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喻和借代的练习题

合集下载

借喻和借代的练习题

借喻和借代的练习题

精心整理借喻与借代借喻与借代是两种不同的修辞格,在中学语文课文中,这两种修辞方式出现很多,由于它们本体都不出现,因此往往混淆不清,学生难于辨别掌握,成为教学中的一个难点。

那么对这两种修辞方式如何辨析区分呢?借喻是比喻辞格中的一种类型,它借用喻体直接代替本体,本体和比喻词都不出现,是比暗喻(或隐喻)更进一步的比喻。

借代是借用与本体事物相关的另一事物来代替本体事物的一种辞格,又称为“换个名称”或“换一个名字”。

从定义来看,这两者在形式上有共同点,但其蕴涵的深层内容却是不同的,本文就将从四个方面来论述这两者的区别。

借代的等。

体有相似之处,却无实实在在的关系。

二、借喻的语言格式与借代不同一般说来,比喻尽管有明喻、暗喻、借喻等不同的方式,但利用事物之间的相似之处来比拟的特点是不会变的。

因此,借喻虽是比明喻、暗喻更进一步的比喻,但在多数情况下,借喻却可以变换成明喻或暗喻。

借代只是直接用人或事物的特征等代替本体事物,因此不能构成明喻一类的格式。

如:(5)我们应当禁绝一切空话。

但是主要的和首先的任务,是把那些又长又臭的懒婆娘的裹脚,赶快扔到垃圾桶里去。

(毛泽东《反对党八股》)(6)你们是年青的,从出生的年月计算,你们的确是年青的。

然而看你们额上的皱纹,我知道你们已经走过很长很长的艰苦道路了。

(巴金《一封未寄的信》)例(5)用喻体“又长又臭的懒婆娘的裹脚”来比喻长而空的文章;可以改为“是把那些像懒婆娘的裹脚一样又臭又长的文章,赶快扔到垃圾桶里去。

”例(6)用喻体“走过很长很长的艰苦道路”来比喻遭遇过很多艰难困苦。

可以改为“我知道你们已经像走过很长很长艰苦的道路似的遭遇过很多艰难困苦了。

”例((11)(12)最可恨那些毒蛇猛兽,吃尽我们的血肉,一旦把它们消灭干净,鲜红的太阳照遍全球。

(《国际歌》)(13)陈涉叹息曰:“嗟呼,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世家》)(节选)(14)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过零丁洋》)(15)壁角的驼背忽然高兴起来。

区别借喻和借代

区别借喻和借代

借喻是比喻的一种,被比与用来作比的两个 事物之间有相似点,它利用的是本体事物与 喻体事物的“相似性”。因而本体、喻体之 间即使没有喻词“像”也可以加“像”字, 换成明喻。 借代的基础是相关性,它不直接说出要表达 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和这个人或事物有密 切关系的东西来代替。本体与借体之间没有 相似点,只有相关性,因而不能加“像”字, 不能换成明喻。
借喻举例: 看吧,狂风紧紧抱起一层层巨浪,恶狠狠地将 它们甩到悬崖上,把这些大块的翡翠摔成尘雾 和碎末。(高尔基《海燕》 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 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我再也说不出话 不能让这些充满暴力的漫画毒害我们的幼 苗.(幼苗 = 儿童) 2.他摇曳着一头的蓬草,冲出门外去上学去.燕 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骤雨过后,荷叶上留下一颗颗珍珠。 王亚浩长得又瘦又高,像个电线杆。电线杆, 坐好,认真听。
下面各对偶句,有一项不大好的是( D ) A.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B.勤奋是点燃智慧的火花,懒惰是埋葬天才的坟墓。 C.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减轻学生学习负担。 D.大地回春处处春光好,东风报喜家家喜盈门。 D结构不对称,“春光好”是主谓结构,而“喜 盈门”是动宾结构,应改为“喜事多”。
区别借代与借喻的最简便的方法是能换成明喻即 是借喻,否则是借代。借喻是一种省略了本体和 比喻词的比喻,完全可以根据具体语境把本体找 出来,再加一个“像”字将借喻还原成明喻的形 式。
比如: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燕雀”和“鸿鹄”都是借喻, 我们把它们还原成明喻形式:那些目光短浅的人好象 渺小的燕雀;自己好象翱翔万里的鸿鹄。 比如:那边来了个红领巾。“红领巾”是借代,是用少先 队员的标志来代替少先队员。不能说少年队员像红领巾。 再比如:枪杆子里面出政权。“枪杆子”是借代,用“枪 杆子”来代替“革命武装斗争”。因为“武装斗争”必须 得用枪杆子,二者之间有联系。不能说武装斗争像枪杆子。

