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与审美教育
艺术教育与审美教育

艺术教育与审美教育艺术教育是一种重要的教育形式,它旨在培养学生的艺术素养、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审美教育则着重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欣赏艺术的能力。
这两者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相互促进和互补。
本文将探讨艺术教育与审美教育的关系,并强调它们在学生全面发展中的重要性。
首先,艺术教育与审美教育可以相互支持和促进。
在艺术教育中,学生通过学习绘画、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培养了他们的艺术技能和创造力。
同时,艺术教育也为学生提供了欣赏艺术作品的机会。
通过欣赏他人的作品,学生可以拓宽自己的审美视野,加深对艺术美的理解和欣赏。
审美教育则为学生的艺术创作提供了基础和指导。
对于学生来说,只有具备一定的审美能力,才能更好地表达自己的艺术思想和情感。
艺术教育与审美教育相结合,可以使学生的艺术创作更加富有内涵和表现力。
其次,艺术教育与审美教育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至关重要。
艺术教育不仅仅是培养学生艺术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艺术教育强调学生的实践和表达能力,鼓励他们勇于尝试和创新。
通过艺术教育,学生可以培养自己的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对世界的感知和理解。
而审美教育则为学生提供了认识和欣赏美的机会。
审美教育能够让学生感受到艺术的美和情感,培养他们的情感品味和审美情趣。
艺术教育与审美教育的有机结合,可以促使学生在审美、艺术技能和综合素养等方面得到全面的提高。
最后,艺术教育与审美教育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个性发展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艺术教育注重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造力的发展。
通过自由的艺术实践和表现,学生可以培养自己的创新思维和创造力,提高问题解决的能力。
审美教育则帮助学生树立个人的审美价值观,培养他们对艺术的独特见解和创造力。
艺术教育与审美教育的有机结合,可以激发学生自身的潜能,培养他们的独特性格和个人特长。
综上所述,艺术教育与审美教育是相互关联、相互促进的。
两者相结合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艺术素养、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艺术教育与审美教育

艺术教育与审美教育艺术教育和审美教育作为教育领域中的两个重要分支,对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艺术素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艺术教育注重学生对艺术的理解和创作能力的培养,而审美教育则侧重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欣赏艺术的能力。
本文将探讨艺术教育和审美教育的关系,以及它们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方面的作用。
一、艺术教育与审美教育的定义和特点艺术教育是指通过系统的艺术教学,传授艺术知识、技能和方法,培养学生对艺术的理解和创作能力的一种教育方式。
艺术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通过美的感受和表达,培养和拓展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审美情趣。
审美教育是培养学生审美情感、审美能力和艺术欣赏能力的一种教育方式。
它侧重于培养学生的感知、观察、比较和判断能力,使学生能够从艺术作品中体验美的情感,提高其独立、客观、理性的欣赏水平。
