涵洞设计说明

合集下载

涵洞说明书2

涵洞说明书2

一、设计标准根据交通部颁《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 B01-2014)、《公路桥涵设计通用规范》(JTG D60-2004)、《公路圬工桥涵设计规范》(JTG D61-2005)、《公路桥涵地基与基础设计规范》(JTG D63-2007)、《公路钢筋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桥涵设计规范》(JTG D62-2004)、《公路桥涵设计手册》(1991年编印)以及《公路桥涵标准图》(JT/GQB003-2003, JT/GQB004 -2003)。

全线桥涵技术标准采用如下:1、设计荷载:公路—Ⅱ级;2、小桥、涵洞设计洪水频率为1/25。

二、涵洞设计说明本项目共设涵洞6道,钢筋混凝土盖板涵16米/1道,钢筋混凝土圆管涵33.5米/2道,详见圆管涵一览表(S4—2—2)、盖板涵一览表(S4—2—1)。

三、设计理论(一)钢筋砼盖板涵设计㈠结构基本假定①盖板两端为铰接支承在上端,台身下端与基础固接,盖板内力计算不考虑涵台传来的水平力。

②盖板按简支板计算;台墙按简支梁计算,并按弹性地基梁进行验算。

㈡设计中的计算假定①装配式钢筋混凝土盖板涵上部盖板与台墙顶紧,下部基础河床铺砌与支承梁作为支撑成为四铰刚构系统,按四铰刚构计算。

②洞顶上车辆荷载引起的竖向土压力按车轮着地面积的边缘向下作30度角分布。

③荷载引起的台后土压力按换算土柱高计算。

④涵洞泄水能力按无压力计算,全部为自由出流,出水口流速不大于4.5米/秒。

(三)钢筋砼圆管涵设计㈠设计计算理论①分别采用容许应力和极限应力对截面进行应力与裂缝分析及计算。

②活载计算理论:按刚性管节计算即不考虑管节的变形,也不考虑洞顶土柱和周围填土间的摩擦力,采用角度分布法计算,半无限性体理论核算。

③管节钢筋按纯弯板截面分析,采用双向配筋管壁设置内外圈两层钢筋,管节钢筋由裂缝控制设计。

④当填土厚≤6米时,考虑活载影响;大于6米时,不考虑活载影响。

⑤土重:按土柱重理论计算,内摩擦角φ=35°,土容重为18KN/m3。

涵洞设计说明c.doc

涵洞设计说明c.doc

桥 梁 涵 洞一、桥涵设计依据、标准及采用情况1.桥涵设计依据及主要技术标准1) 交通部部颁《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 B01——2003)。

2) 交通部部颁《公路工程水文勘测设计规范》 (JTG C30——2002)。

3) 交通部部颁《公路桥涵设计通用规范》 (JTG D60—2004)。

4) 交通部部颁《公路圬工桥涵设计规范》 (JTG D61—2005)。

5) 交通部部颁《公路钢筋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桥涵设计规范》 (JTG D62—2004)。

6) 交通部部颁《公路桥涵地基与基础设计规范》 (JTG D63——2007)。

7) 交通部部颁《公路工程抗震设计规程》(JTJ004——89)。

8) 省交通厅颁《安徽省改建公路工程技术标准》2002-12-20发布,2003-01-01实施。

2.设计荷载:公路—Ⅰ级;3.地震动峰值加速度系数:根据《XX 省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区划图》确定该地区地震动峰值加速度系数。

4.设计洪水频率:涵洞1/100。

5.涵洞宽度:涵洞与路基同宽.6.主要结构形式为:钢筋砼盖板涵和钢筋混凝土圆管涵。

二、沿线桥梁、涵洞分布情况全线无桥梁,共设置涵洞四处,K0+140为1-4X4m 盖板涵, K0+286处为φ1.0m 的圆管涵,K1+006处为1-4X3m 的盖板涵,K1+143处为1-4X4m 的盖板涵。

三、涵洞1. 主要材料:材料规格以设计图纸中标明为准,一般材料规格如下:盖板涵:盖板采用C30砼,钢筋为R235钢筋和HRB335钢筋,台身采用M10浆砌片石,基础及洞口构造采用M7.5浆砌片石。

圆管涵:管身混凝土为C25;螺旋形主钢筋为R235,直径为6.5mm ,纵向钢筋为R235,直径为8mm ;管基为C10砼和砂砾垫层;帽石为C20混凝土;端墙、端墙基础、洞口铺砌、隔水墙、锥坡为M7.5浆砌片石;M7.5砂浆勾缝。

