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辞方法辨析】借代与借喻

合集下载

如何区分借喻和借代

如何区分借喻和借代

如何区分借喻和借代在修辞学习中,经常会遇到两种修辞因为存在某种相似性而产生“真假美猴王”的困惑,比如比喻和拟物,借喻和借代等。

一、借喻和借代的共同点借喻和借代,都有一个“借”字,就是说本体不出现,而是借用与之相联系的另一个对象填补本体的缺位。

先来看两个例子:例1:看吧,狂风紧紧抱起一层层巨浪,恶狠狠地把它们甩到悬崖上,把这些大块的翡翠摔成尘雾和碎末。

(高尔基《海燕》)例2: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李白《望天门山》)例1描写的是碧绿色的海浪,海浪不出现,而用“翡翠”来指海浪了;而例2描写的舟船从日边驶来的情景,不说舟船,而用“帆”来指代。

二、相似性和相关性继续研究例1和例2,我们来比较下面两组对象之间不同的联系:例1:海浪——翡翠例2:舟船——帆例1中的“海浪”与“翡翠”是完全不同的两种事物,但是二者之间有相似性,属于借喻。

而例2中的“舟船”和“帆”并非完全不同的两种事物,帆是舟船的一部分,二者存在着部分与整体的关系,属于借代。

结论:①借喻具有“相似性”,而借代具有“相关性”。

②相似,还是相关,是区别借喻与借代的一条准则。

三、百试不爽的“明喻还原法”大家都知道,比喻分为明喻、暗喻和借喻,其中明喻是基本形式,也就是说暗喻和借喻都是可以还原为明喻的。

比如:①暗喻:亲情是温暖的太阳。

→明喻:亲情像温暖的太阳。

②借喻:夜空中银盘高悬。

→明喻:夜空中银盘似的月亮高悬。

我们把例1和例2试着还原成明喻:例1:看吧,狂风紧紧抱起一层层巨浪,恶狠狠地把它们甩到悬崖上,把这些大块的像翡翠一样的海浪摔成尘雾和碎末。

例2:两岸青山相对出,一只像帆似的孤独小船从日边驶过来。

很显然,例1没问题,例2讲不通。

结论:借喻可以还原为明喻,借代不能还原成明喻。

四、描摹与代指我们学过鲁迅先生的《故乡》,里面一个人物叫杨二嫂,小说中有这样的描写文字:①正像画图仪器里一个细脚伶仃的圆规。

②我也没见过这圆规式的姿势。

③然而圆规很不平,显出鄙夷的神色。

如何区分借喻和借代

如何区分借喻和借代
帘雾障里。
pptx2007
如何区分借喻与借代
借代与借喻的区别 它们 都用一事物代替另一事物,事物本体 相同点 不出现。
不同点 借代只代不喻;借喻喻中有代。
借喻具有相似性,借代具有相关性。 借喻可改为明喻,而借代不能。
借代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本体
帆船
关系
整体——局部
借体
孤帆
相关
当夜幕降临的时候,整个城市都是繁弦急管, 都是红灯绿酒。
下列句子使用了什么修辞? 1、举酒欲饮无管弦。 2、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 黄时雨。 3、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5、青虫不易捕,黄口无饱期。
6、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7、红领巾给老大爷让座。 8、一朵浮云遮住了空中的银盘。
修辞不同的一项是:
A. 文学似海乐无边,官爵如花期有限。
还原:都市繁华奢靡的夜生活像繁耳。
(3)过尽千帆皆不是.
1、门前冷落鞍马稀
2、何以解忧,惟有杜康
1、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2、南国烽烟正十年。
3、烟尘犯雪岭,鼓角动江城。
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 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B.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C. 宁为八方苦水流浪鱼,不作一棵树上吊死鬼。 D. 谈笑有布衣,往来无缙绅。
所用修辞手法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项
A. 寄言纨绔与膏粱,莫效此儿形状。
B.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
C. 雪地里踏着碎琼乱玉,迤逦背着北风而行。
D. 远处的山巅,近处的断崖,都笼罩在一片雪