艺术教育和审美教育都具有以下特点:注重体验性学习,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通过实践和感知来获取知识;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激发学生的艺术潜能;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和审美能力,提高学生对艺术作品的理解和欣赏水平。
二、艺术教育与审美教育的关系艺术教育和审美教育是紧密相关的。
艺术教育是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艺术素养的重要途径之一,而审美教育则为艺术教育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方法支持。
首先,艺术教育与审美教育相互依存。
艺术教育需要审美理论的指导和启发,而审美教育则需要通过艺术作品的呈现和实践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和能力。
艺术教育和审美教育相互促进,形成艺术教育与审美教育的良性循环。
其次,艺术教育和审美教育可以相互补充。
艺术教育注重学生的创作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艺术技能和表现能力;而审美教育则注重学生的感知和欣赏能力,培养学生独立、客观的审美判断力。
艺术教育和审美教育相辅相成,促进学生在审美和艺术方面的全面发展。
最后,艺术教育和审美教育都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
艺术教育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和创造力,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审美教育培养学生的感知和欣赏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情感和审美素养。
艺术教育与审美教育

艺术教育与审美教育【教案】艺术教育与审美教育引言:艺术教育和审美教育是培养学生整体素质的重要环节。
艺术教育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还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品味,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艺术作品。
本教案将从艺术教育与审美教育的内涵、目标、方法和评价等方面进行论述。
一、艺术教育与审美教育的内涵艺术教育是通过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指导学生参与艺术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对艺术的兴趣和理解能力,提高他们的艺术综合素质。
审美教育则是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品味,使他们能够欣赏和理解优秀的艺术作品。
二、艺术教育与审美教育的目标1. 培养学生的艺术素养。
通过培养学生对不同艺术形式的理解和创造力,使他们能够欣赏和参与艺术活动。
2.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品味。
使学生从小就接触和欣赏优秀的艺术作品,培养他们对美的感知和表达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批判思维。
通过学习艺术理论和分析艺术作品,培养学生对艺术作品的批判性思维和分析能力。
三、艺术教育与审美教育的方法1. 学生参与实践活动。
组织学生进行绘画、音乐、舞蹈等艺术实践活动,培养他们的艺术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2. 提供优秀的艺术资源。
给学生提供艺术书籍、音乐、电影等优秀的艺术作品,引导他们主动参与艺术欣赏和理解。
3. 将艺术融入日常教学。
在各学科的教学中融入艺术元素,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想象力。
4. 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
通过对艺术作品的分析和讨论,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判断能力。
四、艺术教育与审美教育的评价1. 学生艺术作品的质量。
通过学生的艺术创作作品的评价,可以了解到学生的艺术素养和创造力。
