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伯牙摔琴谢知音
伯牙摔琴谢知音的故事

伯牙摔琴谢知音的故事
春秋时期,有位叫俞伯牙的人,他在弹琴方面很有天赋,他的琴声高妙,优美动听,但是能听懂其中韵味的人却没有。
有一年,伯牙坐船出去旅行。
船走到一座山下时,突然下起了雨,伯牙就把船停在山脚下,在船舱里弹起琴来。
正当他沉浸在优美的琴声中时,忽然看到江边有一个樵夫,心里一惊,弹断了一根琴弦。
这位樵夫正是钟子期,不管伯牙弹奏什么曲子,他都能听出琴声所表达的意境。
俞伯牙为自己遇到了知音而高兴,请钟子期喝酒。
两人约定来年还在这里相会。
第二年,俞伯牙如期赴约。
他在江边弹奏一曲又一曲,却没有等来钟子期。
伯牙四处打听才知道,子期前不久得病去世了。
去世前,子期让家人把他葬在江边,他还要听伯牙的弹奏。
俞伯牙很悲痛,他来到钟子期的墓前,悲伤的弹奏了《高山流水》。
弹奏完,伯牙将琴摔碎了,直到去世也没有再弹过琴。
1 / 1。
警世通言译文

警世通言译文
以下是《警世通言》中“俞伯牙摔琴谢知音”一段的译文:
从前有个俞伯牙,那可是个弹琴的高手。
有一回他坐船出去溜达,正赶上八月十五呢。
这船走到一座山跟前就停下了,俞伯牙心里头就琢磨,哎呀,在这呆会儿也挺好。
到了晚上,月亮那叫一个亮啊,俞伯牙就把琴拿出来弹上了。
正弹着呢,就感觉有人在偷听。
他就喊了一嗓子:“谁在那呢?”就瞅见一个砍柴的从树林子里出来了。
这砍柴的就说他叫钟子期,特别喜欢听琴。
俞伯牙就说:“那我弹一个,你听听是啥意思。
”俞伯牙就弹了一段,钟子期就说:“哎呀妈呀,你这弹的好像是高山啊。
”俞伯牙心里一惊,接着又弹了一段,钟子期又说:“嘿,你这是流水啊。
”俞伯牙可高兴坏了,哎呀妈呀,可算找着知音了。
他俩就约定明年这时候还在这见面。
结果第二年,俞伯牙来了,钟子期却没了。
俞伯牙一打听,原来是钟子期生病死了。
俞伯牙那个伤心啊,就说:“这世上就你懂我弹琴啊,你没了我还弹啥琴啊。
”说完就把琴给摔了。
你说这俞伯牙多够意思,就为了这么个知音,把宝贝琴都给摔了。
这故事就告诉咱啊,知音难得,要是碰着个懂你的人,可得好好珍惜。
这故事就从《警世通言》里来的。
咱平时可得多长点心眼,别瞎混日子,多交点真心朋友。
出处就是那《警世通言》,老有名的一本书了。
咱可得
好好学学这里头的道理,别整天稀里糊涂的。
伯牙摔琴谢知音的成语

伯牙摔琴谢知音的成语
伯牙摔琴谢知音的成语:知音之交
知音之交的故事:伯牙子期的故事。
古时有俞伯牙摔琴谢知音的故事,被传为千古佳话。
音乐才子俞伯牙喜欢弹一曲《高山流水》,却没有人能够听懂,他在高山上抚琴,曲高而和寡。
终于有一天,有一个砍柴的樵夫经过,听懂了他的《高山流水》,这个人就是钟子期。
俞伯牙的知音是钟子期,他们约好两年后见面,可是两年后钟子期却没有露面。
俞伯牙多方打听才知道,原来钟子期已经病死了,不可能再赴他的约定,俞伯牙悲痛欲绝,他知道子期是唯一能够听懂他音乐的人,如今子期已死,再不会有人听懂他的音乐了,于是他在子期的坟头摔了他心爱的琴,也表示他对知音的敬重和珍惜。
这就是那段伯牙摔琴谢知音的故事,伯牙痛心疾首怀念子期,人们用此感叹知音难觅。
伯牙摔琴谢知音的故事

伯牙摔琴谢知音的故事相传在中国古代,有一位琴师名叫伯牙,他是一位非常有才华的音乐家,擅长弹奏古琴。
而他的好友琴友子期,也是一位琴艺精湛的音乐家。
两人情投意合,常常一起探讨琴艺,互相切磋琴技。
有一天,伯牙邀请子期到他家中听琴,子期欣然前往。
