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里木海相克拉通盆地研究

合集下载

塔里木盆地下古生界海相碳酸盐岩油气的特殊性

塔里木盆地下古生界海相碳酸盐岩油气的特殊性

塔里木盆地下古生界海相碳酸盐岩油气的特殊性邬光辉;刘虎;石晓龙【摘要】勘探开发资料的综合分析表明,塔里木盆地寒武系-奥陶系以石灰岩储层为主的碳酸盐岩油气藏复杂多样,不同于世界典型的中新生界海相碳酸盐岩。

塔里木盆地下古生界碳酸盐岩在地质条件方面存在四大特性:(1)小克拉通多旋回构造运动,构造改造强烈;(2)烃源岩古老,海西晚期石油资源与喜马拉雅晚期天然气资源造成盆地富油也富气;(3)石灰岩为主的次生改造型储层非均质性极强;(4)埋深大,储盖组合较差。

塔里木盆地海相碳酸盐岩油气藏具有四大特性:(1)以非构造油气藏为主;(2)经历多期油气充注与调整改造,流体性质复杂多变;(3)大面积、中低储量丰度的小型油气藏叠置连片;(4)油气水产出复杂,油气产量主要来自少量高效井。

%Based on the comprehensive analysisof a great number of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data, it is shown that the Cambrian-Ordovician limestone-predominated carbonate hydrocarbon reservoirs in Tarim Basin are quite multifarious and complicated and they are different from the typical Meso-Cenozoic carbonate reservoirs in the world. The Lower Paleozoic carbonate hydrocarbon reservoirs present four particular features in geological conditions in this basin: 1) Multi-period tectonic movements in the small craton have brought about intensive structural reformations on hydrocarbon accumulation. 2) Contributing to the late Hercynian hydrocarbon charge and the late Himalayan gas enrichment, the basin is rich in both oil and gas resources on the basis of ancient Cambrian-Ordovician source rocks. 3) Most of limestone-predominated reservoirs with reformed secondary pores are of low matrixporosity and permeability and excessive heterogeneity. 4) Carbonate reservoirs are deep buried more than 5000m with poor reservoir-cap assemblages in the basin. The Lower Paleozoic reformed marine carbonate reservoirs in the basin are characterized in four aspects: 1) The non-structural hydrocarbon reservoirs are dominant. 2) Due to multi-period charges and adjustments of the hydrocarbon reservoirs, the fluids inside are complicated and varied in property. 3) The small-scale oil and gas pools that distributed in large area with low and medium size reserve abundance are superposed and/or continued one after another. 4) Outputs of fluids(oil, gas and water) are intricate and the oil/gas production is commonly sustained by a smal number of high-yielded wel s.【期刊名称】《海相油气地质》【年(卷),期】2014(000)003【总页数】7页(P1-7)【关键词】塔里木盆地;下古生界;碳酸盐岩油气藏;成藏条件;油气特征【作者】邬光辉;刘虎;石晓龙【作者单位】中山大学海洋学院;中国石油塔里木油田公司;中山大学海洋学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122.2海相碳酸盐岩在世界油气资源中占有重要地位,油气主要分布在中新生界,在古生界碳酸盐岩中则极少,且以白云岩为主[1-2]。

中国三大类型盆地油气分布规律

中国三大类型盆地油气分布规律

中国三大类型盆地油气分布规律康玉柱【摘要】中国主要发育有古生代克拉通盆地、中东部的中新生代断陷盆地及西部中新生代前陆盆地,这3大类型盆地控制了全国油气资源的85%左右,目前已发现的油气田主要分布在这些盆地中。

经过多年研究和实践,总结了这3大类型盆地油气分布规律,以期对当前和今后我国油气勘探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There are three major types of petroliferous basins developed in China. They are the Paleozoic cratonic basin, the east-central Meso-Cenozoic fault basin and the western Meso-Cenozoic foreland basin, about 85% of domestic oil and gas resources are controlled by them, and the oil and gas fields' discovered up to now are mainly distributed in them.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oil and gas distribution regularities in the three major types of basins through several years of researches and practices for the purpose of playing a certain role in guiding the current and future China's oil and gas exploration.【期刊名称】《新疆石油地质》【年(卷),期】2012(033)006【总页数】5页(P635-639)【关键词】中国;含油气盆地;油气田;分布规律【作者】康玉柱【作者单位】中国石化勘探开发研究院,北京10008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111.1中国有各类盆地约400多个,现已发现500多个油气田,其中特大和大型油气田约55个。