2. 学生对艺术作品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通过学生对艺术作品的表达和分析,可以评价他们对艺术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3. 学生参与艺术实践活动的积极程度。
通过学生对艺术实践活动的参与和表现,可以评价他们对艺术的兴趣和主动性。
结语:艺术教育和审美教育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环节。
通过艺术教育和审美教育,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品味,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艺术欣赏与审美教育 - 教案

艺术欣赏与审美教育教案一、引言1.1艺术欣赏与审美教育的概念1.1.1艺术欣赏:对艺术作品进行感受、理解和评价的过程。
1.1.2审美教育:通过艺术教育,培养人们的审美能力和创造力。
1.1.3艺术欣赏与审美教育的相互关系:艺术欣赏是审美教育的基础,审美教育是艺术欣赏的延伸。
1.2艺术欣赏与审美教育的重要性1.2.1提升人们的审美素养,丰富精神世界。
1.2.2培养人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促进个性化发展。
1.2.3传承和弘扬人类优秀文化,推动社会文明进步。
1.3教案的目的和意义1.3.1提供系统的艺术欣赏与审美教育理论和方法。
1.3.2指导教师有效地开展艺术欣赏与审美教育活动。
1.3.3帮助学生提高艺术欣赏能力和审美素养。
二、知识点讲解2.1艺术欣赏的基本原则2.1.1尊重艺术作品的原创性和独特性。
2.1.2关注艺术作品的形式和内容。
2.1.3强调艺术欣赏的主观性和客观性的统一。
2.1.4倡导多元化的艺术欣赏视角和方法。
2.2审美教育的基本方法2.2.1情境教学法:创设艺术欣赏的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
2.2.2对话教学法: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进行艺术作品的讨论。
2.2.3活动教学法:组织艺术欣赏活动,让学生参与其中。
2.2.4创作教学法:引导学生进行艺术创作,培养创造力和想象力。
2.3艺术欣赏与审美教育的结合2.3.1在艺术欣赏中融入审美教育,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2.3.2在审美教育中注重艺术欣赏,培养学生的艺术兴趣。
2.3.3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艺术潜能,因材施教。
2.3.4家长和社会要关注艺术欣赏与审美教育,共同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教学内容3.1艺术欣赏的内容3.1.1绘画艺术欣赏:介绍绘画的基本技巧和流派,分析名画作品。
3.1.2雕塑艺术欣赏:讲解雕塑的基本形式和特点,欣赏著名雕塑作品。
3.1.3建筑艺术欣赏:分析建筑的艺术价值和历史文化内涵,欣赏经典建筑。
3.1.4音乐艺术欣赏:介绍音乐的基本元素和风格,欣赏经典音乐作品。
艺术与审美教育

艺术与审美教育艺术教育作为一项普及性教育尤为重要,尤其在当今追求审美身份的社会中更是受到广泛关注。
很多人都认为艺术是一门独特的艺术形式,需要通过专业渠道去接触和学习,但是,我们可以看到,在世界各地,这已经改变了。
首先,艺术教育可以带来独特的个性和创造力。
艺术作为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可以从一个更全面的视角看待世界,从而为人类生活和发展提供更广泛的可能。
艺术充满了无限的想象、美好的幻想以及对生命的热爱和理解。
因此,在没有艺术的生活中,人们失去了更多的思考和创造空间,也将失去对生命和世界的一种独特的认识和体验。
其次,艺术教育将带来重要的启示和鼓励潜力。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艺术的认识也不断深入,对于艺术创造的热情也不断增加。
通过受教育的艺术,人们可以发现自己在创作方面的潜力,从而更加崇尚生活和创造。
最后,艺术教育可以提高人们的审美素养和能力。
在当今世界,艺术已成为一种被广泛接受的美学形式,因此,艺术教育可以为人们提供更好的视觉素养培养,并帮助人们更全面、深刻地了解和欣赏艺术、文化和生活。
艺术含有更深层次的思想和意义,需要通过审美教育来发现和理解。
