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政以德》复习
为政以德复习

阅读《论语》中的两段文字,然后答题。 (二)阅读《论语》中的两段文字,然后答题。 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子曰: 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子曰:“非吾徒 小子呜鼓而攻之可也! 也,小子呜鼓而攻之可也!”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 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 子对曰: 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 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 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1)第二则 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中的“ 第二则“ 指的是什么? (1)第二则“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中的“道”指的是什么? (2)孔子一方面强调“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的熏陶作用, 2)孔子一方面强调 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的熏陶作用, 孔子一方面强调“ 一方面又号召自己的学生对求“鸣鼓而攻之” 一方面又号召自己的学生对求“鸣鼓而攻之”,这样做是否自相矛 请对此谈谈你的看法。 盾?请对此谈谈你的看法。 孔子为政的根本思想应该是以德治国, 孔子为政的根本思想应该是以德治国,并且这种以德治国的 思想有很多是值得肯定的,比如说教育熏陶(肯定孔子的思想); 思想有很多是值得肯定的,比如说教育熏陶(肯定孔子的思想); 是道德的作用并不是无上的, 但是道德的作用并不是无上的,有时特殊的环境和特殊的人要有 不同的对待方式。冉有的这些话让孔子觉得他是那种屡教不改的 不同的对待方式。冉有的这些话让孔子觉得他是那种屡教不改的 所以孔子认为冉有再也不能用那种道德去感化的方法, 人,所以孔子认为冉有再也不能用那种道德去感化的方法,而应 当去声讨他。 当去声讨他。
道德为根本,才能为道德所用才是善用,反 道德为根本,才能为道德所用才是善用, 之为误用。人们不重视道德而重才能, 之为误用。人们不重视道德而重才能,因为 只看到才能的功效而勿视才能违背道德所用 时的危害。 时的危害。 根本原因在后羿自己,不在学生。( 。(1 根本原因在后羿自己,不在学生。(1分) 后羿没有注重对学生进行道德审查和道德教 对学生缺少道德上的约束力。( 。(1 化,对学生缺少道德上的约束力。(1分) 后羿自己本身也没有做好学生的道德模范, 后羿自己本身也没有做好学生的道德模范, 对学生没有形成道德上的感召力量。( 。(1 对学生没有形成道德上的感召力量。(1分)
2024版七年级上册历史期中复习提纲(含答案)

2024版七年级上册历史期中复习提纲(含答案)第1课远古时期的人类活动一、我国境内的远古人类1、我国是世界上发现远古人类化石和遗址最多的国家之一。
2、我国境内的远古人类代表有?A .元谋人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知最早的古人类之一,距今约。
B .蓝田人发现于陕西蓝田,包括一个完整的头骨化石,距今约。
C .县人发现于湖北郧阳,目前发掘出3个头骨化石,距今约。
3、通过对元谋人、郧县人、蓝田人遗址的研究可以看出,他们已经能够。
4、人和动物的区别是。
二、北京人1、遗址位置2、距今时间:北京人生活在距今。
3、命名:1921年发现,后来古人类学家根据在遗址中发现的3颗牙齿化石,将活动在这里的古人类命名为" "或"北京人"。
4、北京人头盖骨发现:1929年,我国青年学者发现第一个北京人头盖骨化石。
5、特征:北京人的头骨,前额低平,眉骨粗大,颧骨突出,鼻骨扁平,吻部前伸,脑容量比现代人小。
他们的身高平均为157厘米,上肢与现代人相似,下肢较上肢略长,能够。
6、工具:北京人用石块、兽骨和鹿角等制作工具。
制作石器的技术比较成熟,能够制成不同类型的工具,如、、等。
北京人使用这些工具猎取动物,采集植物果实。
7、生活方式:北京人结成,生活在一起,共同从事获取食物的劳动。
8、火的使用:北京人会,北京人用火烧烤食物、防寒、照明、驱兽,从而改善了生存条件。
学会用火是。
9、地位意义:周口店北京人遗址是。
包括北京人在内的我国境内直立人遗存的发现,。
三、山顶洞人1、山顶洞人距今,他们的骨骼化石是在的洞穴里发现的,考古学家将他们命名为“山顶洞人”。
2、山顶洞人的模样和基本相同,属于。
3、山顶洞人在继续使用的同时,也开始制作骨器,掌握了。
4、山顶洞人已经知道,靠采集、狩猎为生,还会捕鱼,会缝制衣服。
