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之道》课件
合集下载
《大学之道》ppt课件39张

学之道
谢 谢
·贰·
咬文嚼字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 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 后能静;静而后能安; 安而后能虑;虑而后 能得。物有本末,事 有终始。知所先后, 则近道矣。
大学之道:穷理、正心、修身、治人的根 本原则。 明:使动用法,“使彰明”。 明德:光明正大的品德。 亲民:亲近爱抚民众。一说“新”,弃旧 图新、去恶从善。 止于至善:达到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状 语后置句。 知止:知道要达到的最高境界是“至善” 。 定:坚定不移。 静:心不妄动。 安:性情安和。 虑:思虑精详。 得:处事合宜。 道:事物发展的规律。
·叁·
探究经典
《大学》采用了很多递进论述的方法,如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 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文章中的类似论证还有吗?找出来,体会其 中的逻辑关系,弄明白它们所说的道理,在此基础上说明文章论证上的特色。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 先由大至小,条目之间是条件关系;
合作探究一
第一段阐述了儒学追求的“三纲”,三纲是什 么?“三纲”之间的关系是并列的还是层层递进的?
1.第一段阐述的儒学追求的“三纲”是什么?“三纲”之 间的关系是并列的还是层层递进的?
• 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大学之宗旨
• 层层递进。“明明德”是人生哲学和政治哲学的根 本要求。“亲民”是要不断革新、去恶向善,这样 才能使美好品德得以弘扬。“止于至善”是目标。 因此三者之间是循序渐进、有始有终的关系。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状语后置句。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 齐其家:使动用法,使家族中各种关 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 系整齐有序。 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 修其身:修养自身的品性。 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 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 正:使动用法,使自己的心思端正。 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 诚:使动用法,使自己的意念真诚。 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致其知:使动用法,使自己获得知识。
《大学之道》ppt课件(25页)

研习文本
1.道:本指道路,在这里指的是在学习政治、哲学时所掌握的规 律和原则。 2.明明德:第一个“明〞是动词,彰显、发扬之意。第二个“明 〞是形容词,含有高尚、光辉的意思。 3.亲民:亲近。一说是“新民〞,使人弃旧因新,弃恶扬善。
研习文本
4.止:至,到。 5.知止:知道目标所在。 6.静:心不妄动。 7.安:所处而安,性情安和。 8.虑:思虑精详。 9.得:处事全宜。
《大学之道》讨论了个人修养与治国、平天下的关系,你对这 种关系是如何理解的?
①《大学之道》反复强调个人道德修养,说明修己是治人的 前提,修己的目的是治国、平天下,强调了治国、平天下与 个人道德修养的一致性。有了对世间万物的研究,就能够获 得对真理的熟悉,就能够做到“诚于中形于外〞,也就是表 里如一,内心不被个人好恶左右,这样修身的目的就达到了, “明明德〞的个人道德修养问题也就解决了。
参照译文
明白了事物的原理后才干对外物的事理熟悉充分,对外物的 事理熟悉充分后才干心意真诚,心意真诚后才干心思端正, 心思端正后才干修养好德行,德行修养好后才干管理好家庭, 家庭管理好后才干治理好国家,国家治理好后天下才干太平。 从天子到一般百姓,都要把修养德行作为根本。
02 鉴赏要点 之重点突破
04 鉴赏要点 之思辨探究
钱理群先生曾提出,我们的一些大学正在培养一批“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即经过精心装扮甚至伪装的“利己主义者〞,他们的目标只有一 个——个人利益。针对此类社会现象,有人认为这是传统读书人道德修 养缺失所致,对此,你是否认同?请结合本课所学加以诠释。
我认同。
《大学之道》开宗明义,提出大学的宗旨在观点于彰明美德,在 于亲近爱抚民众,在于使人达到善的最高境界,由此可见,当时 的人们认为教育的最重要的意义在于培养道德高尚的人。之后, 又具体阐明了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 天下“八目〞,以及在生活中的具体施行。这“八目〞,由推究 事物的原理依次扩展,到处理家族关系,最终到“天下平〞,即 承当社会责任,以天下为己任。
《 大学之道》ppt课件61张

的虚礼。
“三礼”之一 《礼记》《周礼》《仪礼》
“五经”之一 《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
“十三经”之 一
汉代立《诗经》、《尚书》、《周易》、《礼记》、《春秋》 于学官,为五经;唐代加《周礼》、《仪礼》,并将《春秋》 分为《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为 九经;至开成年间刻石国子学,又加《孝经》、《论语》、《 尔雅》为十二经;南宋复增《孟子》,因有十三经之称。
(4)止:至,到。
[译文]
大学的宗旨在于彰明美德,在于亲近爱抚民众,在于达到道德修养 的最高境界。
2.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
后能得。3.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1)知止而后有定:知道要达到的“至善”境界,则志向坚 定不移。
(2)静:心不妄动。 (3)安:性情安和。 (4)虑:思虑精祥。 (5)得:处事合宜。 (6)本末:“本”原指木之根为常;“ 末 ”指木之梢为 迹 。后分别引申为本根、本始和末迹、末节。指事物的根源和 结局。 (7)道:规律
• 亲民,亲近民众。
——王阳明
思考:“三纲”之间是怎样的关系?