由于文化和社会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我们需要更加宽阔的眼界和更加敏锐的意识来发掘和理解其中的深层意义。
审美教育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和操作艺术形式,从而让我们更好地成长。
总的来说,艺术与审美教育是一种不可或缺的,具有深层次意义的文化生态。
艺术教育带来了更为丰富和全面的视觉体验和思考空间,审美教育则让我们更好地了解和操作艺术形式。
在今后的生活中,我们应该注重这两种教育的学习和提高,从而让自己拥有更开阔的审美视野和更全面的创作潜力。
文学艺术与审美教育

文学艺术与审美教育文学艺术是人类文明中重要的组成部分,通过对美的追求和审美体验,可以提升个体的情感境界和思维品质。
审美教育是一种重要的教育方式,通过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培养他们对美的感知和理解能力,进而提高他们的艺术欣赏和创作能力。
本文将从文学艺术与审美教育的关系、审美教育的意义以及如何实施审美教育等方面进行论述。
一、文学艺术与审美教育的关系文学艺术和审美教育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和互动。
文学艺术是审美教育的重要内容和载体,通过文学作品和艺术表现形式,人们能够感受到不同的审美情感和思想内涵。
而审美教育则是培养个体对艺术作品进行感知、欣赏和评价的能力,使个体能够更好地理解和体验文学艺术的魅力。
文学艺术不仅是审美教育的对象,同时也是审美教育的手段。
通过阅读文学作品和欣赏艺术表演,可以让学生感受到不同的审美情感,培养他们对美的喜爱和对美的追求。
同时,文学艺术作品也能够启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激发他们对艺术创作的兴趣和热情。
二、审美教育的意义审美教育在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审美教育有助于提高个体的审美素养。
通过培养个体的审美能力和敏感性,可以提升他们对艺术作品的欣赏水平,培养他们对美的感知和理解能力。
这对于个体的情感与情绪管理、道德品质的养成以及人际交往能力的提升都具有积极的影响。
其次,审美教育促进了创造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通过艺术创作和对艺术作品的欣赏,个体能够开拓思维,培养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创新意识。
这对于个体的学习能力和职业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另外,审美教育培养了个体的美好情操和人文精神。
通过欣赏和理解艺术作品,个体能够感受到美的力量和价值,培养自己的美好情操和人文精神,提高自己的自我修养和生活品质。
三、如何实施审美教育实施审美教育需要有针对性的措施和策略。
首先,学校作为审美教育的主要场所,应当加强师资培养和课程建设。
教师需具备较高的审美素养和艺术修养,能够通过独具特色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引导学生进行艺术欣赏和创作。
艺术与审美教育的重要性

艺术与审美教育的重要性艺术是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中的一道亮丽风景线,它为人类留下了许多珍贵的遗产。
在21世纪的今天,虽然我们的生活变得越来越丰富多彩,但是在大多数人的日常生活中,接触艺术的机会却是很少的。
相应的,对于审美的关注也逐渐被淡化。
而艺术与审美教育的重要性也愈发凸显。
首先,艺术是人类精神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表现人类文化的重要手段。
对于大多数人而言,喜欢艺术和关注艺术的人,与艺术品互动,生活可以变得更加丰富有趣。
这些都是学生艺术教育的目标之一。
小学、中学时期的艺术教育,不仅鼓励学生参与各种艺术活动和互动,还通过欣赏艺术品,来激发学生的创造灵感和想象力,醒悟更广阔的人类发展历程。
其次,艺术与审美教育对人们的智力和情感发展是有好处的。
艺术有着魔力般的影响,它不仅能让我们受到启发,还能锻炼我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从地球上最古老的洞穴壁画到现代的绘画、雕塑和各种媒介艺术,这种智力和情感的锻炼是无处不在的。
艺术启迪了人们的思想,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更加优美和谐的世界,这是日常生活中的其他学科所不能比拟的。