借代与借喻..

借代与借喻..
借喻与借代的区别
冯俊芳
比喻Biblioteka 1,像”“仿佛”“犹如”等。

2 3,落光了叶子的柳树上挂满了毛茸茸、亮晶晶的银条儿。
了”“构成”等。

抓住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的相似点,用一事物喻另一事物。
借代

1,大胡子凶神恶煞似的吼叫着。 特征代本体 2,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材料代本体 3,红领巾给老大爷让座。 标志代本体 4,芦柴棒着急地要将大锅里的稀饭烧滚。 绰号代本体 5,你真是当代的活雷锋呀! 专名代泛称 6,他之所以这样胆小,是怕丢了头上的那頂乌纱帽吧! 具体代抽象 7,吟罢低眉无写处,月光如水照缁衣。 部分代整体
区别2

借喻 1,“这条狗”夹着尾巴逃跑了 。 •换成明喻:敌人像狗一样夹着尾巴逃跑了 。

2. 旌旗十万斩阎罗 。 借代
•换成明喻:军队像十万旌旗一样斩掉了阎罗 ,不合理。
看能否转换成明喻,能转换成明喻的是借喻, 不 能转换成明喻的肯定不是借喻。
区别3

1,大白熊呲牙咧嘴向我扑来。 (借喻) 2,大白熊答应了我的价钱。 (借代)
同一词语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可以是借喻用 法,也可以是借代用法。借喻是以此喻彼,重在 喻,因此与客体(喻体)相关的词语必须采取相应 的比喻说法,借代是以此代彼,重在代,因此与 客体(借体)相应的词语不必改成与之相应的说法。
区别4

1,圆规一面愤愤的回转身,一面絮絮的说,慢慢向外走去……(《故 乡》) 2,芦柴棒着急地要将大锅里的稀饭烧滚…… (《包身工》)
•不直接说出某人和某事的名称,借用与它密切相关的人 或事物来代替,叫借代。古汉语中叫“代称”,现在也 叫“换名”。
区别1

从一道高考真题谈比喻修辞的用法(借喻和借代)(2)

从一道高考真题谈比喻修辞的用法(借喻和借代)(2)

这道语文高考题确实有点难2024年新高考1卷语言运用部分考查了“借喻”这种修辞,从答题情况来看,很多同学没有掌握借喻修辞的特征,错把借代当借喻,以致得分很低甚至不得分。

下面谈谈借喻这种修辞的特点以及和暗喻、明喻、借代的区别。

原题如下: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后面各题。

当你觉得劳累而懒得说话,情绪、胃口不佳且脑子不转时,往往是身体在提醒你:“电量已经触底,需要立即充电。

”常用的充电方式,包括合理睡眠、适度运动、调整饮食等多种,其中睡眠最为重要……文中第一段用“电”比喻人的精力体力,使用了借喻的修辞手法。

请以“云”为本体写一个句子。

要求:语意完整,使用借喻;借喻贴切,表达流畅。

【官方答案】示例一:那是一个晴朗的夏日,蔚蓝的天空中飘着一朵朵洁白的莲花。

示例二:一阵大风吹过,天空中拥挤的羊群被吹得摇摇摆摆,逐渐向远处散去。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正确运用修辞和仿写句子的能力。