• “三纲”中: • 明明德是实践过程,“明明德”侧重于“内圣”; • 亲民是核心,“亲民”侧重于“外王”; • 止于至善是根本目的,是最终追求。 • 这三个纲领构成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个体到群体的完整社会体 系,它表达了儒家一贯倡导的以教化为手段、以德政为目的的施政 主张。
“四书”之一。
二、了解《大学》
《大学》一文不长,仅有短短的2000余字,但却是先秦、秦 汉儒家学说的总括性著作,是儒家人生教育的道德纲领,也是 维护封建宗法制度的政治纲领。
《大学》以相当成熟的理论思维构建了一个中国封建社会儒 家人生教育的总体框架,构建了一个中国封建社会士人人生发 展的宏观图式。
5.2《大学之道》课件(共31张PPT)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大学》内容明明德格物、致知 诚意、正心
八条目
诵读指导 划分节奏,明确重音和语调。大学/之道,在/明/明德, 在 /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 而 后 能 静 ,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 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 始。知所/先后,则/近 道 矣。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 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 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 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 意 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 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 是/皆以/修身为本。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 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① 物格:事物的原理得到推究②知至:对外物之理认识充分。 【至:极、最】译:事物的原理得到推究之后就能对外物之理认识充分,充分认识了外物之 后意念才能真诚,意念真诚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品性,品 性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后才能治理好国家,治 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平。
3 .第一段阐述了什么道理?· 人要有目标。明确了“知止”的目标后,才会“定、静、安、 虑、得”。人若不知其所止,就会随波逐流、碌碌无为、虚 度此生。·要知道事物发展的规律。从“知止”到“能得”,“ 知 止 ” 是开端,“能得”是结果每件事情都有本末始终,要知道事 物发展的规律。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①者,先治②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③其家①明明德于天下:状后,于天下明明德②治:治理、管理③齐 :使动用法,使……齐④齐其家:使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
“大学”
《大学之道》课件(共42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礼记》章法谨严,映带生姿,文辞婉转,前
后呼应,语言整饬而多变,是“三礼”之一、
“五经”之一,“十三经”之一。自东汉郑玄作
“注”后,《礼记》地位日升,至唐代时尊为
“经”,宋以后,位居“三礼”之首。
唐以后,《礼记》取代《仪礼》成为“五经”之一
“三礼”
《礼记》 《周礼》 《仪礼》
“十三经”
汉代立《诗经》、《尚书》、《周易》、《礼记》、《春秋》 于学官,为五经;唐代加《周礼》、《仪礼》,并将《春秋》 分为《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 为九经;至开成年间刻石国子学,又加《孝经》、《论语》、 《尔雅》为十二经;南宋复增《孟子》,因有十三经之称。
聚麀:父子共一母,比喻乱伦秽行。
二、共食不饱,共饭不泽手。毋抟饭,毋放饭,毋 流歠,毋咤食,毋啮骨,毋反鱼肉,毋投与狗骨, 毋固获,毋扬饭。饭黍毋以箸,毋嚃[tà]羹,毋絮 羹,毋刺齿,毋歠醢[hǎi]。客絮羹,主人辞不能亨。 客歠醢,主人辞以窭[ jù]。濡肉齿决,干肉不齿决, 毋嘬炙。卒食,客自前跪,彻饭齐,以授相者。主 人兴辞于客,然后客坐。
怎样实现“三纲”?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七个步骤
止 达到“至善”境界
定
志向坚定不移
