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路感染细菌学检查规范

合集下载

简述尿细菌学检查的注意事项

简述尿细菌学检查的注意事项

简述尿细菌学检查的注意事项
尿细菌学检查是泌尿系统感染诊断的重要依据,为了确保检查结果的准确性,受检者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1. 收集尿液样本前,受检者需要仔细清洗外阴部,确保清洁无菌。

使用无菌容器留取中段尿,避免杂菌污染。

中段尿是指排尿过程中尿液的中间部分,避免收集初段尿和末段尿,因为初段尿可能含有尿道口的杂菌,而末段尿可能受到膀胱内沉淀物的污染。

2. 尿液样本应在无菌环境下保存,并及时送检。

避免尿液长时间暴露在空气中,以免受到外界杂菌的污染。

同时,要确保容器干燥、清洁、无菌,以保持尿液的纯净。

3. 男性受检者在留取尿液样本前,应将包皮翻开清洗干净,以确保尿液不受包皮垢的污染。

同时,留取中段尿,避免前列腺液和尿道分泌物的干扰。

4. 女性受检者应清洗外阴部,并使用无菌棉球擦干。

留取中段尿时,应避免阴道分泌物和粪便等污染尿液。

在月经期间或阴道用药后不宜进行尿细菌学检查。

5. 受检者应遵医嘱留取尿液样本,遵循正确的留尿方法和注意事项。

如有疑虑或特殊情况,请及时咨询医生或专业人士的建议。

尿细菌学检查是泌尿系统感染诊断的重要手段,正确留取尿液样本是确保检查结果准确性的关键。

因此,受检者需严格遵守以上注意事项,以获得可靠的结果。

尿培养诊断标准

尿培养诊断标准

尿培养诊断标准尿培养诊断标准是在临床实践中对尿路感染进行准确诊断的重要依据。

尿培养是检测尿路感染的最常用方法,通过对尿液中细菌的培养和鉴定,可以为临床治疗提供有力依据。

尿培养诊断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标本采集1.尿标本采集:尿标本采集应遵循无菌操作原则,避免细菌污染。