伯牙在琴前弹奏起来,音乐如梦如幻,令人陶醉。
而子期却面露不悦,伯牙问及其原因,子期却说,“伯牙兄,你的琴艺虽然高超,但你的琴曲却无法打动我的心灵。
”。
伯牙听后大为震惊,他深知子期的琴艺非同凡响,竟然无法打动他的心灵,这让他感到十分沮丧。
于是,伯牙决定前往山林隐居,专心修炼琴艺,希望能够弹奏出能够打动子期心灵的琴曲。
在山林中,伯牙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他每天都沉浸在琴声中,苦练琴艺。
经过数年的苦心修炼,伯牙终于感觉自己的琴艺已经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他决定再次邀请子期前来听琴。
子期收到伯牙的邀请后,依旧欣然前往。
伯牙在琴前弹奏起来,音乐如泉水般清澈,如山涧般悠扬,如春风般温柔。
子期闭上双眼,聆听着音乐,渐渐地,他感到心灵被琴声所触动,泪水不禁夺眶而出。
伯牙见状,心中充满了喜悦和感动。
他知道自己终于弹奏出了能够打动子期心灵的琴曲。
两人相拥而泣,彼此感激对方的真诚与执着。
从此以后,伯牙与子期成为了知音,他们琴艺更上一层楼,互相切磋琴技,共同探讨音乐的奥秘。
他们的故事也成为了后人传颂的佳话,人们常常用“伯牙摔琴谢知音”来形容真挚的友谊和执着的追求。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真诚和执着是成功的关键。
伯牙为了打动好友的心灵,不畏艰辛,毅然隐居修炼琴艺,最终实现了自己的目标。
而子期也因为伯牙的真诚和执着,感受到了真挚的情感,两人的友谊也因此更加坚定。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应该像伯牙一样,对待自己的梦想和目标,坚持不懈地追求,不畏艰难,不怕困难。
只有真诚和执着,才能最终获得成功,得到他人的认可和尊重。
而在友情中,我们也应该像子期一样,珍惜那些真诚而执着的朋友,共同分享友谊的美好,共同成长,共同进步。
伯牙摔琴谢知音的故事

伯牙摔琴谢知音的故事伯牙和琴,钟子期和鼓,这是两对知音。
伯牙是战国时期的古琴演奏家,钟子期是鼓手。
他们是一对知音好友,因为他们都对音乐有着共同的热爱。
伯牙弹琴钟子期击鼓,两人合作默契,音乐声声入耳,感情深厚。
然而,伯牙的知音好友钟子期突然去世了。
伯牙悲痛欲绝,他不愿再弹琴了。
他觉得没有了知音,音乐就失去了意义。
他决定去寻找另一个知音好友,以继续他们的音乐梦想。
伯牙辗转来到了越国的朝廷。
他听说了一个鼓手名叫鼓子期的人,他听说鼓子期的鼓艺非常高超,可以与伯牙的琴相媲美。
伯牙心中一动,他决定去找鼓子期,看看他是否可以成为自己的新知音好友。
终于,伯牙见到了鼓子期。
他们一见如故,心心相印。
伯牙拿出琴来,开始弹奏起来。
可是,鼓子期却没有击鼓,而是默默地听着。
伯牙弹了很久,可是鼓子期依然没有击鼓。
伯牙感到非常奇怪,他问鼓子期为什么不击鼓。
鼓子期却说,“我不会击鼓了,因为我知道我和钟子期是一对知音,而你和钟子期也是一对知音。
我不愿意替代钟子期的位置。
”。
伯牙听了,陷入了沉思。
他明白了鼓子期的心意,也明白了自己的心意。
他明白了,知音是无法替代的,每一对知音都是独一无二的。
他再也不愿意去找替代钟子期的知音了。
于是,伯牙放下了手中的琴,他再也不愿意弹奏了。
他明白了,知音是无法取代的,失去了知音,音乐就失去了灵魂。
他不愿意再去寻找新的知音了,因为他知道,再也找不到第二个钟子期了。