链式的因果关系
安 静
性情安和
心不妄动
虑
思虑精详
得
处事合宜
人要有目标。有了“止”目标后,才会“定、静、安、 虑、得”。人若不知其所“止”,就会随波逐流、碌 碌无为、虚度此生。
要知道事物发展的规律。从“知止”到“能得”, “知止”是开端,“能得”是结果。每件事情都有本 末始终,要知道事物发展的规律。
明明德
《大学之道》pptx课件(46页)

曾子曰:"堂堂乎张也!难与并为仁矣。" 曾子曰:"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君子人欤? 君子人也。"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 不亦远乎。" 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曾子曰:"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 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以上出自《论语》〕 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大学》〕 [6]
曾子安慰母亲说道:“娘,您在家歇着,我看外面风现 在变小了。咱们家没有过冬的柴火了,趁现在天气还好, 我去多打一点,然后结冰就不用出去了。〞于是拿着砍刀, 搓搓冻疮的手,出门了。
曾子砍了一半,突然觉得一阵心疼,他担心是不是母亲 出了什么事情,便赶紧收了柴刀,背起打好的柴往山下跑, 回到家一看,原来是家里来了一位远房亲戚,母亲有病在 身不好起身,又怕失了礼数。于是情急之下咬烂自己的手 指,希望曾子能感受到,然后回家。
后来朱熹又认为收在礼记中的《大学》本子 有错乱,便把它重新 编排了一番,分为“经〞和 “传〞两个部分。其中“经〞一章,是 孔子的原话, 由孔子的同学曾子记录;“传〞十章,是曾子对 “经〞的理解和阐述,由曾子的同学记录。
这样一编排,便有了我们今天所见到的《大 学》版本。
•
• 〔一〕自主学习
• 方法:请借助注释及工具书,自主翻译文 章,在课本上标注重要词语。并记下疑难 问题。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每样东西都有根本有 枝末,每件事情都有开始 有终结。明白 了这本末始 终的道理,就接近事物发 展的规律了。
《大学之道》课件

05
CHAPTER
大学之道的未来发展
全球化背景下,各国文化交流日益频繁,为大学之道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和交流平台。同时,全球范围内的教育改革和创新也为大学之道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
机遇
全球化也带来了文化冲击和价值观的碰撞,对大学之道的传统理念和价值观带来挑战。如何在全球化背景下保持和发展大学之道的独特价值和精神内涵,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大学之道强调的是人文精神和社会责任,有助于培养人的道德观念和社会责任感,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大学之道是培养人的思想、品德和行为的重要途径,对于个人的成长和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时代的发展,大学之道不断吸收新的思想和理念,形成了多元化的教育体系。现代的大学教育不仅注重知识的传授,更加注重创新、实践和人文精神的培养。
将立德树人作为大学之道的根本任务,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
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之道的教育教学,传承和弘扬民族精神。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采用多样化的教育教学方法,如线上线下结合、翻转课堂等,提高教育教学效果和质量。
创新教育教学方法
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能力,为大学之道的传承和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
推动文化传承与创新
03
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
大学之道倡导长远眼光和可持续发展理念,有助于企业实现长期稳定发展。
01
强化企业道德建设
大学之道强调道德修养和人格魅力,有助于企业建立良好的道德形象和企业文化。
02
提升员工素质
大学之道注重人才培养和教育,有助于提升员工的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
04
CHAPTER
丰富中华文化的内涵
培养道德品质
CHAPTER
大学之道的未来发展
全球化背景下,各国文化交流日益频繁,为大学之道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和交流平台。同时,全球范围内的教育改革和创新也为大学之道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