中国的盆地有哪些

中国的盆地有哪些

编号:________________ 中国的盆地有哪些中国的盆地有哪些盆地,主要特征是四周高,中部低,因盆状得名。

是世界五大基本陆地地形之一,在全球分布广泛。

下文为大家整理了中国盆地有哪些,希望可以帮到您哦!中国四大盆地介绍塔里木盆地早在5亿年前,塔里木和准噶尔是一片汪洋中的两大片陆地。

大约距今2~3亿年前,地层发生急剧变动,沉陷的海底隆起成高山。

这样,塔里木和准噶尔便成了众山环抱的两个盆地,并为天山所分隔。

“塔里木”维吾尔语意为“无缰之马”。

塔里木盆地位于天山以南、昆仑山和帕米尔高原之间,近似菱形,仅东端有宽约70公里的缺口与甘肃河西走廊相连,是一个巨大的内陆盆地。

盆地东西长1500公里,南北宽约600公里,盆底面积达53万平方公里,是中国最大的盆地。

盆地地面由西向东微微倾斜,西部海拔可达1300米,东部的罗布泊则降低到768米。

塔里木盆地具有明显的环状地理带。

从盆地边缘向中心,环带的变化规律是:高山带、山麓砾石(戈壁)带、绿洲带、沙漠和盐湖带,各地带的景色截然不同。

高山顶部有无数冰山雪峰,天山山脉多苍郁深密的森林,山地生长着茂盛的牧草,是优良的天然牧场。

砾石带的水均渗入石砾地下,地面草木不生,非常荒凉。

绿洲带田园阡陌相连,渠道密如蛛网,盛产小麦、玉米、水稻和棉花。

所产棉花纤维细长,质地优良。

沙漠和盐湖带占有很大面积,在罗布泊以东主要是戈壁,罗布泊以西广大地区则主要是流沙,沙层极厚,沙丘重重,一般植物难以在这种极端干燥的沙丘上生长。

准噶尔盆地准噶尔盆地位于天山以北,天山与阿尔泰山之间,西北、东北和南面均为高山所包围,成一不等边的三角形,面积约38万平方公里,是中国第二大盆地。

盆地地势由东向西微微倾斜,东端海拔高度可达千米,而西部的湖沼洼地已下降到200~400米,艾比湖水面高程仅189米,是盆地最低部位。

准噶尔盆地的地形结构与塔里木盆地相似,但四周的山岭有许多缺口,所以盆地形状不如塔里木完整。

塔里木盆地海相碳酸盐岩油气运聚成藏研究进展

塔里木盆地海相碳酸盐岩油气运聚成藏研究进展

塔里木盆地海相碳酸盐岩油气运聚成藏研究进展Research progress on hydrocarbon migration and accumulation of marine carbonaterocks in Tarim Basin2018年1月塔里木盆地海相碳酸盐岩油气运聚史恢复研究进展摘要:为了加深对塔里木盆地的海相碳酸盐岩油气藏运聚成藏的认识,本文从塔里木盆地的基本地质概况以及构造演化情况出发,系统性地认识塔里木盆地寒武-奥陶系海相碳酸盐岩。

先简述了塔里木盆地的构造演化情况,了解塔里木盆地的构造演化情况,重点介绍寒武-下奥陶系海相地层的构造演化特征以及分布情况;其次概述了塔里木盆地的海相碳酸盐岩油藏形成条件及分类特征,然后描述了油气富集规律及主控因素,最后综述了油气运移聚集史的研究进展。

关键词:塔里木盆地;海相碳酸盐岩;运移聚集;成藏;构造演化;研究进展1 前言塔里木盆地位于中国新疆南部(图1),是我国面积最大、含油气资源丰富的大型内陆叠合盆地。

盆地处于天山、昆仑山和阿尔金山之间。

南北最宽处520千米,东西最长1400千米,面积约40多万平方千米。

海拔高度在800-1300米之间,地势西高东低。

盆地的油气勘探先后在塔北、塔中、巴楚、库车等地的油气勘探获得了重大突破,发现了国内最大的海相碳酸盐岩油田、最大的海相砂岩油田和最大的陆相高气田。

盆地中含油气层分布在寒武系、奥陶系、石炭系生物碎屑灰岩段、石炭系—二叠系小海子组、古近系库姆格列木组和卡拉塔尔组等6个层系, 有效勘探面积超过20.1×104 km2, 总资源量超过40×108 t。

近年来,对塔里木盆地的海相油气勘探关注度越来越高,特别是对下古生界海相碳酸盐岩油气聚集规律的研究成为当前高度关注的领域。

盆地内的轮南、塔河、塔中等下古生界油气田的发现预示了海相碳酸盐岩油气勘探的巨大前景[1]。

图1.塔里木盆地地形图Fig.1 Topographic map of the Tarim Basin海相碳酸盐岩是塔里木盆地最主要的油气勘探目标之一[2]。

中国西部三大海相克拉通含油气盆地沉积_构造转换与生储岩

中国西部三大海相克拉通含油气盆地沉积_构造转换与生储岩
易荣龙主编 $ 中国油气盆地类型 $!%%%$
$"CD
地 质 通 报
!"#$#!%&’ $ ()$$"*%+ #, &-%+’
!""# 年
图$
中国中西部含油气盆地类型、 生储组合、 构造演化与盆地性质转换的关系
(盆地类型和演化以海相克拉通盆地为主, 简介陆内盆地, 文字亦同)
.A , 试图总结具陆壳基底的克拉通 盆 地 演 化 对 烃 性和特殊性 @!,
源岩沉积的控制性, 对加里东构造期形成的古 隆 起 与 古 岩 溶 的制约关系提出浅识, 为调整海相盆地油气勘 探 部 署 和 扩 大 勘探目标提供参考依据。