伯牙的这个决定,让人们感到非常震惊。
他们不明白为什么伯牙会放弃音乐,放弃寻找新的知音。
可是,伯牙却坚定地坚持着自己的选择。
他明白了,知音是无法取代的,失去了知音,音乐就失去了灵魂。
伯牙的故事,让人们深思。
知音难觅,失去了知音,音乐就失去了灵魂。
伯牙的故事,让人们明白了,知音是多么的珍贵。
生活中,我们要珍惜身边的知音,因为他们是我们生活中最宝贵的财富。
俞伯牙摔琴谢知音翻译

俞伯牙摔琴谢知音翻译1. 伯牙摔琴谢知音整首小古文的意思俞伯牙摔琴谢知音俞伯牙,是楚国郢都人,在晋国任上大夫。
侯想和楚国搞好关系,就派去楚国访问。
俞伯牙去楚国完成公务,告别楚王,楚王送给黄金彩绸缎,这是一种高贵的姿态。
俞伯牙离楚国一十二年,想走水路绕大圈而回,饱览楚国江山胜景。
就假奏楚王说:“臣身患小恙,不能骑马乘车,想坐船回去,以便医药。
”9ee7ad楚王答应了他的要求,命令水师拨一只大船送俞伯牙回晋国。
俞伯牙乘着官船,不一日,到了汉阳江口。
正当八月十五,中秋之偶然风狂浪涌,大雨倾盆,官船不能前进,停靠山脚下。
不一会儿,风平浪静,云散月现。
雨后的月亮更明亮。
俞伯牙在船舱里感到无聊,于是他走到船头,看着月光,拿起七弦琴,轻轻地弹奏起来。
忽然,俞伯牙发现有人在偷偷地赞赏他的琴音,立刻叫人去找,当场找来了一个樵夫。
俞伯牙见是个砍柴的人,就笑着说:“山中砍柴之人,也能听琴?叫他走吧。
”那个樵夫不仅不走,还高声说:“大人错了!岂不知‘门内有君子,门外君子至?’大人若欺负山野中无听琴之人,这夜静更深,荒山脚下也不应该有弹琴之客了。
”伯牙见他出言不凡,就问他:“他既是听琴的,我刚才所弹何曲?”樵夫答:“刚才大人所弹的是孔子叹颜回。
对不对?”伯牙一听回答,非常高兴地说:“先生果然是听琴者。
”就吩咐手下的人把那位先生请上船细谈。
那樵夫上得船来,伯牙手下的人见他头戴斗笠,身披蓑衣,脚穿草鞋,手拿尖担,腰插板斧。
就嘱咐他说:“喂,你见了我老爷要下跪叩头。
问你什么,要小心答应。
”那樵夫说:“诸位不用粗鲁,待我解衣相见。
”说完脱下蓑衣斗笠,解下板斧、放下尖担,下船舱向伯牙作了个长揖而不下跪叩头,说:“小人施礼了。
”俞伯牙是晋国大臣,眼中哪里有这樵夫?慢慢举手说:“贤友免礼罢。
”叫书童搬个凳子,放在下面的座位上,让他坐。
樵夫见伯牙毫无礼貌,也不谦逊,便坐了下来。
伯牙既不叫人奉茶,也不问姓名,劈头就问:“刚才岸上听琴的就是你么?”樵夫答:“正是。
【历史典故】历史典故:俞伯牙摔琴谢知音_550字

【历史典故】历史典故:俞伯牙摔琴谢知音_550字俞伯牙摔琴谢知音是一个历史典故,讲述了俞伯牙与钟子期之间的故事。
故事发生在东汉末年,两个好友俞伯牙和钟子期相识于山中,两人志趣相投,共同酷爱音乐。
俞伯牙善奏琴,钟子期则喜欢吹笛。
两人经常结伴而行,互相欣赏对方的音乐才华。
某一天,俞伯牙与钟子期一起上山游玩。
在山上的一座亭台上,俞伯牙开始弹奏琴声,声音悠扬而优美。
而就在这时,壮美的山风吹起,将钟子期的笛声吹得狼狈不堪。
钟子期心生自卑,觉得自己的音乐才华寒酸不堪,与俞伯牙相比简直无法相提并论。
于是,钟子期决定采取一种极端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无奈和伤心,他站起来,毫不犹豫地将自己的笛子摔在地上。
俞伯牙愣住了,面对这突然发生的情况,他不禁感到吃惊和心痛。