机遇
全球化也带来了文化冲击和价值观的碰撞,对大学之道的传统理念和价值观带来挑战。如何在全球化背景下保持和发展大学之道的独特价值和精神内涵,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大学之道强调的是人文精神和社会责任,有助于培养人的道德观念和社会责任感,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大学之道是培养人的思想、品德和行为的重要途径,对于个人的成长和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时代的发展,大学之道不断吸收新的思想和理念,形成了多元化的教育体系。现代的大学教育不仅注重知识的传授,更加注重创新、实践和人文精神的培养。
将立德树人作为大学之道的根本任务,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
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之道的教育教学,传承和弘扬民族精神。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采用多样化的教育教学方法,如线上线下结合、翻转课堂等,提高教育教学效果和质量。
创新教育教学方法
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能力,为大学之道的传承和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
推动文化传承与创新
03
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
大学之道倡导长远眼光和可持续发展理念,有助于企业实现长期稳定发展。
01
强化企业道德建设
大学之道强调道德修养和人格魅力,有助于企业建立良好的道德形象和企业文化。
02
提升员工素质
大学之道注重人才培养和教育,有助于提升员工的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
04
CHAPTER
丰富中华文化的内涵
培养道德品质
《 大学之道》ppt课件27张

三纲 八目
明 明
格物 致知 诚意
德 正心
修身
人内
方法
生 进
修
修
目标 亲 民
外 齐家 目的 阶
治国
梯
平天下
治
止于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至善 (《孟子·尽心上》)
总结全文
论证特点
1.论证结构严谨,条理清晰。 先提出表明宗旨的“三纲”,然后提出实现“三纲”的
具体步骤,说明治国平天下和个人道德修养的一致性。 2.运用排比、顶真的修辞手法,句式整齐,节奏分明,增强 了语势,具有说服力。
1、《大学之道》中, 阐理明解为人性处默世的写根本原 则的句 子是:
“
,
,
,
。”
2、《大学之道》中,提出普天之下,不论身份高低,都应将加强
个大人学品之性道修 养在作明为明根德本 的在句亲子民是 :在止于至善
“ 3、
《
大
学
之
道
》
, 中点
明
获
得
知自识天的子途以径至。的于”庶句人子
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是4 、:《“大致学知之在道格》物中
文本探究
3、怎样才能达到“至善”呢?三纲八目的关系如何?
止于至善
明明德
在亲民
行 动格 致 诚 正
明德的目的
亲民的基础
“三纲”
明明德
宗旨
亲民
步骤
止于至善
“八目”
(知)
格物、致知 诚意、正心
修身 (修)
齐家、治国、平天下
(用)
总结全文
止
定
静 安
步骤
虑
得
大学之道
社会道德趋于完善。 共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到北宋时,《大学》得到程颢、程颐竭力尊崇,南宋朱熹又作《大学章句》,《大学》成为 了儒家经典中重要的篇章。
一 《大学》文化背景
【四书集注】与《大学》
朱熹为《大学》作成章句,通过注释阐发己 意,并将它与《中庸》《论语》《孟子》合 编成一书,这就是《四书集注》。《四书集 注》刊成于宋光宗绍熙元年,当时没有被封 建统治者重视。 元仁宗延祐年间复科举,官方规定以《四书 集注》取士,从此《四书集注》奠定了它在 封建正统思想文化中的地位。原属于《礼记》 中的《大学》,也从此获得了官方的正式认 可与推崇,对古代教育,甚至整个中国社会、 传统文化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 这个论述,先是由大至小,条目之间是条件关系:平天下必先治国,治国必先齐家,齐家必先修身,修身必先正 心,正心必先诚意,诚意必先致知,致知必先格物。再由小至大,条目之间是因果关系:格物而后知致,知致而 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条目之间脉络清晰, 无论是由大至小的条件关系,或者是由小至大的因果关系,剖析深刻,逻辑严密。
大
学
之
道
中 国 风
同学们进入大学成为了一名大学生, 那么“大学”二字,究竟代表着什么意思呢?
