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伯牙摔琴谢知音》知音的文化内涵

合集下载

伯牙摔琴为哪般?——从“伯牙绝弦”看古琴的知音情结

伯牙摔琴为哪般?——从“伯牙绝弦”看古琴的知音情结
破禁忌将杜思温的未来前程打探出并秘密告知 , 再三叮
外, 还有方正好义 、 贫贱不移的萧长夫 , 高风亮 节、 宁死
不屈的邝露等 。明清长篇小说 中的琴人多是些高行懿 德的贤达之人 , 如《 三国演义》 中的司马徽和诸葛亮 、 《 东 周列国志》 中的邹忌 、 《 封神演义》 中的姬伯等 。一些女 性琴人也不例外 , 《 林兰香 》 中蓄有古琴的燕梦卿就是一
不易得 , 而知音亦难也。 ” 南宋夏琏《 临流抚琴图》 、 元王
蒙的《 溪山高逸图》 等名画俱表达了琴音难觅的悲慨 。 对知音的期待是历代弹琴者最为迫切的心灵饥渴 , 这也决定了知音之间必定倾力相助的原因和必然 。 《 前 定录・ 杜思温》 篇讲一个喜欢弹琴的年轻人, 深夜临水弹 琴时得到一个老鬼的嘉许 。出于知音之谊 , 老鬼冒险冲
伯 牙善 鼓 琴 , 钟 子 期 善 听 伯 牙 妓
五条弦代表金木水火土五行 。古琴的命
名如“ 岳山 、 龙池 、 凤沼 、 雁足 、 天柱” 等,
琴, 志在高山, 钟子期 日 : “ 善哉 , 峨 峨 兮若
泰山 ! ” 志在流 水 . 钟予 期 日 : “ 善哉 , 洋洋兮
若江 河 ! ” 伯 牙所 念 , 钟 子 期 必得 之 子 期

自 传 统 乐 器, 蕴 含 着 丰 富的 生 命
智慧和艺术精神。伯牙摔琴谢知音的故事
几乎家喻户晓 , “ 高山” “ 流水 ” 不仅是古琴 曲的名称 , 也成为知音的代名词 。人教课
标本六年级上册收入此篇, 引文如下 :
伯 牙绝 弦
年 十二个 月 , 中间一个徽代 表闰月 。
志向的首选乐器。
这里就有一个 问题让人百思不得其解 : 子期死了 ,

知音—钟俞之交

知音—钟俞之交

知音相传俞伯牙背靠高山,面向流水弹琴,一位樵夫随口吟诵“峨峨兮若泰山”“洋洋兮若江河”,这个能对这神秘莫测的旋律如此熟捻的樵夫便是钟子期。

后来,钟子期病逝,伯牙毅然摔琴,从此世上少了一位名师,多了“知音”一词。

这一个流传了两千多年的传说,早已深深地印在华夏子孙的血脉中,人们时而抚心叹息,时而细细咀嚼,向往着钟俞之间超越了生死的崇高友谊。

在世人纷纷为这个纯洁神圣的故事动容时,林非在他的《话说知音》中义正言辞地提出了反鸡汤论——伯牙完全可以凭借他高超的技艺继续熏陶出更多知音,知音总是越多越好的。

而且,轻易放弃习得的技艺,未免损失太大。

诚然,这个故事的理想主义让今人不经意间将它归为鸡汤文。

但是,它两千多年的存在价值,早已超越了歌颂友谊。

先秦主张的以礼乐治国安邦,将音乐上升为一种政治工具,虽然在特定的历史时期有积极作用,但未免太禁锢人性。

而音乐真正回归艺术本身,主要得益于春秋时期的“礼崩乐坏”,那个胜者为王的时代早已不需要秦汉刻板的礼乐制。

而俞伯牙摔琴谢知音的故事正好发生在这音乐从政治环境中解脱出来的时期。

彼时的音乐有了灵性,不再唯唯诺诺,这才有了高山的恢宏,流水的磅礴。

所以,无论真实与否,这个故事本身有其存在的历史必然性,着实没有诟病的必要。

至于,“知音”本身,作者认为是越多越好的,其实不然。

伯牙鼓琴的道路极其艰辛,他坐在荒无人烟的沙滩上,面对一汪汹涌无边的大海,他坐在雄奇峻峭的悬崖上,面前是飞湍瀑流争喧豗。

狂风暴雨将琴面侵蚀得坑坑洼洼,烈日严寒将他的手摧残得粗糙皴裂,终于,他的琴音得以与狂沙共舞,与波涛共鸣,然而回应他的只有三千丈白练哗哗地水响和林间偶尔传来的虎啸猿啼。

