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政以德ppt34 课件

合集下载

论语第一课《为政以德》课件 (54张PPT)

论语第一课《为政以德》课件 (54张PPT)

总结归纳
当政者以身作则
办法5:
“羿、奡”“禹、稷”
恃德者昌,恃对力比者,亡
突出“
”的政治观点
提出问题
论点:为政以德
论据1:“刑”“德”对比,突出“德治”重要
分析问题
论据2:“庶-富-教”递进,突出“德治”重要
论据3:“食-兵-信”递进,突出“德治”重要
如何实施德政?办法1:敬事而信,节用爱人,使民以时
(4)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子曰:“非吾 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
(5)哀公问于有若曰:“年饥,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对曰 :“盍彻乎?”曰:“二,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对 曰:“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
根据上述材料,分点概括孔子的“百姓观””。
(1)以德、礼导民;(2)富而后教; (3)节用爱人,使民
民富,君(国)富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后面的题目:
(1)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 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2)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 ,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 ”曰:“教之。”
(3)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言,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
论点: 为政以德
论据1:“刑 ”德“ ”对比,突德出治“
重要
分析问题
论据2:“庶 富- 教- ”递进,突出德“治

论据3:“食 -兵 信- ”递进,突出德“治

如何实施德政?办法1:敬事而信,节用爱人,使民以时
” ”重 ”重
办法2: ①反对战争;②主张均平
解决问题
办法3: 反对聚敛和破坏礼制
办法4: 民富,君(国)富

为政以德优秀公开课课件_PPT课件

为政以德优秀公开课课件_PPT课件
2020/7/28
时代背景
材料:据史书记载,春秋二百四十二年间, 有四十三名君主被臣下或敌国杀,五十二个 诸侯国被灭,有大小战事四百八十多起,诸 侯的朝聘和盟会四百五十余次。
【政治特点】 春秋时期,周王室衰微,周天子实际上已
失去掌控诸侯的力量。诸侯们为增强自身国力, 常不惜互相征伐,导致礼崩乐坏、社会动荡不 安。各国之间互相攻伐,战争持续不断,小国 被吞并。各国内部,卿大夫势力强大,动乱时 有发生,弑君现象屡见不鲜。
“政”和“刑”:用法令规定人民不能做什么, 主要实施手段是惩罚。
“德”和“礼”:是从精神上鼓励人们应该做什 么,主要实施手段是教育熏陶。
小结:孔子通过把法、刑和德、礼治国所带来的结果进行 比较,认为法治,虽然能使人行为规范,但内心不会有羞 耻感,而德治、礼治,能使人感到羞耻,从而心悦诚服的 遵守。
2020/7/28
2、节约用度,爱护人民; 治国思想:正己
3、役使百姓应注意不误农时。
2020/7/28
• 《管子·治国》说: “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民富则易治也,
民贫则难治也。”罪,所
以比较好治理。民贫则危乡轻家,犯上作乱,所 以难于治理。
因此,善于治理国家的人总是首先想方设法 地让人民富裕起来。
这就是富民政策。
2020/7/28
文本研习( 12.9):
• 哀公问于有若曰:“年饥,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对曰 :“盍彻乎?”曰:“二,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 对曰:“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
”年饥:收成不好。 如之何:如……何,固定格式,对……怎么办。 盍彻乎:盍,何不。 孰与:宾语前置,“与孰”
文本研习(13.6):
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为政以德》课件

