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之道
大学之道原文(八篇)

大学之道原文(八篇)大学之道原文篇一我理想的大学处处都有浓厚的学习气氛。
这里有良好的学风、深厚宽松的学术氛围、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和科学、民主、创新的大学精神;这里有知识渊博的教授传授给我们更多、更好的知识,让我们尽情在知识的海洋中遨游。
我理想的大学是一个和谐温馨的家园。
这里有来自五湖四海的同学,操着家乡的口音,带着丝丝的思乡之情,交流着不同地区文化与习俗;这里有我的知己好友,陪我一起笑、一起哭、一起讨论学业,畅谈理想,一起度过美好四年大学生活。
我的理想大学是一个放飞梦想、追逐理想的地方;是一个让我成长,让我在大学毕业那一年感到骄傲,并且知道要往什么方向继续走下去的地方;是一个让是一个我舍不得离开,即使以后回顾的时也可以骄傲的说我学到了很多的地方。
但是,现实则不然。
当大学变成消费童年、浪费青春、消磨斗志、回报渺茫的人生圈套,知识就无力改变个人命运;当大学成为了官场、商场与名利场,大学就成了摧毁了中国精英的生长土壤。
可敬的大学变成了可怕的大学。
校长官员化、文凭贬值化、监督无力化、授课形式化、学生堕落化……但即便当今的中国大学如同一个身躯日益臃肿、精神日益枯萎的病人,我仍心甘情愿押上一生中最美好的四年时光,依然心怀向往。
向往着充满趣味及挑战的课业学习,积极向上、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和学长、学姐口中的“打工生活”。
这些向往是我读书的动力,让我愿意在庞大的课业压力下继续与考试搏斗,去考入我理想的学府;让我愿意我的智慧和努力去绘制未来美好的四年大学生活。
如果说,人生就像饺子,岁月是皮,经历是馅。
酸甜苦辣皆为滋味,毅力和信心正是皮上的褶皱。
对待大学生活,我们应该端正态度,努力掌握知识、体验生活、经历该经历的活动。
因为我相信,只要努力,这些对大学美好的向往将不只是“向往”。
大学之道原文篇二日子就这样一天天的过去了,每一天都越来越近。
转眼间,半年的大学生活就这样浑浑噩噩的过去了。
才发现自己没有认真听过几节课,没有认真看过几本书。
大学之道注释

【原文】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翻译】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学习和应用于生活,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
知道应达到的境界才能够志向坚定;志向坚定才能够镇静不躁;镇静不躁才能够心安理得;心安理得才能够思虑周详;思虑周详才能够有所收获。
每一样东西都有根本有始末,每件事情都有开始有终结。
明白了这本末始终的道理,就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了。
释义:1、大学之道:大学的宗旨。
“大学”一词在古代有两种含义:一是“博学”的意思;二是相对于小学而言的“大人之学”。
古人八岁入小学,学习“洒扫应对进退、礼乐射御书数”等文化基础知识和礼节;十五岁入大学,学习伦理、政治、哲学等“穷理正心,修己治人”的学问。
第二种含义同样也有“博学”的意思。
”道“的本义是道路,引申为规律、原则等,在中国古代哲学、政治学里,也指宇宙万物的本原、个体,一定的政治观或思想体系等,在不同的上下文环境里有不同的意思。
明明德:前一个“明”作动词,有使动的意味,即“使彰明”,也就是发扬、弘扬的意思。
后一个“明”作形容词,明德也就是光明正大的品德。
2、亲民:《管子·形势解》:“道之纯厚,遇之有实,虽不言曰‘吾亲民’,而民亲矣”。
王阳明曾与弟子徐爱辨亲民和新民,认为“宜从旧本作‘亲民’”,列在《传习录》首章,“说亲民便是兼教养意,说新民便觉偏了”。
“亲民”的目的主要是在于“齐家”,齐家即亲民也。
“亲民”二字与上面“明明德”结合,即弘扬光明的品德要学习和应用于日常生活当中,大人的学问即从生活中而来。
3、知止:知道目标所在。
【原文】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翻译】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扬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养自身的品性;要想修养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思,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使自己获得知识;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识、研究万事万物。
大学之道原文及译文