钟子期的出现,打破了他长久以来孤芳自赏的寂寞,终于有人能听懂他的内心,让他怎能不老泪纵横?鲁迅说:“作品愈高,知音愈少”照此推论,伯牙的琴技如此高超,得钟子期一个知音已经是人生之大幸,怎能再期待越来越多的知音?况且,知音本是可遇不可求,即使再熏陶也不过是个会鉴赏的专家,不可谓知音。

论_俞伯牙摔琴谢知音_中的交友之道

论_俞伯牙摔琴谢知音_中的交友之道

牙起身整衣,向前施礼。那老者不慌不忙,将右手竹篮 轻轻放下,双手举藤杖还礼,道:“先生有何见教?”輥輰訛
外,脱下芒鞋, 去泥水,重复穿上,步入舱来”。正是
虽然“箬冠野服”,但举止淡定从容,与子期如出
《千字文》中所谓“举止若思,言辞安定”⑥,而又虔诚地 一辙,隐隐向读者暗示着老者与子期间不寻常的关系。
MASTERPIECES
硕士言说 / 名 作 欣 赏
论《俞伯牙摔琴谢知音》中的交友之道
⊙徐汪涓[华中科技大学中文系, 武汉 430074]
摘 要:“高山流水遇知音”是中国传统文化和精神中对友情的最高褒奖。本文尝试从冯梦龙编辑的小说《俞伯牙摔琴 谢知音》着手,结合《千字文》《大学》等中国儒家思想经典著作中的核心思想,赏析小说中所体现的中国传统交友之道 和文化精神。 关键词:《俞伯牙摔琴谢知音》 交友之道 传统文化精神
……非独琴如此,贤者亦有之,苟非其时,则贤者将稀有得遂其功哉?④ 它告诉了我们,诸如子期这样善听的“贤者”固然不易,而像伯牙那样善于鼓琴、善于发现知音的人,也着实难 得。否则即使有“贤者”,也“稀有得遂其功”。
/ 名作欣赏 MASTERPIECES REVIEW/ 硕士言说 52
二、冯梦龙对伯牙子期故事的改编
面,更在细节上处处彰显钟子期的贤德和俞伯牙的尚 之间,意气相投。临行赠黄金二笏,吾儿买书攻读,老拙
贤。如当伯牙问到子期为何不求取功名时,子期答道: “实不相瞒,舍间上有年迈二亲,下无手足相辅,采樵度
无才,不曾禁止。旦则采樵负重,暮则诵读辛勤,心力耗 废,染成怯疾,数月之间,已亡故了。”輥輱訛
日,以尽父母之馀年。虽位为三公之尊,不忍易我一日
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 现作者一直念念不忘的人生追求:“于是乎无情化有,

伯牙摔琴谢知音的故事

伯牙摔琴谢知音的故事

伯牙摔琴谢知音的故事相传在中国古代,有一位琴师名叫伯牙,他是一位非常有才华的音乐家,擅长弹奏古琴。

而他的好友琴友子期,也是一位琴艺精湛的音乐家。

两人情投意合,常常一起探讨琴艺,互相切磋琴技。

有一天,伯牙邀请子期到他家中听琴,子期欣然前往。

伯牙在琴前弹奏起来,音乐如梦如幻,令人陶醉。

而子期却面露不悦,伯牙问及其原因,子期却说,“伯牙兄,你的琴艺虽然高超,但你的琴曲却无法打动我的心灵。

”。

伯牙听后大为震惊,他深知子期的琴艺非同凡响,竟然无法打动他的心灵,这让他感到十分沮丧。

于是,伯牙决定前往山林隐居,专心修炼琴艺,希望能够弹奏出能够打动子期心灵的琴曲。

在山林中,伯牙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他每天都沉浸在琴声中,苦练琴艺。

经过数年的苦心修炼,伯牙终于感觉自己的琴艺已经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他决定再次邀请子期前来听琴。

