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代与借喻
借喻与借代的区别

(2011)8.下列句中所用修辞手法,依次正确的一项是 ( A ) ①明明有流水,却听不见水流声。仰头西望,半空中挂着一条两尺宽的白带子, 随风舞动。 ②生存的小品文,必须是匕首,是投枪,是能和读者一同杀出一条生存的血路的 东西。 ③那宽厚肥大的荷叶下面,有一个人的脸,下半截身子长在水里。 ④任何共产党员都不能拿群众的一针一线。 A.①借喻②暗喻③拟物④借代 B.①借代②暗喻③拟物④借喻 C.①借喻②拟物③拟人④借代 D.①借代②暗喻③拟人④借喻 (2012)8.对下面四个句子的修辞手法,判断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B ) ①他肚里有墨水儿,脑瓜又活,看个文件什么的。都比别人理解快。 ②读—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 ③太阳从地平线上露出笑脸。用她那柔美的金色手指,悄悄拣走了草地上的露 珠。 ④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A.借代 拟人 比喻 夸张 B.借代 比喻 拟人 夸张 c.借代 比喻 比喻 比喻 D.借喻 拟人 拟人 夸张
•不直接说出某人和某事的名称,借用与它密切相关的人 或事物来代替,叫借代。古汉语中叫“代称”,现在也 叫“换名”。Βιβλιοθήκη 区别1
1,旌旗十万斩阎罗 。 借代 2,南国烽烟正十年。 借代 3,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借喻 4,有缺点的战士终究是战士,完美的苍蝇终 究不过是苍蝇。 借喻
看本体和客体之间是相似性,还是相关性。如是 相似性就是借喻,如是相关性就是借代。
同一词语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可以是借喻用 法,也可以是借代用法。借喻是以此喻彼,重在 喻,因此与客体(喻体)相关的词语必须采取相应 的比喻说法,借代是以此代彼,重在代,因此与 客体(借体)相应的词语不必改成与之相应的说法。
区别4
1,圆规一面愤愤的回转身,一面絮絮的说,慢慢向外走去……(《故 乡》) 2,芦柴棒着急地要将大锅里的稀饭烧滚…… (《包身工》)
借喻和借代知识点总结

借喻和借代知识点总结一、借喻的定义借喻是修辞学中的一种表达方式,是通过将不同事物之间的相似之处来明确事物的某种特征或性质。
借喻是一种方便表达观念的手法,它常常以一个事物替代另一个事物,以增强表现力和感染力。
借喻常用"如"、"似"、"比"等连词进行表示,用于比喻和比拟的修辞手法。
例如:"他是一只老狐狸。
"这句话就用了一个借喻,把一个人比作了一只老狐狸,以突出他狡猾的性格。
二、借喻的特点1. 生动形象:借喻将抽象的、难以描述的事物用具体形象的事物来代替,使表达更加形象生动。
2. 永恒性:借喻的形象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能够跨越时代和地域的限制,使作品具有更持久的魅力。
3. 含蓄鲜明:借喻的表达方式往往更为含蓄,不易直接表达的意义通过借喻的手法来间接表达,使读者对作品有更深的理解和体会。
4. 形式多样:借喻可以通过不同的比喻和比拟来表达不同的情感和意义,形式多样,富有变化。
三、借喻的分类借喻可以根据比拟的对象来进行分类,主要有动物借喻、植物借喻、物象借喻、景物借喻、色彩借喻、音响借喻、味道借喻等多种分类方式。
例如:"他是一只老虎"中的"老虎"就属于动物借喻;"她的眼睛像两颗明珠"中的"明珠"属于物象借喻。
四、借喻的运用借喻的运用需要遵循以下原则:1. 比喻要贴切:借喻要能与被比较的对象相吻合,使得被比较的对象与喻体在某种特定情境下具有相似的特征。
2. 比喻要有感染力:好的比喻应该能够感染读者,使其对作品产生共鸣,增加作品的感染力和艺术魅力。
3. 比喻要具有形象感:借喻应该具有形象感和生动感,使作品更具吸引力和感染力。
五、借代的定义借代是修辞学中的一种表达方式,是通过用一个词来代替本应使用的词,以丰富表达,增加语言的韵味和美感。
借代包括拟人、拟物、拟声、拟态等手法,通过赋予事物有如人的行为、状态、感情等来进行表达。
借喻和借代的区别

