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应用题的“一题多解”

合集下载

函数应用问题-学会解题之高三数学多题一解【解析版】

函数应用问题-学会解题之高三数学多题一解【解析版】

函数应用问题【高考地位】应用题是指利用数学知识解决一些非数学领域中的问题,在近几年全国各地高考中经常出现。

数学的高度抽象性决定了数学应用的广泛性,因而应用题的非数学背景是多种多样的,解应用题往往需要在陌生的情景中去理解、分析给出的有关问题,并舍弃与数学无关的非本质因素,通过抽象转化成相应的数学问题,或许正是这个原因让学生比较惧怕数学应用题。

在高考中要处理好函数应用题,学会数学建模分析的步骤和掌握数学建模的具体方法是关键.方法 解函数应用题的一般步骤万能模板 内 容使用场景 函数的实际应用问题解题模板第一步 审题——弄清题意,分清条件和结论,理顺数量关系;第二步 建模——将文字语言转化成数学语言,用数学知识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 第三步 解模——求解数学模型,得到数学结论;第四步 还原——将用数学方法得到的结论还原为实际问题的意义;第五步 反思——对于数学模型得到的数学结果,必须验证这个数学结果对实际问题的合理性.例1.已知某公司生产某产品的年固定成本为100万元,每生产1千件需另投入27万元,设该公司一年内生产该产品x 千件()025x <≤并全部销售完,每千件的销售收入为()R x 万元,且()21108,(010)3{ 17557,(1025)x x R x x x x-<≤=-++<≤.⑴ 写出年利润()f x (万元)关于年产量x (千件)的函数解析式;⑴ 当年产量为多少千件时,该公司在这一产品的生产中所获年利润最大?(注:年利润=年销售收入-年总成本).【答案】(1)详见解析;(2) 9千件.【解析】第一步,审题——弄清题意,分清条件和结论,理顺数量关系;某公司的年固定成本为100万元,每生产1千件需另投入27万元,设该公司一年内生产该产品x 千件()025x <≤并全部销售完,每千件的销售收入为()R x 万元,且()21108,(010)3{ 17557,(1025)x x R x x x x-<≤=-++<≤. 第二步,建模——将文字语言转化成数学语言,用数学知识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 当010x <≤时,第三步,解模——求解数学模型,得到数学结论;第四步,还原——将用数学方法得到的结论还原为实际问题的意义;第五步,反思——对于数学模型得到的数学结果,必须验证这个数学结果对实际问题的合理性.考点:1、函数的解析式及定义域;2、函数的单调性.【点评】(1)由年利润=年销售收入-年总成本,结合()R x ,即可得到所求()f x 的解析式;(2)由()1的解析式,我们求出各段上的最大值,即利润的最大值,然后根据分段函数的最大值是各段上最大值的最大者,即可得到结果。

分数百分数应用题解题思想(一通百通)

分数百分数应用题解题思想(一通百通)

分数应用题解题思想介绍金仁虎一、分配思想分配思想就是根据题中的数量关系,从已知条件入手,通过列式,先求出单位“1”,再由单位“1”的量进行分配。

其具体思路我们还是从第十一册教材第63页的思考题谈起。

1.基本题:同学们参加野营活动。

一个同学到负责后勤工作的老师那里去领碗,老师问他领多少,他说领55个。

又问:“多少人吃饭?” 他说:“一人一个饭碗,两人一个菜碗,三人一个汤碗。

”算一算这个同学给多少人领碗。

〔分析与解〕这是一道六年级的思考题,解答此题可以用多种方法。

(1)方程法。

设:共有X人X+X+X=55解得X=3O。

(2)算术法。

55÷(l++)=55÷1=3O(人)(3)此题还可以直接求最小公倍数来解。

根据“一人一个饭碗,二人一个菜碗,三人一个汤碗”的条件可得:[1、2、3]=6(6是1、2、3的最小公倍数)。

即:每6人为一桌,每桌所需的碗数为:饭碗:6÷l=6(个);菜碗:6÷2=3(个);汤碗:6÷3=2(个)。

共计:6+3+2=11(个)→每桌的总碗数。

这样野营的同学正好可以安排:55÷11=5(桌),而每桌都是6人,即共有6×5=3O人参加野营。

此题运用最小公倍数来解,不但可以拓宽六年级同学的解题思路,更重要的是为四、五年级同学开辟了一条解题途径。

2.变形题。

节日期间给某班同学发水果,每人3个桔子,每2人3个苹果,每4人3根香蕉,最后又给每人发1个梨,结果共发水果2OO个,求该班有多少个同学?每种水果各多少个?[分析与解] 每人所发水果情况:桔子3(个);苹果1(个);香蕉(个);梨1(个)。