2.施工要点:盖板涵:(1) 装配式钢筋混凝土盖板涵每块板宽采用99cm 、74cm ,涵洞的中间部分均采用每块宽为99cm 的正交板,涵洞两端采用预制盖板74cm 进行调整涵长,板的块数取整数。

涵洞设计说明

涵洞设计说明

涵洞设计说明4.1技术标准与设计规范:1)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部部颁标准《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 B01-2003)。

2)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部部颁标准《公路桥涵设计通用规范》(JTG D60-2004)。

3)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部部颁标准《公路钢筋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桥涵设计规范》(JTG D62-2004)。

4)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部部颁标准《公路砖石及混凝土桥涵设计规范》(JTG D61-2005)。

5)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部部颁标准《公路涵洞设计细则》(JTG/T D65-2007)。

4.2 技术指标1)净跨径: 1.0m2)斜度:0°(涵洞轴线与路线法线之夹角)3)荷载等级:公路-Ⅰ级4)涵洞类型:圆管涵5)地基容许承载力:250KPa6)本设计段共1道圆管涵4.3 主要材料1)圆管涵:C30钢筋混凝土2)帽石:C25混凝土3)管涵基础:C15混凝土3)基础垫层:砂砾石4.4 设计要点1)圆管涵管节配筋按纯弯板断面分析。