借喻是比喻中的一种,它的特征是 用喻体直截代替本体。 而借代是别外独立的一种修辞手法, 它的特征是不直说某人或某物的名称, 而借同它密切相关的名称去代替,这 也可以称作是“换名”或“换词”。
借喻是一种省略了本体和比喻词的比 喻,完全可以根据具体语境把本体找 出来,再加一个“像”字将借喻还原 成明喻的形式。 比如: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燕雀”和“鸿鹄”都是借喻,我们 把它们还原成明喻形式:那些目光短 浅的人好象渺小的燕雀;自己好象翱 翔万里的鸿鹄。
借代是用甲事物来代替乙事物,甲乙 两事物之间的联系是有某些相关之处。 比如:那边来了几个红领巾。 “红领巾”是借代,是用少先队员的标 志来代替少先队员。不能说少年队员 象红领巾。 再比如:枪杆子里面出政权。 “枪杆子”是借代,用“枪杆子”来代 替“武装斗争”。因为“武装斗争” 必须得用枪杆子,二者之间有联系。 不能说武装斗争像枪杆子。
• 借喻和借代两种修辞格因为它们都 有“借”字,也往往分不清。怎样 区别一个修辞格是借喻还是借代呢? 一个最常用的方法是还原法。
1、敌人躲在乌龟壳里不敢出来。 借喻,这句中用“乌龟壳”比喻碉堡。 2、郭全海解下青骒马,翻身上去撵玉石 眼去了。 借代,“玉石眼”是马的特征,用这个 特征代替马。 3、老师精心培育祖国的花朵。 借喻,这里用“祖国的花朵”喻“少年 儿童”。两者之间很相似。
拟人作用:把禽兽鸟虫花草树木或其他无 生命的事物当成人写,使具体事物人格化, 语言生动形象。
形象生動地表达了作者××之情, 突出文 章××主題, 寄寓作者××的感情; 如: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 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作用:将桃树、杏树、梨树当作人来写,使 其人格化,生动形象地描写出春天里百花争 艳的景象。
借代和借喻区别的例子(一)

借代和借喻区别的例子(一)借代和借喻的概念•借代:以某一具体事物代表另一事物,通过相似或相关的特征来表达含义。
•借喻:通过比喻的方式,用一个或多个具体的事物来暗示另一事物,传达某种隐喻的含义。
借代的例子1.王者之师:代指最强大、最高水平的军队。
借代中的“王者”暗示力量强大,代表了最高水平。
2.黄金:用黄金代指财富、贵重的物品。
因黄金本身价格高昂,代表了财富价值较高的特征。
3.墨水:代指文化、智慧、学问。
由于书写需要墨水,因此墨水暗示了知识、学问的积累和智慧的产生。
借喻的例子1.他是一只雄鹰:比喻某人具有英勇、威武的气质或行为方式。
借喻中的“雄鹰”暗示了勇敢、自信等特征。
2.她是一朵盛开的花朵:比喻某人美丽、纯洁的形象或人格特质。
借喻中的“花朵”暗示了美丽、纯洁等特征。
3.你是我的阳光:比喻某人带给自己快乐、温暖的感受。
借喻中的“阳光”暗示了快乐、温暖等特征。
借代和借喻的区别•表达方式不同:借代是以一个具体事物代表另一个事物,而借喻是通过类比的方式来暗示另一事物。
•隐喻含义不同:借代主要通过相似或相关的特征来表达含义,而借喻则是通过暗示的方式传达某种隐喻的含义。
•语义上的差别:借代更直接,符合句子的表面含义;借喻则更加隐晦,需要读者通过比喻的意象来理解隐喻的意义。
通过对借代和借喻的概念、例子及区别的介绍,可以更好地理解两者之间的差异,进一步提升我们对文学作品的解读和欣赏能力。
借代的例子解析1.王者之师:通过将军队比喻为王者,把最强大、最高水平的军队相对应,使得读者能够更加直观地理解军队的优秀之处。
2.黄金:把财富、贵重的物品用黄金来代指,是基于黄金本身具有稀有、珍贵的特性,传达财富价值高的含义。
3.墨水:将文化、智慧、学问用墨水来借代。
这是因为墨水是书写的必需品,所以借代墨水可以暗示知识、学问的积累,以及智慧的产生。
借喻的例子解析1.他是一只雄鹰:通过将某人比喻为雄鹰,暗示他具有英勇、威武的气质或行为方式。
借喻和借代的区别

例如: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望天门山》)
用船的一部分“帆”代替船;
例如: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答谢中书书》)
用鱼鳞代替鱼。
特征代本体
即用借体(人或事物)的特征、标志去代替本体事物的名称。
例如:旌旗十万斩阎罗。(《梅岭三章》)
是标志代本体,借“旌旗”代替军队或武装力量。
1、借喻是借而不代,借代是代而不喻.