大学之道原文及译文:原文: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
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
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
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
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
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
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
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
译文: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学习和应用于生活,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
知道应达到的境界才能够志向坚定;志向坚定才能够镇静不躁;镇静不躁才能使内心安定;心安理得才能够思虑周详;思虑周详才能够处事合宜。
每一样东西都有根本有始末,每件事情都有开始有终结。
明白了这本末始终的道理,就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了。
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扬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养自身的品性;要想修养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思,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使自己获得知识;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识、研究万事万物。
通过对万事万物的认识、研究后才能获得知识;获得知识后意念才能真诚;意念真诚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品性;品性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后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平。
上至天子下至平民百姓,都应该以修养自身的品德为根本。
通过推究事物的原理,而彰显明德,认识本心,表里如一。
意念才能真诚;意念真诚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品性;品性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后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平。
部编版高二上册语文第四课《大学之道》课文原文、教案及知识点

【导语】《⼤学之道》是部编版⾼中语⽂选择性必修上册第⼆单元第四课的第⼆篇⽂章。
本篇课⽂节选⾃《礼记·⼤学》,围绕穷理、正⼼、修⾝、治⼈的根本原则,强调的是“修⾝为本”。
®⽆忧考⽹为⼤家准备了以下内容,希望对⼤家有帮助。
1.部编版⾼⼆上册语⽂第四课《⼤学之道》课⽂原⽂ ⼤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于⾄善。
知⽌⽽后有定;定⽽后能静;静⽽后能安;安⽽后能虑;虑⽽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欲修其⾝者,先正其⼼;欲正其⼼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后知⾄;知⾄⽽后意诚;意诚⽽后⼼正;⼼正⽽后⾝修;⾝修⽽后家齐;家齐⽽后国治;国治⽽后天下平。
⾃天⼦以⾄于庶⼈,壹是皆以修⾝为本。
其本乱⽽末治者否矣。
其所厚者薄,⽽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2.部编版⾼⼆上册语⽂第四课《⼤学之道》教案 【素养⽬标】 1.了解曾⼦及其思想主张,了解《⼤学》的主要内容。
2.掌握⽂中重要的⽂⾔词语和特殊句式,理解并背诵课⽂。
3.分析本⽂的论证特点,概括说理的艺术技巧。
4.准确把握和理解“三纲”“⼋⽬”的具体所指及其内部关联,理解⽂章表达的思想及现实意义。
【教学重难点】 概括说理的艺术技巧,准确把握和理解“三纲”“⼋⽬”的具体所指及其内部关联。
【教学⽅法】 合作探究法:在疏通⽂意的基础上,探讨课⽂的深刻内涵。
【教学过程】 ⼀、情景导⼊ ⼩时候我们都听过“曾⼦杀猪教⼦”的故事,从中知道了为⼈⽗母要以⾝作则,⾔⽽有信,真诚待⼈的道理。
今天,我们要以更加理性的⽬光来学习曾⼦的另外⼀篇著作《⼤学之道》。
⼆、⽂化常识 1.了解曾⼦ 曾⼦(前505年-前435年),姒姓,曾⽒,名参,字⼦舆,鲁国南武城(今⼭东平⾢,⼀说⼭东嘉祥)⼈。
春秋末年思想家,儒家⼤家,孔⼦晚年弟⼦之⼀,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物,夏禹后代。
2大学之道