2)活载计算理论:按刚性管节计算,即不考虑管节的变形,也不考虑涵洞顶土柱和周围填土间的摩擦力。

3)在涵底地基容许承载力较低而不满足相应图纸中容许承载力要求时,必须对地基进行加固处理,以符合设计要求。

4)涵洞过水流量按无压力式涵洞设计。

5)涵顶填土高度控制范围:0~4m。

4.5 施工要点1)预制管节,建议采用离心法旋转成型的工艺,工厂集中预制,或向水泥制管厂订制。

管节分段长度,分别为1.0m和0.5m(调整涵长用)。

管节必须在混凝土达到设计强度的70%以后,才能脱模、堆放和运输。

脱模时应在管壁上注明适用的填土高度。

2)管节接头采用热沥青浸炼的麻絮填塞,管内和管外各填一半,不得从管外一次填满,最后用满涂热沥青的油毛毡围裹两道。

3)管涵基础、垫层应按设计要求铺设,必须注意平整,砂砾垫层必须均匀、密实。

4)沿涵长每隔4~6米设一道沉降缝。

另外在涵洞基础襟边以上,沿接缝、沉降缝周围设置20厘米,顶宽25厘米的粘土保护层。

涵洞通用图说明

涵洞通用图说明

涵洞通⽤图说明涵洞通⽤图1 本图适应范围1、钢筋砼圆管涵:孔径0.75m、1.0m、1.25m , 管顶填⼟⾼度0.5-10.0m。

2、钢筋砼盖板涵(通道):跨径1.5、2.0、2.5、3.0、3.5、4.0、5.0、6.0m。

3、倒虹吸:竖井式倒虹吸管中圆管采⽤1.0m,斜倒虹吸管中圆管采⽤1.0m。

4、洞⼝形式:井字洞⼝、⼋字洞⼝5、路基边坡:1:1.5,1:1.75。

2 设计说明及施⼯注意事项1、设计荷载:公路—Ⅰ级。

2、钢筋砼圆管涵:1)管节分段长度分别为1.0m和0.5m;2)各种斜交及正交⾓度的涵洞长度,可通过基本管节,斜管节和端墙调整以适⽤各种情况。

3)涵洞顶上及涵⾝两侧在不⼩于两倍孔径范围内的填⼟须分层对称夯实,压实度达到96%。

4)涵⾝每隔4~6 m应设沉降缝⼀道,对于地基⼟质发⽣变化,基础埋置深度不⼀或基础对地基的压⼒发⽣变化,以及基础填挖交界处,也应设置沉降缝。

3、钢筋砼盖板涵1)预制盖板按99cm和74cm两种宽度绘制,若需变更盖板宽度,可参照本图的配筋根数,按实际板宽进⾏折算。

2)当为斜交涵洞时,洞⼝两端盖板设计为梯形盖板,可预制安装或现场浇筑。

3)必须在预制盖板的强度达到设计强度的70%时,⽅能脱模吊运。

4)盖板块件堆放时采⽤两点搁置,可⽤钢丝绳捆绑吊装。

5)当涵洞的基底⼟承载⼒⼩于本图所拟定的容许范围时,此时可在基底铺砌⼲砌⽚⽯、设置砂砾⽯、碎⽯或砂垫层,提⾼基底⼟承载⼒。

6)台后在不⼩于两倍孔径范围内,选⽤透⽔性能良好的砂质⼟或砂砾⼟等对称分层夯实。

7)分离式基础涵洞铺砌采⽤7.5号砂浆砌40cm厚度双层⽚⽯,砌筑时应保证砂浆填满,以起到⽀撑及承受冲刷的作⽤。

8)整体式基础钢筋混凝⼟盖板涵涵台及基础采⽤C20混凝⼟,以提⾼整体强度。

9)⾼填⼟钢筋混凝⼟盖板涵涵台采⽤C30混凝⼟,基础材料对于1.5×2.0m采⽤C20混凝⼟,其余孔径采⽤C25混凝⼟。

4、倒虹吸1)竖井式倒虹吸管中圆管的配筋参见钢筋混凝⼟圆管涵的配筋。

涵洞设计说明书

涵洞设计说明书

涵洞设计说明书一、设计依据1、交通部部颁标准《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J B001-2003。

2、交通部部颁标准《公路桥涵设计通用规范》JTG D60-2004。

3、交通部部颁标准《公路钢筋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桥涵设计规范》JTGD62-2004。

4、交通部部颁标准《公路桥涵地基与基础设计规范》(JTG D63-2007)。

5、交通部部颁标准《公路桥涵施工技术规范》JTJ 041-2000。

6、交通部部颁标准《公路桥涵抗震设计细则》(JTG/T B02-01-2008)。

7、交通部部颁标准《公路圬工桥涵设计规范》(JTG D61-2005)。

8、交通部部颁标准《公路交通安全设施设计规范》(JTG D81-2006)。

9、交通部部颁标准《公路交通安全设施设计细则》(JTG/T D81-2006)。

10、交通部部颁标准《钢筋混凝土用钢第1部分:热轧光圆钢筋》(GB 1499.1-2008)。

11、交通部部颁标准《钢筋混凝土用钢第2部分:热轧带肋钢筋》(GB 1499.2-2007)。

12、交通部部颁标准《公路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JTG F80/1-2004)。

二、技术标准1、设计荷载:公路-II级。

2、设计洪水频率:1/50。

3、交角:0°、30°,交角指水流方向与路线法线方向的夹角。

4、跨径:1.0、1.5、4.0米。

5、基础埋置深度:K0+000~K66+000埋深2.3米;K66+000~K92+000埋深3.0米;K92+000~终点埋深2.6米;6、路基宽度:12.00米。

7、涵台基础:采用分离式基础。

三、设计说明:A、钢筋混凝土明板涵:1、主要材料:(1)、混凝土:台身、台帽、基础均采用C30混凝土, 盖板、铰缝均采用C30混凝土,涵面铺装采用C40混凝土;(2)、砌体:八字墙、河床铺砌、隔水墙、边坡铺砌均采用M7.5浆砌片石。

(3)、石料:石料强度不得低于MU30。

涵洞计算设计说明

涵洞计算设计说明

涵洞计算设计说明一、圆管涵工程量的计算此例管涵为K0+120处的正交员管涵其孔径为1.25米,进出口形式采用八字墙形式,洞底中心标高为89.4米,路线设计标高为91.9米,路面边缘标高为91.855米,其计算图见后。