2、借喻侧重“相似性”,借代侧重“相关性”.
3、借喻可还原为明喻,借代则不能.借喻还原三个要素都可出现,而借代只能是一个.
总之,区分借喻和借代,除了在概念上内涵上彻底异懂外,不要在“借”字上迷惑,要从“喻”和“代”上去区别.最好办法就是把它们还原成三要素,孰是孰非,一目了然
⒊ 借喻是喻中有代,而借代是代而不喻 如:⑥他说,如果不打落水狗,他一旦跳起来,就要咬你,最低限度也要测你一身的污泥。⑦你们这一车西瓜,也不必过秤,一百张“大团结”,我们包圆儿了。(刘绍裳《柴禾妞子》)⑥句且“落水狗”比喻并代替“挨了打的敌人”(或者“垮台人物”,)形象地说明了这种人表面可怜实际却凶狠的特性,是比喻;⑦句用“大团结”代替10元一张的人民币(10元一张的人民币上印有表示中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图案),但不是以“大团结”比喻10元一张的人民币,是借代。
区别借喻和借代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 ⑴借喻的本质是“喻”,虽然它的本体和喻词都不出现,但隐含着可比的对象(即本体)。而借代的本质是“代”,是以事物的某种特征来代指本体,并没有可比对象。 ⑵借喻因为是“喻”,一般可以补进“本体”和“喻词”。借代则没有可比物,无法这样补进。 ⑶借喻一般可以对未出现的本体起描写作用。借代却只能起”代“的作用,其代用的词大多是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不能起描写作用。 ⑷在一篇文章中,如果前面出现了“××像××”地比喻句,后文直接使用喻体,这就成了借代了。
借喻与借代的区别

3.专名代泛称 (1)我们的时代需要千千万万个雷锋。 (用“雷锋”指代具有雷锋精神的人) (2)中国人民中间,实在有成千上万的 “诸葛亮”,每个乡村,每个市镇,都有 那里的“诸葛亮”(毛泽东《组织起来》 “诸葛亮”是三国时代人物的名字,他在 中国人民心中已成了智慧的代称。这里用 来代替有智慧的人)
说,慢慢向外走”极不和谐,分Βιβλιοθήκη 是借代。12借代分类:
1.特征代本体 (1)圆规一面愤愤的回转身,一面絮絮的说,慢慢向外 走……(鲁迅《故乡》用“圆规”指代杨二嫂) (2)“芦柴棒”着急地要将大锅子里的稀饭烧滚,但是 倒冒出来的青烟,引起了她一阵猛烈的咳嗽。(夏衍 《包身工》用“芦柴棒”指称那个十五六岁、瘦骨嶙峋 的纺织女工) (3)先生,给现钱,袁世凯,不行么?(叶圣陶《多收 了三五斗》用“袁世凯”——银元上的人头像这个特征 代银元) (4)大路上跑来一对红领巾。(用佩戴红领巾这个特征 代替少先队员)
9
第二组更明确。“大白熊呲牙咧嘴向我扑来”, 其中客体“大白熊”与后面词语非常和谐,表 明在客体做主语的句子中是一个整体,而在主 体做主语的句子中未必是一个整体。“大白熊 答应了我的价钱”,其中客体“大白熊”与后 面词语不和谐,表明在客体做主语的句子中不 是一个整体;只有换上本体――那个称为“大 白熊”的人――与后面词语才和谐,才能成为
8
