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朝北魏各州地图

合集下载

中国疆域图(一)夏----魏晋南北朝

中国疆域图(一)夏----魏晋南北朝
为南 北北 魏朝 ,前 红期 色疆 为域 南图

560
时红北 候色周 。为,年
南蓝南 朝色北 陈为朝 ,北后 这齐期 是,疆 北粉域 朝红图 疆色, 域为淡 最西蓝 大梁色 的,为
五胡乱华前北方外族分布图
北魏与南朝宋对峙图
东魏、西魏与南朝梁对峙图
北周、北齐与南朝陈、西梁形势图
谢谢观赏
WPS Office
Make Presentation much more fun
@WPS官方微博 @kingsoftwps
(一)
夏-----魏晋南北朝
商 朝 全 图
315
年 五 胡 十 六 国 与 东 晋 形 势 图
330
年 五 胡 十 六 国 与 东 晋 形 势 图
369
年 五 胡 十 六 国 与 东 晋 形 势 图
383年前秦南பைடு நூலகம்前 夕
394年五胡十六国与东晋形势图
440
朝淡 宋蓝 。色年

南北朝北魏各州地图

南北朝北魏各州地图

可点击“编辑” - “显示比例”进行放大查看
北朝魏-并州、肆州、恒州、朔州、汾州(公元497)
北朝魏-河州、凉州、郭煌镇(公元497)
北朝魏-司州、豫州、荆州、洛州、东荆州、东豫州、南兖州(公元
北朝魏- 武川镇、御夷镇、怀荒镇、柔玄镇、抚冥镇(公元497)
497)
北朝魏-相州、冀州、幽州、平州、瀛州、安州、定州、营州(公元497)
北朝魏-兖州、青州、齐州、徐州、南青州、济州(公元497)
北朝魏- 雍州、豳州、夏州、华州、泰州、东泰州、泾州、岐州、西安州、伏野镇、博骨津镇(公元497 )
VMIWfra

1'«

J3w<*
>*Kt
α

ΛT<
F⅛*il∙√
P 川
Ul

*
r
Λ,
C-J
<*<<
Λ*∣

7
嘶'
安附近
:

J/
N
沃、
W
"宕
*
S M 了2
■ ■
UZ
t V
XRIB Y J SH ^>w ・ ∕ψ^gpC

4ΛO ∙ 1州(IM I P^⅛r ς∕
• √l 飙嗨"・1

! V

西
Γ \. ( > ■
V
、 N ([J 2≡J5 .、⅛-
._《1
∙‰t I
/ ♦ ♦ A
F«® <
<≡S。

地图上的南北朝(14幅地图)

地图上的南北朝(14幅地图)

地图上的南北朝(14幅地图)汉末三国时期,华夏大地战乱频繁,最终蜀汉灭于曹魏,东吴灭于西晋,天下归于一统。

然而好景不长,西晋仅仅持续了51年(若从灭东吴统一全国始为37年),北方又陷入五胡十六国时期的混乱状态。

虽然前秦短暂统一北方,但在淝水之前秦战败于东晋后,北方再次四分五裂。

公元386年,鲜卑族拓跋珪在牛川称王,于398年迁都平城(今山西大同),称帝,建立北魏。

南方的东晋也叛乱不断,桓玄篡晋,废帝自立。

大将刘裕平定桓玄之乱,匡扶晋室,因功掌朝政大权。

东晋偏安江南,不忘北伐,祖逖、庾亮、褚裒、殷浩、桓温等先后北伐未能成功。

公元409年,南燕慕容超纵兵掠淮北,刘裕率军北上,破南燕都城,收复青州、兖州。

之后,刘裕又向西收复巴蜀,趁后秦内乱时,出兵攻克洛阳、长安,灭亡后秦。

但坐镇朝廷的刘穆之病故,刘裕怕大权旁落,匆匆返回建康。

留守长安的晋军内讧,夏主郝连勃勃趁机夺取关中。

刘裕北伐势如破竹,使东晋似乎看到了光复中原的希望之光。

掌握朝廷军政大权的刘裕威望如日中天,野心越来越大。

420年,刘裕废恭帝自立,建立刘宋,东晋灭亡。

公元396年,北魏败北燕,将关东地区收入囊中。

公元427年,北魏攻破夏都统万城。

之后又向北奔袭漠北,大破柔然。

公元430年至439年,北魏夺取关中,并先后灭夏、北燕、北凉等割据势力,统一北方。

至此,刘宋和北魏南北对峙,中国历史进入真正意义上的南北朝时期。

南北朝是南朝和北朝的统称,北朝(386-581)有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和北周五朝,南朝(420年-589年)有宋、齐、梁、陈四朝。