5、山顶洞人能走到很远的地方,同其他的原始人群交往。
山顶洞人有,也会埋葬死者。
第2课原始农业与史前社会一、农业的起源与定居生活1、距今约2万年,他们开始对一些野生的植物进行管理。
2023年九年级中考历史【中国古代史】专项复习测试卷附答案

2023年九年级中考历史【中国古代史】专项复习测试卷(满分50分)一、选择题(本卷共15个小题,每小题1分,共15分。
)1.小明正在修补一本残旧的《中华上下五千年》,在书中有这么一段话:“禹死后,启继承父位,从此……制代替……制,……天下变成……天下”。
你知道残缺部分是什么吗()A.禅让制,选举制;家,公B.世袭制,禅让制;公,家C.禅让制,世袭制;公,家D.选举制,禅让制;公,家2.对于秦国的商鞅变法,不正确的看法是()A.秦孝公变法的坚定决心与商鞅大刀阔斧变法的行动相得益彰B.假如商鞅没有遇到秦孝公,他的治国才能很可能难以施展C.一些旧贵族极力反对变法,说明变法涉及利益的重新调整D.商鞅是杰出的政治家,他被杀害,所以变法失败了3.春秋时期,孔子兴办私学,学生来自士农工商各个阶层,这说明()A.动摇了周王朝的统治基础B.瓦解了西周的分封制C.打破了贵族垄断教育的特权D.适应了诸侯争霸战争的需要4.有学者认为“从政治意义上去考虑问题,“始皇”这个称号,对秦始皇来说,实在是当之无愧的,他的一切具有历史意义,是他开始了一个伟大的时代。
“这个时代应该是()A.国家安定,民生改善的时代B.国家统一,中央集权的时代C.文化繁荣,经济昌盛的时代D.国家强盛,疆域广阔的时代5.西汉“文景之治”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治世。
这一治世形成的原因,不包括()A.统治者吸取秦亡的教训,减轻农民的徭役和赋税负担B.文帝、景帝注重发展农业生产,劝诫百官关心农桑C.文帝、景帝重视“严刑峻法”,社会比较安定D.文帝、景帝提倡节俭,并以身作则6.东汉中期以后,政治统治的突出特点是()A.皇帝专权B.外戚专权C.宦官专权D.外戚宦官交替专权7.史学界认为:中国古代史上,统一是历史发展的主流,即使在封建国家的分裂时期,也孕育着统一的因素的积聚。
结束三国分裂实现短暂统一的人物是()A.曹操B.司马懿C.司马炎D.苻坚8.2022年是我国恢复高考45周年,高考制度有利于国家人才的选拔。
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职业道德复习汇总

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职业道德复习汇总事业单位第一节复习要点一、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职业道德概述(一)道德的意义道德是人的精神价值基础;其直接作用是调节人与人、人与我、人与环境的伦理的关系;它所依靠的手段是社会舆论、内在信念和传统习惯;是由一定的社会经济关系所决定的。
个体道德的形成与发展首先是通过外界施加给每个人的社会道德规范,其次通过个体的修养,通过教育和舆论等影响,把外部要求逐渐内化为自觉的准则。
在以市场经济为基础的今天,不仅要用法律对各种违法乱纪行为和社会不良现象进行惩戒以维护社会公正,而且需要建立一些公共约定规范人们的生活交往,人们日常所说的“先小人后君子”、“建立游戏规则”等正是反映了这种心态和要求。
从社会发展的角度看,法律的作用不仅仅在于规范和约束,更主要的还是在于引导和预防,保证社会的公正和正当权益不受侵害,也为人们的社会生活提供了行为规范和法律保护。
没有法律作为保障,社会正气就难以弘扬。
道德弘扬善的行为,法律惩罚恶的行为。
其根本目的是一致的。
法律是外部的社会规范,道德是社会规范的内在自律。
道德规范是隐性的、柔性的,以人们的自觉意识水平为依据。
法律是制度化的,是显性的、是刚性的。
社会既需要法律规范,也需要道德自律“德治”与“法治”并列,维护社会的稳定。
(二)职业道德与行为规范1. 职业道德作为“特殊行为规范的总和”,是职业或行业范围内的特殊的道德要求,是一般社会道德在职业或行业氛围内的具体体现。
2.行为规范主要是一种他律,是“应该如何,不应该如何”的外部要求;职业道德更多是一种自律,是人的内部自觉。
3.成为有道德的人,是超越职业的道德追求。
4.职业道德是职业态度和行为的复合体;是主体超越待定价值系统的自我选择;是主体对普遍性道德原则的选择和追求。
5.《公民道德建设纲要》(中共中央国务院2001年9月颁布)指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要坚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要求,以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为着力点。
《为政以德》复习

必:如果 用:用度,财政
2、节用而爱人
3、是社稷之臣也 社:土地神;稷:谷神。社稷:国家
4、则将焉用彼相矣
5、丘也闻有国有家者 7、使民敬、忠以劝
相:辅助盲人的人 国:诸侯的封地; 家:大夫的封地 年:收成
6、年饥,用不足,如之何
劝:勤勉努力
