生是一位生活俭朴、治学严谨、待人诚恳热情、对学生严格要求、没有狭隘民族偏见的学者。
正是因为藤野先生具有如此高贵的品质,以公正之心对待作者,关心作者,给作者以鼓励和真诚的帮助,并以自身的人格魅力影响了作者,因而在作者眼里和心里,他是伟大的。
三、板书设计
藤野先生
第2课时
一、复习回顾、引入新课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藤野先生,也体会到作者对藤野先生的感激和怀念之情。
然而令人生疑的是:在如此认真负责、治学严谨的老师的真诚帮助下,鲁迅定然能够实现自己做医生的梦想,学成回国去治病救人,济世救国。
可是鲁迅最终却做出了弃医从文的决定,这其中的直接原因是什么?这节课我们将去解开这个谜底。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探究鲁迅弃医从文之原因,深度把握文章线索
1.在梳理事件时,我们发现每一个事件里,都有“我”的存在,请你认真分析各个事件,说说在各个事件中,“我”的状态是怎样的。
【教学提示】
“我”的存在,是回忆性散文的基本特征,教师可借此引导学生对此类散文的文体特征进行关注。
在“离开东京之缘由”这一事件中,“我”眼见清国留学生赏樱花、学跳舞,丑态百出,表现极度令“我”失望,这成了“我”离开东京去仙台的主要原因;在“仙台求学受优待”的过程中简单提到“明的遗民朱舜水”,有意无意地表现着“我”的忧国之心;在与藤野先生来往的过程中,“我”尚未体会到藤野先生的良苦用心,而在他人侮辱“我”受到特殊照顾时,“我”极力维
护“我”的尊严,在一次观看枪杀中国人电影的过程中,“我”萌生了弃医从文的念头,爱国之情愈发浓郁。
2.俗话说,百无一用是书生,文人的笔墨又如何能救人呢?作者若老实学医,也可济国救世,这不是显得更实在吗?结合下面材料,说说你是如何看待作者的思想转变的?
材料链接:这一学年没有完毕,我已经到了东京了,因为从那一回以后,我便觉得医学并非一件紧要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
所以我们的第一要着,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而善于改变精神的是,我那时以为当然要推文艺,于是想提倡文艺运动了。
——摘自《呐喊·自序》医术再高,只能医病,不能医治人心。
而中华民族当时正病在人心,病在
我”情
看待中国留学生,便认为考试及格的鲁迅一定不是靠自己的能力。
中国当时确实是弱国,但这并不能说明创造了灿烂文化的中国人都是低能儿。
“弱国”与“低能”并无必然联系,其逻辑是十分荒谬的。
作者这样写,体现了极端愤慨的情感。
小结:鲁迅先生十分注重对文字的修改及锤炼,常常以一二词即可高度表达其思想感情,字里行间饱含深刻意蕴。
【善用白描手法】
请结合下面一段文字说说鲁迅先生是如何运用白描手法写文章的。
其时进来的是一个黑瘦的先生,八字须,戴着眼镜,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
一将书放在讲台上,便用了缓慢而很有顿挫的声调,向学生介绍自己道:“我就是叫作藤野严九郎的……”
鲁迅先生擅长运用白描手法写人记事,往往抓住人物或场景的主要特征,寥寥几笔便极为传神,如上段话中,作者便抓住藤野先生“黑瘦”“八字须”“挟着书”“缓慢而很有顿挫的声调”等显着特征来刻画他。
可取之处:文本教学分两个课时,第一课时以分析藤野先生的人物形象为主,第二课时以分析“我”的情感态度为主,条理分明,由易到难,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此外,文本教学不仅注重对课文的理解,同时强调学生对文体特征的把握,有利于学生对回忆性散文这类文章的深度理解。
不足之处:本文篇幅较长,需要完成的教学任务比较多,而鲁迅的文章大多含蓄难懂,主题又极为深刻,因此很多学生在理解上有一定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