子期收到伯牙的邀请后,依旧欣然前往。

伯牙在琴前弹奏起来,音乐如泉水般清澈,如山涧般悠扬,如春风般温柔。

子期闭上双眼,聆听着音乐,渐渐地,他感到心灵被琴声所触动,泪水不禁夺眶而出。

伯牙见状,心中充满了喜悦和感动。

他知道自己终于弹奏出了能够打动子期心灵的琴曲。

两人相拥而泣,彼此感激对方的真诚与执着。

从此以后,伯牙与子期成为了知音,他们琴艺更上一层楼,互相切磋琴技,共同探讨音乐的奥秘。

他们的故事也成为了后人传颂的佳话,人们常常用“伯牙摔琴谢知音”来形容真挚的友谊和执着的追求。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真诚和执着是成功的关键。

伯牙为了打动好友的心灵,不畏艰辛,毅然隐居修炼琴艺,最终实现了自己的目标。

而子期也因为伯牙的真诚和执着,感受到了真挚的情感,两人的友谊也因此更加坚定。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应该像伯牙一样,对待自己的梦想和目标,坚持不懈地追求,不畏艰难,不怕困难。

只有真诚和执着,才能最终获得成功,得到他人的认可和尊重。

而在友情中,我们也应该像子期一样,珍惜那些真诚而执着的朋友,共同分享友谊的美好,共同成长,共同进步。

古琴台,高山流水觅知音的千古传说

古琴台,高山流水觅知音的千古传说

古琴台,⾼⼭流⽔觅知⾳的千古传说曾经在读冯梦龙的《警世通⾔》第⼀卷(俞伯⽛摔琴谢知⾳)时,就⼀直很想造访古琴台。

虽然对知⾳的故事早就⽿熟能详,但故事的发⽣地在武汉汉阳我却⼀⽆所知,此次出游前做攻略时,我被“古琴台”这三字吸引了,⼈不由地痴了⼀会,难道这就是我想要造访的古琴台吗?于是不假思索地将它列⼊了出游计划。

古琴台⼤门左侧上千株翠⽵,丛丛碧⽟,根根琅玕,为古⽼的琴台增添了盎然幽深的情趣。

翠⽵的下⽅是⼀幅长近百⽶的⾼⼭流⽔觅知⾳故事始末全图⽯刻,从俞伯⽛过江,遇⾬泊⾈,⿎琴⽽歌,得遇⼦期,听琴知⾳,结为知⼰,相约再期,伯⽛祭友,断弦摔琴,到饮恨绝响,故事⼀串串穿插起来,让⼈未进琴台就已将⾃⼰也融⼊到整个故事中,撬开斑驳的历史锈迹,上溯到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代,搜寻那古⼈的履痕。

站⽴门前,赫然看见门楣上“古琴台”三字,据说这是清末书法家杨守敬所书,笔⼒遒劲,⼤⽓凛然。

古琴台,⼜名伯⽛台,它始建于北宋,历代曾毁建多次。

三⾯环⽔,遥对龟⼭的古琴台规模很⼩,整个建筑群占地也才15亩,但它却精巧雅致,园内布局层次分明,保留着古建筑的风貌。

进⼊琴台⼤门是⼀⼩院,两侧的桂花全开了,树树⾦黄裸露着细嫩的花蕊,让⼈吞纳吸⽓中满嘴都是咀嚼的⾹味。

院内建有琴堂,琴堂门前写有⼀幅对联:志在⾼⼭,志在流⽔;⼀客荷樵,⼀客抚琴。

这上联出⾃《列⼦·汤问》:伯⽛善⿎琴,钟⼦期善听。

伯⽛⿎琴,志在⾼⼭,钟⼦期⽈:“善哉,峨峨兮若泰⼭。

”志在流⽔,钟⼦期⽈:“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下联据说是出⾃《诗品·实景》:“晴涧之曲,碧松之⾳,⼀客荷樵,⼀客抚琴。