8、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9、道之以政 10、齐之以刑
共,通“拱”, 环抱,环绕
道,通“导”,训导 齐,整治,整顿
理解下列词语与现代意义的区别: 民免而无耻;节用爱人;祸起萧墙; 分崩离析;鸣鼓攻之;既来之,则安 之。
练习二,(一)怎样理解“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 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参考:这是孔子治国方略中的经济思想。要注意这 句话出现时的具体环境。孔子是在回答怎样使国家 安定的问题时提出要“均贫富”的,老百姓要人人 有饭吃,人心才能稳定,国家才会发展,现在提倡 的减小贫富差距与其有相似之处。孔子的思想有积 极意义。 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孔子的话是站在统治者的立 场上提出的调和阶级矛盾的主张,与历史上农民起 义提出的“等贵贱,均贫富”不同,那是站在穷人 的立场上要求重新分配社会财富。所以孔子也有他 的历史和阶级的局限性。
简答题资料:
以德治国,还是以法治国?
以“法”来规定人们不能做什么,主 要实施手段是惩罚;“德”是告诉人们 应该做什么,主要实施手段是教育熏陶。 应以“法”为主,以“德”为辅。“法” 维护社会秩序和稳定,“德”带来社会 和谐和发展。
练习二(六)儒家历来提倡“道德至上”,时至今 日,国家也提出“以德治国”的口号,请结合你对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的理解,谈谈对“以德 治国”的理解。 参考:自古以来中国就有“礼仪之邦”的美誉,但时至今 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政策的开放,很多人却只追求经济 的发展而忽视了精神品质的提高。所以社会上出现了许多 不道德的现象,严重伤害了人们的感情,也有失国格、人 格。经济基础离不开上层建筑,我们的国家要想强大,必 须经济建设与精神文明两手都要抓。目前,我国经济发展 较快较稳,国家提出“以德治国”的口号,也是为了更好 地配合经济建设。但这是一项长期的任务,需要每个人的 努力和参与。作为青年学生,更是责任重大。即“仁以为 己任,不亦重乎”。
武汉市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11:古诗文默写A卷

武汉市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11:古诗文默写A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默写 (共30题;共233分)1. (10分) (2017高二上·枣庄月考) 补写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
(1)王勃《滕王阁序》中,描写水天相接,浑然天成景色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2) ________,清泉石上流。
(王维《山居秋暝》)(3) ________。
但愿长醉不复醒。
(李白《将进酒》)(4) ________,月涌大江流。
(杜甫《旅夜书怀》)2. (6分) (2016高二下·兰考期末)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①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________,________”两句诗使用比喻的修辞、象征的手法,表现诗人虽屡遭贬谪但因新人辈出而自感欣慰的豁达胸襟。
②苏轼在《赤壁赋》中描写了客人吹洞箫的内容,开始是正面描写,写洞箫的声音呜咽、不绝如缕,接着用侧面描写“________,________”来表现洞箫声音的悲凉。
③在《师说》中,韩愈认为士大夫们不能像“巫医乐师百工”相互为师的根本原因在于他们“年相若”“道相似”,如果彼此为师,他们之间就会出现“________,________”的尴尬局面。
3. (8分) (2019高二下·厦门月考)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陈王昔时宴平乐,________。
(李白《将进酒》)(2) ________,三峡星河影动摇。
(杜甫《阁夜》)(3) ________,只是朱颜改。
(李煜(《虞美人》)(4)鸟雀呼晴,________。
(周邦彦《苏幕遮》)(5)开琼筵以坐花,________。
(李白《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6)陛下亦宜自谋,________,察纳雅言。
(诸葛亮《出师表》)(7) ________,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战国策·邹忌讽齐于纳谏》)(8)土地平旷,屋舍俨然,________。
论语第一至五章复习

可忍也?”