一般采用中段尿采集方法,即在患者排尿过程中,弃去前段尿液,收集中间段尿液。

2.标本容器:尿标本采集容器应具有良好的密封性,避免细菌污染和标本丢失。

常用的标本容器有一次性无菌尿杯和试管。

二、培养条件1.培养温度:尿培养一般在35-37℃的温度下进行。

不同的细菌有其最适生长温度,因此在培养过程中需根据细菌种类调整温度。

2.培养时间:尿培养一般需持续5天至7天。

根据细菌生长速度和培养结果,可适当延长或缩短培养时间。

3.营养条件:尿培养基应含有充足的营养物质,如蛋白质、糖、脂肪等,以满足细菌生长的需求。

三、菌落计数和鉴定1.菌落计数:尿培养结果以菌落形成单位(CFU)表示。

正常情况下,尿液中细菌数量较少,菌落计数应低于10^5 CFU/ml。

若菌落计数高于10^5 CFU/ml,提示尿路感染。

2.细菌鉴定:对培养出的菌落进行进一步鉴定,包括形态观察、生化试验、分子生物学方法等,以确定细菌种类。

四、诊断标准1.尿路感染诊断标准:根据临床症状、体征和尿培养结果,可作出尿路感染的诊断。

常见的尿路感染症状包括尿频、尿急、尿痛、发热等。

2.菌血症诊断标准:当尿液中分离出致病菌,且菌落计数高于10^5 CFU/ml,结合临床症状和体征,可诊断为菌血症。

五、治疗方案根据尿培养结果和细菌药物敏感试验,为患者制定针对性的治疗方案。

治疗过程中需遵循以下原则:1.早期治疗:尿路感染应尽早治疗,以降低并发症的发生风险。

2.针对性治疗:根据细菌种类和药物敏感性,选择对病原菌具有较高抗菌活性的药物。

3.联合治疗:对于严重尿路感染或反复发作的患者,可采用两种或多种抗生素联合治疗。

22尿液标本细菌学检验标准操作规程

22尿液标本细菌学检验标准操作规程
5.3
5.3.1
5.3.2
5.3.3
6
7
7.1
7.2
7.2.1
7.2.2
7.3
7.4
8
8.1
8.2
8.3
9
尿液的细菌学检查(中段尿培养加计数)对于泌尿道感染的诊断有重要价值。正常尿液是无菌的,而外尿道有正常菌群寄生,标本的采集必须无菌操作。另外,细菌培养必须结合菌落计数辨别是否为病原菌。有致病菌或条件致病菌生长,菌落计数>105CFU/ml,提示感染(膀胧炎、肾孟肾炎、肾或膀胧结核等)。常见病原菌主要有大肠埃希菌、葡萄球菌、肠球菌等。
3.2.2
3.2.3
3.2.4
3.3
3.3.1
3.3.2
3.3.3
3.4
采集标本后立即送到实验室,不能及时送检可置于冰箱。
3.5
3.5.1
3.5.2
3.5.3
4
参见《质量管理程序》。
5
接收标本后,立即对标本进行编号、登记。
5.1
5.1.1
5.1.2
5.1.3
5.2
取中段尿,用定量接种环取尿液10μl接种于血琼脂平板和麦康凯营养琼脂平板上,5%~10%CO2,35℃培养18~24小时,观察有无菌落生长,并进行菌落计数。平板生长菌落数乘以100即每毫升尿液的菌落数。根据菌落特征和涂片、染色结果,选择相应的方法作进一步鉴定。
10
如查出抗酸杆菌阳性,则应及时向临床报告并作传染病报告。
编 写: 审 核: 批 准:
日 期: 年 月 日
1
规范尿液标本细菌学检验标准操作规程,确保检验结果准确可靠。
2
尿液。
3
3.1
3.2
3.2.1

尿液检查操作规程

尿液检查操作规程

尿路感染细菌学检查规范一、相关临床知识(一)概述尿道感染是指尿道内有大量微生物繁殖而引起的尿路炎症。

从肾脏排泌出来的尿液正常情况下是无菌的。

如果在尿液中分离出细菌(排除污染因素)即称为菌尿,同时伴有感染症状者称为尿路感染。

尿路感染并非是一种单一的疾病,而是一种临床综合症。

根据感染部位可分为上尿路感染(肾盂肾炎)及下尿路感染(膀胱炎),男性还可出现前列腺炎。

不同部位同时感染也很常见。

(二)易感人群尿路感染是人类最常见的感染之一,可发生于各个年龄段的人群,好发于女性,男:女之比为1:10。

(三)发病机理及常见致病菌1、上行感染:肠道菌群逆行感染是泌尿系感染最常见的方式。

女性尿道宽而短,且尿道口距肛门较近而常被粪便细菌污染,故更易感染;此外,女性阴道菌群也是尿路感染病原菌的又一个主要来源。

这种方式引起的感染多为单一细菌感染,大肠埃希菌是主要致病菌,其次是克雷伯菌属和变形杆菌属(后两者远远少于前者),有时也会发生混合感染。

2、泌尿系统解剖结构和生理功能改变引起的感染:如留置导尿管,肾盂造瘘术,尿路结石,尿路重建、前列腺肥大,膀胱排空能力受损等,不仅有利于微生物的粘附和侵入,使感染易发,而且改变了尿路感染的致病菌范围,其感染菌除上述的大肠埃希菌、克雷伯菌属和变形杆菌属以外,其他革兰阴性杆菌如肠杆菌属,普罗威登菌属、沙雷菌属、不动杆菌属、假单胞菌属也是常见的致病菌;此外,由血浆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肠球菌和酵母菌等引起的感染也很常见;并且容易发生多种微生物的混合感染,易被误认为标本污染。