”堂内介绍着“俞伯⽛摔琴谢知⾳”的故事。

春秋时,精于⾳律的晋国上⼤夫俞伯⽛,奉命出使楚国郢都后,顺长江⽽下⾄汉江⼝,当时正值中秋,明⽉当空。

伯⽛雅兴⼤开,命童⼦焚⾹,抚琴案间。

⽅弹⼀曲,见有樵夫⽴于岸上,伯⽛与之辩琴论艺,始知此⼈名叫钟⼦期,于是邀其⼊⾈。

⼀曲⾼⼭流⽔喜遇知⾳,伯⽛与⼦期结为挚友,相约翌年中秋重聚。

有关知音的历史典故

有关知音的历史典故

有关知音的历史典故知音:比喻对自己非常了解的人;知己朋友。

今天就给大家具体分享一下有关知音的历史典故,希望读者喜欢。

有关知音的历史典故伯牙是春秋战国时期晋国的上大夫,春秋时著名的琴师,擅弹古琴(是琴不是筝),技艺高超,既是弹琴能手,又是作曲家,被人尊为琴仙。

荀子在《劝学篇》中说:昔者瓠(hù)巴鼓瑟,而沉鱼出听;伯牙鼓琴,而六马仰秣。

就是说瓠巴弹瑟时,连水里的鱼都要跃出水面倾听;伯牙弹琴时,正吃草料的马也仰首而听,高度评价了伯牙的演奏技术。

据载有一年,伯牙奉晋王之命出使楚国。

八月十五那天,他乘船来到了汉阳江口。

遇风浪,停泊在一座小山下。

晚上,风浪渐渐平息了下来,云开月出,景色十分迷人。

望着空中的一轮明月,伯牙琴兴大发,拿出随身带来的琴,专心致志地弹了起来。

他弹了一曲又一曲,正当他完全沉醉在优美的琴声之中的时候,猛然看到一个人在岸边一动不动地站着。

伯牙吃了一惊,手下用力,啪的一声,琴弦被拨断了一根。

伯牙正在猜测岸边的人为何而来,就听到那个人大声地对他说:先生,您不要疑心,我是个打柴的,回家晚了,走到这里听到您在弹琴,觉得琴声绝妙,不由得站在这里听了起来。

伯牙借着月光仔细一看,那个人身旁放着一担干柴,果然是个打柴的人。

伯牙心想:一个打柴的樵夫,怎么会听懂我的琴呢?于是他就问:你既然懂得琴声,那就请你说说看,我弹的是一首什么曲子?听了伯牙的问话,那打柴的人笑着回答:先生,您刚才弹的是孔子赞叹弟子颜回的曲谱,只可惜,您弹到第四句的时候,琴弦断了。

打柴人的回答一点不错,伯牙不禁大喜,忙邀请他上船来细谈。

那打柴人看到伯牙弹的琴,便说:这是瑶琴!相传是伏羲氏造的。

接着他又把这瑶琴的来历说了出来。

听了打柴人的这番讲述,伯牙心中不由得暗暗佩服。

接着伯牙又为打柴人弹了几曲,请他辨识其中之意。

当他弹奏的琴声雄壮高亢的时候,打柴人说:这琴声,表达了高山的雄伟气势。

当琴声变得清新流畅时,打柴人说:这后弹的琴声,表达的是无尽的流水。

高山流水之知音历史故事

高山流水之知音历史故事

高山流水之知音历史故事1、俞伯牙摔琴谢知音高山流水的故事出自《列子•汤问》,书中记载: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若江河!”我记不清是那一本书了,同样记载了这个故事,但要比这个要长一些,它的记载是:在山之滨,水之湄,士大夫俞伯牙与山野樵夫钟子期相遇,琴韵丁冬声里,弥漫着巍巍高山,浩浩江水,意境开阔吞吐万物,高山巍峨,流水浩瀚,樵夫钟子期听懂了俞伯牙的琴意,歌声相和。