《为政以德》课件

中庸思想
01
中庸思想概述
中庸思想是《为政以德》中的重要思想之一,它主张在处理问题时应该
采取适中的原则,避免过度或不及。
02
中庸思想的内涵
中庸思想认为在处理问题时应该采取适中的态度和方法,以达到最佳的
效果。同时,中庸思想也强调在处理问题时应遵循一定的规则和标准。ຫໍສະໝຸດ 03中庸思想的意义
中庸思想对于当今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它强调平衡和稳定,有助于促
《为政以德》的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成为儒家政治 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强调了道德在政治中的重要性,为 后世的道德政治建设提供了理论支持。
《为政以德》的思想也对现代社会产生了影响,它启示我们 在治理国家和社会时,应注重道德建设,以人为本,实现社 会的公平正义和和谐发展。
02
《为政以德》的核心思想
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仁爱思想
仁爱思想概述
仁爱思想是《为政以德》中的重要思 想之一,它主张君主应以仁爱之心对 待百姓,关心百姓的疾苦和福祉。
仁爱思想的内涵
仁爱思想的意义
仁爱思想对于当今社会具有重要的意 义,它强调以人为本,关注弱势群体 的权益和福祉,有助于促进社会的公 平与正义。
仁爱思想认为君主应以仁慈、关爱和 公正的态度对待百姓,尽可能地减轻 百姓的负担,增进百姓的福祉。
通过道德规范和准则,约束公职人员的行 为,提高政府公信力。
启示:如何借鉴《为政以德》
传统与现代融合
将传统道德观念与现代政治文明相结合, 形成具有时代特色的治理模式。
德法并重
在法治的基础上,强调道德教化在治理中 的作用,实现德法互补。
榜样力量
发挥道德模范的示范作用,引领社会风尚 ,促进公民道德素质的提升。

为政以德公开课PPT课件

为政以德公开课PPT课件
仁,首先是人内心深处的一种真实的状态,折中真的极致必 然是善的,这种真和善的全体状态就是“仁”。
“仁”是《论语》的思想核心。
孔子
• 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中 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 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倡导仁、义、礼、智、信。 他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前后达十三年,晚年修订《诗 》《书》《礼》《乐》《易》《春秋》六经。
统治,即“德治”。
(2)北辰:北极星。
(3)所:处所,位置。 (4)共:同拱,环绕的意思
孔子说:“以道德教化来治理国政,就会像北极星那 样,自己居于一定的方位,而群星都会环绕在它的周 围。”
• 这段话代表了孔子的“为政以德”的思 想,意思是说,统治者如果实行德治, 群臣百姓就会自动围绕着你转。这是强 调道德对政治生活的决定作用,主张以 道德教化为治国的原则。这表明儒家治 国的基本原则是德治,而非严刑峻法。
• 故事背景:鲁国的三家(史称“三桓”, 即鲁国三家权臣孟孙氏、叔孙氏、季孙氏) 曾于公元前562年将公室,即鲁国国君直 辖的土地和附属于土地上的奴隶瓜分,季 氏分得三分之一,并用封建的剥削方式取 代了奴隶制的剥削方式。公元前537年, 三家第二次瓜分公室,季氏分得四分之二。 由于季氏推行了新的政治和经济措施,所 以很快富了起来。孔子的学生冉求帮助季 氏积敛钱财,搜刮人民,所以孔子很生气, 表示不承认冉求是自己的学生,而且让其 他学生打着鼓去声讨冉求。
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 身不正,虽令不从。”
强调领导人的表率作用
太史公曰:《传》(《论语》)曰“其身正,不 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其李将军之谓 也。余睹李将军悛悛quan1如鄙人,口不能 道辞。及死之日,天下知与不知,皆为尽哀。 彼其忠实心诚信于士大夫也!谚曰:“桃李 不言,下自成蹊 。”此言虽小,可以喻大也。