审美教育能让我们更好的建立个人价值观和审美观,有助于我们尊重他人,体会每个人的独特性和创造力。
第三,艺术与审美教育有助于提高人类的自我意识和关注度。
感知和表达艺术需要倾听内心,这也就意味着我们需要了解自己和他人,通过欣赏和创造艺术来建立心灵和文化上的满足和联系。
艺术与审美教育能够让我们更好的了解自己的兴趣、才能和文化背景,通过这种方式,我们就能将这些方面的知识和感悟应用到学习和生活中。
尤其是当我们面临逆境和挑战时,艺术与审美教育的能力将会让我们更加积极乐观,在问题处理中更有自信。
最后,艺术与审美教育是促进公共文化和知识传承、交流和发展的重要途径。
丰富多彩的公共文化活动和展览增强了人们的文化意识。
艺术与审美教育品质也会提高,学生能够更好地欣赏、解读和创造艺术作品,理解和学习艺术的历史和文化和批判性思考能力。
另外,艺术与审美教育还有助于促进世界各地文化之间的联系,它能够在全球范围内传递语言、价值观和思想上的障碍,增加理解和互相尊重。
美育的基本内容

美育的基本内容
美育是一种通过艺术和审美教育来培养个体的审美情感、创造力和文化素养的教育方式。
美育的基本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视觉艺术:包括绘画、雕塑、摄影等,通过学习视觉艺术,培养学生对图像的理解和创造力。
2. 音乐教育:学习音乐理论、乐器演奏、合唱等,发展学生的音乐才能和欣赏能力。
3. 表演艺术:包括戏剧、舞蹈等,通过表演,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沟通技巧和舞台表现力。
4. 文学与写作:通过文学阅读和写作,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文学鉴赏能力和创意写作能力。
5. 手工艺与设计:学习手工艺和设计技能,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创造性思维。
6. 艺术史与美学:了解各种艺术形式的历史和发展,培养学生对艺术的批判性思维和文化素养。
7. 审美教育:通过欣赏和分析艺术作品,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使其对美的认知更加敏感。
8. 文化教育:引导学生了解不同文化,促使他们对多元文化的包容和尊重。
9. 创意思维:鼓励学生进行创意性的思考和问题解决,培养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10. 情感智能:通过艺术表达,帮助学生认识和表达自己的情感,培养情感智能。
美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个体,通过艺术和审美教育,使他们更好地理解自己、理解世界,提高创造力和综合素养,促进个人的全面成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六讲艺术与审美教育1 艺术何为2 艺术作为审美教育3 当代人与艺术的问题4 艺术与游戏的人我们已经讨论了艺术的一般本性,并揭示了它在根本上是作为技艺、欲望和大道的游戏。
同时我们还分析了艺术现象的基本结构,阐释了艺术家、艺术创造过程、艺术品和艺术接受等环节的本性及其关系。
但我们还必须探讨艺术对于人的生活世界的作用和功能。
这就是说,我们还要追问,艺术对于人类究竟意味着什么?1 艺术何为艺术对于人类有何种意义,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
但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必须回答一个存在于这个问题之前的另一个问题,艺术是否有意义。
所谓意义总是在一个事物和它者之间的关系中显示出来的,因此意义在根本上就是事物自身对于它者意味着什么。
这其实关涉于艺术自身的目的:艺术何为?亦即艺术到底是为了什么?它是为了它自身,还是为了它自身之外的其它什么?对此一向就有两种理论。
一种主张为艺术而艺术,另一种主张为人生而艺术,或者为社会而艺术。
关于艺术何为的问题是一个历史的问题。
在艺术从人的生活世界的一些基本活动如宗教活动尚未分化出来的时候,实际上不存在艺术何为的问题。
这时艺术就是生活世界必备的一部分,并且它就是为了生活世界。
于是艺术的目的是没有疑问的。
艺术何为这一问题的产生伴随着艺术从生活世界的分离和艺术自身本性的自觉,艺术要成为艺术自身,因此便产生了艺术和生活世界关系的争论。
但为艺术和为人生的讨论主要发生在现代和后现代,并且成为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美学争论的主题。