3、血行感染:是一种比较少见的感染方式。

菌血症病人,血液中的细菌可通过血流进入肾脏,引起感染。

常见的病原菌有葡萄球菌、伤寒沙门菌、念珠菌和结核分枝杆菌等。

4、直接感染:外伤或肾周围器官发生感染时,细菌可直接侵入肾脏引起感染。

5、淋巴管感染:更为少见,当盆腔器官炎症、阑尾炎和结肠炎时,细菌可经淋巴管引起肾盂肾炎。

(四)临床表现尿路感染典型的临床表现是发热、尿频、尿急、尿痛、排尿困难和耻骨上压痛。

医院泌尿系统感染诊断标准

医院泌尿系统感染诊断标准

医院泌尿系统感染诊断标准
临床诊断
患者出现尿频、尿急、尿痛等尿路刺激症状,或有下腹触痛、肾区叩痛,伴或不伴发热,并具有下列情况之一:
1.尿检白细胞男性≥5个/高倍视野,女性≥10个/高倍视野,插导尿管患者应结合尿培养。

2.临床已诊断为泌尿道感染,或抗菌治疗有效而认定的泌尿道感染。

病原学诊断
临床诊断基础上,符合下述四条之一即可诊断。

1.清洁中段尿或导尿留取尿液(非留置导尿)培养革兰阳性球菌菌数≥ 104cfu/ml、革兰阴性杆菌菌数≥105cfu/ml。

2.耻骨联合上膀胱穿刺留取尿液培养细菌菌数≥103cfu/ml。

3.新鲜尿液标本经离心应用相差显微镜检查(1×400),在30个视野中有半数视野见到细菌。

4.无症状性菌尿症:患者虽然无症状,但在近期(通常为
1周)有内镜检查或留置导尿史,尿液培养革兰阳性球菌浓度≥104cfu/ml、革兰阴性杆菌浓度≥105cfu/ml,应视为泌尿系统感染。

说明:
1.非导尿或穿刺尿液标本细菌培养结果为两种或两种以上细菌,需考虑污染可能,建议重新留取标本送检。

2.尿液标本应及时接种。

若尿液标本在室温下放置超过
2小时,即使其接种培养结果细菌菌数≥104或105cfu/ml,亦不应作为诊断依据,应予重新留取标本送检。

3.影像学、手术、组织病理或其它方法证实的、可定位的泌尿系统(如肾、肾周围组织、输尿管、膀胱、尿道)感染,报告时应分别标明。

尿液标本的细菌学检验操作规程SOP微003

尿液标本的细菌学检验操作规程SOP微003

尿液标本的细菌学检验操作规程SOP微003汉源县人民医院检验科尿液标本的细菌学检验操作编号:LAB/SOP/HY/微-003日期:2010年5月3日版本:第一版,第0次修订第1页,共3页一、【标本采集】1.使用无菌导尿法,取尿液5-10ml,盛于无菌试管中送检。

2.尿路感染通常采集中断尿:其方法为:(1)女患者先用肥皂水及1:1000高锰酸钾水溶液冲洗外阴部及尿道口,留取中段尿;(2)男患者应先翻转包皮冲洗,用2%红汞或者1:1000苯扎溴铵消毒尿道口,留取中段尿;(3)儿童、婴儿先消毒其阴部,将无菌小瓶直接对准尿道,待排尿后立即送检。

3.若取左右两侧肾盂尿,应由泌尿科医师采取,左右侧的标签应标记明确,以免出现错误。

4.做结核杆菌检查时,可收集24h尿液,将沉淀部分盛于洁净瓶内送检。

伤寒杆菌等其它细菌的培养检查,可取清晨第一次尿液送检。

5.膀胱穿刺:此法要紧用于厌氧菌培养。

二、【检验方法】1.直接涂片检查(1)通常细菌涂片:以无菌方法吸取尿液10—15ml置于无菌试管内,经3000r/min,离心沉淀15-20分钟,倒去上清液,取沉渣涂成薄膜镜检,自然晾干,革兰染色镜检,能够得出初步报告“找到革兰ⅹ菌,形似ⅹⅹ细菌”。