【高中语文】为政以德ppt精品课件

【高中语文】为政以德ppt精品课件

险却不护持。 颠而不扶:即将跌倒却不搀扶。 尔言过: 你的话是错误的。 言,话。过,错误。 聚敛:用重税等搜括(民财)。 附益: 增加,增益。
用不足:用度不足。用, 用度,费用。 其身正: 他自身端正。 即使下了命令老 虽令不从: 百姓也不服从。虽,即使。 严肃认真、 敬、忠以劝: 尽心竭力并且勤勉努力。 以,连词,而。
六、通假字
共:通 “拱”,gǒng,环抱,
环绕。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道:通 “导”,dǎo, 训导。道之以政。 道:通 “导”,dǎo, 治理。道千乘之国。 与:同 “欤”,yú,句末 语气词,表疑问或感叹。
七、古今异义
没有羞耻心。 无耻: 有战事,指采取 有事: 军事行动。事,特指战 事、祭祀等军国大事。 以为(东蒙主): 以之
1、做老师的只要有一次向学生撒谎撒漏了底,就可能使他的全部教育成果从此为之毁灭。——卢梭 2、教育人就是要形成人的性格。——欧文 3、自我教育需要有非常重要而强有力的促进因素——自尊心、自我尊重感、上进心。——苏霍姆林斯基 4、追求理想是一个人进行自我教育的最初的动力,而没有自我教育就不能想象会有完美的精神生活。我认为,教会学生自己教育自己,这是一种 最高级的技巧和艺术。——苏霍姆林斯基 5、没有时间教育儿子——就意味着没有时间做人。——(前苏联)苏霍姆林斯基 6、教育不是注满一桶水,而且点燃一把火。——叶芝 7、教育技巧的全部奥秘也就在于如何爱护儿童。——苏霍姆林斯基 8、教育的根是苦的,但其果实是甜的。——亚里士多德 9、教育的目的,是替年轻人的终生自修作准备。——R.M.H. 10、教育的目的在于能让青年人毕生进行自我教育。——哈钦斯 11、教育的实质正是在于克服自己身上的动物本能和发展人所特有的全部本性。——(前苏联)苏霍姆林斯基 12、教育的唯一工作与全部工作可以总结在这一概念之中——道德。——赫尔巴特 13、教育儿童通过周围世界的美,人的关系的美而看到的精神的高尚、善良和诚实,并在此基础上在自己身上确立美的品质。——苏霍姆林斯基 14、教育不在于使人知其所未知,而在于按其所未行而行。——园斯金 15、教育工作中的百分之一的废品,就会使国家遭受严重的损失。——马卡连柯 16、教育技巧的全部诀窍就在于抓住儿童的这种上进心,这种道德上的自勉。要是儿童自己不求上进,不知自勉,任何教育者就都不能在他的身 上培养出好的品质。可是只有在集体和教师首先看到儿童优点的那些地方,儿童才会产生上进心。——苏霍姆林斯基 17、教育能开拓人的智力。——贺拉斯 18、作为一个父亲,最大的乐趣就在于:在其有生之年,能够根据自己走过的路来启发教育子女。——蒙田 19、教育上的水是什么就是情,就是爱。教育没有了情爱,就成了无水的池,任你四方形也罢、圆形也罢,总逃不出一个空虚。班主任广博的爱 心就是流淌在班级之池中的水,时刻滋润着学生的心田。——夏丐尊 20、教育不能创造什么,但它能启发儿童创造力以从事于创造工作。——陶行知

为政以德(公开课ppt)

为政以德(公开课ppt)