俞伯牙知道,钟子期这并不是真的要摆脱他们之间的友谊,而是钟子期觉得自己与俞伯牙在音乐上的差距过大,无法相提并论,所以他选择了这种极端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无奈和懊悔之情。
俞伯牙深深地理解钟子期的心情,他也非常珍惜与钟子期之间的友谊。
于是,俞伯牙决定放弃自己的琴,他知道,在钟子期的眼中,他的琴声是如此激昂而高亢,使钟子期的笛声相形见绌。
俞伯牙当场把自己的琴摔在地上,表示自己也不能与钟子期相提并论。
他不希望钟子期因为音乐上的差距而感到自卑,甚至放弃音乐。
两人相互抚摸着摔坏的乐器,面对眼前的情景,俞伯牙和钟子期的眼中都流露出泪花。
二人毫不犹豫地决定继续他们的音乐之旅,他们约定再次相聚时,用更美妙的音乐彼此打动对方,让音乐成为他们永远的纽带。
这个故事意味深长,它表达了深厚的友谊和理解。
俞伯牙与钟子期之间的音乐才华不是问题的焦点,而是他们对音乐的热爱和彼此之间真诚的友谊。
他们不会因为音乐上的差距而产生嫉妒和争执,而是选择互相理解,相互鼓励,让友谊得以继续。
这个故事也成为了一个典型的比喻,用来形容在团队或者友谊中互相理解和包容的重要性。
人们在面对差异和问题时,不应该急于利用极端的方式来摆脱彼此,而是应该以更加和谐的方式互相协作,相互支持,从而共同成长,共同进步。
俞伯牙摔琴谢知音_名人故事素材

俞伯牙摔琴谢知音俞瑞,字伯牙,春秋时的音乐家,曾担任晋国的外交官。
春秋时代的琴师。
既是弹琴能手,又是作曲家,故被人尊为“琴仙”。
钟子期钟子期,名徽,字子期。
春秋楚国(今湖北汉阳)人。
相传钟子期是一个戴斗笠、披蓑衣、背冲担、拿板斧的樵夫。
历史上记载俞伯牙在汉江边鼓琴,钟子期感叹说:“巍巍乎若高山,荡荡乎若流水。
”两人就成了至交。
钟子期死后,俞伯牙认为世上已无知音,终身不再鼓琴。
春秋战国时期,有一名公,姓俞名瑞,字伯牙,楚国郢都氏人,即今湖广荆州府之地。
俞伯牙身虽楚人,官星却落于晋国,仕至上大夫之位。
因奉晋主之命,来楚国修聘。
伯牙讨这个差使,一来是个大才,不辱君命;二来顺便省视乡里,一举两得。
待公事办完后,伯牙张着风帆,乘着大船,准备返回晋国。
不到一天,就到了汉阳江口。
那时正是八月十五中秋之夜,忽然遇到狂风暴雨,船只不能前进,只得停靠在山崖之下。
没等多久,风恬浪静,雨止云开,现出一轮明月。
那雨后的月亮越发明亮。
伯牙在船舱中,一个人感到有些无聊,于是就叫童子在炉内焚香,准备抚琴一操,以遣情怀。
等童子把香焚好、琴摆好,伯牙开始调弦转轸,弹出一曲。
曲犹未终,指下“刮刺”一声响,琴弦断了一根。
伯牙感到吃惊,叫童子去问船头:“这船住所在什么地方?”船头回答:“就停在山脚下,虽然有些草树,但没有人家。
”伯牙说:“是荒山了。
若是在城郭村庄,或有聪明好学之人,盗听琴声,所以琴声忽变,弦即会断。
这荒山野岭的,哪里会有听琴之人?哦,说不定有仇家差来的刺客!”然后叫上左右:“到处去检查一番吧!”这时,岸边传来话音:“船中大人,不必见疑。
小人并非强盗之流,只不过是一樵夫。
因为打柴回去晚了,又遇上狂风暴雨,就躲在山崖下。
突然听到您优雅的琴声,所以停下来听听。
”伯牙大笑说:“山中打柴的,也敢称‘听琴’二字!左右,让他走吧!”那人就是不走,在崖上高声说道:“大人的话可不对哦,岂不闻‘门内有君子,门外君子至。
’大人若欺负山野中没有听琴之人,这夜静更深,荒崖下也不会有抚琴之客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清代】丁观鹏《伯牙抚琴图》
内容理解
• 俞伯牙和钟子期是怎样从相遇、相识进而成为知音的?情节是如何展开的?