•
【译文】 孔子说季氏:“他用天子的舞蹈阵容在自己的庭院
中舞蹈,这样的事可以容忍,什么事不能容忍?”
•
【原文】 三家者以《雍》彻。子曰:“‘相(xiang)维辟公,
天子穆穆’,奚取于三家之堂?”
•
【译文】 掌握鲁国实权的三个家族在祭祖仪式结束时,唱着
天子祭祖时所用的诗歌。孔子说:“歌词中的‘诸侯辅助,天子
岁有所建树,四十岁不困惑,五十理解自然规律,六十
明辨是非,七十随心所欲,不违规。”
•
【原文】 孟懿子问孝,子曰:“勿违。”樊迟御,
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勿违’。”樊
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 以礼、祭之以礼。”
• 【译文】 孟懿子问孝,孔子说:“不违礼。”樊迟驾 车时,孔子告诉他:“孟孙问孝于我,我说:‘不违 礼’。”樊迟说:“什么意思?”孔子说:“活着时按 礼侍奉;死之后按礼安葬、按礼纪念。”
• 【译文】 子夏说:“重贤轻色、尽心孝顺父母、 尽力献身国家、交朋友言而有信的人,即使没有 高等学历,我也认为他已经受到了良好的教育。”
• 【原文】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 学则不固,主忠信,毋友不如己者,过则 勿惮改。”
• 【译文】 孔子说:“君子不稳重就不 会有威严,经常学习就不会固执,一切要 以忠信为本,不要结交不如自己的朋友, 有错误不要怕改正。”
• 【译文】 孔子说:“甜言蜜语、满脸堆笑、点头哈腰,左丘明认 为可耻,我也认为可耻;心怀怨恨跟人交朋友,左丘明认为可耻, 我也认为可耻。”
仁德,要口才干什么?”
•
【原文】 子使漆雕开仕。对曰:“吾斯之未能信。”子悦。
• 【译文】 孔子要漆雕开当官。漆雕开说:“我还没自信。”孔子 听后很高兴。
《论语选读之为政以德及克己复礼》复习提要

•
由于分封关系所形成的经济、政治地位 的不同,西周贵族分天子、诸侯、卿大夫、 士四个等级,构成上对下控制,下对上服 从的“王(天子)臣公(诸侯),公臣大 夫,大夫臣士”(《左传。昭公七年》) 的关系。 • 政统与血统的密切结合的等级制度, 是周代统治制度的突出特点。
1、孔子为什么说“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孔子为什么说“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16.1) )
二、克己复礼
礼
“礼”是颇为繁多的,其起源和核心则是尊敬 和祭祀祖先。“禮”从字的结构上来说,是在一 个器皿里面盛两串玉具以奉事于神。大概礼之起 于祀神,故其字后来从示,其后扩展而为对人, 更其后扩展为各种仪制。” 孔子说:“丘闻之,民之所由生,礼为大。 非礼,无以事天地之神也;非礼,无以辨君臣上 下长幼之位也;非礼无以别男女父子兄弟之亲、 婚姻疏数之交也。”(《礼记·哀公问》)
《论语选读》 论语选读》
《为政以德》《克己复礼》复习提要 为政以德》《克己复礼》 》《克己复礼
《论语》 论语》
《论语》以记言为主,故称语。论是论 论语》以记言为主,故称语。 纂的意思。 论语》成于众手, 纂的意思。《论语》成于众手,记述者有 孔子的弟子,有孔子的再传弟子, 孔子的弟子,有孔子的再传弟子,也有孔 门以外的人,但以孔门弟子为主。 论语》 门以外的人,但以孔门弟子为主。《论语》 的内容被分散地一条一条记述下来,经过 的内容被分散地一条一条记述下来, 了一个不断编集的过程。 论语》 了一个不断编集的过程。《论语》没有严 格的编纂体例,每一条就是一章, 格的编纂体例,每一条就是一章,集章为 章与章之间、 篇,章与章之间、篇与篇之间并无严密联 只是大致以类相从, 系,只是大致以类相从,并且有重复的章 节出现。 