优秀公务员的德治实践
总结词:公正廉洁
详细描述:优秀公务员在履行职责时始终坚持公正廉洁的原则,不受利益诱惑和人情干扰,维护公共 利益和社会公正。他们通过自身的清正廉洁,树立起党和政府的良好形象,增强公众对党和政府的信 任和支持。
优秀公务员的德治实践
总结词:服务群众
详细描述:优秀公务员始终把群众利益放在首位,积极为群众服务,解决实际问题。他们深入基层,了解群众需求,倾听群 众呼声,积极为群众排忧解难,切实保障群众的合法权益。通过优质的服务,赢得群众的信任和满意。
社会价值观多元化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价值观越来越多元化,一些人过分追求个人 利益,忽视公共利益和社会责任,给德治建设带来挑战。
德治建设的路径选择
1 2 3
加强官员道德教育
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道德教育活动,提高官员的 道德素质和自我约束能力,树立正确的权力观、 利益观。
完善制度建设
通过完善制度设计,加强权力运行的监督和制约, 确保权力在阳光下运行,防止腐败和不良风气的 滋生。
和繁荣做出贡献。
德治思想的历史发展
德治思想在中国历史上经历了长期的发展和演变。
在不同历史时期,德治思想的具体内容和表现形式有所不同,但其基本理念一直得 以传承和发展。
例如,在汉代以后,儒家学者董仲舒等人进一步发展了德治思想,提出了天人感应、 三纲五常等理念,对后世的道德观念和国家治理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德治目标
社会治理的目标应符合道德要求,致力于构建和谐、公正、有序的 社会环境。
04 为政以德的挑战与对策
CHAPTER
德治面临的现实困境
道德失范
在现实生活中,一些官员存在贪污腐败、权力寻租等行为,严重损 害了政府的公信力和形象,导致民众对政府的不信任感增强。

为政以德公开课ppt课件

为政以德公开课ppt课件
攻,声讨。
⑧风行草偃:
风吹过的时候,草就倒伏。旧时比 喻用仁德感化,人们自然心悦诚服。
风行,风吹过。偃,倒伏。
⑨化若偃草:形过草容倒教一育般或。感化偃的草,力草量很被大风,吹如倒风。
完整版ppt课件
26
课后练习五:大道之行也
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把
有贤德、有才能的人选出来(给大家办事),(人
道之〈以政〉:以政道之,用政令来训导百姓。
齐之〈以刑〉:以刑齐之,用刑罚来整饬百姓。
道之〈以德〉:以德道之,用道德来训导百姓。
齐之〈以礼〉:以礼齐之,用礼教来整饬百姓。
使民〈以时〉:以时使民,按一定的时节役使百姓。使, 使用,役使。
临之〈以庄〉:以庄临之,用庄重的态度来面对百姓。 这七个句子中的“以”都是介词,其中六个的意思是 “用”。“使民以时”中完的整版“pp以t课件”意思是按照。古代的2介2 词结构(介词+宾语)一般都放在动词谓语的后面。
④分崩离析:
指当时鲁国不统一,已被季孙、孟孙、叔孙三家分 割。后用以形容国家或集团分裂瓦解,不可收拾。
⑤大动干戈:发动战争。干戈,泛指武器,比喻战争。
现在多比完整喻版p兴pt课师件 动众或大张声势地做事25 。
⑥祸起萧墙: 指祸患起于内部。 后用以指内部
出乱子。也指家庭成员中自起矛 盾造成祸患。
⑦鸣鼓而攻之: 比喻大张旗鼓地加以声讨。
4、既来之,则安之。完整版ppt课件
17
三、词类活用: 形容词作名词
1、如杀无道,以就有道
“无道”指无道者,不守道义的人。 “有道”,指有道者,道德高尚的人。
2、举善而教不能
“善”指优秀者; “不能”指能力差的人。
补充说明:当动词、形容词处于宾语的位置,就充当