如何区分借代和借喻

如何区分借代和借喻

如何区分借代和借喻借代和借喻是两种修辞手法,二者有相似点,都是本体不出现,所以极易混淆。

要准确区分,必须从二者的本质入手。

借代是借用一事物的名称代替与之相关的另一事物的名称的修辞手法。

被代替的人或事物叫本体,在句中不出现;出现在句子中取代本体的人或事物,叫借体。

借代有几种类型:特征代本体,部分代整体,工具代本体,具体代抽象等。

最常见的是特征代本体。

特征代本体指用人或事物的某些特征代替它本来的名称。

如:鲁迅在《药》中的几处借代:“花白胡子一面说,一面走到康大叔面前”,“红眼睛原知道他家里只有一个老娘”,“壁角的驼背忽然高兴起来”,三个句子中分别用“花白胡子”代替胡子已花白的人;用“红眼睛”代替牢头阿义,因为他的眼睛布满血丝;用“驼背”代替来华老栓家喝茶的茶客――背有点驼的五少爷。

这里的“花白胡子”“红眼睛”“驼背”抓住了三个人某些部位的特征,用某人区别于其他人的特征代替本人,非常形象,属于特征代本体。

还有:用“旧毡帽”代替头戴旧毡帽的人,用“三角眼”代替眼睛是三角形的人,用“大金牙”代替镶着金牙的人,也是特征代本体。

工具代本体指用某人常使用的工具代替他本人的方法。

如:“眼镜”代替常戴眼镜的人。

部分代整体指用一类事物的一部分代替这类事物的方法,如:用“雷锋”代替所有做好事的人。

不管哪种形式的借代,本体和借体之间都必须有密切的关系,两种事物没有关系,不能构成借代。

借喻是借用与之有相似点的人或事物代替另一事物的一种修辞方法,被代替的事物叫本体,不出现;出现在句中代替本体的事物叫喻体。

它是比喻的一种形式,必须建立在明喻的基础上,即首先能构成一个比喻,只是比喻的本体不出现,直接用喻体代替本体,所以,都能还原成明喻“甲像乙”的形式。

如:鲁迅在《故乡》中,有这样一段话:“我吃了一吓,赶忙抬起头,却见一个凸颧骨、薄嘴唇,五十岁上下的女人站住我面前,两手搭在髀间,没有系裙,张着两脚,正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

借喻和借代的区别

借喻和借代的区别
即用事物具有代表性的部分代本体事物。
例如: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望天门山》)
用船的一部分“帆”代替船;
例如: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答谢中书书》)
用鱼鳞代替鱼。
特征代本体
即用借体(人或事物)的特征、标志去代替本体事物的名称。
例如:旌旗十万斩阎罗。(《梅岭三章》)
是标志代本体,借“旌旗”代替军队或武装力量。
1、借喻是借而不代,借代是代而不喻.
2、借喻侧重“相似性”,借代侧重“相关性”.
3、借喻可还原为明喻,借代则不能.借喻还原三个要素都可出现,而借代只能是一个.
总之,区分借喻和借代,除了在概念上内涵上彻底异懂外,不要在“借”字上迷惑,要从“喻”和“代”上去区别.最好办法就是把它们还原成三要素,孰是孰非,一目了然
⒊ 借喻是喻中有代,而借代是代而不喻 如:⑥他说,如果不打落水狗,他一旦跳起来,就要咬你,最低限度也要测你一身的污泥。⑦你们这一车西瓜,也不必过秤,一百张“大团结”,我们包圆儿了。(刘绍裳《柴禾妞子》)⑥句且“落水狗”比喻并代替“挨了打的敌人”(或者“垮台人物”,)形象地说明了这种人表面可怜实际却凶狠的特性,是比喻;⑦句用“大团结”代替10元一张的人民币(10元一张的人民币上印有表示中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图案),但不是以“大团结”比喻10元一张的人民币,是借代。
区别借喻和借代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 ⑴借喻的本质是“喻”,虽然它的本体和喻词都不出现,但隐含着可比的对象(即本体)。而借代的本质是“代”,是以事物的某种特征来代指本体,并没有可比对象。 ⑵借喻因为是“喻”,一般可以补进“本体”和“喻词”。借代则没有可比物,无法这样补进。 ⑶借喻一般可以对未出现的本体起描写作用。借代却只能起”代“的作用,其代用的词大多是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不能起描写作用。 ⑷在一篇文章中,如果前面出现了“××像××”地比喻句,后文直接使用喻体,这就成了借代了。