(2)结核分枝杆菌:尿液经高压消毒后,将尿液离心取沉淀物涂片,抗酸染色镜检,根据镜检可报告:“找到或者未找到抗酸杆菌”。

(3)假丝酵母菌涂片:取尿液离心沉淀物置于洁净玻片上,加以盖玻片,轻轻加压,用高倍镜检查。

如沉渣太多可滴加100g/L的KOH 溶液使其溶解后再镜检。

若发现有发亮的芽丝胞子与假菌丝,经革兰染色镜检时有酵母样细胞时,可报告“找到酵母样细胞,形似假丝酵母菌”。

否则可报告“未找到假丝酵母菌”。

2.细菌培养(1)通常细菌培养:将接种环灭菌后挑取离心沉淀物,分别接种在血平板及中国兰平板上,35℃培养18-24h,观察有无细菌生长,根据菌落特征与涂片、染色结果,选择相应的方法做进一步鉴定,如培养2天无细菌生长,则报告“经48h培养无细菌生长”。

尿细菌学培养的尿标本留取方法及注意事项

尿细菌学培养的尿标本留取方法及注意事项

尿细菌学培养的尿标本留取方法及注意事项尿细菌学培养是一种常用的临床检测方法,用于检测尿液中是否存在细菌感染。

正确的尿标本留取方法和注意事项对于获得可靠的检测结果至关重要。

下面将介绍尿标本留取方法和需要注意的事项。

一、尿标本留取方法1. 标本采集时间:通常在晨尿或早间第一次排尿后,因为这时的尿液中的细菌浓度最高。

如果患者无法在晨尿排尿,也可在随后的尿液中留取标本。

2. 标本容器选择:应选择无菌的尿液采集容器,如尿样瓶或培养瓶,并确保容器密封良好。

3. 标本采集准备:在留取标本前,应先进行外阴部清洁。

女性患者应将外阴轻轻分开,用清洁纸巾或无菌棉球清洁尿道口以防细菌污染。

4. 标本采集方法:(1)女性患者:同时排尿和收集尿液标本。

a. 先将尿下洗净,接着让尿液直接落入容器中。

b. 保持适量的尿液在容器中,然后继续排尿。

(2)男性患者:尿样采集会稍微简单一些。

a. 收集开始时可以先放弃尿液的头尿,然后将尿液直接落入容器中。

b. 收集过程中,要保持适量的尿液在容器中。

5. 标本储存:尿标本的保存时间一般不超过2小时,并且要保存在室温下。

如果无法在2小时内送到实验室,请将尿液标本存放在4℃的冰箱中,但不要冷冻。

二、尿标本留取的注意事项1. 避免尿道外真菌污染:女性患者在清洁外阴部时,应特别注意尽量避免清洁到肛门区域,以防尿道外真菌污染。

2. 避免尿液样本污染:收集尿样时,避免手部和其他物品接触到容器侧壁、内壁或盖子,以免引入细菌。

3. 避免尿液中的细菌污染:患者应在排尿前将外阴清洁干净,以减少尿液中的细菌污染。

4. 保持尿液标本的完整性:在留取尿标本后,应检查容器是否密封良好,以防尿液泄漏。

5. 尽量避免尿液标本污染其他标本:尿液标本应放在专用的尿液袋中进行运输,以避免污染其他标本。

6. 注意采集尿培养前的药物使用历史:某些抗生素和消毒液(如含有碘的消毒液)可能会抑制细菌的生长,因此在采集尿标本前应告知医生是否有使用相关药物。

用于尿液标本细菌计数的事

用于尿液标本细菌计数的事

用于尿液标本细菌计数的事
尿液标本细菌计数是一项常见的临床实验室检查,旨在确定尿液中是否存在细菌感染。

以下是进行尿液标本细菌计数的步骤:
1. 收集尿液标本:使用无菌容器收集早晨起床后的第一次排尿标本。

确保在收集过程中不要触碰到容器内壁,以避免细菌污染。

2. 样品处理:将尿液标本送往实验室,实验室技术人员会首先对样本进行处理。

一般情况下,尿液标本会经过离心(centrifugation),将尿液沉淀物(沉淀与菌落)从尿液中分