本题要求仿照第一段中用“电”比喻人的精力体力的修辞手法,以“云”为本体,运用“借喻”修辞手法写一个句子。

学生首先要区分明喻、暗喻和借喻。

明喻是本体、喻体、比喻词都出现,比喻词常用“像”“好像”“仿佛”“犹如”等。

暗喻是本体、喻体都出现,比喻词常用“是”“变成”“成了”“构成”等。

借喻是借用喻体代替本体,即只出现喻体,本体和比喻词均不出现。

然后根据比喻中本体和喻体是“具有相似点的不同类事物”这一特征,给“云”这个本体找一个合适的喻体,云的特点有洁白、柔软、飘逸等,据此可将喻体定为棉花、羊群等,然后按照要求写句子。

“借喻”中本体“云”不能出现,也不能出现比喻词,直接出现喻体,可组织答案为:那是一个晴朗的夏日,蔚蓝的天空中飘着一朵朵洁白的莲花。

一阵大风吹过,天空中拥挤的羊群被吹得摇摇摆摆,逐渐向远处散去。

一、什么是借喻借喻是比喻的一种,比喻是要有本体、喻体和喻词的。

借喻作为一种特殊的比喻,没有喻词,本体一般也不在本句中出现,而是直接把本体说成喻体,这样可以突出本体的某种特性。

高考语文修辞方法汇总—比喻、比拟、借代(附:练习及答案)

高考语文修辞方法汇总—比喻、比拟、借代(附:练习及答案)

高考语文修辞方法汇总—比喻、比拟、借代(附:练习及答案)修辞手法就是通过修饰、调整语句,运用特定的方式表达以提高语言表达作用的方式或方法。

比喻01概念比喻就是打比方,是用本质不同又有相似点的事物描绘事物或说明道理的修辞方法。

02构成本体、喻体、喻词。

03作用将所要表达的内容说得生动、具体、形象。

04类型(1)明喻:本体、喻体、喻词都出现;喻词有“像、似的、好像、如、宛如、好比、犹如”等;形式:甲像乙。

【例1】那溅着的水花,晶莹而多芒;远望去,像一朵朵小小的白梅,微雨似的纷纷落着。

【例2】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2)暗喻:只出现本体和喻体,没有喻词,喻词有“是、成为、出现”等;形式:甲是乙。

【例】霎时间,东西长安街成了喧腾的大海。

(3)借喻:本体和喻词都不出现。

【例】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课堂随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题。

春天本该是春天的味道,如花的草的,蓝蓝浅浅的悠忽地飘散。

或者,绿绿的,浓浓的,郁香儿扑鼻,似着深巷里的酒呢。

可是,落日时分,吴家坡人却闻到一股血味,红红淋淋,腥浓着,从梁道上飘散下来,紫褐色,一团一团,像一片春日绿林里夹裹着几棵秋季的柿树哩。

谁说,你们闻,啥味儿?把夜饭端到村口饭场吃着的人们,便都在半空凝住手中的饭碗,抬起头,吸着鼻子,也就一股脑儿,闻到了那股血味①。

静一阵,有人这样说了一句,人们就又开始吃着喝着。

谁都知道,明儿是三月底,月的最后一个集日,屠户家里当然是要杀猪赶集呢。

不过,往常的集日,李屠户都是起早宰杀,日出上路,当天到镇上卖售新鲜。

为啥今儿要在黄昏宰杀?为啥今儿的血味要比往日刺鼻?②。

仲春到了,小麦从冬眠中睡醒过来,哗哗啦啦长着;草呢,也相跟着疯生疯长。

要锄地,要施肥,田头有水的还要灌浇,各家都忙得如蚂蚁搬家,谁能过多地顾上谁哩。

月亮已经升了上来。

吴家坡在月光中静得如没有村落一样,能清晰地听见村街上走动的脚步声,踢里踏拉,由西往东,渐次地远了。

高一语文每日一练-修辞手法的辨析及意义

高一语文每日一练-修辞手法的辨析及意义

修辞手法的辨析及意义知识点讲解:几种容易混淆修辞格的辨析1.借喻与借代借喻与借代的相同点:都是本体不出现,用喻体(或者代体)代替本体的修辞手法,所以从形式上是完全一样的。