上面两组中A1、B1都是借喻。A1中客体是 “毒蛇猛兽”,与它相应的动宾词是“吃 尽”“血肉”。由“毒蛇猛兽吃尽了我们的血 肉”是通顺的可知,“毒蛇猛兽”与“吃 尽”“血肉”是一个和谐的主谓宾关系。A2中 客体也是“毒蛇猛兽”,与它相应的动宾词是 “榨尽”“血汗”。由“毒蛇猛兽榨尽了我们 的血汗”不通顺可知,其“毒蛇猛兽”与“榨 尽”“血汗”不是一个和谐的主谓宾关系。客 体所在的语境主谓宾和谐表明不与本体相关, 是比喻;客体所在的语境主谓宾不和谐表明与 本体才能相关,是借代。
高中语文借喻和借代的区别介绍

高中语文借喻和借代的区别介绍借喻和借代都是语文中常用的手法,但是又部分的学会说呢过总是分不清楚两者的区别,下面店铺的小编将为大家带来高中语文借代和借喻的区别介绍,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高中语文借喻和借代的区别借喻和借代都是隐去本体,只出现客体(喻体或借体)的辞格,因而容易混淆,尤其是中学生,很难将两者区别开来。
下面介绍简便的辨析方法。
首先看本体和客体之间是否有相似性,没有相似性的肯定不是借喻。
如“旌旗十万斩阎罗”“南国烽烟正十年”中“旌旗”“烽烟”到底是借喻还是借代用法呢?先了解这两个词的含义。
旌旗:旗帜的通称,这里指部队。
烽烟:古代边境有敌人入侵时在高台上点燃起来作报警用的火,后泛指战火或战争。
大家想想,“旌旗”和“军队”,“烽烟”和“战争”之间没有任何相似性,因此可以判断这两词的用法不是借喻。
借代的本体和客体之间有相关性,借代用法就是借用和本体相关的事物来代指这个本体。
古代军队在行军和作战时都举着自己特有的旗帜,旗帜既用来区分敌我,又用来指明军队前进的方向。
因此可以用旌旗来代指军队。
“旌旗十万”即“十万旌旗”。
“旌旗”不能发出“斩”的动作,能发出“斩”的动作的肯定是人,所以“十万旌旗”指“十万军队”。
同理,古代一遇敌人侵犯,边境就燃狼烟报警,所以“烽烟”“狼烟”俨然成了战争的代名词。
“南国烽烟正十年”就是“南国战争正十年”。
所以,把握住借喻的本体和客体之间具有相似性、借代的本体和客体之间具有相关性这一特点,就能将二者区分开。
其次看能否转换成明喻,能转换成明喻的是借喻,不能转换成明喻的肯定不是借喻。
如“敌人像狗一样夹着尾巴逃跑了”运用的是明喻,换成借喻就是“这条狗夹着尾巴逃跑了”。
在上面两句中,本体是“敌人”,喻体是“狗”,喻词是“像”。
由明喻到借喻,只是省略了本体和喻词。
因此所有借喻只要增加本体和喻词都可以转换成明喻。
“旌旗十万斩阎罗”一句假设是借喻用法,“旌旗”是喻体,“军队”是本体,转换成明喻就成了“军队像十万旌旗一样斩掉了阎罗”,显然不成句子。
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借代和借喻的区别

(一)什么是借代 借代是不直接说出要表达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和这个人或事物 有密切关系的东西来代替的一种修辞方式。
注意:本体不出现,只出现代体。
例:先生,给现钱,袁世凯,不行吗?