(l)方程法。

设:共有X人X+3X+1X+X=200解得X=32(人)(2)算术法。

200÷(1+3+l+)=2OO÷6=32(人)(3)最小公倍数法(同学们自己思考列式)。

在求出单位“1”为32人以后,根据分配思想分别算出每种水果的个数,即:桔子3×32=96(个)苹果32×l=48(个)香蕉32×=24(个)梨子1×32=32(个)3.综合题:星期日某车间去郊外植树,休息时每人发2瓶汽水,每3人发2瓶果汁,每6人发2瓶雪碧,结果共发饮料180瓶,在这些人中,每人植一棵松树,每2人植5棵杨树,每3人植4棵柳树,每5人植3棵杏树,求该车间共植树多少棵?〔分析与解〕此题综合性很强,实际上是把前两个分配思想的小题合在一起。

应用题一题多解

应用题一题多解

一题多解一般应用题例1 一筐苹果连筐共重45千克,卖出苹果的一半后,剩下的苹果连筐共重24千克,求原来有苹果多少千克?(北京市海淀区)【分析1】先求卖出的苹果是多少千克,再乘以2即得原来苹果重量.【解法1】卖出的苹果有多少千克?45-24=21(千克)原来有苹果多少千克?21×2=42(千克)综合算式:(45-24)×2=42(千克).【分析 2】用24千克乘以 2,即得两个筐和原来苹果总数的重量和.再减去连筐在内的45千克,即得一个筐的重量,再用45千克减去一个筐的重量,即得原有苹果重量.【解法2】两个筐和原来苹果共多少?24×2=48(千克)一个筐的重量是多少千克?48-45=3(千克)原来有苹果多少千克?45-3=42(千克)综合算式: 45-(24×2-45)=42(千克).【分析3】先求两个筐和两筐苹果的重量和,再求出两个筐和一筐苹果的重量和,最后求两和之差就是原来有苹果多少千克.【解法3】两个筐和两筐苹果共多少?45×2=90(千克)两个筐和一筐苹果共重多少千克?24×2=48(千克)原来有苹果多少千克?90-48=42(千克)综合算式:45×2-24×2=42(千克).【分析4】先求出半个筐和半筐苹果的重量和,再求半个筐重多少千克,进一步求出一个筐的重量,最后求出原有苹果多少千克.【解法4】半个筐和半筐苹果共多少?45÷2=22.5(千克)半个筐重多少千克?24-22.5=1.5(千克)一个筐重多少千克?1.5×2=3(千克)原有苹果多少千克?45-3=42(千克)综合算式: 45-(24-45÷2)×2=45-(24-22.5)×2=45-1.5×2=45-3=42(千克).【分析5】“苹果的一半”可理解为“苹果的”.根据“比较量÷对应分率=标准量”,先求出“苹果的一半”是多少,再除以“”即得原有苹果多少千克.【解法5】苹果的一半是多少千克?45-24=21(千克)原来有苹果多少千克?21÷=21×=42(克)综合算式:(45-24)÷=21÷=42(克)答:原来有苹果42(千克).【评注】以上五种解法中,解法1和解法5实际上是很相似的,只是形式不同,解法1是整数应用题的解法,而解法5是分数应用题的解法.这两种解法的思路简捷,计算简便,是本题较好的解法.解法5可通用于其他变换形式,如“卖出苹果的”等,若用解法1就太麻烦了.例2 朝阳菜市场运进每筐重量相等的西红柿.上午运进120筐,下午运进150筐,已知上午比下午少运900千克,全天共运进西红柿多少千克?(北京市东城区)【分析1】先求下午比上午多运进多少筐,进一步求出每筐重量,再乘以全天共运进的筐数,即得全天共运进西红柿多少千克.【解法1】下午比上午多运进多少筐?150-120=30(筐)每筐西红柿重多少千克?900÷30=30(千克)全天共运进多少筐西红柿?120+150=270(筐)全天共运进西红柿多少千克?30×270=8100(千克)综合算式:900÷(150-120)×(120+150)=900÷30×270=30×270=8100(千克).【分析2】先求每筐西红柿重多少千克,再求上午和下午各运进多少千克,最后求出全天共运进西红柿多少千克.【解法2】每筐西红柿重多少千克?900÷(150-120)=900÷30=30(千克)上午运进西红柿多少千克?30×120=3600(千克)下午运进西红柿多少千克?30×150=4500(千克)全天共运进西红柿多少千克?3600+4500=8100(千克)综合算式:900÷(150-120)×120+900÷(150- 120)×150=900÷30×120+900÷30×150=3600+4500=8100(千克).