离出来。

3. 接种培养基:将沉淀物分散在含有营养物的培养基上。

培养基中会提供细菌生长所需的营养物,促使细菌繁殖。

4. 培养与孵育:将接种的培养基放置于恒温箱中,在适宜的温度下(通常为35-37摄氏度)孵育一段时间。

这个过程通常需
要24到48小时,以允许细菌生长繁殖。

5. 菌落计数:在孵育后,实验室技术人员会观察培养基上的菌落情况。

他们可能会使用放大镜或图像分析系统对菌落进行计数。

通常,菌落计数以CFU/mL(菌落形成单位/毫升)为单
位报告,表示在每毫升尿液中存在的细菌数量。

6. 报告结果:根据观察到的菌落数量,实验室会生成一份结果报告,通常会标明细菌种类和沉淀物中存在的菌落计数。

尿液标本细菌计数是一项重要的检查,可帮助医生评估尿路感染的程度和确定最佳治疗方案。

请记住,如果您需要进行这项检查,最好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尿路感染细菌学检查规范
一、相关临床知识
(一)概述
尿道感染是指尿道内有大量微生物繁殖而引起的尿路炎症。

从肾脏排泌出来的尿液正常情况下是无菌的。

如果在尿液中分离出细菌(排除污染因素)即称为菌尿,同时伴有感染症状者称为尿路感染。

尿路感染并非是一种单一的疾病,而是一种临床综合症。

根据感染部位可分为上尿路感染(肾盂肾炎)及下尿路感染(膀胱炎),男性还可出现前列腺炎。

不同部位同时感染也很常见。

(二)易感人群
尿路感染是人类最常见的感染之一,可发生于各个年龄段的人群,好发于女性,男:女之比为1:10。

(三)发病机理及常见致病菌
1、上行感染:肠道菌群逆行感染是泌尿系感染最常见的方式。

女性尿道宽而短,且尿道口距肛门较近而常被粪便细菌污染,故更易感染;此外,女性阴道菌群也是尿路感染病原菌的又一个主要来源。

这种方式引起的感染多为单一细菌感染,大肠埃希菌是主要致病菌,其次是克雷伯菌属和变形杆菌属(后两者远远少于前者),有时也会发生混合感染。

2、泌尿系统解剖结构和生理功能改变引起的感染:如留置导尿管,肾盂造瘘术,尿路结石,尿路重建、前列腺肥大,膀胱排空能力受损等,不仅有利于微生物的粘附和侵入,使感染易发,而且改变了尿路感染的致病菌范围,其感染菌除上述的大肠埃希菌、克雷伯菌属和变形杆菌属以外,其他革兰阴性杆菌如肠杆菌属,普罗威登菌属、沙雷菌属、不动杆菌属、假单胞菌属也是常见的致病菌;此外,由血浆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肠球菌和酵母菌等引起的感染也很常见;并且容易发生多种微生物的混合感染,易被误认为标本污染。

3、血行感染:是一种比较少见的感染方式。

菌血症病人,血液中的细菌可通过血流进入肾脏,引起感染。

常见的病原菌有葡萄球菌、伤寒沙门菌、念珠菌和结核分枝杆菌等。

4、直接感染:外伤或肾周围器官发生感染时,细菌可直接侵入肾脏引起感染。

5、淋巴管感染:更为少见,当盆腔器官炎症、阑尾炎和结肠炎时,细菌可经淋巴管引起肾盂肾炎。

(四)临床表现
尿路感染典型的临床表现是发热、尿频、尿急、尿痛、排尿困难和耻骨上压痛。

可因患者的年龄和健康情况而不同,新生儿尿路感染的症状往往是非特异性的、模糊的,可表现有厌食,呕吐,倦怠,无发热的菌血症等;婴儿期直到2岁,常有高热;2岁以后的尿路感染才会有典型的临床表现;老年患者的尿路感
染常缺乏明显的症状,更易造成菌血症和急性肾功能衰竭。