(二)借代的种类 1.特征代替本体。 例如:花白胡子不出声了。
(借“花白胡子”代“老年人”) 2.标志代替本体。 例如:这种好事肯定是红领巾做的。
桃李:学生 巾帼:妇女 烽火、烽烟、干戈:战火或战争
须眉:男子 汗青:史册 膝下:父母
手足:兄弟 伉俪:夫妻 黔首、白丁、布衣:老百姓
朱门:富豪人家 纨绔:富家子弟 万钟:高官厚禄
缙绅:有官职或做过官的人 杜康:酒 冠盖:官吏
桑麻:农事 婵娟:月亮 庙堂:朝廷 杏坛:教育界 三尺:法律
社稷、宗庙:国家 戎马:军旅、军务 鸿雁、鱼雁:书信 杏林:医道非凡或医德高尚的人
问题探究
客体“孤帆”与本体“孤舟” 有相关性,是借代。
1.孤帆一片日边来。
客体“厚障壁”与本体“隔阂” 有相似性,是借喻。 2.我就知道我们之间隔了一层可悲的 后障壁了。
判断二:看能否转 换成明喻。能转换 成明喻的是借喻, 本能转换成明喻的 是借代。
问题探究
改成明喻,教师培育着像 祖国花朵一样的儿童。句 子通顺,故本句是借喻
1.教师培育着祖国的花朵。
改成明喻,一群像红领巾一样的 少先队员向公园走去。句子不通 顺,故本句不是借喻 2.一群红领巾向公园走去。
总结归纳
01
本体和客体之间有相似 性的是借喻,有相关性 的是借代
02
句子能转换成明喻 的是借喻,不能转 换成明喻的是借代
古诗中常见的借代词语:
桑梓:故乡 同窗:同学 丝竹:音乐
问题探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格,又称为“换个名称”或“换一
个名字”。构成借代的基础是本体
与借体的相关性。借体与本体之间
有着实实在在的联系。
例(1):先生给现洋钱,袁世凯,不行吗? (《多收了三五斗》)
例(1)中“袁世凯”是银元上的标志,用以代替银元, 这是以标志代本体。 例(2):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文天祥《过零丁洋》 例(2)中“干戈”是古代的兵器,在这里代指战 争,两者关系是用工具代本体。
例(2):陈涉叹息曰:“嗟呼,燕雀安知鸿鹄之志 哉!” (《陈涉世家》) 例(2)中的“燕雀”比喻见识短浅的人。“鸿鹄”比喻 有宏大抱负的人,作者取其渺小、宏大两个相似点把本 质不同的两组事物通过联想联系起来,充分显示了农民 起义领袖陈涉志向远大,与众不同的性格。
二、何谓借代?
借代是借用与本体事物相关的
(3)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李白《送友人》)
(4)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白居易《琵琶行》
【巩固练习】
(1)中国人民在党的领导下,推翻了三座大山的统治。 喻体:三座大山
本体: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 义 相似性:压迫 造句检验: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像 压在中国人民身上的三座大山。(比喻句成立) 修辞手法:借喻
【巩固练习】
(2)红领巾在车站义务劳动。
借体:红领巾
本体:少先队员 相关性:少先队员佩戴红领巾,红领巾是少先队员的标志。 造句检验:少先队员像胸前飘扬的红领巾。(无相似性,比 喻句不成立) 修辞手法:借代
【巩固练习】
(3)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李白《送友人》) 喻体:孤蓬,又叫飞蓬,枯后断根,遇风飞旋。 本体:孤身远行的旅人。 相似性:漂泊 造句检验:孤身远行的旅人就如孤蓬一般四处漂泊。 (比喻句成立) 修辞手法:借喻
【巩固练习】
(4)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白居易《琵琶行》
借体:管弦
本体:音乐 相关性:管,弦均是演奏音乐的工具
造句检验:音乐像管弦。(比喻句不成立)
修辞手法:借代
例(3):花白胡子一面说,一面走到康大叔面前…… (鲁迅《药》)
例(3)是用“花白胡子”这个外貌特征来代替具有此特 征的人物; 例(4):千万个雷锋在成长。 例(4)是用“雷锋”来代指具有雷锋精神的先进人 物;这是用专名代泛称。 例(5):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用小米加步枪, 打垮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 例(5)是用具体的事物“小米加步枪”来代替抽象的“军需 装备”和“武器装备”;
借喻与借代
新疆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中部 陈雅琴
一、何谓借喻?
借喻是比喻辞格中的一种类型,
它借用喻体直接代替本体,在句子
中,本体和比喻词都不出现。构成 借喻的基础是本体与喻体的相似性。 喻体和本体是有本质区别的两回事。
例(1):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白雪歌· 送武判官归京》) 例(1)中的“梨花”比喻雪花,两者在本质上具有完全不 同的属性,但诗人取其色白,形美的相似点,比喻形象, 富有诗意。
小窍门——重新造句
同学们,当你拿不准一句话中的修辞格是 借代还是借喻时,不妨重新造句试一试: 首先找出借体或喻体,明确其所指的本体, 然后重新造句。看看本体和喻体或是本体和借 体之间能否构成合理的比喻句。
比喻句成立的,其修辞格就是借喻;比喻
句不成立的,其修辞格则为借代。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巩固练习】
试指出下列句子中运用的修辞方法。 (1)中国人民在党的领导下,推翻了三座大山的统治。 (2)红领巾在车站义务劳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