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别借喻和借代
如何区分借喻和借代

文 中 提 到 了 林 黛 玉 的 名 和 字, 且“ 名” 前冠一“ 尊” 字, 固表 尊 重之意 ; 那么 , “ 字” 前着 以“ 表” 字, 成— — “ 表字” , 又是 什 么意 思
呢?
要 想弄明 白“ 表字 ” , 须 从 古 代的人物称谓谈起 。古代男女一 般都有名, 但在实际称呼时 , 男子 2 0岁 , 成了人 ; 女子 l 6岁 , 许 嫁 时, 往 往不 便 直呼 其名 , 显 得不 尊 敬、 不礼 貌 。 故 另取 一个 与本名 涵 义相 关 的别 名 , 称为“ 字” , 以表 其 德。 故 称字 为 “ 表字 ” 。看来 , 名 和 字 的差别 在 于 : “ 名 ” 只供 长辈 和 自己称 呼 , 自 称 其 名是 表 谦逊 , 而 “ 字” 是供 社 会上 的 人称 呼 的 。北 齐 的颜 之推 认 为 ,人 名 是 区别 彼 此, 人 字是 体 现一 个人 的德行 的 。 这 样说 来 , “ 表” 大约与 “ 尊” 字 一 样, 有 略微 的尊 敬之 意 。 选 文 中提 到 贾 宝 玉 既 问 了林 妹 妹 的尊 名 , 又 问 了林妹 妹 的表 字 ,显 然有 无 限 的关 切 与敬 重之 意 ,而 林黛 玉 的 回答说是“ 无字 ” , 恰表 明了 自 己没有许嫁的经历与身份 。这为
础 不 同。
表 一 ◎ 字
张 少 良
一
借喻这种修辞构成的基础是 本体和喻体之间的相似性 , 借代 这种修辞构成 的基础是本体和借
体 之间 的相关 性 。 例如 , “ 祖 国 的花 朵 真 可 爱 ”
这一句运用的修辞是借喻, 用“ 花 朵” 比喻 “ 祖 国 的少 年 、 儿童” , 本 体和喻体的相似点是二者都具备 “ 新鲜 、 美丽 ” 的特点 , 它们 是依 靠 相 似点 联系 起来 的。再 如 , “ 我知 道 ,我们 之 间 已经 隔 了一 层 可悲 的厚障壁了。 ” ( 鲁迅《 故乡》 ) 这一 句运用的修辞同样是借喻 , 用“ 厚 障壁 ” 比喻 “ 我” 和 闰 土 之 间 内 心 的“ 隔阂” , 本体 和喻体 之间的相 似点是二者都具备“ 阻断、 使无法 沟通” 的特 点 , 他 们 同样 是依 靠相 似 点联 系起 来 的。
【修辞方法辨析】借代与借喻

【修辞方法辨析】借代与借喻借代与借喻是两种不同的修辞方法。
从概念上说,借代就是不直接说出要说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与这个人或事物有密切相关的东西来代替。
一般以特征代本体,或以具体代抽象,或以部分代整体等等。
譬如叶圣陶《多收了三五斗》中将粜米的农民称为“旧毡毛朋友”,这是借用他们头上戴的来代替其称呼,就属于借代修辞方法。
借喻是比喻中的一种。
它不像明喻那样说“甲像乙”,也不像暗喻那样说“甲是乙”,而是根据两者相似点,直接把甲说成乙,以乙喻甲,不出现本体和比喻词。
譬如鲁迅先生说的“我吃的是草,挤出来的是牛奶、血”,直接用“草”来比喻旧社会给予他的是粗劣的物质和精神“食粮”,而贡献的人们的却是像“牛奶、血”那样”的“精品”。
这比直说更通俗、形象而又幽默、风趣。
因为借代与借喻都是直接以此代彼,不出现本体,因此容易混淆,难以分清。
其实两者由明显区别:一是构成的基础不同。
借代是借用与本体密切相关的事物来代替,借体可以是同类事物,也可以是异类事物,构成的基础是事物的相关性;借喻是借用与本体有相似点的另一事物来打比方,本体与喻体是不同性质的两类事物,构成的基础是事物的相似性。
譬如:1、他和一群红领巾在一起唱歌。
2、他在辛勤培育祖国的花朵。