一 《大学》文化背景
• 《大学》原是《礼记》里的一篇。一般认为是曾子所作,也有人认为是秦汉时的儒家作品, 在宋代以前,《大学》在儒家思想学术中的地位并不是很突出,中唐以后,由于它论述了儒 家为学治世的基本原理、原则、方针、步骤和方法等,所以逐渐受到儒家学者的重视。唐代 韩愈、李翱始把它看做与《孟子》《易经》同样重要的“经书”。
译:所谓平定天下在于先治理好自己的国家,是因为在上位的人尊敬老人,老百姓就会兴起孝顺自己父母的风气;在上位的人 尊重长辈,老百姓就会形成敬长的风气;在上位的人怜恤孤幼,老百姓也同样不会背弃这一美德。所以,君子总是实行以身作则、 推己及人的“絜矩之道”。凡是处于上位的人的某种作为为我所厌恶,就不用这种做法去对待处于下位的人;凡是处于下位的人 的某种作为为我所厌恶,就不用这种做法去对待处于上位的人;我若厌恶前面的人的作为,就不用这种做法去对待后面的人;我 若厌恶后面的人的某种做法,就不用这种做法去对待前面的人;我若厌恶右边的人的某种做法,就不用这种做法去对待左边的人; 我若厌恶左边的人的某种做法,就不用这种做法去对待右边的人。这就叫作“絜矩之道”。
四 课外延伸阅读
2.阅读教材第七页,《冯友兰:内圣外王现实意义探讨》,思考“内圣 外王”的内涵,及其对当今大学生的指导意义。
答案参考: (1)内涵:内圣是相对于人的内在心性修养而言,外王是相对于人的社会 功用而言。 (2)指导意义:作为大学生,要深刻理解“仁、爱、礼、智、信”的思想 内涵,剖析自身是否存在思想浮躁、功利主义、利己主义的倾向,并主动规 范自己的言行举止及思想修养。
二 课题释义
(1)大学之道:大学的宗旨。“道”的本义是道路,引申为规律、原则等,在中国古代哲 学、政治学里,也指宇宙万物的本原、个体,一定的政治观或思想体系等,在不同的上 下文环境里有不同的意思。 (2)明明德:前一个“明”作使动词,即“使彰明”,也就是发扬、弘扬的意思。后一个“明” 作形容词,明德也就是光明正大的品德。 (3)亲民:“亲”同“新”,即使革新、弃旧图新。亲民,使人弃旧图新、去恶从善。 (4)知止:知道目标所在。止,目标。要达到的最高境界“至善”。 (5)得:收获,达到至善的境界。
中 国 风
五 小结
本文是一篇体现儒家思想的政论文。它介绍了儒学文化的主体“三纲”“八目”, 两者层次分明、逻辑严密。
文章告诉人们只有通过格物致知,摆脱外在诱惑、困扰,真心诚意地培养高尚的 情操,才能够使自己的精神境界得以提高,进而使自己家庭关系符合人伦道德, 并最终完成为国建功立业、使天下太平的伟大理想。
谢 谢
四 课外延伸阅读
1.阅读《大学》全文(略),思考部分重点语句含义:
(1)“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wÙ恶è臭xiÙ,如好hào好hăo色,此之谓自谦。 故君子必慎其独也!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 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二 课题释义
《大学》是体现儒家思想的一篇政论文。
二 课题释义
“大学”与“小学”
其一,“大学”即博学。
其二,“大学”是对“小学”而言,是说它不是“详 训诂,明句读”的“小学”。古人八岁入小学,学习 “洒扫应对进退、礼乐射御书数”等文化基础知识和 礼节;十五岁入大学,学习伦理、政治、哲学等“穷 理正心、修己治人”的学问。小学是“见小节而履小 义”,大学是“见大节而践大义”,不仅要“见”, 还要“践”。
三 理解与思考
1. “三纲八目”中,“修齐治平”四者的关系如何?要达到身修,需经过哪些步骤?