m=1.5n=5H=1.97mh=0.85mi=0.03a=1.62c=0.46涵长的计算;Li=[B:+m(H:-a)+c]/(1+im)=[6+1.5x(2.455-1.62)+0.46]/(1+0.03x1.5)=7.38mL=2L:=14.76m取L-15m1.翼墙墙身V=0.5cm(H'-h)+m(H-h)/6n=0.5x0.46x1.5x(1.97-0.85)+1.5x(1.97-0.85)/6x5)=1.44㎡两墙身=2x1.44=2.88m2.翼墙基础V==m(cte:+e:)(H-h)d+[m:/(2n:)](H-h)d+(cte:te.+h/n;)ed e:=12,ez=11,d=0.4,e=0.1V==1.5x(0.46+0.12+0.11)(1.97-0.85)*0.4+[1.5/(2*5)]x (1.97-0.85)x0.4+(0.46+0.12+0.11+0.85/5)x0.1*0.4V_=0.687m2V==2x0.687=1.374m3.进出口铺底V=2x(1.49+1.49+0.98x2)x(1.68+0.1)x0.5x0.25-1.95m4.截水墙V=2x{[1.49+2x0.98+1.49+2x(168+0.1-0.3)tg30]x0.3x0.5} x(0.6-0.25)=0.7m5.端墙墙身V=2x{0.4x(1.25+0.12+0.6)x(2x0.46+2x0.12+1.25)x0.745x0.4}=1.2m6.端墙基础V=2x[0.6x0.4x(2x0.46+2x0.12+1.25)]=1.2m7.15号混泥土帽石V=2x[(0.25x0.4-0.5x0.05x0.05)x(2.41+0.05x2)]=0.5m8.砂砾垫层V=0.3x2.75(7.33x2-2x0.4)=11.5m9.15号混泥土护管V=2.75x0.745x(7.33x2-2x0.4)-0.5x0.745x(7.33x2-0.4x2)=16.3m10.人工开挖土方V=30.5㎡二、盖板涵工程量的计算K1+030处涵洞为4x3的正交盖板涵,其洞口的进出口形式为采用八字墙形式,其洞底标高为89.0米,路面设计高为94.3米,其计算图式见后。

涵洞设计说明

涵洞设计说明

设计说明一、工程概况本项目为外界为进、出入蒙自市区的主要通道,实现了文澜片、雨过铺片两个片区之间交通转换;红河工业园区与蒙自市区的交通转换;,蒙自市区与高速公路的交通转换。

项目起于红河大道与原蒙蚂线交叉处,为既有蒙蚂公路改建工程,路线顺原蒙蚂线向东延伸,经过观音庙村、红河钢铁厂、云锡机械厂、鑫源给水公司,顺接现状天马路西延线终点,设计等级为城市主干路,设计速度为50km/h,路线里程长为5228.606米,道路规划断面为四块板,双向十车道(含二个公交专用道),红线宽度65米。

本项目沿线自然情况如下:(1)气候、气象蒙自地处云南低纬高原,属亚热带高原季风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

项目所在的坝区年均气温18.6℃,极端最高气温36℃,极端最低气温-4.9℃;年降雨量712~816毫米,降雨主要集中在6~8月,约占全年降水量的50~60%,冬春季较为干旱。

项目区总蒸发量大于总降雨量,雨过铺一带年干燥度最大(2.10),属干旱地区;蒙自坝(文澜片区)年干燥度为1.81,属半干旱地区。

灾害性天气主要有干旱、洪涝和倒春寒、冰雹等。

(2)水文项目附近湖泊有长桥海和大屯海。

长桥海:位于项目东侧,原名矣波草海,为古代湖泊的残留。

1956年兴建东坝和加高南坝后,长桥海成为蓄水4000万立方米的中型水库,现有水面10.24平方公里,控制流域面积261.2平方公里,最大水深6.3米。

大屯海:位于项目西侧,为古代湖泊的残留,原有水面24平方公里,1965年修建北坝和西坝后,水面缩小为17.6平方公里,成为容量3000万立方米的中型水库。

项目大部地处大屯海与长桥海间分水岭上,地势较高,据本次对沿线少量取水井调查情况,地下水埋深约10~30米,基本不需特别处理。

(3)地形、地貌蒙自地貌可分为盆地(坝子)、山地和岩溶三种类型,地势总体上北高南低。

盆地位于县域西北,包括蒙自坝、大屯坝和草坝三个坝子,坝子之间为低缓的丘陵带分隔。

本项目大部分位于蒙自坝与大屯坝之间的丘陵带上,地势较为平缓,海拔1300~1400,相对高差小于50米。

涵洞说明

涵洞说明

肥西县滨河路(方兴大道~金寨路)工程 涵洞施工图设计说明安徽省交通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1 ·涵洞一、涵洞设计依据、标准及采用情况1、桥涵设计依据及主要技术标准⑴ 部颁《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 B01-2003; ⑵ 部颁《公路勘测规范》JTG C10-2007;⑶ 部颁《公路桥涵设计通用规范》JTG D60-2004;⑷ 部颁《公路钢筋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桥涵设计规范》JTG D62-2004; ⑸ 部颁《公路桥涵地基与基础设计规范》JTJ 024-85; ⑹ 部颁《公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JTJ 004-89; ⑺ 部颁《公路桥涵施工技术规范》JTJ 041-2000; ⑻ 部颁《公路圬工桥涵设计规范》JTG D61-2005; ⑼ 部颁《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 D30-2004。