相继在塔中 "! 、 塔中 ’ 构造也取得高产石油, 由此海相盆地油 气勘探才取得重大的突破。相应在石油地质、 有机地球化学、 地 球 物 理 勘 探 技 术 和 古 喀 斯 特 碳 酸 盐 岩 储 层 的 研 究 @%B’A 方 面 均有成功的经验。
$?B
前陆盆地 前陆盆地是形成于造山带与邻近克拉通之间的狭长地
$?!
建筑在早古生代褶皱基底和弧盆体系之上的盆地 建筑在早古生代褶皱基底和弧盆体系之上的盆地为第
带, 是大陆岩石圈受上叠地壳逆冲加载引起挠曲变形, 在大 挠曲 陆边缘形成的坳陷盆地。受俯冲效果的控制有 ! 种类型: 变形加载在被动大陆边缘上, 为周缘前陆盆地; 洋壳俯冲形 成岛弧带和弧后前陆盆地, 即图 $ 中的复合前陆盆地。对这类 盆地研究较深和经典的实例均以中新生代的前 陆 盆 地 为 主 , 由海盆向陆盆过渡, 如龙门山前陆盆地、 大巴山前陆盆地和 天山前陆盆地等, 都是重要的油气盆地。 对油气盆地储集成藏而言, 前陆隆起 带 是 个 极 为 重 要 的 构造单元。前陆隆起随着逆冲加载的挠曲作用和构造均衡作 用而不断坳陷, 并向克拉通迁移, 早期为水下环境 , 可接受沉 积或为沉积过路; 晚期为陆上环境, 形成湖泊。 海相克拉通盆地转为前陆盆地的时限主要与古特提斯 洋的演化相关, 四川盆地西部转折发生在中晚三叠世, 塔里

塔里木盆地

塔里木盆地

有关塔里木盆地一、区域地质背景塔里木盆地是中国最大的内陆盆地,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南部。

北、西、南为天山、帕米尔和昆仑山、阿尔金山环绕,呈菱形,海拔1000米左右,西部海拔1000米以上,东部罗布泊降到780米,面积约56万平方公里。

盆地中央是著名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沙漠覆盖面积约33万平方公里。

塔里木盆地是我国陆上最大的沉积盆地,也是大型叠合复合型盆地,自震旦纪至第四纪,经历了不同的构造环境,发育古隆起,伸展构造、冲断构造和走滑构造。

盆地内部按基底顶面起伏划分成“三隆四坳”,即库车坳陷、塔北隆起、北部坳陷、塔中隆起、塔西南坳陷、塔南隆起、塔东南坳陷。

不同类型原型盆地充填各种沉积序列,形成各类油气系统和评价单元。

二、构造运动和演化发展塔里木盆地是塔里木板块的核心稳定区部分,塔里木板块是一个具有古老大陆地壳基底的、自元古代超大陆裂解出来的、古生代独立的古陆块,其四周边界分别为:北部边界为天山造山带;西南部边界为西昆仑造山带;东南部边界为阿尔金走滑断裂带,现今为欧亚大陆板块南缘蒙古弧与帕米尔弧之间的广阔增生边缘中的中间地块。

塔里木板块经历了长期复杂的漂移演化,它在早古生代为一独立漂移的古陆块,在晚古生代它拼贴在欧亚大陆南缘成为大陆边缘增生活动带的一部分,在晚古生代末期到中生代塔里木板块受特提斯构造带控制,由于羌塘地块、印度板块等与欧亚大陆碰撞,随着特提斯洋闭合,塔里木成为大陆内部稳定地块及沉降的山间盆地。

新生代则主要受喜马拉雅构造带控制。

塔里木盆地构造运动的多期性决定了盆地演化的多阶段性,根据沉积建造特征、构造变动特征及不整合面的分布, 塔里木盆地可分为7个演化历史阶段。

(1)前震旦纪: 基底形成阶段。

(2) 震旦纪—奥陶纪: 克拉通内坳陷与克拉通边缘坳拉槽发展阶段。

(3) 志留—泥盆纪: 克拉通内坳陷与周缘前陆盆地发展阶段。

(4) 石炭—二叠纪: 克拉通边缘坳陷与克拉通内裂谷阶段。

(5) 三叠纪: 前陆盆地发展阶段。

克拉通盆地分类和特征解析

克拉通盆地分类和特征解析

不同基底的克拉通盆地含油气性不同
裂谷拉张型> 拼接缝合型 褶皱造山型> 稳定结晶型
>
第二节 克拉通盆地分类和特征
4、克拉通盆地的不整合
A、伴随造山带变形作用隆升剥蚀的结果,不整合面上下变 形作用、变质作用、研究作用存在巨大差异;
不 整 B、常见与洋盆、陆坡与陆隆的地层中,与海底侵蚀有关, 合 可由地球旋转引起的等深流、温盐海流、浊流及海底相对于 类 溶跃面的变化引起的碳酸盐岩溶蚀作用形成; 型
1、形态特征
平面形态多样,有圆 形、椭圆形、不规则 形等。 长宽比为1:1或者2:1, 面积可大可小。
第二节 克拉通盆地分类和特征
剖面形态 一般为碟盘
状,显示了盆 地的不对称和 基底的不平整 性。
第二节 克拉通盆地分类和特征
2、沉积特征
A 沉积环境 沉积相:大面积的滨浅海为主
海陆交互相 横向上变化不明显 沉积中心与盆地的沉降中心基本一致
区际不整合是克拉通范围的,即从克拉通内部至克拉通陆架沉积 棱柱体,并不局限于克拉通的某些部分。
第二节 克拉通盆地分类和特征
(2)、几何变量
A、构造不一致性 大多数克拉通不整合可能为平行不整合。实际上,所有区域范围的不
整合若追至相当距离也表现出角度不一致性。一些克拉通不整合(尤其是 在快速的、断层伴生的克拉通隆升期形成的)表现为构造角度不整合。
第二节 克拉通盆地分类和特征
3、新生代强烈的改造
A 古近纪-华北和扬子克拉通东部-盆岭构造 B 古近纪末到新近纪初-喜马拉雅褶皱带-裂谷系
反转和改造 C 新近纪到第四纪
➢中东部隆起剥蚀 ➢西北部克拉通 ➢西藏隆起为高原
块体间复活山系 块体为沉降坳陷