【分析3】先求出下午运进的筐数是上午的几倍,再求出下午比上午多的倍数,即900千克对应的倍数,由此可求上午运进西红柿多少千克,最后求全天共运进西红柿多少千克.【解法3】下午运的是上午运的几倍?150÷120=(倍)上午运进西红柿多少千克?900÷(-1)=3600(千克)全天运进西红柿多少千克?3600×(+1)=8100(千克)综合算式:900÷(150÷120-1)×(150÷120+1)=900÷(-1)×=900×=8100(千克).【分析4】先求下午与上午运进西红柿筐数的比,再求每份西红柿的重量是多少千克,最后求出全天运进西红柿多少千克.【解法4】下午与上午运进筐数的比?150∶120=5∶4每份西红柿的重量是多少千克?900÷(5-4)=900(千克)全天运进西红柿多少千克?900×( 5+4)=8100 (千克)答:全天共运进西红柿8100千克.【评注】以上四种解法中,解法1思路简捷,计算简便,是本题较好的解法.解法3和解法4分别运用有关分数和比的知识解题,思路独特,有新意.例3 一个农业专业户买种子用去10.50元,买农具的钱是买种子的3.4倍,买化肥比买农具少11.90元,他一共用去多少元?(甘肃省兰州市)【分析1】先求买农具用去多少元,再求买化肥用去多少元,最后求出他共用多少元.【解法1】买农具用去多少元?10.50×3.4=35.70(元)买化肥用去多少元?35.70-11.90=23.80(元)一共用去多少元?10.50+35.70+23.80=70(元)综合算式:10.50+10.50×3.4+(10.50 ×3.4-11.90)=10.50+10.50×3.4+23.80=70(元).【分析2】先求出买农具和买化肥共用去多少元,再求他一共用去多少元.【解法2】买农具和化肥共用多少元?10.50×3.4×2-11.90=59.50(元)他一共用去多少元?10.50+59.50=70(元)综合算式: 10.50+(10.50×3.4×2-11.90)=10.50+(71.40-11.90)=10.50+59.50=70(元).【分析3】因为买农具用去的钱是买种子用钱的3.4倍,而买化肥用钱可看作是买种子用钱的3.4倍少11.90元,所以他一共用去的钱是买种子用钱的(1+3.4×2)倍少11.90元.【解法3】10.50×(1+3.4×2)-11.90=10.50×7.8-11.90=81.90-11.90=70(元).答:他一共用去70元.【评注】解法 1是一般解法,计算比较麻烦.解法 3思路简捷,运算简便,是本题的最佳解法.例4 师徒二人装订324本书,4小时完成,已知师傅每小时装订45本,徒弟每小时装订多少本?(广东省宝安县)【分析1】先求师傅共装订多少本,再求徒弟共装订多少本,最后求徒弟每小时装订多少本.【解法1】师傅共装订多少本?45×4=180(本)徒弟共装订了多少本?324-180=144(本)徒弟每小时装订多少本?144÷4=36(本)综合算式:(324-45×4)÷4=(324-180)÷4=144÷4=36(本).【分析2】先求出师徒二人每小时共装订多少本,再减去师傅每小时装订本数,即得徒弟每小时装订多少本.【解法2】师徒每小时共装订多少本?324÷4=81(本)徒弟每小时装订多少本?81-45=36(本)综合算式:324÷4-45=81-45=36(本).【分析3】因为师徒二人每小时装订本数×装订小时数=装订总本数,所以,可以“装订总本数”为等量列方程.【解法3】设徒弟每小时装订x本.(45+x)×4=32445+x=324÷4x=81-45x=36答:徒弟每小时装订36本.【评注】解法1是一般解法,解法2思路明确,运算过程简单,是本题最佳解法.例5 时新手表厂原计划25天生产10 000只手表,实际提前5天完成了计划,平均每天多生产手表多少只?(辽宁省大连市中山区)【分析1】先求实际生产了多少天,再分别求出实际和原计划每天生产手表各多少只,最后求出实际每天比原计划每天多生产手表多少只.【解法1】实际生产了多少天?25-5=20(天)实际平均每天生产手表多少只?10 000÷20=500(只)原计划平均每天生产手表多少只?10 000÷25=400(只)实际平均每天比原计划多生产多少只?500-400=100(只)综合算式:10 000÷(25- 5)- 10 000÷25=10 000÷20-10 000÷25=500-400=100(只).【分析2】由题意可知,实际每天生产手表总数的,原计划每天生产手表总数的.