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兴衰的基本规律

合集下载

大国兴衰的规律研究与战略思考

大国兴衰的规律研究与战略思考

大国兴衰的规律研究与战略思考大国的兴衰一直是历史学家、政治学家和国际关系学者们关注的焦点之一、通过对大国兴衰的规律进行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国际社会的演变和国家发展的趋势,从而为国家的战略决策提供指导。

本文将对大国兴衰的规律进行研究,并提出相应的战略思考。

首先,大国兴衰的规律具有周期性。

历史上的大国,如古代的罗马帝国、汉唐帝国、近代的英国帝国和苏联等,它们的兴盛期和衰落期往往呈现出一种周期性的特征。

这主要是因为大国的发展不仅取决于其内部因素,如政治体制、经济实力和文化传统等,还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如国际格局的变化、外部竞争的加剧等。

因此,大国兴衰的规律往往表现为一种周期性的循环。

其次,大国兴衰的规律具有多因素的综合作用。

大国的兴衰不仅仅取决于其自身的实力和能力,还受到其他因素的综合作用。

例如,经济实力、军事力量、科技创新、文化传承以及外交能力等都是影响大国兴衰的因素。

一国如果在多个方面都能保持强势,就有更大的可能成为大国;相反,一国如果在多个方面都存在问题,就有可能面临衰落。

因此,大国兴衰的规律往往是多因素的综合结果。

再次,大国兴衰的规律具有相对稳定性。

虽然每一个大国的兴衰都具有其独特的特点,但在整个历史进程中,大国兴衰的规律总体上是相对稳定的。

这是因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大国所面临的问题和挑战也有一定的共性。

从历史上的经验来看,大国的兴衰通常都伴随着一定的发展趋势,如起初的崛起期、强势期、困境期和衰落期等。

因此,对大国兴衰的规律进行研究,可以为国家的战略决策提供指导,并帮助国家更好地应对挑战。

最后,要想预测和应对大国兴衰的规律,就需要进行战略思考。

国家的战略思考需要考虑到国内外的因素和趋势,从而制定出合理的发展战略和对策。

在面临大国兴衰的规律时,国家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战略思考:首先,国家应增强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无论是在经济、军事、科技还是文化等方面,国家都应加强实力的培养和提升,以保持竞争优势。

大国的兴衰

大国的兴衰

《大国的兴衰》,这是一部广泛论述国际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历史的巨著。

作者反思五百年来世界各大国兴亡盛衰、成败得失的经验教训,强调经济和科技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基础,经济力量是军事实力的后盾。

大国兴起,起于经济和科技发达,以及随之而来的军事强盛和对外征战扩张;大国之衰,衰于国际生产力重心转移,过度侵略扩张并造成经济和科技相对衰退落后。

保罗·肯尼迪的《大国的兴衰》一书总结了公元1500年以来大国兴衰的历史。

并对“ 今后世界政治的格局”作了预言。

当中国准备在21世纪“和平崛起”之际,这本书显然是很值得国人一读而再读的。

中国人素来有天下主义的抱负,他并不孜孜于追求中国的世界领导地位。

也不反对由美国主导的全球化。

但是。

当今这个世界上还是现实主义者多过理想主义者。

国际政治领域的现实主义反对政治一体化。

满足于现在的国际无政府状态,坚持国家利益,民族利益至上。

如果他们有理论上和政治上保持强势,世界联邦和世界政府的理想就会遥遥无期。

在这种情况下,正在迅速崛起的中国就要准备好有朝一日担当“最后的大国”的历史责任。

如果中国有机会在21世纪成为最后的大国。

那就不仅仅是一种“崛起”。

而且是一种“复兴”。

中国与英国和美国不同,它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曾经有过多次的沉沦与复兴。

中国最近的一次沉沦不过是19世纪的事。

中国最近一轮的复兴。

也不是21世纪才提上议事日程,而是过去一个世纪艰苦卓绝努力的延续。

所谓“最后的大国”,就是说,人类历史上最后的以国家形式存在的巨大力量。

国家只是特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它所拥有的巨大力量,最终是要移交给超国家的全球性机构的。