克拉通与盆地演化

克拉通与盆地演化
中国有三个主要的古生代地台区,即中朝地台、扬子地台 和塔里木地台。中朝地台是早元古代末固结的克拉通,扬子 地台和塔里木地台则是晚元古代固结的克拉通。
2
含油气盆地分析 地层学和沉积学分析
2003
冈瓦那联合古陆
古生代以来,主要表 现为冈瓦那大陆的分解、 离散和亚洲大陆的增生
和造山
3
含油气盆地分析 地层学和沉积学分析
含油气盆地分析 地层学和沉积学分析
2003
克拉通盆地
1
含油气盆地分析
地层学和沉积学分析 克拉通的构造环境
2003
一、基本概念:
按照传统认识,克拉通(craton)是指地壳上已经达到 稳定,并在漫长的地质时期(至少是古生代以来)已很少受 到变形的部分。
板块构造概念中的克拉通主要是指可以近似作为刚性块体 的大陆板块部分,是稳定的大陆块体。在克拉通基础上形成的 面积广泛、形状不规则、沉降速率相对较慢并以坳陷为主要 特征的沉积层序称为克拉通盆地(craton basin)。
5
含油气盆地分析 地层学和沉积学分析
二、克拉通内盆地的分布
克拉通内盆地出现于远 离板块边缘的地区,其底 部为大陆壳。
北美洲的克拉通内盆地 有伊利诺斯、密歇根、哈 德逊湾、福克斯、克拉德 拉斯姆森等。其中含大型 油田的盆地有伊利诺斯、 威利斯顿盆地。
2003
6
含油气盆地分析 地层学和沉积学分析
2003
亚马逊等,仅北亚马逊有较大型油 田。
非洲的克拉通内盆地有锡尔特、乍得、刚果、阿尔及利亚、等 盆地,其中锡尔特、伊利兹、撒哈拉、乍得等盆地具大型和较大 型油田。
欧洲的克拉通内盆地有北海、巴黎、西北德、锡雷特、威瑟 克斯等盆地,其中含大型油田的盆地有北海、西北德盆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 文第52卷 增刊Ⅰ 2007年9月塔里木盆地海相成因天然气的两种聚集模式王红军① 赵文智① 胡国艺② 胡剑风③(① 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 北京100083; ② 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廊坊分院, 廊坊065000;③ 中国石油塔里木油田分公司研究院, 库尔勒841000. E-mail: whj@ )摘要 塔里木盆地台盆区发现的和田河气田、轮古东气田、塔中气田属于海相成因天然气藏, 气源来自寒武系烃源岩. 模拟实验表明, 滞留于烃源岩内的分散可溶有机质晚期裂解成气, 是海相天然气的主要成因. 分散可溶有机质裂解气通过两种方式聚集成藏, 一种是在晚期构造运动强烈的断裂带上一次成藏, 形成和田河典型的干气气藏气田; 另一种是在轮南和塔中继承性隆起带上形成的凝析气藏, 通过裂解气与原油的混合模拟实验证实, 是由于这些隆起带上早期发生过大规模的原油聚集, 晚期分散可溶有机质裂解气对古油藏充注混合后形成的.关键词 塔里木盆地 海相 天然气 成因 裂解 成藏2006-12-20收稿, 2007-05-08接受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项目(编号: 2001CB209100)资助塔里木海相克拉通盆地天然气藏具有相似的气源成因, 天然气乙烷、碳同位素值轻于−28‰, 表明其来源于寒武系烃源岩[1~4]. 寒武系烃源岩目前实测R o值达到 1.9%~3.3%, 属于高-过成熟演化阶段. 对海相Ⅰ, Ⅱ型干酪根成烃演化的研究表明, 原始母质结构决定这类烃源岩在成熟阶段主要以生油为主, 高- 过成熟阶段以液态烃裂解成气为主[5]. 赵文智等人[6]最近提出有机质“接力成气”模式, 重点研究了滞留于烃源岩内的分散可溶有机质在高-过成熟演化阶段的成气时机与潜力评价问题, 指出在中国一些海相盆地中, 广泛分布着中低有机质丰度的烃源岩. 如塔里木盆地寒武系烃源岩, 分布面积很大, 但总体上有机质丰度TOC = 1.0%左右, 与国外海相盆地烃源岩差别很大. 这类烃源岩排液态烃效率在40%~60%之间, 大量液态烃滞留于烃源岩内部, 在高-过成熟阶段发生裂解成气. 从机理上回答了高-过成熟烃源岩生气潜力的问题, 对于开辟新的勘探领域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价值. 本文遵循有机质“接力成气”的思想, 选择塔里木盆地海相成因天然气藏进行实例研究, 论证了分散可溶有机质成气的现实性, 并通过进一步的天然气与原油混合实验, 建立了天然气聚集的两种模式, 以期对克拉通盆地天然气勘探潜力评价提供可借鉴的依据.1 典型海相成因天然气藏的基本特征塔里木盆地已发现和田河、塔中、轮古东、英南2、满东1等一批海相成因天然气(田)藏和含气构造(图1). 