由此可分别求出实际和原计划每天各生产手表多少只,最后求其差,即得本题所求问题.【解法2】实际生产了多少天?25-5=20(天)实际平均每天生产手表多少只?10000×=500(只)原计划平均每天生产手表多少只?10000×=400(只)实际平均每天比原计划多生产多少只?500-400=100(只)综合算式:10000×-10000×=10000×-10000×=500-400=100例6 某化肥厂生产一批化肥,原计划每天生产60吨,实际每天比原计划多生产15吨,结果提前6天完成了任务.这批化肥有多少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南岗区)【分析1】如果完成任务后继续生产 6天,就在原计划天数内超过计划总数(60+15)×6=450 吨).这是因为实际每天比原计划每天多生产15吨,由此可求出原计划生产天数,再求出这批化肥有多少吨.【解法1】实际再生产6天完成几吨?(60+15)×6=450(吨)原计划生产多少天?450÷15=30(天)这批化肥有多少吨?60×30=1800(吨)综合算式:60×[(60+15)×6÷15]=60×[75×6÷15]=60×[450÷15]=60×30=1800(吨)【分析2】原计划生产每吨化肥要用天,实际生产每吨化肥要用天,由此可求出实际生产每吨化肥可提前-=(天).而实际共提前了6天,所以提前的6天里包含天的个数,就是原计划生产化肥的总吨数.【解法2】实际生产每吨化肥比计划提前几天?-=-=(天)这批化肥有多少吨?6÷=1800(吨)综合算式:6÷(-)=6÷(-)=6÷=1 800(吨).【分析3】因为每天生产吨数×生产的天数=化肥总吨数,而化肥总吨数一定,所以每天生产吨数和生产的天数成反比例.因为实际每天生产吨数与原计划每天生产吨数的比是(60+15)∶60=5∶4,所以实际生产天数与原计划生产天数的比是4∶5,并且实际比原计划少用了6天,由此可求出实际生产天数,或原计划生产天数,那么这批化肥总量即可求出.【解法3】实际与原计划生产天数的比?60∶(60+15)=4∶5实际生产了多少天?6÷(5-4)×4=24(天)计划生产多少天?6÷(5-4)×5=30(天)这批化肥有多少吨?60×30=1800(吨)或(60+15)×24=1800(吨)综合算式:60×[6÷(1-)]=60×[6÷]=60×30=1800(吨).或:(60+15)×[6÷(-1)]=75×[6÷]=75×24=1800(吨).【分析4】如果设这批化肥总吨数为x,那么原计划生产天数可表示为,实际生产的天数可表示为.因为实际比原计划少用了6天,所以根据关系式“原计划生产天数-实际生产天数=提前的天数”可列方程解.【解法4】设这批化肥有x吨.-=6()x=6x=6÷x=1800答:这批化肥有1800吨.【评注】解法2的思路简明、新颖独特,运算简便,是本题的最佳解法.解法1比较容易想到,但运算太繁.解法3和解法4是运用比、分数和方程的知识解应用题,可作为拓宽解题思路的训练.例7 管道工厂用10米长的新管,换地下8米长的旧管450根,需要新管多少根?(北京市东城区)【分析1】先求要换旧管的总长是多少米,再求需要新管多少根.【解法1】要换旧管的总长是多少米?8×450=3600(米)需要新管多少根?3600÷10=360(根)综合算式:8×450÷10=360(根).【分析2】用比例解法.因为每根管长×管的根数=换管的总长,要换管的总长一定,所以,每根管的长度和管的根数成反比例.【解法2】设需要新管x根.10x=8×450x=x=360【分析3】由分析2可知,每根管长和需换管的根数成反比例,所以,需要新管根数和旧管根数的比是8∶10,由此可求新管根数.【解法3】450÷10×8=45×8=360(根).答:需要新管360根.【评注】解法1和解法2都属于一般解法,解法3是特殊解法,是本题较好的解法.例8 农具厂加工一批零件,计划每天加工50个,12天完成.要想提前2天完成任务,每天需要加工多少个?(山东省惠民地区)【分析1】先求要加工零件总个数,再求实际用的天数,最后求每天要加工的个数.【解法1】这批零件共有多少个?50×12=600(个)实际用了多少天?12-2=10(天)实际每天需要加工多少个?600÷10=60(个)综合算式:50×12÷(12-2)=600÷10=60(个).【分析2】要提前2天完成,实际上就是把计划 2天完成的个数,平均分到前(12-2)天内完成。