第一句用“红领巾”直接代替少先队员,两者之间有相关性,这是借代。
第二句以“祖国的花朵”比喻少年儿童,这是是借喻。
有人说,借代侧重于相关性,借喻侧重于相似性,这种说法确有道理。
二是两者的作用也不同。
借代在句中的作用重在称代,借喻在句中的作用重在说明或描写。
如上文例子中用“红领巾”代替少先队员,并无比喻之意,其作用只是以少先队员的标志来代替。
而借喻虽然以喻体直接代替本体,但其作用重在比喻。
如同第二句中用“花朵”来比喻少年儿童,主要是为了表现儿童的天真烂漫、活泼可爱。
三是变换方式不同。
因为借喻本体与喻体之间有相似点,所以能改成明喻。
譬如上文例句“他在辛勤培育祖国的花朵”,可改为“他在辛勤培育像花朵一样的儿童”。
借喻和借代的区别

例如: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望天门山》)
用船的一部分“帆”代替船;
例如: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答谢中书书》)
用鱼鳞代替鱼。
特征代本体
即用借体(人或事物)的特征、标志去代替本体事物的名称。
例如:旌旗十万斩阎罗。(《梅岭三章》)
是标志代本体,借“旌旗”代替军队或武装力量。
1、借喻是借而不代,借代是代而不喻.
2、借喻侧重“相似性”,借代侧重“相关性”.
3、借喻可还原为明喻,借代则不能.借喻还原三个要素都可出现,而借代只能是一个.
总之,区分借喻和借代,除了在概念上内涵上彻底异懂外,不要在“借”字上迷惑,要从“喻”和“代”上去区别.最好办法就是把它们还原成三要素,孰是孰非,一目了然
⒊ 借喻是喻中有代,而借代是代而不喻 如:⑥他说,如果不打落水狗,他一旦跳起来,就要咬你,最低限度也要测你一身的污泥。⑦你们这一车西瓜,也不必过秤,一百张“大团结”,我们包圆儿了。(刘绍裳《柴禾妞子》)⑥句且“落水狗”比喻并代替“挨了打的敌人”(或者“垮台人物”,)形象地说明了这种人表面可怜实际却凶狠的特性,是比喻;⑦句用“大团结”代替10元一张的人民币(10元一张的人民币上印有表示中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图案),但不是以“大团结”比喻10元一张的人民币,是借代。
区别借喻和借代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 ⑴借喻的本质是“喻”,虽然它的本体和喻词都不出现,但隐含着可比的对象(即本体)。而借代的本质是“代”,是以事物的某种特征来代指本体,并没有可比对象。 ⑵借喻因为是“喻”,一般可以补进“本体”和“喻词”。借代则没有可比物,无法这样补进。 ⑶借喻一般可以对未出现的本体起描写作用。借代却只能起”代“的作用,其代用的词大多是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不能起描写作用。 ⑷在一篇文章中,如果前面出现了“××像××”地比喻句,后文直接使用喻体,这就成了借代了。
借喻与借代的区别

3.专名代泛称 (1)我们的时代需要千千万万个雷锋。 (用“雷锋”指代具有雷锋精神的人) (2)中国人民中间,实在有成千上万的 “诸葛亮”,每个乡村,每个市镇,都有 那里的“诸葛亮”(毛泽东《组织起来》 “诸葛亮”是三国时代人物的名字,他在 中国人民心中已成了智慧的代称。这里用 来代替有智慧的人)
说,慢慢向外走”极不和谐,分Βιβλιοθήκη 是借代。12借代分类:
1.特征代本体 (1)圆规一面愤愤的回转身,一面絮絮的说,慢慢向外 走……(鲁迅《故乡》用“圆规”指代杨二嫂) (2)“芦柴棒”着急地要将大锅子里的稀饭烧滚,但是 倒冒出来的青烟,引起了她一阵猛烈的咳嗽。(夏衍 《包身工》用“芦柴棒”指称那个十五六岁、瘦骨嶙峋 的纺织女工) (3)先生,给现钱,袁世凯,不行么?(叶圣陶《多收 了三五斗》用“袁世凯”——银元上的人头像这个特征 代银元) (4)大路上跑来一对红领巾。(用佩戴红领巾这个特征 代替少先队员)