天然气主要赋存于古生界奥陶系碳酸盐岩和志留系碎屑岩中. 塔中和塔北隆起奥陶系气(田)藏的圈闭类型以大型古隆起上的(潜山)背斜圈闭和斜坡区的礁滩体岩性圈闭为主, 为凝析气藏; 巴楚隆起和田河气藏圈闭类型以奥陶系风化壳以及石炭系构造地层圈闭为主, 为干气藏; 北部凹陷满东1气藏属志留系砂岩背斜圈闭类型, 为湿气藏.和田河气田位于巴楚隆起玛扎塔格断裂带上, 构造型圈闭, 储层为石炭系生屑灰岩奥陶系碳酸盐岩风化壳. 探明储量超过600×108 m 3, 是目前发现的台盆区最大的气田. 天然气组分中甲烷含量74.6%, 乙烷以上重烃含量1.2%, 非烃气体含量24.2%, 表现为干气气藏. 甲烷、碳同位素值−37.6‰, 乙烷、碳同位素值−37.2‰. 储层中仅发育一期与气态烃共生的流体包裹体, 均一温度75~90℃, 与目前储层实际地温相当, 反映天然气是晚期充注圈闭成藏的[7,8].轮古东奥陶系气藏位于轮南凸起东部, 属于构造-岩性圈闭, 储层为奥陶系颗粒灰岩. 探明储量近300×108 m 3. 天然气组分中甲烷含量84.5%, 乙烷以上重烃含量7.2%, 非烃气体含量8.3%, 表现为凝析气藏. 甲烷、碳同位素值−33.8‰, 乙烷、碳同位素值−32.5‰. 储层中发育三期与烃类共生的流体包裹体, 均一温度为67~95℃及104~115℃的包裹体反映加里东晚期与喜山期储层地层温度, 代表早期两次液态烃的充注成藏. 均一温度为136~142℃的包裹体与气第52卷 增刊Ⅰ 2007年9月论 文图1 塔里木盆地结构及克拉通盆地天然气藏分布示意图态烃共生, 与目前储层实际地温相当, 反映天然气是 晚期充注圈闭成藏的[9,10]. 塔中奥陶系气藏位于塔中隆起北部斜坡, 属于岩性圈闭, 储层为奥陶系颗粒及生屑灰岩, 探明储量近800×108 m 3. 天然气组分中甲烷含量69.8%, 乙烷以上重烃含量11.5%, 非烃气体含量18.7%, 表现为凝析气藏. 甲烷、碳同位素值域分布很宽, 均值为−38.5‰, 乙烷、碳同位素值−35.3‰. 储层中发育三期与烃类共生的流体包裹体, 均一温度为60~90℃及100~120℃的包裹体反映加里东晚期与喜山期储层地层温度, 代表早期两次液态烃的充注成藏. 均一温度为120~150℃的包裹体与气态烃共生, 高于储层目前地温110℃, 一方面反映天然气的晚期充注事件, 另一方面也表明晚期天然气的充注与深部热液活动有关[10,11].2 天然气成因判识2.1 二次裂解气的判识国内学者利用Behar 等人[12]和Prinzhofer 等人[13]建立的lnC 1/C 2与lnC 2/C 3关系图版及Prinzhofer 等人[13]建立的ln(C 2/C 3)与δ 13C 2~δ 13C 3 关系图版等方法进行了判识, 结果大体一致: 和田河气藏天然气为原油裂解气; 塔中天然气为干酪根和原油裂解气的混合, 轮南地区天然气以干酪根裂解气为主, 混有原油裂解气; 满东地区天然气为原油裂解气[10,12~17]. 胡国艺等人[18]针对海相干酪根及原油裂解气的判识开展了热模拟实验, 发现为干酪根裂解气和原油裂解气轻烃组成存在差异,在C 7轻烃组成中,原油裂解气中甲基环己烷/ 正庚烷和(2-甲基己烷+3-甲基己烷)/正己烷均论 文第52卷 增刊Ⅰ 2007年9月明显高于干酪根裂解气, 据此提出新的轻烃判识指标, 得出相同的判识结论[18](图2).图2 利用轻烃指标判识海相天然气的成因图版(据文献[18]修改)海相Ⅰ型干酪根的油潜力碳含量大于气潜力碳, 在生烃演化过程中总生油量大于总生气量, 即生油多于生气, 在进入R o >2.0%以后的高-过成熟演化阶段干酪根的生气潜力基本耗尽, 主要发生的是二次裂解成气过程[19~22]. 前人对海相盆地高-过成熟阶段关注的重点主要是古油藏的裂解. 如四川盆地川东飞仙关鲕滩大气田的形成主要是早期古油藏发生二次裂解后形成的, 在储层中发现了大量原油裂解后留下的沥青证据[23,24]. 而塔里木盆地和田河气藏, 储层中并没有发现大量原油裂解后的沥青, 而且从构造演化史角度分析, 和田河气藏所在的构造单元长期处于单斜状态, 没有形成大型古油藏的圈闭条件[3,4,8,10]. 赵文智等人[6]在对高-过成熟阶段烃源岩生烃潜力研究的基础上, 提出有机质的“接力”成气模式, 细化了高-过成熟阶段主要的生气母质与产气时机, 指出对于塔里木盆地低有机碳丰度的海相干酪根在大量生油阶段. 滞留于烃源岩内部的液态烃可占总生烃量的40%~60%, 它们呈分散状保持在地层中, 至干酪根进入高-过成熟阶段后开始大量生气, 这种分散可溶有机质是高-过成熟阶段重要的生气母质及成气途径[6]. 这一认识与塔里木盆地的实际地质情况相吻合, 但又与前述轮南、塔中地区地区天然气主要来自干酪根裂解的判识结果不相符. 