在20世纪初的极端现代主义阶段,艺术所面临的是资本主义时代的物质主义的垄断和支配。
为了保持其自身的本性并拯救其所遇到的危机,艺术有意识切除与生活世界的各种关联,而回到了自身。
这样便发生了艺术的“去人类化”或者是“解人性化”的运动。
但这主要是艺术反抗资本主义生活世界的一种消极的行为。
但到了在二十世纪中叶,晚期现代主义开始抛弃自我关涉的形式主义的艺术,而发展出了新的模式,诸如概念艺术、反形式艺术、大地艺术、过程艺术、身体艺术与行为艺术等等。
这些艺术思潮一方面保持现代主义对于现实的反叛性,另一方面却摧毁了现代主义的关于艺术的自律的狭隘性,因此成为了后现代主义。
为艺术而艺术的美学主张主要强调了艺术的自律,认为艺术是一个与生活世界不同的独立的世界,它具有自身独特的本性。
这个本性一般被理解为所谓的形式的和审美的本性。
因此为艺术而艺术的美学一般都奉行形式主义和唯美主义。
与此不同,为人生而艺术的美学主张主要强调艺术的他律,认为艺术是生活世界中的一个部分,它没有自身的独特本性。
因此艺术必须考虑它和生活世界的内在关联,并成为生活世界的工具,而服务和效劳生活世界。
但不管是为艺术而艺术的美学,还是为人生而艺术的美学,它们都没有完整地考虑艺术的本性及其与生活世界的关系。
正如已经指出的,艺术作为一种生活的特别现象处于生活世界整体的边界上。
艺术既属于生活,又超出生活;它既内在于生活,又外在于生活。
由此艺术和人的生活世界建立了一种双重关系。
当艺术是生活世界中的一个部分的时候,它是为人生的艺术;当艺术超出生活世界的时候,它是为艺术的艺术。
于是艺术既是为人生,也是为艺术;或者反过来,艺术既是为艺术,也是为人生。
艺术就其自身而言,它必须固守艺术自身的本性,因此它是为艺术的艺术。
但就其和人的生活世界的整体关系而言,它无法完全脱离生活世界,因此它是为人生的艺术。
在这样的意义上,我们必须克服为艺术而艺术和为人生而艺术的片面性和对立性,来理解艺术自身的意义。
一方面,艺术不是如同为艺术论那样所说的沉醉于自身的自我创造和自我欣赏,另一方面,艺术也不是如同人生论那样所说的是人生或者社会的简单的工具。
应该说,艺术是以其自身的本性来建立和生活世界的关系的。
虽然艺术何为的问题的答案已经明晰:艺术是为了生活世界,但艺术是如何为了生活世界的呢?如果艺术是从自身的本性出发来建立和生活世界的关系的话,那么艺术自身具有自身的独立的立场和态度,并由此出发去理解和解释世界。
自从艺术产生以来,它对于生活世界便怀有两种截然相反的姿态:肯定或者否定。
这种态度并不意味着对于整个生活世界的肯定或者否定,而是意味着对于生活世界中的真善美的肯定,对于假丑恶的否定。
因此艺术对于生活世界的肯定或者否定的态度在历史上就表现为赞美或者讽刺,歌颂或者暴露。
但在现代它主要表达为建构和解构,也就是建立一个结构或者消解一个结构。
不管对于艺术的功能或者使命作如何理解,艺术对于生活世界的根本态度是批判。
所谓的肯定或者否定、解构和建构都是批判的一定的历史形态。
批判不是片面的否定,而是区分边界。
作为标明边界的批判不仅是批判对象,而且批判自我,于是批判成为了自我批判。
当艺术批判生活世界的时候,它不仅指出生活世界整体中真善美和假丑恶事物的边界,而且指出生活世界整体自身的边界,也就是与艺术现象所发生的边界,同时还有艺术现象自身的边界。
当然艺术在区分边界的时候,还在从事比较。
它判断出什么是存在的,什么是不存在的。
同时它还指出存在之中什么是好的,什么是坏的;在好之中,什么是较好的和什么是最好的。
在这样的基础上,艺术作出相应的选择。
但选择就是作出决定,也就是作为最好的或者是最美的去存在。
因此艺术的批判是一种去存在的勇气。
但艺术的批判本性由何而来?这在于艺术作为审美活动其自身是自由的。
自由是不自由的对立面。
于是艺术一方是从生活世界中获得自由,因此它表现为解放;另一方面是自由走向生活世界,因此它表现为创造。
人们一般将此称为自由的两个方面,或者称为两种自由:否定的和肯定的。
但这无非表明,艺术作为自由是自身与生活世界的边界的确立。
不仅如此,它还始终从自身出发撞击着生活世界的边界并且超越它的边界,由此它才可能否定或者肯定生活世界。
在这样的意义上,艺术的自由在根本上是批判性的。
但艺术对于生活世界的批判性功能还必须获得更具体的规定。
人们认为艺术对于生活世界的功能被分为三个方面:审美、认识和意志。
这其实源于传统的形而上学对于人的理性及其相关领域的区分,从客观而言是真善美,从主观而言是知意情。
如果艺术作为美的领域而同时具有审美、认识和意志的功能的话,那么这意味着它虽然只是人的精神的一个方面,却具有人的理性的一切功能。
尽管如此,人们必须表明,艺术对于生活世界的功能是如何不同于科学的认识和道德的意志的。
毫无疑问,艺术的功能是审美性的。
审美的功能一般被理解为娱乐性和形式性的,但它在根本上是感性和情感的。
在这种经验中,美作为世界和人的本性向人显现,同时人和世界也在不断被美化。