二 、管涵、倒虹吸1、技术指标(1)孔径:单孔100cm 、75cm 。

(2)管顶填土:0.5m-5.0m 。

(3)管涵斜交角: 0°、5°、20°、40°、45°。

(4)洞口形式:八字式、竖井。

(5)汽车荷载等级:城—B 级。

(6)地基要求承载力100Kpa ~120Kpa 。

2、主要材料:圆管涵洞口翼墙、端墙、帽石及其基础均为C20砼,洞口铺砌及隔水墙为M7.5水泥砂浆砌片石。

倒虹吸圆管涵井身及洞口翼墙采用C25砼,隔水墙及渠底铺砌采用M7.5浆砌片石。

3、注意事项:(1)预制管节建议采用离心法旋转成型工艺,工厂集中预制可向水泥制管厂订制,管节段长度分别为2.0米和0.5米(调整涵长用)的正管节及斜管节,并应在端面标注型号,如φ125、斜φ125、30°等字样,斜管节也可在现场浇筑,倒虹吸圆管涵采用带企口管节,管节长度为2.0米及1.5米两种,倒虹吸洞口正布,无需设臵斜管节。

(2)管基基底应力按120KPa 设计,如开挖后发现实际地基土质较差,应采取换土措施,换土深度1.5~2.0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涵洞设计说明
1、技术标准及规范
1、《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 B01-2014
2、《公路桥涵设计通用规范》JTG D60-2015
3、《公路圬工桥涵设计规范》JTG D61-2005
4、《公路钢筋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桥涵设计规范》JTG D62-2004
5、《公路桥涵地基及基础设计规范》JTG D63-2007
6、《公路工程混凝土结构防腐蚀技术规范》JTG/T B07-01-2006
7、《公路涵洞设计细则》JTG/T D65-04--2007
8、《公路桥涵施工技术规范》JTG/T F50-2011
2、主要技术指标
1、设计荷载:公路-Ⅱ级。

2、设计安全等级:三级。

3、主要材料
3.1 圆管涵
管节采用C30混凝土,钢筋采用HPB300、HRB400钢筋,管基、帽石、一字墙均采用C25混凝土;跌水、八字墙、洞口铺砌、排水沟及其他洞口均采用C20片石砼。

3.2 盖板涵
4、设计要点
根据实地调查的有关资料及地方要求,结合路线以及桥梁、排水通道的设置情况,综合考
虑布设涵洞。

根据流量、孔径计算及野外勘测等实际情况综合考虑确定涵洞孔径。

根据地质地形条件、材料供应情况及当地群众要求等特点确定涵洞型式。

结合原有老涵孔径、结构形式等接长利用涵洞。

本项目共设置涵洞37道/135.5m ,详见下表: 4.1 圆管涵
(1)管身荷载:管身所受恒载包括管身自重、管身侧面及顶面土压力。

管身所承受的活载即车辆荷载通过填土按30°扩散角分布于管顶假定的水平面上,当分布宽度小于计算孔径时,按局部均布荷载计算;基底竖向反力假定通过基础均匀分布;圆管的侧压力强度按管顶水平面以上土柱引起的水平荷载计算;填土容重为18KN/m 2,内摩擦角为35°。