2.2 分散可溶有机质裂解气的判识为了验证分散可溶有机质对塔里木盆地海相天然气成藏的贡献, 胡国艺等1)进行了原油热裂解和热催化裂解对比实验. 模拟样品为塔里木盆地塔中15井奥陶系原油(4656~4673 m 井段), 在封闭体系下开展热模拟实验, 加热温度为550℃, 分别开展3种情况下的热模拟实验: 原油、原油+碳酸钙+碳酸镁、原油+蒙脱石.模拟实验结果如表1所示, 从中可以看出, 在原油未添加矿物催化剂的条件下, 其热裂解产物主要以链烷烃为主, 环烷烃及苯含量较少, 仅占20.9%和7.5%; 但在原油+碳酸钙+碳酸镁组合中, 裂解气轻烃中环烷烃相对含量非常高, 占51.7%, 原油+蒙脱石组合中, 热解产物中环烷烃含量也非常高, 占48.15%, 这些表明, 催化裂解有利于环烷烃的生成.表1 550℃时C 7轻烃相对含量组成实验系列 链烷烃 (%)环烷烃 (%)甲苯 (%)原油 71.5 20.9 7.5 原油+碳酸钙+碳酸镁 47.1 51.7 11.2 原油+蒙脱石41.2 48.5 10.3在聚集型原油裂解气中, 由于储层中也存在少量的黏土矿物, 古油藏中原油裂解时也存在少量的催化裂解, 为了研究黏土矿物含量对原油裂解气轻烃组成的影响, 开展了不同黏土含量的原油裂解气模拟实验(表2), 实验样品同样为塔中15井奥陶系原油, 实验环境封闭体系, 加热温度为550℃, 实验系列分别为: 100%原油, 50%原油+50%蒙脱石, 20%原油+80%蒙脱石, 5%原油+95%蒙脱石, 1%原油+99%蒙脱石.从表2中可以看出, 随着原油含量的相对降低和表2 分散型和聚集型可溶有机质热催化裂解实验结果类型 实验系列 温度/℃环烷烃/(2-甲基环己烷+3甲烷)甲基环己烷/正庚烷100%原油 550 1.14 0.4350%原油+50%蒙脱石 550 0.85 0.44聚集型20%原油+80%蒙脱石550 0.83 0.445%原油+95%蒙脱石 550 9.32 3.38分散型1%原油+99%蒙脱石550 18.143.481) 胡国艺.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项目(编号: 200CB209100)研究成果第52卷 增刊Ⅰ 2007年9月论 文蒙脱石相对含量的增高, 环烷烃、甲基环己烷相对含量的变化具有非常好的规律性, 在原油相对含量高的情况下, 特别是原油占总量的20%以上时, 环烷烃/(2-甲基环己烷+3甲烷)、甲基环己烷/正庚烷比很低; 但在原油相对含量较低时, 环烷烃/(2-甲基环己烷+3甲烷)、甲基环己烷/正庚烷值迅速增高, 表明催化剂相对含量的变化对原油裂解气轻烃的组成变化影响很大, 因此, 应用这些指标时可以鉴别分散型原油裂解气和聚集型原油裂解气.对比和田河气田与川东罗家寨气田的轻烃组成特征发现, 和田河天然气轻烃中环烷烃含量高, 罗家寨天然气轻烃中链烷烃含量高, 环烷烃、苯含量低, 前者为分散可溶有机质裂解气, 后者为聚集型原油裂解气(图3).图3 和田河气藏与川东罗家寨气藏轻烃相对含量对比3 天然气聚集模式3.1 轮南、塔中天然气成因判识轮南与塔中地区是塔里木盆地重要的富油气单元, 目前在古生界探明的油气当量均达到亿吨级. 长期以来被看作石油勘探的重要领域, 发现了轮南-塔河奥陶系亿吨级油田以及塔中4石炭系等大油气田. 最近几年, 随着勘探力度的增加, 钻井深度不断向深层延伸, 在6000 m 以下的奥陶系相继发现了更多的天然气储量, 深层天然气勘探展示出良好的前景. 一方面, 寒武系烃源岩成熟度很高, 学者们普遍认为晚期生气的潜力有限, 应以勘探古油藏裂解气为主; 另一方面, 勘探家认为目前发现的亿吨级油田本身就是古油藏, 塔里木的古油藏并没有完全被破坏. 分散可溶有机质裂解气成因的提出, 为解决这一矛盾提供了途径.张水昌[25]对轮南地区凝析油的形成提出过天然气与原油的混合、组分富化, 是形成凝析气油的一种重要机制. 目前轮南与塔中奥陶系中发现的气都是凝析气, 并且在含气储层中均存在多期与烃类共生的流体包裹体, 证实现在的气藏曾经是早期原油聚集的场所. 那么, 这种天然气的晚期充注与混合效应是否对判识天然气的成因产生了影响? 为此作者进行了一组模拟实验. 选取轮南与塔中地区的原油注入纯净的灰岩储层中配置成人工“油藏”, 以和田河气藏气样分别对这些油藏进行气洗, 间隔72, 120和168 h 后抽出气样, 再用如图2相同的指标检验, 以验证气洗油藏后对天然气成因判识结果的影响.实验中岩样采自塔里木盆地轮南地区寒武纪灰岩, 粉碎后取10~60目粒度, 称重150 g, 用以模拟储层. 原油分别选取了奥陶系中的稠油、正常油和轻质油. 气样选自塔里木盆地和田河 玛4井奥陶系天然气. 实验流程如下:表3列出了和田河原始气样及气洗油藏后不同样品的组分及轻烃指标. 