节出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章节梳理 2·1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 1子曰: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 其所而众星共 之。” 【评析】 评析】 这段话代表了孔子的“为政以德”的思想,意思是说, 这段话代表了孔子的“为政以德”的思想,意思是说, 统治者如果实行德治,群臣百姓就会自动围绕着你转。 统治者如果实行德治,群臣百姓就会自动围绕着你转。这 是强调道德对政治生活的决定作用,主张以道德教化为治 是强调道德对政治生活的决定作用,主张以道德教化为治 的原则。这是孔子学说中较有价值的部分, 国的原则。这是孔子学说中较有价值的部分,表明儒家治 德治, 国的基本原则是德治 而非严刑峻法。 国的基本原则是德治,而非严刑峻法。 成语 众星拱北:天上众星拱卫北辰。旧指有德的国君在位, 众星拱北:天上众星拱卫北辰。旧指有德的国君在位, 得到天下臣民的拥戴。 环线在周围保卫着,拱古作共。 得到天下臣民的拥戴。拱,环线在周围保卫着,拱古作共。 北辰,北极星。 北,北辰,北极星。
千乘之国, 事而言, 而爱人, 1·5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言,节用而爱人, 5子曰: 使民以时。 使民以时。” 本章内容是正己。 本章内容是正己。 评析】 【评析】 孔子在本章中所说的话,主要是对国家的执政者 执政者而言 孔子在本章中所说的话,主要是对国家的执政者而言 的,是关于治理国家的基本原则。他讲了三个方面的问题, 是关于治理国家的基本原则。他讲了三个方面的问题, 治理国家的基本原则 即要求统治者严肃认真地办理国家各方面事务,恪守信用; 即要求统治者严肃认真地办理国家各方面事务,恪守信用; 节约用度,爱护官吏;役使百姓应注意不误农时等。 节约用度,爱护官吏;役使百姓应注意不误农时等。这是 治国安邦的基本点 的基本点。 治国安邦的基本点。 提问: 提问: 治理国家要注意哪些问题?(要做到哪些) ?(要做到哪些 治理国家要注意哪些问题?(要做到哪些) 成语 节用爱人:节约财用,爱护百姓。 节用爱人:节约财用,爱护百姓。
13·9 13 9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 冉有仆。子曰: 矣哉! 冉有曰: 既庶矣,又何加焉? 既富矣, “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 又何加焉? 教之。 又何加焉?”曰:“教之。”
评析】 【评析】 在本章里,孔子提出“富民” 教民”的思想, 在本章里,孔子提出“富民”和“教民”的思想,而 且是“先富后教”。这是正确的。但这并不是说,对老百 且是“先富后教” 这是正确的。但这并不是说, 姓只富不教。在孔子的观念中, 姓只富不教。在孔子的观念中,教化百姓始终是十分重要 的问题。所以,在这里,一定要注意深入理解孔子的原意。 的问题。所以,在这里,一定要注意深入理解孔子的原意。
12·9哀公问于有若曰: 年饥,用不足 12 9哀公问于有若曰:“年饥,用不足,如之 有若对曰: 盍彻乎? 何?”有若对曰:“盍彻乎?”曰:“二,吾犹 不足,如之何其彻也? 对曰: 百姓足 不足,如之何其彻也?”对曰:“百姓足,君孰 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 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