所谓“大国的悲剧”,主要不是说几乎所有的区域性和全球性“霸权国家”最终都会失去霸权(美国是否也会如此尚待观察),而是说所有向世界领导国挑战的新兴大国无一例外地失败了。

所谓“大国的喜剧”,是指作为先前世界领导国的追随者和主要伙伴,则有机会成为新的世界领导国。

中国作为21世纪的新兴大国,应当认真地从中吸取教训和经验。

大国的崛起与衰落

大国的崛起与衰落

大国的崛起与衰落近代以来,世界历史舞台上,许多大国的崛起与衰落轮流上演,形成了一个个震撼人心的故事。

这些大国的兴衰不仅是各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更揭示了一些普适的规律。

本文将从历史的角度探讨大国的崛起与衰落,并分析其背后的原因。

一、大国的崛起1. 时代背景与基础每个大国的崛起都有其特定的时代背景和基础。

比如,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迅速崛起为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之一,这得益于其广阔的国土、丰富的资源、强大的军力以及发达的科技。

同样,中国的崛起也是在其经济快速发展和改革开放政策的背景下实现的。

2. 经济实力的提升经济实力的提升是大国崛起的关键。

大国通常会通过发展科技、推动工业化、开展对外贸易等方式来加强自身的经济实力。

例如,日本在20世纪的崛起就是通过积极推动现代化工业发展和加强贸易,迅速发展成为世界上的经济强国。

3. 军事实力的强大军事实力是大国崛起的重要支撑。

拥有强大的军队能够保护国家的利益,维护国家的安全,并在国际事务中发挥重要作用。

美国和苏联的崛起都离不开其强大的军事实力。

军事实力的提升除了武器装备的更新换代外,还包括军事思想的创新以及军事组织的改革。

二、大国的衰落1. 内外因素交织大国的衰落往往是由内外因素交织所致。

外因包括其他国家的崛起或竞争、国际经济形势的变化等;内因则是指国家内部的政治、经济、文化等问题。

例如,英国的衰落与世界两次大战之后英国经济的衰退、不断减少的殖民地和不断减少的全球影响力有关。

2. 政治体制与治理能力政治体制和治理能力也是大国衰落的重要因素。

如果一个国家的政治体制存在腐败、制度僵化、权力集中等问题,将可能导致治理能力下降,从而影响国家的长期发展。

苏联的解体就与其政治体制和治理能力的问题密不可分。

3. 经济转型困难经济转型困难也是导致大国衰落的常见原因之一。

当一个国家过于依赖某一种特定产业或经济模式时,面临世界经济变化时可能会产生巨大的冲击。

例如,日本在20世纪末陷入长期的经济低迷,主要是由于其经济结构的问题,特别是对内需的过度依赖。

大国兴衰的基本规律

大国兴衰的基本规律


3. 社会制度优劣决定大国战争能力
社会制度优劣的关键是政治制度的优劣。 “姓资姓社”不是国家间最重要的区别。 民主制度是迄今为止人类发明的最好的政治制度;离专制 越远、离民主越近的大国,战争能力越强。 典型案例:1588年英西海战、1856年克里米亚战争、 1898年美西战争、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1904年日俄战 争、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
一、大国的类型

大国:在国际政治中最具有政治影响力的国家,这种影响 力来源于强大的经济实力、军事实力、文化实力(软实 力),其中军事实力最为基础。 霸权国:指经济、军事实力占据绝对优势地位的大国,对 其他国家的对外政策以及国家间关系具有决定性影响。欧 洲历史上有葡萄牙、西班牙、荷兰、法国、英国、德国, 现在是美国。 帝国:主权国家出现之前的一种多国等级系统,其中有一 个强大的国家发挥中央政府的作用,支配和统治其他附属 国家。




民主(democracy)

民主是公共权力分配的一种方式,是一种竞争性政治 系统,其目的是制约权力,防止专制 。民主制度在 宪法基础上定期更换政府官员,并允许尽可能多的人 通过政治职位的竞争作出决策。它的几个主要特征是: (1)代议制。人民选出代表作为立法者,代表共同 利益。(2)政治竞争。通过投票、选举,使政府官 员的职位处于合法竞争和合法交替之中。(3)政治 平等。在理论上每个人都可以平等参与政府和公职竞 争。(4)新闻自由。