《礼记》又名《小戴礼记》、《小戴记》,成书于汉代,为西汉礼学 家戴圣所编。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选集,主要内容是先秦的礼 制。体现了先秦儒家的哲学思想、教育思想、政治思想、美学思想,是研 究先秦社会的重要资料,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
《大学》相传是孔子门生曾参于春秋末年战国时期所作, 原本是《礼记》中的一篇。 《大学》很长一段时间内未能引起 儒者的特别注意和关注。后朱熹将其编入“四书”,便与《论 语》《孟子》《中庸》处于同等重要的地位,且居“四书”之 首,地位空前。同时,确立了其在经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 译文:大学的宗旨在于 彰明美好的德行,在于 亲近爱抚民众,在于使 自己达到善的最高境界。
拓展 ➢ “三纲领”具体指什么?
明,明之也。明徳者,人之所得乎天,而虚灵不昧,以具众理而应万事者 也;但为气禀所拘,人欲所蔽,则有时而昏;然其本体之明,则有尝息者, 故学者当因其所发而遂明之,以复其初也。
“止于至善”就是要将自己的道德品质和社会、国家的治理提升到 最完美的地步,不达到最理想的境界绝不停止,实际上是一个无限的完 善过程。
研读文本 ➢ “三纲领”具体指什么?他们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明明德”——“为仁由己”,自觉地完善自我修养。 “亲民”即“新民”——“推己及人”,亲近爱抚民众 “止于至善”——“终身行之”,不达到最理想的境界不停止,这 是一个无限的完善过程。
明确: 1.论证结构严谨,条理清晰。先提 出表明宗旨的“三纲”,然后提出实现 “三纲”的具体步骤,说明治国平天下 和个人道德修养的一致性。浑然一体, 结构严谨,条理清晰。 2.运用排比、顶真手法,句式整齐, 节奏分明,增强了语势,具有无可辩驳 的力量。
课堂小结
1.掌握重点文言字词“修”、“诚”、“致”等, 并能够独立翻译文章。
大学之道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

大学之道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大学之道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原文:大学之道两汉:礼记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
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译文: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学习和应用于生活,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
知道应达到的境界才能够志向坚定;志向坚定才能够镇静不躁;镇静不躁才能够心安理得;心安理得才能够思虑周详;思虑周详才能够有所收获。
每一样东西都有根本有始末,每件事情都有开始有终结。
明白了这本末始终的道理,就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了。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扬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养自身的品性;要想修养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思,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使自己革除不好的思想;认识最真的本心。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通过伏灭革除内心不好的私欲、物欲,而彰显明德,认识本心,表里如一。
大学之道原文(4篇)

大学之道原文(4篇)大学之道原文篇一大学之道讲的既是成人之道,更是儒家入世之道。
曾子本人就是传承道统的中坚骨干,所以将人伦作为维系整个社会行为和政治规范的微观基础。
《大学》卷首开宗明义: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所谓明明德,前一个明是动词,意指理解掌握;而后一个明为形容词或名词,强调儒家的道统而非其它的歪门邪道。
明明德与亲民、至善一直被认为是《大学》之重要的三纲。
明德是根本,亲民为路径,至善则是境界,是个体行为的理想目标。
这对于一名教师就比较重要了。
因为教师通常肩负明德和明明德的双重责任。
所谓明德是规范的体例,说起来并非难题;关键在于明明德,这又是一个双向的行为过程。
作为一名教师就需要循循善诱,通过传道释疑解惑,激发学生对真和善的渴求,使学生的素质和能力得到最高的发展,同时,在言传的同时更可以身教。
以教师自身的良好言行感染学生使其可以不断地明明德,日积月累而达到教学双方自立并立人。
亲民、至善——大学之道强调的不仅是人的道德本性和道德实践,它还要求把个人的道德修养应用于社会政治实践,是一个推己及人的过程。
亲民,说到底就是将自己的道德修养普遍地施及于天下百姓,并使天下百姓都能体认到自己心灵中所具有的诚明德性,由此同样再去施之于人已所不欲,勿施于人,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共同创造出一个和谐社会,这样就能做到大学之道所谓的止于至善了。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试想一下,如果我们确实可以吾日三省吾身,明明德,亲民,至善既不难;同时格物、致知、诚意、正心、完美修身而齐家治国平天下亦不难。
这就是通过《大学》篇学习受到的教益和启迪。
大学之道读后感(二)大学,中学,小学。
似乎这样一个排列有些有趣,如果把握的成长经历看做一个数,那这个排列就是我的倒数。
这样说并不为过,因为在20年的生存里,他们占据了13年了。
从儿时就在求学道路上兢兢业业,对大学充满憧憬。
那么在捧起《中国语文》这本课本时,不料与《大学之道》这篇文章碰上面,开始了我对大学的思索。
大学之道原文、翻译及赏析