高一语文每日一练-修辞手法的辨析及意义

高一语文每日一练-修辞手法的辨析及意义

修辞手法的辨析及意义知识点讲解:几种容易混淆修辞格的辨析1.借喻与借代借喻与借代的相同点:都是本体不出现,用喻体(或者代体)代替本体的修辞手法,所以从形式上是完全一样的。

借喻与借代的区别在于:(1)借喻与借代的构成基础不同。

借喻的本体和喻体之间构成基础是相似的,它是喻的一种;而借代是借用和这个人或事物有密切关系的东西来代替,本体与被借事物之间构成基础是相关性。

例如:①我们去找那个歪嘴巴算账。

(借代)②我们去找那个寄生虫算账。

(借喻)例①中的歪嘴巴就是以人物的外形特征代人物,本句是借代。

但是例②中的“寄生虫”与那个人之间在不劳而获这点上具有相似性,本句就属于借喻。

(2)借喻可以改成明喻“甲像乙”的形式,而借代则不能。

第①句不能改成“我们去找那个像歪嘴巴一样的人”。

但是第②句则可以改成“我们去找那个像寄生虫一样的人算账”。

借代的借体和本体之间的关系比较固定,如“红领中”只代少先队员;而借喻的喻体之间的关系是灵活的,如“太阳”可比喻共产党、新中国、青年等。

【巩固练习一】试指出下列句子中运用的修辞方法。

1、中国人民在党的领导下,推翻了三座大山的统治。

()2、红领巾在车站宣传卫生。

()3、讨厌的“尖鼻子”,“豆芽菜”恨恨地想,他干什么盯着人不放。

()4、孤帆一片日边来。

()5、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

()6、沙鸥翔集,锦鳞游泳。

()7、花白胡子恍然大悟似地说……()8、“看我们不揍你一顿,你这个传播伤害病的虱子!”()9、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

()10、旌旗十万斩阎罗。

()答案:1借喻2借代3借代4借代5借喻6 借代7借代8借喻9借代10“旌旗”借代,“阎罗”借喻2.比拟与比喻比喻重在‘喻’,即以甲事物喻乙事物,甲乙两物有主有从;比拟重在"拟",即将甲事物当作乙事物,甲乙两事物彼此相融,浑然一体。