将气洗后样品的轻烃数据论 文第52卷 增刊Ⅰ 2007年9月表3 和田河气样气洗轮南塔中原油后天然气组分及轻烃指标轻烃指标样名(2-+3-甲基己烷)/正己烷甲基环己烷 /正庚烷 甲基环己烷/环己烷 和田河玛4#天然气 0.623 1.918 1.04 72 h 0.475 0.695 0.901 120 h 0.666 0.627 0.94 气洗轻质油 168 h 0.405 0.510 1.000 72 h 0.687 0.795 1.358 120 h 0.656 0.580 1.134 气洗普通油168 h 1.596 0.976 0.976 72 h0.891 0.941 1.176 120 h 0.948 1.017 1.657 气洗稠油168 h0.9830.9441.057投在图2的图版中, 发现这些样品都落入干酪根裂解气与混合气分布区, 与原始样品和田河气样(分散可溶有机质裂解气)相差甚远(图4). 由此判定, 气藏形成过程影响了对气源的判识, 轮南、塔中的天然气其母源仍是分散可溶有机质裂解气. 3.2 天然气的两种聚集模式和田河、轮南与塔中天然气均源自分散可溶有机图4 天然气与原油混合后轻烃指标的变化气洗样本为和田河气样, 轻烃指标与图2中和田河气样在原油裂解气区域; 气洗后的样品轻烃指标落入干酪根裂解气或混合气区, 与实际采集的轮南、塔中气样相当质裂解, 通过两种不同的聚集模式成藏, 导致了现今气藏在相态和组分上的差别.和田河气藏的形成过程, 主要受喜山期断裂活动和分散可溶有机质裂解气晚期充注的控制. 晚加里东—早海西期, 气藏所处位置是一个北倾斜坡. 寒武系优质烃源岩分布于北部的阿瓦提凹陷, 自奥陶纪末期开始成熟, 由于没有形成合适的圈闭, 油气在向斜坡上倾方向运移的过程中大量滞留于烃源岩层系内部及奥陶系地层中(图5). 早、中喜山期, 控制图5 塔里木和田河气藏成藏过程示意图第52卷 增刊Ⅰ 2007年9月论 文圈闭形成的玛扎塔格断裂强烈活动, 在断层上盘形成了由南向北逆冲的褶皱背斜带. 同时前陆凹陷内堆积了3000~5000 m 厚的陆源碎屑. 海西期滞留在寒武系—奥陶系中的分散可溶有机质被迅速埋深在5000m以下, 为其裂解成气提供了必要的温度条件. 晚喜山运动,玛扎塔格断裂构造带(褶皱背斜带)的形成, 出现一系列由断层夹持的背斜圈闭构造, 强烈的抬升与地层的剥蚀必然导致整个玛扎塔格断裂构造带与裂解气区的压力势差, 为深部天然气的运移提供了主要驱动力, 最终天然气并沿断裂向上运移聚集形成现今的和田河气藏.轮南、塔中地区气成藏过程复杂, 经历了早期古油藏的形成和晚期分散可溶有机质裂解气的充注, 形成现今的凝析气藏. 加里东晚期—海西早期, 轮南与塔中地区中、上奥陶统盖层与志留系盖层形成之后, 发生过油气成藏. 由于早海西期和晚海西期构造运动十分强烈, 造成隆起顶部古生界地层大量缺失, 从而造成晚加里东—早海西期形成的第一期古油藏基本上已被完全破坏, 地层中留下大量分散可溶有机质.海西晚期是主要的油气成藏期, 奥陶系地层岩性圈闭中形成大规模的古油藏. 后期保存条件相对较差的地区原油遭受浅部破坏(水洗氧化)形成重质油藏(轮南1、轮南西斜坡、塔河4号等油藏), 保存条件相对较好的地区则为正常油藏(轮南8、轮南17以及塔中奥陶系古油藏). 喜山期, 寒武系烃源岩进入高-过成熟演化阶段, 在塔中与塔北隆起上, 分散可溶有机质裂解形成的干气充注早期古油藏, 形成现今的凝析气藏(图6).4 结论塔里木盆地和田河、轮南与塔中奥陶系气藏属于海相成因天然气藏, 天然气主要来自分散可溶有机质裂解气. 存在两种天然气聚集模式: 一种是以和田河气藏为代表, 晚期分散可溶有机质裂解气在新构造运动形成的圈闭中聚集成藏; 二是以塔中、轮南奥陶系凝析气藏为代表, 晚期分散可溶有机质裂解气对早期图6 塔里木轮南地区天然气藏成藏过程示意图论 文第52卷 增刊Ⅰ 2007年9月古油藏发生气侵, 形成组分“富化型”凝析气藏.致谢 郑建京与孟仟祥研究员为本文中气洗实验提供了原始样品和实验数据检测, 在此表示感谢.参 考 文 献1 戴金星, 裴锡古, 戚厚发. 中国天然气地质学(卷一). 北京: 石油工业出版社, 1996. 35—862 秦胜飞, 李先奇, 肖中尧, 等. 塔里木盆地天然气地球化学及成因与分布特征. 石油勘探与开发, 2005, 32(4): 70—573 周新源, 王清华, 杨文静, 等. 塔里木盆地天然气资源及勘探方向.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05, 16(1): 8—114 赵孟军, 周兴熙. 塔里木盆地天然气分布规律及勘探方向. 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 2002. 