二、大国的行为规律

总有一个有实力和意愿、有知识和道德诉求的 大国,试图按照自己的价值观塑造整个国际体 系。这种大国每个世纪出现一个,就像一种自 然规律。—— 基辛格:《大外交》
三、大国兴衰的规律

中国古代王朝的兴衰变迁

中国古代王朝的兴衰变迁

中国古代王朝的兴衰变迁中国历史上出现了许多伟大的王朝,这些王朝在不同的时期执掌着中华大地。

然而,它们也不可避免地经历了兴衰变迁的历程。

在本文中,我们将回顾中国古代王朝的兴起、辉煌、衰退和灭亡的过程,探讨其中的原因和影响。

一、王朝的兴起中国历史上的王朝往往是通过农业文明的发展而逐渐形成的。

在古代,中华大地上的各部落逐渐形成了城邑和贵族制度,随着国家的形成,王朝也逐渐兴起。

最早的中国王朝可以追溯到约公元前16世纪的夏朝,当时夏王朝由大禹建立,并统治了黄河中下游地区。

夏朝的兴起标志着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王朝的建立。

接着,在夏朝衰落后,商朝兴起。

商朝统治者以商汤和商武丁为代表,在政治、军事和文化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商朝的兴起推动了中华文明的发展,并为后来的王朝奠定了基础。

随后,周朝取代了商朝。

周朝的崛起与商朝的灭亡有关,商朝最后的统治者纣王荒淫无道,引起了民众的不满。

最终,周武王发动了“伐纣之战”,推翻了商朝的统治,并建立了东周和西周两个时期。

二、王朝的辉煌中国古代王朝在兴起后往往会经历一个辉煌的时期,这一时期往往表现为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和文化繁盛。

在中国历史上,秦朝和汉朝是两个最为辉煌的王朝。

秦朝由秦始皇统一六国而建立,统一中国并实行了许多重要的改革,例如统一文字、法制和货币制度。

在秦朝统治下,中国的中央集权得到了巩固,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国家。

汉朝是中国历史上最长久的王朝之一,也是中华文明的高峰时期。

汉朝统治者不仅经营内政,扩大疆域,还积极外交,与西域国家和中亚国家发展了广泛的贸易往来。

三、王朝的衰退尽管王朝在辉煌时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它们也都不可避免地经历了衰退的阶段。

造成王朝衰落的原因可以是多方面的。

首先,政治腐败是导致王朝衰落的主要原因之一。

权力集中在皇帝和贵族手中,腐败现象层出不穷,导致国家治理混乱,社会秩序逐渐崩溃。

其次,经济萧条也是导致王朝衰落的重要因素之一。

随着时间的推移,王朝的统治者逐渐增加了财政开支,并进行了频繁的战争,导致国家财政困难和社会动荡。

《大国的兴衰》读书笔记

《大国的兴衰》读书笔记

《大国的兴衰》保罗·肯尼迪所著的《大国的兴衰》,是一部广泛论述国际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历史的巨著。

作者通过反思五百年来世界各大国兴亡盛衰、成败得失的经验教训,强调经济和科技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基础,经济力量是军事实力的后盾,进而揭示了大国兴衰的秘密:大国兴起,起于经济和科技发达,以及随之而来的军事强盛和对外征战扩张;大国之衰,衰于国际生产力重心转移,过度侵略扩张并造成经济和科技相对衰退落后。

本书按照时间轴的形式,追述并阐明了五个世纪中各大国的相互关系与兴亡盛衰。

书的副标题是:1500-2000年的经济变迁与军事冲突,这说明讨论“大国兴衰的秘密”,作者着重从两个方面来进行考察,一是经济变迁,二是军事冲突。

书中处处可以见到肯尼迪对于经济力量的重视:在每分析一个大国在特定时期的优劣及劣势时,国家财政、经济形势、经济政策、货币形势等等诸多因素都优先被考虑,甚至在很多时候成为决定性因素。

“对一个交战国家来说,拥有现金和可靠的信贷是绝对必要的。

”再比如“文艺复兴时期的王公们已经清楚地认识到为国家创收的生产性经济基础和财政的重要性。

”诸如此类的例子在书中随处可见。

作者认为一场战争,尤其是持久战,赢得战争的国家必定是拥有强大经济基础的一方。

这种“经济力量主导大国兴衰”的史观,在一战后大国之间的关系上体现的很明显。

世界秩序在一战后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事实上也就是一战后由战胜国所主导建立的凡尔赛体系。