【评析】 评析】 这一章反映了儒家学派的经济思想,其核心是“富民” 这一章反映了儒家学派的经济思想,其核心是“富民” 思想。鲁国所征的田税是十分之二的税率,即使如此, 思想。鲁国所征的田税是十分之二的税率,即使如此,国 家的财政仍然是十分紧张的。这里,有若的观点是, 家的财政仍然是十分紧张的。这里,有若的观点是,削减 田税的税率,改行“彻税”即什一税率, 田税的税率,改行“彻税”即什一税率,使百姓减轻经济 负担。只要百姓富足了,国家就不可能贫穷。反之,如果 负担。只要百姓富足了,国家就不可能贫穷。反之, 对百姓征收过甚,这种短期行为必将使民不聊生, 对百姓征收过甚,这种短期行为必将使民不聊生,国家经 济也就随之衰退了。这种以“富民” 济也就随之衰退了。这种以“富民”为核心的经济思想有 其值得借鉴的价值。 其值得借鉴的价值。
第一课
为政以德
一、本课总的思想内容: 本课总的思想内容: 总的思想内容 孔子主张“为政以德” 孔子主张“为政以德”,用道德和礼教来治理国家是 最高尚的治国之道。这种治国方略也叫“德治” 最高尚的治国之道。这种治国方略也叫“德治”或“礼 治”。 重点:为政以德的思想, 二、重点:为政以德的思想,均无贫的含义 本课具体的思想内容 具体的思想内容: 三、本课具体的思想内容: 2·1,以德为政 2·3,教民(法治、礼治) , ,教民(法治、礼治) 13·9,富民、教民 12·7,富民、正己 ,富民、 ,富民、 1·5, 16·1,正己 11·17,举贤(去恶) , , ,举贤(去恶) 12·9,富民 13·6,正己 , , 12·19,正己,教民 ,正己, 2·20,正己,教民,举贤 ,正己,教民, 14·5,正己(德治) ,正己(德治) 评析】 【评析】 这一章的内容是正己 也又反映出孔子的反战思想。 正己, 这一章的内容是正己,也又反映出孔子的反战思想。 他不主张通过军事手段解决国际、国内的问题, 他不主张通过军事手段解决国际、国内的问题,而希望采 用礼、 乐的方式解决问题,这是孔子的一贯思想。 用礼、义、仁、乐的方式解决问题,这是孔子的一贯思想。 此外,这一章里孔子还提出了“不患贫而患不均,不患寡 此外,这一章里孔子还提出了“不患贫而患不均, 而患不安” 朱熹对此句的解释是: 谓各得其分; 而患不安”。朱熹对此句的解释是:“均,谓各得其分; 谓上下相安。 这种思想对后代人的影响很大, 安,谓上下相安。”这种思想对后代人的影响很大,甚至 成为人们的社会心理。就今天而言, 成为人们的社会心理。就今天而言,这种思想有消极的一 基本不适宜现代社会,这是应该指出的。 面,基本不适宜现代社会,这是应该指出的。 提问 课文练习P5第二题。 课文练习P5第二题。 P5第二题
成语 陈力就列:指贡献出自己的才能去担负职务。陈力,献出才力。 陈力就列:指贡献出自己的才能去担负职务。陈力,献出才力。 就列,归入行列。 就列,归入行列。 持危扶颠:扶助将要倾倒的。比喻扶持大局。 持危扶颠:扶助将要倾倒的。比喻扶持大局。 开柙出虎:原指看管的人没有尽责,使笼子开了,老虎出来了。 开柙出虎:原指看管的人没有尽责,使笼子开了,老虎出来了。 后比喻放纵坏人。 后比喻放纵坏人。 既来之, 把远人招来之后,又要使他们安定下来。 既来之,则安之 :把远人招来之后,又要使他们安定下来。 都是使动用法。 指代上文的“远人” “来”、“安”都是使动用法。“之”指代上文的“远人”。 现在指:既然已经来了,就应该安下心来。 虚化, 现在指:既然已经来了,就应该安下心来。“之”虚化,起补充音 节作用。 节作用。 分崩离析:指当时鲁国不统一,已被季孙、孟孙、 分崩离析:指当时鲁国不统一,已被季孙、孟孙、叔孙三家分 孔子哀叹国家的没落。分崩,破裂。离析,散开。 割。孔子哀叹国家的没落。分崩,破裂。离析,散开。后用以形容 国家或集团分裂瓦解,不可收拾。 国家或集团分裂瓦解,不可收拾。 大动干戈:发动战争。干戈,泛指武器,比喻战争。 大动干戈:发动战争。干戈,泛指武器,比喻战争。现在多比 喻兴师动众或大张声势地做事。 喻兴师动众或大张声势地做事。 祸起萧墙:指祸患起于内部。后用以指内部出乱子。 祸起萧墙:指祸患起于内部。后用以指内部出乱子。也指家庭 成员中自起矛盾造成祸患。 成员中自起矛盾造成祸患。