38—515 赵文智, 王兆云, 张水昌, 等. 油裂解生气是海相气源灶高效成气的重要途径. 科学通报, 2006, 51(5): 589—5956 赵文智, 王兆云, 张水昌, 等. 有机质“接力成气”模式的提出及其在勘探中的意义. 石油勘探与开发, 2005, 32(2): 1—7 7 赵靖舟. 塔里木盆地烃类流体包裹体与成藏年代分析. 石油勘探与开发, 2002, 29(4): 21—258 张光亚, 宋建国. 塔里木克拉通盆地改造对油气聚集和保存的控制. 地质论评, 1998, 44(5): 511—5219 黄第藩, 赵孟军, 刘宝泉, 等. 塔里木盆地东部天然气的成因类型及其成熟度判识. 中国科学D 辑: 地球科学, 1996, 26(4): 365—37210 赵孟军, 张水昌. 塔里木盆地天然气成因类型及成藏条件. 中国石油勘探, 2001, 6(2): 27—3211 周兴熙, 王红军. 略论天然气甲烷碳同位素的累积效应. 石油勘探与开发, 1999, 26(1): 10—1112 Behar F, Kressmann S, Rudkiewicz L, et al. Experimental simula-tion in a confined system and kinetic modeling of kerogen and oil cracking. Org Geochem, 1992, 19(1-3): 173—189[DOI] 13 Prinzhofer A, Huc A Y. Genetic and post2 genetic molecular andisotopic f ractionations in natural gases. Chem Geol, 1995, 126: 281—290[DOI]14 Behar F, Vandenbroucke M, Tang Y, et al. Thermal cracking ofkerogen in open and closed systems: Determination of kinetic arameters and stoichiometric coefficients for oil and gas generation. Org Gechem, 1997, 26(5/6): 321—339[DOI]15 赵孟军, 曾凡刚. 塔里木发现和证实两种裂解气. 天然气工业,2001, 21(1): 35—3816 赵孟军, 张水昌, 廖志勤, 等. 原油裂解气在天然气勘探中的意义. 石油勘探与开发, 2001, 28(4): 47—4917 赵孟军, 卢双舫. 原油二次裂解气——天然气重要的生成途径.地质论评, 2000, 46(6): 645—65018 胡国艺, 肖中尧, 罗霞, 等. 两种裂解气中轻烃组成差异性及其应用. 天然气工业, 2005, 25(9): 23—2519 程克明, 王兆云, 钟宁宁. 碳酸盐岩油气生成理论与实践. 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 1996. 1—3020 Galimov E M. Sources and mechanisms of formation of gaseoushydrocarbons in sedimentary rook. Chem Geol, 1988, 71: 77—95[DOI]21 程克明, 关德师, 陈建平. 烃源岩产烃潜力的热压模拟实验及其在油气勘探中的应用. 石油勘探与开发, 1991, 18(5): 1—11 22 王兆云, 程克明, 张柏生. 加水热模拟实验气态产物特征及演化规律研究. 石油勘探与开发, 1995, 22(3): 36—4023 Wenzhi Zhao, Ping Luo, Gengsheng Chen,et al.Origin and reser-voir rock characteristics of dolo- stones in the Early Triassic Feixianguan formation, NE Sichuan basin: Significance for future gas exploration. J Pet Geol, 2005, 28(1): 83—100[DOI]24 赵文智, 汪泽成, 王一刚. 四川盆地东北部飞仙关组高效气藏形成机理. 地质论评, 2006, 20(3): 429—43525 张水昌. 运移分馏作用: 凝析油和蜡质油形成的一种重要机制.科学通报, 2000, 45(6): 667—67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