英法衰弱却依旧主导世界、美国突然退回到之前的外交孤立主义之中,苏联因为意识形态的原因被彻底孤立在外,德国被大大削弱,遭遇了决定性的失败,因此对凡尔赛体系十分不满。

肯尼迪指出这种战后秩序中看似仍以欧洲为中心,但实际上一些变化已然在悄悄发生,其中起到作用的就是经济因素:首先,一些国家经过这场战争反而改善了它们的地位,因为事实上,在现代战争的刺激下,工业生产力有了很大的提高。

饱受消耗战之苦的欧洲对于工业品、原材料和粮食的需求,刺激了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南非、印度和南美部分国家经济发展。

大国兴衰的规律研究与战略思考

大国兴衰的规律研究与战略思考

大国兴衰的规律研究与战略思考关于大国兴衰的命题,长期存在争论,涉及的问题非常复杂。

随着中国大国崛起,产生了中美贸易摩擦等一系列连锁效应。

中美贸易摩擦的本质究竟是什么:文明的冲突?冷战思维的意识形态对抗?老大和老二的实力竞赛?霸权国家对新兴大国的战略遏制?中国当前亟需解决的关键问题是新的立国战略(“新战略”),即在看清未来几十年世界政治经济形势趋势的基础上,争取一种对我长远有利的策略,类似1978年后中国的韬光养晦,二战前英国的大陆均势,美国成为世界霸主前的孤立主义。

当前中国正处于战略迷茫期和转型期,“新战略”是应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根本,是站在全球角度观大势、谋全局、干实事的关键。

从战略的层面,当前亟需研究:1、历史上大国兴衰的一般规律,新兴大国崛起对世界政经格局的影响;2、中国成为新兴经济大国尤其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之后,进一步崛起可能面临的机遇与挑战;3、中国从经济大国迈向综合性大国的新战略选择及其前景,如何谋求更大的发展空间,承担相应的全球责任。

一、全球经济格局的变化随后必将迟早引发全球治理格局的重新洗牌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全球最为显著的事件是以中国领衔的包括印度、巴西等新兴经济体在全球舞台上的醒目崛起,而与之相对照的则是美欧经济的相对衰落。

以中国的经济成就为例,改革开放四十余年来中国经济年均增长9.4%,创造了人类历史上大型国家经济增长的奇迹;2019年中国GDP 规模达到99.1万亿元(14.4万亿美元),占全球比重16.4%,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对全球经济增长贡献超过30%;2019年中国出口达到24995亿美元,为世界第一大出口国,占全球出口总额13.2%(美国占比8.7%,德国占比7.9%,日本占比3.7%);2019年底中国外汇储备达到3.11万亿美元,连续14年居世界第一,占全球储备比重为26.3%(第二大储备国日本1.2万亿,占全球比重10.6%)目前来看,新兴国家的崛起在很大程度上是以经济大国的身份崛起,其政治影响力、军事实力相对于经济实力而言还存在很大差距。

大国的兴衰读书笔记

大国的兴衰读书笔记

《大国的兴衰》读书笔记内容简介这是一部广泛论述国际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历史的巨著。

作者反思五百年来世界各大国兴亡盛衰、成败得失的经验教训,强调经济和科技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基础,经济力量是军事实力的后盾。