浅谈小学数学中的“一题多解与一题多变”

浅谈小学数学中的“一题多解与一题多变”

浅谈小学数学中的“一题多解与一题多变”在当今教育模式下,通常我们数学的教育模式都是以“标准题目”和“标准答案”来解决问题,这导致学生的思维受到禁锢并沿着定向发展,导致千人一面,这种单一、刻板的思维严重地束缚着小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

因此,教师必须打破禁锢。

想要锻炼思维,可以通过一系列的变式训练,以多侧面、多角度地去探索问题中的本质,这样有利于弄清知识脉络和知识间的联系,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转换能力。

在新课程改革实行的背景下,一题多解和一题多变是数学研究中的一个热点问题,一题多解式和一题多变式的教学形式也不断呈现出了新的特点,而数学作为一门应用最广泛,最能培养创造性思维和问题解决的能力的一门基础课程,通过不断激发学生积极思维和求知兴趣,从而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因此其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上具有独特优势。

一、“一题多解”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的实践一个题目能否得到解决的确非常的重要,但是去探求不同于别人的新解法,才是学习上梦寐以求的乐事。

学生学习的兴趣往往与所创造出的欢乐是紧密相连的。

因此研究一题多解是为了增强学生们的求知欲望,从而激发人们的创新精神。

那么所谓的“一题多解”是什么呢?从字面上看很容易看出就是指一题多解训练,对同一问题的结论通过不同的方法得出,不断通过指引和启迪学生从不同的思路、不同的方向、不同的方法以及不同的运算过程去分析和解答问题。

为了能充分解释一题多解在培养小学生思维方面的应用,将通过下面两个例子,来详细的介绍“一题多解”。

例1:计划修一条长120米的水渠,前5天修了这条水渠的20%,照这样的进度,修完这条水渠还需多少天?这道题先启发学生求工作效率,即从“工作量÷工作时间”来思考:解法(1):120÷(120×20%÷5)-5 ;解法(2):(120-120×20%)÷(120×20%÷5);这道题也还可以从分数的意义直接进行解答:解法(3):1÷(20%÷5)-5 ;解法(4):(1-20%)÷(20%÷5);解法(5) 5÷20%-5例2:李老师带了若干元去买书。