• 可分为五个阶段。
• 第一阶段:知音缘起
•
中秋月夜,俞伯牙船上弹琴,恰巧被避雨的樵夫钟子期听到了。船上的俞
伯牙与岸上的钟子期由于身份地位不同,产生了矛盾——相互排弃。
• 第二阶段:船中交谈
内容理解
• 《俞伯牙摔琴谢知音》是一部话本作品,讲述了古代非常有名的俞伯牙 与钟子期的故事,收录在《警世通言》中。俞伯牙从小酷爱音乐,他弹 起琴来,琴声优美动听,犹如高山流水一般。一天,俞伯牙船行遇雨, 停船操琴时,遇到樵夫钟子期,钟子期感叹俞伯牙的音乐“洋洋乎在高 山”“汤汤乎在流水。”这就是著名的“高山流水”的故事。钟子期死 后,俞伯牙认为世上已无知音,终身不再鼓琴。作品通俗易懂,在当时 很受听客的喜欢,已成为中国古代话本的典范之一。
• 蜀琴久不弄,玉匣细尘生。丝脆弦将断,金徽色尚荣。知音徒自 惜,聋俗本相轻。不遇钟期听,谁知鸾凤声。
【唐】孟浩然《赠道士参寥》
阅读延伸
• 昨夜寒蛩不住鸣。惊回千里梦,已三更。起来独自绕阶行。人悄 悄,帘外月胧明。白首为功名。旧山松竹老,阻归程。欲将心事 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南宋】岳飞《小重山·昨夜寒蛩 不住鸣》
在高山还志在流水。钟子期听音知心,破译了俞伯牙隐藏的期待信息。 • 这是知音交流的验证阶段。
内容理解
• 第四阶段:结为兄弟
• 钟子期精彩的乐理独白和擅长听音知心,让俞伯牙佩服得五体投地,由衷地庆 幸自己确确实实遇到了知音,以致促膝交谈,情感交流越来越深,因而抛弃了 身份地位的悬殊差别,二人结为兄弟,成为真正的知音。并相约来年再聚首, 巩固知音之谊。
• 二人通过初始、验证和升华,步步深入地完成了知音的精神交流——相互交融。
• 这是知音交流的升华完成阶段。
内容理解
• 第五阶段:知音断绝
• 第二年中秋节,伯牙在相约地鼓琴等候知音,知音苦等不来,事情发生突变, 原来钟子期由于太过劳累已病亡。俞伯牙遂在钟子期坟前摔琴谢知音,原因是: “摔碎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弹!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 故事至此到了高潮,同时也戛然而止,产生了余味无穷的审美期待和精神上的 共鸣——相互感应。
俞伯牙摔琴谢知音
冯梦龙
阅读导引
• 管仲和鲍叔牙“交情至厚”,已成为千古流传的佳话。更有一对知己, 其情谊比之更甚。这就是俞伯牙和钟子期。他们交往的故事非常奇特。 首先,一对朋友之间地位悬殊:俞伯牙是最高级别的官员,钟子期是山 野樵夫,两人居然成了知心朋友。他们的交往极富传奇性。其次,俞伯 牙为欣赏风景绕大弯坐船回家,停船是因为下雨。钟子期听琴是因为打 柴回家晚了。如果俞伯牙不坐船或者没下雨,或者钟子期这天按时回家 了,两人都不会见面。他们的邂逅带有偶然性。再其次,只有28岁的 钟子期居然死了。因为知音没了,俞伯牙就把琴摔了,此后不复弹琴。 他们的结局充满悲剧性。
谢谢!阅读延伸Biblioteka 二、积累由此典故生发出的诗词。
• 落地为兄弟,何必骨肉亲?【晋】陶渊明《杂诗》
• 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感此怀故人,中宵劳梦想。【唐】 孟浩然 《夏日南亭怀辛大》
• 闲坐夜明月,幽人弹素琴。忽闻悲风调,宛若寒松吟。白雪乱纤手,绿 水清虚心。
钟期久已没,世上无知音。【唐】李白《月夜听卢子顺弹琴》
课外拓展
• 就以上文字,比较钟子期与林黛玉听乐的心态。
课外拓展
• 林黛玉精通音乐,但因寄人篱下,因而在理解戏文中融入了自己 的身世处境,来感叹时光的流逝,从而产生共鸣,是把戏文当成 了知己,和汤显祖间接地成了心灵上的知音,因而带有一种女性 阴柔、缠绵、伤感的婉约情调。
课外拓展
• 钟子期音乐素养也很高,虽很贫穷,但精神状态良好,是以冷静 的旁观者心态听琴音的,是逐渐通过言语交流、弹琴听乐来结识 知音的,因而带有一种君子阳刚、坦荡、豁达的豪放气派。
•
钟子期讲论琴理,尤其是那段精彩乐理独白,深深地打动了俞伯牙,促使
俞伯牙有了进一步了解和交流的心理愿望。可见,钟子期精通乐理,音乐造诣
很高,素养好,此阶段交代了钟子期能够听琴的主要原因。这是知音交流的初
始阶段。
内容理解
• 第三阶段:鼓琴弹奏 • 俞伯牙考验钟子期,鼓琴弹奏“高山流水”的曲子,钟子期不仅看出俞伯牙意
• 三、人物心理描写、神态描写、动作描写等用语生动传神。 • 四、善用渲染铺垫。 • 五、画面感强烈。
阅读延伸
阅读延伸
一、俞伯牙为什么摔琴谢知音?