9
第二组更明确。“大白熊呲牙咧嘴向我扑来”, 其中客体“大白熊”与后面词语非常和谐,表 明在客体做主语的句子中是一个整体,而在主 体做主语的句子中未必是一个整体。“大白熊 答应了我的价钱”,其中客体“大白熊”与后 面词语不和谐,表明在客体做主语的句子中不 是一个整体;只有换上本体――那个称为“大 白熊”的人――与后面词语才和谐,才能成为
8
上面两组中A1、B1都是借喻。A1中客体是 “毒蛇猛兽”,与它相应的动宾词是“吃 尽”“血肉”。由“毒蛇猛兽吃尽了我们的血 肉”是通顺的可知,“毒蛇猛兽”与“吃 尽”“血肉”是一个和谐的主谓宾关系。A2中 客体也是“毒蛇猛兽”,与它相应的动宾词是 “榨尽”“血汗”。由“毒蛇猛兽榨尽了我们 的血汗”不通顺可知,其“毒蛇猛兽”与“榨 尽”“血汗”不是一个和谐的主谓宾关系。客 体所在的语境主谓宾和谐表明不与本体相关, 是比喻;客体所在的语境主谓宾不和谐表明与 本体才能相关,是借代。
高中语文借喻和借代的区别介绍

高中语文借喻和借代的区别介绍借喻和借代都是语文中常用的手法,但是又部分的学会说呢过总是分不清楚两者的区别,下面店铺的小编将为大家带来高中语文借代和借喻的区别介绍,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高中语文借喻和借代的区别借喻和借代都是隐去本体,只出现客体(喻体或借体)的辞格,因而容易混淆,尤其是中学生,很难将两者区别开来。
下面介绍简便的辨析方法。
首先看本体和客体之间是否有相似性,没有相似性的肯定不是借喻。
如“旌旗十万斩阎罗”“南国烽烟正十年”中“旌旗”“烽烟”到底是借喻还是借代用法呢?先了解这两个词的含义。
旌旗:旗帜的通称,这里指部队。
烽烟:古代边境有敌人入侵时在高台上点燃起来作报警用的火,后泛指战火或战争。
大家想想,“旌旗”和“军队”,“烽烟”和“战争”之间没有任何相似性,因此可以判断这两词的用法不是借喻。
借代的本体和客体之间有相关性,借代用法就是借用和本体相关的事物来代指这个本体。
古代军队在行军和作战时都举着自己特有的旗帜,旗帜既用来区分敌我,又用来指明军队前进的方向。
因此可以用旌旗来代指军队。
“旌旗十万”即“十万旌旗”。
“旌旗”不能发出“斩”的动作,能发出“斩”的动作的肯定是人,所以“十万旌旗”指“十万军队”。
同理,古代一遇敌人侵犯,边境就燃狼烟报警,所以“烽烟”“狼烟”俨然成了战争的代名词。
“南国烽烟正十年”就是“南国战争正十年”。
所以,把握住借喻的本体和客体之间具有相似性、借代的本体和客体之间具有相关性这一特点,就能将二者区分开。
其次看能否转换成明喻,能转换成明喻的是借喻,不能转换成明喻的肯定不是借喻。
如“敌人像狗一样夹着尾巴逃跑了”运用的是明喻,换成借喻就是“这条狗夹着尾巴逃跑了”。
在上面两句中,本体是“敌人”,喻体是“狗”,喻词是“像”。
由明喻到借喻,只是省略了本体和喻词。
因此所有借喻只要增加本体和喻词都可以转换成明喻。
“旌旗十万斩阎罗”一句假设是借喻用法,“旌旗”是喻体,“军队”是本体,转换成明喻就成了“军队像十万旌旗一样斩掉了阎罗”,显然不成句子。
借代与借喻的区别例子

借代与借喻的区别例子
借代与借喻都是修辞手法,用一个词或短语代替另一个词或短语来表
达特定的意义。
它们的区别在于,借代是通过转换词义或词性来实现,而借喻则是通过比喻的方式来表达。
以下是一些例子:
1. 借代:
- 阿姨年过花甲,每天依靠“德州扑克”来打发时间。
这里的“德州
扑克”用来代指扑克牌游戏。
- 他一直沉浸在“江湖”的世界,很少与外界接触。