南朝因嫡传华夏之正朔,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奉南朝为正统。

史书将南北朝起始时间定于公元420年,是因为北魏拓跋珪称帝早于刘裕,尽管当时北方还没有统一。

刘宋开国皇帝刘裕吸取东晋灭亡教训,重用寒门,压制豪门世族,推行土断等。

宋文帝继位后,继续推行刘裕的治国方略,整饬吏治、兴修水利、轻徭薄赋……采取了一系列积极的措施,使百姓得以休养生息,国力日强,史称“元嘉之治”。

南北朝(中国历史时期)—搜狗百科

南北朝(中国历史时期)—搜狗百科

南北朝(中国历史时期)—搜狗百科北朝是中国历史上与中国南朝同时代并存的北方王朝的总称,其中包括了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等数个王朝。

北魏、东魏、西魏及北周均由鲜卑族建立,北齐则由鲜卑化汉人所建。

北魏兴起与汉化运动北魏于十六国时期由拓跋鲜卑所建,前身为代国。

前秦于淝水之战崩溃后,代王拓跋什翼犍之孙拓跋珪举兵复国,都盛乐,改国号为「魏」,史称北魏。

北魏在道武帝、明元帝及太武帝的经营下逐步壮大。

拓跋珪与后燕交恶,发生多次战争,并在参合陂之战击溃燕军。

而后他率军攻破后燕首都,迁都至平城。

并在次年称帝,即道武帝。

道武帝性情残忍,后为其子拓跋绍所杀。

同年道武帝长子拓跋嗣平乱继位,即明元帝。

他攻下南朝宋的河南地,但不久去世。

其子拓跋焘继位,即太武帝。

他励精图治,国力大盛,并屡次攻掠南朝宋。

在解除北方柔然的威胁后展开统一华北战争。

在439年攻灭北凉精辟结束「五胡十六国时期」,与南朝宋对峙。

北方至此正式进入「南北朝时期」。

然而,还有后仇池,至443年方亡于北魏。

北魏虽国力鼎盛,但北有强敌柔然,以致不能全力南征。

信仰佛教的卢水胡人盖吴率各族百姓起事,太武帝平定。

打击佛教,成为三武灭佛之一。

太武帝统一华北后又灭西域五大强国之一的鄯善,控制了西域。

在450年又反攻南朝宋,直逼瓜步,并扬言渡江。

之后掠夺五万户北返,至此北朝军力压倒南朝,但军力也大损。

太武帝于后期刑罚残酷,最后被宦官宗爱所杀,宗爱之乱至文成帝时方平定。

北魏前期以平城(今山西大同)为都,后来孝文帝大举实行汉化,政治中心也迁徙到中原腹地洛阳。

献文帝执政时,被其母冯太后毒杀。

冯太后改立献文帝之子拓跋宏(即孝文帝),并把持朝政。

冯太后猜忌多智且滥刑,但使国政平稳。

孝文帝可能因为冯太后的关系而倾慕汉文化,认为鲜卑人应该要深入汉化。

他为人英明好学,在亲政后扩建首都平城为汉城。

基于洛阳较平城繁华,地理位置控制全国,易发兵于江南,可摆脱保守派势力,于493年假借南征南朝齐名义,率众南迁洛阳。

中国东晋十六国地图及其说明

中国东晋十六国地图及其说明

中国东晋⼗六国地图及其说明中国东晋⼗六国地图及其说明张书林编辑1.全图2.东晋3. 成前赵前凉后赵4. 前凉前秦前燕代5. 前秦6. 后秦后燕西秦后凉魏7. 后秦魏南凉北凉西凉南燕夏西秦北燕东晋⼗六国时期图说晋朝在中原地区的统治于四世纪初为东汉以来⼊居内地的各族所推翻。

317年镇守江东的琅邪王司马睿即晋王位于建康,次年称帝;以建康在洛阳之东,史称东晋。

传⾄420年禅国于刘宋。

⾃西晋末到刘宋初,各族在中原和巴蜀先后建⽴了⼆⼗多个割据政权,史称其中前后⼆赵、前后西三秦、前后南北四燕、前后南北西五凉及成、夏为⼗六国,并⽤以泛指这⼀时期晋宋以外各国。