13·6子曰: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 13 6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 令不从。 虽令不从。” 本章内容是正己。 本章内容是正己。
12·19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 如杀无道,以就有道 有道, 12 19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 19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 无道 何如? 孔子对曰: 子为政, 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 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 君子之德风,人小之德草 草上之风 君子之德风,人小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本章内容是正己、教民。(德政) 。(德政 本章内容是正己、教民。(德政) 评析】孔子反对杀人,主张“德政” 【评析】孔子反对杀人,主张“德政”。在上位的人只 要善理政事,百姓就不会犯上作乱。这里讲的人治,是有 要善理政事,百姓就不会犯上作乱。这里讲的人治, 仁德者的所为。那些暴虐的统治者滥行无道, 仁德者的所为。那些暴虐的统治者滥行无道,必然会引起 百姓的反对。 百姓的反对。 提问: 提问: 治理国政采用什么样方法? 治理国政采用什么样方法? 成语 风吹过的时候,草就倒伏。 风行草偃 :风吹过的时候,草就倒伏。旧时比喻用仁 德感化,人们自然心悦诚服。风行,风吹过。 倒伏。 德感化,人们自然心悦诚服。风行,风吹过。偃,倒伏。 化若偃草:形容教育或感化的力量很大, 化若偃草:形容教育或感化的力量很大,如风过草倒一 偃草,草被风吹倒。 般。偃草,草被风吹倒。
11·17季氏富于周公, 11 17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 17季氏富于周公 子曰: 非吾徒 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 之。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 本章内容是举贤(去恶)。孔子对冉求的批评。 本章内容是举贤(去恶)。孔子对冉求的批评。 )。孔子对冉求的批评 成语 鸣鼓而攻之:比喻大张旗鼓地加以声讨。攻, 鸣鼓而攻之:比喻大张旗鼓地加以声讨。 声讨。 声讨。
之以政, 之以刑 而无耻; 2·3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 3子曰: 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本章内容教民。 本章内容教民。 【评析】 在本章中,孔子举出两种截然不同的治国方 评析】 在本章中, 针。孔子认为,刑罚只能使人避免犯罪,不能使人懂得犯 孔子认为,刑罚只能使人避免犯罪, 只能使人避免犯罪 罪可耻的道理, 道德教化比刑罚要高明得多 比刑罚要高明得多, 罪可耻的道理,而道德教化比刑罚要高明得多,既能使百 姓守规蹈矩,又能使百姓有知耻之心。 姓守规蹈矩,又能使百姓有知耻之心。这反映了道德在治 理国家时有不同于法治的特点。但也应指出:孔子的“ 理国家时有不同于法治的特点。但也应指出:孔子的“为 政以德”思想,重视道德是应该的,但却忽视了刑政、 政以德”思想,重视道德是应该的,但却忽视了刑政、法 治在治理国家中的作用。 治在治理国家中的作用。 提问:材料提出哪两种治理百姓的方法? 提问:材料提出哪两种治理百姓的方法?孔子认为哪一种 更好? 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