这里的“江湖”
指代武侠小说中的江湖世界。
2. 借喻:
- 她是我生活中的太阳,给我带来了温暖和光明。
这里用“太阳”比
喻她给我的帮助和快乐。
- 这个城市是一只沉睡的巨兽,一觉醒来将会焕发无限的活力。
这里
用“沉睡的巨兽”比喻城市潜力巨大,等待发展的状态。
需要注意的是,借代和借喻的使用应该符合语境,并且在写作中要适
度使用,以增强表达的效果。
中学语文古诗文中借喻与借代区别指导

中学语文古诗文中借喻与借代区别指导区别借喻与借代,主要把握是相似性,还是相关性:原事物与代替它的事物之间,如果具有相似性,就是借喻;具有相关性,就是借代。
借代是用一小部分代整体,例如操场有一群红领巾,红领巾为借代,借喻是比喻的一种,分为明喻暗喻借喻三种。
借喻与借代的区别:1、借喻的本质是“喻”,虽然它的本体和喻词都不出现,但隐含着可比的对象(即本体)。
而借代的本质是“代”,是以事物的某种特征来代指本体,并没有可比对象。
2、借喻因为是“喻”,一般可补进“本体”和“喻词”。
借代则没有可比物,无法这样补进。
3、借喻一般可以对未出现的本体起描写作用。
借代却只能起”代“的作用,其代用的词大多是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不能起描写作用。
借代:不直接说出某人或某事物的名称,而是借与它密切相关的名称去代替。
第一,以事物的特征、属性代替该事物。
如唐白居易《大林寺桃花》:“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其中的“芳菲”即指花的香味,这里指代花。
第二,以部分代全体。
也就是以事物的主要部分代指该事物。
比如,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中“沙鸥翔集,锦鳞游泳”中“鳞”,是鱼的特征,这里代指鱼。
又如,唐代诗人刘禹锡的《酬乐天锡州初逢席上见赠》中的诗句:“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其中“帆”是船的一部分,这里代指整个船。
第三,以人物生理特征或标志代人物比如晋陶渊明《桃花源记》:“黄发垂髫,并怡然自得。
”古人认为,老人头发由白转黄是一种长寿的象征。
黄发,这里指代老人。
垂髫,本是儿童的一种发型,这里代指儿童。
又如,诸葛亮《出师表》: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
布衣,古代平民穿的衣服,这里代指平民。
第四,以专用名称代通用名称唐白居易《琵琶行》:“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
”其中“善才”是人名,善弹琵琶,后来就用他的名字泛指琵琶名师。
秋娘是唐代一位歌舞名妓,后来泛指长于歌舞女子。
借喻:是比喻的一种,比较特殊。
不出现本体和比喻词,而是借用喻体直接代替本体。
借喻和借代的区别(中考必备)

借代和借喻借代是用甲事物来代替乙事物,甲乙两事物之间的联系是有某些相关之处。
记住是相关性,部分可以代替整体,特征可以代替事物。
比如:那边来了个红领巾。
“红领巾”是借代,是用少先队员的标志来代替少先队员。
不能说少年队员象红领巾。
再比如:枪杆子里面出政权。
“枪杆子”是借代,用“枪杆子”来代替“武装斗争”。
借代的方法很多,主要有以下几种:一、部分代整体。
即用事物具有代表性的部分代本体事物。
例如:②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望天门山》)例②用船的一部分“帆”代替船。
二、特征代本体。
即用借体(人或事物)的特征、标志去代替本体事物的名称。