(2)根据管顶及管侧内力计算结果,按单筋截面砼配置管壁内、外两层受力钢筋。

4.2 盖板涵
(1)装配式钢筋砼预制盖板按两端简支板计算内力,不考虑涵台传来的水平力。

(2)盖板设计为变厚度板,根据内力计算分别确定跨中与板端的厚度。

(3)计算涵洞上车辆荷载引起的竖向土压力时,车轮按其着地面积的边缘向下作30°角分布,当几个车轮的扩散线相重叠时,扩散面积以最外边扩散线为准。

(4)预制盖板按99cm 和74cm 宽度绘制,若需要变更盖板宽度时,可参照99cm 宽标准板的配筋根数,按实际板宽进行折算。

(5)当为斜交盖板涵时,洞口两端盖板设计为梯形盖板,可预制安装也可现场浇筑。

(6)计算涵台内力时,整体式基础盖板涵洞,按一端简支一端固定的竖梁计算。

(7)台后活载换算成土柱高度,计算台后土压力。

5、施工注意事项
5.1 圆管涵
(1)管节分段长度为1.0m 和0.5m (调整涵长用)的正管节及斜管节(按实际斜交角度)。

施工拆模时,应在管节表面注明型号,以区分正管节、斜管节、各种角度以及适用的洞顶填土高度等。

(2)涵洞全长范围内,每4~6m应设置一道沉降缝,其位置以设在路基中部并对称设置为宜。

(3)施工设计和施工放样时,必须注意管涵的全长与管节的配置以及洞口端墙的准确位置。

为避免放样误差,可将一端洞口端墙于管节安装接近完成时浇筑。

(4)管基混凝土可分为两次浇筑。

先浇管底以下部分,此时应注意预留管壁厚度及安放管节坐浆混凝土2~3cm,待安放管节后再浇管底以上部分,并应保证新旧混凝土的结合以及管基混凝土与管壁的结合。

(5)当涵顶填土厚0.5~1.0m时,涵顶路基,在不小于两倍孔径范围内,每10cm一层,用砂分层夯实,压实度应达到96%。

(6)涵身两侧回填材料须分层对称夯实,压实度达到96%。

(7)与旧涵衔接处注意顺接处理。

5.2 盖板涵
5.2.1上部构造
1) 必须在预制盖板的砼强度达到设计强度的85%后,方能脱模吊运。

2) 盖板块件堆放时应采用两点搁置,可用钢丝绳捆绑吊装。

3) 盖板上的帽石采用就地浇筑。

5.2.2下部构造
1) 盖板安装完毕后须清扫冲洗,充分湿润后用C20小石子混凝土充填台背与盖板间的空隙,当其强度达到设计值的85%后,方能于台后进行填土。

涵洞洞身两侧填土对称均衡分层夯实,其每侧长度不应小于洞身两侧填土高度的一倍,采用透水性良好的砂质土或砂砾石土等,对称分层夯实,每层厚度宜为0.2~0.3m,压实度应在96%以上。

2) 盖板涵的沉降缝每隔4-6m设一道,沉降缝必须贯穿整个断面(包括基础),缝宽1-2cm,缝内用沥青麻絮或其它具有弹性的防水材料填塞。

沉降缝的设置应与板方向平行。

3) 涵台顶面应铺设不小于1cm的油毛毡垫层。

4) 凡地基土质发生变化,基础埋置深度不一或基础地基的应力发生较大变化,以及位于填挖交界处,均应设沉降缝。

5) 盖板涵进出水口处的八字墙与台墙设缝隔开,缝内填料可采用沉降缝的填料。

6)盖板涵为现浇基础与涵台,当涵台和基础不能同时浇筑时,应采取在基础内预埋短钢筋措施,保证涵台与基础可靠连接。

可参照“低填土钢筋混凝土盖板暗涵通用图”第16页N4钢筋布置,N4钢筋按单侧22.12kg/m计量。

6、其它
1、涵洞与路线夹角按路中心线顺时针旋转角度记。

涵洞放样时,应认真核对进出口标高及角度,若发现与实际沟渠底标高、角度差异过大时或涵洞有可能悬空时,应及时通知设计单位并予以调整。

2、施工过程中,当涵顶覆土厚度小于0.5m时,严禁采用振动式碾压设备对涵顶上和涵洞范围内的填土进行碾压,禁止任何重型机械和车辆通过。

3、涵洞建成后应及时清理涵洞内杂物、做好涵洞与原有的沟渠的接顺工作,以保证涵洞的正常使用。

4、当持力层承载力不满足设计要求的基底承载力时,应设置砂砾或碎石(土)垫层换填碾压以满足基底承载力要求,每层碾压厚度小于30cm ,压实度大于96%。

5、各式钢筋混凝土涵洞、通道的洞身及端墙、基础顶面以上部分,凡被土淹没部分的表面均应设置防水层。

涵洞外层防水措施在涵洞与填土接触部分均涂热防腐沥青两道,每道厚约2.0mm。

涂后外敷15c-20cm厚不透水土壤。

6、涵洞进出口遇挡墙应做顺接处理,布置图中挡墙仅为示意,具体设计请参照相关挡土墙设计图。

7、本次涵洞、通道设计均以5º一级进行。

涵洞进、出口可能与原渠及原道路有所偏差,施工时应注意与原涵洞的顺接处理。

8、其余未尽事宜均按《公路桥涵施工技术规范》(JTG/T F50-2011)的有关规定办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