与审美功能同时,艺术也有认识的功能。
但所谓认识就是知道事物自身,也就是事物存在的真理。
但艺术的认识不是对于自然的认识,而是对于生活世界的认识;不是理性的、逻辑的和抽象的,而是经验、直觉的和具体的。
与认识功能一起,艺术还有意志的功能。
它不仅相关于伦理的规则,而且也相关于道德的良心。
但艺术关于规则和良心的表达不是一种对于它们自身的直接的宣教或说教,而是相反,它是关于欲望、工具和智慧游戏的表演。
因此艺术直接呈现的不是意志,而是情感,于是它才能寓教于乐。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断言,一般所说的艺术的审美、认识和意志的功能是一体的,并且最后必须归于人的生活世界中欲望、工具和智慧的游戏。
正是在这样的关联中,审美、认识和意志不仅相互作用,而且认识和道德能够在审美中实现自身。
从审美和认识的关系来说,艺术是以美显真,它在作品之中揭示了人的生活世界的真理;从审美和意志的关系来说,艺术是以美引善,它陶冶人的性情并导向善良。
因此在艺术对于生活世界的诸种功能中,审美的功能是根本性的。
2 艺术作为审美教育如果我们生活艺术对于生活世界的功能主要是审美的功能的话,那么它是如何发生作用的呢?审美一般被理解为超功利,因此是超现实的。
当艺术和生活世界构成审美关系的时候,艺术所怀有的态度就会误解为一种静观和玩赏性的,甚至还会歪曲为一种所谓诗意的、浪漫的但空洞的幻想,如同白日的梦想一样。
但艺术作为审美的本性绝非如此。
艺术是一种批判,因此它对于世界的关系一方面是解构性的,另一方面是建构性的。
在这样的意义上,艺术不仅解释世界,而且还改变世界。
当然艺术改变世界既不是作用于整个世界本身,也不是借助于自然或者是技术的力量。
艺术所试图改变的不是其他什么东西,而是人本身。
因此艺术对于生活世界的审美作用便表现为艺术对于人的审美教育作用。
教育自古到今在人的生活世界中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人们一般把教育分成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其中学校教育是教育主要实施的场所,而它自身又包括了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如此等等。
在现代教育的理念、制度和实践中,教育越来越演变为一种技术训练和职业培训,也就是一种适应现代技术体系的人力资源的开发。
但教育就其本性而言却具有比这更丰富和深刻的意义。
无论是在汉语还是在西语中,教育一词的本意都与儿童的培养相关。
教育就是让儿童去学习,从自然状态转变到文明或者文化状态,而成为一个真正的人。
这规定了教育的本性是作为人自身的教育。
它具有如下的特性:启蒙、培养、完成。
所谓启蒙的本义是照亮黑暗,从而开发蒙昧,使野蛮的自然生命活动朝向自主自觉自由的文明状态发展。
所谓的培养是指让人茁壮成长,使之不受伤害,而保持自身的本性。
所谓的完成是指人格的塑造,也就是成为一个获得完美人性的人。
在这样的意义上,教育就不是技术教育,而是人性教育。
审美教育作为美的教育,是一种特别的教育。
广义的审美教育是运用自然、社会与精神中一切美的形态对于人的陶冶,而达到人的身心的美化。
但狭义的美育主要是通过艺术手段对人们进行美的教育。
美育的历史如同艺术的历史一样,同人类文明的历史一样悠久。
原始社会的巫术不仅是人与鬼神的沟通与对话,而且也是人自身身体和心灵一种广义的审美教育。
中国周代的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则将美育纳入了关于人性塑造的教育体制之中。
至于中国漫长历史中的教育主要是人文教育,它除了经学的内容之外,还包括了诸子百家和诗词歌赋,这都兼有美育的功能。
但对于一个读书人,也就是受过教育的人来说,还必须精通琴棋书画。
这却是专门的审美教育。
与中国美育的历史不同,古希腊的雅典教育制度中包括缪斯教育和体育。
前者是综合性的文学艺术的学习,后者是身体的健美和动作的优美的训练。
中世纪虽然是宗教的时代,但仍然利用宗教艺术,如建筑、雕塑、绘画和音乐等对人进行审美教育。
文艺复兴的人文主义主张培养全面的完人,因此教育的科目中包括智育、美育、德育、体育等,其中音乐与图画对儿童教育特别受到重视。
十八世纪的法国的卢梭主张自然教育,反对理性的强制。
他注重感觉在教育中的作用,其中尤其是触觉、视觉和听觉等。
而十八世纪德国的席勒的美育思想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他认为一个人从自然的人到达道德的人必须成为审美的人。
审美是感性和理性的对立和冲突的解决,是人性的全面和谐发展和解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