应用题一题多解训练课的初步探索

应用题一题多解训练课的初步探索


6个 ) (
答 : 下 的钱 还 可 以 买6 篮 球 。 剩 个
解 法 2 l- 3 ÷ 2 :2 4 2 7

1 6 2-
6 个) ( 答 : 同上 ) ( 解 法3 设 剩 下 的钱 还 可 以 买x 篮 球 , : 个

7x 27-3 2 =1 x 2 4 2
72 =43 x 2 x =6
答 : 同上 ) ( 解法 4 设 剩 下 的 钱 还 可 以 买X 篮 球 , : 个
72 +4 =72 2 x 32  ̄1
7 x4 2 8 4 2+ 3 = 6 7x8442 2= 6 — 3 7x42 2= 3 x6 =
行 3 3 5 = 3 ( 里 ) 乙每 天 走 的 就可 以求 出来 了 。 8—033公 , 乙每 天 走 多少 公 里 知道 了 。 每天 走 的 也 就 可 以 知道 了 甲 口述 2 甲 行 5 , 行 4 , 如 乙 每 天 比 原 来 多 行 1 公 : 天 乙 天 假 0
一 一
700 ) 39 0
生 自己 去进 一 步思 维 , 一 步 去 认 识 。 否 则是 对是 错 , 优 是 进 是 劣 , 简 是 繁 , 生 都 不 知 道 , 样 就 不 能 达 到 提 高 学 生 解 题 是 学 这 能 力 的 目的 。 只有 通 过 引 导 学 生 自己对 上 述 求 得 的各 种 解 题 方 法进 行 逐 一 比较 , 开 热 烈 的讨 论 或争 论 , 能 真 正把 握 应 展 才 用题 的最 简 便 的解 题 方 法 ,才 能 进 一 步 提 高 解 答应 用 题 的能 力 和效 率 。 例 1 福 小 学 原 计 划 买 1 个 篮 球 , 个 7 元 。 买 篮 球 的 . 幸 2 每 2 从 钱 中先 拿 出4 2 买 足 球 , 下 的 钱 还 够 买几 个 篮 球 ? 3元 剩

学生做数学题的一题多解释

学生做数学题的一题多解释

学生做数学题的一题多解释(一题多解)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它有助于学生从多个角度理解问题,培养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下面是一个例子:
题目:一个圆形的半径是5厘米,求它的面积。

方法一:使用圆的面积公式
我们知道,圆的面积可以通过公式 A = πr² 来计算,其中 A 是面积,r 是半径。

将 r = 5 代入公式,得到 A = π × 5² = 25π 平方厘米。

方法二:使用圆的面积与直径关系
我们知道,圆的面积与直径的关系是:A = (d/2)²π,其中 d 是直径。

由于 r = d/2,所以可以将 d = 10 代入公式,得到 A = (10/2)²π = 25π 平方厘米。

方法三:使用正方形近似法
我们可以将圆近似为一个正方形,这个正方形的边长就是圆的直径。

因此,圆的面积可以看作是正方形的面积。

所以,A = d²/4 = 10²/4 = 25π 平方厘米。

通过以上三种方法,我们可以得到相同的答案,这有助于学生从多个角度理解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利用比列应用题的一题多解培养学生的开放思维

利用比列应用题的一题多解培养学生的开放思维

利用比列应用题的一题多解培养学生的开放思维作者:马志莲来源:《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3年第10期小学数学第十二册教材中的“比例应用题”,是在学生已学习了整数应用题、分数应用题、百分数应用题的基础上来学习的。

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教学中,不但要让学生掌握用比例知识解答的方法,而且还要利用知识的迁移,掌握其他多种解答方法,从而使学生的思维从单一的教材例题的解答模式中向纵横发展,灵活多变,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研究问题,寻找正确的解题方法。

例、学校买来一批儿童读物,按4:5借给甲乙两个半,借给甲班20本,借给乙班多少本?一共买来多少本:解法一、用比例求解∵甲:乙=4:5 ∴20:乙=4:5 ∴乙=20×5÷4=25(本)总数:25+20=45(本)解法二、用归一求解∵甲解20本占4份,∴1份是20÷4=5(本),乙班是5份,乙班借得20÷4×5=25(本)总数为:20+25=45(本)解法三:用分数求救用分数求救,由于两种量各自所对应的分率和单位“1”的量不同,因而又有不同的解法。