大国兴起,起于经济和科技发达,以及随之而来的军事强盛和对外征战扩张;大国之衰,衰于国际生产力重心转移,过度侵略扩张并造成经济和科技相对衰退落后。

论点本书提出的论点可概述如下:一流国家在世界事务中的相对地位总是不断变化的。

主要原因有二:一是各国国力的增长速度不同;二是技术突破和组织形式的变革,可使一国比另一国得到更大的优势。

例如,公元1500年以后问世的帆动力远洋炮舰和大西洋贸易的繁荣,就使欧洲各国受益不同,一些国家的发展速度比另一些国家快得多。

同样,后来开发的蒸汽动力及其依赖的煤炭和金属资源,大大增强了一些国家的力量。

一些国家的生产力一旦得到提高,便自然能比较容易地在平时承受大规模扩军备战的负担,能在战时保持和供养庞大的陆军和舰队。

这种说法听起来似乎具有浓厚的重商主义色彩,但财富通常是支撑军事力量的基础,而要获取和保卫财富又总是需要军事力量。

然而,如果一个国家把它的很大一部分资源不是用于创造财富,而是用于军事目的,那么,从长远来看,这很可能会导致该国国力的削弱。

同样,如果一个国家在战略上过分扩张(如侵占大片领土和进行代价高昂的战争),它就要冒一种风险:对外扩张得到的潜在好处,很可能被它付出的巨大代价抵消了。

如果这个国家正处于相对经济衰退时期,这种困境将变得更加严重。

自16世纪西欧进步以来,西班牙、荷兰、法国、英国和目前的美国等第一流强国的兴衰史表明,在国家的生产力和取得收入的能力与军事力量之间,从长期看有一种非常重要的相互依存关系。