借喻与借代的区别在于:(1)借喻与借代的构成基础不同。

借喻的本体和喻体之间构成基础是相似的,它是喻的一种;而借代是借用和这个人或事物有密切关系的东西来代替,本体与被借事物之间构成基础是相关性。

例如:①我们去找那个歪嘴巴算账。

(借代)②我们去找那个寄生虫算账。

(借喻)例①中的歪嘴巴就是以人物的外形特征代人物,本句是借代。

但是例②中的“寄生虫”与那个人之间在不劳而获这点上具有相似性,本句就属于借喻。

(2)借喻可以改成明喻“甲像乙”的形式,而借代则不能。

第①句不能改成“我们去找那个像歪嘴巴一样的人”。

但是第②句则可以改成“我们去找那个像寄生虫一样的人算账”。

借代的借体和本体之间的关系比较固定,如“红领中”只代少先队员;而借喻的喻体之间的关系是灵活的,如“太阳”可比喻共产党、新中国、青年等。

【巩固练习一】试指出下列句子中运用的修辞方法。

1、中国人民在党的领导下,推翻了三座大山的统治。

()2、红领巾在车站宣传卫生。

()3、讨厌的“尖鼻子”,“豆芽菜”恨恨地想,他干什么盯着人不放。

()4、孤帆一片日边来。

()5、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

()6、沙鸥翔集,锦鳞游泳。

()7、花白胡子恍然大悟似地说……()8、“看我们不揍你一顿,你这个传播伤害病的虱子!”()9、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

()10、旌旗十万斩阎罗。

()答案:1借喻2借代3借代4借代5借喻6 借代7借代8借喻9借代10“旌旗”借代,“阎罗”借喻2.比拟与比喻比喻重在‘喻’,即以甲事物喻乙事物,甲乙两物有主有从;比拟重在"拟",即将甲事物当作乙事物,甲乙两事物彼此相融,浑然一体。

具体区别是:(1)比喻与比拟的性质不同、作用不同。

比喻是用与本体事物有相似点的另一事物作比,也就是打比方;一定得有相似点,通过相似点使本体同喻体联系起来,唤起人们的联想,使人更具体地感知事物。

借代和借喻

借代和借喻

借代和借喻“风尘”是借喻还是借代?在南通、扬州和泰州的第三个DD高级三卷,2022江苏中部的三个城市,检查了DuFu的诗《野生希望》。

问题(1)被问到“海中的尘土彼此分离”这句话使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段?”,这个命题给出的答案是一个隐喻,指的是战争的混乱。