大学之道原文、翻译及赏析大学之道汉朝大学之道,是德,是亲民,是止于至善。
知止于是决定:先冷静再安静;先静,才能安;先安后忧;想好了再拿。
事有始有终,物有所终。
如果你知道顺序,你会找到一条捷径。
古欲明显优于世者,先治其国;如果你想治理你的国家,你应该首先把你的家人聚在一起;要想家人团聚,先修身体;欲修身,先正心;要想正确,先真诚;要真心,先让他知道;知识存在于事物之中。
事情是已知的;知其然而后诚;先诚后义;摆正心态再去实践;身体修复后,家庭整洁;家庭和睦,然后国家治理;国家统治,天下太平。
从田字到庶人,一个是基于自我修养。
如果到最后乱了,就治不好了。
厚的就是薄的,薄的就是厚的,什么都没有了!《大学之道》译文大学的目的是弘扬光明磊落的品德,学习并运用于生活,使人达到最完美的境界。
只有知道自己应该达到的目标,才能坚定;有了决心,才能从容淡定;只有当你心平气和的时候,你才能安心;只有你心安理得,才能深思熟虑;只有仔细思考,才能有所收获。
任何事物都有根本的开始和结束,任何事物都有开始和结束。
自始至终知道这个道理,就接近了事物发展的规律。
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扬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养自身的品性;要想修养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思,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使自己革除不好的思想;认识最真的本心。
把心中不好的私欲和物欲制服掉,把自己的德行表现出来,知道自己的真心。
想法可以是真诚的;心诚,心方正;有了正确的头脑,才能培养自己的性格;只有经过品格的培养,才能经营好家庭和家族;只有把家族和宗族治理好了,才能把国家治理好;国家治理得好,天下才能太平。
上自国家***,下至平民百姓,人人都要以修养品性为根本。
若这个根本被扰乱了,家庭、家族、国家、天下要治理好是不可能的。
不分轻重缓急,本末倒置却想做好事情,这也同样是不可能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学之道
了解:
大学之道:大学的宗旨。
《大学之道》(儒学经典《大学》开篇第一句)。
“大学”一词在古代有两种含义:一是“博学”的意思;二是相对于小学而言的“大人之学”。
重点词译:
明明德:前一个“明”作动词,有使动的意味,即“使彰明”,也就是发扬、弘扬的意思。
后一个“明”作形容词,明德也就是光明正大的品德。
知止:知道目标所在
致其知:使自己获得知识
厚者薄:该重视的不重视。
薄者厚:不该重视的却加以重视
解读:
这里所展示的,是儒学三纲八目的追求。
所谓三纲,是指明德、亲民、止于至善。
所谓八目,是指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它既是为达到“三纲”而设计的条目工夫,也是儒学为我们所展示的人生进修阶梯。
八目前四级是“内修”,三纲是“外治”,而其中间的“修身”一环,则是连结“内修”和“外治”两方面的枢纽。
++应达到的境界--志向坚定--镇静不燥--心安理得--思虑周祥--有所收获--
++本末始终(道理)--事物规律(发展)
++弘扬光明正大品德--治理好国家--管好家庭家族--修身养性--端正(自己)心思--意念真诚--拥有知识--认识研究万事万物(途径)-- {接着倒过来强调}
++上自国家元首,下至平民百姓,人人都要以修养品性为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