具体内容本书论及的“大国兴衰”情况,可简单概述如下。

第一章的论述为以后各章奠定了基础,即考查公元1500年前后的世界形势,分析明代中国、奥斯曼帝国及其在印度的穆斯林支脉莫卧儿帝国、俄国、德川幕府时期的日本和中西欧诸国这些当时的“权势中心”的长处和弱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理论与经验研究》。
一、大国的类型
大国:在国际政治中最具有政治影响力的国家,这种影响 力来源于强大的经济实力、军事实力、文化实力(软实 力),其中军事实力最为基础。
霸权国:指经济、军事实力占据绝对优势地位的大国,对 其他国家的对外政策以及国家间关系具有决定性影响。欧 洲历史上有葡萄牙、西班牙、荷兰、法国、英国、德国, 现在是美国。
政治制度差别造成经济发展差别
“只有那些个人财产与契约权能够被人一代一代地充分并 且有信心地预期的时候,这个社会才是稳定的民主社会。 而在专制体制下,专制者却是目光短浅的,而且由于没有 一个独立的权力可以确保法律有序的延续,因此一直存在 一种不确定性,人们不知道当政的专制者一旦去世以后会 发生什么。历史上还没有这样的例子,就是一个长期执政 的专制者,会去尊重其臣民的财产和契约执行权。······所 以,有一点是豪不让我们奇怪的,在那些长久或者间歇专 制的国家,虽然资本是严重稀缺的,但也会从这些国家流 向那些稳定的民主国家,即使后者拥有充足的资本供应, 资本的投入只能获得很一般的回报。”——曼瑟·奥尔森
重商主义(mercantilism)
16-18世纪欧洲主流经济学说和资本主义发展模式,其基 本理论是:货币即财富,国家积累的货币(金银)越多就 越富强,而积累货币的主要办法是贸易顺差;因此主张 (1)国家干预经济生活,禁止金银输出,增加金银输入; (2)政府管制农业、商业和制造业,垄断对外贸易;(3) 通过高关税及其他贸易限制措施来保护本国市场;(4) 利用殖民地为母国的制造业提供原料和市场。归结起来, 重商主义致富的前提是削弱和剥夺竞争对手,结果把国际 贸易变成了零和博弈。
参考书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从史前史到21世纪》。 齐世荣等著:《15世纪以来世界九强兴衰史》。 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 亨利•基辛格:《大外交》。 约瑟夫•奈:《理解国际冲突:理论和历史》 罗伯特·吉尔平:《世界政治中的战争与和平》。 奥尔森:《国家兴衰探源:经济增长、滞涨与社会僵化》。 奥尔森:《权力与繁荣》。 杨光斌:《制度的形democracy)
民主是公共权力分配的一种方式,是一种竞争性政治 系统,其目的是制约权力,防止专制 。民主制度在 宪法基础上定期更换政府官员,并允许尽可能多的人 通过政治职位的竞争作出决策。它的几个主要特征是: (1)代议制。人民选出代表作为立法者,代表共同 利益。(2)政治竞争。通过投票、选举,使政府官 员的职位处于合法竞争和合法交替之中。(3)政治 平等。在理论上每个人都可以平等参与政府和公职竞 争。(4)新闻自由。
工业革命及其影响
第一次工业革命,18世纪60年代--19世纪中期,人类进入 蒸汽时代。
第二次工业革命,19世纪下半叶--20世纪初,人类进入电 气时代。
第三次工业革命,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人类进入信息时 代。
工业革命的意义:(1)生产技术变革,即机器代替手工, 工厂代替手工工场;(2)社会形态变革,即工业社会代 替农业社会、城市化;(3)国家政策变革:自由主义代 替重商主义;(4)世界经济变革,即世界市场出现。
判断制度优劣的标准是什么?
凡是协调好政府权力与个人权利保障之间关系的国家,便 会走向繁荣,反之则衰败。—— 曼瑟·奥尔森:《权力与 繁荣》
一个国家的经济最重要的是要有生产性,历史上的经济霸 权大多经历了从生产性到非生产性的转变,使霸权国家有 了生命周期性,无法逃脱由盛到衰的宿命。 ——查尔 斯·金德尔伯格:《世界经济霸权:1500-1990》。
帝国:主权国家出现之前的一种多国等级系统,其中有一 个强大的国家发挥中央政府的作用,支配和统治其他附属 国家。
二、大国的行为规律
总有一个有实力和意愿、有知识和道德诉求的 大国,试图按照自己的价值观塑造整个国际体 系。这种大国每个世纪出现一个,就像一种自 然规律。—— 基辛格:《大外交》
三、大国兴衰的规律
2. 战争能力是大国兴衰的试金石
“国虽大,好战必亡;天下虽安,忘战必危。”( 《司马 法·仁本》)。
历史经验表明:(1)大国必须是军事强国,才能保持大 国地位;轻视军事和国防的大国,必然走向残弱。例如荷 兰、清帝国;(2)以战争方式进行大规模对外征服的大 国,短期可能取得胜利,但最终全部失败。例如拿破仑帝 国、纳粹德国、法西斯日本帝国。
荷、法、英、德、日、美都实行民主制度,但民主制度的 发展程度不同。其中,荷、德、日三国的民主化进程比较 曲折,英美法的民主进程较为顺利,制度也最成熟。
苏联发展了专制、独裁。
1. 崛起的大国必然是工业化强国
在权力顶峰阶段,葡萄牙、西班牙、荷兰都没有发生工业 革命,都没有摆脱重商主义。
英法德日美苏都是实现了工业化的大国。它们的兴衰取决 于其他因素。
工业化是大国兴起的必由之路 战争能力是大国兴衰的试金石 大国兴衰的真正奥秘是社会制度 海权大国长期兴盛
这些国家的兴衰有什么不同特点?
葡萄牙 西班牙 荷兰 法国 英国 德国 日本 俄罗斯/苏联/俄罗斯 美国
政治制度比较
在权力鼎盛期,葡、西两国都是专制制度;两国的专制制 度一直延续到20世纪70年代中期,才逐渐走向民主化。
世界民主化三次浪潮
1828-1926年第一次
1943-1962年第二次
1974-1990年第三波
民主国家的数量不断增加。第一次民主化浪潮后,20世纪20年 代世界上约有30个民主国家。法西斯主义、社会主义的崛起使 得民主国家的数量减少到12个左右。二战之后民主国家的数量 又回升到30个以上。60年代末世界上约有1/3的国家是民主国 家。经过随后20年的民主化浪潮的冲击,民主制度在南欧、非 洲、拉美、前苏联和东欧以及东南亚的土地上扎下根来。今天 世界上约有60%以上的国家是民主国家。在当今世界的总人口 中,只有22亿人生活在非民主的体制下。民主政治在如此短的 时间内急速成长,这毫无疑问是人类历史上最为壮观的、也是 最重要的政治变革。 (亨廷顿:《第三波——20世纪后期民主 化浪潮》)
3. 社会制度优劣决定大国战争能力
社会制度优劣的关键是政治制度的优劣。
“姓资姓社”不是国家间最重要的区别。
民主制度是迄今为止人类发明的最好的政治制度;离专制 越远、离民主越近的大国,战争能力越强。
典型案例:1588年英西海战、1856年克里米亚战争、 1898年美西战争、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1904年日俄战 争、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