这⼀时期各个政权的疆域政区变化极为频繁,本图所画是淝⽔之战前⼀年即382年的概况。

其时⼗六国中的前秦臻于极盛,《禹贡》九州有其七,东晋的版图只限于淮⽔以南、汉⽔的下游、巴蜀盆地的长江以南。

前秦境内共有⼆⼗⼆州:关中为司⾪校尉及秦、南秦、河、凉州;河淮间为豫、东豫、兖、南兖、青、徐、扬州;河以北为雍、并、冀、幽、平州;汉中南阳为梁、洛、荆州;巴蜀为益、宁州。

辖有⼀百多郡。

东晋境内分为⼋州:长江中下游为扬、江、荆三州,江北为徐、豫⼆州,珠江流域为⼴州,越南北部为交州,云贵⾼原为宁州。

辖有⼋⼗多郡。

⼜有兖、青、幽等侨州和若⼲侨郡侨寄在⼤江南北。

前秦的西境尽于敦煌、⾼昌,后⼆年(384)西域三⼗余国降附,始置西域校尉于龟兹以领护葱岭以东,天⼭以南诸国。

其时前秦的东北是⾼句丽、契丹、库莫奚、夫余、⾢娄、寇漫汗、乌洛侯、地⾖于等国族。

北边鲜卑、柔然收⼊境内,境外为⾼车、契⾻、匈奴等族。

西域校尉诸属国的西北是乌孙国。

青藏⾼原羌族有宝髻、孙波、象雄、⼥国、⽩兰等国族,⼜有从辽东迁来的鲜卑、吐⾕浑部建国于黄河河曲⼀带。

淝⽔战后前秦分裂⽡解,延⾄394年为西秦所灭。

东晋乘胜收复了⼀些失地。

⾄安帝义熙中刘裕北伐,六年(410)灭南燕,⼗三年(417)灭后秦,晋⼟遂北以黄河与北魏为界,西有关中,置北徐州治彭城,北兖州治滑台城,北青州治东阳城,司州治虎牢城,雍州治长安以统新得郡县,这是东晋⼀代的极⼤版图。

两晋南北朝年表及地图

两晋南北朝年表及地图

301年
304年
316年 亡于前赵
317年
319年
329年
333年
347年
350年
351年
352年
370年
376年
383年
384年
385年
386年
394年
395年
397年
398年
400年
403年
407年
409年
410年
414年
417年
420年
421年
431年
437年
439年
479年
502年
534年
535年
589年
武王张轨 光文皇帝刘渊 武帝李雄 高祖石勒 灭前赵 文明帝慕容皝 武悼天王冉闵 350-352 惠武帝符洪 灭西晋 改国号为赵 (前赵) 亡于后赵 亡于东晋 亡于冉魏 灭冉魏 亡于前燕 灭前燕 亡于前秦
亡于前秦
灭前凉
淝水之战 济北王慕容泓 成帝慕容垂 泰武帝姚苌 懿武帝吕光 宣烈王乞伏国 仁 亡于后燕 灭西燕
266年 西晋 (216-316) 前凉【汉】 (301-376) 前赵【匈奴】 (304-329) 成汉【氐】 (304-347) 后赵【羯】 (319-351) 前燕【鲜卑】 (333-370) 冉魏 (350-352) 前秦【氐】 (350-394) 西燕【鲜卑】 (384-394) 后燕【鲜卑】 (384-407) 后秦【羌】 (384-417) 后凉【氐】 (386-403) 西秦【陕西鲜卑】 (385-431) 南凉【河西鲜卑】 (397-414) 北凉【匈奴】 (397-439) 南燕【鲜卑】 (398-410) 西凉【汉】 (400-421) 北燕【汉】 (407-437) 胡夏【匈奴铁弗】 (407-431) 北魏【鲜卑】 (386-534) 东魏【鲜卑】 (534-550) 西魏【鲜卑】 (535-557) 北齐 (550-577) 北周 (557-581) 隋 (581-618) 东晋 (317-420) 宋 (420-479) 齐 (479-502) 梁 (502-557) 陈 (557-589) 武帝司马炎

三国时期地图

三国时期地图

三国时期地图Document serial number【UU89WT-UU98YT-UU8CB-UUUT-UUT108】三国时期全图司州兖州、豫州、扬州青州、徐州冀州、并州幽州雍州凉州荆州(魏)西域长史府、乌孙益州北部益州南部(庲降都督)扬州(吴)荆州(吴)交州鲜卑等部三国时期图组编例一、本图组包括全图一幅,分幅图十四幅,简图一幅,插图六幅。