俞伯牙把钟子期引为人生知己,因为音乃心之声,听懂他的琴意,就是明白他的灵魂,这是知音。

后来二人不但是知音,还成了终生挚友,钟子期早亡,俞伯牙悉知以后,在钟子期的坟前抚了平生最后一支曲子,然后尽断琴弦,终生不复鼓琴。

2、豫让吞碳春秋时,晋国人豫让投奔智伯后,受到重视和尊重。

后来智伯被庄襄子杀死,豫让说:“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我一定报答智伯”。

意思是志士要为欣赏自己的人献出生命,美女要为喜爱自己的人打扮。

他将替智伯报仇。

于是他躲进山里,改变自己的形貌,又用吞火炭的方式弄坏自己的声带,不让别人听出自己的声音。

经过伪装后,他找机会接近了庄襄子,不料被庄襄子察觉。

豫让看报仇无望,便自杀了。

《战国策》2、季札挂剑春秋时,吴国公子季札出使晋国,途径徐国时去拜见徐君。

两人闲谈时,徐君将季札所佩的宝剑把玩许久。

季札很明白徐君想要宝剑,但因为出使上国,必须带上佩剑,因而没有送给徐君。

季札完成使命归国时,经过徐国,想把宝剑赠给徐君,遗憾的是此时徐君已死,季札便将宝剑赠送给徐君的继承人。

但徐君的继承人说:“先君没有遗命,我不敢接受你的剑。

”季札见嗣君坚辞不受,便将宝剑挂在徐君目前的树上,方才离郑回国,徐国人作歌称赞他道:“延陵季子呵不忘故旧,千金之剑呵挂于陵墓。

”《史记@吴太伯世家》、汉刘向《新序@节士》3、管鲍之谊春秋时,齐国管仲与鲍叔牙是好朋友,管仲曾感叹说:“我年少时穷困,曾经同鲍叔合伙做生意,总是多分钱给自己,鲍叔不认为我贪财,知道是因为我贫困。