作者同意这个答案,即“风尘”指的是战争。

然而,许多人提出了不同的观点,称这是一个转喻,“风与尘”指的是战争。

基本观点很清楚,“风与尘”和“战争混乱”是相关的,因为战争有“风”和“尘”。

在这里,“风尘”取代了战争的混乱。

两人争论不休,似乎没有定论。

因此,有必要阐明转喻和转喻的本质特征和不同方法。

首先,了解一下杜甫这首七律的大意。

全诗为:西山白雪三城戍,南浦清江万里桥。

海内风尘诸弟隔,天涯涕泪一身遥。

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答圣朝。

跨马出郊时极目,不堪人事日萧条。

大意为:西山终年积雪,三城都有重兵驻防;南郊外的万里桥,跨过泱泱的锦江。

海内连年战乱,几个兄弟音讯阻隔;彼此天涯海角,只我一人好不凄怆?惟将迟暮的年光,交与多病的身躯;至今无点滴功德,报答贤明的圣皇。

我独自地骑马郊游,常常极目眺望,世事一天天萧条,真叫人不堪想象。

第一副对联描述了从高处和低处看到的风景。

《秦联》是抒情的,从野性的希望到兄弟的漂泊,再到周游世界的自我漂泊。

脖子对联继续表达着病入膏肓的感觉。

最后一副对联效果最好,指出了主题“野性的希望”,并总结了中间两副带有人员抑郁的对联。

其次,了解转喻和转喻的本质特征。

转喻和转喻是隐性本体,只有宾语(隐喻或借用)的修辞格出现,容易混淆,尤其是中学生,很难区分。

下面是一个简单的判别方法。

第一,看本体和客体之间是否有相似性,没有相似性的肯定不是借喻。

如“旌旗十万斩阎罗”“南国烽烟正十年”中“旌旗”“烽烟”到底是借喻还是借代用法呢?先了解这两个词的含义。

旌旗:旗帜的通称,这里指部队。

烽烟:古代边境有敌人入侵时在高台上点燃起来作报警用的火,后泛指战火或战争。

借喻与借代的区别12份

借喻与借代的区别12份

加乘教育八年级语文基础讲义陈老师
借喻与借代的区别
借喻示例:
1.不能让这些充满暴力的漫画毒害我们的幼苗。

(幼苗 = 儿童)
2. 他摇曳着一头的蓬草,冲出门外去上学去。

(蓬草 = 凌乱的头发 )
3.星空中银盘高挂 (银盘 = 月亮)
4.松柏后凋於岁寒,鸡鸣不已於风雨。

(这例子是要说明一个正人君子的节操,不受恶劣环境的影响。

)
5.荷叶上的明珠晶莹通透,在上面翻滚着
6.大雄是在风雨中长大的,这点困难阻得住他吗?(喻体为风雨)
7.自从那次误会后,我和他之间已经被一堵厚墙阻隔着。

(喻体一堵厚墙)
8.这班猴子把课室弄得乱七八糟,结果最顽皮的几个被老师罚留堂。

借代示例:
1、想当年,金戈铁马——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金戈铁马代指精锐部队
2、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文天祥《过零丁洋》
干戈代指战争
3、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刘禹锡《陋室铭》
丝竹代指音乐
4、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白居易《琵琶行》
管弦代音乐
5、晋阳之事,寡人危,社稷殆矣。

――《韩非子•难一》
社稷代国家
6、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范仲淹《岳阳楼记》
庙堂借指朝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借喻与借代
借喻与借代是两种不同的修辞格,在中学语文课文中,这两种修辞方式出现很多,由于它们本体都不出现,因此往往混淆不清,学生难于辨别掌握,成为教学中的一个难点。

那么对这两种修辞方式如何辨析区分呢?
借喻是比喻辞格中的一种类型,它借用喻体直接代替本体,本体和比喻词都不出现,是比暗喻(或隐喻)更进一步的比喻。

借代是借用与本体事物相关的另一事物来代替本体事物的一种辞格,又称为“换个名称”或“换一个名字”。

从定义来看,这两者在形式上有共同点,但其蕴涵的深层内容却是不同的,本文就将从四个方面来论述这两者的区别。

一、借喻与借代构成的基础不同
构成借喻的基础是本体与喻体的相似性,借喻中的喻体是用来打比方的事物,它和要说明的事物是有本质区别的两回事。

构成借代的基础是本体与借体的相关性,它是临时用一个名称来代替事物的本名,即利用客观事物的种种关系巧妙的形成语言上的艺术换名,说的是同一个事物。

借代的方式很多,主要有以下几类:标志代本体;专名代泛称;具体代抽象;结果代原因;部分代整体等等。

这种事物之间的相关关系是建立在本体自身的特征、职业诸方面的,通过名词的借代使用表现出来的。

(1)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2)初发的龙头翻卷滚动,在凹凸不平的沟床上缓慢前进。