二、全图画出公元262年魏(景元三年)蜀(景耀五年)吴(永安五年)的疆域政区及当时我国边区各族的分布地。

魏蜀吴三国境内画出州界、州治、部分郡国治所,和西域长史府的辖境治所以及所辖部分属国的首府。

边区各族因记载简略,只标注其大致方位并钩出若干条部族的活动范围界。

三、分幅图魏十二州分为八幅,另西域长史府和乌孙为一幅;蜀一州分为二幅;吴三州州各一幅。

魏幽州、雍州、蜀益州北部、吴扬州、交州各附插图一幅。

四、三国地方行政区划为州、郡、县三级,另有王国相当于郡,又有王国、公国、侯国、伯国、子国、男国相当于县。

图中与郡相当的王国以注记相区别,治所符号相同;与县相当的王、公、侯、伯、子、男国用县治符号,注记不分。

五、《三国志》无志,魏蜀吴境内的州郡县建置,据清人吴增仅《三国郡县表》,参谢钟英《三国疆域表》、洪亮吉《补三国疆域志》画出。

六、蜀汉设庲降都督,统南中七郡,仍隶属于益州。

分幅图益州分南部、北部二幅,南部幅七郡即庲降都督所辖。

南北部各郡之间仍作郡界,不作州界,都督治所建宁郡仍用郡治符号,加注庲降都督四字。

七、魏吴境内设有各级农官,皆画出其治所,注出全称;多数相当于县,即作县级处理,少数作聚邑处理,惟吴毗陵典农校尉领县比郡,作郡级处理。

八、魏设有匈奴中郎将、护鲜卑校尉、护乌丸校尉、东夷校尉,监护北边内附诸族,即在治所旁加注表示。

九、吴于若干幅员辽阔的郡分设都尉领县而仍隶于郡,以东、西、南、北部为名,即在其治所旁加注表示。

十、西域长史府治所用州治符号,其所辖各国用表面注记标示其大致方位,戊已校尉治所高昌城及鄯善、龟兹、于阗、疏勒、焉耆王国首府用郡治符号,其他诸国首府用县治符号。

一统天下有多难——南北对峙下的刘宋与北魏为何不能吞并对方?

一统天下有多难——南北对峙下的刘宋与北魏为何不能吞并对方?

一统天下有多难——南北对峙下的刘宋与北魏为何不能吞并对方?南北朝时期,北魏与刘宋两大政权之间,从景平元年(422年)至元嘉二十八(451年),在近三十年的时间里多次交战,其中规模较大的就有三次。

在这期间,两大政权动用兵力都在十数万至数十万,结果都不能制胜对方,从而形成了长期的南北拉锯战。

那么,刘宋和北魏到底孰强孰弱?为何双方都不能吞并对方,统一华夏呢?北魏、刘宋疆域图一、刘宋、北魏两大政权的形成。

01、刘宋政权的形成。

刘裕北伐灭南燕后,使东晋疆土恢复到青、充一带。

接着,又消灭了割据益州的谯纵,恢复了东晋对益州的统治。

以后,刘裕又率军攻灭后秦,将东晋的统治范围再推进到梁、豫州大部地区。

随着征战的不断胜利,刘裕的地位日重,从义熙七年(411年)以后,他先后任东晋太尉、中外大都督、相国,被封为宋王。

元熙二年(420年)六月十四日,刘裕迫晋恭帝让位,自立为帝,国号为宋,改元永初,史称刘宋。

刘裕称帝前后,为了争取人心巩固其统治地位,采取了抑制豪强、整顿吏治、奖励农耕、发展生产等措施。

客观上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使刘宋王朝一度成为南朝疆土最大、经济发达、政治稳定的政权。

宋武帝刘裕02、北魏政权的形成。

与南方刘宋政权发展的同时,在北方,鲜卑族拓跋氏建立的北魏政权也日益强大起来。

拓跋氏原在今东北兴安岭附近,以游牧为生,后来逐渐南移至今内蒙古鄂尔多斯草原一带,于成康四年建立政权,定都于盛乐,后为前秦所灭。

晋太元八年(383年)肥水之战后,其首领拓跋珪乘前秦统治瓦解之机,重建政权,改国号魏,史称北魏。

晋太元二十ー年(396年)八月,拓跋珪出兵击败后燕,占领了今山西、河北地区。

同年十二月,拓跋珪称帝,迁都平城。

北魏进入中原地区后,在汉族封建文化的影响下,其社会经济、政治结构发生深刻变化,逐步由以游牧为生的奴隶社会向以农业为主的封建社会转化。

到南燕、后秦为东晋灭亡之后,北魏日益发展,成为北方实力最强的一个政权。

此时,在北方还有柔然、大夏、北燕、西秦、北凉等政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