• 只有钟子期能够听懂他的琴音,是真正的知音。钟子期死后,俞伯牙没 有了心灵相通的知己,觉得知音难再觅,精神交往不复存在,于是摔琴 感谢能真正听懂他的琴曲的知音钟子期,让摔碎的琴伴随着知音长眠地 下。
• 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现代】鲁迅赠瞿秋白
• 士为知己者死。【谚语】
思考练习
• 一、谈谈你对本文中俞伯牙、钟子期二人之间知音关系的看法。
思考练习
• 二、现代社会我们如何看待知音?
课外拓展
• 曹雪芹《红楼梦》第23回写林黛玉听戏的文字如下:
偶然两句吹到耳内,明明白白,一字不落,唱道是:“原来姹紫嫣红开 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林黛玉听了,倒也十分感慨缠绵,便止 住步侧耳细听,又听唱道是:“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 听了这两句,不觉点头自叹,心下自思道:“原来戏上也有好文章。可 惜世人只知看戏,未必能领略这其中的趣味。”想毕,又后悔不该胡想, 耽误了听曲子。又侧耳时,只听唱道:“则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 ……”林黛玉听了这两句,不觉心动神摇。又听道:“你在幽闺自怜” 等句,亦发如醉如痴,站立不住,便一蹲身坐在一块山子石上,细嚼 “如花美眷,似水流年”八个字的滋味。忽又想起前日见古人诗中有 “水流花谢两无情”之句,再又词中有“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之句,又兼方才所见《西厢记》中“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之句,都 一时想起来,凑聚在一处。仔细忖度,不觉心痛神痴,眼中落泪。
课外拓展
成语有“人琴俱亡”,出自以下典故。阅读并概括王子猷的性格 特征。
• 王子猷、子敬俱病笃,而子敬先亡。子猷问左右:“何以都不闻 消息?此已丧矣。”语时了不悲。便索舆来奔丧,都不哭。子敬 素好琴,便径入坐灵床上,取子敬琴弹,弦既不调,掷地 云:“子敬子敬,人琴俱亡。” 因恸绝良久,月余亦卒。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伤逝》
作者简介
• 冯梦龙(1574—1646),明代文学家、戏曲家。字犹龙,又字子犹,号 龙子犹、墨憨斋主人、顾曲散人、吴下词奴、姑苏词奴、前周柱史等。 汉族,南直隶苏州府长洲县(今江苏省苏州市)人。他的作品比较强调 感情和行为,最有名的作品为《古今小说》、“三言”(《喻世明言》 《警世通言》《醒世恒言》)。“三言”与凌蒙初的《初刻拍案惊奇》 《二刻拍案惊奇》合称“三言二拍”,是中国白话短篇小说的经典代表。 冯梦龙以其对小说、戏曲、民歌、笑话等通俗文学的创作、搜集、整理、 编辑,为我国文学做出了独异的贡献。
• 风琴秋拂匣,月户夜开关。荣启先生乐,姑苏太守闲。传声千古后,得 意一时间。却怪钟期耳,唯听水与山。【唐】白居易《郡中夜听李山人 弹三乐》
阅读延伸
• 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知音如不赏,归卧故山秋。 【唐】贾岛《送无可上人》
• 蔓草蔽极野,兰芝结孤根。众音何其繁,伯牙独不喧。当时高深 意,举世无能分。钟期一见知,山水千秋闻。尔其保静节,薄俗 徒云云【唐】孟浩然《示孟郊》
内容理解
• 小结
• 知音缘起 • 成为知音 • 知音断绝
艺术特色
• 一、语言风格独特。既平民化、大众化,又趋整齐化、书面化、儒雅化,运用 了大量诗词,使作品雅俗共赏。特别是大量诗词的穿插运用,使得小说散韵结 合,相得益彰,既具有艺术感染力,又在文中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 二、线索分明,主题突出。一把瑶琴贯穿全篇,组织材料。又以“高山流水” 的典故揭示主题,突出中心,使话本小说犹如散文一般美不胜收,耐人寻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