(《一次大型的泥石流》)
(3)先生给现洋钱,袁世凯,不行吗?(《多收了三五斗》)
(4)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沁园春·雪》)
例(1)、(2)为借喻。

例(1)中的“梨花”比喻雪花,两者在本质上具有完全不同的属性,但有其相似点,比喻形象,新颖美丽富有诗意。

例(2)以“龙头”比喻泥石流,其喻体“龙头”同本体“泥石流”在本质上是完全不同的两个事物,作者取其相似点作比,贴切生动,增强了文章艺术色彩。

例(3)、(4)为借代。

例(3)中“袁世凯”是银元上的标志,用以代替银元,这是以标志代本体。

例(4)中“江山”是整个国家有代表性的一部分,用以代替国家,这是以部分代整体。

从以上的例子来看,在借代中借体与本体之间是有实实在在的联系的;而在借喻中,本体与喻体有相似之处,却无实实在在的关系。

二、借喻的语言格式与借代不同
一般说来,比喻尽管有明喻、暗喻、借喻等不同的方式,但利用事物之间的相似之处来比拟的特点是不会变的。

因此,借喻虽是比明喻、暗喻更进一步的比喻,但在多数情况下,借喻却可以变换成明喻或暗喻。

借代只是直接用人或事物的特征等代替本体事物,因此不能构成明喻一类的格式。

如:
(5)我们应当禁绝一切空话。

但是主要的和首先的任务,是把那些又长又臭的懒婆娘的裹脚,赶快扔到垃圾桶里去。

(毛泽东《反对党八股》)
(6)你们是年青的,从出生的年月计算,你们的确是年青的。

然而看你们额上的皱纹,我知道你们已经走过很长很长的艰苦道路了。

(巴金《一封未寄的信》)
例(5)用喻体“又长又臭的懒婆娘的裹脚”来比喻长而空的文章;可以改为“是把那些像懒婆娘的裹脚一样又臭又长的文章,赶快扔到垃圾桶里去。

”例(6)用喻体“走过很长很长的艰苦道路”来比喻遭遇过很多艰难困苦。

可以改为“我知道你们已经像走过很长很长艰苦的道路似的遭遇过很多艰难困苦了。


而:
(7)花白胡子一面说,一面走到康大叔面前……(鲁迅《药》)
(8)千万个雷锋在成长。

(9)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用小米加步枪,打垮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

(10)孔乙己一到店,所有喝酒的人便都看着他笑。

有的叫道;“孔乙己,你脸上又添上新伤疤了!”(鲁迅《孔乙己》)
(11)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毛泽东《沁园春·雪》)
例(7)是用“花白胡子”这个外貌特征来代替具有此特征的人物;例(8)是用“雷锋”这一专名来代替具有雷锋精神的先进人物;例(9)是用具体的事物“小米加步枪”来代替抽象的“军需装备”和“武器装备”;例(10)是用“添上新伤疤”来代替造成此结果的原因即孔乙己被打;例(11)是用“江山”来代替“祖国”这个整体。

我们不能把例(7)中的“花白胡子”说成“花白胡子像花白胡子”,也不能把例(8)至例(11)各例用明喻或暗喻的形式表现出来。

这些借体都是借代中的名词替代现象,不能构成比喻的格式。

三、借喻与借代的关系不同
借喻属于比喻中的一个小类,而比喻的本体和喻体是两种本质不同的事物,用它们的相似点通过联想而联系起来的。

借代的本体和借体之间关系密切,二者
的关系是内在的,借体往往是借用本体的特征、标志、部分、产地、材料、工具等。

(12)最可恨那些毒蛇猛兽,吃尽我们的血肉,一旦把它们消灭干净,鲜红的太阳照遍全球。

(《国际歌》)
(13)陈涉叹息曰:“嗟呼,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世家》)(节选)
(14)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过零丁洋》)
(15)壁角的驼背忽然高兴起来。