(五)尿培养检查的临床指征(有下列情况之一者,应进行尿培养)
(1)有典型的尿路感染症状;
(2)肉眼脓尿或血尿;
(3)尿常规:白细胞和/或亚硝酸盐阳性;
(4)不明原因的发热,无其他局部症状;
(5)留置导尿管的病人出现发热;
(6)泌尿系统疾病手术前。

二、标本采集和运送
(一)容器:
l、由不与尿液成份发生反应的惰性材料制成;
2、洁净、无菌、加盖、密封、防渗漏;
3、不含防腐剂和抑菌剂,一次性使用;
4、容积应>50ml、开口—直径应>4cm、具有较宽的底部、盒盖易于开启。

(二)标本采集方法
注意尽量采集晨尿标本,应保证尿液在膀胱内停留4h以上。

1、清洁中段尿
是最常用获得尿培养标本的方法(该方法很难使尿标本做到不被污染,需对结果进行合理评价)。

留取标本前须向病人详细说明标本留取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1)睡前少饮水,以免稀释尿液
(2)女性病人用手分开大阴唇,男性病人翻上包皮,用肥皂将会阴部仔细清洗,然后以清水冲洗尿道口周围。

(3)前段尿排去,将中段尿约10/20ml直接排入专用的无菌容器中。

2、耻骨上膀胱穿刺法
严格按无菌操作,使用注射器直接从耻骨上经皮穿入膀胱,吸取尿液。

该方法是评估膀胱内细菌感染的“金标准”。

3、直接导尿法
按常规方法局部消毒后,用导尿管直接经尿道插入膀胱,获取膀胱尿液。

可减少尿液标本污染,准确地反映膀胱感染情况。

但因导尿管的使用,可引入下尿道细菌,导致继发感染,应慎重使用。

4、小儿收集包
对于无自控能力的小儿可应用收集包收集尿液,这种装置由于很难避免会阴部菌群污染尿液而产生假阳性,所以只有在检验结果为阴性时才有意义。

如果检验结果为阳性,应结合临床进行分析,必要时可使用其他方法如耻骨上膀胱穿刺或导尿法进行复检。

5、留置导尿
利用留置导尿管采集标本时,应先消毒导尿管外部,按无菌操作方法用注射器通过导尿管吸取尿液,操作时注意防止混入消毒剂。

不能采集收集袋中的尿液。

6、其他方法
收集特定部位的尿标本可以通过侵入的方式如膀胱镜或手术中进行采集。

(三)标本运送
标本采集后应及时送检,2h内进行接种,否则应置4~8℃冰箱保存,冷藏保存标本时间不得超过8h。

三、实验室检查
(一)标本的验收
1、工作人员应首先检查化验单所提供的信息,信息应包括:标本收集时间、标本收集方式、病人是否已使用抗生素等。

对信息不全者应设法和临床医师取得联系,在没有获得可靠信息之前,任何标本都不能随意丢弃。

2、根据标本采集时间、所用容器确定标本是否合格。

3、对不合格的标本注明原因,退回,并做记录。

(二)培养基选择和标本接种
根据标本来源及临床诊断选择适合的培养基和培养条件。

1、一般培养:将收集标本的容器轻轻旋转混匀,用定量接种环或无菌微量加样器取尿液0.00lml 接种于血平板和麦康凯平板或中国兰平板,35-37℃培养18~24h。