• “修身”的意思是使个人修养达到完善的程度,是《大学》中对个人修养的最高要求,它是齐家、治国、 平天下的根本。齐家是指善于处理好家庭或家族内部的关系,它是治国、平天下的基础。治国和平天下 是齐家的扩大和延伸。
后一种含义其实也和前一种含义有相通的地方,同样 有“博学”的意思。
二 课题释义
《大学》一文不长,仅有短短的两千余字,但却是先秦、 秦汉儒家学说的总括性著作,是儒家人生教育的道德纲领, 也是维护封建宗法制度的政治纲领。
《大学》以相当成熟的理论思维构建了一个中国封建社 会儒家人生教育的总体框架,构建了一个中国封建社会士 人人生发展的宏观图式。全篇将道德修养和政治议论结合 在一起,将人生哲学和政治哲学合而为一,是儒家“入世” 思想的全面体现。
译:所谓使意念真诚,是说不要自己欺骗自己。就像厌恶恶臭的气味一样,也像喜爱美色一样, 一切都发自内心,这样才能使自己心安理得。所以,君子哪怕是在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也一定要谨慎 不苟。小人在平时为非作歹,做尽坏事,及至见到君子便躲躲闪闪,掩盖自己的邪恶行径,而显示其 如何善良。殊不知,别人看自己,就像看见自己的心肺肝脏一样清楚,掩盖有什么益处呢?这就是说 内心的真实总要表现到外面的,所以,君子哪怕是在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也一定要谨慎不苟。
• 身修需要“格物”“致知”“诚意”“正心”四个步骤。“格物致知”就是要通过对事物的研究而获得 对世界的正确认识的过程,为下一步诚意、正心奠定基础。“诚意”指的是在修养自身的过程中,能够 做到诚实、不自欺。所谓“正心”,就是教人防止个人感情的偏向。这四个步骤依次做来,就可以达到 身修的目的了。
三 理解与思考
四 课外延伸阅读
3.《大学》的论述可谓“微言大义”,精微的言辞中,蕴含着深刻的道 理,这些深刻的道理,对现代人也是很有作用的。请以“君子有诸己而 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为例进行分析。
答案参考: • “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这句话的意思是:品德高尚的人自己身上具备了
美德,然后再要求别人拥有美德;首先要去掉自己身上的不足,然后再去批评责备他人。也就是说, 要提高别人的道德水平,首先要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平;要要求别人,首先要要求自己。 • 它体现了儒家重视注重内向用功、律己甚严的内省的修养方法。这种方法在现代仍然是有现实意义 的,它告诫我们,不能要求别人甚严,而要求自己甚宽。这对于人与人之间的日常交往,一个团队 内部的管理,都有着深刻的启示。
四 课外延伸阅读
1.阅读《大学》全文(略),思考部分重点语句含义:
(2)所谓平天下在治其国者,上老老而民兴孝;上长长而民兴弟;上恤孤而民不倍,是以 君子有絜矩(xié jǔ)之道也。所恶于上,毋以使下;所恶于下,毋以事上;所恶于前,毋以先 后;所恶于后,毋以从前;所恶于右,毋以交于左;所恶于左,毋以交于右;此之谓絜矩之道。
2. 《大学》采用了很多递进论述的方法,请分析其中的逻辑关系?
•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 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 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二 课题释义
(6)齐其家:管理好自己的家庭或家族,使家庭或家族和和美美,蒸蒸日上,兴旺发达。 (7)修其身:修养自身的品性。 (8)致其知:使自己获得知识。 (9)格物:认识、研究万事万物。 (10)庶人:指平民百姓。 (11)壹是:都是,一律。 (12)本:根本。末:相对于本而言,指枝末、枝节。 (13)厚:重视。薄:轻视。 (14)未之有也:即未有之也。宾语前置。没有这样的道理(事情、做法等)。
一 《大学》文化背景
【四书集注】与《大学》
朱熹为《大学》作成章句,通过注释阐发己 意,并将它与《中庸》《论语》《孟子》合 编成一书,这就是《四书集注》。《四书集 注》刊成于宋光宗绍熙元年,当时没有被封 建统治者重视。 元仁宗延祐年间复科举,官方规定以《四书 集注》取士,从此《四书集注》奠定了它在 封建正统思想文化中的地位。原属于《礼记》 中的《大学》,也从此获得了官方的正式认 可与推崇,对古代教育,甚至整个中国社会、 传统文化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 这个论述,先是由大至小,条目之间是条件关系:平天下必先治国,治国必先齐家,齐家必先修身,修身必先正 心,正心必先诚意,诚意必先致知,致知必先格物。再由小至大,条目之间是因果关系:格物而后知致,知致而 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条目之间脉络清晰, 无论是由大至小的条件关系,或者是由小至大的因果关系,剖析深刻,逻辑严密。
大
学
之
道
中 国 风
同学们进入大学成为了一名大学生, 那么“大学”二字,究竟代表着什么意思呢?