(《药》)
例(12)、(13)为借喻。

例(12)中以“毒蛇猛兽”比喻压迫剥削无产阶级的资产阶级统治者,这里喻体与本体是两种性质不同的事物,作者取其凶残狠毒这一相似点,通过联想构成比喻,把意思表达得鲜明生动。

例(13)以“燕雀”比喻见识短浅的人。

“鸿鹄”比喻有宏大抱负的人,作者取其渺小、宏大两个相似点把本质不同的两组事物通过联想联系起来,充分显示了农民起义领袖陈涉志向远大与众不同的鲜明性格。

例(14)、(15)为借代。

例(14)中以“干戈”作兵器代指战争,两者关系是用工具代本体。

例(15)中以“驼背”代指〈药〉里一个“茶客”,两者的关系是用人的外貌特征代替人。

四、借喻与借代的作用不同
借喻的作用是以喻体相代。

着重在喻,喻而不代;借代则是以借体相代,着重在代,代而不喻。

换句话说,借代的作用在于“代”,一般只起代称作用,使语言丰富多彩、具体形象、简洁精炼,但对所说的事物没有描写作用。

借喻的作用在于“喻”,即能起“喻”的作用,能对所说的事物起描写作用。

(16)这轮晓日从我们民族历史的地平线上一跃而出,闪烁着万道红光,照临到这个世界上。

(17)满天里张着灰色的幔,看不见太阳。

(《在烈日和暴雨下》)
(18)红眼睛原知道他家里只有一个老娘,可是没有料到他竟会那么穷,榨不出一点油水已经气破肚皮了。

(《药》)
例(16)、(17)为借喻。

例(16)中“这轮晓日”是喻体,把社会主义祖国比喻成喷薄而出生机勃勃的“晓日”,气势磅礴,生动感人。

例(117)中以“灰色的幔”比喻天空乌云密布,使人如临其境,如见其景,其沉闷之气令人窒息。

例(18)为借代,其中有两处,第一,红眼睛是阿义的外貌特征,以“红眼睛”代阿义,既突出了阿义的形象,又从行文上起到了变文避复的作用。

第二,“油”和“水”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

它是维系生命的必要物资,用“油水”代财物,抓住具有代表性的事物构成借代,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总之,借代和借喻有相似的地方,但它们毕竟是各有特色的两种修辞方式。

在借代与借喻这样两个基本修辞格之间是不能没有一条严格的界线的,关键是看它们在何种语言结构中结合,从哪个角度去分析。

【巩固练习】
试指出下列句子中运用的修辞方法。

(1)中国人民在党的领导下,推翻了三座大山的统治。

(2)红领巾在车站宣传卫生。

(3)讨厌的“尖鼻子”,“豆芽菜”恨恨地想,他干什么盯着人不放。

(4)孤帆一片日边来。

(5)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

(6)沙鸥翔集,锦鳞游泳。

(7)然而圆规很不平,显出鄙夷的神色……
(8)“看我们不揍你一顿,你这个传播伤害病的虱子!”
(9)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

(10)旌旗十万斩阎罗。

分析:第(1)句中的“三座大山”与其所代替的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间具有“压迫”的相似性,所以是借喻;第(2)句中的“红领巾”与其所代替的少先队员之间是戴与被戴的关系,具有相关性,所以是借代。

第(3)句中的“尖鼻子”是指长着尖鼻子的人,部分代整体,二者具有相似性,所以是借代;而“豆芽菜”代替的是体质弱的象豆芽菜一样的人,二者具有相似性,所以是借喻。

(4)借代。

(5)借喻。

(6)借代。

(7)借代。

(8)借喻。

(9)借代。

(10)“旌旗”为借代;“阎罗”为借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