对导尿、耻骨上膀胱穿刺、已使用抗生素治疗的病人的标本应增加一个0.01ml接种量。

2、特殊培养:对怀疑有苛氧菌感染者应采用耻骨上膀胱穿刺法或导尿法采集样本,加种一块巧克力平板,置5%CO2环境中培养48h。

对临床要求真菌、淋病奈瑟菌及结核杆菌培养者,可参照有关章节选择接种相应的特殊培养基进行培养。

3、经18~24h培养无菌生长者,应将所有培养基继续培养24h。

(三)结果观察和结果解释
1、菌落计数:(1)采用0.001ml接种量者,将平板菌落数乘以103(CFU/m1);(2)采用0.01m1接种量者,将平板菌落数乘以102(CFU/m1)。

2、一般解释标准:单种细菌苗落数>105CFU/ml可能为感染;<104CFU/ml可能为污染,在两者之间需要根据病人的临床表现进行评估。

3、不同来源标本结果解释(见表1)
(四)细菌鉴定和药敏试验
对于菌落计数结果有意义的临床分离菌均需要鉴定到种并进行药敏试验。

细菌鉴定见M16,药敏试验见M5。

(五)结果报告
l、初步报告:在分离出细菌后,根据其在培养基中的生长结果,做革兰染色,并做出初步报告。

2、最终报告:实验室结果报告应准确反映标本的处理及细菌生长情况,以使临床医师能根据具体情况做出合理判断
(1)阴性结果报告:应报告“接种0.001m1无菌生长(<100CFU/m1)”,或“接种0.01m1无菌生长(<1000CFU/m1)”。

仅报告“无菌生长”是不正确的。

(2)无明确意义的阳性结果报告:报告菌落数、革兰染色形态特征,并注明是纯培养或是混合菌生长。

(3)有意义的阳性结果报告:报告菌落计数、细菌种名及药敏结果。

关于尿路感染细菌学检查的技术说明
一、关于尿培养标本的采集;用于收集尿培养标本的方法有多种,其中耻骨上膀胱穿刺法是评估膀胱内细菌感染的“金标准”,直接导尿法也能准确地反映膀胱感染情况,但这两种方法,均需临床医师操作,给患者带来一定的痛苦,不易为患者接受,同时也可能将外源性细菌引入膀胱,导致并发感染,应慎重使用。

清洁中段尿是最常用获得尿培养标本的方法,但在留取标本前须向病人详细说明标本的留取方法和注意事项,以保证留取标本的质量,同时对检验结果应进行正确评价。

二、关于尿培养标本的接种:由于自然排尿收集的标本很难避免不被会阴部细菌污染,所以需要定量接种、合理评介才能判断培养的细菌是否与尿路感染有关。

定量接种的方法有直接划线法和倾注平板法两种,后者由于操作步骤繁琐,已几乎不被临床单位使用。

直接划线接种法的关键是应保证接种量的准确性,可使用定量接种环,方法是将接种环校准后,以垂直方向持拿,使圈环刚好浸入尿液表面,不可使尿液碰到环上方的白金丝,在使用接种环定量接种时应定期对接种环校准。

也可使用lul 或10ul的无菌微量移液器吸取尿液加入平板上,再使用接种环划线。

四、影响尿培养菌落计数结果的因素:“规范”中推荐,中段尿培养菌落计数>105cfu/ml判断为感染,但其结果受各种因素影响较大,应引起重视,对“规范”中无意义的培养结果,均不应随意丢弃,而应询问病人具体情况或与临床医师联系后,决定是否需要做鉴定和药敏试验。

以下情况可使尿液中细菌数量减少,结果判断时应予以注意。

1、使用抗生素治疗,使细菌发育受到抑制。

2、尿pH<5.0或>8.5,细菌发育受阻。

3、尿道口消毒液混入标本中。

4、不同种类的细菌生长速度不同、营养要求不同,菌落计数有所不同。

五、尿培养检验中常见的错误:以下是尿培养检验中经常容易出现的错误,在工作中应予以避免。

l、将尿液标本接种于增菌液中。

2、将尿液标本离心后取沉渣进行培养。

3、使用留取时间超过2小时,或冷藏时间超过8小时的标本进行接种。

4、直接用导尿管头划线培养。

5、用中段尿做厌氧菌培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