一 《大学》文化背景
• 《大学》原是《礼记》里的一篇。一般认为是曾子所作,也有人认为是秦汉时的儒家作品, 在宋代以前,《大学》在儒家思想学术中的地位并不是很突出,中唐以后,由于它论述了儒 家为学治世的基本原理、原则、方针、步骤和方法等,所以逐渐受到儒家学者的重视。唐代 韩愈、李翱始把它看做与《孟子》《易经》同样重要的“经书”。
译:所谓平定天下在于先治理好自己的国家,是因为在上位的人尊敬老人,老百姓就会兴起孝顺自己父母的风气;在上位的人 尊重长辈,老百姓就会形成敬长的风气;在上位的人怜恤孤幼,老百姓也同样不会背弃这一美德。所以,君子总是实行以身作则、 推己及人的“絜矩之道”。凡是处于上位的人的某种作为为我所厌恶,就不用这种做法去对待处于下位的人;凡是处于下位的人 的某种作为为我所厌恶,就不用这种做法去对待处于上位的人;我若厌恶前面的人的作为,就不用这种做法去对待后面的人;我 若厌恶后面的人的某种做法,就不用这种做法去对待前面的人;我若厌恶右边的人的某种做法,就不用这种做法去对待左边的人; 我若厌恶左边的人的某种做法,就不用这种做法去对待右边的人。这就叫作“絜矩之道”。
四 课外延伸阅读
2.阅读教材第七页,《冯友兰:内圣外王现实意义探讨》,思考“内圣 外王”的内涵,及其对当今大学生的指导意义。
答案参考: (1)内涵:内圣是相对于人的内在心性修养而言,外王是相对于人的社会 功用而言。 (2)指导意义:作为大学生,要深刻理解“仁、爱、礼、智、信”的思想 内涵,剖析自身是否存在思想浮躁、功利主义、利己主义的倾向,并主动规 范自己的言行举止及思想修养。
二 课题释义
(1)大学之道:大学的宗旨。“道”的本义是道路,引申为规律、原则等,在中国古代哲 学、政治学里,也指宇宙万物的本原、个体,一定的政治观或思想体系等,在不同的上 下文环境里有不同的意思。 (2)明明德:前一个“明”作使动词,即“使彰明”,也就是发扬、弘扬的意思。后一个“明” 作形容词,明德也就是光明正大的品德。 (3)亲民:“亲”同“新”,即使革新、弃旧图新。亲民,使人弃旧图新、去恶从善。 (4)知止:知道目标所在。止,目标。要达到的最高境界“至善”。 (5)得:收获,达到至善的境界。
中 国 风
五 小结
本文是一篇体现儒家思想的政论文。它介绍了儒学文化的主体“三纲”“八目”, 两者层次分明、逻辑严密。
文章告诉人们只有通过格物致知,摆脱外在诱惑、困扰,真心诚意地培养高尚的 情操,才能够使自己的精神境界得以提高,进而使自己家庭关系符合人伦道德, 并最终完成为国建功立业、使天下太平的伟大理想。
谢 谢
四 课外延伸阅读
1.阅读《大学》全文(略),思考部分重点语句含义:
(1)“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wÙ恶è臭xiÙ,如好hào好hăo色,此之谓自谦。 故君子必慎其独也!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 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二 课题释义
《大学》是体现儒家思想的一篇政论文。
二 课题释义
“大学”与“小学”
其一,“大学”即博学。
其二,“大学”是对“小学”而言,是说它不是“详 训诂,明句读”的“小学”。古人八岁入小学,学习 “洒扫应对进退、礼乐射御书数”等文化基础知识和 礼节;十五岁入大学,学习伦理、政治、哲学等“穷 理正心、修己治人”的学问。小学是“见小节而履小 义”,大学是“见大节而践大义”,不仅要“见”, 还要“践”。
三 理解与思考
1. “三纲八目”中,“修齐治平”四者的关系如何?要达到身修,需经过哪些步骤?