∵甲:乙=4:5 ∴甲是乙的 45 ∴乙=20÷ 45 =25(本)总量为:20+25=45(本)∵甲:乙=4:5 ∴甲是总数的 49 ∴总数=20÷ 49 (本)乙=45-25=20(本)∵甲:乙=4:5 ∴乙是总数的59 总数=20÷(1- 49=45(本)乙=45-25=20(本)∵甲:乙=4:5 ∴甲比乙少 15 甲是乙的(1- 15 )∴乙=20÷(1- 15 )=25(本)总数为25+20=45(本)∵甲:乙=4:5 ∴乙比甲多 14 乙是甲的(1+ 14 )∴乙=20×(1+ 14)=25(本)总数为25+20=45(本)解法四:用倍数求解∵甲:乙=4:5 ∴乙是甲的114 倍乙=20×1 14 =25(本)总数为25+20=45(本)以上这是一道典型的比例应用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拘泥于常规的解题方法,引导学生进行顺向、逆向、横向、纵向的思维,使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广开思路。

一题多解 归一应用题

一题多解 归一应用题

一题多解归一应用题例1 一个打字员15分钟打了1800个字,照这样的速度,1小时能打多少个字?【分析1】先求1分钟能打多少个字,再求1小时能打多少个字。

【解法1】1分钟能打多少个字?1800÷15=120(个)1小时能打多少个字?120×60=7200 (个)综合算式:1800÷15×60=120×60=7200(个)。

【分析2】先求出1小时是15分钟的几倍,再用1800乘以所得的倍数,所得的积就是1小时能打字的个数。

【解法2】1小时是15分钟的几倍?60÷15=4(倍)1小时能打字多少个?1800×4=7 200(个)综合算式:1800×(60÷15)=1800×4=7200(个)。

【分析3】先求出15分钟是1小时的几分之几,根据分数除法的意义,用1800除以所得的几分之几,即得1小时能打字多少个。

【解法3】15分钟是1小时的几分之几?15÷60=1小时能打字多少个?1800÷=7200(个)综合算式:1800÷=1800÷=7200(个)。

【分析4】先求出打一个字需要多少分钟,再看1小时里包含多少个“这些分钟”,就是1小时能打字多少个。

【解法4】打一个字需要多少分钟?15÷1800=(分钟)1小时能打多少个字?60÷=60×120=7 200(个)综合算式:60÷(15÷1800)=60÷=7 200(个)。

【分析5】因为“工作总量÷工作时间=工作效率”,而工作效率一定,所以工作总量与工作时间成正比例。

【解法5】设1小时能打字x个。

x∶60=1 800∶15x=x=7200答:1小时能打字7 200个。

【评注】本题是正归一应用题。

解法1是正归一应用题的一般解法,即先求出“单一量”,再用单一量乘以“总份数”就等于“总数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谈应用题的“一题多解”
解答数学应用题在教学中有着重大意义。

应用题教学具有重要的德育功能和智育功能,每一位小学数学教师都应重视解题教学,要不断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在小学教学教材中,经常会遇到这样的述语:“用两种不同的方法解答”或“你能想出几种不同的解法吗?”有经验的数学教师非常重视这一环节。

因为它不仅可以使学生加深对题中数量关系的理解,还可以使学生反复钻研题意,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分析问题,培养综合运用能力,而且还有利于学生严谨性、深刻性、敏捷性、创造性等优良思维品质的形成和发展,有利于开拓思路和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例:幼儿园小朋友,每人每天吃2个水果,照这样计算,15个小朋友7天要吃多少个水果?
解法一:先求15个小朋友1天要吃多少个水果,再求15个小朋友7天一共要吃多少个水果?
2×15=30(个)30×7=210(个)
答:15个小朋友7要吃210个水果。

解法二:先求1个小朋友7天要吃多少个水果,再求15个小朋友7天吃多少个水果?
2×7=14(个)14×15=210(个)
答:15个小朋友7要吃210个水果。

解法三:先求15个小朋友7天是1个小朋友1天的多少倍,再求15个小朋友7天吃多少个水果?
15×7=105(倍)2×105=210(个)
答:15个小朋友7要吃210个水果。

比较简单的应用题,要进行“一题多解”,解题途经和方法应根据应用题中提供的条件用不同角度去思考而得出多种解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