为政以德公开课PPT课件

为政以德公开课PPT课件

子适①卫,冉有仆②。子曰:“庶③矣哉!” 冉有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富 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 之。”
【注释】 • ①适:到,往。 • ②仆:驾车。 • ③庶:众多,这里指人口多。
• 《管子·治国》:“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民 富则易治也,民贫则难治也。”民富则安乡重家, 敬上畏罪,所以比较好治理。民贫则危乡轻家, 犯上作乱,所以难于治理。因此,善于治理国家 的人总是首先想方设法地让人民富裕起来。
哀公问于有若曰:“年饥,用不足,如之何?” 有若对曰:“盍 彻乎?”曰:“二,吾犹不足, 如之何其彻也?”对曰:“百姓足, 君孰与不 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
•这一章反映了儒家学派的经济思想核心是 “富民”。有若认为,削减田税的税率,改 行“彻税”即什一税率,使百姓减轻经济负 担。只要百姓富足了,国家就不可能贫穷。 反之,如果对百姓征收过甚,这种短期行为 必将使民不聊生,国家经济也就随之衰退了。
学习与教育 十、学以致其道(论学习) 十一、诲人不倦(论教育) 十二、高山仰止(感人的师 生关系) 十三、沂水春风(感人的师 生关系) 哲学思想 十四、中庸之道(孔子社会 理想和人生理想的哲学基础 ) 十五、敬鬼神而远之(孔子 的天道观)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 众星共之。”
(1)为政以德: 以,用。此句是说统治者应以道德进行
仁,首先是人内心深处的一种真实的状态,折中真的极致必 然是善的,这种真和善的全体状态就是“仁”。
“仁”是《论语》的思想核心。
孔子
• 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中 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 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倡导仁、义、礼、智、信。 他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前后达十三年,晚年修订《诗 》《书》《礼》《乐》《易》《春秋》六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应正身 20.06.2020
9
▪ 第十章,孔子反对通过杀伐使百姓遵 纪守法,主张通过以身作则来感化百 姓
▪ 第十一章,孔子主张统治者要庄、孝 、慈,要举善、教不能,这样百姓就 能敬、忠且劝
▪ 第十二章,通过称赞南宫适,表明孔 子主张统治者不应靠杀伐而应靠以身 作则来统治
20.06.2020
10
第一课 为政以德
12·19,正己,教民
2·20,正己,教民,举贤
1204.06·.2502,0 正己(德治)
11
注意下列字的读音:
第一章:譬如 共之 第二章:道之以政 第三章:冉有 既庶 第五章;道千乘之国 第六章:颛臾 社稷 何以伐为 虎兕
柙 椟 近于费 第八章:盍彻乎 第十章:偃 第十二章:南宫适 羿善射 奡荡舟 躬稼
成语
众星拱北:天上众星拱卫北辰。旧指有德的国君在位,
得到天下臣民的拥戴。拱,环线在周围保卫着,拱古作共。
北,北辰,北极星。
20.06.2020
13
2·3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 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本章内容教民。 【评析】 在本章中,孔子举出两种截然不同的治国方
针。孔子认为,刑罚只能使人避免犯罪,不能使人懂得犯 罪可耻的道理,而道德教化比刑罚要高明得多,既能使百 姓守规蹈矩,又能使百姓有知耻之心。这反映了道德在治 理国家时有不同于法治的特点。但也应指出:孔子的“为 政以德”思想,重视道德是应该的,但却忽视了刑政、法 治在治理国家中的作用。
▪ 从这两段话里,我们得到两点概念: (1)“论语”的“论”是“论纂”的意思, “论语”的“语”是“语言”的意思。“论语 ”就是把“接闻于夫子之语”“论纂”起来 的意思。(2)“论语”的名字是当时就 有的,不是后来别人给它的。
▪ 由此可以得出结论:“论语”这一书名 是当日的编纂者给它命名的,意义是 语言的论纂。
20.06.2020
4
“论语”命名的意义和来由
▪ 《论语》是这样一部书, 它记载着孔子的言语行事, 也记载着孔子的著名学生 的言语行事。
20.06.2020
5