• “修身”的意思是使个人修养达到完善的程度,是《大学》中对个人修养的最高要求,它是齐家、治国、 平天下的根本。齐家是指善于处理好家庭或家族内部的关系,它是治国、平天下的基础。治国和平天下 是齐家的扩大和延伸。
后一种含义其实也和前一种含义有相通的地方,同样 有“博学”的意思。
二 课题释义
《大学》一文不长,仅有短短的两千余字,但却是先秦、 秦汉儒家学说的总括性著作,是儒家人生教育的道德纲领, 也是维护封建宗法制度的政治纲领。
《大学》以相当成熟的理论思维构建了一个中国封建社 会儒家人生教育的总体框架,构建了一个中国封建社会士 人人生发展的宏观图式。全篇将道德修养和政治议论结合 在一起,将人生哲学和政治哲学合而为一,是儒家“入世” 思想的全面体现。
译:所谓使意念真诚,是说不要自己欺骗自己。就像厌恶恶臭的气味一样,也像喜爱美色一样, 一切都发自内心,这样才能使自己心安理得。所以,君子哪怕是在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也一定要谨慎 不苟。小人在平时为非作歹,做尽坏事,及至见到君子便躲躲闪闪,掩盖自己的邪恶行径,而显示其 如何善良。殊不知,别人看自己,就像看见自己的心肺肝脏一样清楚,掩盖有什么益处呢?这就是说 内心的真实总要表现到外面的,所以,君子哪怕是在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也一定要谨慎不苟。
• 身修需要“格物”“致知”“诚意”“正心”四个步骤。“格物致知”就是要通过对事物的研究而获得 对世界的正确认识的过程,为下一步诚意、正心奠定基础。“诚意”指的是在修养自身的过程中,能够 做到诚实、不自欺。所谓“正心”,就是教人防止个人感情的偏向。这四个步骤依次做来,就可以达到 身修的目的了。
三 理解与思考
四 课外延伸阅读
3.《大学》的论述可谓“微言大义”,精微的言辞中,蕴含着深刻的道 理,这些深刻的道理,对现代人也是很有作用的。请以“君子有诸己而 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为例进行分析。
答案参考: • “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这句话的意思是:品德高尚的人自己身上具备了
美德,然后再要求别人拥有美德;首先要去掉自己身上的不足,然后再去批评责备他人。也就是说, 要提高别人的道德水平,首先要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平;要要求别人,首先要要求自己。 • 它体现了儒家重视注重内向用功、律己甚严的内省的修养方法。这种方法在现代仍然是有现实意义 的,它告诫我们,不能要求别人甚严,而要求自己甚宽。这对于人与人之间的日常交往,一个团队 内部的管理,都有着深刻的启示。
四 课外延伸阅读
1.阅读《大学》全文(略),思考部分重点语句含义:
(2)所谓平天下在治其国者,上老老而民兴孝;上长长而民兴弟;上恤孤而民不倍,是以 君子有絜矩(xié jǔ)之道也。所恶于上,毋以使下;所恶于下,毋以事上;所恶于前,毋以先 后;所恶于后,毋以从前;所恶于右,毋以交于左;所恶于左,毋以交于右;此之谓絜矩之道。
2. 《大学》采用了很多递进论述的方法,请分析其中的逻辑关系?
•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 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 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二 课题释义
(6)齐其家:管理好自己的家庭或家族,使家庭或家族和和美美,蒸蒸日上,兴旺发达。 (7)修其身:修养自身的品性。 (8)致其知:使自己获得知识。 (9)格物:认识、研究万事万物。 (10)庶人:指平民百姓。 (11)壹是:都是,一律。 (12)本:根本。末:相对于本而言,指枝末、枝节。 (13)厚:重视。薄:轻视。 (14)未之有也:即未有之也。宾语前置。没有这样的道理(事情、做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