具体区别是:(1)比喻与比拟的性质不同、作用不同。

比喻是用与本体事物有相似点的另一事物作比,也就是打比方;一定得有相似点,通过相似点使本体同喻体联系起来,唤起人们的联想,使人更具体地感知事物。

借喻和借代的区别例子

借喻和借代的区别例子

借喻和借代的区别例子
借喻和借代是修辞手法中常用的两种形式,它们的区别在于所使用的词语和表达方式不同。

借喻是将一个事物或概念与另一个事物或概念进行类比,以便更好地说明或强调某种含义。

例如:
1. 他的笑容就像太阳一样温暖。

2. 她的声音就像美妙的音乐一样动听。

在这两个例子中,“笑容”和“声音”被比作“太阳”和“美妙的音乐”,以强调它们的积极特征。

借代是用一个词或短语代替另一个词或短语,以便更好地说明或强调某种含义。

例如:
1. 他是一个有才华的作家,已经出版了多本畅销书。

2. 她是一位资深的教育专家,经常在各种场合发表演讲和撰写文章。

在这两个例子中,“作家”和“教育专家”被用来代替“有才华的人”和“经常在各种场合发表演讲和撰写文章的人”,以更简洁地表达同样的意思。

因此,借喻和借代的区别在于,借喻是通过将一个事物或概念与另一个事物或概念进行类比来进行比较,而借代是通过使用一个词或短语代替另一个词或短语来进行比较。

借代和借喻的比较

借代和借喻的比较

借代和借喻的比较借代和借喻是两种不同的修辞格,但由于它们有个共同的特点,即本体事物不出现,借用另一事物来代替本体事物,于是人们便容易将两者混淆。

本文通过对借代和借喻进行比较,从而得出它们的区别所在,以达到正确认识、区分两者的目的。

标签:借代借喻区别借代是借用与本体事物相关的另一事物来代替本体事物的一种辞格,又称为“换个名称”或“换一个名字”。

借喻是比喻辞格中的一种类型,它借用喻体直接代替本体,本体和比喻词都不出现,是比暗喻(或隐喻)更进一步的比喻。

从定义来看,这两者在形式上有共同点,但其蕴涵的深层内容却是不同的,本文就将从四个方面来论述这两者的区别所在。

一、借代和借喻的客观基础不同借代的客观基础是事物之间的相关性。

借代的方式很多,主要有以下几类:标志代本体;专名代泛称;具体代抽象;结果代原因;部分代整体等等。

这种事物之间的相关关系是建立在本体自身的特征、职业诸方面的,通过名词的借代使用表现出来的。

(1)花白胡子一面说,一面走到康大叔面前……(鲁迅《药》)(2)千万个雷锋在成长。

(3)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用小米加步枪,打垮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

(4)孔乙己一到店,所有喝酒的人便都看着他笑。

有的叫道;“孔乙己,你脸上又添上新伤疤了!”(鲁迅《孔乙己》)(5)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毛泽东《沁园春·雪》)例(1)是用“花白胡子”这个外貌特征来代替具有此特征的人物;例(2)是用“雷锋”这一专名来代替具有雷锋精神的先进人物;例(3)是用具体的事物“小米加步枪”来代替抽象的“军需装备”和“武器装备”;例(4)是用“添上新伤疤”来代替造成此结果的原因即孔乙己被打;例(5)是用“江山”来代替“祖国”这个整体。

陈望道先生对借代辞格论述得十分详细,他依据所借事物和所说事物的关系将其分为旁代和对代两大类,每一类又各分为四组,列举了许多语言材料进行了分析说明,这对我们的学习很有帮助。

借喻的客观基础是事物之间的相似性。

如何区分借喻和借代

如何区分借喻和借代

如何区分借喻和借代借喻和借代都是隐去本体,只出现客体(喻体或借体)的辞格,因而容易混淆,尤其是中学生,很难将两者区别开来。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如何区分借喻和借代,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欢迎大家阅读参考学习!如何区分借喻和借代首先看本体和客体之间是否有相似性,没有相似性的肯定不是借喻。