▪《论语》的内容被分散地一条一条 记述下来,集腋成裘,经过了一个不 断编集的过程。《论语》没有严格的 编纂体例,每一条就是一章,集章为 篇,章与章之间、篇与篇之间并无严 密联系,只是大致以类相从,并且有 重复的章节出现。
20.06.2020
8
▪ 第五章,孔子认为统治者治理国家, 做事要认真,要讲信用,要节约,要 爱民。
▪ 第六章,孔子反对季氏讨伐颛臾,认 为治理国家要靠均、和、安,要修文 德
▪ 第七章,孔子反对学生帮季氏搜刮民 财
▪ 第八章,孔子学生有若建议哀公在荒 年降低税收以足民
▪ 第九章,通过对比,孔子认为统治者
▪《论语》全书共20篇,每篇包含若干
章节,一章记独立的一段话或独立的一件事, 篇幅都不长。
20.06.2020
6
教材内容归纳
▪ 第一章,孔子主张为政要以德,就可以 无为而治。
▪ 第二章,孔子通过把法、刑和德、礼 治国所带来的结果进行比较,认为法 治,虽然能使人行为规范,但内心对 违反规范却不会有羞耻感,而德治、 礼治,能使人对不守规则感到羞耻, 从而心悦诚服的遵守。
提问:
材料提出哪两种治理百姓的方法?孔子认为哪一种更
好?
20.06.2020
14
13·9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 “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 又何加焉?”曰:“教之。”
【评析】 在本章里,孔子提出“富民”和“教民”的思想,而
且是“先富后教”。这是正确的。但这并不是说,对老百 姓只富不教。在孔子的观念中,教化百姓始终是十分重要 的问题。所以,在这里,一定要注意深入理解孔子的原意。
孔子思想的诸多方面多与“仁”有
关。仁的基本含义是仁爱。仁是一
种普遍的爱,但并不是一视同仁的
爱,而是有亲疏远近之别的有差等
的爱。孔子的仁爱思想,既以宗法
等级的人际关系为基本内容,又包
含了原始人道主义的成分,这两方
面的内容06.2020
3
“论语”命名的意义和来由
答案:孔子在本文段中论述的是政府(国家)的生存和发展的问题。从古到 今,粮食、国防、信义都是一个国家赖以生存的基本问题。粮食充足可以解决人 民的温饱问题,军备充足就不会有“落后就要挨打”的危险,取信于民就可以使 社会稳定,人民安居乐业,使社会进步而繁荣。如果有一天,人民对社会,对政 权都已经失去基本的信任,那才是一个民族真正可悲的。 (答案不求统一,只要合理即可。若论说成老百姓的问题,论说民无诚信则不立, 也可。)
华 夏 思 想 智 慧 的 源 泉
20.06.2020
至圣孔子
中 华 传 统 文 化 的 先 师
1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指遇事能 明辨不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 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 矩。”这是孔子对自己一生各阶 段的总结.
20.06.2020
2
“仁”是孔子的思想体系的核心,
20.06.2020
7
▪ 第三章,孔子主张对民要富而教之。在孔 子看来,富是治国前提,教才是治国目标 。有意思的是,孔子的这种主张似乎表明 他深知今天所学的政治经济学中“经济基础 决定上层建筑”的原理。
▪ 第四章,孔子认为为政要讲经济建设,要 讲国防,还要让老百姓信任他,只有迫不 得已的情况下,即使牺牲国防、经济,也 要让百姓信任。可见取信于民,在孔子眼 里是很重要的。
一、本课总的思想内容: 孔子主张“为政以德”,用道德和礼教来治理国家是
最高尚的治国之道。这种治国方略也叫“德治”或“礼 治”。
二、本课具体的思想内容:
2·1,以德为政
2·3,教民(法治、礼治)
13·9,富民、教民
12·7,富民、正己
1·5, 16·1,正己
11·17,举贤(去恶)
12·9,富民
13·6,正己
20.06.2020
15
12·7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 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本章内容是富民、正己。 问:孔子在本文段中论述的是政府的问题还是老百姓的问题? 说说你对“民无信则不立”的理解。
20.06.2020
12
三、章节梳理 2·1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 之。”
【评析】 这段话代表了孔子的“为政以德”的思想,意思是说,
统治者如果实行德治,群臣百姓就会自动围绕着你转。这 是强调道德对政治生活的决定作用,主张以道德教化为治 国的原则。这是孔子学说中较有价值的部分,表明儒家治 国的基本原则是德治,而非严刑峻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