俞伯牙摔琴谢知音文言文

俞伯牙摔琴谢知音文言文

俞伯牙摔琴谢知音文言文《俞伯牙摔琴谢知音》原文与翻译浪说曾分鲍叔金,谁人辨得伯牙琴!于今交道奸如鬼,湖海空悬一片心。

古来论交情至厚莫如管鲍。

管是管夷吾,鲍是鲍叔牙。

他两个同为商贾,得利均分;时管夷吾多取其利,叔牙不以为贪,知其贫也。

后来管夷吾被囚,叔牙脱之,荐为齐相。

这样朋友,才是个真正相知。

这相知有几样名色:恩德相结者,谓之知己;腹心相照者,谓之知心;声气相求者,谓之知音,总来叫做相知。

今日听在下说一桩俞伯牙的故事。

列位看官们,要听者,洗耳而听;不要听者,各随尊便。

正是:知音说与知音听,不是知音不与谈。

话说春秋战国时,有一名公,姓俞名瑞字伯牙,楚国郢都人氏,即今湖广荆州府之地也。

那俞伯牙身虽楚人,官星却落于晋国,仕至上大夫之位。

因奉晋主之命,来楚国修聘。

伯牙讨这个差使,一来是个大才,不辱君命;二来就便省视乡里,一举两得。

当时从陆路至于郢都,朝见了楚王,致了晋主之命。

楚王设宴款待,十分相敬。

那郢都乃是桑梓之地,少不得去看一看坟墓,会一会亲友。

然虽如此,各事其主,君命在身,不敢迟留,公事已毕,拜辞楚王。

楚王赠以黄金采缎,高车驷马。

伯牙离楚一十二年,思想故国江山之胜,欲得恣情观览,要打从水路大宽转而回。

乃假奏楚王道:“臣不幸有犬马之疾,不胜车马驰骤,乞假臣舟楫,以便医药。

”楚王准奏,命水师拨大船二只,一正一副,正船单坐晋国来使,副船安顿仆从行李,都是兰桡画桨,锦帐高帆,甚是齐整。

群臣直送到江头而别。

只因览胜探奇,不顾山遥水远。

伯牙是个风流才子,那江山之胜,正投其怀。

张一片风帆,凌千层碧浪,看不尽遥山叠翠,远水澄清。

不一日,行至汉阳江口。

时当八月十五日中秋之夜,偶然风狂浪涌,大雨如注,舟楫不能前进,泊于山崖之下。

不多时,风恬浪静,雨止云开,现出一轮明月。

那雨后之月,其光倍常。

伯牙在船舱中,独坐无聊,命童子焚香炉内:“待我抚琴一操,以遣情怀。

”童子焚香罢,捧琴囊置于案间。

伯牙开囊取琴,调弦转轸,弹出一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俞伯牙摔琴谢知音》——人间友情的
典范
• 俞伯牙、钟子期的知音故事始见于《吕氏春秋》、 《列子》等先秦典籍的记载。推广大众于明代通俗 文学家冯梦龙的话本小说《俞伯牙摔琴谢知音》。 • 知音故事以其丰富而深刻的情感内涵与人文意蕴, 穿越千年悠长岁月,打动并慰藉了后世无数心灵, 逐渐发展、演变成为中华民族所特有的一种文化 现象,并被世界其他民族所接受和欣赏。
1、君子之交 2、文人隐逸 3、楚地风情 4、儒道文化
1、君子之交
以琴会友、心神相交、意趣相投 以琴祭友、代侍双亲、重情尚义 对琴和音乐的热爱与理解——谈琴论乐•音乐知音 对诺言的共同恪守与实践——大孝至爱•人生知己 (知音故事的基本内涵)
2、文人隐逸
集贤村 —— 石中美玉 钟情自然山水、淡泊功名利禄;
追求诗意人生、任情适性自在。
官文化
4、儒道文化
儒家——世俗礼义、人伦情感 道家——隐逸山林、审美自然
知音文化内涵之一:音乐知音
伯牙、子期二人均为 热爱音乐之人,音乐是二
人相识、相知的触媒。
对于音乐和琴理的热 爱、理解是二人相知、相 惜的前提条件,是知音故 事的基本内涵所在。
知音文化内涵之二:人生知己
• 无论是俞伯牙弹奏高山流水 之曲,还是钟子期听闻高山 流水之音,都体现了两人心 神相交、人琴合一的精神世 界。 • 俞钟二人以琴结缘,由音乐 知音而升华为人生知己,是 知音故事的另一文化内涵。
知音文化内涵之三:傲岸人格
• 首先,俞、钟二人不 同流俗的诗意人生追 求。 其次,超越世俗等级 身份地位的价值观。
知音文化内涵之四:诚信典范
• 钟子期临终前嘱咐父母在 江边等候故人。
• 俞伯牙辞官赶往楚国,于
约定之期赶到相约之处, 得知挚友已逝,主动承担 起代友人赡养父母的职责。
知音故事的文化内涵(二)
二、知音故事的流变
• 俞、钟事迹走出文人的文案书斋,演变成为一个具有丰富 而深刻的情感内涵与人文意蕴的故事,为广大民众所知晓和 熟悉,要归功于明末通俗文学家、《三言》的编纂者冯梦龙。 《三言· 警世通言》的开篇就是《俞伯牙摔琴谢知音》。
• 《俞伯牙摔琴谢知音》不仅情节生动、人物丰满,而且具 有厚重的情感色彩和普世价值。
小说的落脚点与旨归不仅仅在以琴结缘和音乐知音,更由 此进入社会伦理层面,歌颂俞、钟二人超越血缘和等级的生死 不渝的友情、极富诗意的人生意趣以及彼此恪守信义的高风亮 节,从而使俞、钟故事成为民间文学的经典之作,实现了“警 世”的目的。
知音故事的文化内涵(一)
1、音乐知音 2、人生知己 3、傲岸人格 4、诚信典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