如旌旗十万斩阎罗南国烽烟正十年中旌旗烽烟到底是借喻还是借代用法呢?先了解这两个词的含义。

旌旗:旗帜的通称,这里指部队。

烽烟:古代边境有敌人入侵时在高台上点燃起来作报警用的火,后泛指战火或战争。

大家想想,旌旗和军队,烽烟和战争之间没有任何相似性,因此可以判断这两词的用法不是借喻。

借代的本体和客体之间有相关性,借代用法就是借用和本体相关的事物来代指这个本体。

古代军队在行军和作战时都举着自己特有的旗帜,旗帜既用来区分敌我,又用来指明军队前进的方向。

因此可以用旌旗来代指军队。

旌旗十万即十万旌旗。

旌旗不能发出斩的动作,能发出斩的动作的肯定是人,所以十万旌旗指十万军队。

同理,古代一遇敌人侵犯,边境就燃狼烟报警,所以烽烟狼烟俨然成了战争的代名词。

南国烽烟正十年就是南国战争正十年。

所以,把握住借喻的本体和客体之间具有相似性、借代的本体和客体之间具有相关性这一特点,就能将二者区分开。

其次看能否转换成明喻,能转换成明喻的是借喻,不能转换成明喻的肯定不是借喻。

如敌人像狗一样夹着尾巴逃跑了运用的是明喻,换成借喻就是这条狗夹着尾巴逃跑了。

在上面两句中,本体是敌人,喻体是狗,喻词是像。

由明喻到借喻,只是省略了本体和喻词。

因此所有借喻只要增加本体和喻词都可以转换成明喻。

旌旗十万斩阎罗一句假设是借喻用法,旌旗是喻体,军队是本体,转换成明喻就成了军队像十万旌旗一样斩掉了阎罗,显然不成句子。

同理,假设南国烽烟正十年运用的是借喻手法,那么烽烟是喻体,战争是本体,转换成明喻就成了南国的战争像烽烟一样整整十年,显然不成句子。

因此可以断定以上两句不是借喻用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修辞方法辨析】借代与借喻
借代与借喻是两种不同的修辞方法。

从概念上说,借代就是不直接说出要说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与这个人或事物有密切相关的东西来代替。

一般以特征代本体,或以具体代抽象,或以部分代整体等等。

譬如叶圣陶《多收了三五斗》中将粜米的农民称为“旧毡毛朋友”,这是借用他们头上戴的来代替其称呼,就属于借代修辞方法。

借喻是比喻中的一种。

它不像明喻那样说“甲像乙”,也不像暗喻那样说“甲是乙”,而是根据两者相似点,直接把甲说成乙,以乙喻甲,不出现本体和比喻词。

譬如鲁迅先生说的“我吃的是草,挤出来的是牛奶、血”,直接用“草”来比喻旧社会给予他的是粗劣的物质和精神“食粮”,而贡献的人们的却是像“牛奶、血”那样”的“精品”。

这比直说更通俗、形象而又幽默、风趣。

因为借代与借喻都是直接以此代彼,不出现本体,因此容易混淆,难以分清。

其实两者由明显区别:
一是构成的基础不同。

借代是借用与本体密切相关的事物来代替,借体可以是同类事物,也可以是异类事物,构成的基础是事物的相关性;借喻是借用与本体有相似点的另一事物来打比方,本体与喻体是不同性质的两类事物,构成的基础是事物的相似性。

譬如:
1、他和一群红领巾在一起唱歌。

2、他在辛勤培育祖国的花朵。

第一句用“红领巾”直接代替少先队员,两者之间有相关性,这是借代。

第二句以“祖国的花朵”比喻少年儿童,这是是借喻。

有人说,借代侧重于相关性,借喻侧重于相似性,这种说法确有道理。

二是两者的作用也不同。

借代在句中的作用重在称代,借喻在句中的作用重在说明或描写。

如上文例子中用“红领巾”代替少先队员,并无比喻之意,其作用只是以少先队员的标志来代替。

而借喻虽然以喻体直接代替本体,但其作用重在比喻。

如同第二句中用“花朵”来比喻少年儿童,主要是为了表现儿童的天真烂漫、活泼可爱。

三是变换方式不同。

因为借喻本体与喻体之间有相似点,所以能改成明喻。

譬如上文例句“他在辛勤培育祖国的花朵”,可改为“他在辛勤培育像花朵一样的儿童”。

而借代借体与本体之间只有相关性,没有相似性,所以不能改成明喻。

在一般情况下,根据上述三点,可以把借代与借喻区分开来。

譬如鲁迅《故乡》中对“豆腐西施”杨二嫂的描述:
(她)两手搭在髀间,没有系桾,张着两脚,正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

……圆规一面愤愤的回转身,一面絮絮的说,慢慢向外走,顺便将我母亲的一副手套塞在裤腰里,出去了。

此句前一个“圆规”明显是用比喻来描述杨二嫂的形体特征,而后一个“圆规”则直接用它来代替杨二嫂的称呼。

从它们在句中的作用来看,前者以“圆规”作比,侧重于描写,属比喻;后者以杨二嫂的形体特征来代替本体,属借代。

附注:本文原载1992年10月15日《语文小报》,末尾有删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