例如:③圆规一面愤愤的回转身,一面絮絮的说,慢慢向外走去……(《故乡》)④旌旗十万斩阎罗。
(《梅岭三章》)例③是特征代本体,因为杨二嫂长得细脚伶仃,故称之为“圆规”。
例④是标志代本体,借“旌旗”代替军队或武装力量。
三、具体代抽象。
例如:⑤南国烽烟正十年。
(《梅岭三章》)例⑤中的“烽烟”,原是古代边境用以报警的烟火,这里代指战争,把战争这个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了。
借喻中的喻体和本体具有相似性,借喻中的本体和喻体两者不同类,借喻可以改成明喻,本体、喻体之间即使没有喻词“像”也可以加“像”字,换成明喻;借代中的本体和代体具有相关性, 而借代中的本体和代体可以是同类事物。
借代则不能改。
借喻: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
(以“厚障壁”来比喻“我”和闰土之间形成的感情距离。
)借代:沙鸥翔集,锦鳞游泳。
红领巾在车站宣传卫生。
孤帆一片日边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区别借喻和借代
借喻是比喻的一种,直接借比喻的事物来代替被比喻的事物,被比喻的事物和比喻词都不出现;而借代也是不直接把所要说的事物名称说出来,而用跟它有关系的另一种事物名称代替它。
二者有很大的相似性。
区别它们,主要把握是相似性,还是相关性:原事物与代替它的事物之间,如果具有相似性,就是借喻;具有相关性,就是借代。
例如:
(1)中国人民在党的领导下,推翻了三座大山的统治。
(2)红领巾在车站宣传卫生。
这两个例句,第(1)句中的“三座大山”与其所代替的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之间具有“压迫”的相似性,所以是借喻;而第(2)句中的“红领巾”与其所代替的少先队员之间是戴与被戴的关系,具有相关性,所以是借代。
又如:
讨厌的“尖鼻子”,“豆芽菜”恨恨地想,他干什么盯着人不放。
这一句中的“尖鼻子”是指长着尖鼻子的人,部分代整体,二者具有相关性,所以是借代;而“豆芽菜”代替的是体质弱的象豆芽菜一样的人,二者具有相似性,所以是借喻。
指出下列句子所用的修辞是借喻,还是借代:
(1)孤帆一片日边来。
(2)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
(3)沙鸥翔集,锦鳞游泳。
(4)“看我们不揍你一顿,你这个传播伤害病的虱子!”
(5)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
(6)旌旗十万斩阎罗。
{附答案}
(1)借代(2)借喻(3)借代(4)借喻(5)借代
(6)“旌旗”为借代;“阎罗”为借喻。
借代
不直接说出要说的事物,而借用与它有密切关系的事物来代替,或用事物的局部代替整体,就是借代。
借代可使语言简洁、生动、形象化,唤起读者的联想。
例子(1):巾帼不让须眉。
(以「巾帼」借代女人、「须眉」借代男人。
)
例子(2):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杜甫(以「朱门」借代富贵之家、「死骨」借代尸体。
)
例子(3):过尽千帆皆不是。
《梦江南》.其二温庭筠
(以「帆」借代帆船。
)
例子(4):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桃花源记》陶潜
(以「黄发」借代老人、「垂髫」借代小孩。
)
例子(5):她希望长大后当白衣天使。
(以「白衣天使」借代护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